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坐标系的8大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定理,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的关系。
首先,假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分别是A(x1,y1)和B(x2,y2)。
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计算AB的距离。
勾股定理的公式如下:AB²=(x2-x1)²+(y2-y1)²根据该公式,我们可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以下是一个示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假设点A的坐标为A(3,4),点B的坐标为B(6,8)。
我们可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先计算两点在x轴方向上的差值:x2-x1=6-3=3再计算两点在y轴方向上的差值:y2-y1=8-4=4根据勾股定理,计算AB的平方:AB²=(3)²+(4)²=9+16=25最后,计算AB的距离:AB=√25=5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5从上述示例可以看出,由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可以移到任意位置,所以两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是通用的。
除了直接使用勾股定理,我们还可以使用中点公式和距离公式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中点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点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两点连线的中点坐标。
中点公式如下:中点坐标=((x1+x2)/2,(y1+y2)/2)为了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首先使用中点公式计算出连线的中点坐标,然后再使用中点和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计算距离。
距离公式:中点公式和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之间的关系如下:两点之间的距离=√((x2-x1)²+(y2-y1)²)因此,使用中点公式计算出中点坐标后,我们可以再使用该距离公式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总结起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步骤如下:1.根据给定的两点坐标,计算两点在x轴和y轴方向上的差值。
2.使用勾股定理计算出两点之间的平方距离。
3.对平方距离取平方根,得到最终的距离。
2.1.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在一条高速公路上距离出发点的一个以
千米为单位的数就可以确定车的位置,请 问在一个电影院里如何确定你的位置?飞 行员要想和地面指挥指挥中心联系,该如 何报告他的位置?
一维直线
数轴
二维平面
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维空间
空间直角坐标系
第 二 章 用数字或其符号来
平 确定一个点或一个
面 解 析
物体位置的方法叫 坐标方法。相关的
知识点二 位移向量
议一议:如何用数表示数轴上的位移?
如数轴上的一点A沿着轴的正向或负向移到另一点B, 则说点在数轴上作了一次位移,点不动,则说作了零位移. 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称为向量.
从点A到点B的向量,记为 AB ,读作“向量AB”,A 为向量的起点,B为向量的终点,线段AB的长度叫做向 量 AB 的长度,也叫做向量的模,记作 AB ,数轴上 同向且等长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向 量叫零向量,零向量没有确定的方向.
几 符号和数称为点的
何 坐标。
初
步
2.1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的基本公式
2.1.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
知识点1 数轴上的向量 知识点2 数轴上的向量的运算
知识点一 数轴上点的坐标
1.什么叫做数轴?在数轴上,点P与实数x的对应法则
是什么呢?
P
M
-3 -2 -1 0 1 2 3 给出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或者说在这条直线上建立了直线坐标系.
例1.已知□ABCD的三个顶点A(-3,0),
B(2,-2),C(5,2),求顶点D的坐标.
解:因为平行四边形的 两条对角线的中点相同, 所以它们的坐标也相同。
设D点的坐标为(x,y),
直角坐标系的8大公式
直角坐标系的8大公式直角坐标系是数学中常用的坐标系之一,广泛应用于几何、物理和工程等领域。
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通过坐标对点进行唯一标识和定位。
本文将介绍直角坐标系中的8大公式,这些公式在解决几何和代数问题时非常有用。
一、坐标距离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假设点A的坐标为(x₁, y₁),点B的坐标为(x₂, y₂),那么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得:d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这个公式被称为坐标距离公式,可以通过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
二、中点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计算它们的中点坐标。
假设点A的坐标为(x₁, y₁),点B的坐标为(x₂, y₂),那么这两点的中点坐标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得:M = ((x₁ + x₂) / 2, (y₁ + y₂) / 2)这个公式被称为中点公式,可以通过计算两点坐标的平均值来确定它们的中点坐标。
三、斜率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计算它们之间的斜率。
假设点A的坐标为(x₁, y₁),点B的坐标为(x₂, y₂),那么这两点之间的斜率可以由以下公式求得:m = (y₂ - y₁) / (x₂ - x₁)这个公式被称为斜率公式,可以用于计算两点之间直线的斜率。
斜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四、线性方程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线的斜率和一点的坐标来确定直线的方程。
假设直线的斜率为m,一点的坐标为(x₁, y₁),那么直线的方程可以由以下公式给出:y - y₁ = m(x - x₁)这个公式被称为线性方程公式,可以用于描述直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方程。
五、平行线公式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通过两条平行线的斜率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假设平行线L₁的斜率为m₁,平行线L₂的斜率为m₂,那么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以下公式给出:m₁ = m₂这个公式表示两条平行线的斜率相等。
空间直角坐标系重心坐标
空间直角坐标系重心坐标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简介
空间直角坐标系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组成的,通常用x、y、z表示。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点都可以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值来表示。
空间直角坐标系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心坐标定义及性质
1.定义:重心坐标是指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多边形(或多面体)所有顶点坐标的平均值。
重心坐标反映了多边形(或多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分布。
