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食品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复合型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豫北区域经济发展为例

复合型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豫北区域经济发展为例

复合型食 品类人才培养模 式探析
— —
以豫北区域 经济发展 为例
磊 , 志 芳 路
马 雪梅 , 袁
超 , 光杰 , 张 杜
( 阳工 学院 生物 与食 品工程 学院 , 安 河南 安 阳 4 50 ) 5 00
摘 要 : 阳工 学 院根 据 食 品 专 业 特 点 。 安 结合 区域 经 济 和社 会 对 复合 型食 品 专 业人 才 的 需 求 , 过 实施 知 识 结 构 体 系+ 通
收稿 日期 :01 —0 — 9 2 1 8 0
新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须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作 为 指 导 方 必 针。 针对 豫 北 区域 经 济 发 展 需 求 和 学 校 的 办学 实 际 , 持 培 养 复 合 型 、 新 人 才 的科 学 发 展 观 。 坚 创 为 此 . 一 要 义 是发 展 . 心 是 以人 为 本 . 着 经 济 第 核 随 发 展 和 社 会 需 求 。学 校 要 及 时 转 变 发 展 观 念 , 探 索 人 才 创 新 培 养 模 式 , 定合 理科 学 的 人 才 培 养 制 目标 。 ( ) 二 以科 学发 展 观 审视 复 合 型食 品 类 专 业创 新人 才培 养的 目标 定位 根 据安 阳工 学 院的总体 发展 规 划 , 品类 专业 食 创 新 人 才培 养 的 目标定 位 为 : 足 安 阳地 区 , 向 立 面 豫 北 经 济 区 . 步 辐射 全 省甚 至 全 国 , 逐 以满 足 区域 经济 需 求 和食 品行 业 的市 场 需求 为宗 旨 , 现 “ 体 厚 基础 、 创 新 、 口径 、 实践 ” 重 宽 强 的专 业 理 念 。形 成 “ 以生物 科 学 和食 品科 学 为先 导 , 以先 进 技 术 为依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预测人才市场走势,产学研用一体化,强化内涵建设、建立创新型教育体系的要求。

针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认可度低、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地方政府投入机制存在倾向性、教学功能单一灵活性差、产学结合深度和广度不够的现状,文章提出从打造师资队伍、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引言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推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中国的四大沿海经济圈和内陆几大行政单位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加工、贸易、金融、服务业等产业为一体的经济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接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培人育才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市场、跟踪产业、适应发展,一定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原点,加快改革,将特色化人才培养辐射到各个产业链中,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每所高职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

因此,研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各院校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职校学生要加强职业岗位技能教育,已经是职业教育的最强音。

“就业旺,招生畅”已经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更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质人才的基本思路。

就业旺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创新、创造能力已成为就业市场的一项重要的衡量人才的标准。

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实的引导、为教学内容增加新的元素,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系列改革。

1.院校要预测人才市场的走势。

近几年,随着高考生比例的下降,在本科类院校招生数不减的情况下,对高职的生源数量是一个不小的冲击,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招生难已经处于停办或不得不转型的状态。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策略研究【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人才培养是关键。

当前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尚不能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

因此,高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相一致。

【关键词】广西高校北部湾经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现代大学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和使命。

其中,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首要职能,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社会服务工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因此,任何时候都应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保质保量地培养人,这就需要高校思考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是推动广西新发展的主要战场,是促进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交流平台。

当前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要求高校服务北部湾经济建设,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据预测,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要达到115万人左右,2015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

但是,当前广西的人力资源不充足,各类产业所需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

为了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广西高校利用其天然聚合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优势,启动了“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这标志着地方高校全方位服务北部湾经济建设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现代大学走出象牙塔履行高校的职能。

作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高校来说,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目前广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经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广西高校人才培养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一步的开放开发,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地方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

地方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
新为荣 、 以创新为乐的各种观念和意识 ; 独立的工作能 力 、 组
织领导能力 、 表达能力等。 近年来 , 扬州提 出了发展创新 型经济 的 目标 , 智能 电网 、
太 阳能光伏 、 端制造业 等新 兴产业领 域的发展对 人才知识 高

地 方经 济 转 型 升 级 和社 会 发 展对 创 新 型 人
才 的基 本要 求
( 创新型人才 的知识要求 一) 合理 的知识 结构 是创新型人才应具 备的最基本 要求 , 是 形成创新能力 的前提 和基 础。而就创 新 型人才 应具 备 的基 本素质而言 , 可以把知 识分 为两类 : 是创 新所 必需 的基础 一
类知识 , 二是使创新活动得 以进行 的技艺性知 识。在知识 经
索的各种知识 。
( ) 二 创新型人才 的能力要求 创新型人才应具 备能 力的 核心 内涵是 与创新 直接 或 间 接相关的多种 能 力 , 这其 中又包 含 着创 新性 思 维 和创 新能 力 。创新 性思维是创新素质 的核心部 分 , 指 以解 决问题为 是
前提 , 运用独特 的思 维方 法 , 创新 出具 有个人 或社 会价 值 的
续发展 。

