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完美排版,直接打印)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声音传播的相关知识。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声音传播的思考。

在呈现、操练、巩固等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传播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动手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介质(如空气、水等)、计时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提问:“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声音传播的相关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知识。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懂得如何保护听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听力的意识,养成良好听力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掌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的不同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明确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等2.实验器材:灵敏麦克风、音箱、零食袋等。

3.教学材料:声音传播的动画片、口哨声、手机等。

四、教学步骤1.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播放声音制造器,让学生猜测声音源。

(3)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源振动越强,发出的声音就越响。

(4)介绍声音传播的两种方式: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并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片。

2.实验探究(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利用麦克风和音箱实验,展示音乐在空气中的传播。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将零食袋贴在眉毛上,模拟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不同。

3.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方式和传播原理,探究声音传播速度和声音对人体的影响,懂得如何保护听力。

4.巩固与扩展(1)让学生用手机播放不同的声音,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等方面的差异。

(2)让学生互相模仿口哨声,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通过调整呼气流量、口形等方式,改变口哨声的音色。

五、总结与评价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理解声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掌握保护听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爱护听力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和比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并且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声音现象充满好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但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还不太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

3.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桌子、铅笔等。

2.课件: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例子,如两个人对面交谈、电话通话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一:将气球放在桌子上,用塑料管对着气球吹气,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塑料管放在水中,用同样的方法吹气,观察水的波动和声音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在真空中能否传播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以“声音”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认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等特征。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对声音的产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为后续学习声音的变化和应用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聚焦: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方式的思考。

2.探索: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包括空气、固体和液体。

3.研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声音传播的特点和方式。

4.拓展: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听诊器、耳机等,加深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教材的编写特点: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提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材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现象。

3.强调知识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观念1.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科学思维1.能够提出关于声音传播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科学结论。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三)探究实践1.能够设计并进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

2.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能够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任务。

