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内容详实 字词详解)
上枢密韩太尉书字词
上枢密韩太尉书执事:指侍从左右的人。
生:平生,生性。
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气:气度和情趣形:显现。
养:培养。
致:得到。
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
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充塞,充满。
称:相称,符合。
周览:饱览。
豪俊交游:豪杰来往。
疏荡:疏放跌宕。
指文风纵横恣肆而不受约束。
颇:很。
奇气:奇特的气概。
岂:难道,哪里。
尝:曾经。
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
动乎其言;即发于言的意思。
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
见:同现。
有:通“又” 。
游:交往。
乡党:泛指乡里。
自广:指开阔自己的胸襟。
百氏:指诸子百家。
虽:即使。
陈迹:陈旧的东西。
以:用来。
其:我。
遂:因而。
汩没:沉沦,埋没。
决然舍去:毅然离开。
求:探求。
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
广大:广阔。
恣:放纵,尽情。
高:高峻。
顾:观望。
奔流:奔腾流泻。
慨然:感慨的样子。
京师:京城。
仰观:瞻仰。
壮:壮丽。
仓禀:粮仓。
苑囿:园林。
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富:富丽。
大:广大。
巨丽:极其美好。
宏辩:宏伟善辩。
秀伟:秀美魁梧。
聚:聚集。
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
冠:居第一位。
恃:依靠,依恃。
四夷:指四方各少数民族。
惮:畏惧。
发:侵扰。
入:在朝廷。
出:在边境,在朝廷外。
而:可是。
焉:啊。
志:有志于。
大:浩大。
深:深远。
观:看到。
光耀:指人的风采。
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尽:看尽。
大观:雄伟景象。
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事务。
向:以前。
斗升之禄:指很微薄的俸禄。
待选:等待朝廷选拔。
优游:悠闲。
益:更加。
治:研究。
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务。
苟:如果。
辱:谦辞,承蒙的意思。
幸:幸运。
高中语文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乡,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翻译: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单靠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就能到此地步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写给太尉韩琦的一封信。
苏辙在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然后谈自己养气的方法,从而很自然的把拜见韩太尉纳入谈论的话题,从而表达出了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的意思。
作品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1太尉执事2:辙生3好为文,思之至深4。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5,然文不可以学而能6,气可以养而致7。
孟子曰:“我善养8吾浩然之气9。
”今观其10文章,宽厚宏博11,充12乎天地之间,称13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14行天下,周览15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16间17豪俊交游18,故其文疏荡19,颇20有奇气21。
此二子者22,岂尝23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24而溢乎其貌25,动乎其言26而见乎其文27,而不自知也28。
辙生十有九年矣29。
其居家所与游30者,不过其邻里乡党31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32,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33,百氏34之书,虽35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36,不足以37激发其38志39气。
恐遂汩没40,故决然舍去41,求42天下奇闻壮观43,以知天地之广大44。
过秦、汉之故都45,恣观46终南、嵩、华之高47,北顾48黄河之奔流49,慨然想见50古之豪杰。
至京师51,仰观52天子宫阙之壮53,与仓廪54、府库55、城池56、苑囿57之富58且大59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60。
见翰林61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62,观其容貌之秀伟63,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64,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65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66,天下之所恃以67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68,入则周公69、召公70,出则方叔71、召虎72。
而73辙也未之见焉74。
且75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76,虽77多而何为?辙之来也78,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79,于水见黄河之大80且深81,于人见欧阳公82,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83。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参考译文】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yòu)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gǔ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释】执事:侍从。
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作品赏析【作品介绍】《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因为韩琦不是欧阳修,韩琦不是文人,也不热衷于“作文”。
苏辙此文的目的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作文”才华。
“文气说”属于纯粹的原创性观点,在当时也算是颇为独树一帜的,读之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想必韩琦读了立即就把这封信从无数的拜谒信件中挑出,对这个年仅十九的少年刮目相看。
苏辙兜售自己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朝代:宋朝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赏析: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
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苏家并非世族大家,苏氏父子三人出蜀进京,虽然兄弟二人同科进士,一时荣耀无比,但在朝中却是人不生地不熟,无人提携扶帮,日后的路也并不好走。
古诗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赏析
古诗上枢密韩太尉书翻译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
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苏家并非世族大家,苏氏父子三人出蜀进京,虽然兄弟二人同科进士,一时荣耀无比,但在朝中却是人不生地不熟,无人提携扶帮,日后的路也并不好走。
何况宋时进士已是多如牛毛,虽然苏轼在礼部的考试中一鸣惊人,但苏辙却仍是籍籍无名。
当时文有欧阳修,武有韩琦,能获得两人的支持和帮助是苏轼兄弟在政坛站稳脚的基础。
苏轼已经因为一篇文章让欧阳修赞不绝口,收为弟子,苏辙就只能韩琦这方面打开通口了。
时韩琦任枢密使,可谓位尊权重。
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上枢密韩太尉书解读
《上枢密韩太尉书》解读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汪茂吾邮编243100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作为一篇新课文,被选入人教社初语第六册。
无疑此文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将大有裨益。
笔者在研读此文后,发现有如下难点需认真解读。
一、难句。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此句表明了上文孟子和太史公二人的精神气质存在的形式和三种表现途径。
注意这里的“见”当作“现”的通假,即“表现”之意。
所以全句应译为: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内心,洋溢在他们的外表,通过他们的语言和文章表现出来,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晓。
2.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这两句话有实有虚,前者实写作者在北方亲眼目睹了黄河的汹涌澎湃,后者虚写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见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这里的“想见”是“仿佛看见”的意思,并非真的“想看见”。
故此应译为:我在北方亲眼目睹了黄河的汹涌奔腾,由此我感慨万分,仿佛看到了古代的豪士俊杰。
3.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这是由三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前两个分句不难理解,难的是后面的一个分句。
仔细体会就不难发现这里的主谓搭配有文章:“仓廪府库”可以说富庶,因为里面装满了粮食和钱财;而“城池苑囿”却只能大不能“富”。
原来,这里作者把两个主谓短语放在了同一位置上。
改成如下就不难理解了:仓廪府库之富,城池苑囿之大。
据此全句应译成:我来到京城,参观了天子壮丽的宫殿,以及粮仓府库的富庶和城池园林的广大。
4.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这里的“入”指的是“在朝庭内”,“出”指的是在“朝庭外,即“对外”。
而“周公、召公”,“方叔、召虎”,在这里均虚指,而非实指。
这两句是借周代的名臣来赞扬韩太尉具有定国安邦之才。
因此,全句应译为:在朝庭内就象是周公、召公那样辅助君王,对外您又象方叔、召虎那样为国杀敌御边。
二、主题。
关于本文的主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苏辙想通过这封书信拜见韩太尉。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或出处: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译文或注释: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2篇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译文2篇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号东坡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政治家、散文家、书法家。
他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还深谙政治和军事。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以充满深情的笔调,向朋友倾吐思念之情。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在宋仁宗时期写给他的好友、时任枢密使的韩绛的一封信。
这封信共有两篇,分别是《上枢密韩后期书》和《上枢密韩绛书》。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两篇中的内容。
