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存在的最重要问题和出路
林蛙的养殖技术

林蛙的养殖技术林蛙我们对其都不陌生,有润肺养阴、健脑益智的功效,是集药用、食用、保健为一体的蛙种。
由于其本身的药用功效,遭受到大量的捕捉,导致它的数量愈发稀少,而市场对于其需求又极为庞大,所以很多的人开始人工养殖林蛙,那么林蛙该如何养殖呢?一起来看看吧。
1、搭建养殖场地林蛙喜欢没有强烈光照、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对于养殖环境无特别的要求,可利用一闲散空地搭建养殖场地。
最好是地势较高、有清洁水源、排水方便的地区,也可利用河水、井水和自来水。
在搭建时用没有薄膜、网片或者修剪墙将养殖场地围成防逃网,高度在1.5米左右,还要做好防鸟网,顶部要做好遮阴避阳措施,场地中可适当的种植一些树木或植物进行遮阴保湿。
这样一个适宜林蛙的生存环境就搭建好了,在养殖场地中可挖掘几个小面积的池塘,供林蛙产卵和孵化之用,池面的水位在30-40cm即可。
2、饲料管理在蝌蚪孵化后,经过50天的左右后即可变为幼蛙上岸,这时幼蛙主要以小虫类为食,所以这时的饲料主要是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到了温度适宜的时期,林蛙机会自行捕食。
将虫类均匀撒在养殖场地的四周地面,要另外生长快速,必须提供的充足的饲料,现在饲养一般使用黄粉虫和蝇蛆,而购买会增加养殖成本,一般养殖户会自行培育。
黄粉虫可用稻壳、米糠配,蝇蛆可用动物血加入玉米或稻壳,装入容器放置在室外,2-3天后即可繁殖出大量的蝇蛆,这种方法方便快捷,而且数量大。
3、养殖管理在每年四月时在养殖池中投放足够的蛙卵,在孵化后后要注意养殖密度,每平米建议不超过2000尾,在蛙卵孵化期,要注意水质的清新,及时换水。
要注意卫生环境,及时对孵化池消毒,如果消毒使用的是石灰粉或其他药剂,要在10天后等毒性消除后,在开始孵化,以免毒性正常蛙卵死亡。
在幼蛙变态后,及时将其引入养殖场地中饲养。
在饲养时哟注意温度和湿度,高温时及时增加湿度,来到达降温的效果,将湿度保持在70%以上,才能使林蛙能正常的呼吸,在养殖场地可安装喷灌设施,方便增湿。
东北地区中国林蛙人工繁殖技术

东北地区中国林蛙人工繁殖技术作者:王春清吕树臣何玉华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7期摘要:阐述了东北地区中国林蛙种蛙的选择要求、种蛙采集与运输方法、种蛙产卵与孵化方法及管理,供林蛙养殖者参考利用。
关键词:东北地区;中国林蛙;人工繁殖技术中图分类号: S865.4+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298-02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别称蛤士蟆,集食、药、补为一体,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珍贵两栖类动物。
中国林蛙在全国18个省均有分布,在东北地区分布最多,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及小兴安岭一带,吉林省是中国林蛙的重要产地之一。
雌性中国林蛙的输卵管称为哈士蟆油,中国林蛙的主要药用部分是雌性个体的输卵管干制品,即林蛙油,具有滋补益精、养阴润肺、补脑益智等功效[1],因此中国林蛙极具经济价值。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过量捕捉,林蛙野生资源急剧减少[2],为满足市场需求,发展中国林蛙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对东北地区中国林蛙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总结,供林蛙养殖者参考利用。
1 种蛙的选择1.1 年龄要求中国林蛙2龄性成熟,最好以3~4龄的壮龄蛙作为种蛙。
3~4龄的蛙个体大、产卵量多,适宜作种蛙,但其数量少,因此也可在2年生的蛙中选择个体大、健壮的蛙留种。
1.2 质量要求2年生的蛙质量不低于27 g,体长超过6 cm;3年生的蛙质量不低于40 g;3年以上的蛙质量不低于55 g[2]。
畸型蛙不宜留作种用。
1.3 体色要求选择黑褐色且体背有“人”字形黑斑的蛙作为种蛙。
土黄色、花色蛙抱对产卵时死亡率高,一般不宜作为种蛙。
1.4 其他要求中国林蛙的雌雄比例通常为1 ∶ 1,有时可适当多保留雄蛙[2]。
每年应异地选种,避免近亲繁殖。
2 种蛙的采集2.1 采集时间一般情况下,在养蛙的头2年可采集野生林蛙作为种蛙,第3年可自行留选种蛙。
采集种蛙可在春秋两季进行。
林蛙全人工养殖状况的真相

林蛙全人工养殖状况的真相陈夷(本文实录于笔者在业内的一次对话)问:想问问一弓,在上边的帖子中和你以前发的帖子中也看到过你说全人工养林蛙能挣大钱。
还看过你说现在是100%的失败的说法。
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呀?你不自相矛盾吗?你要是说全人工养林蛙成功了那我认为你也是骗子。
我们屯儿和俺哥家和大伙听说的咋没一个成功挣钱的呢?你说说这天南海北的都谁真成功挣钱了呀?挣钱的都是向靠炒种骗人挣钱的是不是?答:全人工养殖林蛙投入产出比目前技术已经证明可以达到1:5,随着自然方法达到雌蛙培育(超过90%)技术的完成,已经具备攻击1:7-8的能力。
因此这个项目是能够超越所有工农业优质项目的效益,确实能够挣大钱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这个项目的技术含量很高,投入很大,远不是一般经济拮据的小投资人,或者是没有真实技术支持的大投资人所能够达到的,更不是依靠社会炒作的那些方法所能够达到的。
在相当长时间以来直至今天,参与的人群中却都是经济拮据资金不足、知识掌握程度远低于需要的投资人。
更由于长期以来主流技术导向的错误,因此造成几乎是100%的失败毫不奇怪。
