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内容详实 字词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 作文之道入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 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
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
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干谒文
本文是一篇干谒 (gān yè)文 干谒:有所企图而求见显达的人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
为太文史章公是行气天的外下在,体周现览,四然海而名文山章大不是川单,靠与学燕习、就赵能间写
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
豪养 大我,司俊马的充交迁浩塞游然于,之天故气地其。之文”间疏现 ,饱荡在 同览他看,气他颇的的有很大文奇小章气相,。称宽奇。大特司厚的马重气迁宏概 走伟遍博
天才智下出,众广的来览人往四海名疏山放大跌宕川,,指与文燕风、纵横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 友,所以他的文章恣疏肆放而不不受羁约,束颇有奇伟之气。
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 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 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 迹。
干谒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 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 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
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 阐述自己的文学见解(文气论)
1.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论点) 2.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有浩然之气(论据1)
3.司马迁文章疏荡奇气乃周览之果(论据2)
第二部分: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
1.开拓心胸志气,去国远游
2.游历名山大川,视野开阔 3.见到欧阳公,知天下文章
铺垫
韩太尉简介
韩太尉,即韩琦,字稚 圭,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 阳市)人。北宋著名的军事 家、政治家。宋仁宗嘉佑元 年(1056年)封检校太傅, 充枢密使。神宗时作宰相, 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 仲淹齐名,并称“韩范”。 枢密,枢密使,官名。太尉, 秦朝设的官,掌武事,汉沿 袭之。宋朝的枢密执兵政, 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 韩琦为太尉。
疏通文意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
侍从
通“性”,生性
极,很
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
气的显现。形,显现
能够,完善
培养,修养
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
得到
善于 培养
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宽太大尉厚重执宏事伟:博我大生性充喜满好写文章,对此相想称得很大深小。程我度认
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
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因而
断然,毅然 探求 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
恐遂汩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
沉沦,埋没 离开
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終南、嵩、华之高,
尽情观赏
北顾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
观望
感慨的样子
粮仓
在山的方面
学了很多 到京应科举考试
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
浩大
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
再说深一远个人的学习风,采如果不是有志自于我大激的励方面,即使看尽学
愿了山很、得多嵩观又山贤有、人什 华之么 山光用 的呢高耀?峻,我;闻这对一次于言来水以,,自对看到于壮了山,黄,然河看后的到可深了以广终尽;南
•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 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 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
• 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 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 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
• 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 心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 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 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 托出 。
第四段的中心意思 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 “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 “气可以养而致” 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 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 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 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
4.尚欲见韩太尉——(点出主旨)
作者为什么要“决然离去”?目的 是什么?(用文中的话作答)
• 原因: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 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 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 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 目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 之广大。
• 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山-水-地-人
•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百度文库不過其邻
有,通“又”
交往
• 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
乡里
指诸子百家
• 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扩大自己的视野
虽然
• 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我不出过生是已邻过思经居去是十同的过九乡事去迹的年 这,东了 一意西。 类我 人用。住来所在看家到里我的时,,不所过交是往几的百, 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
城富,丽 抬头看到天子宫极殿其的美壮好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
苑公囿,的听富其庶议而论且之巨大宏,辩这,才观知其道容天下貌的之广秀阔伟富,丽。见到翰
林学士欧阳公,聆听广了博他雄宏辩 大雄辩的议论,看秀到美了奇他伟 秀美 奇伟的容貌,
聚集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称冠,位居第周一公:指姬旦依。靠
猎苑
我师担,心仰就观此天而子被宮埋没阙,之所壮以,断与然仓离开廩家府乡库,、去苑寻囿求之天下的
奇闻壮观瞻,仰 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指。国我家贮经藏过财秦物朝、、兵汉甲的朝处的所故
都奔富,腾且尽的大情急也观流,览 ,而终 深后南 有山感知、慨天嵩地下山想之、起巨华了丽山古的代。的高见英峻翰雄,林豪向欧杰北。眺阳到望了黄京河
都是汇“未聚见在之这焉”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中天国下周朝,诸全侯国国
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召惧国怕君主您之而一不。
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
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
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再说
立下大志 即使 干什么,有什么用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
•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 •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 • 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
这是承接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 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 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 文的意义。 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难点理解: 文气: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
的充沛的精神力量。
养气: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
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
气: 指作家的主观气质,表现于文
章,即指文章的气势。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组词:
溢 yì(溢出) 嵩 sōng(嵩山) 华 huà(华山) 阙 què(宫阙) 廪lǐn (仓廪) 翰hàn(翰林) 恃 惮 shì(恃才傲物) dàn(惧惮) 汩 gŭ (汩汩) 囿 yòu(苑囿) 枢 shū (枢纽) 没mò(埋没) 慨 kǎi (慷慨) 恣 zì (恣意妄为)
作者简介
苏 辙 (1039—1112) , 字 子 由 , 自号栾城,有“小苏”之称,四川 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苏辙博闻强记,勤 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 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 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 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 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 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 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 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牵累 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 (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 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 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畏惧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召,(天s下hào之)所公恃: 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
在朝廷 指姬奭(shì)
四方各少数民族
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 ,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
不敢侵扰。发,
之见焉。 行动,发动。
领兵出征
可是 方叔:指西周周 宣王时卿士。
同宾他语的前学置句生,贤应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召天虎下:指的召文穆章公。
难道
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
曾经
通“现,”表现
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洋溢在他们 的外表
反映在他们 的言辞里
表现在他们 的文章中
自然知晓, 自己明了
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
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 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 有觉察到。
背景介绍
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苏辙考中进 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 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 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
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 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
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 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 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 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 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 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得 “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 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葛亮在刘备三 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鲜有自我推荐 的毛遂,少有人写诗文求谒。
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
时间

准许,恩赐
从容闲暇
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幸运 更 研究
又幸矣。
如果
屈尊指教
我更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 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 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 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 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 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借新婚之后
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
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
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
• 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 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
•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第3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
• 承接第二段,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 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 着“博大”。接着用“于山”、“于水”、“于人” 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 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 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 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 之心折?
• 见证苏辙的才气与勇气!
苏辙怎样才能达到干谒的目的呢?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 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聪敏的苏辙没有屈 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 喁喁细语,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 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 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 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 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 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 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总结
19岁的苏辙写信给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的枢密使,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聪 明的苏辙避开了常见的求见文字,从 文学与修养入手,不但表达了对韩琦 的景仰之情,求见之心,而且充分展 示了自己的才华。
对于人看,到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
天憾事下。之所大以观希而望无能够憾一者睹矣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
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 壮观而不雄伟会景再象有什么遗憾了。
通晓,熟悉 先前
微薄的俸禄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
官吏的事务 等待朝廷选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