2.性质:
(1)重心坐标满足公式:G(x,y,z)=(Σxi/n,Σyi/n,Σzi/n),其中n为多边形(或多面体)的顶点数量,xi、yi、zi为各个顶点的坐标。
(2)重心坐标与多边形(或多面体)的大小和形状无关,仅与顶点坐标有关。
(3)重心坐标可用于计算多边形(或多面体)的质心、面积重心、体积重心等。
三、重心坐标计算方法
计算重心坐标的方法如下:
1.准备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多边形(或多面体)的所有顶点坐标。
2.按照公式计算重心坐标:G(x,y,z)=(Σxi/n,Σyi/n,Σzi/n)。
四、应用场景及实例
1.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重心坐标可用于计算建筑物的质心,以便了解建筑物的重心位置,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2.机械制造:在机械制造中,重心坐标可用于计算零件或机器设备的质心,以便在装配过程中保证设备的平衡和稳定运行。
3.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重心坐标可用于计算行政区划、路网等地理对象的重心位置,以便了解地区的地理分布特征。
4.物理学:在物理学中,重心坐标可用于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以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重心位置。
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张喜林制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教材知识检索考点知识清单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2211y x B y x A 、是平面上的两点,则=||AB2.中点公式:已知),,(),(2211y x B y x A 、设M(x ,y)是线段AB 的中点,则=x =y ,3.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它的四边的要点核心解读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平面上的点),(y x P 到原点)0,0(O 的距离=),(P O d .22y x +(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211x B y x A 、(),2y 则.)()(),(212212y y x x B A d -+-=(3)求两点间距离的步骤:①给两点坐标赋值:?,,,,2121====y y x x ???②计算两个坐标的差,并赋值给另外两个变量,即;,1212y y y x x x -=∆-=∆ ③计算;)()(22y x d ∆+∆=④给出两点的距离.2.中点公式已知),,(),(2211y x B y x A 、设点),(y x M 是线段AB 的中点(如图2-1 -2 -1),过点A 、B 、M 分别向x 轴、y 轴作垂线、、21AA AA ,2121MM MM BB BB 、、、垂足分别为、、、)0,((B )(0,)0,(211211x y A x A )0,(),,0(122x M y B ).,0(2y M 因为M 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点1M 和点2M 分别是11B A 和22B A 的中点,即⋅==22221111,B M M A B M M A所以⋅-=--=-y y y y x x x x 2121,即 2,22121y y y x x x +=+= 这就是线段中点坐标的计算公式,简称中点公式.3.解析法的应用解析法是解决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的重要方法,它是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通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加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1)选择坐标系:坐标系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以后的论证是否简捷.原则是:选择坐标系要使得问题所涉及的坐标中尽可能多地出现零.为此,常常有以下规律:①将图形一边所在的直线或定直线作为x 轴;②若为对称图形则取对称轴为x 轴或y 轴;③若有直角,则取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④可将图形的一个定点或两个定点连线的中点作为原点.(2)标出图形上有关点的坐标,按已知条件用坐标表示图形中的等量关系.(3)通过以上两个程序,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求解.典例分类剖析考点1 平面上两点闻距离的求法及应用命题规律主要强调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作为解析几何的重点之一,常会考查.[例1] (1)已知),3,1()3,6()1,2(C B A 、、求证:△ABC 为直角三角形.(2)已知点A(3,6),在x 轴上的点P 与点A 的距离为10,求点P 的坐标.[解析] (1)要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种方法是考虑各边长之间是否满足勾股定理,即需求出三条边长.[答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20)13()26(),(=-+-=B A d;5)13()21(),(=-+-=C A d;25)33()61(),(22=-+-=C B d,||||||222BC AC AB =+∴∴ △ABC 为直角三角形.(2)设点P 的坐标为(x ,O ),由,10),(=P A d 得,10)60()3(22=-+-x解得11=x 或,5-=x∴ 点P 的坐标为(-5,0)或(11,0).母题迁移 1.已知等边△ABC 的两个顶点、的坐标为),0,2()0,4(B A 、-试求:(1) C 点的坐标;(2)△ABC 的面积.考点2 中点坐标公式及其应用命题规律考查中点坐标公式及其应用.[例2] △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2)4,4((、B A --),2,4()2-C 、求三边中线的长.[答案] 设AB 的中点D 的坐标为D (x,y ),由中点公式得,1224,1224-=+-=-=+-=y x 即 ⋅--)1,1(D同理,BC 的中点E(3,0),AC 的中点F(O ,-3).),(||D C d CD =∴22)]2(1[)41(---+--=;26=),(||E A d AE =)40()43(+++=;65=),(||F B d BF =)23()20(-⋅-+-=.29=母题迁移 2.△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为),1,0(-A ),2,2(),3,1(-C B 求中线AD 的长.考点3 两点问距离公式的几何意义命题规律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几何意义求某些函数的最值.[例3] 求函数++-=3712)(2x x x f 134+-x x 的最小值.[答案] ,1)6(3722+-=+-x x r x ∴+-=+-,9)2(1342x x x 可设,6(A 、、)3,2()1B )0,P(x 则.||||)(PB PA x f +=要求)(x f 的最小值,只需在x 轴上找一点P ,使||||PB PA +最小即可.设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B 则)3,2(/-B (如图2 -1 -2-2所示). |,|||||||||//AB PB PA PB PA ≥+=+,24)13()62(||22/=--+-=AB∴ 当A P B 、、/三点共线时取等号,即||||PB PA +的最小值为,24也就是)(x f 的最小值为.24[点拨] (1)涉及无理式,尤其是含平方的算式,我们可联想到两点间的距离,故构造两点间的距离来解题.(2)本题切忌将两个无理函数最小值的和当作f(x)的最小值.母题迁移 3.求函数1342222+-++-=x x x x y 的最小值.优化分层测讯学业水平测试1.已知),15,2().5,3(B A -则=),(B A d ( )25.A 135.B 175.C 55.D2.已知两点),,(),(d c B b a A 、且,02222=+-+d c b a 则( ).A .原点一定是线段AB 的中点 B.A 、B 一定都与原点重合C .原点一定在线段AB 上但不是中点D .以上结论都不正确3.点P(2,-1)关于点(3,4)的对称点是( ).)5,1.(A )9,4.(B )3,5(⋅C )4,9.(D4.已知点A(3,6),在x 轴上的点P 与点A 的距离等于10,则点P 的坐标为5.在△ABC 中,设),5,2()7,3(-B A 、若AC 、BC 的中点都在坐标轴上,则点C 的坐标为6.已知,平面内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3,1()1,2(--B A 、),4,3(C 求第四个顶点D 的坐标.