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赏析
红灯记参考答案
红灯记参考答案《红灯记》是中国经典的京剧作品,由于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社会思考,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剧情、角色、音乐、舞台美术等多个角度探讨《红灯记》的魅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灯记》的剧情。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上海,主要讲述了一个贩卖妇女的黑帮团伙与一个正义的女侠之间的斗争。
剧中的女侠李碧华是一个勇敢无畏、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她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受苦受难的妇女,与黑帮斗智斗勇。
整个剧情紧凑,扣人心弦,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引发观众的共鸣。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红灯记》中的角色。
李碧华是这部戏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她的形象深入人心。
她的坚强、勇敢以及对正义的追求,使她成为了一个具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而与之相对的是黑帮团伙的头目阿庆,他冷酷无情、残忍暴力,但也有他的痴情一面。
这些角色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剧情和角色,音乐也是京剧《红灯记》的一大亮点。
这部戏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富有激情和张力。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音乐的起伏和变化与角色的情绪相呼应,使得整个戏剧更加生动有力。
观众在欣赏京剧《红灯记》时,往往会被音乐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戏剧的世界中。
此外,舞台美术也是京剧《红灯记》的一大特色。
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的设计都非常精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在一些场景转换的时候,舞台美术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总的来说,京剧《红灯记》以其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经典之作。
通过剧情、角色、音乐和舞台美术等多个方面的呈现,它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激情的世界。
观众在欣赏《红灯记》时,既能感受到其中的悲欢离合,又能思考社会道德和正义的问题。
因此,京剧《红灯记》一直以来都备受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最后,我们可以说,《红灯记》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传递了人类对于正义与邪恶、善良与邪恶的思考。
革命的红灯永放光华——评沪剧《红灯记》
了
—
上 海 市 爱 华 沪 剧团 根据 电影 文学 剧 本
`
《
《 》 奔 沪 剧 杠 灯 祀
沈 鸿鑫
自有 后
,
的 信念
定沉 着
。
演 昌 在洞 察 人物 心 灵 的基 础 上
刚 毅果 敢 的戏 剧 贯 申动 作
、
,
构 成了 坚
来人
剧
。
》
改编的
。
《
杠灯纪
、
》
、
,
是 一 个 比 蛟 优 秀 的现 代
、
,
力 图使 舞 台 上
在剧 本 改 福
导演
表 演 各 方 面 都有不 少 值 得
,
的 一 举一 动 服务
。
一 招 一 式都 为 体 现 人物 的光 辉 性格 而
。
肯 定 的 地方
、
一 出场 演 昌就 以 坚 毅暗 达 的 神 态 和 瑾 旗 千练
, , ,
原 作 是以 1 9 3 8 年抗 日 战 争 时 期 为 背景 通 过 李 奶 奶 李玉 和 李跌梅 祖孙 三代 为 了 保 全游击 队 密
,
在 凶 狠狡猾 的 敌 人 面 前 然
。
李 王和 不亢不 卑
、
、
正气 凛
, ,
时 抗 日 战争 的 形 势 密切 关 联
《
,
演昌在 表 演 人 物 蔑砚 敌 人
, ,
坚 真 不屈 时
杠 灯犯
》
注 意 了这 个简 题
,
有 了 一 定 的改进
。
。
依 祖粗 嗓 高喊 若定
而 是着重 表现 他 的 屹 然 不 动
北京版-语文-高一-《红灯记》赏析
《红灯记》赏析京剧《红灯记》被誉为京剧革命化的样板,这一评价确实是恰如其分的。
《红灯记》从初演到现在,我看过多次,感到每一次修改都有新的提高,特别是剧中主要角色李玉和形象的日趋丰富饱满,是这出戏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
戏的主题通过一盏红灯,贯串着从“二七”大罢工到抗日战争的革命斗争史实,也象征着工人阶级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终于取得最后胜利的辉煌事迹。
这个戏对观众的教育意义是很强的。
通过革命行动树立英雄形象“粥棚脱险”这场戏不大,但起的作用可不小,首先突出了地下党员李玉和、磨刀人的机智应变才能,同时也从喝粥的细节勾划出东北人民在日本军阀铁蹄下过着牛马一般的生活。
粥棚一角是当时穷苦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李玉和根据跳车人——北满交通员临终的指示,把密电码放在饭盒里,来到粥棚,把号志灯挂在柱子上,等待磨刀人来接关系。
当磨刀人举手捂着耳杂,用生活里常听到的吆喝声唱“磨剪子来镪菜刀”的时候,李玉和看到他带着手套(暗号之一),还盯住号志灯看,就边唱边走过去,和他对眼神。
刚要说话,突然警笛声响,一队宪兵冲进粥棚,磨刀人用眼神、手势暗示李玉和:“我来对付他们,你赶快避开。
”这时,磨刀人以敏捷的动作,推倒板凳,把宪兵引到自己这边,李玉和则从容地把粥倒在饭盒里,日本宪兵过来搜索李玉和的全身,他主动地把饭盒盖打开给宪兵看,最后,还恭敬地向他们鞠躬含笑而退。
落幕时聚光灯照着李玉和的笑容,这笑容里,包含着胜利脱险的意味,潜台词说:“你们这群蠢猪,输给我们了。
”刻划反面人物是为了突出英雄形象戏剧的矛盾冲突,往往是通过正面、反面、先进、落后各种对立面的斗争而构成的。
必须认清写反面人物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正面人物,但写反面人物也要有深度,不能简单化,否则会减弱正面人物的光彩;还必须避免乌烟瘴气,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袁世海同志以架子花脸的基调来演宪兵队长鸠山,他的唱、念、做都很有分寸,把这个骑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特务头子刻划得入木三分。
红灯记
京剧《红灯记》赏析“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在看京剧《红灯记》之前,这是我唯一熟知并且能唱的台词,这台词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了。
看完了这出戏后,我才意识到,这只是那么多经典唱段中的一句。
京剧《红灯记》讲述: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李玉和一家三代和抗日游击队员,不顾流血牺牲,要把重要的密电码送到游击队指挥部。
为一个崇高的目的:消灭侵略者,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全人类。
而以鸠山为首的反面人物,则处心积虑地要劫夺密电码。
为一个肮脏的目的:巩固侵占和统治中国的反动势力,永久剥削和奴役中国人民,争夺世界霸权。
《红灯记》全剧十一场,内容深刻、情节感人、环环紧扣。