前两天我还说过,据悉东北几个元老级由于得到一些技术阶层的支持而养得处于最前列水平的人明年也将退出,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技术的含量和这个项目的严酷吗?而这个严酷实际上就是反映了这个项目要独立达到成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之深和之广,不是一般局外人或者粗浅接触过的人所能够想象,更别谈了解了。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有一家从09年起步至今仅三年时间5亩地,去年买了小车、今年已经收入了110万!另有一家也是09年起步,据他们在这里公布的信息:到今年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往严重亏损局面,不仅规模到明年将扩大达到8倍,要求投资的达到了200万以上,自己也已经买了小车。
以上就是这个项目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及其基本原因。
问:那你还说“全人工养殖是唯一的出路”这能说得通吗?既然向你说的那么难那啥时候能推广普及呀,如果还总是这么多人失败,那这“唯一的出路”走得通吗?只有少数人能养成就是唯一出路吗?你不自相矛盾吗?请作答。
怎样养好中国林蛙

在高温天气下,应增加通风换气次数,以降低养殖场内温度,保 持适宜的湿度。
防止潮湿
通风换气时应注意防止潮湿,避免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墙壁和地 面,影响林蛙生长。
防止天敌侵害
封闭养殖场
为避免天敌进入养殖场, 应将养殖场殖场进行驱虫处 理,防止寄生虫对林蛙造 成危害。
饲养密度
根据养殖规模和环境条件合理调整饲 养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缺氧、营
养不良等问题。
饵料管理
合理安排饵料种类和投喂量,以促进 种蛙生长和繁殖。可投喂活饵料如蚯 蚓、黄粉虫等,也可添加适量的蛙类 配合饲料。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种蛙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 治疗疾病,防止疾病传播。
种蛙繁殖
01
03
繁殖季节
03 养殖环境
应选择安静、远离污染源和人类活动的地方,以 保证林蛙生长环境的安静和卫生。
养殖池设计
01 养殖池大小
根据养殖规模和林蛙生长需求设计养殖池大小, 一般以10-20平方米为宜。
02 养殖池深度
根据林蛙生长阶段和习性设计养殖池深度,一般 以1-1.5米为宜。
03 养殖池形状
养殖池形状以长方形或圆形为宜,有利于林蛙活 动和生长。
蝌蚪的营养需求。
人工饲料
使用专门为蝌蚪配制的饲料,确保 饲料营养均衡,避免使用劣质饲料 。
投喂管理
根据蝌蚪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合 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避免过 量或不足。
04
成蛙养殖
成蛙养殖池管理
养殖池选址
选择安静、避风、向阳、近水源 的地方,利于成蛙生长和繁殖。
养殖池规格
养殖池大小适中,一般以20-30 平方米为宜,水深1-1.5米,保
体质健壮
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

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林蛙养殖作为新出现的水产类养殖项目,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产业,由于林蛙养殖需要场地的限制,而且林蛙养殖技术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成熟,下面是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主广东北,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药用经济蛙种,雌蛙输卵管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健脑益智等功效。
中国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近年来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在其主产地东北已初具规模,并且正向着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一、蛙场选址:可在房前屋后,院子选择平整的地面做养蛙场,附近有地下水、河水、池水,土质黑土、黄土均可。
二、蝌蚪池的修建:在蛙场中选择一处地势平整,容易排水的地方建蝌蚪池。
首先将要建蝌蚪池地方的地面用土垫高15-20厘米,以便抬高地面利于排水,然后将池的四周用土堆成土坝,土坝高度在30厘米左右,再将池中及土坝上的小石子等杂物拣干净,以防弄坏塑料布,将两层或三层比较结实的塑料布铺到蝌蚪池上,将塑料布的四边用土压实,在塑料布上面放水,水深20-30厘米,这样蝌蚪池就建成了。
当然,蝌蚪池的宽度**好不要超过2米。
这样利于将池中脏水换掉。
面积的大小要根据引进种蛙的数量而定。
一般100对种蛙有10-15平方的蝌蚪池即可。
三、蝌蚪期的喂养:蝌蚪孵出后,首先吃包卵的卵膜,卵膜吃7-10天,吃完后再开始吃饵料,一般将7份玉米面和3份豆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后呈稍干状喂蝌蚪即可。
喂的时候将饵料直接投放到水中即可。
四、幼蛙及成蛙的喂养: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麦麸子繁养(饲养方法极简便,详见技术资料),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麦麸子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东北林蛙养殖骗局手法解析

东北林蛙养殖骗局手法解析陈夷在谈这个骗局之前,要先了解下这个项目的背景及其总体的状况。
由于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的投入产出比具有超过1:5的潜力,这远超所有现有农业项目,与工业最优质项目并驾齐驱。
如果形成产业则必将强有力推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此自八十年代以来的二十余年中不断有大量商业性资本介入,试图分享这个项目所能够带来的丰厚回报,国家也曾大力扶持发展。
