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精品练习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C.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而传递兴奋D.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2.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立刻将手缩回;然后感到疼痛。
缩手反射中枢与疼痛感觉中枢分别( )A.都在脊髓灰质B.前者在脊髓灰质,后者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C.前者在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后者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D.前者由下丘脑神经元支配,后者由大脑皮层神经元支配3.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4.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5.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下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6.下图中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D.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也有7.如图表示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时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兴奋逐渐增强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D.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8.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10.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神经调节习题和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B.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中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3.(2012·上海高考)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4.(2013·洛阳统考)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C.ATP的合成和分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5.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B.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C.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D.若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6.右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7.(2013·南通一调)如图为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到电位变化B.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C.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8.如下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精练(完美解析版)一、选择题1.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解析:膝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内,其余三项所述活动均涉及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
答案:C2.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解析:若题中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未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为兴奋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答案:C3.(密码原创)去除蛙的脑而保留脊髓,做成脊蛙。
用夹子夹住脊蛙的一腿使之不能收缩,用稀醋酸刺激这一条腿,蛙的另一条腿将弯向受刺激的腿进行搔拔。
此现象说明…()A.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也能发生反射B.未受刺激的一侧也有此反射的感受器C.一侧的传入神经元通过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和另一侧的运动神经元有联系D.神经冲动传到脑,脑发生的神经冲动传到未受刺激的腿,使之弯曲搔拔解析:A项,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神经中枢反射不能发生。
B项,刺激夹子夹住的一侧,只有此腿的感受器受到刺激。
C项,受刺激一侧的传入神经元通过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和另一侧的运动神经元有联系,一侧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可传到另一腿。
D项,脊蛙已经去除了脑。
答案:C4.下图中①~④处能发生神经递质活动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解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突触小体膜)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①是细胞体膜,④是突触小体膜。
高考生物课时达标检测【2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
课后达标检测24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间: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2018·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2.(2018·惠州检测)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C.ATP的合成和分解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3.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递与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4.(2018·珠海检测)如图所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a点兴奋时,膜内电位a点为正、b点为负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D.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N的兴奋5.根据图示分析神经细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此图不可表示突触小泡膜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⑤等载体有关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面向图示膜的A面D.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单分子层铺展在空气—水的界面上,则④与水面接触6.(2018·高考上海卷)恐惧反射是一种条件反射,其建立的过程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声音属于条件刺激B.图乙表示强化过程C.图丙中的老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消退D.若对图丙中的老鼠给予电击刺激,则此时电击刺激为非条件刺激7.(2018·高考上海卷)用电刺激离体蛙心的某条神经能使心跳变缓,有人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本实验提示( )A.电流通过神经传导B.神经与心肌收缩没有关联C.神经通过放电使心跳变慢D.神经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二、双项选择题8.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 )9.(2018其称为“沉默突触”,上海科学家破解了其沉默之谜。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及答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系统的调节研究要求:基本要求:1.概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1.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C)神经元。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效应器只由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3.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4.XXX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
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途径是(C)③①④⑥②⑤。
5.某人因受外伤,致使脊髓从胸部折断开。
一般情况下(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6.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7.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分别是(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8.神经冲动能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通过膜电位变化产生的(C)局部电流。
9.下图表示反射弧中一个神经元的局部模式图。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第二章讲述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着重介绍神经系统的调节。
研究要求包括概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解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发展要求则是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基础训练部分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当人体内兴奋经过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局部电流方向是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10.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高中生物同步训练案 (24)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详解)