是一部极好的文艺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较高的艺术性,同时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现在详细说说里面的人物形象:铁路工人李玉和,在戏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地位,无论是在接应北满游击队交通员;在牺牲了的交通员面前,举起密电码,默默地向党宣誓,保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在粥棚避过敌人的搜查,保全密电码;以及从容被捕,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无限忠诚、稳重和机警的优秀品质。
李奶奶,充满了革命者的感情。
在儿女面前,她是时刻关心后代思想、工作、生活的革命慈母;在群众面前,她是与群众共甘苦,舍己为人的革命朋友;在敌人面前,她是凛然不屈的革命战士。
在送别李玉和“赴宴”,对李铁梅讲述家史,进行阶级教育,以及在敌人刑场上斥责敌人的几场戏里,多方面塑造了这位光芒逼人的革命老英雄。
李铁梅,虽然只有十七八岁,但她生长在革命战斗中,成熟较早,表演的基调是定在“铁骨红心已长成”的高度上的,所以,虽然稚气未脱,但却又比一般的女孩懂得的道理要深得多。
并且在争夺密电码这场斗争中,她又前进了一大步。
她的坚定、勇敢,使我们完全信任,一个无产阶级队伍中新的钢铁战士,成长起来了。
宪兵队长鸠山,是个骑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特务头子刻。
我看《红灯记》
我看《红灯记》现代京剧《红灯记》是文革时期八大样板戏之一,是一部歌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寇不屈不挠地抗战的革命现代京剧。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现在再看这部京剧作品,我们少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敏感性,不会看到日敌出场就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也不会看到英雄人物受刑就心惊胆战。
现在已经不是文化大革命那种阶级对立的时代,所以对待文革时作为政治手段的这些样板戏我们应该少一些政治方面的批判,而应该寻找它们之中存在的优点。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其实它们并不是一无是处。
以下我谈谈《红灯记》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特点。
《红灯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的表演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特色以及表达方式的多维度的特色。
《红灯记》是一部歌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与敌人不屈不挠地抗战的现代京剧,在表演形式上,它继承了传统京剧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不唱的特点。
在《红灯记》中,打动时是纯打动,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唱。
像李玉和、铁梅和李奶奶这些正面人物在有大段唱词时,整个舞台上就会只有他们在表演,其他人物都处于静止的状态。
最典型的一幕就是李玉和去和磨刀人接头时,在茶铺那里遇到日寇搜查。
在日寇与磨刀人纠缠时,其他人都是静止的状态,在李玉和表现当时心理的唱段时,其他那些人又变成静止的状态了。
这样符合京剧虚拟性的特点,演员在台上用高度虚拟化的表演引发观众的想象和共鸣。
《红灯记》反映的斗争生活,是充满了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这种精神要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唯有首选以京胡为主奏乐器,声限激烈的京剧来表现。
《红灯记》大量采用西皮、二黄的唱腔,其中西皮唱腔旋律多跳进,曲调起伏跌宕,节奏形式多样,速度较快。
具有高亢、激越、活跃、明快的情调特点,用于表现活跃轻快、慷慨激昂的情感。
而二黄唱腔旋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
具有低回凝重、稳健深沉的情调特点。
用于表现深沉感伤、英勇悲壮的情感。
二者相辅相成,在《红灯记》这部剧目中灵活运用,使得剧情张弛有度,引人入胜。
红灯记豫剧赏析
红灯记豫剧赏析《红灯记》是中国豫剧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该剧以清朝末年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红灯区的悲欢离合故事。
在这部豫剧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本文将从剧情、表演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红灯记》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灯记》的剧情。
该剧以红灯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故事。
主要角色有宝玉、秋瑾、小玉、王老五等。
宝玉是一个文人,秋瑾是一个妓女,两人在红灯区相识相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的爱情并没有得到美满的结局。
除了爱情故事,该剧还描绘了红灯区的生活、人物的命运以及社会的种种现象。
整个剧情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万分。
其次,我们来谈谈《红灯记》的表演。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红灯记》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唱功、念功、表演功力都非常了得,能够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以及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等方面也非常用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上海老城区。
最后,我们来谈谈《红灯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自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红灯记》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剧中所描绘的红灯区生活、人物命运以及社会现象,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同时,剧中所呈现的爱情、友情、人性等主题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
通过观赏《红灯记》,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一些智慧和启示。
总之,《红灯记》作为中国豫剧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该剧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喜爱中国豫剧,让这一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春节戏曲演出红灯记感受经典传统的力
春节戏曲演出红灯记感受经典传统的力春节戏曲演出《红灯记》感受经典传统的力量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戏曲演出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之一。
在春节期间,戏曲舞台上常常上演许多经典传统剧目,其中《红灯记》是一出备受瞩目的传统戏曲剧目。
观看春节戏曲演出《红灯记》,我深深感受到了经典传统的力量和影响。
首先,戏曲演出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红灯记》作为中国京剧的代表剧目之一,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部剧具有悠久的历史,源于明代元好问的短篇小说《赤壁赋媒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一部扣人心弦的经典传统剧目。