第一篇《上枢密韩后期书》中,苏辙对韩绛的离去表示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苏辙在信中写道:“自君离开后,东坡寂寞无言。
每次思及,感慨之情涌上心头。
”他表达了自己在韩绛远离的日子里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他还表达了对韩绛事业的关注和对他将来前途的美好祝愿:“愿君在官场中,努力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后,苏辙表示对韩绛的友情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友情之线,虽时有间断,但终不会断绝。
”第二篇《上枢密韩绛书》是苏辙在感叹韩绛离去后,自己的身世感慨万分时写给韩绛的一封信。
苏辙在信中写道:“昔年相识,夸奖诗文之才,指点未来之路。
而今各奔东西,各有各的境遇。
”他回忆起自己和韩绛相识的点点滴滴,以及韩绛对自己的赞扬和帮助。
苏辙还表达了自己的努力和不甘平庸的决心:“尽管境遇艰难,但我不会停止奋斗。
我要不断追求卓越,不让韩绛失望。
”最后,苏辙对韩绛表示了衷心的期盼:“希望我们能够再次相聚,继续探讨诗文,共同追求圆满的人生。
”苏辙的这封信充满了深情和思念之情。
他表达了对韩绛的友情和对他事业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坚定决心。
这封信深情而真挚,是苏辙豪情壮志的真实写照。
通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我们能够感受到苏辙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友人的情感交流之深厚。
他与韩绛之间的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续至今。
这封信不仅展现了苏辙的才华,也是他真挚情感的真实写照。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译文: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大小相称。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北宋-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翻译:太尉执事: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曰:“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赏析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赏析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原文太尉执事①: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②。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③。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④。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⑤。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⑥。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⑦。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⑧!◇注释①太尉执事:太尉左右管事的人。
这是尊敬对方的称呼,意谓不敢直接向对方陈述,而通过对方的执事者转达。
②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由人的内在气质所形成的。
③疏荡:指文章畅达而有跌宕之势。
④汩(gǔ)没:埋没。
⑤惮(dàn):畏惧。
不敢发:不敢发起**。
⑥周公:名旦。
召(shào)公:名奭(shì)。
1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宋)【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111)
• 第四部分: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 自明心志
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 “文者气之所形”、“气 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 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 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 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 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 渴求一见的心情。 (图为三苏塑像)
拓展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闺意献张水部》 《无题》 《感事呈毛主席》
讨论: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1.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论点)
2.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论据1)
3.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论据 2)
•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 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 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 足以激发其志气。 • 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 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 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 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 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 之广大。 • 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 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第三部分: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
1.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 2.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 3.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 4.犹以为未见太尉
﹜
尽天下之大观 (对比)
•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 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 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 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 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 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 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 幸矣! • 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 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 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 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苏辙《上枢密{1}韩太尉书》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②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③,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④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⑤,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⑥,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⑦,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⑧,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大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①枢密:指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政。
韩太尉:韩琦,北宋贤相、名将。
太尉是高级武官的尊称。
②称:相称。
③疏荡:疏放,跌宕。
④百氏之书:指诸子百家著作。
⑤汩(gǔ古)没:埋没。
⑥欧阳公:欧阳修。
{7}方叔、召虎:均周宣王时大臣,征讨荆蛮、淮夷有功。
{8}赐归待选:苏辙已中进士,依宋制,仅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吏部考试合格,才能授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太尉简介
韩太尉,即韩琦,字稚 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 阳市)人。北宋著名的军事 家、政治家。宋仁宗嘉佑元 年(1056年)封检校太傅, 充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 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 仲淹齐名,并称“韩范”。 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 秦朝设的官,掌武事,汉沿 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 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 韩琦为太尉。
在山的方面
学了很多 到京应科举考试
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
浩大
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
再说深一远个人的学习风,采如果不是有志自于我大激的励方面,即使看尽学
愿了山很、得多嵩观又山贤有、人什 华之么 山光用 的呢高耀?峻,我;闻这对一次于言来水以,,自对看到于壮了山,黄,然河看后的到可深了以广终尽;南
•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 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 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
• 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 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 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
• 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 心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
时间
我
准许,恩赐
从容闲暇
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幸运 更 研究
又幸矣。
如果
屈尊指教
我更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 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 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 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 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 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作者简介