高考能力测试(测试时间:45分钟测试满分:100分)一、选择题(5分x8 =40分)1.以A(5,5)、B(1,4)、C(4,1)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2.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是)0,()0,(a B a A 、-和),23,2(a aC 则△ABC 的形状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D .斜三角形3.已知点),2,4()0,2(B A 、若|,|2||BC AC =则C 点的坐标为( ).)1,1(-⋅A ),或(15)1,1(--⋅B )3,1()1,1(或-⋅C D .无数个 4.已知点A (x ,5)关于点C(l ,y)的对称点是),3,2(--B 则点),(y x P 到原点的距离是( ).4.A 13.B 15.C 17.D5.已知菱形的三个顶点为),0,0(),(),(、、a b b a -则它的第四个顶点是( ).),2(b a A ⋅ ),(b a b a B +-⋅ ),.(a b b a C -+ ),(a b b a D --⋅6.光线从点A (-3,5)射到x 轴上,经过反射后经过点B(2,10),则光线从A 到B 的距离为( ).25.A 52.B 105.C 510.D7.某县位于山区,居民的居住区域大致呈如图2 -1-2 -3所示的五边形,近似由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若,30,60km CD AE km AB ===为了解决当地人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准备建一个电视转播台,理想方案是转播台距五边形各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图中4321P P P P 、、、是AC 的五等分点,则转播台应建在( ).1.P A 处2.P B 处3.P C 处4.P D 处8.(2006年福建)对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两点).,(11y x A ),,(22y x B 定义它们之间的一种“距离”:+-=||||12x x AB .||12y y -给出下列三个命题:①若点C 在线段AB 上,则|;|||||AB CB AC =+②在△ABC 中,若,90 =∠C 则;||||||222AB CB AC =+③在△ABC 中,.||||||AB CB AC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0.A 1.B 2.C 3.D二、填空题(5分x4 =20分)9.已知),,2()6,(b B a A -、点P(2,3)平分线段AB ,则=+b a10.已知),3,0()3,5()1,1(C B A 、、则△ABC 的形状为11.已知),3().2,1(b B A -两点间的距离为,24则=b12.已知两点),2,3()4,1(A P 、-则点A 关于点P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三、解答题(10分x4 =40分)13.求函数84122+-++=x x x y 的最小值.14.已知△ABC 三顶点的坐标为,8)3,11()8,3(--(、、C B A ),2-求BC 边上的高AD 的长度.15.若a 、b 、c 、d 都是实数,试证明≥+++2222db c a .)()(22d c b a +++16.在△ABC 所在平面上求一点P ,使222||||||PC PB PA ++取得最小值.。
直角坐标变换公式
直角坐标变换公式直角坐标变换公式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变换方法,用于将一个点从一个直角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直角坐标系中。
这种变换可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进行,根据不同的坐标系,有不同的公式和方法。
二维空间中的直角坐标变换在二维空间中,通常使用笛卡尔坐标系,即平面直角坐标系。
这个坐标系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x和y组成,通过这两个轴可以表示一个点的位置。
假设我们有一个点P(x, y),需要将它从一个直角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直角坐标系。
设转换后的坐标为P’(x’, y’),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x' = a * x + b * y + cy' = d * x + e * y + f其中a、b、c、d、e和f是转换矩阵的元素,它们的具体数值决定了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通过求解这些元素,我们可以获得从一个坐标系到另一个坐标系的变换公式。
使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进行坐标变换。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一个点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并且我们知道两个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这个点在另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
三维空间中的直角坐标变换在三维空间中,同样使用笛卡尔坐标系,即空间直角坐标系。
这个坐标系由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x、y和z组成,通过这三个轴可以表示一个点的位置。
类似于二维空间中的情况,假设我们有一个点P(x, y, z),需要将它从一个直角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直角坐标系。
设转换后的坐标为P’(x’, y’, z’),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x' = a * x + b * y + c * z + dy' = e * x + f * y + g * z + hz' = i * x + j * y + k * z + l同样,a、b、c、d、e、f、g、h、i、j、k和l是转换矩阵的元素,通过求解这些元素,我们可以获得从一个坐标系到另一个坐标系的变换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八大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八大公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常用的八大公式如下:
1. 距离公式:两点P1(x1, y1)和P2(x2, y2)之间的距离为:d = √((x2 - x1)² + (y2
- y1)²)。
2. 中点公式:两点P1(x1, y1)和P2(x2, y2)的中点坐标为:M((x1 + x2)/2, (y1 +
y2)/2)。
3. 斜率公式:两点P1(x1, y1)和P2(x2, y2)之间的斜率为:m = (y2 - y1)/(x2 - x1),其中x2不等于x1。
4. 判别式公式:对于一次函数的方程y = ax + b,其判别式为:Δ = b² - 4ac,其中a、
b、c为方程的系数。
5.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对于一条直线的方程Ax + By + C = 0,点P(x0, y0)到该直线
的距离为:d = |Ax0 + By0 + C|/√(A² + B²)。
6. 直线的倾斜角公式:对于一条直线的斜率为m,则该直线与x轴的夹角θ满足:
tan(θ) = m。
7. 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设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为m1和m2,则两条直线的夹角θ满足:tan(θ) = |(m2 - m1)/(1 + m1m2)|。
8. 直线的方程公式:已知一条直线通过点P(x1, y1)且斜率为m,则该直线的方程为:y
- y1 = m(x - x1)。
以上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常用的八大公式,它们在求解点、直线、距离等问题时非常有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在数学学科中,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以x轴和y轴为基准,通过坐标点的表示方式,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描述和计算平面上的各种几何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这是一个基础而且实用的概念。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有两个点A(2, 3)和B(5, 7),我们想要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根据勾股定理,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d = √((x2 - x1)² + (y2 - y1)²)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是点A和点B的坐标。
