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合集下载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

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作品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1太尉执事2:辙生3好为文,思之至深4。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5,然文不可以学而能6,气可以养而致7。

孟子曰:“我善养8吾浩然之气9。

”今观其10文章,宽厚宏博11,充12乎天地之间,称13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14行天下,周览15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16间17豪俊交游18,故其文疏荡19,颇20有奇气21。

此二子者22,岂尝23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24而溢乎其貌25,动乎其言26而见乎其文27,而不自知也28。

辙生十有九年矣29。

其居家所与游30者,不过其邻里乡党31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32,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33,百氏34之书,虽35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36,不足以37激发其38志39气。

恐遂汩没40,故决然舍去41,求42天下奇闻壮观43,以知天地之广大44。

过秦、汉之故都45,恣观46终南、嵩、华之高47,北顾48黄河之奔流49,慨然想见50古之豪杰。

至京师51,仰观52天子宫阙之壮53,与仓廪54、府库55、城池56、苑囿57之富58且大59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60。

见翰林61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62,观其容貌之秀伟63,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64,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65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66,天下之所恃以67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68,入则周公69、召公70,出则方叔71、召虎72。

而73辙也未之见焉74。

且75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76,虽77多而何为?辙之来也78,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79,于水见黄河之大80且深81,于人见欧阳公82,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83。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成语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成语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成语【原创实用版】目录1.成语的来源和含义2.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故事背景3.成语在故事中的运用和体现4.成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正文1.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上枢密韩太尉书”是一个源于古代的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该成语中的“上枢密”指的是向上级机关汇报,而“韩太尉”则是指汉朝时期的一位名叫韩信的大将。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将事情向上级汇报,等候处理。

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运用,代表着一种请示和汇报的态度。

2.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故事背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故事。

在汉朝时期,韩信为了向刘邦请战北伐,给刘邦写了一封信,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和请求。

韩信在信中表示,自己愿意担任前锋,率领部队北伐,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这封信便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3.成语在故事中的运用和体现在这个故事中,“上枢密韩太尉书”这个成语的运用和体现非常明显。

韩信通过写信给刘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忠诚。

他在信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和请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这个成语正是通过这个故事,传递了一种忠诚、担当和敬业的品质。

4.成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上枢密韩太尉书”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向上级汇报和请示,以确保事情的顺利进行。

这个成语正是提醒我们要有一种敬业、忠诚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总结起来,“上枢密韩太尉书”这个成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

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gǔ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释】执事:侍从。

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见到翰林学土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立功。

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

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丰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作品赏析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首先是称谓问题。

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

“执事”,左右的人。

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正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

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

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

“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

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

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

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

二是司马迁。

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

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

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这段论述很周严。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

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

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

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

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

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

古诗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赏析

古诗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赏析

古诗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

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苏家并非世族大家,苏氏父子三人出蜀进京,虽然兄弟二人同科进士,一时荣耀无比,但在朝中却是人不生地不熟,无人提携扶帮,日后的路也并不好走。

何况宋时进士已是多如牛毛,虽然苏轼在礼部的考试中一鸣惊人,但苏辙却仍是籍籍无名。

当时文有欧阳修,武有韩琦,能获得两人的支持和帮助是苏轼兄弟在政坛站稳脚的基础。

苏轼已经因为一篇文章让欧阳修赞不绝口,收为弟子,苏辙就只能韩琦这方面打开通口了。

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

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史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濯()B.闻一言以自壮()
C.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D.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2.请从文中摘出表明作者见解的一句: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答:
4.读完这段文字,请联系全文说说,苏辙的这番慷慨陈词能否打动太尉,为什么?答:
第1页共1页。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或出处: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或注释: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书信类(含答案)

2023年江苏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书信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书信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二)上韩丞相书苏洵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

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

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

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

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

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2、作者为何迫切欲见太尉韩琦? 1.观贤人之光耀
2.闻一言以自壮 3.尽天下之大观
3、从作者对太尉的高度评价可以看 出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德高望重的太尉 的仰慕之情。
(图为三苏塑像)
总结:文章主题
提出并论证“文者气之所形”的观点; 叙述自己通过阅历养气的经历; 申明求见太尉以助已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 愿望; 表达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
苏 辙
上 枢 密 韩 太 尉 书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 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 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 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 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 吾知免矣。 ——选自《名二子说》