必修三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21·宁德期中)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B)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是被动运输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Na+通过离子通道内流是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B 正确;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到后膜,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C错误;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细胞中K+外流有关,与Na+浓度无关,D 错误。
2.(2021·武昌区模拟)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乙酰胆碱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二者都是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B.二者都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二者都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D.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K+、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解析]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 错误;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二者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立刻灭活或运走,同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不发生改变,不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3.(2020·北京八中上学期期中)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D)A.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不能传递给肌肉细胞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解析]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递给肌肉细胞,A错误;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兴奋的传导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K+浓度急性降低一般不会改变兴奋传导过程中的强度,C错误;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膜电位的基础,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应B.应激性C.适应性D.反射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沸水烫手,手立即缩回B.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C.预备铃响,学生进教室D.强光刺激,眼瞬间闭合3.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大脑皮层、下丘脑B.下丘脑、大脑皮层C.下丘脑、脊髓D.脊髓、大脑皮层4.你拿第一枝玫瑰时,被刺扎了一下,你会快速缩回手。
于是你拿第二枝玫瑰时会很小心,不被扎到。
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拿玫瑰时的现象,依次属于哪种反射()A.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B.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5.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6.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C.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7.去甲肾上腺素(NE)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
某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是否均有阻断作用,施加该药后,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药物应施加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上B.该药物只能识别α受体,不能识别β受体C.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无阻断作用D.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阻断作用8.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使其兴奋,则()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C.未兴奋部位的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膜外也是正电位D.兴奋部位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表现为正电位9.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部分膜的结构及功能的表述有误的是()A.叶绿体内膜——在光合作用中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B.线粒体内膜——ATP合成酶使ADP和Pi形成ATPC.突触后膜——接受刺激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高尔基体膜——参与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的形成10.如图是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醇通过a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甘油通过b方式进入细胞B.葡萄糖通过b运输方式进入人的红细胞C.Na+只能通过c运输方式进入细胞D.神经递质通过c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二、综合题11.图甲是神经元模式图,图乙是脑的纵剖面图。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整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神经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反射弧完整的状况下,只要给感受器一个刺激,就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B.将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接在一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在某处赐予一有效刺激,电流计肯定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D.在反射弧某一部位给以适当刺激,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说明发生了反射解析:选C 给感受器一个相宜刺激、且达到肯定的刺激量,才会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 错误;将灵敏电流计的电极均接在一离体神经纤维膜内,若赐予的一有效刺激部位位于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之间、且距离两电极相等,则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电流计的两极,灵敏电流计不会发生偏转,B错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外流,因此将一离体神经纤维置于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对测定的静息电位影响不大,C正确;在反射弧某一部位给以适当刺激,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反应,若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则没有发生反射,D错误。
2.(2024·北京高考)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实力的影响,探讨者将试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比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
数周后,探讨人员发觉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比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
依据该探讨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C.有氧运动会削减神经元间的联系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解析:选B 依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比照组提高了1.5倍,推知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依据题意可知,运动组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比比照组缩短了约40%,推知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依据上述内容,推知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间的联系,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C、D错误。
3.(2024·北京高考)食欲肽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醒悟状态。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doc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一、选择题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树突→轴突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6.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
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
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内负外正,向下B.内负外正,向上C.内正外负,向下D.内正外负,向上7.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把下列陈述中正确的填入括号内()①若在a点上剌激、神经就发生兴奋,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剌激,剌激a 点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播兴奋的大小,与剌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急剧发生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③8.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下列对于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D.递质的传递是双向的9.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内负外正”B.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10.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11.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1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