将A(2, 3)和B(5, 7)代入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到:d = √((5 - 2)² + (7 - 3)²)= √(3² + 4²)= √(9 + 16)= √25= 5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5个单位。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
假设有两个点C(-1, 2)和D(3, -4),我们同样想要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按照上述公式计算,我们可以得到:d = √((3 - (-1))² + (-4 - 2)²)= √((3 + 1)² + (-4 - 2)²)= √(4² + (-6)²)= √(16 + 36)= √52这个结果看起来有些复杂,但我们可以进一步化简。
52可以分解为2² × 13,因此:d = √(4 × 13)= √52= 2√13所以,点C和点D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2√13个单位。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并不难,只需要将坐标代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仔细处理负号和平方根,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际生活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有着广泛的应用。
直角坐标方程和极坐标方程的互化公式
直角坐标方程和极坐标方程的互化公式在数学中,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是两种常见的坐标系统。
直角坐标系以直线为基准,通过横向的x轴和纵向的y轴来描述点的位置。
而极坐标系则以原点为基准,通过极径和极角来描述点的位置。
在不同的问题中,我们可能需要在这两种坐标系之间进行转换。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使用互化公式。
1. 从直角坐标方程到极坐标方程假设我们有一个点P(x,y)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y),想要将其转换到极坐标系中。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极径$r = \\sqrt{x^2 + y^2}$极角$\\theta = \\arctan(\\frac{y}{x})$这里,r表示点P到原点的距离,$\\theta$表示点P与正x轴之间的夹角。
2. 从极坐标方程到直角坐标方程假设我们有一个点P(r,$\\theta$)在极坐标系中的坐标为(r,$\\theta$),想要将其转换到直角坐标系中。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x = r \\cdot \\cos(\\theta)$$y = r \\cdot \\sin(\\theta)$这里,x和y表示点P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两种坐标系之间的转换时,角度$\\theta$的单位可以是弧度制或度数制。
如果我们使用弧度制,$\\theta$的取值范围是$[0,2\\pi)$;如果我们使用度数制,$\\theta$的取值范围是[0,360)。
3. 示例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示例来展示直角坐标方程和极坐标方程的互化公式。
假设我们有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的点P(3,4),我们想要将其转换为极坐标系中的坐标。
根据互化公式,我们可以计算极径r:$r = \\sqrt{3^2 + 4^2} = 5$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极角$\\theta$:$\\theta = \\arctan(\\frac{4}{3}) ≈ 0.93$ (弧度制)若我们使用度数制,可以将弧度制转换为度数制。
第一讲--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x
上述变换实质上就是一个坐标的伸长变换
即:设P(x,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
设P(x, 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保持横坐标
x不变,将纵坐标y伸长为原来的3倍,得到点P ′(x ′,y ′)坐
标对应关系为:
x x
y
3
y
②
我们把②式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坐标伸长变换.
怎样由正弦曲线y=sinx得到曲线y=3sin2x?
E
设A(m, 0), B(n, 0), C(0,p) 求出CF、BE的斜率即可
A
FO B x
坐标法 建系时,根据几何特点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注意以下原则:
(1)如果图形有对称中心,可以选对称中心为坐标原点;
(2)如果图形有对称轴,可以选择对称轴为坐标轴;
(3)使图形上的特殊点尽可能多的在坐标轴上。
③在伸缩变换下,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变,在同一直 角坐标系下进行伸缩变换。
例1 在直角坐标系中,求下列方程所对应的图形
经过伸缩变换:
x 2x
y
3
y
后的图形。
(1) 2x+3y=0;
(2) x2+y2=1
x 2x
解:(1)由伸缩变换
y
;
3
y
x
得到
y
1 x 2 1 y
代入
2x+3y=0;
3
得到经过伸缩变换后的图形的方程是 x y 0
练习:CA、CO为半径为1的圆C上 y
互相垂直的两条半径,A、O为定
点,P是以O为端点的动弦的中点,
求A、P间的最短距离
O
分析:以O为原点,OC所在直线为x轴 建立坐标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7讲: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公式(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会运用这两个公式解题.一、数轴上的基本公式1.一条给出了原点、度量单位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或称在这条直线上建立了直线坐标系,在数轴上,若点P 与x 对应,称P 的坐标为x ,记作P (x ).2.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称作位移向量,本书中叫做向量. 从点A 到点B 的向量,记作 ,A 为AB →的起点,B 为AB →的终点,线段AB 的长度称作AB →的长度,记作|AB →|.数轴上同向且等长的向量叫做相等的向量....... 3.在数轴上,点A 作一次位移到点B ,再由点B 作一次位移到点C ,则位移AC →称作位移AB →与位移BC →的和.,记作AC →=AB →+BC →. 在数轴上,任意三点A 、B 、C ,向量AB →、BC →、AC →的坐标都具有关系:AC =AB +BC.4设AB →是数轴上的任一个向量,O 为原点,点A (x 1)、B (x 2),则AB =OB -OA =x 2-x 1,A 、B 两点的距离d (A ,B )=|AB |=|x 2-x 1| .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公式1.平面上任意两点P 1(x 1,y 1)、P 2(x 2,y 2)之间的距离d (P 1,P 2)=|P 1P 2|=2.平面上任意两点P 1(x 1,y 1)、P (x 2,y 2)的中点P (x ,y ),则x= ,y=如果P 为P 1P 2的中点,则称P 1与P 2关于P 对称.点A (x 0,y 0)关于点M (a ,b )的对称点为(2a -x 0, 2b -y 0).类型一 数轴例1:(1)若点P (x )位于点M (-2)、N (3)之间,求x 的取值范围; (2)试确定点A (a )、B (b )的位置关系.解析: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点的坐标的大小决定彼此的相互位置,显然右边的点的坐标要大于左边的点的坐标.答案:(1)由题意可知,点M (-2)位于点N (3)的左侧,且点P (x )位于点M (-2)、N (3)之间, ∴-2<x <3.