然而介入者总体以惨败而终,仅有凤毛麟角者生存下来,但其效益远未达到预期,高效益成为纸上谈兵。
以至到目前为止,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产业还仅仅是一个设想,一个命名。
在这种总体失败的背景下,大批投资人血本无归,而有相当介入者为了挽回自己盲目投资的亏损,甚至想通过炒种来脱离陷入的绝境,或者干脆就是抱着一个赚钱的简单想法,介入了用各种手法营造养殖林蛙赚钱,养殖林蛙投资小、效益大、风险很低的氛围,由此蛊惑不知就里的新的投资人介入而达到转嫁危机的目的。
当然更不能排除有部分人是从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个“商机”,以高回报蛊惑投资人介入高价炒卖种蛙,以农业高科技项目名义骗局国家政策扶持!于是各种骗局及其手法纷纷出笼。
林蛙养殖骗局主要集中在使用欺诈手段进行炒种从而谋取暴利。
凡行业的炒种者除了刻意营造林蛙养殖简单,投资小,风险小,收益巨大的行业舆论氛围外,主要就高举着三样东西骗取市场信任和掏钱的。
一是高喊着自己有“基地”、公司,最不济的是说自己有场地,暗示市场自己有着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二是拿出了一些照片、视频,好像硕果累累自信满满;三是打着参观考察培训供种回收技术支持等系列服务的旗号,让人觉得技术全面效益有靠。
笔者无意说凡以这三项来展示自己的就是炒种者,但只要经过仔细观察如下几点就能够发现刻意炒作欺诈者的面目:1.什么称之为“基地”?是有那么几亩地几个蛙棚几间瓦房就能称作是基地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大约所有养蛙的地方都能够称之为“基地”了。
所谓“基地”,指的是出发点,大本营。
长白山区林蛙养殖实用技术浅析

长白山区林蛙养殖实用技术浅析杨松;黄长海【摘要】林蛙营养丰富、经济价值特别高,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
林蛙养殖在长白山区已成为重要产业项目,其养殖户及养殖规模在不断增加和扩大,其现有符合林蛙养殖自然条件的区域已几近饱和。
如何提高林蛙单产已成为当地林蛙养殖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总结了长白山区林蛙养殖如何通过培育林蛙优良品质、提高林蛙成活率,林蛙安全越冬和疾病防治等技术措施,实现在现有养殖规模下提高林蛙单产,增加林蛙养殖效益进行了探讨。
%pick Rana nutrition is rich,economic value is very high,more and more people love.Forest frog breeds in Changbai Mountain are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ustry project,the farmers and farming scale is increasing and expanding,the existing with forest frog breeds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the region has been nearly saturated.How to raise the per unit area yield has become a local forest frog Rana culture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Through many years of breeding practice,summed up the Changbai Mountains forest frog breeds how to cultivate good quality,improve forest frog Rana chensinensis safety overwintering survival rate,and disease control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existing technology,breed dimensions to improve forest frog per unit area yield,increase forest frog breeds benefit are discussed.【期刊名称】《吉林水利》【年(卷),期】2011(000)012【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林蛙养殖;林蛙成活率;安全越冬;疾病防治【作者】杨松;黄长海【作者单位】桦甸市水利局,吉林桦甸132400;桦甸市水利局,吉林桦甸132400;吉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65.91 前言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俗称蛤士蟆、黄蛤蟆或者油蛤蟆等。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越冬技术浅析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一、中国林蛙的养殖概况、效益及前景(一)养殖概况中国林蛙地方名有哈什蟆、田鸡、油蛤蟆等,在动物学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
中国林蛙是一个亚种,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士蟆分类上为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
中国林蛙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动物之一,是具有食用药用两的珍贵蛙种,随着人们食用、药用和滋补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林蛙及其产品逐年紧俏,价格不断提高。
促使人们对林蛙的过度捕捉,使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蛙群质量明显下降。