新观点 、 新理论 、 知识 、 新 新方法以及相应新产 品的心理活 动 过程 。创新性 能 力是 指在 具 有渊 博知 识 、 阔视野 的基 础 广 上, 综合应用 已有知识去开拓新领域 , 掌握 、 吸收 、 整合 知识 , 创新新知识 , 以及使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新颖 性的能力 。培养
结合度 , 拓展创 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 不断提 高为地方 经济转 型升级服 务 的适应性 。通过 培养创 新型人 才, 为地 方产 业的技
术创新、 型与升级、 转 竞争 力提升 , 以及促进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作 出了贡献。 关 键词 : 新型人才 ; 创 地方 经济发展 ; 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论文-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学论文-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马蓉魏敏李霞【摘要】论文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性强的创新型人才,提出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从学生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改革,并给出了教改具体方案,三年的实践证明,新方案确实提高了该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Abstract】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 of machine design, manufacture and automation speciality, a new teaching reforming project according to both market demand and learners’ needs was proposed, which benifit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trong adaptability. Practice for three years proved that the new talent-training plan was effective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oster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ve ability一、前言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我校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开展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在传统的模式下,专业培养方案(计划)是静态的,制定一次,使用四年。

在许多应用型的学科领域,譬如机械工程学科,四年内存在较多的知识更新,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作者:甘芳瑗龙道崎刘振平来源:《中国食品》2024年第14期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开始致力于打造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2014年,教育部等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同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到,“要推动重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形成产业人才培养新体系”。

基于此背景,“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工作在重庆开始启动。

“3+2”专本贯通培养是指学生先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达到考核标准后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2年,满足毕业条件后授予本科学位。

这种模式是一种响应时代的教学革新,已逐步成为新形势下重庆众多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新选择。

目前,重庆市暂时还没有开展食品专业“3+2”专本贯通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院校,而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让优秀的高职食品专业学生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与深造,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已然成为重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因此,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工作,拓宽人才成长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建设的必要性(一)满足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大部分行业的升级优化,也对服务于这些行业产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这类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摘要]文章梳理了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指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必然相关性,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下适合不同专业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或“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经济类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技术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2+1”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服务类专业。

[关键词]区域经济需求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一、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定位模糊。

首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即以就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和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参考依据,没有瞄准未来几年的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这样直接造成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对人才实际需求的偏离。

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突出。

高职院校应以“够用的专业知识和必需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来进行人才培养,而部分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高等院校的组织运行模式,不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丧失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

再次,部分高职院校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设置热门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也缺乏深入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导致开设的专业没有鲜明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他院校雷同,缺乏社会竞争力。

最后,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趋同,与经济、行业、企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联系不紧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协同育人的理念未能深入高职教育培养思想,更没有落实到实际的人才培养中。

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不强。

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升级,越来越需要专业宽度较大、知识较广的复合型高技能创新人才,为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定要紧跟区域发展。

但目前企业的需求变化没有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也没有关注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变化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导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Apr .2 01 3
4月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 2 0 9 0 ( 2 0 1 3 ) 0 2 — 0 0 9 2 — 0 3
基 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黄巍, 唐友。 佟 明 亮
(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 哈尔滨 1 5 0 0 3 0 ) 摘 要: 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和创业精神为核心 , 以培养创业素质和能力 为 目标 , 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和
p r o j e c t s a s a c a r r i e r ,t h e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o u t t h e e n t i r e t r a i n i n g p r o c e s s .P r i v a t e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Ba s e d o n Re g i o na l Ec o no mi c De v e lo p me nt
H ua ng W e i , Ta ng Yo u, Tong Mi n gl i a ng
( Ha r b i n D e Q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C o mm e r c e , Ha r b i n 1 5 0 0 3 0 )
d e v e l o p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h a d t h e i r o w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c h w e r e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n o t o n l y t h e a c a d e mi c r e s e a r c h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u s i n g a c a d e mi c s k i l l s b u t a l s o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u s i n g v o c a t i o n a l s k i l l s t o p r o mo t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t r a i n i n g mo d e 1 . . T h e mo d e l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i n p r i v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w a s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o q u a l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f i r s t c l a s s a n d s e c o n d c l a s s w o u l d b e c o mb i n e d t o c a r r y o u t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k n o wl e d g e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e a c h i n g s t u d e n t s f o c u s e d o n i mp r o v i n g t h e o v e r a l l q u a l i t y o f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3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3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3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3.08.30•【字号】浙人社发[2013]176号•【施行日期】2013.08.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3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3〕176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现将2013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课题负责人要按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一般立项课题,请于2014年5月30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报送结题(L2013开头的立项课题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R2013开头的报送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逾期不再受理。

