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艺术品质
莫言艺术风格
结合作品论述莫言小说的艺术成就一、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一)、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色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代表某种象征,承担特定的含义”。
莫言对色彩语言情有独钟。
从其小说题目就可见一斑: 《红高粱》、《红树林》、《红蝗》、《白棉花》、《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五彩缤纷的色彩的广泛运用是其小说的亮点之一。
他常用于描绘风景,显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用来描写外貌、描述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在五颜六色中,莫言对“红”与“绿”两色赋予独到的内涵。
“红色”在传统文化中原本具有诸如热情、力量、神圣、尊贵、权威、喜庆等丰富语义。
而莫言在小说中却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
绿色,有青春、生机、智慧、希望的象征。
莫言颠覆了传统的意义,以绿色表达落后愚昧、脏乱卑贱、愤激不安、灾祸死亡等意蕴。
例如《欢乐》文中以对“绿色”的痛恨表达对落后肮脏的生存环境的强烈不满。
莫言还善于以缤纷的色彩意象的叠加,来创设一种令人上气不接下气的窒息氛围,以叙写某种思想与感受。
例如《秋水》)作者用应接不暇的色彩的堆砌,展示人类生存环境的拥挤不堪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躁动和喧嚣,以表达无数鲜活的生命被现代文明所淹没的无奈和悲哀。
(二)、打破语言约定俗成的惯例,自出机杼,新人耳目莫言小说的语言给人一种新鲜感,他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莫言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挥洒自如、妙语连珠,能够信拈成语,组出新意。
如:这个人的脸象一条漫长的道路,路上铺满了土黄色的灰尘,灰尘中弥散着狡诈的狐狸气味。
( 《红高粱家族》)以漫长的路比喻八路军的脸,又由路联想到灰尘及狐狸气味,从而描画出一个久历跋涉、满面灰尘、劳累而又不乏聪慧狡黠的人物形象,生动贴切地呈现出其人留给作者的初次印象,吟之回味无穷。
(三)、语言的叙述风格雅俗共赏,斑斓多姿力求语言风格的丰富多样,是莫言小说的特色之一。
对莫言的评价 (3)
对莫言的评价引言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赞誉和关注的一位。
他所著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本文将对莫言的作品及其对文学世界的贡献进行评价。
一、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莫言的文学才华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莫言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被称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情感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这些小说,莫言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以及农民群体的悲欢离合,让读者们对这个群体更加了解和关注。
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他以自身的经历和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他意图着重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呼吁社会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岁月,揭示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他通过对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他在作品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人性和传统文化的思考问题,引发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反思。
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莫言的作品始终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状况。
他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普通农民或底层人士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坚持。
在《檀香刑》一书中,莫言通过对一个底层女性檀香的故事的讲述,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歧视。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将读者们引入这个底层女性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四、影响和荣誉莫言的文学成就不仅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认可。
这一荣誉使得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多视角叙述
莫言的小说常常采用多视角叙述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具有更强的立体 感和真实感。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开始,描述 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所见所闻,然后转向第三人称视角,深入描绘了各 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多视角叙述方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故事,增强了故事的复 杂性和深度。
谢谢观看
综上所述,莫言小说的结构艺术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他通过复 杂多层次的时间结构、交错穿插的叙事结构、魔幻与现实交织的超现实主义结 构和地方色彩浓郁的地域文化结构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不同的文学魅力。这些结构艺术不仅丰富了小说 的内容,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
二、交错穿插的叙事结构
莫言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多视点、多 层次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不断变换的视角中体验故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檀香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部小说以一个刽子手的角度展开叙述,但 同时又通过对话、回
忆录等文学手法,将不同的叙事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交错的叙事 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强的真实感和更丰富的表现力。
莫言的小说常常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超现实的 神秘感和超自然的惊奇感。例如在《红树林》中,莫言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奇 幻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创造了一个魔幻的世界。这些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不仅 丰富了故事的内容
和形式,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五、深刻的社会批判
莫言的小说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对封建礼教、权力斗争、贫困 落后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在《蛙》中,莫言通过一个乡村医生的视 角,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残酷和不合理性。这些社会批判不仅反映了社会的 真实面貌,也提高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进行浅谈。
首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注重现实主义描写。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来展现社会的现实状况。