为保护培育野生资源,确保林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探索封沟育蛙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成功地推广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度捕捉和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部分山区人民的一项致富产业,同时对林蛙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封沟育蛙及半人工养蛙技术如今已遍布中国林蛙的分布区域,据最近统计辽宁省有养蛙点9000余处,吉林省8000多处,黑龙江2000多处,林蛙放养场总面积达2000万公顷以上,其它地区的效益也在迅速增加。
半人工养殖技术不断完善,辽宁省已制定了地方标准及规章、规程和办法,林蛙产品深加工及市场营销大大拉动了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森林资源立体开发利用的现代林业经营思想,对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人工饵料昆虫,防御天敌,安全越冬,快速育蛙,雌性诱变及构造围栏模式等技术是成功的,初步解决了人工养蛙的有关技术难题。
目前此技术已推广到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及青海、甘肃、四川、湖北等地。
问:养林蛙的经济效益如何?(二)养殖效益1、生态效益:中国林蛙每年有6个月时间生活在森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绝大部分是害虫,如食甲虫、夜蛾幼虫、尺蠼等,还能采食传播疾病的动物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蚊、蝇、蛞蝓等。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

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作者:————————————————————————————————日期:东北林蛙养殖技术一、中国林蛙的养殖概况、效益及前景(一)养殖概况中国林蛙地方名有哈什蟆、田鸡、油蛤蟆等,在动物学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
中国林蛙是一个亚种,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哈士蟆分类上为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
中国林蛙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动物之一,是具有食用药用两的珍贵蛙种,随着人们食用、药用和滋补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林蛙及其产品逐年紧俏,价格不断提高。
促使人们对林蛙的过度捕捉,使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蛙群质量明显下降。
为保护培育野生资源,确保林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探索封沟育蛙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成功地推广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度捕捉和破坏自然资源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部分山区人民的一项致富产业,同时对林蛙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封沟育蛙及半人工养蛙技术如今已遍布中国林蛙的分布区域,据最近统计辽宁省有养蛙点9000余处,吉林省8000多处,黑龙江2000多处,林蛙放养场总面积达2000万公顷以上,其它地区的效益也在迅速增加。
半人工养殖技术不断完善,辽宁省已制定了地方标准及规章、规程和办法,林蛙产品深加工及市场营销大大拉动了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森林资源立体开发利用的现代林业经营思想,对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人工饵料昆虫,防御天敌,安全越冬,快速育蛙,雌性诱变及构造围栏模式等技术是成功的,初步解决了人工养蛙的有关技术难题。
目前此技术已推广到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及青海、甘肃、四川、湖北等地。
问:养林蛙的经济效益如何?(二)养殖效益1、生态效益:中国林蛙每年有6个月时间生活在森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绝大部分是害虫,如食甲虫、夜蛾幼虫、尺蠼等,还能采食传播疾病的动物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蚊、蝇、蛞蝓等。
林蛙的人工养殖

随着林蛙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户面临的竞争压力也 越来越大,需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应对措施
针对市场风险,养殖户可以采取多元化销售渠道、合理 安排生产和加强市场信息收集等措施,以降低市场波动 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林蛙的人工养殖
2023-11-05
contents
目录
• 养殖场建设 • 种蛙选择与培育 • 养殖管理 • 繁殖与孵化 • 收获与加工 • 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 • 养殖风险与应对措施
01
养殖场建设
场址选择
01
02
03
