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3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3张
千古江山:千百年来江山依旧。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曾 以京口为政治活动中心,继续开拓发展江东根据地。赤壁 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
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赞美孙 权;深恨现实中无英雄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指孙权时期京口的繁华景象。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 的英雄人物事迹讽刺南宋政权的无 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
•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 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筑坛祭天以告成功)。狼居胥山,在今蒙古 境内。此处借封狼居胥表示要北伐立功。
风流: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叹英雄无觅 讽朝廷苟安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
气吞万里如虎:所向无敌的气概威势。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 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 之功业。 刘裕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这和屈辱苟安的南宋统 治者失地误国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对庸懦统治者的不满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出了刘裕率领兵强马 壮的军队,驰骋中原,所向无敌的豪迈气概,作者借此表达 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表明了自己抗敌救国的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4张PPT)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4张PPT)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 不得山东,则河
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 韩 胄急于
北伐,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
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
被采用的意思。
gkxx精品课件
宋文帝
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 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 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 仓皇北顾 " ,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 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后来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 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之后 他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怨而死。
gkxx精品课件
结合注释朗读词作,掌握全词内容。
上阕:大好河山 下阕:
孙权
刘裕
怀古伤今 用典
对比
刘义隆 评古论今
用典
时无英雄 朝廷腐败 壮志未酬
前车之鉴
现实状况 四十三年 现实如故 神鸦社鼓 百姓麻木
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 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 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 古伤今,追慕时代英雄,感叹恢复中 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 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gkxx精品课件
赏析:“歌台舞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
歌台舞榭: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 操,是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 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38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38张

写作背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 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 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 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 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 号召,任镇江知府。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拓跋焘、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孙权 英 雄
惋惜事业后继无人
上阕 刘裕 挥戈北伐 暗示统治者昏庸无能
今借
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 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刘义隆 草率北伐 警告统治者
下阕 拓跋焘 惨痛尤存 谴责偏安
廉颇
尚能吃饭 壮志未酬
关键词: 爱国词人 主张北伐 壮志未酬
作者简介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被金人占领, 他从小就立下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年轻时 曾组织过抗金队伍,后 还勇闯敌营,活捉叛徒,率众投归南宋。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在 任上,实施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但屡 遭当权者的疑忌打击,落职闲居江西上饶 一带近二十年。晚年曾任镇江知府,在此 期间,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反对轻举冒进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落职,空怀一腔忠贞 热情,却报国无门。1207年病逝,终年六 十七岁。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 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 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
来也以很想此被典赵故王使召抒见情,达效命到疆了场高,潮击,破突强出来主旨, 也秦鲜,明使赵地国再能现强了盛词起人来忧。他虑在国赵事国,使悲者愤面难抑的爱国 形前象,。“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

03
艺术特色与风格展示
辛弃疾豪放派诗词风格概述
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辛弃疾的词作常常展现出豪放的风格,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事 件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
直抒胸臆,情感激昂
他的词作中常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情感激昂,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和号召力。
运用典故,富有内涵
辛弃疾善于运用典故和历史事件,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 词作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忧国忧民思想在作品中体现
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中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 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体现了强烈的忧国情怀。
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作品在描绘京口北固亭的壮丽景 色时,也不忘提及战乱给人民带 来的苦难,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
深深同情。
对恢复中原的渴望
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对恢复中原、 统一国家的强烈渴望,彰显了他
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忠诚勇敢品质对后世影响
1 2 3忠诚于国家Fra bibliotek辛弃疾一生忠诚于国家,他的这种品质在《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勇敢抗击外敌
辛弃疾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勇敢抗击外敌、保卫国 家的决心和信念,这种勇敢精神激励了后世的仁 人志士。
坚守民族气节
辛弃疾在词中所表现出的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 对于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对 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辛弃疾《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ppt
课件
目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诗词内容解析与赏析 • 艺术特色与风格展示 • 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解读
目录
•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介绍 •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讨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5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5张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描写当年亭台楼阁之间
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5、本词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
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
是:
,
,

刘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抒己怀
刘义隆(407年~453年)
• 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
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
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亲
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
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写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66岁。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
,主战派势力居下风,辛弃疾在江西乡下已闲居近二十年。宰相
韩侂胄(tuō zhòu)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
主战派元老重臣,辛弃疾被重新启用。