通过观看这场戏曲演出,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中的浓厚情感、智慧和审美追求。
从剧中主人公柳如是的传统女子形象到男主角秦明的英雄气概,从剧情的丰富多彩到唱腔的悠扬婉转,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戏曲演出是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结合。
观看《红灯记》这样经典的戏曲剧目,我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和灵活性。
尽管这部剧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每一次演出都会根据时代特点和演员的特点进行创新和改编。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让这部经典剧目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观众的欢呼和掌声不仅是对演员的认可,也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和传承。
这种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创新方式,让经典戏曲剧目得以延续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此外,戏曲演出还展示了传统艺术对人们情感的感染力。
在观看《红灯记》的过程中,我不禁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感动。
剧中主人公柳如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坎坷,但始终坚守着对家庭、爱情和信仰的执着。
她的坚韧和勇敢让人们产生共鸣,激发起内心深处的情感。
戏曲演出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将观众带入柳如是的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艺术对情感的温暖和激荡。
总的来说,观看春节戏曲演出《红灯记》,我深深感受到了经典传统的力量和影响。
这场演出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红灯记赏析
红灯记的赏析物理112班林静京剧艺术从开始形成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吸收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也摈弃了一些陈腐不堪的东西,总的来说,京剧艺术史日臻完善的,它焕发了蓬勃的生命力。
京剧艺术也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的先进成分,做到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红灯记》就是京剧艺术不断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写照,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革命现代戏,是一部红色经典巨著。
由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来,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与热血青年,也让年逾古稀的老一辈重新回忆了革命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年纪念演出中,它的演出受到非常热烈的欢迎。
特别是青年观众,争相观看,不惜为购一票而出重金。
这种现象,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是少见的。
《红灯记》是在当时提出京剧改革,主要就是如何进一步搞好京剧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的历史、社会和大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红灯记》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某地,中国共产党员、铁路扳道工人李玉和,是一位沉稳干练的地下工作者,他家祖孙三代——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是在“二七大罢工”运动中结成的一个革命战斗集体。
李玉和接受共产党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王连举的出卖而被捕。
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
李玉和大智若愚、坚贞不屈,在敌人的酒席间,在刑场上,斗得鸠山焦头烂额。
残暴的敌人最后杀害了李玉和、李奶奶。
李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前赴后继,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胜利完成任务。
李玉和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革命先烈的优秀代表;李奶奶是革命群众中的典型代表,她为革命做出了牺牲;李铁梅是革命后代的优秀代表,她继承了先烈的遗志,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红灯记》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现代戏经典名剧。
无论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材料,同时又是现代戏创作中的优秀之作。
我们这一代青年演员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所以很难找到剧中李奶奶那种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李玉和与李铁梅的无私大爱、对未来新中国充满希望的感觉。
《红灯记》观影有感2500字
《红灯记》观影有感2500字《红灯记》是一部展示九十年代末上海市小姐行业生态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是上海市橙草地大酒店里的小姐们。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这里的小姐们为自己创造的价值,排除万难自强不息。
那么,观影《红灯记》到底有什么感呢?首先,影片的故事背景让我感触颇深。
影片的背景被策划师设计的非常鲜明,生活在上海市的小姐们,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创造价值,他们要应对市场的无常,应对组织的内部和外部进攻,他们所经历的是一个坚韧和利益的考验。
当观看这个背景的时候,我感到似乎看到了一个特别的行业在生命的存在意义的挣扎。
其次,影片表述了人性的多样性。
在这里,有性取向不同的黄氏李,有为卖淫而丧失爱人的时俊俊、小渔。
尽管这样的人性多样性是不易被社会接受的,但是就像黄氏李骄傲而无憾地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样,他们也不放弃自己的人生选择。
观看这些剪影背后的人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比现实更真实,更无私生活的丰富多彩面貌,让人产生深深的内心感慨。
最后,这部电影也表达出了对梦想和自由的向往。
影片中的“飞天小女警” 时俊俊,虽然深陷一步步深渊之中,却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
她憧憬的不是赚钱,而是拥有自己的生活,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一点当然非常震撼。
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人们对梦想和自由的向往,她们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活着的重要性,并且每一天都在向着梦想迈步。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让我有了许多感慨。
它所展现的是小姐人生的一方面,但它是非常现实的,它可以展示出许多的人性和人文的价值。