未能按时完成课题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结题材料请寄:杭州市古翠路50号省人力社保大楼,邮编:310012。

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西湖物资大楼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徐红梅、黄佳莺联系电话:*************85119302传真:*************邮箱:*************.cn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素娟联系电话(传真):*************邮箱:******************附件:2013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3年8月30日附件2013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一般项目L2013A001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及对策研究,施仁江,浙江工业大学L2013A002以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就业指导创新研究,施祺方,浙江工业大学L2013A003基于产学研平台的浙江省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彭国军,浙江工业大学L2013A004“知行合一”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尤利群,浙江财经大学L2013A005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估与优化研究,王景,浙江财经大学L2013A006大学生就业困境视角下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王忠华,浙江工商大学L2013A007基于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职业选择策略研究,吕阳,浙江工商大学L2013A008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实证研究,胡永青,浙江理工大学L2013A009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发展策略研究,金碧华,浙江理工大学L2013A010浙江省社区老年养护工作就业队伍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赵映振,杭州师范大学L2013A011在杭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周燕,杭州师范大学L2013A012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探究,蔡云飞,杭州师范大学L2013A013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支撑环境研究,朱佐想,浙江大学L2013A014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长效机制研究,袁秀川,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3A015基于乐业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谢书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3A016大学生网络创业培训与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李俊,浙江科技学院L2013A017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评估及防范研究,远亚丽,湖州师范学院L2013A018医学高职生“就业互助模式”的构建研究,戴晟,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L2013A0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李晨,宁波工程学院L2013A020就业结构性矛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陈红新,嘉兴学院L2013A021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就业路径研究,杨燕群,嘉兴学院L2013A022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缺工对策研究,林彬,嘉兴学院L2013A023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邢晓,衢州学院L2013A024基于外向型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王琼,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3A025高职外语教学与就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策略研究,张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3A026高职院校毕业生延伸服务的路径研究,张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27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袁荣儿,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28以教师工作室为载体的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研究,徐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29基于双语教学的建设类高职学生就业策略研究,丁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0小微企业创业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姚华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1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因素和激励研究,朱哲燕,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2产业升级背景下涉外电子商务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王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3高职学生职业忠诚度培养与就业促进策略研究,王慧,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4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原因探析,张梓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系统研究,沈萍,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6高职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张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7基于校企合作基础的高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王飞,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8城镇化建设对浙江高职创业教育的影响及改进研究,陈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39现代服务业视角下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研究,吴远,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40基于就业拓展探析体育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以宁波市为例,沈锡昂,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3A041养老护理员的现状调查与培养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方仕婷,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42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卢子敏,绍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43浙江省区域性劳动力供给预测分析,张春玉,浙江省劳科院L2013A044初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321”培训模式路径探索--以长兴县为例,王海波,长兴县人力社保局L2013A045浙江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钱伟,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3A046海洋经济战略下的浙江省港口机械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胡启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47企业高技能人才创新行为分析与创新能力培育机制研究,金朝跃,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48基于和谐视角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朱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49浙江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绩效评估,陈红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50产业融合发展下高技能人才开发途径与保障措施,许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51知识技能型人才职业成功内外动态发展研究,钱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3A052汽车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途径研究,张野南,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53汽车产业发展与汽修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54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成长瓶颈及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李书进,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3A055船舶工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陈永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56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模式研究--以临安经济开发区为例,滕朝晖,临安市技工学校L2013A057医保基金管理绩效评估,傅鸿翔,省人力社保厅L2013A058新农合下农民医疗保险决策与医疗支出研究,程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3A059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体制研究,张娃庆,浙江财经大学L2013A060浙江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研究,朱力明,浙江财经大学L2013A061劳务派遣员工与正式员工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邢淑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62浙江省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