靠近水源
林蛙养殖场应建在靠近水 源的地方,以确保水分的 充足供应和方便取水。
土壤质量
孵化条件
控制孵化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和透气性等,以满足林蛙卵 的孵化需求。
出水时间
根据林蛙卵的发育情况,掌握出壳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出水对 幼蛙造成伤害。
蝌蚪培育
蝌蚪筛选
刚出壳的蝌蚪需要进行筛选,将弱小、患病或畸形的蝌蚪分离出 来,保证养殖群体的质量。
饲料投喂
根据蝌蚪的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投喂饲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 配合饲料。
土壤质量应良好,以避免 水质污染和保证林蛙的健 康生长。
周边环境
养殖场应远离污染源、交 通繁忙的地区以及其它可 能对林蛙生长产生不利影 响的设施。
养殖池设计
养殖池大小
养殖池的大小应根据养殖 规模和林蛙的生态习性进 行设计,以保证林蛙有足 够的活动空间。
水源设计
养殖池的水源应设计成流 水式,以保证水源的清洁 和充足的氧气供应。
水质管理
保持养殖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更换水体,防止污染和病害发 生。
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养殖场的场地选择和规划

2 土 质 、 壤 砂
这类 土 壤 由于沙 粒 和黏 土 比例 比较适 宜 , 具 兼
沙 土 和黏土 的优点 。它 即有一 定 数量 的大孔 隙 , 又 有 多量 的 毛细 管孔 隙 , 以透气 性 良好 , 所 持水 性 小 , 而后 边不 积 水 , 由于 透气 性 好 , 利 于 土 壤 本 身 有
《 水产养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2 ) 1 年第 2期 2
技 术 与
劈
3 水 源
水 量 充足 , 足蛙场 的需 要 。水 质 良好 , 满 不经 处
干燥 少 雨 。野 生林 蛙在 海拔 2 0 120m 的高度均 6~ 8 有 分布 , 文献 报 导林 蛙 可分 布 到海 拨 14 0m, 有 0 但 是 以海 拔 4 0 80m 分 布为 多 ,且 分 布密 度 也高 0 ~0 林 蛙对 坡 向和坡 度 的选 择性 不 强 , 在不 同 的生 活 但
丝
未 与
《 水产养殖} 0 2年第 2期 21
di 03 6  ̄i [10 - 0 1 0 20 .2 o: . 9 .S. 4 2 9 . 1. 0 0 1 9 SI0 2 2
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养殖场的场地选
佟 庆 ,崔立 勇 高凤 :王 闯 李 琪 , , 林 , ,
(. 1 黑龙江省合江林业科学研究所 , 黑龙江 佳木斯 14 0 ; 5 0 2
细中以楚地到只 到粒 土可清的看砂能 砂 看
黏 性 及 可 塑 性 均 弱 无 塑性
于… 翥迹 锤扣,不散烷 罕易 条较’ 无结 … 态 的 ,能 碎 会落 娄碎 纹粗 手…黏力 土一 用 碎 块 压块 状 痕 土 用… ’ …。
林蛙养殖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左右 时 开始 往 山下 转 移 ,这 段 时 间为森 林 生 活期 。中 国林 蛙在 森 多条 人 行小 道 ,在 河 流 边搭 建 多个 小 桥 以方 便行 人 : 在活 动 区 内 林 生活 期始 终在 陆地 栖 息生 活 ,不进 入 河 流 和水 域 中 。林 蛙森 林 要 多处 堆放 牛 、 马粪 或 成捆 的鲜 蒿 等 进 行野 外育 虫 ,保证 幼 蛙有
栖 息 生 活主 要选 择 在 阔 叶杂 木林 或 针 阔混 交 林 中进行 。它 的活 动 充足 的 食物 。这个 期 间 ,还 要做 好 灭 鼠、驱 蛇 、驱 鸟 等消 除 幼蛙 范 围 一般 在 其 冬 眠 和 繁 殖 的水 域 周 围2 0 米 以 内 。森 林 生 活 期 天 敌 的 工作 。 00 主要 是 湿度 和食 物 两 个 条件 必 须 充 足 。6 8 - 月份 是 林 蛙一 年 当 中 4 7 林 蛙越 冬 期 管 理 .
中 国林 蛙 惟 我 国仅 有 ,分 布 在 我 国 东 北 、 华 北 和 西 部 地 区 感 性 ,在 一 定 范 围 内能 够准 确 感 知 水源 的 方 向和 位 置 。二 是林 蛙 共 l 个 省 、市 。中 国林 蛙 分 4 亚种 : 中 国林 蛙 指 名 亚种 、 中 国 6 个
2 1年 第 0 期 0 1 3 ( 总第2 3 ) 5期
吉 林 农 业
J L N GRI II A CULTURA L
N O . 3, 2 1 0 01
( u lt ey C muai t NO.5 ) v 2 3
林蛙养殖 关键 技术 问题探讨
张贵友 ,陈峰正 ,江 蕾 ,高玉朋
( . 吉林省 靖 宇县特 产 局 ;2 吉林省 靖 宇县 特产研 究所 ,吉林 靖 宇 1 5 0 ) 1 . 32 0
林蛙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林蛙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一、林蛙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虽然林蛙养殖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在管理和技术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一)养殖产业管理方面1、林蛙产业管理主体缺位林蛙属于陆生野生动物,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发放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
这里的主管部门是指各林业局(包括县市局和森工局)的野生动物保护处(科)或资源林政处(科),他们负责发证和监督,是行政执法部门。
养殖技术的推广、产业的推进等工作则由另外的部门负责。
两个部门同时管理,极易造成互相推诿,导致管理上的不作为。
如遇到养殖户只抓不养、滥捕林蛙的现象,发证部门说他是养殖户,应该养殖管理部门管,而养殖管理部门没有执法权又没办法管。