例如,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生活细节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对现实的描写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社会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
其次,莫言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的作品往往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文化、土地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些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独特风土人情。
例如,在莫言的《蛙》中,他以一个农村医生的视角,描绘了中国乡村医疗事业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地域特色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读者对中国农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
莫言在作品中常常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揭示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写,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瑰丽和深度,又揭露了其中的问题和隐患。
例如,在《檀香刑》中,莫言用一个禁欲僧人的故事,探讨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使得莫言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最后,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重视个体情感和人性的探索。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复杂的人性问题为核心,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纠葛。
例如,在莫言的《丰乳肥臀》中,他通过对一个女性人物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她对家庭、爱情和权力的追求和坚持。
这种个体情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类的情感体验。
浅析:莫言作品风格
浅析:莫言作品风格浅析:莫言作品风格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已获得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他的写作风格也是被研究多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析:莫言作品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魔幻现实主义诺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
但是莫言的写作虽然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
莫言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
马尔克斯和君特·格拉斯的对他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
所以,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
意识流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枯河》《球状闪电》《爆炸》《欢乐》《红蝗》等。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说,《红高粱》通过戴凤莲和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赤裸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到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
对莫言的评价
对莫言的评价1. 引言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莫言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进行评价。
2. 莫言的文学成就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巨星,他的作品几乎囊括了各个领域。
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入微的描写而闻名。
他的小说作品细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人物,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2.1 突破传统叙事结构莫言在其小说作品中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以非线性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
例如,他在《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多个角度、多个时间层面来讲述故事,让读者在不同的时间点感受到相同事件的不同影响。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呈现出更多层次的意义。
2.2 对历史的审视和重构莫言的作品常常涉及到中国的历史事件,他通过小说再现历史,并对历史进行批判和重构。
他的小说《蛙》就是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一种再创作,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们的生活困境,并通过对人性的揭示来反思历史。
2.3 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莫言的小说作品常常以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细腻描写,展现出了农民的苦辣酸甜。
他的小说情节紧凑,语言生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人物。
他的作品打破了城市文化主导的局面,为农民阶层争取了话语权。
3. 莫言的影响莫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将中国的农村生活和历史事件介绍给了世界,为外国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3.1 影响当代文学创作莫言的作品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思想深刻,引领了一批新生代作家的创作方向。
他的作品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影响社会思潮莫言的作品涉及到的社会议题和人性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莫言小说的艺术风格
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浅谈莫言小说的艺术风格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入学年度 2013级学习地点奈曼教师进修学校学生姓名张晓梅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2015、3、1浅论莫言小说的艺术风格张晓梅2013级汉语言文学【内容摘要】莫言就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的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方面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
杨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语言来写作,有时就是先天注定,无法更改的。
大家都在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有的作家作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而有的人却没有呢?这就是因为有的作家通过某种发现,唤起了语言中沉睡的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而这种语言就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只有她能够感受,只有她能够将这种语感的灼热的温度传达出来。
一个作家只有寻找到这种语感与语言的表达方式,才算就是开始了自己的文学语[1]。
”莫言正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她作品的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关键词】莫言;艺术风格;《红高粱》;《檀香刑》艺术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同具体话语情境所营造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包括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就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的标志。