多维考量及其调整策略,战昱宁,杭州师范大学L2013A063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研究,马春生,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3A064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动态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研究,岳焱,嘉兴学院L2013A065高职院校编外用工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研究,颜炼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二)资助项目L2013B001“第二次转型”时期,浙江省社会保障的不平衡性及社会规制研究--以养老保障为视角,刘芸,温州大学L2013B002基本医疗保险混合支付方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崔仕臣,温州医科大学L2013B003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发展与比较研究,郑栋,浙江纺织服装专业技术学院L2013B004基于养老金双轨制视角的收入再分配差距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吴晓露,浙江省社会科学院L2013B005浙江省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研究,童夏雨,浙江财经大学L2013B006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障的行为、意愿及其代际差异研究,陈野,嘉兴学院商学院二、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类(一)一般项目R2013A001 人口背景特征、制度性因素与科技人才收入满意度--基于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比研究,廖中举,浙江大学R2013A002 浙江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研究--兼论财政与税收作用的发挥,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3A003 高校高层次人才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分析--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诸燕,杭州师范大学R2013A004 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的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研究,蒋征刚,浙江省疾控中心R2013A005 文化创意产业青年创业引导促进机制研究--以杭州为例,张祝平,杭州市社会科学院R2013A006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知识型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研究,孙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3A007 基于SERVQUAL框架的浙江省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姜英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2013A008 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以司法系统为例,孙培梁,浙江警官职业学院R2013A009 海洋经济驱动下泛海创新人才价值提升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陆可晶,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3A010 涉外医疗服务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崔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3A011 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城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邢海燕,绍兴文理学院R2013A012 技术标准下面向知识创新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研究,许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3A013 衢州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力资本适配性研究,许妍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3A014 12333舆情传递机制研究,李国进,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3A015 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工作的对策研究,杨旭明,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3B001 创新性科技人才培养中的组织协调机制研究,苏俊杰,中国计量学院R2013B002 艺术类青年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钱舒,中国美术学院R2013B003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研究,胡榕,浙江农林大学R2013B00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模式研究,汤智,浙江工业大学R2013B005 浙江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思路研究,卓奕源,浙江工业大学R2013B006 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现状与发展对策-基于杭甬温的调查数据,刘国岩,浙江工业大学R2013B007 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走向预测,陈勇,浙江工业大学R2013B008 校企政协同培养纺织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路径研究,龚素王乐,浙江理工大学R2013B009 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的地方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陈永斌,浙江传媒学院R2013B010 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视角,邵慰,浙江财经大学R2013B011 舟山群岛新区高层次海洋旅游人才培养研究,朱晓辉,浙江海洋学院R2013B012 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外语类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以英语为例,乔锟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2013B013 杭州市文创企业的人才瓶颈问题和对策创新研究,郑秀田,杭州师范大学R2013B014 浙江省乡村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研究,徐迅,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3B015 用人需求导向下的财会人才培养研究,邵月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3B016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服务外包模式研究,许尤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17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机制构建研究,杜宏静,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18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汪丽薇,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19 面向信息服务业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华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20 经济转型下浙江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人才能力开发路径研究,林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2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层级规格及其培养策略研究,谈黎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22 区域经济视域下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技能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徐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23 企业人才职称评价多元体系的构建和思考,陆晓楠,浙江纺织服装专业技术学院R2013B024 浙江省休闲人才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丁春琴,杭州科技专业技术学院R2013B025 基于人--组织匹配理论的浙江省海洋经济战略性人才开发政策研究--以宁波为例,虞晓敏,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3B026 转型时期浙江新生代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李繁,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3B027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欠发达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机制创新研究,贺翔,宁波大学R2013B028 浙江省智慧物流人才开发研究--以宁波市为例,王顺林,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29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义乌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研究与探索,孔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30 基于浙中产业环境下机电类高技能人培养体系建构研究,何永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31 国际电商人才STF培养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楼淑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32 浙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以温州地区为例,张伟,温州大学R2013B033 衢州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研究,童玉娟,衢州学院R2013B034 制度视角下的欠发达地区护理人才队伍研究,张昊,丽水学院R2013B035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生态链的构建研究,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36 