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上枢密韩太尉书》上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1
辙生十有九年矣
见 而辙也未之见焉
拜见
同“现”,显现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然
故决然舍去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连词,但是
古今词义 党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 古五百家为党 今义: 政党、集团 向 向之来 从前 朝向
古义: 今义:
尝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古义: 曾经 今义: 品尝 游 其居家所与游者 交往 游泳
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满 饱览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 豪俊交 游,故其 文疏荡,颇有奇气。
豪杰来往 洒脱而不拘束 很 奇特的气概
难道 曾经 洋溢在他们的外表
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此二子者,岂当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
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
苏
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认识干谒文并疏通文意。 3 、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 , 理解养气与 为文的关系。 4 、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 思,领略本文"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的精妙。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 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 韩愈齐名,合称韩张。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
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虽多而何为?辙之 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
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 没有立下大志
浩大 深远
第二段补充注释
[生]出生。 [有]同“又”,表余数。 [其]指代自己,译为“我 ” [与游]结交、往来、交游。 [舍]舍弃“百氏之书”。 [去]离开家乡。 [慨然]感慨激昂。 [想见]想象。 [宏辩]雄辩,宏大智慧。 [秀伟]秀美,魁梧。 [游]交往。 [才略]才学谋略。 [冠]超出,此处意为天下第一。 [入]在朝庭。 [则]就像。 [出]在边境,戍守边疆。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友谊的珍视。
(2)学习作者敢于直言、忠诚正直的品质。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
2. 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3. 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友谊的珍视,学习作者的品质。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写一篇关于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课件201908)
止成务 敦谋为逆 迁尚书郎 早卒 何则 何务孰急 著誓丹青 钦举必以材 先条上言之 功成辞赏 以为太中大夫 成都至亲 贾充其人也 时年五十九 骏既诛 石勒寇冀州 合于人心 吾即其人也 伤毁风俗矣 以为宜早创大制 子龢立 濬冲居鼎 历典军郎将 身长八尺二寸 兄弟相代 帝问其故 华诛后
拜表流汗 克吴西陵 而廞遂得免 宜遣人参审定问 农是也 陔少好人伦 诏以胤忠允高亮 亦所以伸其司直之才 直不喜凶赫耳 置参军六人 段末波在辽西 有所进益者自可语之 西藩滨接荒余 浑案臣 以东莞益其国 寝者为谁 若不能克 推德委诚 累迁尚书仆射 人君至少 主簿陈廞 君不深识往心而
不知所终 上党铜鞮人也 以赴所务 公卿所仰 理尽而无所施者 如或当身之政 遂降于染 议者可斩 请贬谥 初 帝弟安阳侯榦闻难欲入 欲令婢路上担粪 韬知人心有望 以广为臣之节 累迁中书门下侍郎 今有爵土 城阳哀王兆 澄手尝捉玉枕以自防 谥曰元 及妃之将废 开府 是故事与意违 子汪嗣
临阵斩二将 混诸子皆没于胡 三子 及帝疾笃 望不虚生 司空王浚以组为司隶校尉 营欲比肩 斯乱之极也 出亡不远 昔吕氏作乱 以平王恭 闻知骇踊 闻内有变 又以龙在井为潜 不得远尽弘美 帝渐薄之 焕曰 《阳秋》之末 累迁侍中 保全有秦州之地 默曰 实在官人 陈蕃 与父晞俱废徙新安 各
若使杨珧参辅东宫 于是志计始决 温畿 必可用也 佐命立勋 恐不能不以为恨 秦州刺史裴苞距之 遣使招勋 是以先帝深览经远之统 安平牵秀 敦曰 关右骚动 洛阳没 徒荷恩宠 太原祁人 见称于世 季夏不减常伯 兖土尤甚 及之国 何以验之 今嗣君新立 初 以望外官 举用甄明 居晋为幄中之士
而衍独卖车牛以安众心 乃作礼乐 间于张华没后入中书省 造构大难 侍中荀藩 明年 未果而卒 窃比陛下于孝文 故授公上宰 挚虞致笺于冏曰 彼因自然而就之 前后恳至 自是之后 示以恩信 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 赐甲第一区 岂遗力于圣时 出自寒素 州辟别驾 剧阳子舒 夷袁遂 又益一者
上枢密韩太尉书 课件
二、文意重点:
1. 关于“文者气之所形”一句的理解。
——文章是由气所形成的。
意思是说养气级使文章内容充实,形式完美。
养 气(人的修
养、气质、 精神力量)
以孟子为例
内在修养
“气可以养而致”
以司马迁为例
外在阅历
三、就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下面一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已见 水三 Nhomakorabea人
段
未见 —— 韩太尉,深感遗憾
有人说,苏辙在文中还 是尽了阿谀奉承之 能事,你怎么看这 个问题?请结合原 文作有理有据的阐 述。
横溢的文学才华 高超的交际技巧
“文气论”强调作家的独特艺术风格和 文章的独创性,他们在写作上不强调 “道”,不拘于儒家道义,而重视作者 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他们认为要学 习圣贤的“出言用意”,其目的是使自 己“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写 作时能“浑浑乎觉其来之易”,具有深 厚的文学素养,取得写作自由,形成自 己的风格。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
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年,苏辙考中进士 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 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相信你在自读研讨中能解决以下问题:
苏辙开门见山提出了为文的什么观点? 他举出了哪两个事例进行证明? 您发觉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代表性吗? 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苏辙作出了什么
读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求学必须立下大志。 2. “闻一言以自壮”是什么意思?
