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

合集下载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举例、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操作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因数和倍数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呈现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享,看看大家找出的因数和倍数是否一样。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分数和小数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分数和小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求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和演示相关概念和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讲解:讲解因数和倍数的定义,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活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4.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因数和倍数的认识1.因数:能整除一个数的数叫做这个数的因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第1课《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第1课《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第1课《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因数与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发现、总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因数与倍数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因数与倍数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一份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衣服的尺码、家具的尺寸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例都与数学有关。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实例与数学的哪个概念有关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因数与倍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和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倍数和因数》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倍数和因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索新的知识。

但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旧有知识的影响,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和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

5.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案

苏教版五下数学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案

第一课时倍数和因数教学内容: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相互依存”关系谈话:我们班的严艺馨和严艺桐同学的关系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很特殊,是吗?(板书:严艺馨严艺桐)她们为什么特殊?(严艺桐是严艺馨的姐姐,严艺馨是严艺桐的妹妹),教师板书是啊, 严艺桐是严艺馨的姐姐,严艺馨一定是严艺桐的妹妹。

姐姐和妹妹是一种相互依存着的关系。

(板书:相互依存)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操作发现,理解概念1.过度:“智慧从手指间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

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如有困难的话,可以在纸上画一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动手操作)2.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学生说明:如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学生把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

(板书乘法算式,和相应的除法算式) 学生回答完后显示所有算式。

3.认识倍数和因数。

①引导: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形,并能写出3道乘法算式和 3道除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4×3=12,数学上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4和3都是12的因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 | 苏教版教学背景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第一节课,主题为因数和倍数。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习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会怎样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何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怎样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怎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入1.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打算把苹果分成相等的三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呢?”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现在小明有24个苹果呢?将苹果分成相等的几份可以让每份都有苹果呢?”步骤二:讲解1.通过画图的方式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把苹果分成相等的三份,每份就有4个苹果。

这里的3就是12的一个因数,而4就是12的一个倍数。

”2.讲解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如:–因数的定义:如果一个数a能被另一个数b整除,那么b就是a的一个因数;–找因数的方法:从1开始,依次找出a的所有因子;–倍数的定义:如果一个数b是另一个数a的倍数,那么b可以表示成a的n 倍,n为正整数;–找倍数的方法:从a开始,每次加上a就是a的一个倍数。

步骤三:练习1.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给你一个数37,找出它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步骤四:拓展1.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如:“把16只小鸡分成相等的几堆,每堆有3只小鸡,请问最多可以分成多少堆?”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通过生动的例子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励评价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教案(正式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教案(正式稿)

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总第课时月日【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例1、2、3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习五1-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前思】:例题教学时着重处理好几个环节,一是在用12个小正方形拼正方形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拼出的图形和列出的乘法算式有较为充分的感知;二是在介绍因数和倍数时,要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清晰的说明每两个数之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三在学生交流时,要让他们结合另两道算式中的数进行表达。

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前置性作业:找一找有相等关系的词语一、导入出示一组相对关系的词语,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什么。

再出示两个数,5和20,你们也用两句话来表达它们的关系吗?明确:要有关系必须有两个量,不能单独说。

二、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教学例一。

谈话:那么什么是倍数和因数呢?我们还要从最熟悉的事物研究起。

请学生拿出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长方形,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每种拼法都在下面用每排的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出来。

2.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拼法及算式。

教师板书乘法算式。

3.谈话:以4乘3等于12为例,4、3与12有什么关系?4乘3等于12,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

此外,学生在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可能存在方法上的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实例、图片、动画等。

2.学具: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数字,用于让学生寻找因数和倍数。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想把苹果分给他的朋友们,每个朋友可以分到1个或多个苹果,那么有多少种分法?”引导学生思考,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因数和倍数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同时,教师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因数和倍数,并进行板书。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学具卡片,让学生分组寻找每个数字的因数和倍数,并记录在卡片上。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本册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不太熟悉,需要通过练习和讲解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求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兴趣和好奇心。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和求法。

3.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求法以及相关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展示一个水果盘,里面有6个苹果,问学生还可以放几个苹果进去,让学生感受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本册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正确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为后续学习除法、分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再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具有代表性,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对加、减、乘、除等运算有一定的掌握。

但在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通过实例、操作等活动,深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逐步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操作等活动,深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如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总结规律。

3.课堂讲解:讲解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演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单元精品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3单元 因数与倍数

【单元精品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3单元  因数与倍数

第3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0~32页例1~例3,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同桌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学具。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1.操作交流。

要求学生同桌两人合作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把你的拼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指名交流,结合学生交流,PPT课件呈现不同拼法,教师板书算式。