2022生物新高考(多选版)课时作业(二十四)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时作业(二十四)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武汉调研)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B[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A错误;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急速赶往教室,B正确;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静息电位时比动作电位时高B.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时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实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突触后神经元不具有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的能力D[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因为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Na+内流,所以K+与Na+的比值,静息电位时比动作电位时高,A正确;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起作用,C正确;突触后神经元可以合成神经递质,再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D错误。
] 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对应的结构是小脑D.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生物节律的控制与下丘脑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C错误;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的调控,D错误。
周测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答案)
生物周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成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2.兴奋是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下列关于兴奋的描述正确的是A.兴奋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中才能产生B.前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总能引起后一个神经元的兴奋C.神经元既能够产生兴奋,也能够传导兴奋D.在反射弧中兴奋总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递3.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4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膝跳反射 B.司机在路口看见红灯就停车C.排尿反射D.吃肉时会流唾液5.下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 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A.2处B.3处C.4处D.5处6.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A.大脑皮层B.下丘脑 C.延髓 D.垂体7.下图表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若在刺激点处施以刺激,会引起膜内外a、b和c之间形成局部电流,有关的电流方向是()A.膜内的电流方向是b→a,膜外的电流方向是a→bB.膜内的电流方向是a→b,膜外的电流方向是b→aC.膜内的电流方向是b→c、a→c,膜外的电流方向是c→b、c→aD.膜内的电流方向是c→b、c→a,膜外的电流方向是b→c、a→c8.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大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10.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11.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含解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元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手部受到针扎刺激后,将表现为A.有疼痛感觉,能缩手B.无疼痛感觉,不能缩手C.有疼痛感觉,不能缩手D.无疼痛感觉,能缩手2.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3.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在s处给予刺激,则在a处可测到电位差的变化B.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C.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递质形式传递的D.若兴奋由a传导到e,则a→b的传导速度大于d→e的传导速度4.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5.下列关于神经系统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基础是反射B.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由于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造成Na+外流,形成膜电位为外正内负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6.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A.B.C.D.7.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现象逐渐减少,一定年龄后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
该现象说明()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B.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控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D.婴幼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不完整8.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9.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后练习(含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训练24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电极与细胞膜外侧相连,则开始时两极间的电位差为零;施加一有效刺激后,电位曲线会先后形成两个相反的波峰,所以答案选D。
答案:D2.2014·盐城二调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突触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从上一神经元经突触传递到下一神经元,A、B正确,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D正确。
答案:C3.2014·青岛一模如图表示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曲线,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B.阻断了部分K+通道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解析: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形成的,如果Na+通道被部分阻断,则Na+内流会受到影响,最终出现图中处理后的电位变化(比正常的动作电位低)。
答案:A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解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B5.如图为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该电位可表示静息电位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C.图乙中的刺激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图乙中产生的兴奋会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两侧传导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两个图中测量仪器中接头所放的位置。
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 系统的调节典型习题(附答案)
(1)图中B、C表示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 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____________。 (2)图中a~d,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CO2浓 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的来源有__________,b的 去向有_______________。
A.静息状态时甲图中④处上侧是正电位,下侧是负电位 B.图甲中结构②都分布在突触小体中为③中物质的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C.图甲D.图乙中的X所示为传入神经元,其右侧结构d可以产生感觉
10.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感受器,e是效应器 B.切断d,刺激b,引起效应器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C.兴奋在结构c(神经细胞间)和结构b处传导的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1.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 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 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总分:
________________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试题附答案
1.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与此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又向膜外扩散。
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B.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内负外正C.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从静息状态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2.图1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