译文: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解:枢密韩太尉
韩太尉指韩琦。宋仁宗嘉祐年间曾 任枢密使,执掌全国兵权,主持军政, 位同秦汉时三公之一的“太尉”,故又 称其韩太尉。 文题“枢密”、“太尉”两者兼顾, 指的是一种官职。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
指侍从左右的人
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
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通过学习就能写好的,气质则可以通过
难道 曾经 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
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 体现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
知也。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2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2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2篇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东坡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政治家、散文家、书法家。

他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还深谙政治和军事。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以充满深情的笔调,向朋友倾吐思念之情。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在宋仁宗时期写给他的好友、时任枢密使的韩绛的一封信。

这封信共有两篇,分别是《上枢密韩后期书》和《上枢密韩绛书》。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篇中的内容。

第一篇《上枢密韩后期书》中,苏辙对韩绛的离去表示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苏辙在信中写道:“自君离开后,东坡寂寞无言。

每次思及,感慨之情涌上心头。

”他表达了自己在韩绛远离的日子里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他还表达了对韩绛事业的关注和对他将来前途的美好祝愿:“愿君在官场中,努力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苏辙表示对韩绛的友情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友情之线,虽时有间断,但终不会断绝。

”第二篇《上枢密韩绛书》是苏辙在感叹韩绛离去后,自己的身世感慨万分时写给韩绛的一封信。

苏辙在信中写道:“昔年相识,夸奖诗文之才,指点未来之路。

而今各奔东西,各有各的境遇。

”他回忆起自己和韩绛相识的点点滴滴,以及韩绛对自己的赞扬和帮助。

苏辙还表达了自己的努力和不甘平庸的决心:“尽管境遇艰难,但我不会停止奋斗。

我要不断追求卓越,不让韩绛失望。

”最后,苏辙对韩绛表示了衷心的期盼:“希望我们能够再次相聚,继续探讨诗文,共同追求圆满的人生。

”苏辙的这封信充满了深情和思念之情。

他表达了对韩绛的友情和对他事业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坚定决心。

这封信深情而真挚,是苏辙豪情壮志的真实写照。

通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我们能够感受到苏辙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友人的情感交流之深厚。

他与韩绛之间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续至今。

这封信不仅展现了苏辙的才华,也是他真挚情感的真实写照。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论点:
事实论据1—— 事实论据2——
孟子养浩然之气 文章宽厚宏博 (内在修养)
司马迁周览天下 文章疏荡奇气 (外在阅历)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对 比
所与游者,邻里乡党。 所见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古人之陈迹,
第3节:且夫人之学 也,不志其大,虽多 而何为?辙之来也, 于山见终南、嵩、华 之高,于水见黄河之 大且深,于人见欧阳 公,而犹以为未见太 尉也。故愿得观贤人 之光耀,闻一言以自 壮,然后可以尽天下 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再说,一个人学习,不是在 远大的方面(形作名)立志, 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这次来,对于山,看见了 高峻的终南山、嵩山、华山; 对于水,看见了深广的黄河; 对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 是,仍然认为没有拜见太尉 您(是一件憾事)。所以希 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听 您一句话来激励自己(宾 前),这样之后就可算是尽 览(形作动)了天下的壮观, 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 相当于今天的的自荐信。我们今天学习的 也是一篇自荐信,写信人是刚满19岁的新 科进士,收信人却是掌管着全国军政大权 的枢密使。本文虽意在求见,却以论“浩 然之气”开头,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层 层深入,最后打动对方。 假设你想去拜访某位名人,又怕他不 肯见你,试借鉴苏辙的做法,先写封信给 他,尽可能地打动他。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壮丽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 的宫殿,以及富庶而且巨大的 之壮,与仓廪、府库、 粮仓、府库、城池、苑囿(定 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后),然后知道广阔富丽的天 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 下。我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 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 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 见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 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 的门生贤士大夫交往,然后知 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 道天下的文章都在这里聚集 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 (状后)。太尉凭才能谋略在 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 (省略)天下称冠(名作动), 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 国家有所依靠因而不担忧,四 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 方夷人有所惧怕因而不敢发难, 入朝您就是周公、召公(辅佐 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君王),出朝就是方叔、召虎 出则方叔、召虎,而辙 (御侮安边),然而我还未曾 也未之见焉。 见到您(宾前)呢。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3)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3)

作品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 通“现”)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通“又”)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gǔ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zì)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yuàn)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三苏祠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宋] 苏辙太尉执事②: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③,气可以养而致④。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⑤。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⑥。

太史公行天下⑦,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⑧,故其文疏荡⑨,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⑩?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11)。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12),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13),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14),恣观终南、嵩、华之高(15);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16),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17),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18),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19),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20),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1),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22)。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23),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24),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25),使得优游数年之间(26),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27),又幸矣。

