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 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 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孟子说,“如果大王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 怕就差不多了!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 多。”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 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 欣赏音乐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 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 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 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 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课文结构分析理解
中心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第一层:借回答齐宣王问题,提出 论题
第二层:借景公和晏子的对话,来 讲解君民相乐的道理。
本段总结:孟子借景公和晏子对话 阐明君子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道理。
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与民同乐
这三则材料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对比
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
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 其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一则
自主学习
生字认读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独乐乐 yuèlè
孰乐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i lè
管籥之音 yuè 疾首蹙頞 cù è
羽旄 máo
则王矣 wàng
问题归纳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 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 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 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 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 好君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及译文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 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就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位代表人物。
在当时,孟子比较风起云涌的诸子学说,他笃信只有儒家学说才是救治天下的唯一正确之道,他宣扬儒家的仁爱观、德政、王道,以安定天下。
其”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名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由此可见,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得民心,尊重人民、善待百姓,肯定人民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地位。
领导者、当权者倘若能做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全国上下齐心,国家也定将日益强大。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这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一切劳动成果都是人民所创造,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取的成果与人民共享。
孟子曾说:“出乎尔者,反乎尔也”。
意思是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这正是处理官员与群众关系之道。
为官者,善待百姓,为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相反,倘若在人民遇到困难时,政府袖手旁观、视若无物,他日,国家有难,人民也难以齐心应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在当时,既没有先进的军事装备,军队规模也较之甚小,但正是由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全国上下齐心,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团结一心,用坚强的意志和爱国之心击退了敌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仍然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二、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一个人享受快乐不如同大家一起分享来的开心。
古诗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翻译赏析

古诗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翻译赏析文言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
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均为山名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
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
方,反,违反。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征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征、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先秦诸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翻译-译文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 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 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 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 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 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而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 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五年级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翻译:不倚仗年纪大,不仗恃地位高,不倚仗家里富贵来交友.交友时,是因为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任何倚仗的观念。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以民之乐为自己的乐人民开心他就开心.以民之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人民忧愁自己就忧愁. 以天下的乐为自己的乐以天下的忧为自己的忧,这样还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
3.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翻译: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去侮辱别人,勤劳节俭的人不会去抢夺别人的财产。
4.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翻译:因为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去打,而要想得到鱼要去水里去捞,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翻译: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
7.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翻译: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原文与译文

《xx之乐,忧民之忧》原文和译文1、【原文】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2)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3)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千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8)举疾首蹩领而相告曰:(9)‘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10)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11)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鹿之美,(12)举疾首蹙 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注释】(1)庄暴:齐国大臣。
(2)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3)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
(4)庶几:差不多。
(5)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6)直:不过、仅仅。
(7)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前一个“乐”作动词用(音yào药),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8)管龠(yuè月):管,笙;龠,萧。
(9)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è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 是鼻梁,蹩额即皱起鼻梁来。
(10)极:朱熹《集注》云:“穷也。
”(11)田猎:在野外打猎。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 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 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 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 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 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 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 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 快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 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大王在这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 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 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 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 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 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 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 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 戴!”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 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 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 楼,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
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 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 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 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教案
2013、 11、 05 学习目标: 1、 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能正确、流畅的诵读课文。 2、 理清选文的行文思路,增强古文的阅读能力。 3、 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理清选文的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和交流研讨。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图片
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灵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 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 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 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 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徒流离失所的痛苦,却有一定的意义;但同时统治阶 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 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宣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写 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表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思想感情;汶川地震后的废墟上,温总理苍老、忧心疲惫的面容让我们看 到一个与老百姓心连心的国家领导人形象。他们这些人以老百姓的忧愁为 忧愁,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那么这种忧乐思想的源头在哪里?他就在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那儿。今天我们学习《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选文,
来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找 1—2 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课。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辨字正音,老师范读,学生正音。
王语( yù)暴 (b ào) 以好乐
庶 shù 几 j ī
有诸( zhū)
独乐( yuè)乐( l è)
疑问。
3、讲解课文。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齐宣王告诉庄暴喜欢音乐, 庄暴无言以对, 说明了什么?
3、孟子明知齐宣王喜欢世俗音乐不利于治理国家,可他为什么没有直
接批评齐宣王,而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4、这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五、思考
师:读完这篇文章, 同学们请思考孟子 “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 为什么?”
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民抗 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
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 了温馨的回忆。
2 、分享对于君王治国很重要,其实对我们普通人也很重要,那么本文 对你有什么启发?谈谈自己的感悟。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领会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领略、学习了孟子“求 同存异、因势利导”并在对比中说理的劝说艺术。希望你们青年一代能够 努力学习,胸怀天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 生价值。
孰乐( l è)
民请为( wèi )王言乐( l è) 管钥( yuè) 疾首蹙( cù)頞(è)
羽旄( máo)
则王( wàng)矣
2、 学生跟读。
3、 学生自读,自学生疑。 (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点名读)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
2、学生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字词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