(2)确定两点的位置关系,需要讨论实数a 、b 的大小关系:当a >b 时,点A (a )位于点B (b )的右侧;当a <b 时,点A (a )位于点B (b )的左侧;当a =b 时,点A (a )与点B (b )重合. 练习1:下列各组点中,点M 位于点N 左侧的是( )A .M (-2)、N (-3)B .M (2)、N (-3)C .M (0)、N (6)D .M (0)、N (-6)答案:点M (0)在点N (6)的左侧,故选C.练习2:下列各组点中M 位于N 右侧的是( )A .M (-4)、N (-3)B .M (0)、N (6)C .M (3)、N (6)D .M (-4)、N (-6) 答案:D例2:已知数轴上有A 、B 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为1,点A 与原点O 的距离为3,求向量OA →、AB →的坐标.解析:由向量定义求解即可.答案:∵点A 与原点O 的距离为3,∴点A 的坐标为3或-3. 当点A 的坐标为3时, ∵A 、B 之间的距离为1, ∴点B 的坐标为2或4.此时OA →的坐标为3,AB →的坐标为-1或1. 当点A 的坐标为-3时, ∵A 、B 之间的距离为1, ∴点B 的坐标为-4或-2.此时OA →的坐标为-3,AB →的坐标为-1或1. 练习1:已知数轴上的三点A (-1)、B (5)、C (x ).(1)当|AB |+d (B ,C )=8时,求x ; (2)当AB +CB =0时,求x ;(3)当AB →=BC →时,求x .答案:(1)由题意可知,|AB |=|5-(-1)|=6,d (B ,C )=|x -5|.当|AB |+d (B ,C )=8时,有6+|x -5|=8,解得x =3或x =7.(2)由AB +CB =0可知,5-(-1)+5-x =0,解得x =11.(3)由AB →=BC →可知AB =BC ,故5-(-1)=x -5, 所以x -5=6,解得x =11.练习2:数轴上任意三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a 、b 、c ,那么有下列关系:①AB +AC =BC ;②AB →=AC →+CB →;③|AB |=|AC |+|CB |;④BC =b -c ;⑤A 、C 两点的中点坐标为c -a2.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② AB 、AC 、BC 的关系为AB +BC =AC ,故①错误;根据向量的和可知AB →=AC →+CB →,故②正确;因为A 、B 、C 三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共有六种情况,所以|AB |、|AC |、|CB |的关系有三种情况,而|AB |=|AC |+|CB |是其中一种情况,故③错误;向量BC →的坐标是终点C 的坐标c 减去起点B 的坐标b ,即BC =c -b ,故④错误;A 、C 两点的中点坐标为a +c2,故⑤错误.类型二 中点坐标公式例3:平行四边形ABCD 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 (2,3)、B (4,0)、D (5,3),求顶点C 的坐标. 解析:运用中点坐标公式先求出▱ABCD 两对角线交点M 的坐标,再求顶点C 的坐标.答案:设AC 与BD 交点为M (a ,b ),则M 为BD 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a =92b =32.又设C (x 0,y 0),则M 为AC 的中点, ∴⎩⎪⎨⎪⎧92=2+x232=3+y 02,∴⎩⎪⎨⎪⎧x 0=7y 0=0.∴C 点坐标为(7,0).练习1:已知点A 关于点B (2,1)的对称点为C (-4,3),C 关于D 的对称点为E (-6,-3),求A 、D的坐标及AD 中点坐标.答案:设A (x 1,y 1),∵A 、C 中点是B ,∴x 1-42=2,y 1+32=1,∴x 1=8,y 1=-1,即A (8,-1). 设D (x 2,y 2),∵D 是C 、E 中点,∴x 2=-4-62=-5,y 2=3-32=0.即D (-5,0).∴A 、D 中点为⎝ ⎛⎭⎪⎫8-52,-1+02,即⎝⎛⎭⎪⎫32,-12.练习2:设点A 在x 轴上,点B 在y 轴上,AB 的中点为P (2,-1),则|AB |等于( )A .5B .4 2C .2 5D .210答案:设A (a,0)、B (0,b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2=a +02-1=0+b2,∴⎩⎪⎨⎪⎧a =4b =-2.即A (4,0)、B (0,-2), ∴|AB |=-2+-2-2=25,故选C.类型三 两点间距离公式例4:已知A (3,-4)与B (a,3)两点间距离为72,求a 的值.解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 答案:∵d (A ,B )=72,∴(a -3)2+(3+4)2=(72)2, ∴a =10或a =-4.练习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1)A (2,5)、B (3,-4);(2)A (2-1,3+2)、B (2+1,3-2); 答案:(1)Δx =3-2=1,Δy =-4-5=-9.∴d (A ,B )=Δx 2+Δy 2=12+-2=82.(2)Δx =2+1-(2-1)=2, Δy =(3-2)-(3+2)=-22,∴d (A ,B )=Δx 2+Δy 2=22+-222=2 3.练习2:已知平行四边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1,1)、(2,-1)、(-1,-3),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4,3)或(-2,-1)或(0,-5) ①当(1,1)与(2,-1)为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时,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为(4,3);②当(1,1)与(-1,-3)为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时,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为(-2,-1);③当(2,-1)与(-1,-3)为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时,第四个顶点的坐标为(0,-5).1.下列命题:①相等的向量,它们的坐标相等;反之,若数轴上两个向量的坐标相等,则这两个向量相等; ②对于任何一个实数,数轴上存在一个确定的点与之对应;③数轴上向量AB →的坐标是一个数,实数的绝对值为线段AB 的长度,如果起点指向终点的方向与数轴同方向,则这个实数取正数,反之取负数;④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向量是零向量,它的方向是任意的,它的坐标是0.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 答案:D2.A 、B 为数轴上的两点,B 的坐标为-5,BA =-6,则A 的坐标为( )A .-11B .-1或11C .-1D .1或-11 答案:A3.数轴上点P 、M 、N 的坐标分别为-2、8、-6,则在①MN =NM ;②MP =-10;③PN =-4中,正确的表示有(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答案:C4.点P (2,-1)关于点M (3,4)的对称点Q 的坐标为( )A .(1,5)B .(4,9)C .(5,3)D .(9,4) 答案:B5.以A (5,5)、B (1,4)、C (4,1)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 答案:B6.数轴上一点P (x ),它到A (-8)的距离是它到B (-4)距离的3倍,则x =________.答案: -2或-57.已知点A (2x )、B (x ),点A 在点B 的右侧,则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答案: (0,+∞)8. 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 (2,1)、B (-2,3)、C (0,-1),则BC 边上中线的长为__________.答案:39. 已知A (6,1)、B (0,-7)、C (-2,-3).(1)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2)求△ABC 的外心的坐标.答案:(1)|AB |2=(0-6)2+(-7-1)2=100,|BC |2=(-2-0)2+(-3+7)2=20,|AC |2=(-2-6)2+(-3-1)2=80,因为|AB |2=|BC |2+|AC |2,所以△ABC 为直角三角形,∠C =90°.(2)因为△ABC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其外心是斜边AB 的中点,所以外心坐标为(6+02,1-72),即(3,-3).10.已知两点A 、B 的坐标如下,求AB 、|AB |.(1)A (2)、B (5);(2)A (-2)、B (-5).