〔注释〕①本篇选自苏辙《栾城集》。

是作者十九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韩太尉,即韩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县)人。

宋仁宗时,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勋望极高,与范仲淹齐名,世称“韩范”。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全文翻译:太尉身边侍从:苏辙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

我以为文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然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现在看来,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

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川,与燕、赵之间的豪土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流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二
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 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 史公的事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史公的事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 明确: 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 文的典范, 指出怎样“ 养气” 的 文的典范 , 指出怎样 “ 养气 ” 两个方面, 两个方面 , 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 历。
第二段重点字词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枢shū密 汩gǔ没 慨kài然 恣zì观 仓廪lǐn 宫阙què
苑yuàn囿yòu 恃shì以无忧
第一段重点字词
执事: 供使令的人。 不直接称呼对方, 执事 : 供使令的人 。 不直接称呼对方 , 而指对方 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浩气:博大刚正之气。 浩气:博大刚正之气。 太史公:指司马迁。 太史公:指司马迁。 燕赵间豪俊: 根据近人高步瀛注说, 当指田仁、 燕赵间豪俊 : 根据近人高步瀛注说 , 当指田仁 、 董仲舒、徐乐等人。 董仲舒、徐乐等人。 疏荡:指文章的风格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疏荡:指文章的风格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其气充乎……而不自知 : 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 而不自知: 其气充乎 而不自知 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 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 , 体现 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 而他们 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 , 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 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
思考三
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 什么? 明确: 这是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承第 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 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 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 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 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义。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十有九年:即十九岁, 十有九年:即十九岁,“有”通“又”。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自广,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自广,指开阔自己的 胸襟; 胸襟 ; 没有高山旷野可供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 胸襟。 胸襟。 恐遂汩没:恐怕因此埋没了自己。 恐遂汩没:恐怕因此埋没了自己。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了秦、汉的故都。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了秦、汉的故都。 恣观终南、 华之高:尽情观赏了终南山、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 华山的高峻。 山、华山的高峻。 北顾黄河之奔流:北望黄河的奔腾巨流。 北顾黄河之奔流:北望黄河的奔腾巨流。 而辙也未之见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而辙也未之见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 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 置。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
思考六
在文中, 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 对这个观点你有过什么体会吗? 么?对这个观点你有过什么体会吗?
明确: 提出了“养气为文 养气为文”的观点,并 养气为文 通篇围绕这个观点行文,既列举了孟 子和司马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两个例子,又有自己的 亲身经历为证,使文章观点得到了充 分的支持。
写法上的巧妙之处
终南山
华 山
嵩 山
黄河
思考一
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 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 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 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 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 通过“养气” 内在充实, 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 文辞, 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 界。
思考四
请概括这两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这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 琦的目的。 琦的目的。
思考五
作者是如何解释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的? 作者是如何解释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的? 明确: 在这里,作者点明自己求见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点明自己求见的目的, 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 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 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这样说, “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样说,就 巧妙地说明了自己想拜访韩太尉的目的, 巧妙地说明了自己想拜访韩太尉的目的, 又不致于落入俗套。 又不致于落入俗套。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者:(宋)苏辙
课件制作 东莞市南城中学 刘 枫
释 题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 。 作者在文 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 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 , 很有 启迪作用。 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 启迪作用 。 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 , 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 又要注意多朗读, 又要注意多朗读 , 把握文章中的思 想感情, 想感情 , 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 作观点。 作观点。
作者很巧妙地从自己作文下笔, 作者很巧妙地从自己作文下笔,在论 文中表现出自己的识见, 文中表现出自己的识见 , 以赢得对方的 称赏。 全文从论文开始, 称赏 。 全文从论文开始 , 又在论文中结 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 养气为文” 的观点后, 作者顺势而下, “ 养气为文 ” 的观点后 , 作者顺势而下 , 点明“ 养气” 的方法, 这样, 点明 “ 养气 ” 的方法 , 这样 , 后文的求 见自然也成为了“ 养气” 见自然也成为了 “ 养气 ” 的一个目的所 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夫,句首发语词,可以理解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为“况且”;志,有志于。 虽:即使。 光耀:指人的风采。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样就可以说是饱览了天下的壮 观。 向之来:指先前来京城应试。向,以前。 斗升之禄:指很微薄的俸禄。 待选:等待朝廷选拔。作者当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做官 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考试,考中后才能授官。 优游:悠闲。 治:研究。 幸:幸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