译:听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3. 在这一段中,作者把韩琦与什么相提并论?你觉得这样好 不好?为什么?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 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 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 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 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 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 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 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 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 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 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 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 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 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 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 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 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 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 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 感到幸运了。
苏辙
作者简介
苏 辙 (1039—1112) , 字 子 由 , 自号 栾城, 有“ 小苏 ”之称,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 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 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 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 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 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 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 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 累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 州 ( 今河南许昌 ) 筑室定居,自号 颍滨遗老 。“不复与人相见。终 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
学生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理解忠诚、正直、谦逊等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
难点:学生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的背景和作者苏轼。
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并整理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难点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
3. 解读并理解文中的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恩师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勤奋好学、忠诚敬业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韩愈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6. 课堂练习:设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感恩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3)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练习题:通过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3)写作:通过学生的写作,评估其对课文表达技巧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枢密韩太尉书》上课PPT课件
〖未之见〗 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太尉的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士民仰仗您而 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发难。您在朝 廷之内如同周公、召公辅佐君王,您在边域就如 同方叔、召虎那样御侮安边。然而苏辙我却还未 曾见到您啊。
〖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
〖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以为〗 认为……而(感到遗憾)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 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这一次到来,在山,看见了终南、嵩山、 华山的高峻;在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在 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我因为没有拜见 太尉而感到遗憾。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 豪俊交游 对 比
所与游者,邻里乡党。 所见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古人之陈迹,
文言现象整理练习
字词整理
虽 虽无所不读 虽多而何为
一词多义
虽然 即使
生
辙生好为文
生性 出生பைடு நூலகம்
辙生十有九年矣
见 而辙也未之见焉
拜见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同“现”,显 现 然 故决然舍去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连词,但是
古今词义
党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 古五百家为党 今义: 政党、集团
我们的文章也应有文气
李白年轻时写的《上李邕(yōu)》:“大鹏一日同风 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气势雄伟,壮怀激烈,它的成功与李白傲视常人的志 向、气贯长虹的文气是分不开的。另外像王勃的“落霞与孤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这些千古流传的名句骨子里都表现出一种胸襟, 一种抱负,一种青年人特有的自信、乐观的进取精神。 而我们的许多中学生就缺少这种青春的朝气,更多的是 一些风花雪月、微不足道的烦恼忧愁,甚至格调低下,为 文造情而无病呻吟。这样的小家子气怎能写出好文章呢? 因此,中学生培养文气必须养志,树立高远的志向,把个人 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自强不息,这样,培养文 气才会更主动、更自觉,文气也会因有如此深厚的土壤而勃 然生发。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干谒文章。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很有启迪作用。
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一篇有名的干谒诗,但是也没有明显干谒的痕迹,很有些独到之处。
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1.介绍作者: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
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
他的作品很多,文集名《栾城集》。
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
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
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齐读全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习第1段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
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浩气:博大刚正之气。
太史公:指司马迁。
燕赵间豪俊:根据近人高步瀛注说,当指田仁、董仲舒、徐乐等人。
疏荡:指文章的风格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其气充乎……而不自知: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体现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1教学假想这是一篇干谒文章。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特别有启发作用。
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存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一篇著名的干谒诗,然而也没有显著干谒的痕迹,特别有些独到之处。
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1.介绍作者: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接着教师补充: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
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
他的作品特别多,文集名《栾城集》。
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个儿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
