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电凝电切术(新)讲解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仅限借鉴)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1、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2、适应症: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禁忌症: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4、术前准备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
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
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
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一、消化道息肉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围手术期护理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结肠息肉的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结直肠息肉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的一种肠道疾病,因为其极易引起癌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一旦发现就应及时切除。
息肉大小、病理类型与其癌变有一定相关性。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多数的胃肠道息肉都可以通过内镜治疗而治愈。
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除(PSD术)创伤小、痛苦小、具有可重复性,因此,内镜下息肉PSD术是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1]。
通过对内镜下息肉PSD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和观察,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指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减轻痛苦,保证内镜手术的安全、有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结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233-02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本内镜室运用高频电凝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95例,其中,男56例,女39例,男女比例1.44:1,年龄25~90岁,平均55.26岁。
临床症状以腹痛、腹胀、腹泻、血便、大便习惯改变为主。
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其中,直肠64枚,乙状结肠34枚,降结肠23枚,横结肠36 枚,升结肠25枚,回盲部12枚;单发息肉58例,多发息肉37例;息肉大小0.3~4.5 cm大小不等。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腺瘤性息肉59例,增生性息肉25例,炎性息肉11例。
1.2治疗方法在肠镜检查下发现息肉后,选择适当的圈套器,圈套息肉后,慢慢地收紧圈套,采取高频电凝切除法将息肉整体切除,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
如术中有少量出血可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液冲洗,或钛夹止血。
2 护理2.1术前护理2.1.1术前准备术前详细了解病史,尤其注意近期用药史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血小板凝集药物、肝素血液透析等)。
如有上述药物的用药史应停服7d方可行息肉切除术;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等;签定手术知情同意书。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60《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1年第19卷 第11期 •临床医学・表1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X ±s )2.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组别例数术中的出血量(mL )手术的时间(min )术后住院的时间(d )观察组4110.23±1.2063.21±5.36 2.03±0.23对照组4010.01±1.1461.24±5.01 3.61±0.28r 值0.846 1.70910.173P 值0.4000.091V 0.001有统计学意义(P V0.05)。
详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例(%)]组别例数重度疼痛中度疼痛轻度疼痛观察组412(4.88)8(19.51)31(75.61)对照组406(15)14(35)20 (50)Z 值 2.091P 值0.0372.3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术后,观察组患者中疼痛程度为轻度患者的占比高于 对照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其中疼痛程度为中度和重 度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内病情 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0.05)。
详见表 3。
表3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组别例数血清肿[例(%)]慢性疼痛[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例)]术后6个月内病情的复发率[%(例)]观察组411(2.44)0(0) 2.44(1) 2.44(1)对照组405(12.5)3(7.5)20(8)20(8)X ,值 6.322 6.322P 值0.0120.0123 讨论TAPP 是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经典术式。
对患者进行 TAPP 时需要放置补片,以防其术后病情复发。
以往,临床 上在进行TAPP 时多采用螺旋钉固定补片。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1、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2、适应症: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禁忌症: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4、术前准备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
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
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
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一、消化道息肉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
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摘要】目的本文对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详细分析。
方法对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把10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甲组为研究组,乙组为参照组),甲组患者实施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乙组患者实施常规胃镜下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治疗后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
结果甲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缩短为平均(4.36±1.25)分,且成功率高为100%,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为12%,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
结论把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中,其治疗疗效显著,治疗成功率高,且手术用时时间短,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显佳,可以广泛采纳运用。
【关键词】无痛胃镜;电凝电切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上消化道息肉主要是指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情况,上消化道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以及腺瘤性两种,前者属于良性息肉,后者癌变率较高[1]。
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消化道穿孔和出血的症状,上消化道息肉在早期基本无症状表现,在出现并发症时会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出血等症状。
此疾病需手术切除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由于对患者伤害较大,患者疼痛难忍,易导致治疗无法继续进行,本文将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患者的治疗中,对其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本文现做以下详细论述。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对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把100例患者平均分为甲、乙两组,所有患者男女人数均等,甲组患者50人,男性患者28人,女性患者22人,患者平均年龄为(32.5±3.5)岁。
乙组患者50人,男性患者22人,女性患者28人,患者平均年龄为(33.5±4.5)岁。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书评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张彬浙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胃肠镜中心,浙江台州318020胃肠息肉是指隆起于胃肠道黏膜上皮并向胃肠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简单而言,就是长在胃肠道的“疙瘩”。
根据息肉所处消化道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胃肠息肉发病率(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胃肠息肉是常见病,随着现代医疗干预措施,如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广泛应用、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根除治疗等的影响,胃肠道息肉的发病特点、患病人群、临床表现等诸多方面正发生着改变。
在我国,目前人们对于胃肠息肉的认识不足,正规诊疗率偏低,如何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干预、手术治疗等方面规范化防治胃肠息肉,很多人仍一知半解。
相比于普通胃镜,无痛胃镜可以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减少患者焦虑情绪,在避免患者受伤的同时检查的更加清楚,避免对患者造成生理以及心理上的伤害。
电凝灼除是指将圈套器缩入鞘内,头端仅伸出0.5~1mm,充当电机极,接触病变,实施电凝。