即使是在一个如此复杂的环境中,小姐们不畏困难,不屈不挠,为自己创造幸福的生活,也为每个人传递浓郁的人性气息。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电影体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梦想的重要性,这正正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人们眼界的拓宽。
简论红灯记
“样板戏”在文革十年中是最具号召力的文艺欣赏形式,虽然新时期遭有坎坷,但结果依旧成为红色经典之一。
经历文革磨难的人们总轻易地将他们心中的愤怒指向“样板戏”,但今天,作为一个旁观者,拨开历史的尘埃,再次审视“样板戏”,却也有不一样的韵味。
《红灯记》就是“样板戏”中优秀的代表之一。
它讲述的是一个“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的奇特家庭与日寇顽强斗争,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影子,《红灯记》也不例外。
建国后直到文革期间,这是一个艰难革命胜利后新生、发展的过程。
“红色”戏剧其侧面的体现。
最初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讲述一直是党的文艺中的重要内容。
后来,文革开始时,“阶级”已不再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而是作为一种存在深植于人们的大脑之中,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在当时的社会,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论政治、经济、文化。
“样板戏”的流行,也正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红灯记》把阶级斗争、阶级情感、革命家史、革命情感,融汇于一家之中,自下而上的表现。
它以“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的家的感情的升华来表现阶级情、革命爱。
尤其中心场次的《痛说革命家史》,无疑把革命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和感人至深。
《红灯记》,它是革命和英雄的赞歌,主要依靠对革命情感的抒发。
在《红灯记》中,革命是在阴森恐怖的气氛中进行的,但象征革命的红色号志灯仍一次又一次穿透恐怖,发出夺目的革命之光。
在铁梅终于完成任务时,演出结束在万丈红光之中,革命取得了胜利。
虽然这一胜利不过是一条光明的尾巴,但它的意义非同小可,它向人们昭示了革命的艰难,并对最终的胜利作出了总体上象征性的承诺。
然而,为了适应社会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而产生的文艺作品,不可避免的会被僵硬的模式所束缚。
“样板戏”对人物采取了一种“整整齐齐排好队伍”的方式,人物的“高大全”,不可谓不是“教条主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抹杀了人物一些人性的光辉。
无论是李铁梅,还是李玉和,过度的赞扬和美化、神化,也让人觉得伪作、虚浮。
红灯记的精彩赏析
红灯记的精彩赏析《红灯记》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作家曹禺创作于1932年。
这部作品以上海滩的妓院为背景,描绘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妓女在乱世中的生存状态,展现了他们的坚韧与无奈。
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红灯记》的剧情。
在这部戏剧中,曹禺以妓院为背景,通过妓女、妈妈、鸨母等角色的生活遭遇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上海滩的社会风貌。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妓女苏小小的坚韧、妈妈的慈母之心、鸨母的精明能干,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人物形象的鲜明,为整个剧情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其次,《红灯记》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曹禺通过妓院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展现了上海滩的社会风貌。
在那个乱世之中,妓女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顺应时势,艰难生存。
他们的坚韧与无奈,让人感叹不已。
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同时,作品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作品的语言艺术也是其精彩之处。
曹禺的语言生动、贴近生活,对话中充满了上海滩特有的口音和习惯用语,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上海滩。
而作品中的唱词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充满悲欢离合的歌词,让人感受到了妓女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红灯记》的艺术表现。
这部作品在舞台上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既有对话、唱词,又有舞蹈、音乐等元素。
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同时,作品的舞台布景、服装造型等方面也十分考究,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的精彩,为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总的来说,《红灯记》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艺术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元宵节的传统戏曲赏析
元宵节的传统戏曲赏析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和观看戏曲表演等。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元宵节的传统庆祝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元宵节期间常见的传统戏曲进行赏析。
一、京剧:《红灯记》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之一,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
在元宵节期间,京剧《红灯记》往往会被演出。
《红灯记》是根据清代小说《五香洲》改编而成的传统戏剧。
故事讲述了富家子弟范进中与溘玲珑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悲壮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观看《红灯记》不仅可以欣赏到京剧艺术的精髓,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的激情与痛苦。
二、黄梅戏:《梁祝》黄梅戏是江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以花腔著称。
在元宵节期间,观看《梁祝》成为人们的传统选择。
《梁祝》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其唯美的唱腔和悲剧性的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观看《梁祝》不仅可以欣赏到黄梅戏独特的音乐风格,还能领略到中国古代爱情的忠诚与悲伤。
三、评剧:《牡丹亭》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以评书和说唱为主要表演方式。