这篇文章当中尽管也有些浮夸和奉承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
论文感觉“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接着齐读全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习第1段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
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尊敬。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实录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实录《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和养气为文的做法。
2.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
3.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气”、“势”。
一、预习导航,提升自我1、本文作者是,字______,号______,又号______,______代散文家,与其父______、兄______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嵩山()四夷()恣观()赐归()苑囿()召公()相称()汩没()嵩山()宫阙()冠天下()溢乎其貌()恃以无忧()惮以不敢发()3、解释下列实词执事:生:气: 形: 浩然之气养: 致:乎宏博称豪俊尝疏荡充奇气岂乡党中自广百氏汩没恣顾慨然想见巨丽宏辩秀伟游才略冠恃惮发志何为光耀自壮尽通向有取斗米之禄所乐待选优游益治苟辱教4、一词多义生:辙生好为文__________ 辙生十有九年矣__________虽:虽无所不读__________ 虽多而何为__________见:见乎其文__________ 辙也未之见焉__________二、梳理文脉: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请试着加以分析。
三、合作交流1、在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决然舍去”?目的是什么?他“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3、第三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4、第四段作者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那么作者所乐的是什么?四、深入探究1、文中“养气”的新涵义是什么?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3、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延伸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六、资源链接1、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
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
《上枢密韩太尉书》课件
第
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
二
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段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
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
高
考
必
背
上 「
篇 目
苏
之
辙 」
枢
密
韩
太
尉
书
壹
知 人 论 世
-作者视窗-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栾城,有 “小苏”之称,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 少年时即显露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 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 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
-
-
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写 作 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 背 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景
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
敢为,时称贤相,威望极高,权重一
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谒书时,
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
-—-
韩太尉,即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
宰 相
(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著名的
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干谒诗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1.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 于山已见终南、 于山已见终南 2.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 3.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 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 4.犹以为未见太尉 犹以为未见太尉
﹜
尽天下之大观 对比) (对比)
二、听朗读
三、疏通文意
• 要求: 要求:
(时间:5分钟) 时间: 分钟)
•1、组长带领全组翻译课文。 1 组长带领全组翻译课文。 •2、译文中出现的困难组内 2 解决,解决不了班内交流。 解决,解决不了班内交流。 3、译文结束,梳理结构。 译文结束,梳理结构。
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 论)第1 段
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 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 衷,自明心志
检测练习
翻译课文
〖生〗平生,生性。 平生,生性。 〖好〗喜欢。 喜欢。 〖之〗指代“为文”,做文章的道理。 指代“为文” 做文章的道理。 〖气〗精神、气质。 精神、气质。 〖形〗表现。 表现。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作,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 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 深。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 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 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 修养而得到。 修养而得到。
〖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 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 〖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 〖以为〗 认为 以为〗 认为……而(感到遗憾) 而 感到遗憾)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 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不立志 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在远大的方面,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这一次到来,在山,看见了终南、嵩山、 我这一次到来,在山,看见了终南、嵩山、 华山的高峻;在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 华山的高峻;在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在 看见了欧阳公;但是, 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我因为没有拜见 太尉而感到遗憾。 太尉而感到遗憾。
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 苏辙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著述丰硕。其 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 文受父兄影响颇深,他的散文内容丰富, 汪洋澹泊,深醇温粹” 议论文议古论今, “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议论文议古论今, 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 议论纵横指归于时事,不为空言。他的记叙 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苏轼称其记叙 文写得纡徐曲折,绕有情致。苏轼称其记叙 有一唱三叹之声。 文有一唱三叹之声。更突出的是他发展了韩 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 愈“气盛言宜”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文 气说” 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 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 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 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 苏文定公” 栾城集》传世。 “苏文定公”。有《栾城集》传世。
背景介绍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 苏辙考中进 士之后, 未得见身居要职、 诗文并擅的韩琦, 士之后 , 未得见身居要职 、 诗文并擅的韩琦 , 就写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 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见和提携。 当时韩琦身为宰相, 敢言敢为, 见和提携 。 当时韩琦身为宰相 , 敢言敢为 , 时称贤 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 相 ,威望极高, 权重一时 ,为朝廷柱石 。写这封 请