答案: (1)AB =5-2=3,|AB |=|5-2|=3. (2)AB =(-5)-(-2)=-3, |AB |=|(-5)-(-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巩固1.数轴上向量AB →的坐标为-8,且B (-5),则点A 的坐标为( )A .1B .2C .3D .4 答案:C2.数轴上两点A (2x +a ),B (2x ),则A 、B 两点的位置关系是( )A .A 在B 左侧 B .A 在B 右侧C .A 与B 重合D .由a 的取值决定 答案:D3.已知两点A (a ,b )、B (c ,d ),且a 2+b 2-c 2+d 2=0,则( )A .原点一定是线段AB 的中点 B .A 、B 一定都与原点重合C .原点一定在线段AB 上但不是中点D .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答案:D4.已知线段AB 的中点在坐标原点,且A (x,2)、B (3,y ),则x +y 等于( )A .5B .-1C .1D .-5 答案:D5.点M 到x 轴和到点N (-4,2)的距离都等于10,则点M 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2,10)或(-10,10)能力提升6.下列各组点:①M (a )和N (2a );②A (b )和B (2+b );③C (x )和D (x -a );④E (x )和F (x 2).其中后面的点一定位于前面的点的右侧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B7. 已知数轴上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3、-13,则d (A ,B )为( )A .0B .-23C.23D.19 答案:C8. 已知数轴上两点A (a )、B (b ),则在数轴上满足条件|P A |=|PB |的点P 坐标为( )A.b -a 2B.a -b 2C.a +b 2 D .b -a答案:C9. 设A (3,4),在x 轴上有一点P (x,0),使得|P A |=5,则x 等于( )A .0B .6C .0或6D .0或-6 答案:C10. 已知菱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 ,b )、(-b ,a )、(0,0),则它的第四个顶点是( )A .(2a ,b )B .(a -b ,a +b )C .(a +b ,b -a )D .(a -b ,b -a ) 答案:B11. 设M 、N 、P 、Q 是数轴上不同的四点,给出以下关系:①MN +NP +PQ +QM =0; ②MN +PQ -MQ -PN =0;③PQ-PN+MN-MQ=0;④QM=MN+NP+PQ.其中正确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①②③12. 等腰三角形ABC的顶点是A(3,0),底边长|BC|=4,BC边的中点是D(5,4),则此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___.答案:2613. 根据下列条件,在数轴上分别画出点P(x).(1)|x-1|≤2;(2)|x+2|>1.答案:(1)∵|x-1|≤2,∴-1≤x≤3,∴点P(x)表示坐标为-1和3的两点A、B间的线段AB(包括两个端点),画图如下:(2)∵|x+2|>1,∴x<-3或x>-1,∴点P(x)表示以坐标为-3和-1的两点C、D为端点的两条射线CE、DF,画图如下:14. △ABC中,AO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B|2+|AC|2=2(|AO|2+|OC|2).答案:以BC边所在直线为x轴,边BC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设B(-a,0)、O(0,0)、C(a,0),其中a>0,A(m,n),则|AB|2+|AC|2=(m+a)2+n2+(m-a)2+n2=2(m2+n2+a2),|AO|2+|OC|2=m2+n2+a2,∴|AB|2+|AC|2=2(|AO|2+|OC|2).。
知识讲解_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知识梳理】要点一:直线坐标系(1)定义:一条给出了原点、度量单位和正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或者说在这条直线上建立了直线坐标系. 要点诠释:一般地,我们约定数轴水平放置,正方向为从左到右.(2)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法则:P ←−−−−→一一对应实数x . (3)记法:如果点P 与实数x 对应,则称点P 的坐标为x ,记作P (x ).当x >0时,点P 位于原点右侧,且点P 与原点O 的距离|OP |=x ;当x <0时,点P 位于原点左侧,且点P 与原点的距离|OP |=-x要点二:向量及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定义:位移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通常叫做位移向量,本书简称为向量.从点A 到点B 的向量,记作AB .点A 、B 分别叫做向量AB 的起点、终点.向量的长度:线段AB 的长叫做向量AB 的长度,记作|AB |.相等的向量:数轴上同向且等长的向量叫做相等的向量.数量:我们可用实数表示数轴上的一个向量AB ,这个实数叫做向量AB 的坐标或数量.要点诠释:要正确区分向量、向量的长度、向量的坐标(数量)这几个概念,它们分别用AB 、||AB 、AB 来表示;两个向量相等,必须长度和方向都相同;零向量是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向量,它的长度为0,方向不确定.(2)位移向量的和:在数轴上,如果点A 作一次位移到点B ,接着由点B 再作一次位移到点C ,则位移AC 叫做位移AB 与位移BC 的和,记作AC AB BC =+.要点诠释:作和向量的规律特点:前一个向量的终点是下一个向量的起点(尾首相接),而和向量是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的终点(首尾相连).(3)数量和:数轴上任意三点A 、B ,C ,都具有关系AC =AB+BC .要点诠释:①这个公式反映了数轴上向量加法的坐标运算法则,是解析几何的基本公式.②数轴上任意三点.A 、B 、C 都有关系AC =AB+BC ,但不一定有|AC |=|AB |+|BC |,它与A 、B 、C 三个点的相对位置有关.(4)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的坐标计算公式:设AB 是数轴上的任意一个向量,点A 的坐标为1x ,点B 的坐标为2x ,则21AB x x =-.一般地,数轴上的任意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用d (A ,B )表示A ,B 两点的距离,可得数轴上两点A ,B 的距离公式是21()||||d A B AB x x ==-,.要点三: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平面上有两点A (1x ,1y ),B (2x ,2y ) ,则两点间的距离为d (A ,B )=|AB |=222121()()x x y y -+-.要点诠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式,要熟练地掌握,记住公式的形式,对于两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情况,可以直接利用距离公式的特殊情况求解.要点四:中点坐标公式若A (1x ,1y )、B (2x ,2y ),则线段AB 的中点M (x ,y )的坐标计算公式为122x x x +=,122y y y +=. 要点诠释:此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注意把问题向数轴上转化,体现了数学上的转化思想.要点五:坐标法1.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代数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叫做坐标法,其体现的基本思想是数形结合思想.2.用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1)选择坐标系.坐标系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以后的论证是否简洁.原则:选择坐标系要使得问题所涉及的坐标中尽可能多地出现零.为此,常常有以下约定:①将图形一边所在的直线或定直线作为x 轴.②对称图形,则取对称轴为x 轴或y 轴.③若有直角,则取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④可将图形的一个定点或两个定点连线的中点作为原点.(2)标出图形上有关点的坐标,按已知条件用坐标表示等量关系.(3)通过以上两个程序,把几何问题等价转化为代数式来计算.【典型例题】类型一:向量及数轴上点的距离公式例1.已知A 、B 、C 是数轴上任意三点.(1)若AB =5,CB =3,求AC ;(2)证明:AC+CB =AB ;(3)若|AB |=5,|CB |=3,求|AC |.【答案】(1)2(2)略(3)2或8【解析】 (1)AC =AB+BC =AB -CB =5-3=2.