在元宵节期间,观看《牡丹亭》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牡丹亭》是元朝作家汤显祖所写的著名传统戏剧,被誉为中国红楼梦。
该剧描绘了柳世隆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命运安排下的分离和重逢。
观看《牡丹亭》可以欣赏到评剧独特的说唱唱腔,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
四、粤剧:《白蛇传》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以粤语演唱为主要特点。
在元宵节期间,观看《白蛇传》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其柔美的唱腔和独特的舞蹈形式而广受欢迎。
观看《白蛇传》同样可以体验到粤剧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国古代爱情的神秘和浪漫。
五、豫剧:《天女散花》豫剧是中国江苏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是经典剧目中的代表之一。
红灯记原文与解析
红灯记原文与解析红灯记,一部以上海滩风云为背景的现实主义话剧,于1964年首演,堪称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由贾平凹担任编剧,张作骥担任导演,其剧本情节生动鲜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分析。
下面将对红灯记原文进行一些简要的解析。
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主要围绕着冯世芬、李大嘴、连女士以及连女士的兄长李治波这几位角色展开。
故事以冯世芬在连女士的帮助下,逃脱了日本鬼子的追捕为起点,逐渐揭示了李大嘴的背叛和连女士与李治波之间的曲折情感。
原文以幕间和场间的形式呈现,以逼真的对话和精彩的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特点。
通过对话,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葛,以及社会风气的强烈冲击力。
编剧贾平凹巧妙地利用人物对话展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故,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感。
在剧中,冯世芬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持,她用自己的行动和信念影响了其他人物的选择和决定。
李大嘴则代表了社会底层人物,他的背叛和软弱暴露了社会现实中的人性弱点。
连女士则是一个具有复杂内心的女性形象,她对于自己的家庭和感情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选择。
红灯记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情节、深刻的社会寓意而广受社会和观众的称赞。
这部话剧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呈现了不同人物在这个大背景下的命运和选择。
剧中探讨的主题包括爱情、勇气、背叛、家庭等等,使得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思考了社会和人生的诸多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红灯记的舞台设计和表演也非常出色,场景布置细致入微,服装色彩鲜明,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上海滩的那个时代。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塑造了鲜活的角色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中的情感和社会寓意。
红灯记作为现实主义话剧的代表之作,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丑陋和残酷,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思考。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节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对于中国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红灯记》艺术作品分析
京剧伴唱《红灯记》之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段作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革”前期的“样板戏”之一,钢琴伴唱《红灯记》属于室内乐领域的音乐形式而引人注目。
它的出现不仅使当时在中国濒临“生存危机”的钢琴音乐艺术“起死回生”。
而且在将钢琴和京剧音乐的结合上.也进行了颇有新意的艺术尝试。
一、钢琴伴唱《红灯记》的产生和版本演变从1962年以后.中国文艺界在极左政思潮的指导下,掀起了批判“封、资、修”、“大、洋、古”的热潮,西方音乐、包括用西洋乐器演奏的诸如交响乐、室内乐、钢琴曲等音乐体裁创作和演出均无形中逐渐成为了禁区。
殷承宗认为终于找到钢琴的一条出路:用钢琴为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伴唱。
根据同名京剧改编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
选用了原京剧中的部分精彩唱段共12首。
其中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铁梅5段唱腔中的一首。
在改编的过程中,钢琴伴唱《红灯记》根据“清唱”的特点。
对部分唱段的前奏、过门做了增删调整,但就唱段本身。
未加丝毫的改变;同时,钢琴在其中代替了原京剧伴奏的“文场”(三大件),京剧的打击乐虽依然保留,但显然为使打击乐的音量与钢琴相匹配,其密度、力度和厚度也都有所削弱,仅求节奏层次清晰又有京剧韵味的效果即可。
二、前奏和过门的处理因为钢琴伴唱《红灯记》是节选的京剧片段.以“清唱”形式出现,没有原戏曲中开唱前的动作表演和对话做铺垫。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彰显钢琴魅力,因此钢琴伴唱《红灯记》为各个唱段都加上了前奏。
(无论原先有否),并根据原有的前奏。
做了部分必要的调整。
原以“三大件”为主的京剧唱腔伴奏,依据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思维模式及其乐器的特点,无疑是单声部的。
钢琴伴唱《红灯记》既然要在伴奏形式上有所改变.要发挥钢琴这个多声乐器特有的表现功能,必须将其伴奏的思维转换为多声思维。
并要通过钢琴的织体具体地体现出来。
钢琴伴唱《红灯记》的多声配置基本立足于主调和声。
而在钢琴织体的总体布局构思上,又是以替代原“三大件”的伴奏为出发点的。
红灯记中的戏曲艺术表现
红灯记中的戏曲艺术表现红灯记是中国曲艺中的一种典型形式,它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卓越的唱腔,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红灯记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广大观众乃至国际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首先,红灯记在戏曲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的特点在于它精妙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
在红灯记节目中,舞台上 often 的多彩背景布置、立体道具和璀璨灯光的烘托下,使得戏曲表演更加逼真、生动。
通过色彩绚丽、炫目的灯光,舞台上瞬间呈现出多种情感,使观众更好地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次,红灯记的唱腔表现技巧堪称成就卓越。
红灯记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如曲调婉转的“扯旗袍”、纤细柔美的“想梳头”以及激昂豪放的“舔犊子”等曲目,无不展示了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