其形成就是以作者生活实践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倾向的创作为方向,并受到时代精神、阶级属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作者独特的风格特点为表现,就是一个不断积淀突破的过程。
一、雅俗共赏的语言高尔基曾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就是一切著作,特别就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即文学的第一要素。
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就是一种“莫言式”的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的主要特点为:(一)乡土气息浓烈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莫言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莫言的《红高粱》正就是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大量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老百姓语言”,使作品更有地方色彩,人物形象更为逼真,更能感染人。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语言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语言表现手法上,莫言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言之有物的对话,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实自然,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风景描写中,莫言常常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象隐喻,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叙事结构上,莫言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引导读者思考。
情感表达方面,莫言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也有助于未来对其作品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情感表达、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瞩目。
莫言生于1955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满着中国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莫言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口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莫言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想象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常常催人泪下,让读者陷入情感的波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莫言的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独具魅力,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1.2 研究意义研究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研究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提升对莫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莫言的文学风格艺术特色——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
莫言的文学风格艺术特色——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檀香刑》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这两部小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高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陈思和形容莫言笔下的民间“藏污纳垢”。
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民间是一个意蕴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在本文中,民间主要是指乡土民间。
20世纪中国作家的民间表述,大致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鲁迅20世纪初叶的批判、启蒙与反思,沈从文等京派文人的歌颂与回归,萧红等东北作家的感伤与关怀,赵树理在20世纪中叶对民间大众化的描述与展现,新时期作家对民间的审视、解读和批判性主题的重构,其中,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为《寻找“红高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
”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进行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继鲁迅之后,沈从文无疑是民间表述的大家。
他笔下的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和谐境界的诗意发展。
“湘西世界”是民间表述中的诗与画,带有“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和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是截然不同的。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催生了无数的思考与讨论。
那么,人们对莫言的作品到底有何种评价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成就显著莫言以其深入人心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具备鲜明的个人特色,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见解。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莫言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使其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揭示社会风貌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中国乡村,描绘了乡村社会的种种人情冷暖。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乡村人民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折射出了社会的喧嚣与沉默。
莫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审视,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思考与思索。
三、传承文学传统莫言的作品虽然以乡村为背景,但却融合了许多古典文学的元素,如山水诗、对联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显示了莫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深度理解。
莫言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更是对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思想内涵深刻莫言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作品常常引人深思,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莫言的作品被认为是启示人们思考的一面镜子,引发了人们对自我、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五、语言技巧独特莫言的作品语言技巧独特,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冲突感。
莫言的语言技巧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人们对莫言的作品赞誉有加。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卓越的成就,更在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莫言通过刻画小人物、挖掘生活细节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相信莫言的作品将持续影响和启发人们,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