(2)证明:设数轴上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 x 、B x 、C x ,则AC+CB =(C A x x -)+(B C x x -)=B A x x AB -=,故AC+CB =AB .(3)当点C 在A 、B 两点之间时,由下图①可知|AC |=|AB |-|BC |=5-3=2;当点C 在A 、B 两点之外时,由上图②可知|AC |=|AB |+|BC |=5+3=8.综上所述,|AC |=2或8.【总结升华】 向量及向量长度的计算应熟练地运用公式AB =B A x x -,及|AB |=||||B A A B x x x x -=-进行求解.对于(3)要注意点B (或点C )的位置,若不确定应分类讨论.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数轴上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x a b =+,2x a b =-.求AB 、BA 、d (A ,B )、d (B ,A ).【答案】2b - 2b 2||b 2||b【解析】 21AB x x =-=()()2a b a b b --+=-,12()()2BA x x a b a b b =-=+--=,d (A ,B )=21||2||x x b -=,d (B ,A )=12||2||x x b -=.【变式2】 关于位移向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数轴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有正负和大小,它是一个位移向量B .两个相等的向量的起点可以不同C .每一个实数都对应数轴上的唯一的一个位移向量D .AB 的大小是数轴上A 、B 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答案】 B【解析】 一个点的坐标没有大小,每个实数对应着无数个位移向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
3.如果把相等的所有向量看成一个整体, 作为同一个向量,则实数与数轴上的向 量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三. 基本公式
1.位移的和:在数轴上,如果点A作一次
位移到点B,接着由点B再作一次位移到点 C,则位移 AC 叫做位移 AB 与位移 BC 的和,记作 AC AB BC 2.数量的和:对数轴上任意三点A、B、C 都有关系AC=AB+BC;
x 0 解得 y 4
所以点D的坐标是(0,4).
小结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A,B)=|AB| 2 2 (x2 x1 ) ( y2 y1 )
1、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d(A,B)=|x2-x1|.
A(x1,y1)
B2
B(x2,y2)
A2 O
C
x A1 B1
其中直线BB1和AA2相交于点C。
在直角△ACB中,|AC|=|A1B1|=|x2-x1|, |BC|=|A2B2|=|y2-y1|, 由勾股定理得 |AB|2=|AC|2+|BC|2=|x2-x1|2+|y2-y1|2, 由此得到计算两点间距 离的公式: d(A,B)=|AB|
3.如果点P与实数x对应,则称点P的坐标 为x,记作P(x);
二. 向量 1.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位移向 量,简称向量。从点A到点B的向量,记 作 AB ,读作“向量AB”。点A叫做向量 的起点,点B叫做向量的终点;
2.向量 AB 的长度:线段AB的长叫做 向量的长度,记作| AB |;
3.数量的坐标表示: 使 AB 是数轴上的任意一个向量,点 A的坐标为x1,点B的坐标为x2,则AB=x2 -x1; 4.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用d(A,B)表示A、B两点间的距离,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等分点坐标公式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等分点坐标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等分点坐标公式犹如夜空中嘅繁星,为我哋指明晒分割线段嘅奥秘同数学之美。
连接点与中点嘅坐标:设直线段AB嘅两端点坐标分别为(x1, y1)同(x2, y2),则AB中点嘅坐标为:```( (x1 + x2) / 2, (y1 + y2) / 2 )```三等分点嘅坐标:当一条线段畀三等分时,将线段分为三等份,即分成三个相等嘅部分。
该线段上嘅三等分点嘅坐标公式如下:第一个三等分点坐标:```( (2 x1 + x2) / 3, (2 y1 + y2) / 3 )第二个三等分点坐标:该点就系线段AB嘅中点坐标:```( (x1 + x2) / 2, (y1 + y2) / 2 )```第三个三等分点坐标:```( (x1 + 2 x2) / 3, (y1 + 2 y2) / 3 )```应用范例:例如,已知线段AB嘅两端点坐标分别为(3, 5)同(9, 11),求其三个三等分点嘅坐标。
第一个三等分点坐标:( (2 3 + 9) / 3, (2 5 + 11) / 3 ) = (4, 7)```第二个三等分点坐标: 线段AB嘅中点:```( (3 + 9) / 2, (5 + 11) / 2 ) = (6, 8)```第三个三等分点坐标:```( (3 + 2 9) / 3, (5 + 2 11) / 3 ) = (8, 9)```结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等分点坐标公式为我哋喺几何同各种实际应用中提供晒强大嘅工具。
啲公式嘅精巧性同简洁性体现晒数学嘅严谨同优雅,佢帮助我哋揭开空间中嘅奥秘同解决各种几何问题。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项常见的数学问题。
利用直角坐标系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利用直角坐标系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坐标,我们可以利用中点公式来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中点公式表示为:
中点坐标 = [(x₁ + x₂) / 2, (y₁ + y₂) / 2]
其中,(x₁, y₁)表示线段的一个端点坐标,(x₂, y₂)表示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坐标。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条线段AB,其中A的坐标为(2, 3),B的坐标为(6, 9)。
我们可以利用中点公式来计算线段AB的中点坐标。
中点坐标 = [(2 + 6) / 2, (3 + 9) / 2]
= [8 / 2, 12 / 2]
= [4, 6]
因此,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4, 6)。
利用直角坐标系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非常简单,只需要将线段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相加,然后除以2,即可得到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这个公式适用于任意两个点之间的线段。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线段的中心位置,并方便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
同时,通过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检验线段的对称性。
总结起来,利用直角坐标系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可以采用中点公式:中点坐标 = [(x₁ + x₂) / 2, (y₁ + y₂) / 2]。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轻
松计算出线段的中点坐标,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运算。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如有疑问请随时提出。
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清单(超经典,全面)
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清单
1.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
(1)x 轴上原点右边的部分是, (填“包括”或“不包括”)原点. (2)y 轴上原点下边的部分是, (填“包括”或“不包括”)原点. (3)横、纵坐标符号相同的点在. (4)横、纵坐标符号相反的点在.