基于有效性的人力资源培训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张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3B037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测评与考核-基于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证研究,陈晓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38 人力资源服务知名企业情况调查-基于杭州猎人公司的典型案例分析,殷宝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39 人力资源服务业走向预测,吴小蕾,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3B040 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研究,侯德贤,宁波工程学院R2013B041 湖州市海归人才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韩海平,湖州市吴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3B042 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政府行为研究--以台州市为例,洪赞,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3C001 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价值认同研究--以浙江省A大学为例,乐园罗,浙江大学R2013C002 高校教师绩效工资与考核体系的融合研究,胡国庭,浙江财经大学R2013C003 职称制度改革研究,柳仕莺,浙江财经大学R2013C004 我国事业单位年金研究,韩娟,浙江财经大学R2013C005 基于生态取向的高校教师培养机制研究,王海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2013C006 科研单位团队带头人领导力评价体系研究,黄帼,浙江省农业科学院R2013C007 绩效评价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谢军,浙江中医药大学R2013C008 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杭州及周边地区高校为例,李镇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3C009 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职院校管理研究--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倪志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3C010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研究,潘华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3C01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开发研究,谢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3C012 浙江省高职教师职称评价指标优化研究,戴道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3C013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研究,汪一丁,浙江水利水电学院R2013C014 科技人才创新环境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为例,徐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3C015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学人才的实践和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金晓童,温州医科大学R2013C016人力资源视角下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研究,於国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3C017 国际化背景下出国服务和涉外培训研究,吴苏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3C018 关于企业管理人才任职资格研究,应春生,浙江鸿程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R2013C019 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效果评价与优化对策研究,张利,浙江省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2013C020 浙江省人事考试内部管控制度研究,朱树民,浙江省人事考试办公室R2013D001 行政伦理视角下的公务员形象塑造研究,张淑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3D002 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研究,吕媛媛,浙江理工大学R2013D003高校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和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比较研究,伍小龙,浙江理工大学R2013D004 国内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比较研究,任梅,浙江工业大学R2013D005 科举选才的经验与启示研究,刘希伟,杭州师范大学R2013D006 职业发展视野下大学生村官成长路径研究,李弟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3D007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研究,胡芳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3D008基于双因素理论和对应分析法的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和职业精神研究,徐颖,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3D009人事考试的规程和制度研究,陈红梅,宁波杭州湾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R2013Z001 人力资源服务业概论,楼春锋,杭州浙佳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R2013Z002 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张林,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3Z003 人力资源招聘与中介服务,应校军,宁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3Z004 人力资源猎头服务,陈雅,温州大学R2013Z005 人力资源派遣服务,沙居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R2013Z006 人力资源培训服务,梅胜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3Z007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测评与考核,郦巍铭,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R2013Z008 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3Z009 人力资源公共服务,陈丽君,浙江大学R2013Z010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潘维,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R2013Z011浙江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标准研究, XXX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2013Z012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比较,冯志娟,浙江红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高 等 多方面社 会经 济 的变化 ,受 自然资 源 、制度 环境 , 以及 人 力资 江 苏 、广 东等 地 区的教 育经 费投 入是 湖南 省 的2 。 倍
源等 因素 的影 响。 2创新 人才 的概念 和类 别 .
识和 创新观 念 ,具有 坚忍 不拔 的创 新意 志和顽 强 的毅力 以及掌 握科
在软 环境 上 ,湖南 省企 业 文化缺 乏先 进性 ,市场 竞争 战略 主要
进 行的是 以价 格 战为主 的低 级别 恶性 竞争 ,而 不是依 靠科 技创新 追
创 新人 才 是 指不 断在 社会 实践 中逐 步 形 成 的 具备 强 烈 创 新意 求产 品差 异化优 势 。
2创新人 才培 养存 在问题 的原 因 ( 培 养主体 作用 不 明确 1)
投入 较少 。另外 ,湖南 省科 技创 新人 才 的经费投 入 总量虽 在全 国排 不知 或不顾 人 力这 种资本 更 需追加 投 资 、更 新 改造的特 性 :轻视或 名较 为靠前 ,但是投 入强 度较 低。 ( 科技创 新人 才产 出效能 不高 3) 湖 南省 的科技 创新 效率 明显较 低 ,科技 活动 总量 不足 ,科技 产 出成果还 有很 大 的提升 空 间 ,从创 新能 力 的重要 标志 之一 的专利 的 数 量及构 成来 看 ,在湖南 省 ,科技 含量较 高 的职 务发 明仅 占全省 专 忽视人 力资 源 的开发 和利 用 ,未建 立有 效的人 力 资本 的投 资与保障
( 科技 创新人 才 软 、硬 环境 有待 完善 4) 在硬 环境 上 ,湖 南省 的图 书 、期 刊和 报纸 的种 类和 图书馆 的建
包括经 济增 长在 内的结 构升 级 、技术创 新 、社会 进步 、人们 福利 提 设 情 明显 少 于 上海 、江 苏 等 图 书 出版种 类 过 万的 地 区。 2 0 年 。 06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域 经济 社会发展 出发 , 在遵 循教育教 学规律 的前 提下 。 科 学 而 准 确 地 定 位 自身 的 发 展 模 式 、 发展 策略 、 发 展 途 径 和 发 展
展才 为培 导养 选 择 地方经济要增长 , 地方产业 要做大 、 做强还要做 优 . 仅 仅 向模 依 靠 地 方政 府 和 地 方 企 业 付 出努 力 是 不 行 的 .需 要 有 强 大 的 科 技 支 持 和 人才 保 证 。地 方 高 校 在 服 务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方 的式 面 有 巨 大 的地 缘 环境 、 文化 资源优势 , 并且在人才 培养 、 科 学 技术研究开 发等方面也存在着地域 优势 , 我 们 一 定 要 在 区 域 经济社会 发展中充分 运用 这些 优势 , 从 而 使 地 方 经 济 得 到 快 研 速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 到地方高校通过和地方 政府 、 地 方企业 建立合作关系 , 不 但 能 促 进 地 方 高 校 为 服 务 区 域 经 济 究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而 提 升 相 关 专 业 的 教 学 水 平 和科 研 水 平 . 而
和 展 为 关 键 词 :区域 经 济 地 方 高校 应 用型 人 才
地 方 高 校 满 足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实 质 上 就 是 要 明确 地 方 本科 院 校 如 何 与 地方 政 府 和 地 方 企 业 建 立 良性 共 生 关系 。 1 . 以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为 导 向 制 订 地 方 高校 的发 展 规 划 。 地 方 高 校 要 结 合 区 域 经 济社 会 发 展 具 体 规 划 及 相 应 产 业 升 级 和
目标 , 同 时 紧 密 结 合 所 在 区域 的 经济 、 政治和文化建设 , 培 养 适 应 当 地 经 济 发 展 和 社会 进 步 需 求 的 高 层 次 、 高 水 平 应 用 型 人 才。 以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为 导 向是 地 方 高 校 发 展 的 必 然