甚至还有一些林业局只管发证,对产业的发展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省里好像就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产业管理。
使一些政策的制定、指导和信息、技术、项目的交流引进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等项工作没有人做,就连全省林蛙产业数据都是不确切的数字。
2、规章制度不健全林蛙养殖在我省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了,但尚无一个正式的管理规定。
吉林省最早的一份保护发展林蛙的规范性文件《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发展林蛙资源的布告》还是1992年发布的,现在看这份文件不但内容不够全面,而且早已经过期。
一些诸如与柞蚕养殖、与渔业养殖、与牧业养殖的冲突如何解决?春季不准捕捉、销售,不准采取电击、挡趟子的方式捕捉等均无细则规定。
各地管理部门仅依靠《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细则是远远不够的。
3、林地使用政策过于严格林蛙养殖必须在林地上推建一定规模的越冬池和孵化池,需要到省里审批,而且要交较高的林地占用费、植被恢复费等。
从《森林法》的角度来讲,林蛙及林蛙养殖均属森林资源及林业的范畴之内,在林区的沼泽、灌丛、石塘等无树木之处,推建水池用于养殖林蛙,对林业和生态只有好处而无坏处,应该不属于改变林地用途和占用林地。
但实际执行时,不论有无树木,只要是在林地面积内都要报批和交费。
林蛙养殖项目讲座(原创)

四、中国林蛙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
全人工养殖林蛙的好处很多,因为是集约化高密 度的人工精养,对养蛙场的面积要求不大,容易 选则。实践证明,一个1200平方米的圈,捕当年 小蛙10万只。另一个1500平方米的蛙圈,捕当年 小蛙7万只,捕二年生商品蛙6千只,效益可观。 由于面积小,管理十分方便,可以适量的投喂黄 粉虫,保证林蛙的捕食,加快林蛙的生长速度, (人工喂养的小蛙当年各别的有卵有油),二年 可以出售商品蛙。二年生蛙油的产量远高于半人 工养殖二年蛙油的产量。据鉴定,蛙油的质量也 好。
21
五、全人工养林蛙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充足的饲料黄粉虫(黄粉虫比较好繁殖)因圈养林 蛙,必须保证每只蛙每天吃到3-5条虫。
2、地址选择很重要,要选植被好,有水源,有越冬条件, 土壤湿润的地点。
3、四周围栏建好,因林蛙的逃逸功能强,不能让林蛙外 逃。(内围拦塑料反沿比较适用)同时注意防止鼠、蛇等 天敌的危害。一但蛙场进入鼠、蛇,后果不甚设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林蛙油具有"补肾益 精、润肺养阴之功效。用于身体虚弱、产后失调、 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益汗不止、肺痨咳血"等症。
17
精品中国林蛙油是集食、药、 补为一体的纯绿色珍品。
含动物蛋白49.4%,脂肪4%,含糖10%、淀粉4 %。每100克林蛙油含347千卡热能,含19种氨基 酸,总量为43.56克。微量元素含量:钙5.75%、 磷0.052%铁0.46%、钾16.5%、钠3.56%、 镁13.5%、锌0.017%,尤其是锰的含量高达 0.6%,(对人体有抗衰老的作用),含对人体有 特殊功能的油酸28%,亚油酸13.2%,亚麻酸 17.6%,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激素,对性功能和性 周期有明显改善,具有补肾壮阳的神奇功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蛙保护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蛙保护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3.30•【文号】农办渔〔2021〕2号•【施行日期】2021.03.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蛙保护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农办渔〔2021〕2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根据我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农渔发〔2020〕15号,以下简称《通知》),中国林蛙(东北林蛙)和黑龙江林蛙(以下均简称“林蛙”)明确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
林蛙管理划分调整以来,各地渔业主管部门积极与林草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工作交接及后续管理工作,总体进展比较顺利,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政策不清、管理要求不明的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对林蛙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指导,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管理要求,促进林蛙产业规范发展林蛙是水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史悠久的驯养利用蛙种,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根据《通知》要求,林草部门原来核发的林蛙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被撤回和注销,林蛙按照经济水生动物管理。
林蛙生活习性和人工繁育方式与一般鱼类不同,其产业兼具养殖和捕捞的特点,属于增殖渔业。