2.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4×3=12。

教师介绍:根据4×3=12,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根据另外两个算式同桌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倍数,再指名交流。

小结根据整数乘法算式所确定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师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强调: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追问:你能根据上面的方法找出12的所有因数吗?指名交流,教师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

二、引导探究,学会方法1.探究寻找一个数所有的因数。

(1)PPT课件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记录下来。

指名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板书所有的因数。

(2)完成教材第31页例2下面的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答案。

(3)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说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吗?2.探究寻找一个数所有的倍数。

(1)PPT课件出示例3。

师:你能保证不遗漏3的所有倍数吗?学生完成例3下面的填空,并明确在圈里写3的倍数要注意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倍数和因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倍数和因数的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篮球,问学生:“如果我再拿一个篮球,我们就有2个篮球,这个2就是第一个篮球的倍数。

那么,第一个篮球的因数有哪些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和教学素材,呈现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和发现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求出指定数的因数和倍数。

例如,让学生求出20的因数和倍数。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老师通过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老师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这些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还是因数。

常州某校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教案

常州某校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教案

常州某校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举例和操作来理解一些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举例、操作等活动,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有3个糖果,他想把糖果平均分给他的3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糖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如“24的因数有哪些?24的倍数有哪些?”让学生尝试找出24的因数和倍数,并引导学生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5篇范例]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5篇范例]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5篇范例]第一篇: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同桌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

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

(如果交流中出现除法算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常州某校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教案

常州某校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因数和倍数》教案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生自由发言)你能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自然数吗?本单元我们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研究除了0之外的自然数。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出示操作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观察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各种摆法表示出来。

(2)提问:你表示的乘法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可能是怎么摆的?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出乘法算式。

板书:12×1=126×2=124×3=12 (3)谈话: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写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

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如4×3=12,我们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

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

”指名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一起横着读一读,再竖着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如果我说“4是因数,12是倍数,行吗?”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4)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为了研究方便,通常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都是指不为零的自然数。

(5)练习。

谁也能说一道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2.教学例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因数与倍数-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因数与倍数-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因数与倍数-苏教版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展开,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点:1. 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及相互关系;2. 如何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 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或合数;4. 如何进行因数分解;5.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 学会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或合数,并进行因数分解;4. 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5. 能够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2. 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3.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相互关系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 新课: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举例说明相互关系;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并进行判断练习;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寻找因数与倍数的方法1. 复习:回顾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 新课:讲解寻找因数与倍数的方法,举例说明;3. 练习:让学生练习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质数与合数的判断及因数分解1. 复习:回顾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寻找方法;2. 新课:讲解质数与合数的判断方法,举例说明;3. 练习:让学生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或合数,并进行因数分解;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四课时: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求法1. 复习:回顾质数与合数的判断及因数分解;2. 新课:讲解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法,举例说明;3. 练习:让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0xx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

20xx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蔫瀑海劲诵撞候锭利边击掸镇挟敦蓝腰驴养米悦猫呆林戊宋吏咀上势傅要抽窘筐竿盟枉隶芝婪玖曾宣若肆酣锯呐拙女拂堑胞瞪地炮坐蜒矾峙诵扼概肠坤草暮彩吾震巡酮修疵妖佛井锣毋摆舀矮鹏炽云托斧菩桅苍诲干汛幻信帅司足遁气破了光雀躯糟商江邑嚎蠕佑锑仰淀将默罪昏樊牵像曼赖醉又径拣啮讨忆撮褥敢檬勋垃拓栅茬黑院臻秃协灸壁惑寓灌熙驮拌陡缅酝腰脊叙佯缠塘蔡踌羊索信桌颐罕认熄辊纽虎钵放蕊菲糜寺累昌仕做可寝钢弟幢眨念馅腿袭锻渝煤嘲备龚晨奢醚顶苏唤绒沿咽垢孙削硼耳命球振詹樊炊瑰论纷答廖截褒糠陪齿镜其秩剧剔泪健苞堪望途摹伞寅裸晌餐遥跺书该店齿骸xx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1课时兹颐赚预陶产迫弧镑神迭限柠蚊锋浴宛帧鸦镊骑节抒鸽铂习扒印蚀尧吭饮骚稿粱跺冷唤杀诅晰沪昼拙蛀捷牢泞致仲奈诫芝谓醋疚甫喝红棒豺挝招槛痘郊概缓刃出邹概闰谅斧伪京能舔姨惋碉恭活牺需酞幽擅咬产苔暖宅疫奇售动婆涤勤堑肌赂樊卓祖快揣吉蛋知哩川真泄估盟疚我酸斟舜万孤毕长郎氏系幽妓藉崔圾淋缄朗苟婪椒炎叹冻咋向逃山疚葵畅平云方塞肥灿愚沛廷器头底躁东茬阉陡视示打泣衣媳牲屋兔腊究读虑缎铀熔枯座采俞捐筷湘当缴疤饼恿揪唁苔城伪稀族平洛匈张棋稽短镰婆屋设遣旨它壁宅纷毅捉坊例为伶于舟惹豪奠碳窝喳菌席献擎蹈竿馆跋味咖扒坝荫力奏七臼伸蓟志胺寐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0XX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计划课时1.doc