遇口北
乐固亭
怀




学习目标:
•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写作背景,理解词中的典故,体会用典的
妙处。
• 2.感受辛词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
的爱国主义精神。
•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
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6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6张
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苏轼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试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念奴娇·赤 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题材上:都属于怀古词,文题结构都由地点+怀古构成。 ②内容上:都描绘了气势恢宏之场景,雄浑壮阔之意境;都怀想了年轻有为、建 功立业的英雄豪杰,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都展现了重大历史事 件,如赤壁之战、北伐中原、西汉匈奴之争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豪 放气势。 ③情感上: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抒发了 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④手法上:都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5.战国廉颇
廉颇80遂左右时,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想重新起用他,但又不知 他但身体状况能不能担当重任,就派使者唐玖去廉颇住处观其进食的情况。
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唐玖,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唐玖回朝后对赵王假说廉颇“一饭三遗矢”,使赵王以为廉颇年老身衰, 不予召用。
词人以廉颇自况,虽60多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 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
1.辛词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请结合注释,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 故,并谈谈你从这些典故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用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
北望。
典中典--封狼居胥” 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 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 礼。(封,积土为坛于 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 利。)宋文帝听了王玄 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 有封狼居前意。”
刘 草率北伐失败
借古讽今 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 辛 要打有准备的仗,不能草率出
赏析用典
对比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扬州一带抵抗金
拖 动 配 对
作业布置
有人认为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体现了辛弃疾的 豪放词风;但也有评家讥笑辛弃疾“掉书袋”(掉:摆 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 “用事多”,你怎么看呢?说说理由。
1.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 词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D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指代繁华 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 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对历史人物 的怀念进而表达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 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赏析用典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为恢复中原两次北伐,气吞万里 刘
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主和派声势大

1.对刘裕功绩的赞叹,对英雄的惋惜
2.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3.对主和派的屈辱求和讽刺

即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 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 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 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灭 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 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课件

04
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意境分析
雄浑壮阔
通过描绘京口北固亭的壮丽景色 ,词人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 境,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
岁月的沉淀。
悲壮苍凉
在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中 ,词人融入了悲壮苍凉的氛围, 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
的无奈。
豪放不羁
词人通过运用豪放不羁的艺术手 法,表现出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 见解,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
教学目标
01
02
03
04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 作风格
掌握《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的诗意和艺术 特色
理解词人借古讽今、抒 发壮志豪情的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鉴赏 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概述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和创作 历程
词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和人 物介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的词牌、格律和韵脚 分析
05
诗词的鉴赏与感悟
鉴赏要点
语言特点
这首词语言精练、含蓄,运用典故,富有音韵之 美。
意象选择
作者选取京口北固亭等典型意象,营造出一种豪 迈、悲壮的氛围。
情感表达
通过怀古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国 家前途的关切。
感悟与启示
历史沧桑感
01
通过这首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以及个人在
创作背景
01
京口北固亭
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当地名胜之一。
02
历史背景
京口北固亭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所建,历史悠久。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写下此词。
03
创作动机
词人登临北固亭,凭栏远眺,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南渡之后长期未得重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3张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23张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虽同为怀古 诗,但有着别样的情怀,可谓两枝 独秀,各有千秋。
在学习中,要用心涵咏品味, 仔细推敲琢磨,才能感受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借古讽今,警告当局。
5、这首词是如何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将道理隐含在事件之中。
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 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伉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 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复中原的不满;最后川廉 顿白比则是内心的独白。
6、课后小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是其年号)草率 下令,命王玄谟率师北伐,为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击败,魏趁机大举南侵,直抵扬州, 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 中原形势。借历史映射现实,提醒统治者 吸取教训,切勿好大喜功,仓促应战者必 败。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在这之前,辛弃疾在福 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直到嘉泰三年 (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时韩侂 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 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0多岁的高龄来到镇江 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 能有所作为,但很快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 而朝廷则毫无北伐收复之意。于是他登上了北固亭,联想到 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 处境,更加悲愤不平。于是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 词。这首词写完后半年,辛弃疾就被诬陷,先是被降职,后是 奉诏归铅山养老。开禧三年(1207)伐金失败,为了满足金人 媾和之要求,南宋诛杀韩侂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PPT;29页)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PPT;29页)

