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多样的日本奈良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为多样的日本奈良艺术

奈良时期绘画的形式,以壁画为中心,极为多样。还有一些工艺性绘画,特别当时流行的绣像和织像。技法方面,除通常的东方画技法——胶绘外,还有类似于今天油画的密陀绘(密陀绘因使用密陀僧为颜料成份而得名。密陀僧为波斯语音译,即一氧化铅)。密陀绘由波斯经中国传来,可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

奈良前期奈良前期绘画的代表作有两处:一为1949年1月26日因火灾而变色的法隆寺金堂壁画;一为1972年3月发现的高松紧古坟壁画。

法隆寺金堂壁画包括:外殿四面大壁上的《四方四佛净土图》、八面小壁上的《菩萨图》、其上部的十三面《山中罗汉图》,内殿柱梁上的二十面《飞天图》。除了火灾中解体的天人壁外,全部被烧焦或薰黑,留下模糊的轮廓。壁画的中心最初是四面大壁和八面小壁。特别是西大壁的《阿弥陀净土图》,无论构图或技巧,都是超群的,不愧为当时的最高水平。

劝修寺传存的绣佛与法隆寺金堂西壁的《阿弥陀净土图》在风格上极为相似。据史书记载,绣佛早在飞鸟时代已经开始制作,进入奈良时代后分别有《菩萨像》、《阿弥陀净土图》进入大官大寺和药师寺讲堂。

法隆寺除壁画外,还传存了当时的褐夫人折子绘。橱子击屋盖、佛食、须弥坛三部分组成;佛兆的四面泰门上有与金堂壁画极为相似的佛、菩萨、二王、四天王像。它以黑漆为地,用朱色线条精细描成。在佛禽下须弥坛中段四方,以强烈晕染的色彩描绘了小菩萨群和比丘形像。这些图像都显示出与法隆寺壁画极为近似的画风,也许出于同一个或同一组作者。其中,在廓门上的二王、四天王像特别富于动势,用笔洗练,在样式上已经完全属于奈良盛期。

从风格上看,属于这一时期的有法隆寺流传下来的御物《圣德太子像》。它没有壁画那种甜畅的笔法,而是以时试染,显出一种阴影。这种赋?法以中国盛唐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为典范,是当时的

一种流派。两个王子的排列,看不出横列还是纵列,是此画稚拙之处。在眉目、鼻梁、嘴唇的表现手法上,可明显地看到与天平盛期相通之处。

奈良盛期与中国的盛唐相对应,直接受其古典样式的影响。在绘画领域,以写实为基调的理想主义风格臻于完美。当时的遗品中,正仓院保存的工艺品和日用品上出现的世俗绘画,与盛行的佛教绘画同样达到一个高峰。特别是具有浓厚绘画色彩的工艺品,是本时期最有特色的文物。

佛教绘画的主要遗品有:《绘因果经》等经籍绘卷,以及药师寺《吉祥天像》、正仓院麻布墨画《菩萨像》和绢本著色菩萨播。当麻寺缀织当麻曼茶罗、东大寺大佛莲瓣线刻及二月堂本尊背光线刻菩萨、荣山寺八角堂柱绘、原东大寺法华堂流传的《灵默山说法图》(波士顿美术馆藏)。

其中年代最早者,是比大佛开光供养稍晚完成的东大寺大佛莲瓣线刻《莲花藏世界图》。莲瓣上下成对,上段中央配释迦如来及三十二菩萨,下段以须弥山为中心,刻三十三天世界。其中,佛菩萨的线刻呈现丰满的肌体和圆润的相貌,衣纹线刻之流畅完全没有受雕金技术的局限,而充分体现了当时绘画的娴熟技巧。

传与大佛开光同年始修的东大寺修二会本尊金铜十一面观音背光,在1667年二月堂的火灾中破毁,现从其破片复原的雕像看,背光面中央刻有千手千眼观音,其周边刻有云中供养的佛、菩萨、天部像,里面除了类似图像外,还刻有须弥山、地狱图等。与大佛莲瓣相比,它一方面手法纯熟,另一方面并不森严庄重,反映出天平艺术自由轻妙的一面。制作期可能稍后。

同期的作品为正仓院麻布墨画《菩萨像》。弯曲的手势、飘扬的长带、汹涌的云团,表示菩萨自天而降,所以又称“乘云菩萨”。它的线条自由奔放,技法纯熟,具有一种可喜的律动感, 自然使人想到中国8世纪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风貌。

它与当时的工笔彩恰成对比,证明8世纪的日本画家也同样熟练地掌握了白描技术。遗憾的是这种水墨白描画当时几乎是唯一的作品。

与它相比,绢本著色菩萨镜的烈风比较粗放,宝冠、莲瓣形式为密教风格,难以说是纯粹的天平样式。

以花鸟画为主题的作品,可举出多达17枚的密陀绘盆。在这些小品上,水禽、植物都富于写实性,显示出唐代花鸟画的优秀样式。

此外,在正仓院收藏的工艺品中,也大多以绘画来装怖。刻有山水或狩猎图的镜背和银壶,抢染山水或花鸟的夹键和叙键屏风,描绘杂技人物的弹弓,纹样色彩鲜艳的香印座,都可以作为绘画来尽情欣赏。这也是当时绘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受到唐朝绘画的强烈影响。在样式和技法两方面都显示出完善的风格,与雕塑的发展相呼应。

奈良后期的绘画仅有前述药师寺《吉祥天像》一例(时间上尚有争议),难以以此讨论当时的绘画特色。如果说奈良后期的雕塑以唐招提寺新兴的木雕群为代表,那么奈良后期绘画却一点可靠的遗品也没有留下来。普集会曼茶罗之类的密教绘画,于754年由佛师携人日本,因此存在着导入与奈良盛期不同绘画样式的可能性。佛师携入的绘画中据说还包括金泥绘《阿弥陀净土变》,但其图样和作品也没有流传下来。安置于东大陆涮吃海?55年建成)的华严经筛子廓绘,通过后世的图像传存下来,由此可窥见当时的佛教绘画样式。大体上,四天王、二王的动作,与平安初期兴福寺北圆堂四天王像有相似之处,比之戒坛院所传四天王塑像,动势更为激烈。此外,菩萨的衣端、四天王胯下的垂棠,都出现以前未见的显著特色。于是,754年以后,随着鉴真的来日和新遣唐使的归国,绘画领域中兴起了与后代相联系的新样式。但是,其范围有限,象药师寺《吉祥天像》那样继承盛期样式的作风,仍是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