结合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浅谈食品生物化学教学

结合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浅谈食品生物化学教学
教学模式来培养创新 型人才 。
关 键词 : 食品生物化学; ; 教学 创新人才; 发展
Di c s i n o h a hi f Fo d Bi c m it y Co bi d s u so n t e Te c ng o o o he s r m ne
wih t v l pm e t o a lRi e la Ar a t he De e o n f Pe r v r De t e
Absr c :Co i e t h e u r me t ft e e o o c de eo me to alRie la a e o n o a ie p r ta t mb n d wi t e r q ie n so h c n mi v l p n fPe r v rdet r af ri n v t e - h v s n e ,h w o fe i l e n v lta h n d l o c lia e i n v tv ae t n t e t a hig o o d Bic e sr s o n l o t xb g us o e e c i g mo e st u tv t n o aie tl n si h e c n fF o o h mit wa l y
2 1 年 3 卷第 7期 00 8
广州化工
・3 ・ 2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 合珠 三 角地 区的发 展 浅谈 食 品 生物 化 学 教 学 木
汪 薇, 白卫 东
502 ) 125
( 恺农 业工 程 学院轻 工食 品 学 院 , 东 广 州 仲 广
摘 要 : 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阐述了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 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新型

食品类专业人才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食品类专业人才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管理 , 为校内实习实训提供了基地和师资保 障。校政行企
共 建 共管 校 内外 实训 基 地 , 实 现 了多 方共赢 局 面 。对 于 企 业而言“ 共建共管” 打造了培养技能人才的直通车 , 有力于
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和人才规格 , 按照职业 岗位资格 认证要求 , 整合、 重构课程内容 , 及时吸收相关职业岗位 的 新技术和新成果 , 优化课程内容 , 体现教学 内容的针对性 、 实用性 、 先进性 、 前瞻 I 生。 如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在认识实 习环节 , 设计 了帮厨锻炼 、 大师表演 、 专业讲座等内容。在 实践课程教学 中, 各专业不断优化和整合部分传统的实验 实训项 目, 围绕专业 核心技能 , 对照对应 岗位的职业资格 标准开发出内容新颖 、 构思巧妙 、 方法灵活的综合性实验 实训项 目, 学 业 考 试 与 职业 资 格 考试 对 应 , 学 生 的 岗 位 技 能与职业素质并重 , 并将考核要求融入教学 内容 , 将双证
力。在学院“ 多元 融合 , 学做一体” 的人 才培养模 式下, 我们在课程体 系构建 、 课程 内容改革 、 实验 实训基地建设 、 实践教 学模式创新、 食品特 色课 程群 组建 、 实践能力转化平 台搭 建等方面积极探 索, 在培养 学生 实践综合 能力上取得 了一定成
绩。
关键词: 食 品 类专 业 ; 实践 综合 能力 ; 途 径 中图 分 类号 : G6 4 2 .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0 6 — 0 2 5 6 — 3
品质量控制 、 食品贮运与营销及餐饮服务等主要环节的食 品类专业。 食品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就是能胜任食 品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某一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 。我们按照学院创建“ 多元融合 , 学做一体” 的人 才培养模式 , 为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 , 在课程体系构建 、 课程内容改革 、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 实 践能力转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积极探索 , 并取得一定成绩。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在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发现,高职院校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了区域创新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未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持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研究、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创新发展、案例分析、重要作用、未来发展、合作方式。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和实践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定位和角色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更好地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相关方合作,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为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意义在于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履行其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责,发挥其在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探讨等内容,可以为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意义还在于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构建起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

漯河本科大学有哪些

漯河本科大学有哪些

漯河本科大学有哪些在漯河的本科大学共有0所,该市没有本科大学,只有3所专科院校,名单分别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部分漯河本科大学简介1、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公办高等专科职业院校,是省教育厅重点支持建设的第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单位。

设施完备。

占地38.7万㎡,建筑面积26.5万㎡,拥有综合计算机中心大楼、语音大楼、音乐楼、美术馆各1栋,工科实训大楼2栋,教学楼8栋,宿舍楼17栋,大型餐厅3个,图书馆1栋,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个,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293个,教学设施条件完善,校园育人环境良好。

师资雄厚。

现有在编教职工790人,其中正高23人,副高211人,双师型教师303人,硕博研究生120人。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省科技创新带头人12人,市级拔尖人才和院级专业技术带头人41人。

