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别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代]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朝代:唐代作者:原文: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意思-赏析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意思|赏析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作者:佚名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诗词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唐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联,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的意思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的意思“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的古诗作品《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鉴赏】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其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⑷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⑸泣:哭泣。
⑹离群:离开同伴。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鉴赏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知识拓展王勃】辞赋成就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
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
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
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
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
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
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
《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江亭夜月送别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翻译/译文【其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赏析/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王勃的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的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一)江送巴南⑴水,山横⑵塞北⑶云。
津亭⑷秋月夜,谁见泣⑸离群⑹?(二)乱烟⑺笼⑻碧砌⑼,飞月⑽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⑾,江山⑿此夜寒。
注释: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
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⑷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津,渡口。
⑸泣:哭泣。
⑹离群:离开同伴。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参考翻译:(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江亭夜月送别》古诗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江亭夜月送别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翻译/译文【其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赏析/鉴赏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的翻译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的翻译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的翻译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如下: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前言】《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注释】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鉴赏】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第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别时间,尾句寓情于问,间接表达离情。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
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两诗都点到“月”,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巴蜀,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巴蜀时写的送别诗。
D.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一首诗;诗人在后一首诗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转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答案】1.B2.①“寒”即寒冷,这个“寒”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①“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的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①“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的“乱”字,次句的“飞”字,以及第三句中的“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融入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项,“间接表达离情”错,诗中的“泣离群”是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离情。
C项,虽然两诗都点到“月”,但不能据此就简单断定两首诗是“中秋前后”写的。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勃的这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
表达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
全诗如下: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送别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送别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能够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来说,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个要求的,理应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
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
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
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
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
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
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
而且,这首诗中能够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
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
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
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诗
人就是使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
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使用得浑然
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