(四)态度责任1.对声音传播的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尊重实验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了解声音传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声音的传播介质
| \
v v
空气 水
声音的传播速度
| \
v v
固体中最快 气体中最慢
```
板书设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以保证板书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声音的故事》:一本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作用的科普读物,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科学原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第3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
b. 声音在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中最慢。
c. 声音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____和____。
3. 简答题:
a. 请简述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b. 请描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 请举例说明声音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其次,我在新课呈现环节中采用了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时更加主动和积极。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声音传播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实验环节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时存在困难,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观察方法。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培训,并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且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规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他们对于声音传播的原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能够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探究声音传播的规律,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

2.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较,声音传播规律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来学习声音传播的原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传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3.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等,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声音的传播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知道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气球、小号、乒乓球等。

2.教学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将一个气球放在嘴边,吹气球并听声音。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1:将小号放在嘴巴边上,吹小号并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2:将乒乓球放在小号上,吹小号并观察乒乓球的跳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简单的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声音的传播原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

第3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聚焦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提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A:人和鼓之间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物质,我猜测,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学生B: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可能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听到鼓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鼓面和人耳之间存在一种物质--空气,进而推测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空气);通过“在教师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听到鼓声,让学生意识到,声音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二、科学探索探索一:验证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实验步骤:(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观看视频实验分析: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1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1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2.了解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教学准备:师备:漏斗、胶管每组一套,碰铃(石头)、水槽、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等。

生备:线、纸杯、勺子、筷子等。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我们耳朵的呢?”二、探究内容:1.听听不同物体传播过来的声音。

师:“你能用哪些办法‘制造’声音?”(1)听听写字的声音。

·听听同学在桌面上写字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经过什么途径传播过来的。

·比较自己通过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听听纸杯传过来的声音。

·像图上那样做个土“电话”。

·听听纸杯中的声音。

·说说自己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

·比较不用纸杯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传播过来的?(3)听听听诊器里的声音。

·把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的“听诊器”。

·用“听诊器”听听自己心脏的声音。

·说说自己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说说为什么医生可以用听诊器给病人看病。

2. 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想一想,怎样设计实验——让物体在水中发出声音,试试能不能听到。

(2)听一听,在水槽中碰响碰铃或石头,能不能听到声音。

(3)说一说,有没有听到声音,这说明什么?(4)交流,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3. 了解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

(1)看一看,课本上的资料。

(2)说一说,从资料中自己了解一些什么内容?(3)思考与交流:为什么可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去判断远处是否有火车开过来?为什么狗总是把耳朵贴近地面休息?三、全课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声音的传播原理:介绍声音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的振动传播的。

2.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声音传播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验和引导进一步深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的传播现象已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玻璃杯、水、线、木棒等。

2.教学课件:声音传播原理的动画、实验操作步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声音传播的主题,如:“你们听说过‘隔墙有耳’吗?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墙另一边的声音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如声音是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的。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结果,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巩固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声音传播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我们在电话里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传播原理及其应用。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本章节内容基于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世界》中的第五课时。具体内容包括:
1.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探讨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如空气、固体和液体等。
2.声音传播的速度: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了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以及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效果。
-声音传播的距离:理解声音传播距离与声音强度之间的关系。
举例解释:
-通过实验演示,如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情况,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比较声音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温度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使学生理解速度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传播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感到好奇,这也正是我们本章节的重点之一。在讲授理论时,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注意到,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时,参与度非常高。他们通过亲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了声音传播的原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内化知识。不过,我也观察到在一些小组中,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稍显混乱,这时我适时地介入,引导他们更加有序地思考和表达。
-设计实验,记录声音在固定距离下的强度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使学生理解声音强度与传播距离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声音在房间内回响或者在不同季节声音传播距离似乎有所不同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传播的奥秘。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主要介绍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a. 理解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机械波。

b.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和液体传声。

c.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声音的传播过程。

2. 过程与方法: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总结规律。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声音的产生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声音的产生和听觉器官的结构。

b.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有没有听说过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第二环节:呈现新知a. 准备一段录音或演示声音传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听取。

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有什么特点?c.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示例:教师播放一段录音,例如钟声。

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是如何从扬声器传播出来的,声音的传播路径是什么,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吗?学生可以提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观点。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个空玻璃瓶和一根细棍。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传播,并且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传播的原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2.难点: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泡沫、硬纸板、尺子等。

2.课件:声音传播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

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呈现(10分钟)展示声音传播的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3. 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一:将扬声器放在泡沫上,让学生听到声音,然后将扬声器放在硬纸板上,再次让学生听到声音,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实验二:让学生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声音的传播。

4. 巩固(5分钟)讨论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提问:“你们观察到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怎样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状态有关。

5. 拓展(5分钟)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教学流程】
学生励志寄语:
人生,就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了事业,为了奋斗的人生,尽管失去许多,但有失必有得!而得到的往往会比失去的更重要,它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只有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能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处于低谷不颓废,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帆风顺不得意,成绩面前不炫耀,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态度和格调,以成熟、豁达、自重、睿智处世做事,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全国科学年会课堂教学观XXX一、研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声音能传向四面八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