2.坐标轴及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3.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1)横、纵坐标相同的点在.
(2)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的点在.
4.点),(y x 到坐标轴的距离:
(1)点(x (2)点
),(y x 到y 轴的距离是.
5.点),(y x 关于坐标轴及原点的对称点:
(1)点(x (2)点),(y x 关于y 轴的对称点是; (3)点),(y x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6.将点),(y x 向左(或右)平移a 个单位,横坐标(或),纵坐标.
将点),(y x 向上(或下)平移b 个单位,横坐标,纵坐标(或).
例:点),(y x 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点, 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点.
7.中点坐标公式:
已知点A ),(11y x 和点B ),(22y x ,则线段AB 的中点坐标为.
8.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点A ),(11y x 和点B ),(22y x ,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AB=.
特别地,若21x x =,则AB=;
若21y y =,则AB=;
第二象限 ( ) 第一象限
( ) x y
O
第三象限 ( ) 第四象限
( ) )
1y x ((),y (x )
y -++,+-,--,-+,)
2。
直角坐标和圆柱坐标转换公式
直角坐标和圆柱坐标转换公式1. 引言在数学和物理学中,坐标系统是描述空间中点位置的一种方式。
常见的坐标系统包括直角坐标系和圆柱坐标系。
直角坐标系是一个三维坐标系,使用直角三条坐标轴(x、y、z)来表示空间中的点位置。
而圆柱坐标系则是使用极径(ρ)、极角(θ)和高度(z)来表示点的位置。
为了方便在两种坐标系之间进行转换,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公式。
2. 直角坐标到圆柱坐标的转换公式假设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位置为(x,y,z),圆柱坐标系中的点位置为(ρ,θ,z)。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将直角坐标转换为圆柱坐标:1.极径(ρ)的计算公式:公式1公式12.极角(θ)的计算公式:公式2公式23.高度(z)的值保持不变。
3. 圆柱坐标到直角坐标的转换公式与直角坐标到圆柱坐标的转换类似,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将圆柱坐标转换为直角坐标:1.x坐标的计算公式:公式3公式32.y坐标的计算公式:公式4公式43.z坐标的值保持不变。
4. 示例让我们通过一个示例来理解如何使用这些公式进行坐标转换。
假设我们有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的点P,其坐标为(3, 4, 5)。
我们想将其转换为圆柱坐标系中的坐标。
根据上述公式:1.极径(ρ)的计算公式为:公式1公式12.极角(θ)的计算公式为:公式2公式23.高度(z)的值为5。
因此,点P在圆柱坐标系中的坐标为(5, 0.93, 5)。
5. 结论本文介绍了直角坐标和圆柱坐标之间的转换公式。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以便在不同的场景中使用。
这些公式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经常被使用,对于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非常有帮助。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注意:本文中使用的公式均为数学公式,由LaTeX生成的图片,无法在Markdown文本中显示。
建议复制公式图片地址,在支持LaTeX公式的环境中查看公式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角坐标系的8大公式
一般而言,直角坐标系是由x轴、y轴和一系列关于直角坐标系的座标形成的平面。
我们可以用直角坐标系来表示任何二维数据,其表示形式为(x,y),其中x和y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
并且,对于任何一个直角坐标系,都存在一系列有关它的基本公式,这些公式描述了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特征和行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主要的八大公式,它们是直角坐标系中的经济实用公式。
1.tX轴和Y轴可以任意改变,称为可移动轴。
2.t给定任何一点P(x,y),它在x轴上的距离是x,在y轴上的距离是y。
3.t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点就是一对x,y坐标,它们称为点的坐标。
4.t任何一点P(x,y)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乘积为x乘以y,也就是说,x*y=xy。
5.t如果一个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大于零,那么这个点就被称为首点。
6.t如果一个点的横坐标等于零,它的纵坐标就等于零,这个点称为原点。
7.t围绕原点旋转的经过某个点的弧线,的方程是x的平方和y 的平方的积,也就是x2+y2=常数。
8.t在直角坐标系中,垂直于x轴的弧线方程是y=常数。
以上就是直角坐标系中8大公式。
那么,这8个公式有什么作用
呢?
首先,它们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二维数据,并且可以用相应的图形来展示这些数据。
此外,这8个公式还可以用来解决各种有关直角坐标系的几何问题。
例如,如果你想要解决一条弧线的方程,那么可以使用第7个公式x2+y2=常数来解决。
如果需要求解一条垂直于X轴的弧线,则可以使用第8个公式y=常数来解决。
另外,这8个公式还可用来解决有关直角坐标系的集合问题,比如直角坐标系上的点和弧线的交点,或者一个点到一条线段的距离等等。
此外,这8大公式还可以用来计算一个多边形的面积,这也是一个经常使用的功能,只需要把多边形分解为几个有限的三角形就可以计算出面积了。
当然,上述只是直角坐标系中最重要的8大公式的部分用法,它们还可以用来解决多边形的有关问题,以及围绕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特定点旋转的形状等等。
总之,直角坐标系中有8大公式,它们对于解决直角坐标系有关的数学问题非常有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平面几何的实际应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直角坐标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