唱腔技巧的运用使得红灯记的演员能将平日里的琐碎情思转化为音乐表达,令人产生共鸣,感受到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
此外,红灯记中的表演形式也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之一。
红灯记在表演形式上注重表演者的动作、肢体和面部表情等细节,这些细腻的展示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增强与演员的共鸣。
例如,“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师徒用各自的表演形式展示了各人角色的独特魅力,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又充分展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精髓。
此外,剧情的处理也是红灯记中重要的戏曲艺术表现之一。
红灯记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和紧凑的剧情安排,成功地展示了传统文化和故事情节。
总的来说,红灯记中的戏曲艺术表现以其独特的唱腔、精妙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细腻的表演形式以及深入人心的剧情处理等方面的特点,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红灯记不仅是中国曲艺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红灯记这一典型戏曲形式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舞台上的戏曲艺术增添新的光彩。
经典重温: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八大样板戏之《红灯记》)
经典重温: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八大样板戏之《红灯记》)革命现代京剧系列的八大样板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们主要能看到的系列电影。
其中最著名的三部就是《红灯记》,《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
那时候大人们看样板戏可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还是一项政治任务呢。
孩子们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文娱作品,所以也经常跟着家长们一起去看。
似懂非懂的,最深的印象是那里面有很多正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红灯记》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这一家三代其实不是真正的一家人。
是师娘李奶奶,徒弟李玉和,还有李玉和师兄的遗孤李铁梅组成的一个革命家庭(都随李奶奶的姓)。
这部戏里面有很多当时很流行的京剧唱段,我们女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李铁梅唱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还有《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起来轻快热烈,朗朗上口,常常成了女孩子们的口头禅。
特别有意思的是,唱以前还有一句道白:奶奶,您听我说!(唱)【西皮流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虽说是,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
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
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另外一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记得最清楚的是最后一段:......我想到做事要做这样的事做人要做这样的人铁梅呀年龄十七不算小为什么不能帮助爹爹操点心好比说爹爹挑担有千斤重铁梅你应该挑上八百斤-唱到最后一句,调门很高,女孩们都是卯足了劲,使劲往上拉,唱得小脸蛋红扑扑的。
记忆犹新啊!这部电影是由中国京剧团演出的。
主要演员:浩亮饰李玉和,高玉倩饰李奶奶,刘长瑜饰李铁梅。
反派里面是袁世海饰演日本鬼子鸠山。
还有一个叛徒王连举,不知道演员是谁。
京剧《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
除了这部当时的样板戏,后来,又多次被搬上舞台或银幕。
解读现代戏曲之京剧红灯记
解读现代戏曲之京剧红灯记京剧《红灯记》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堪称京剧的代表之一。
该剧以李师师的悲壮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音乐、舞蹈、唱腔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了京剧独特的魅力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京剧《红灯记》进行解读,探讨其创作背景、演出形式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第一部分:创作背景与历史渊源京剧《红灯记》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现代戏曲作品。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它融合了汉唐、元杂剧、明清二传,成为清朝的宫廷戏曲,后来又发展成为民间大众艺术形式。
第二部分:剧情梗概与人物角色《红灯记》的剧情主线围绕着王蓉蓉和陈阅两位主角展开。
王蓉蓉是个富家千金,陈阅是个出身贫寒的书生。
他们相爱,但却受到了家族和社会的种种阻碍。
最终,在王蓉蓉的母亲的逼迫下,王蓉蓉与陈阅分手,王蓉蓉被迫与柳席生结婚。
然而,在《红灯记》的结尾,王蓉蓉在婚礼上自杀身亡。
第三部分:表演形式与艺术特点京剧《红灯记》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五种技艺,每一种都需要演员进行专业的训练。
京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音调和音域,表达了情感和角色个性。
此外,京剧还注重身段和脸谱的表演,通过舞蹈和面部表情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内心活动。
第四部分: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京剧《红灯记》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该剧借助王蓉蓉和陈阅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和家族压力,对爱情的追求和人性的挣扎。
它提出了许多哲学问题,如家族观念、爱情与婚姻的矛盾等。
同时,它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爱情的追求。
结尾部分:京剧《红灯记》作为京剧艺术的瑰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通过对《红灯记》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京剧的魅力和韵味,还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希望京剧《红灯记》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人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红灯记选注原文与解析
红灯记选注原文与解析红灯记是一部中国现代题材的话剧作品,由著名作家、剧作家曹禺创作于1960年。