图2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过程。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A侧为膜的内侧,B侧为膜的外侧B.图1中显示K+均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C.图2中膜电位是以膜内电位为参照测定的D.图2中②处Na+通道开放3.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4.下图表示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B.②处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③对神经递质的识别不具有专一性D.④一定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5.某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起不到麻醉作用,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可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静息时有较多离子通过通道蛋白Ⅰ出细胞,则通道蛋白Ⅰ为K+通道B.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堵塞了通道蛋白Ⅲ,导致Na+无法内流C.上图所示的突触后膜A侧呈负电位、B侧呈正电位D.辣椒素的作用机理是与通道蛋白Ⅱ结合,进而改变通道蛋白Ⅱ的形态结构6.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7.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一次B.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两次C.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理论上指针不偏转D.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一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8.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下列现象是反射的是() A.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B.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4.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5.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D.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6.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
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A.K+、Na+B.H+、K+C.Na+、K+D.Na+、H+7.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8.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能力提升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B.参与反射弧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不都在b中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10. 图1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变化情况为图2中的()11.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12.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13.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14.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
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
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
(2)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图中甲所示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乙所示为测得的膜电位变化。
请回答:(1)图甲中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电位。
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钠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段。
个性拓展16.为研究兴奋的传导,科学家先后进行了以下实验。
据此回答问题:实验一在蛙的坐骨神经表面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一)。
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如图一①);当刺激a点时,电表指针发生从图一②~⑥的连续变化。
电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
实验二以枪乌贼的巨轴突为测试对象,将一电极插入轴突膜内,另一电极置于膜外,电表指针发生偏转,如图二中的A图。
给予刺激后,电表指针发生偏转的情况如图二中的B图和C图。
(1)实验一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请用实验二的结论解释图一③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图二的方法测量图一④中c点的膜电位,将会出现图二中________图所示的结果(用字母表示)。
答案部分1.答案 D解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只有D项符合该概念。
2.答案 A解析刺激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和感受器都能产生兴奋,兴奋经过反射弧传导到效应器,引起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所以A项正确。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一般不在同一部位,不属于同一器官,所以B项错误。
神经中枢兴奋使神经冲动传导到效应器使效应器兴奋,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脑干和大脑。
3.答案 A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动物体或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但反射的发生除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一定强度的刺激。
4.答案 B解析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特化而成,其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
不同的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且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5.答案 C解析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
6.答案 A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造成的,故Ⅱ代表Na+。
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故Ⅰ代表K+。
7.答案 A解析受刺激后,刺激部位电荷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膜外电流为b→a,膜内电流为a→b。
8.答案C解析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所以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和膜内,且电流必定是从膜外流向膜内。
当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接在膜外或膜内时,由于两电极间无电位差存在,指针不偏转。
9.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Ⅰ为传入神经,Ⅱ为传出神经。
脊神经是混合神经,所以图中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刺激的感受器,又有产生运动的效应器;参与反射弧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不都在b中,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在b外的神经节中;Ⅰ为传入神经,当a感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其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但恢复静息时,又变为外正内负;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完成必须反射弧完整,Ⅱ处受到刺激,是神经产生的兴奋直接引起肌肉收缩,应该属于一种应激,不是反射。
10.答案 C解析C点刺激传至B点时,该点膜外为负电位,A点未兴奋,仍为正电位,此时电流方向即由A→B,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B点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电位,局部电流向A处传导,传至A处时膜外变为负电位,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
11.答案D解析根据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可知,细胞受刺激后,膜外的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由于膜外的Na+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内,此过程是一个协助扩散的过程。
Na+带正电荷,进入细胞内,改变了局部的电荷数量比,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当降低S中的Na+浓度时,再受刺激,由于膜外Na+浓度变小,进入细胞内的Na+数量就少了,内外电位差就会减小,静息电位主要是由膜内K+外流造成的,因而不受影响。
12.答案A解析丁区域发生K+外流或Na+内流,不能同时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13.答案 C解析依图示,未受刺激时,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故B项正确。
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故C项错误,D项正确。
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Na+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故A项正确。
14.答案(1)皮肤脊髓(2)能不能不能反射弧结构不完整解析(1)青蛙的大脑已被破坏,刺激后出现的后肢收缩活动属于脊髓反射,因此中枢位于脊髓;实验中后肢保留了皮肤,因此感受器应位于左后肢趾部的皮肤中。
(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引起反射的首要条件是反射弧必须保持完整性,反射弧任何一个环节的结构或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题中将传出神经切断,反射弧结构失去完整性,再刺激引起效应器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15.答案(1)a静息c动作(2)通透内b解析由图示可知,A装置测的是静息电位,B装置测的是动作电位。
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急剧变化,Na+的流入量增加,形成动作电位。
16.答案(1)电信号(或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b点膜电位为内正外负,c点膜电位为内负外正,b点和c点膜外存在电位差,电流由c流向b (3)A解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在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当受到外界刺激时,由于Na+内流,膜电位发生逆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因此电流方向由c→b,指针向左偏转。
(3)在图一④中c点电位仍为静息电位,因此应是图二中A图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