门类齐全。

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师范、经济学6大学科,开设专业48个。

设有食品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等16个教学系部。

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拥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6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河南省特色专业6个。

特色鲜明。

建院以来,秉承创新、竞争、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牵头组建漯河职教集团,承建漯河市社区大学,先后与双汇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等100多家知名单位合作办学,并与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粮食产业发展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模式探索

粮食产业发展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模式探索

粮食产业发展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模式探索粮食工程专业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市场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高职粮食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因其特有的职业定向性而在粮食专业人才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另外,粮食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条件并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也影响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既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类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变革、行业转型等对该类人才的动态需求[1]。

因此,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

1当前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1专业的社会认知程度低粮食工程专业是特色专业,社会各阶层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很多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粮食工程专业的认知停留在米、面、油等粮食粗加工产品上,对粮食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直接影响粮食工程专业的招生、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

粮食工程专业招生生源不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中途转专业等问题比较突出[2]。

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单位对粮食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在产粮大省黑龙江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1.2专业教学模式不合理理论教学中传统模式仍占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但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发散思维性较差,学习效率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照教材内容,没能够及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教材建设不完善,一些粮食工程的专业课程没有专业教材,只能借鉴相近的学科教材,缺乏专业特色。

另外,教学考核缺乏灵活性,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完整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掌握程度的考核。

1.3实践教学平台不够完善粮食工程专业具有工科专业的特征,其专业理论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融合,要把企业对技术专业需求、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对接,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做中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设、随着行业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地方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为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关键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17—03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是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因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 [1]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和民生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任。

区域经济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上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形成与区域产业匹配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建立与区域经济建设中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应根据市场需要顺势而变。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与区域经济建设中支柱产业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需要大批专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要能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可利用地方优势产业资源,建设适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模块化’教学科研组织,整合校内外教学、科研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灵活、积极地与地方经济互动,培养适合当地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难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基于食品企业需求探究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食品企业需求探究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食品企业需求探究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布时间:2023-03-06T01:41:27.171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10月19期作者:严利平[导读] 我国的食品行业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得到了快速发展,食品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严利平重庆轻工职业学院,重庆491329摘要:我国的食品行业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得到了快速发展,食品行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

高校食品专业要适应食品行业的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浪潮。

以食品行业的市场导向确定自己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改善自身的食品专业结构和课程设施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此,本文分析探讨了现代食品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市场导向引言食品工业是我国所有工业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面和体系的庞大亟需食品行业的综合性人才。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逐渐转变。

国民经济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要对人才的培养方向、目标等进行结构性调整,在适应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1.现代食品企业的人才需求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食品企业、监督部门和营销部门等。

大学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研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食品专业学生都是通过阅读和实验来获得知识的。

缺乏对食品企业的各种生产工艺及行业标准的理解。

缺乏实践能力也造成了食品专业人才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

现代食品行业对拥有深厚的理论和技术能力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食品企业对设备操作技能、食品营养分析、食品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一些高校食品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设施不够合理,培养出的食品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共赢视域下OBE教育理念融入企业参与的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研究