该剧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和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残酷现实为主要题材,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描写与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度洞察和批判。
本文将对《红灯记》的部分原文进行选注和解析。
1. 原文:舞台上,一个老人身穿一件破旧的灰色的长衫,头戴一顶银灰色的斗笠,伸长了一百二十!选注:在这段原文中,作者通过对老人衣着的描写,展现出他贫穷的境况。
灰色的长衫和破旧的斗笠都是贫穷人常穿的衣物,暗示着老人的贫困。
而“伸长了一百二十”这一表述则形象地揭示了老人脊背弯曲的程度,以及岁月的折磨和摧残。
2. 原文:那个与他成双出生的孪生弟弟定将会比他好得多…选注:这段原文中,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述,表达了他在与孪生弟弟的比较中所感受到的挫折和失落。
作者使用了“成双出生的孪生弟弟”来强调他们有着相同的起点和天赋,然而,主人公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以及对弟弟更好的预判,营造出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3. 原文:旱烟囱上窜出点点浓烟…选注:这一段选注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环境的贫瘠和窘迫的刻画。
烟囱上窜出的“点点浓烟”暗示着一个穷困农舍的景象,将读者带入到亦庄亦谐的农村环境。
这样的描绘不仅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还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
4. 原文:东也翘、西也翘、两只脚腕子,在院内乱晃。
选注:在这段选注中,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传达了人物的焦躁和无助。
作者运用了“东也翘、西也翘”的动作表达,形象地表明了人物的不安和躁动,进一步凸显了人物内心的纷乱情绪。
而“在院内乱晃”则进一步加强了人物的无目的性和迷茫感。
5. 原文:我们学的都是公司那一套,但我…我没学会,选注:这段选注中,通过对人物感叹的描写,突显了人物的挣扎和迷茫。
作者通过表达“我们学的都是公司那一套”,揭示了人物在工作环境中受到的制约和角色的束缚。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红灯记》是中国京剧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一个妓女的命运史,展现出那个年代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在这部作品中,李铁梅的角色扮演和音乐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
首先,从音乐设计的角度来看,李铁梅的表演有着非常独特的曲调和音乐节奏。
这些音乐元素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舞台气氛,更重要的是为这个角色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内核。
比如,在《红灯记》的开头,李铁梅饰演的是一个年轻、纯真的女子,她的曲调轻盈、优美,如同一颗清晨的露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渴望。
而在她走上崎岖的命运之路后,她的曲调却变得悲凉、沉重,如同一片残破的落叶,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其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李铁梅的角色饰演非常具有代表性,她塑造出了一个优美又悲凉的女子形象。
她既婉约优美,又深情感人,既柔弱无助,又坚强勇敢。
她扮演的这个女子,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她必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才能在千难万险的生活中求得一丝温暖和自由。
在李铁梅的角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性的弱势和不幸,也可以感受到女性的坚毅和勇气,这一切都仿佛化为了她那优美悲凉的歌声和婉约的舞姿。
总之,《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音乐设计与人物塑造是非常出色的,她的角色既是一位妓女,又是一位女性,她塑造的形象以及她的表演都非常传神和深刻,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音乐设计也是独具特色,融合了京剧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让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灯记的赏析
物理112班
林静
京剧艺术从开始形成到现在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吸收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也摈弃了一些陈腐不堪的东西,总的来说,京剧艺术史日臻完善的,它焕发了蓬勃的生命力。
京剧艺术也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的先进成分,做到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红灯记》就是京剧艺术不断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它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写照,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革命现代戏,是一部红色经典巨著。
由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来,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与热血青年,也让年逾古稀的老一辈重新回忆了革命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年纪念演出中,它的演出受到非常热烈的欢迎。
特别是青年观众,争相观看,不惜为购一票而出重金。
这种现象,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是少见的。
《红灯记》是在当时提出京剧改革,主要就是如何进一步搞好京剧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的历史、社会和大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红灯记》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某地,中国共产党员、铁路扳道工人李玉和,是一位沉稳干练的地下工作者,他家祖孙三代——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是在“二七大罢工”运动中结成的一个革命战斗集体。
李玉和接受共产党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王连举的出卖而被捕。
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
李玉和大智若愚、坚贞不屈,在敌人的酒席间,在刑场上,斗得鸠山焦头烂额。
残暴的敌人最后杀害了李玉和、李奶奶。
李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前赴后继,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胜利完成任务。
李玉和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革命先烈的优秀代表;李奶奶是革命群众中的典型代表,她为革命做出了牺牲;李铁梅是革命后代的优秀代表,她继承了先烈的遗志,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红灯记》是一