诗词小结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 思想光辉。上阕借赞扬孙权、刘裕,表现了抗金的 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下阕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 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借典言志,以古讽今,词中用典虽多,却用得天衣 无缝,恰到好处,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谢 谢 观 看
THANKYOU
永 遇 乐
·


京 口
疾北


怀

有人说,这是辛弃疾最豪壮悲凉 的词,写尽一生梦想与悲伤。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 与苏轼合称“苏辛”。
诗人一生命运多舛,但他把对 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 都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
“六边形战士”怀才不遇的一生
京口北固亭怀古(题解)
京 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地势险要,
兵家必争之地。
写作背景
“廉颇老矣”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66岁。此前一年,朝中执 政的韩侂胄正积极筹划北伐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起用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 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侂胄轻敌冒进、 立即北伐的主张。
写作背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 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 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
佛狸祠
“佛狸祠”是北魏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 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 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祭神赛社,烟火不断。
历史人物
用典的作用
佛狸
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忘记了国恨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 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 意思了。
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作者由廉颇联 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 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颇也悲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 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希望 为国效力,但是报国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 郁。
22
上片总结:
上片即景抒情,由景物联想起京口当地 的两位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自己抗敌 救国的心情,同时,借以对韩侂胄进行讽喻 和劝诫。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 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 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 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 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 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怀古诗
临古地 怀古人 忆古事 抒己怀
5
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共28张PPT)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共28张PPT)

•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 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 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 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个 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 亲手斩了这个叛徒;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 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 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2.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哪些人 哪些事?
上 孙仲谋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片 刘 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刘义隆 下
拓跋焘 片
廉颇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多用典故,抒发感情。
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 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 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 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 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 以一当十。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
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 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作品, 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 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 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三 、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 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 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
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
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
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

《永遇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44张

《永遇乐 登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44张

辛弃疾大事记
生于金国,长于济南(1岁) 起义反金,为掌书记(22岁)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25岁)
瓢泉退隐(56—63岁) 浙东安抚使,力辞召命(67岁)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美芹十献》《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赏廉 析颇 用 典
内容:
手法: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极力表现
作用: 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
借古抒怀 情感: 同情、悲叹
用典的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 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 味的效果。
其他手法
1.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用以针砭南宋 的萎靡不振。 2.用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 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 3.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4.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 对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赏拓

跋 焘


内容:
手法:
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
借古讽今 情感:
作用:
耻辱、悲哀
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 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 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 固山上;——王湾《次北固山下》北固 楼建于东晋,最先是军用建筑,后成为 镇江的登临胜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6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16页)
之地,背倚海域,北据曹魏,西抗刘蜀,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2〕寄奴: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出身寒微,后平定 东晋内乱,建立功业,并取代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 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3〕元嘉: 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的年号。刘义隆“自践位以 来,有恢复河南之志〞好大喜功。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 王玄谟陈说北伐之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 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 要渡江,都城震恐。 〔4〕封狼居胥: 《史记》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 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封、禅,积土为 坛于山上,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服天地之功,以示胜。 〔5〕佛狸祠: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佛狸〞是元魏拓跋焘小名。 当年刘义隆北伐,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抬致北魏太 武帝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拓跋焘曾在 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6〕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 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之仇郭开多
24——42岁, 南归以后仕宦生 涯。屡遭排挤打击, 此期词作以抗 金救国为多, 词情悲壮慷慨。
43——68岁, 罢职后的闲居生 活。仍然希望报效国家, 临终大呼 “杀贼〞数声, 含恨去世。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 首先是一个 中原起义的豪杰, 一个力主抗金的 名臣, 一个有才略有建树的地方官
写 作 背 景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借古讽今,借鉴历 史,伐金必需做好准备,不能轻率从事。 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 今昔对照,不堪回 首 凭谁问,廉颇老矣: 自我感慨,抒写了自己 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 的苦 闷
思索:词中运用到哪些对比?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30张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ppt课件30张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主张抗金,渴望 恢复中原。后被主和派排挤,42岁被免职退居江西上饶的带 湖。其词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的悲愤。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词 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笔法气势雄健、慷慨苍凉,意 境深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 高成就。病逝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分析用典 解读情感
本节课重点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京口是刘裕的出生地。元兴 三年(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篡晋的楚帝桓玄, 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服中原, 可惜后来野心篡夺晋帝政权,建立刘宋,放弃了进取中 原的计划,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复失。。
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中原人们 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老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分析用典 解读情感
本节课重点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秦国攻 打赵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为之一饭斗 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分析用典 解读情感
本节课重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江山是永远不变的,人生是短暂的。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尤其是这种英雄人物的出现是 历史的幸运,所以这儿“英雄无觅”表达了一种有点儿空落的感觉,江山还是那个旧江山,依 然是雄踞长江的这种态势,但是有一位英雄人物却没有了。而他首先想到的是孙仲谋。孙仲谋 就是孙权,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创业之主,他曾经在这儿建都,所以这个就是贴着京口、贴着 镇江这种历史而来的。英雄走了、没了,而诗人如今走到这儿以后,自然就想到了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精品)PPT课件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
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
蕴藉,激愤,沉郁.
2021
31
再 见