共赢视域下OBE教育理念融入企业参与的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研究

共赢视域下OBE教育理念融入企业参与的食品类人才培养模
式设计研究
柳艳霞;梁栋;李苗云;高晓平;赵改名;赵莉君
【期刊名称】《中国食品》
【年(卷),期】2024()10
【摘要】食品工业是中国工业体系的支柱产业之一,人才则是产业支撑的必备条件,因此,培养能适应并支撑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食品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结合地方高水平、“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流人才培养”与产业“未来人才培养”的双向需求,借助专业自身特色与优势,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探索可持续的“校企共享双赢式”产学研合作新路,实现专业精准定位,产教研相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积聚紧缺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柳艳霞;梁栋;李苗云;高晓平;赵改名;赵莉君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共赢—协同发展理念下的民营企业参与贫困治理研究
2.OBE理念下“一中心、四融合”模式的食品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3.产教融合视域下OBE理
念导向的艺术类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4.OBE理念下高职食品类专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5.教育信息化视域下OBE 教育理念深度融入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测量与地图学”课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创 新 型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内涵
创 新 型人才 培养模 式 是指 在创 新 型人才 培养 理念 指 导下 , 为 实 现创 新 型 人才 培 养 目标 所 构 建 的某 种 标 准 的培养 样式 和运 行方 式 . 近年来 研 究 显 示 , 中 国大学 教育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为 : 注重 学 生 成 绩 ; 教 学 方 法缺 乏创 新 ; 重理论 、 轻 实践 ; 偏 重知识 传授 , 忽 视能 力培 养 ; 从 而导 致 学生 动手 能力 、 操 作 能力 以及实 践 能力较 低 。 。 . 在美 国 , 高校创 新人 才 培养模 式 则 坚 持 一个 中 心 、 三个 结 合 , 也就 是 在 拔 尖 创新 人 才 培 养 过 程 中始 终坚 持 以学生 为 中心 , 课 内与课外 相结 合 、 自然 科 学与 人 文科 学 相结 合 、 教 学 与研 究 相 结合 的人 才
问题 .
1 基 于 区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的重 要 意 义
建 设创新 型 社会是 一 项实现 我 国 中长 期 发展 目标 , 确保 经济 可持 续发 展 的根本 战略 . 高校 在 国家 创新
型社 会 建设 过程 中 , 是 国家 创新 体系 中 的主力 军 , 不 但 担负着 传播 、 创 造知 识 的使 命 , 而且 担负 着通过 知识
教 学方 法以及 产 学研 协 同培 养的 培养模 式 培养 , 使 学生 具备创 新 型人 才所具 备 的创新 意识 、 创新
精 神 和创 新 能力.
关键 词 : 区域 经济 ; 创新 型人 才 ; 培 养模 式
中图分 类 号 : G 6 4 2 文 献标 识码 : A
“ 国 以民为本 , 民 以食 为天 ” , 随 着 社会 的发 展 , 在 社会 各 行 业 对专 业 人 才需 求 不 断 增加 的 同时 , 对 人 才 的创 新能 力也 提 出了更 高 的要 求 . 现今 , 对 大学教 育 中食 品类专 业 创 新型 人 才 的培 养 , 是 一项 关 系着 国 计 民生 的大 事. 培 养食 品类 创新 型人 才对 于促 进我 国食 品科 技行 业 的发展 与进 步 , 保 障 国家食 品安 全 以及 国民身 体健康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而 如 何 培 养 高 质 量 创 新 型 人 才 成 为 食 品 类 专 业 需 要 解 决 的 一 个 重 要
教学 方法 以及 产学 研协 同培 养 的方法 , 使学 生具 备创 新 型人 才 所具 备 的创 新 意识 、 创 新 精 神 和创 新 能 力.
主要 包括 如下 几个 方 面.
3 . 1 合 理 的 课 程 设 置
l 4 0
许 昌 学 院 学报
2 0 1 5年 9月
3 基 于 区 域 经 济 社会 发展 的 创新 型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基 本 内容
许 昌学 院食 品与生 物工 程学 院采 用修 订培 养方 案 、 改进 教学 方 法 等方 式 , 通 过合 理 的课 程 设 置 , 改 进
培 养模 式 .这 种模式 以学生 为 中心 , 以人 才 培养 为根 本 , 有 利 于促进 学生 全 面发展 和个 性发 展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2—1 0 基金项 目: 许 昌学院2 0 1 4年 度 教 学研 究立 项 项 目( 0 2 0 1 4 0 7 4 ) 作者简介 : 张永清( 1 9 7 5 一) , 女, 河南社旗人 , 讲师 , 博士, 研 究方向: 食 品安 全 监 测 与控 制
创新 、 科 学研 究 以及人 才培 养 , 引 领 社 会进 步 的使 命 j . 《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要 ( 2 0 1 0—
2 0 2 0年 ) 》 也 明确指 出 , “ 我 国高等 学校 必须 牢 固确立 人 才培 养在 工作 中的 中 心地 位 , 更 新教 育 观念 , 改革
基 于 区域 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食 品 类创 新 型 人 才培 养模 式 研 究
张 永 清 ,刘 海 英
( 许 昌学 院 食 品与 生物 工程 学院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摘 要 : 许 昌学院食 品科 学与工程 专 业基 于 区域 经 济社 会 发展 , 通过 合 理 的课 程 设 置 。 改进
国着 力推 进 区域经 济社会 发 展 的信 心 和 决 心 H j . 基 于 区域 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 许 昌学 院食 品与 生 物工 程 学
院在 转 型发展 过程 中采用 修 订 目标 、 培 养 模式 、 师资 队伍 建设 以 及保 障制 度进行 了积极 改革 , 并对 创新 型人 才培 养模 式进 行 了深入 研究 , 这有 助 于促进 河南 省食 品产业 和 区域 经济社 会 的发 展 , 有 助 于国家 创新 型社 会 的建设 .
第3 4卷 第 5期
2 0 1 5年 9月
许 昌学 院学报
J OUR NAL O F XU C HANG U NI VER S I T Y
Vo 1 .3 4. No .5
S e p. 2 01 5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8 2 4( 2 0 1 5 ) 0 5— 0 1 3 9—0 3
培养 体制 , 创新 培 养模式 ” . 我国 2 0 0 9年先后 批 复 了 1 1个 区域经 济发 展规 划 , 同时 出 台 了 1 1个 产业 振 兴 计划 . 近几 年 中央政 府 发布 和批 复 了不下 7 0个 区域 规划 和相关 政 策文件 . 如 此 多的规 划 和计划 在短 时 间 内的密集 推 出说 明 了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