为强化林蛙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决定对林蛙捕捉实行专项(特许)捕捞管理,且林蛙捕捉活动仅限于增殖群体,单独核发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办理要点详见附件),可不与内陆渔业捕捞许可证同时使用。
三省一区渔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林蛙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要求,严格林蛙专项(特许)渔业捕捞许可证批准发放,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掌握实际捕捞作业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存在的最重要问题和出路陈夷发展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存在的最重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这个问题,是不少人所关心的问题,笔者也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商榷。
绝大多数的人认为,阻碍全人工养殖的主要障碍是技术问题,笔者不赞同。
从现有的资料上看,持主要障碍是技术问题的观点主要归纳了下述问题:1.疾病防治问题。
2.生殖休眠成活率低问题。
3.越冬死亡率高的问题。
4.饵料单一问题。
5.蛙圈环境问题。
6.商品形成率低问题。
7.养殖技术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8.品种培育问题。
9.虚假炒作问题。
从这些被归纳的问题本身来看,实际上已经不成技术问题。
依据如下:首先,疾病防治确实缺乏研究。
但是有了研究就能够有效防治了吗?比如说红腿病,国内外相关研究不算少。
对于研究结论本身,笔者通过现场考察认为是正确的。
可为什么至今红腿病还是林蛙养殖中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呢?显然缺乏疾病防治研究不是关键因素。
如果在有研究、有针对性有效方法的情况下,现场实施红腿病防治上仍是困难重重,那么这就不是技术问题了。
就疾病研究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观察,林蛙疾病防治显然是不足的,可牛蛙疾病防治研究同样不足,并不妨碍牛蛙养殖形成产业。
因此,林蛙疾病防治研究不足的技术问题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养殖的失败。
笔者现场考察研究认为,不懂得疾病发生的机理,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科学管理被排斥。
现场难以落实正确的三防措施,难以达到规范进行日常管理要求是一个导致现场疾病频发、恶性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生殖休眠成活率低确实可造成很大的损失。
但为什么要把养殖停留在3年成品的状态呢?如果实施2年达到商品规格生产目标,那么只需要经过1次的冬眠考验。
而对于这一次的冬眠后生殖休眠的成活率,难度并不高(因为对北方大多数蛙来讲很可能还不具备生育能力),目前一般的成活水平也可达到90%以上。
对于长城以内地区,第一年养得好的蛙能够具备繁殖能力,但成活率目前也能够达到90%以上。
之所以一般养殖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事实证明问题也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建立技术的指导理念、理论上。
两年达到商品规格(25克)这已经是北方很普遍能够做到的,中原地区也已经能够在当年达到(南方更是轻而易举)。
技术的差别只是能够产生的规格大小。
所以以3年出产品为计划目标是不当的。
综上所述,在生殖休眠问题上产生重大损失,主要原因并不是在目前技术发展水平的程度上。
之所以这个问题还严重困扰一般养殖场,真技术在市场理念理论环境下被视作异端,难以得到推广运用以及难以得到正确的推广应用才是真正的原因。
越冬死亡率高的问题,实践已经证明了主要问题不是在技术上而是管理问题。
林蛙带病越冬,冰封水面不透氧(甚至冻透)等是两个明显的、造成越冬林蛙死亡率高的主要表现。
而这种现象屡警不止,又是由于管理的懒散和虚假技术的宣传造成。
以讹传讹认为池水不必深,林蛙冬眠不必透氧具有相当的市场。
根本没搞清楚北方全人工室内冬眠与室外冬眠的差别,弄不清楚河流中冬眠和死水池子冬眠的差别。
在省钱和省力思想的指导下,一切从简。
对于带病越冬、越冬期感染更是常见。
由于饵料单一营养不全面,影响到林蛙健康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人为主观认定的“技术问题”。
因为影响到动物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就是说动物的健康和饲料是否单一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必然联系。
显而易见,营养不良会造成动物不健康,但是动物不健康不一定是营养问题,饲料单一与营养单一之间也并不存在营养缺乏或者单一的必然关系。
目前对于饵料是否适合动物的生长发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判断。
第一是动物是否积极捕食;第二是动物的生长发育是否受到阻碍;第三是肉料转化率是否高。
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显然黄粉虫、蝇蛆、蚯蚓林蛙是积极捕食的;用这些饵料投喂林蛙,林蛙在2年内目前(南方)能达到的数据是平均体重50到60克,北方约40克以上。
这都远远超过野生状态下的生长发育程度。
经检测分析也已经证实养殖蛙的营养水平高于野生林蛙;药用成分无显著差别。
肉料转化率笔者测定的结果最高达到1:2.14的程度。
从动物健康角度考察,现场也证明了用单一的黄粉虫喂养成活率是可以稳定保持在80%以上。
因此,目前的饵料不存在营养单一以至于影响林蛙正常健康生长繁衍的问题。