苏 辙 (1039—1112) , 字 子 由 , 自号栾城,有“小苏”之称,四川 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 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 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 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 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 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 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 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 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 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 (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 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 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为太文史章公是行气天的外下在,体周现览,四然海而名文山章大不是川单,靠与学燕习、就赵能间写
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
豪养 大我,司俊马的充交迁浩塞游然于,之天故气地其。之文”间疏现 ,饱荡在 同览他看,气他颇的的有很大文奇小章气相,。称宽奇。大特司厚的马重气迁宏概 走伟遍博
天才智下出,众广的来览人往四海名疏山放大跌宕川,,指与文燕风、纵横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 友,所以他的文章恣疏肆放而不不受羁约,束颇有奇伟之气。
猎苑
我师担,心仰就观此天而子被宮埋没阙,之所壮以,断与然仓离开廩家府乡库,、去苑寻囿求之天下的
奇闻壮观瞻,仰 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指。国我家贮经藏过财秦物朝、、兵汉甲的朝处的所故
都奔富,腾且尽的大情急也观流,览 ,而终 深后南 有山感知、慨天嵩地下山想之、起巨华了丽山古的代。的高见英峻翰雄,林豪向欧杰北。眺阳到望了黄京河
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 承接第二段,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 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 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 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 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 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 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 之心折?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 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 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
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
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干谒文
本文是一篇干谒 (gān yè)文 干谒:有所企图而求见显达的人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
畏惧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召,(天s下hào之)所公恃: 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
在朝廷 指姬奭(shì)
四方各少数民族
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
不敢侵扰。发,
之见焉。 行动,发动。
领兵出征
可是 方叔:指西周周 宣王时卿士。
同宾他语的前学置句生,贤应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召天虎下:指的召文穆章公。
总结
19岁的苏辙写信给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的枢密使,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聪 明的苏辙避开了常见的求见文字,从 文学与修养入手,不但表达了对韩琦 的景仰之情,求见之心,而且充分展 示了自己的才华。
•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 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 托出 。
第四段的中心意思 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 “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 “气可以养而致” 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 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 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 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
•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 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
这是承接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 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 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 文的意义。 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 见证苏辙的才气与勇气!
苏辙怎样才能达到干谒的目的呢?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 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 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 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 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 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 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 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 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4.尚欲见韩太尉——(点出主旨)
作者为什么要“决然离去”?目的 是什么?(用文中的话作答)
• 原因: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 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 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 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 目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 之广大。
• 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山-水-地-人
背景介绍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苏辙考中进 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
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 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城富,丽 抬头看到天子宫极殿其的美壮好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
苑公囿,的听富其庶议而论且之巨大宏,辩这,才观知其道容天下貌的之广秀阔伟富,丽。见到翰
林学士欧阳公,聆听广了博他雄宏辩 大雄辩的议论,看秀到美了奇他伟 秀美 奇伟的容貌,
聚集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称冠,位居第周一公:指姬旦依。靠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借新婚之后
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
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
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
• 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 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
•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难道
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
曾经
通“现,”表现
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洋溢在他们 的外表
反映在他们 的言辞里
表现在他们 的文章中
自然知晓, 自己明了
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
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 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 有觉察到。
疏通文意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
侍从
通“性”,生性
极,很
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
气的显现。形,显现
能够,完善
培养,修养
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
得到
善于 培养
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宽太大尉厚重执宏事伟:博我大生性充喜满好写文章,对此相想称得很大深小。程我度认
都是汇“未聚见在之这焉”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中天国下周朝,诸全侯国国
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召惧国怕君主您之而一不。
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
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
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再说
立下大志 即使 干什么,有什么用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
•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過其邻
有,通“又”
交往
• 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
乡里
指诸子百家
• 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