《莫言》读后感
《莫言》读后感《莫言》,这个名字对于中国文学界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作家,莫言的作品早已深入人心,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经典。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莫言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莫言的作品风格。
莫言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浓烈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他善于用平实而真切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体会到那种朴实而深沉的生活哲学。
莫言的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我想说说莫言的文学思想。
莫言是一位深具批判精神的作家,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常常令人触动。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文字表达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权力、道德、人性等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担忧。
莫言的文学思想激励着我们思考自己的处境和选择,引导我们走向更加深刻的内心世界。
最后,我想谈谈莫言的影响力。
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许多读者,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各地。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莫言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他的文学成就,更在于他对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他的作品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引导我们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和责任。
总的来说,莫言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通过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思考人生的意义,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希望莫言的作品能够继续发扬光大,激励更多的人追求真理、正义和美好的生活。
课题研究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66902 艺术理论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前言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莫言第一次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近百年来的梦想。
而莫言获奖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也给与其他作家们启示。
莫言出身的环境比较简单这也是他得以写出贴近生活的作品的一个原因,所以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民间写作,成就了他语言的鲜明而且独特的个性。
一、人类精神小说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构成的,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语言朴实,可能是一种书面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口语。
莫言小说通过采用书面的语言去表达出农民想说的话,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民间风格,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精神。
莫言的小说大多数讲的是他的故乡的人和事,并且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在本土精神的基础上表达出人类的思想和价值。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注生活的苦难,对弱者表示深深的同情怜悯。
我们常说的人类精神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就是给与弱者以深切的同情。
正是因为莫言出生在乡村才会对成活有如此的感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生活的现实,和人们为生活而挣扎的无奈。
第二方面是对邪恶势力的打击。
莫言准求一种自由理想的人类精神,总是给与邪恶势力以强烈的批判。
他向往农民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恶势力以深深的批判。
二、色彩绚丽在莫言写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语言都是比较绚丽多彩的,不管是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的内容,语言色彩都是非常绚丽的,这也是他语言的特点和一大亮点。
在莫言小说的色彩中,他理解的颜色的含义和我们生活中的含义大不相同,比如说红色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喜庆的一个色彩,但是在莫言小说当中代表着非常悲感的意境。
又比如说是绿色代表的是生机勃勃的色彩,但是在莫言的语言色彩当中代表的是悲愤不安甚至是死亡。
莫言在小说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给与色彩新的定义,这也是莫言语言独特的原因之一。
三、中西融合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莫言小说采取的是中西合璧的手法,吸取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
感受莫言作品的魅力
感受莫言作品的魅力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伟大作家,因其深刻的文学思想、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
其作品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中国文化、历史、社会、民俗、哲学等诸多方面,从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我看来,莫言作品的魅力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魅力莫言作品所体现的文化魅力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来构建小说的世界观、人物观、价值观等,从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
如《檀香刑》中所涉及的京剧、道士、鬼神等元素;《蛙》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等,都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人性魅力莫言作品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其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他的小说深入挖掘人性的各种层面,展现了人类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种种可能性和变化。
如《檀香刑》中的老道士、女妖娘娘、王小四等人物,以及《丰乳肥臀》中的贾小芹、荣小妹等人物,都是深刻展现了人性中善恶、悲欢、荣辱等多重层面的复杂性,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本质。
三、风格魅力莫言作品的风格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
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既有文学多样性,又有艺术独特性。
莫言善于使用贴切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面,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如《红高粱家族》中所描绘的战争画面、草原景象、众多人物形象等,凸显出莫言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四、社会魅力莫言作品的社会魅力也不容忽视。
他往往通过小说来表达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担忧和批判。