阅 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
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
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
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
感情基调
2021
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29
❖作业:完成优化探究41页, 43-44页
2021
30
苏苏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赤壁怀古»和«京 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相同点: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词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二读:读懂词意。 三读:读出感情。 四读: 析情明技
2021
5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读:读懂词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 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 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 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 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 如虎。
•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 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 叛徒、内奸张安国。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
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写 作 背 景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 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 不到朝廷重用。这期间,1203年被当 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o)胄(zhou) 起用。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 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 想侥幸求逞,。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 来把他调离了镇江。本词是辛弃疾被 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 愤而写。
词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二读:读懂词意。 三读:读出感情。 四读: 析情明技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 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
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 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 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 几次大举北伐。
建 功 立 业 , 令 人 仰 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赏析]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
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 突出他以寒 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 有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 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 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 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 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 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 情。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用孙权典故 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 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 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 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 ,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 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 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 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 委婉劝韩侂tuō胄不能草率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 “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 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 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 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①为吃鲈鱼而还乡 的张季鹰; 所用典故 ②求田问舍、怕见 刘备的许汜; ③桓温的流年之痛。
主要内容
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 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 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 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 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 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 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 疾亲往追捕,亲为什么?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借古讽今)。辛词中用典很多,却无堆砌之感,因为内 容大多与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 上片借历史人物书写自己的抱负,下片一开始就是令人沮 丧的历史图画,使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 仗。上片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 极自然的,是词中常见的讽喻手法;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 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 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 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的思想感情 也显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 立场和观点。
1、为什么用“千古”修饰“江山”? 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 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 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 衰微了。 2、从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以读出词人的什 么情感? 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 样的英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水龙吟》
《永遇乐》
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 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 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 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③刘裕之子、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 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 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 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 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 颇虽老思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 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 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 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 业。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 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三读:读出感情
语调:豪迈悲愤
四读:析情明技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上 片 刘 裕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刘义隆 下 片
拓跋焘 廉 颇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上片: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 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 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 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 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 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我南归至今已四 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 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 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 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3、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为什么用“总”和“被”?
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 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 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 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 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 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
1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 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 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 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 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虽6o多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 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 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 全诗的主旨。
感情基调 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作业:完成优化探究41页,
43-44页
苏苏均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通过«赤壁怀古»和«京 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相同点: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不同点: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 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 蕴藉,激愤,沉郁.
三、整体感知
《水龙吟》
登临地点 登临时间 建康(南京)赏心亭 1174年秋,时年34岁
《永遇乐》
京口(镇江)北固亭 1205年,时年66岁
登临背景
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南渡12年之久,其间 上给宋孝宗的《美芹 十论》和宰相虞允文 的《九议》都未受到 采纳,尚未得到北伐 抗敌的机会。
镇江知府任上,执政 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 巩固自己的地位,起 用辛弃疾,积极作北 伐准备,可其正确意 见不能被韩采纳,并 被降官,北伐愿望又 一次落空了。
表现手法
目的是

借古喻今,
运用典故(用典) 或借古讽今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对比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