②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和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②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实验及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学道理。

二、研究重点声音的传播途径。

三、研究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

四、研究器材水槽、水、石块若干枚、鼓、鼓糙、拴有泡沫塑料小球的纸屏、“土电话”、带胶管的漏斗。

五、研究课时:1课时。

六、研究过程:(一)引入1、教师介绍器材超市。

2、学生观察、试用器材,对于不晓得名称和操纵方法的,可以问教师。

3、教师:在研讨了声音的产生之后,我们接下来该研讨什么呢?4、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二)破题1、教师:要研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研讨。

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哪几个小问题呢?2、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提示学生讨论时要不影响其他小组。

)3、学生报告。

(教师按照学生报告板书:方向?能在?传播方式?)(三)选题1、教师:每个小组选一道问题进行研究,好吗?我觉得在选题时应该选得题要小组同学都有研究兴趣,并注意所选的题我们是否有器材来研究。

可以吗?2、学生小组讨论选题。

(教师巡视。

提醒学生考虑准备用哪些器材来研究。

)3、教师:各小组根据所选的题选取需要的器材。

4、学生选取器材。

(四)解题1、教师:选取了器材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2、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方案的探讨。

)3、教师讲述:研究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方案,也可以有多个方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3课。

在前两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本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声音并不陌生,生活中处处都有声音。

但是,他们可能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规律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深入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和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声音传播的原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教学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主动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和规律。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雷声、电话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空气、水、固体等。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声音传播的原理。

3.探究声音传播速度: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21.思考活动:学生围绕声音传播的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22.讨论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交流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23.汇报活动: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24.设计活动: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其他因素。
通过以上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问题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材,以实验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和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以下是课堂实录:
一、导入(5分钟)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几个声音传播的生活场景,如雷声、电话铃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二、呈现(5分钟)
我向学生介绍了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三、操练(10分钟)
八、板书(5分钟)
我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和方法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我还让学生重复实验,以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实验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4.声音传播原理的理解。
5.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并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2.声音传播的实验操作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传播的过程。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泡沫、硬纸板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如雷声、音乐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通过PPT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将气球放入塑料瓶中,气球振动产生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气球放在不同的高度,观察声音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声音传播的距离;实验三:用硬纸板敲击泡沫,观察泡沫的跳动,让学生感受声音传播的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3课。

当一根针落到地上,当我们朗读课文时,当一架飞机急速划过长空,声音会一波一波地发送出去,就像扔一块石头到池塘里,水面会引起波纹一样,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声波看不见,但是我们的耳朵可以探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能将它们加工成声音。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

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在常态下,在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传播如此之快,以至于在短距离内,声音对发出者与接受者来说似乎是同时发生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其实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比如雷雨天,经常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是有难度的,通过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听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很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个问题。

他们虽然已经观察到了物体发声时能产生振动的现象,但很难理解声音的振动能穿过物体(气体、固体、液体)传到耳朵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
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振动并发出声音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难点:通过观察收集证据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一个音叉(敲击小锤)、一个水槽(里面装有1/2的水)、1米长的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一张“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每两个人一个“土电话”,《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拿出一面小鼓,敲击小鼓并发出声音。

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引导学生回忆鼓面在敲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2.教师继续提问:你们都听到了刚才老师敲鼓的声音,那有没有想过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对其观点进行解释,最后再把学生的想法简单记录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此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

二、探索
活动一:证明空气传播声音
1.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引出活动。

同学们对鼓声是怎样到达耳朵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看演示实验,大家边观察、边思考: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跟空气有关系吗?
2. 教师出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并简要介绍。

实验过程:首先让闹钟响起来,盖上玻璃罩,学生们仍然能听到闹钟声音,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小闹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自己耳朵里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传播路线图: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

接下来,教师打开抽气机,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

打开进气阀,又能重新听到声音。

3. 学生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设计意图: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鼓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这一观点是认同的,但缺乏感性认识。

活动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1.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
传播吗?
2. 实验方法: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挠桌面(或用指尖轻轻在桌面滑动,注意一定不能用手去敲击和拍打桌面,以免对听声音同学的耳朵造成损伤,也达不到实验的目的)的声音,再把耳朵离开桌面听一听,比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并确认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

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本课的《学生活动手册》中。

4. 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活动三: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1. 教师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和固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液体传播吗?
2. 实验方法:一名同学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另一名同学用击打后的音叉慢慢浸入水槽的水中(音叉从水面中心放入,不能触碰到水槽壁),同时观察水面的变化。

重复上面的实验,教师提问: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3.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根据教师的讲解或阅读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开始实验,并将实验中收集到的信息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 学生在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后,整理好实验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丰富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识。

三、研讨
问题1:当学生完成以上探索活动后,教师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通过问题来展开本课的研讨活动。

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地描述。

对于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会通过音叉振动引起水面的波动,而对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有比较形象的了解,但对于抓挠桌面引起桌面振动,并让振动传到桌面的另一侧,以及声音如何引起空气的振动这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将这些都能准确说出,在后面“土电话”活动和下一课模拟“耳膜”实验时,学生会进一步去观察和感受。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小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1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振动后会向周围扩散开,就会让声音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也就是声音的传播是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来进行。

问题2:当学生对声音需要通过物质才能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让学生来解释: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其实是比较容易的。

设计意图: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旨在说明声音在真空中
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四、拓展
1. 教师拿出“土电话”并指导学生玩“土电话”时,需特别强调,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应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

在两名同学玩“土电话”的时候,同组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两个纸杯的连接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为了观察方便,可以在连接线中间系上些轻小的物体,如下垂的小短线等。

2. 组织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玩要有要求、玩要有目的、玩要有收获。

通过玩“土电话”后谈收获、谈发现,结束本课的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玩“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是非常好的活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比对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振动。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收集声音在
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哪些物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学生在探索
环节学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
方式和不同的媒介去听到声音,同时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记录下来。

···························································
名言警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

意思是: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