如《丰乳肥臀》中描绘的中国20世纪的历史变革,以及《檀香刑》中所反映的权力与利益之争等等,都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魅力,更能深入领悟人性的各种变化和可能性。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风格特点和社会价值,深刻刻画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鉴于此,我们需要在读莫言作品的时候,在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更应该深刻了解其所体现的文化、人性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对其中的真善美进行深刻反思。
莫言小说的特质
莫言小说的特质如下是有关莫言小说的特质: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风格独特、想象狂放、语言犀利,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中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1)浓厚的“乡土”情怀莫言所创作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是以“东北高密乡”这片充满想象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的延伸。
《檀香刑》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牛》、《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都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在文学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2)“幻觉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食草家族》是莫言肆意挥洒他的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汉语文学中将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
《生死疲劳》描写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转生成一个带有的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不停地讲述着自己身为畜生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苦难历史蜕变。
莫言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
(3)“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红蝗》等。
莫言小说的艺术成就
莫言小说的艺术成就一、从数量上看,莫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
莫言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
1985 年的《透明的红萝卜》,由于感觉、想像力的丰富而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这些小说,主要以对小说中的故乡高密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爆炸》、《红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此前少有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色,有骁勇血性的人物和无所拘束的激情。
莫言小说数量之多, 表现出惊人的创作生命和旺盛的创作激情,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坛,为世界文坛贡献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二、从质量上看,莫言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
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新世纪连续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生死疲劳》(2007年)曾经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蛙》曾经获得中国茅盾文学奖。
这两部小说都以非常尖锐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半个世纪以来的苦难历程,中国农民对于土地与生命权利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而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其个人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极大肯定。
在重振雄风的新世纪中国文学行列里,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人到中年,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历练,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而他们的美学追求,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
三、从风格上看,莫言小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早期,莫言显然受福克纳影响,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
他笔下的图景,来源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更来源于它丰沛、灵动、怪异的感觉。
部分作品,也写到了“当代”生活,但更多时候是将笔伸向“历史”。
在充满野性活力土地上有关“先人”生命的奔放,和传奇性经历的叙述中,也隐含了对后代在生存上压抑,人性的扭曲的伤感、迷惘。
对莫言的评价 (2)
对莫言的评价莫言,本名为莫旗扎西,是中国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他的小说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莫言的文学风格、作品特点以及他对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1. 文学风格莫言的文学风格鲜明独特,以鲜活、真实的刻画和饱满的生命力著称,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重的人情味,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普遍的道理和哲理。
莫言的文笔灵动而富有感染力,他巧妙地运用语言的魅力,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他笔下的世界。
他也擅长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作品在深刻探讨人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丝轻松与愉悦。
2. 作品特点莫言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真实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农民对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生活的渴望。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使作品拥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莫言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象征主义的元素,他善于通过寓言的手法探索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度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意义,引发了大量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莫言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作品在文化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
3. 对文学的贡献莫言的文学贡献无法忽视。
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思考,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他的作品不仅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认可和赞扬,也打破了西方文学霸权的束缚,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言曾获得多个国内外文学奖项,其中包括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通过他的作品,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也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4. 结语莫言是中国文学界的瑰宝,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奋斗,成为了中国农民文学的代表人物。