对于一些小病变的处理,可达到类似氩气刀的效果,对多发病而言,采取此方法治疗效率高、快捷。
本文将结合《胃肠息肉100问》讨论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
《胃肠息肉100问》一书于2019年3月出版于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作者为肖国辉、陈辉主编,本书分为四篇(常识篇、诊断篇、治疗篇、预防保健篇),涵盖了胃肠道系统解剖、流传病学、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诊疗方案及预防保健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精彩。
本书图文并茂,依靠着现有的文献以及相关临床调研,以通俗易懂的问答形式收录胃肠息肉相关问题,力求使广大群众全面熟悉胃肠息肉的相关知识,以期对胃肠息肉治疗、预后和随访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
胃息肉作为胃部黏膜上皮增生所形成的赘生物,属于良性胃部疾病,该病在发病初期通常无特异性症状,而随病情发展,息肉逐渐增大,进而引发嗳气、腹痛、反酸、腹胀。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分析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分析【摘要】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目前治疗方式有限。
胃镜检查在胃息肉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高频电凝电切技术切除息肉组织。
临床应用情况显示,该方法安全有效,疗效明显。
术后需进行细致的护理和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治疗方法有望成为常规手段,但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验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为治疗胃息肉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
【关键词】胃息肉、无痛胃镜、高频电凝电切、临床分析、疗效观察、并发症、术后护理、安全有效、未来发展、临床研究、长期疗效、安全性验证1. 引言1.1 胃息肉概述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形成的肿块,常见于胃体和胃窦部位。
胃息肉的形成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胃息肉多为良性病变,但有时也可能发展为恶性病变。
胃息肉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胃息肉的大小、数量、形状各异,有些甚至只有几毫米大小,不易被肉眼观察到。
对于发现的胃息肉,应及时进行治疗,以防止其发展为恶性病变。
治疗胃息肉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药物治疗、胃镜下治疗等。
胃镜下治疗是目前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通过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可以直接作用于胃息肉,将其迅速切除,同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恢复较快。
了解胃息肉的相关知识,了解胃镜下治疗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胃息肉具有重要意义。
1.2 胃息肉的治疗现状胃息肉是胃粘膜上长出的小结节状病变,多数为良性,但有发生恶变的潜在风险。
目前,胃息肉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减少症状或抑制息肉生长,但疗效有限且容易复发。
内镜治疗是目前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下剥除等,但存在操作风险和长期疗效不确定性的问题。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肠息肉的护理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肠息肉的护理对247例肠息肉的患者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有效率为100%,提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肠息肉是安全、有效、微创、实用的治疗方法,而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积极有效配合、术后有效预防治疗及健康教育则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标签:肠息肉;电凝电切:护理近年来,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内镜诊断治疗成为消化道肿瘤性疾病治疗发展的方向,而高频电凝电切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肠息肉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安全,无需剖腹,定位准确,费用低,痛苦少,可重复进行,使患者容易接受而在临床广泛开展。
我科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共治疗247例肠息肉患者,由于护士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及健康宣教,术中密切配合,术后严格控制饮食,注意观察并发症的发生,使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但也有个别发生并发症,经过治疗后好转,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47例,男137例,女110例,年龄15~89岁。
息肉部位:直肠197枚,乙状结肠154枚,降结肠39枚,横结肠31枚,升结肠52枚,回盲部19枚。
息肉形态:有蒂型(Ip型)273粒,亚蒂型(Isp型)152粒,无蒂型(Is型)246粒。
息肉大小0.2cm×0.2cm~4.0cm×4.5cm。
均经电子肠镜确诊为结肠息肉,病理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1.2方法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术。
1.3结果本组247例肠息肉患者行电子结肠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术,其中243例手术成功,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4例并发症中,出血3例,(术中1例,术后2h出血1例、术后4d出血1例),穿孔1例,穿孔发生率为0.25%。
2 术前准备2.1心理护理由于大肠解剖结构特点,多数患者在肠镜检查时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
针对这存在心理问题,检查前给予耐心和细致的心理疏导,向患者和家属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有效、微创、实用的治疗方法,介绍本科技术力量、先进设备,成功病例及操作者情况和配合要点,鼓励患者提问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答,解除其恐惧感,缓解紧张的心理压力,取得术中配合,并解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请家属签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注意事项: 发生穿孔并发症后,大多数行保守治疗,禁食水补
液,胃肠减压,抗生素的应用,严密观察一般不需 手术治疗均能治愈。但保守治疗失败者需根据穿孔 部位、大小、形态和病员全身情况决定做修补,局 部息肉切除术
3、仪器: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镜 。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 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
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 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 (禁用甘露醇)。
出血 穿孔
并发症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 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 (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 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
(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
消化内科 xxx
内镜治疗方法的发展
息肉切除
EMR
ESD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1.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2、适应证 :
上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直径<2.5 cm,以有亚蒂 或有蒂为宜。
活检病理检查排除恶变者
禁忌症: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息肉切除术操作步骤
A.充分暴露息肉 C.茎部保留约5mm,先电凝后切割
B. 完整套取息肉 D. 回收息肉,送检病理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
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 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 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 为3-4秒即可。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 凝切除法;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 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 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 保留残蒂0.5-1厘米左右长;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 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 粘膜下注射2-4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 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 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 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 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
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
(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 (5)、患者血管弹性差,PT减少; (6)、创面继发感染; (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 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 光、微波等。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二、穿孔 可发生在息肉切除术时的即刻,也可发生在术后数
天内。 常见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圈套切割部离肠壁太近; (2)、通电时胃肠蠕动,使圈套钢丝损伤肠壁穿孔;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3)、圈套钢丝未收紧,导致通电时间过长灼伤过 深;
(4)、电流强度选择过弱,通电时间过长,使残端 的灼伤过深至肠壁全层引起数天后穿孔;
(5)、通电时未将息肉轻轻地向腔内提拉,形成天 幕状假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