笔者反倒是觉得营养过剩了,以至影响到经济性(虽然投入产出比能够达到1:5的高度,以至有意见认为不必在养虫上多花精力,把蛙养好了就是买虫投喂也能赚钱)。
从蛙的生理研究资料看,似乎对于粗纤维饲料还是有可能加以研究和参杂投喂,这对林蛙的生长可能会更好,由此达到更高的经济性。
东北有人目前在研究采取颗粒饲料投喂,这是一条改善营养结构降低饲料成本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之路。
蛙圈环境问题恰恰不是模拟自然环境不够,而是受“三层植被”经典理论的误导。
笔者已经多年、多次发问:林蛙进入三层植被地带的生理本质是什么?如果“三层植被”是林蛙生存发育的充要条件,为什么在草甸子地区也广泛存在着林蛙?在采用“三层植被”进行全人工养殖条件下,怎么来有效监测蛙情和落实疾病的防治?恐怕有效喷洒消毒药物都成问题!更别说发生敌害(尤其是昆虫类敌害)情况下的捕杀了。
当然,很多并没有采用三层植被理论来建设的蛙圈也失败了,但排除其它原因造成的失败,就蛙圈建设的技术要求都明白了吗?没有几个人是明白的。
所以,蛙圈环境建设错误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林蛙生物特点的认识问题,也就是基础理论研究或者宣传教育滞后的问题。
商品形成率低问题。
确实目前商品形成率总体上是很低的,但是这个问题是上述问题的后果,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问题加以思考。
养殖技术统一标准和规范问题,是在已经形成多种公认的技术方法之后才产生的需要,而不是在目前总体还是在做初级的探索阶段。
因此不能作为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品种培育问题,笔者同样认为现在提这个事情还为时过早。
因为东北林蛙的种下分类研究至今还没有展开,怎么来着手品种的培育问题呢?现在不是缺乏培育技术,缺乏的恰恰是“品种”的研究问题。
因此尽快进行东北林蛙种下分类研究才是当务之急。
虚假炒作问题非常严重,但这不是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显然认为全人工养殖失败是技术原因的依据不足。
以上几个问题目前业内已经达到的技术程度,请阅本博客《养殖林蛙的几个技术节点和当前的水平》一文。
同时请关心笔者针对红腿病撰写的《林蛙红腿病防治辨析》。
对于林蛙全人工养殖目前广泛性的失败的现象,笔者认为有两个因素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个是对林蛙的生物特点认识不足,由此主观臆想性的认识、结论泛滥。
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是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技术工艺的,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正确引导的。
第二个因素是介入者的素质问题。
这个素质主要表现在对一个高科技项目的基本认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严格按科学规律处理现场问题的自觉性。
一句话,是表现在对科学客观规律的尊重上。
笔者认为,目前对东北林蛙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研究不可谓缺乏,缺乏的是正确地理解和向应用技术理论的转化以及正确地形成工艺技术。
在这个领域中,目前形而上学严重,单纯依据基础理论研究结论“依样画葫芦”地应用到现场;机械理解各种研究结论不能与现场实际的多变状态结合(请参阅本博客《和朋友们说一点林蛙养殖的“理论与实践”》等文章)。
类似的情况是枚不胜举的。
而恰恰是这种错误的理念形成了对林蛙养殖技术认识、开发的基础,那么有成功的可能吗?进一步,为什么真技术难以推广?不说在低层次中的以讹传讹形成的思维定势,就是在较高的养殖层次中也不进行有含金量的交流。
只要看看本博客的评论参与情况,以及本博客文章被原样拷贝后纳入自己论文的现象就可知一斑。
除了上杂志发表文章,不交流不探讨,重复研究重复投资反复地从零开始闭门造车,如此怎么来求得总体东北林蛙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行业内的不正之风,不敢公开站出来说真话,宣传科学的理念引导投资人避免错误,就是象网络这样的虚拟环境都是畏首畏尾,生怕失去了什么东西。
有些人还习惯于在背地里对别人的成绩说长道短种种非议,甚至是冷嘲热讽、怀疑否定,就是不能公开地进行有理有据的商榷。
这种状况对发展完善养殖技术、让最广大的投资人认知正确的知识危害性极大但绝不是技术问题!东北林蛙全人工养殖至今为止还是一个高科技项目,其需要具备的科技能力广泛,而目前科研资料不足,技术误区比比皆是,虚假宣传充斥市场,投资很大。
由此所造成的介入风险极大。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小投资人并不具备介入的条件。
而恰恰是一般小投资人组成了现在介入项目的主要成分。
不对这部分投资人进行劝阻,想转变全人工养殖大面积的失败这决不是解决技术问题所能够达到的。
已经介入的情况下,介入者的学习能力不足、自信自己是个天才、自信自己经济实力足以摸索出一套先进的方法(尤其是是规模化投资人),只相信自己的感觉不尊重科学规律和知识,这就造成了处于绝境之中而不能自知,更无法主动规避,甚至拒绝正确的意见。
这样的养殖结果会是什么?失败是必然发生的。
因此发生大面积的失败技术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态,不仅要项目的内行始终以产业的前途为己任,主动宣传科学宣传正确的认知。
同时要有产业战略投资人介入(而不是希望短期暴利的纯商业性介入,事实证明这部分投资人走向项目投机概率很大),运用正确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核心发展基地,由此通过就近的现场带动、指导、发展周边养殖,最终形成地方性产业。
一点陋见,欢迎商榷探讨。
笔者诚恳欢迎业内同仁对文章观点一起商榷共同探讨。
博客网址:/u/2965379050注:请在浏览器中直接粘贴网址访问(通过搜索引擎难以找到)。
(撰写日期:2010-12-14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