甜言蜜语之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摘要:作为现代新时期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莫言的小说是拥有其他作者所没有的艺术上的独特。
他的语言风格总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或是以叙述为主,或是诗意浓郁,甚至还有的是充满趣味,总之都是丰富多彩的。
在他的小说中,语言色彩都是非常的绚丽的,但是所要表达的思想却又是简单的比较主观的情愫,这也就是他突破与其他的作家,出现的打破一般的语言的定俗的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民间特征;艺术独特莫言的语言文字是特别具有创造力的,总是新颖独特的,他自己都说他的写作就是为了老百姓而写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跟他的出身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莫言就是出身也简单的家庭,因此,他的语言的艺术特征见表现在民间写作。
一个作家的艺术特征都是通过某种不经意的发现,然后感受到独特的方面,也就形成了作家的独特的文学语言,然而,莫言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
他的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个性鲜明且独特。
一、民间风格所有的小说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所构成的,可能是一种书面语,也可能是一种口语,小说所表现的艺术特征是不同于其他文学方面的风格,他是一种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所表达出来的文学。
莫言小说的语言文字却是用书面的语言去表达农民想说的话,也就是书面语和农民口语所汇集在一起所组成的语言风格——民间风格[1]。
莫言小说的语言是包含着非常多的东北乡土的民间的意识。
他总是用非常多的比喻的手法来达到为农民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的作品《酒国》中,基本上达到了大约七八十个比喻句。
这些比喻的喻体最多的就是乡间的东西,在小说中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这些乡间的东西难看出,莫言对于那些乡土的经验和民间的意识早就已经深入骨髓了。
最终在小说中,以农民化的口语风格表现出那些民间的美景。
二、语言色彩绚丽基本上在莫言的每一篇的小说中,我们都能够发现,他对于色彩语言的运用是情有独钟的。
不仅是从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的内容来说,语言色彩绚丽永远是莫言小说中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说的艺术品质
/
内心和感觉的语言方式,将小说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等外部符号化写作引领到艺术品质的道路上。
莫言在《旧“创作谈”批判》谈到好小说是难以捕捉的幽灵。
“我经常在梦中看到好小说的样子,它象一团火滚来滚去,它象一股水涌来涌去,它象一只遍体辉煌的大鸟飞来飞去——我不停地追逐着,有好几次兴奋也感觉到已经逮住了它,但一觉醒来,立即又糊涂了。
好小的模样在梦中可以描述,但在清醒时却难著一言。
”虽然好小说的艺术品质难以言状,但我姑且从以下三个方面免其为难地谈谈吧。
一、作家作品与作家故乡的背影。
小说家创作的作品里总是将与自已最熟悉的场景不自觉地写到小说中去。
莫言在《超越故乡》中说:一、故乡的制。
一九八四年他在〈白狗秋千架〉第一次写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的故乡,他说,放眼世界文学史,大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都有自已独特一个文学共和国,威廉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边城”、劳伦斯的“诺丁汉郡伍德煤矿区”、肖霍洛夫的“顿河”。
二、故乡的“血地”他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哪里渡过了童年乃至青少
年的地方。
这块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块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
乡土社会的基本视角和由限制的童年视角相重叠,在其文本序列中,表现出恋乡与怨乡的双重心理情节。
三、故乡就是经历。
他说:一个作家难以逃脱的是自已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是故乡的经历。
有时候,即便是非故乡的经历,也被移植到故乡的经历之中。
象他的《天堂蒜苔之歌》就是一例。
四、故乡的风景。
他说我只能把我的人物放到高梁地里,因为高梁地是我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反抗任何侵入者,就象当年反抗日本侵略者一样。
他在小说《枯河》、《欢乐》、《白棉花》、《球状闪电》、《透明的胡萝卜》等小说中,将故乡的河流、田野、道路、村镇、县城都写了进去,这也成了他小说中生活环境和场景。
五、故乡的人物。
他说只要一到家乡,那些乡亲们便奔而来,他们个个精彩,形貌各异,妙趣横生,每个人都有一串故事,每个人都是现成的典型人物……一个作家可以在他一生的全部创作中不断地吸收他童年的永不枯竭的资源。
莫言小说中的人物,都取材于故乡。
六、故乡的传说。
故乡的传说是作家创作的素材,作家则是故乡传说的造物。
七,超越故乡。
他说故乡的经历,故乡的风景,故乡的传说是任何一个作家都难以逃脱的梦境,但要将这梦境变成小说,必需赋与这梦境以思想,这思想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要达到的高度,这里没有进步落后之分,只有浮浅和深刻的区别。
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这束哲学的灵光,不知将照耀到哪棵幸运的头上……
二、超越生活,塑造作品的典型人物。
莫言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十大关系》中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小说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典型人物,不要忘记把小说从写实的层面上升到象征的层面,另外就是不要忘记超越狭隘的功利观念和偏狭的道德义愤。
不要把眼睛盯到社会问题上而忘了人,或者说你可以观注社会问题,但是你的写作不仅仅是要反映社会问题,而且要把问题当做塑造人物的环境。
在创作中,不能停留在展示苦难、展示罪恶这一层面上,应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要通过事件写人。
我们所谓贴近生活,最终的目的是要超越生活。
文学作品不能满足于对生活作品的简单反映,一定要写出生活的象征性,揭示出平凡生活中蕴藏的哲理。
要使小说不仅仅在当今有阅读价值,而且使它具有久远的阅读价值。
也就是说要强调文学的艺术性,淡化文学的政治性;要观注当下的社会问题,但更要观注永恒的问题。
什么是永恒的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生存死亡,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莫言正是以高密东北乡的真实生为素材,通过加工成了他的小说的素材,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真实生活,从而使他自已成了一个走向全世界的作家。
三、超越趋同,创作传世精典作品。
当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严重的趋同化倾向,如果此风蔓延,势必将当代文学引向一条死胡同。
莫言主张改变这种倾向的最好办法就是个性化创作,所谓个性化创作就是作为老百性而写作。
一是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莫言的作品中的人物,他都是用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小说中的人物。
他的小说人物谱系,都是小说的主体人物。
这一点就象印象派主张的那样,不是对
重大事件、知名人物的塑造,而是对民间社会的民间人物民间声音的全方位渲染。
二、作品创作杜绝功利色彩。
非民间写作总是带着浓重的功利色彩,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人为民间的写作,总是比较少有功利的色彩,从而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是要用老百性的思维来写作,真正的民间写作,“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也就是写自我的自我写作……文学的突破总是在边缘地带突破,但一旦突破之后,边缘也就成为中心,支流就会变成主流,庙外的野鬼就会成为庙里的真神。
竟管这是否是一个难以逃避的过程,但有警惕比没有警惕好,有警惕就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你的个性,保持你的民间心态,保持你老百性的立场和方法。
莫言就是用民间的话语民间的声音民间的眼光民间的狂欢,给我们塑造出老百姓眼里的色彩和旋律,无数灵魂的悸动,闪耀贫瘠群落的生命的光。
莫言有可能给我们留下许多经典传世
之作,这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