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现代戏经典名剧。
无论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材料,同时又是现代戏创作中的优秀之作。
我们这一代青年演员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所以很难找到剧中李奶奶那种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李玉和与李铁梅的无私大爱、对未来新中国充满希望的感觉。
要演好剧中角色,演员们看了十几遍剧本,把剧中所有人的台词都熟记于心,并认真分析演员台词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及她们的内心世界、行动轨迹、情绪变化、感情所在、矛盾冲突等;还要多次观看京剧《红灯记》的录像资料;仔细聆听豫剧大师常香玉、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华翰蕊的录音资料;查阅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等等。
经过演员们的精心准备和多次的讨论,最后的舞台表演是异常成功的。
它呈现了尊重经典作品的原创路子,根据时代审美情趣的变化与拉近观众欣赏革命戏剧心理距离的需要而有所调整。
在化妆、表演上,基本按照老一代表演艺术家留下来的固有模式去做;在内在情感的把控和外在情绪的宣泄上,基本遵守固有模式,但也加入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情流露,力求把人物演得更真实一些、更生活一些;在唱腔和念白的处理上,继承了老一代的唱腔旋律。
总的原则就是以现代经典戏的高度程式化为主,适当加入一些现代老年人真实生活的影子,将角色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塑造出来。
《红灯记》鲜明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演员们的表演都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无论从衣着打扮、情态动作,还是人物神态都非常真实,更逼真,贴近生活,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需要,也让京剧艺术更加接近广大老百姓。
我对李奶奶的认识是:她年龄在六十出头,饱经风霜,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日寇入侵,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资本家的剥削;她失去了亲人,与徒弟李玉和、徒弟的遗骨李铁梅相依为命并组建了一个革命的家庭;她对新中国的未来满怀着希望,对李玉和、李铁梅倾注了很多心血和无私的爱,对国民党反动派、军阀、资本家,尤其是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她对亲人是那么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关怀备至,与敌人的斗争是那么坚决彻底,为革命又是那么坦然面对牺牲。
她就是一个可亲、可敬、和蔼、有情、有爱、有恨的平凡而伟大的革命群众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性人物。
这部戏共有十场,李奶奶的戏主要集中在第二场“接受任务”、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第七场“群众帮助”、第八场“刑场斗争”。
第二场戏是李奶奶的第一次出场。
演员的处理是:虽然李奶奶年过花甲,历经风雨,饱经
沧桑,但她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贫困而幸福的革命集体性质的小家庭,她协助儿子李玉和做掩护地下党的工作,是一个积极乐观的革命群众,她的精神面貌很好,总好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北风呼啸,四壁昏暗,她浑身是劲、满怀期盼在捻着油灯,然后目光深邃地、神情坚定地配以程式化的表演唱道:“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革命的火焰一定要大放光芒。
”初次出场的四句唱词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舞台上初步确立了李奶奶革命群众的艺术形象。
当李奶奶看到心爱的孙女小铁梅挎货篮回家后,她饱含深情地、亲亲热热地回应了一句:“铁梅!”把李奶奶对亲人和蔼可亲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又如她急切切自言自语道:“表叔马上要来了!”这主要表现出李奶奶是一个积极的革命群众,她在协助儿子李玉和做地下党的联络工作,同时也传达出她对革命同志的深情厚意。
当铁梅问道:“奶奶,我怎么有那么多表叔哇?”她顺着话音搪塞了一句:“哦,咱们家的老姑奶奶多,你表叔就多呗。
”这主要表现出李奶奶对革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和极强的应变能力,她怕铁梅年纪小而走漏了风声。
她赶紧缝补起了衣服,一是怕铁梅再继续问下去,二是表现李奶奶勤快持家的劳动人民的本色。
当李铁梅对奶奶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她很是欣慰地看着她,心里想:小孙女长大成人了,她真懂事,是一个革命的接班人。
李玉和身背受伤的交通员进屋后,她在儿子的示意下试探地举起煤油灯照看交通员,当明白交通员正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后,她示意孙女提货篮出门巡风。
当警车响起,李玉和机智果断地示意她吹灯躲避。
这场戏,演员通过唱腔、表演、细节表现出了李奶奶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生活与情感的几个方面,人物形象很是丰富多彩。
“痛说革命家史”是李奶奶的第二次出场,这一场既是全剧的重点场次,也是精心刻画和塑造李奶奶典型革命群众艺术形象的最为重要的一场戏。
这场戏,唱、念、做三并重,内心戏很丰富。
演员需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观众。
因为当今的观众对战争的残酷性不了解,所以演员要是完全按照老一代表演艺术家表演的路子去演,只能塑造出李奶奶高大的英雄母亲的形象,远离了当今的观众,那么也就难以产生共鸣。
基于此,演员从人性的角度去演绎李奶奶,去表现她的情感世界,塑造出了栩栩如生、鲜活真实的艺术形象,这样就与观众产
生了强烈的共鸣。
李奶奶在台上声泪俱下,观众在台下泣不成声,台上台下形成了互动,演员与观众心心相通,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当念到最后一句“那个时候,我……我就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时,演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双手交叉放在双肩,声音完全放开,眼泪也随着落了下来,把李奶奶与李铁梅患难之中建立的祖孙之情真实再现了出来,观众眼含热泪,全场鼓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段戏唱得荡气回肠、激情澎湃,主要就是为了表现出李奶奶教导李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与敌人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
演员饱含满腔热情,运用明亮、激昂、深沉、沧桑的唱腔,以程式虚拟化为主、生活真实化为辅,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韵白,将内心戏与外在戏紧密结合,终于塑造出了革命群众李奶奶平凡而伟大的艺术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红灯记》中的打斗场面非常壮观,让观众大饱眼福,表演者武艺高超,身手不凡,虽没有真枪实弹,但是观众却感受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
无论是舞台布置还是灯光都配合的天衣无缝,炉火纯青,即发扬了传统京剧的优点,又弥补了它的不足。
总而言之,《红灯记》是不可超越的经典巨作,至今为止还吸引者广大戏迷前仆后继的不断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