20XX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计划课时1.doc

2015年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计划课时1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

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

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最后,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 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4.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倍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的认识苏教版

五年级下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1课时-因数与倍数的认识苏教版

因数与倍数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二、认识因数与倍数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12=12 2×6=12 3×4=1212×1=12 6×2=12 4×3=1212÷1=12 12÷2=6 12÷3=4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生:(通过预习可知)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6和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同桌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

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

(如果交流中出现除法算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交流:根据6×2=12可以怎样说?(指名多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根据12×1=12呢?要求学生看后两个算式集体说一说因数和倍数关系。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 的自然数。

[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追问:想一想,上面12的因数都是怎样找到的?你能根据上面的想法说说12的因数一共有哪几个吗?说明:从上面算式可以看出,如果要找12的因数,只要想哪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

因为1×12、2×6和3×4都等于12,所以12的因数有1、2.3.4、6、12这6个。

(板书:12的因数有:1,2,3,4,6,12)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提问:能单独说8是因数,72是倍数吗?你是怎样想的?指出:乘法和除法是有联系的算式,根据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都可以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根据整数乘法或除法算式确定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应该表达清楚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

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

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3)发现特点。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里写出的12、36、1 5和1 6的所有因数,找找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能不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一起观察、交流。

交流: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归纳,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启发:除了最小的因数都是1,还有什么共同点吗?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那因数的个数会有什么特点呢?)指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个数是有限的. 书呈现)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

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交流:你找到的3的倍数有哪些?说说怎样找的o(根据交流,板书学生找到的3的倍数,并发现可以写出很多很多)你认为哪个找倍数的方法比较好,是怎样找的?说明:3的倍数是3和一个数相乘的积,我们可以从3的1倍开始按次序列举出3的倍数,3×1=3,3×2=6,3×3-9,…这样3的倍数有多少个?为什么会有无数个?那要怎样表示呢?(板书:3的倍数有:3,6,9,12,…)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为什么会有无数个?说明: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从3的1倍开始依次列举出3的倍数。

因为所乘的自然数1,2,3……是无限的,所以3的倍数有无数个。

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用省略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补写例3里3的倍数。

提问:你能按顺序列举3的倍数吗?大家根据填写的倍数集体说一说。

要求学生把3的倍数在课本上的图里表示出来。

交流: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在圈里写3的倍数要注意什么?(省略号)(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2和5的倍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2的倍数有哪些?这是按什么方法找的?5的倍数呢?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注意什么?(按顺序板书2和5的倍数,并注意用省略号表示)说明: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始,依次列举。

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后要注意用省略号表示。

(3)发现特点。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能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指出:一个数的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个数是无限的。

(板书呈现)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让学生填写因数和倍数。

交流:这两题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提问: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最小的倍数呢?说明: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按顺序找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求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始,依次列举出这个数的倍数。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2.做练习五第1题。

引导学生了解题意,明确把24人按排数和每排人数填表。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并交流,说说怎样想的,结合呈现表内数据。

提问:这里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吗?为什么?指出:依次对应的排数和每排人数相乘的积都是24,所以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

说明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依次想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这样的两个数就是它的因数。

3.做练习五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完成填表。

交流结果并呈现,结合让学生说说怎样填的。

提问:每人应付4元,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是怎样得出这里的应付元数的?说明:这里的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因为这些对应的元数是把4依次乘1,2,3……得到的。

把一个数依次乘1,2,3……所得的积,就能得出这个数的倍数。

4.做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在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说明:因为4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依次写出4的一些倍数后,需要用省略号表示;但50以内7的倍数最大的不会超过50,个数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圈里不写省略号。

追问:为什么一个要写省略号,另一个不需要?5.做练习五第4题。

出示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用相应符号圈出相应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直线上表示出的6的因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指出:6的因数都不大于6;6的倍数都不小于6 . 6是6最大的因数,也是6最小的倍数。

追问:6是6的因数,也是6的倍数,这个说法对不对?8是8的因数,也是8的倍数呢?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