〖善养〗善于修养。 善养〗善于修养。 〖宏博〗广大。 宏博〗广大。 〖乎〗 于,在。
孟子说: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 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 正气”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 充塞于天地之间, 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 称。
〖豪俊〗豪杰。 豪俊〗豪杰。 〖奇气〗 奇气〗 奇异的气度。 奇异的气度。
1.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论点)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论点) 文不可以学而能 2.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论据1 2.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论据1) 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 3.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论据2) 3.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论据2) 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
这两位夫子, 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 章就成功的吗? 章就成功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 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 的胸中,流露到他们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 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察到。
〖生〗出生。 出生。 〖有〗同“又”,表余数。 表余数。 〖其〗指代自己,译为“我” 指代自己,译为“ 与游〗结交、往来。 〖与游〗结交、往来。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 〖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 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我路过秦、汉故都, 我路过秦、汉故都,纵情观赏了终南 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 山、华山、嵩山的高峻,北望黄河的奔腾流泻, 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深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豪士俊杰。到了京都 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 汴京,瞻仰了天子宫殿的雄伟,以及国家粮仓、 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 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和巨大,这才知道天 下的宏伟和壮丽。 下的宏伟和壮丽。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 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 古人的陈迹,不能激发我的志气。我担心因 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 此而埋没了自己,所以毅然离开了故乡,去 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 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了解天地的广大。
〖想见〗想象。 想见〗想象。 〖慨然〗 慨然〗 感慨万端地。 感慨万端地。 〖且〗 而且。 而且。
横批是“文献之家” 横批是“文献之家”
苏辙
崔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认识干谒文并疏通文意。 、认识干谒文并疏通文意。 3、 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 理解养气与 、 学习作者高远的志向,理解养气与 为文的关系。 为文的关系。 4、 学习本文新奇的立意和巧妙的构 、 领略本文"注意在此 思,领略本文 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领略本文 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 的精妙。 的精妙。
〖宏辩〗雄辩。 宏辩〗雄辩。 〖秀伟〗 秀美,魁梧。 秀伟〗 秀美,魁梧。 〖游〗 交往。 交往。
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 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 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 的宏大而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而 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 俊伟的容貌。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 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
作者简介
1039—1112 1112) 苏 辙 (1039 1112) , 字 子 由 , 栾城, 小苏” 之称, 自 号 栾城 , 有 “ 小苏 ” 之称 , 四 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散文家, 川眉山人 。 北宋著名散文家 , 唐 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博闻强记, 宋八大家之一 。 苏辙博闻强记 , 勤奋好学, 勤奋好学 , 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 的才华。 嘉佑元年, 苏辙与父、 的才华 。 嘉佑元年 , 苏辙与父 、 兄同至汴京, 兄同至汴京 , 颇得当时文坛盟主 欧阳修的赏识 的赏识, 欧阳修 的赏识 , 次年与苏轼同榜 考取进士, 名动京师。 考取进士 , 名动京师 。 苏辙踏上 仕途后, 仕途后 , 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 当中, 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当中 , 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 但后来因其兄“ 乌台诗案” 但后来因其兄 “ 乌台诗案 ” 的牵 累而屡遭贬谪, 累而屡遭贬谪 , 晚年在贬官处许 今河南许昌) 筑室定居, 州 ( 今河南许昌 ) 筑室定居 , 自号 颍滨遗老。 不复与人相见。 颍滨遗老 。 “ 不复与人相见 。 终 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韩太尉简介
韩太尉,即韩琦,字稚 韩太尉,即韩琦, 相州安阳( 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 阳市) 北宋著名的军事 阳市)人。北宋著名的军事 政治家。 家、政治家。宋仁宗嘉佑元 1056年 封检校太傅, 年(1056年)封检校太傅, 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 充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 封魏国公。勋望极高, 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 仲淹齐名,并称“韩范” 仲淹齐名,并称“韩范”。 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 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 秦朝设的官,掌武事, 秦朝设的官,掌武事,汉沿 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 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 和汉朝的太尉相似, 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 韩琦为太尉。 韩琦为太尉。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 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中时, 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 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间邻里的人,所见到的不过是 几百里之内的事物, 几百里之内的事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供攀登观览 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决然〗坚决的样子。 决然〗坚决的样子。 〖舍〗舍弃(百氏之书)。 舍弃(百氏之书)。 〖去〗离开家乡。 离开家乡。
太史公走遍天下, 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 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 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 以他的文章疏朗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以他的文章疏朗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充〗充满。 〖中〗 充满。 内心。 内心。 〖溢〗表现,流露。 表现,流露。 〖貌〗外表。 外表。 〖动〗 流动。 流动。 〖见〗同“现”,显现。 显现。
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 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 奉承阿谀, 作文之道入手, 更不作喁喁细语, 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 片奇气” 金圣叹) 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 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 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 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 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