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92例临床分析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92例临床分析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9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新生儿疾病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倘若没有尽早诊治,对儿童的生长健康将会带来不小的影响,现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使用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颗粒,其目的是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降低新生儿病人的病痛折磨。

方法选取2009年5月到2011年10月的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并且配合茵栀黄颗粒;对照组患者再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使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剩余23例使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身体体征和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通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46例患者的黄疸体征消失情况与对照组46例患者比较明显较早(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起到更快更好的作用,值得在临床科室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茵栀黄颗粒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疾病中较为多见的疾病,分为两种类型,即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造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因素很复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导致其病因形成也不同,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致病因素分析,并且及时有效的进行诊治,是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死亡比率以及致残比率的重要条件[1]。

本文选取2009年5月到2011年10月的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资料共有92例,均选自2009年5月到2011年10月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其中男55例,女37例,足月儿73例,占总比例的79.3%,早产儿16例,占总比例的17.4%,过期产3例,占总比例的3.3%;92例新生儿患者中低出生体重儿5例(5.4%),正常体重儿78例(84.8%),巨大儿9例(9.8%);92例患者中出现黄疸体征小于7天的患者有82例(89.1%),大于7天的患者有10例(10.9%);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并且配合茵栀黄颗粒;对照组患者再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使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剩余23例使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症状、总胆红素数值等方面差异不大(p>0.05),相关资料、数据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

新生儿黄疸临床论文

新生儿黄疸临床论文

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453300河南封丘县人民医院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061资料与方法2007年3月~2009年2月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0例,诊断标准均符合第6版《实用儿科学》。

其中男70例,女30例;足月儿75例,早产儿20例,过期产儿5例。

黄疸出现时间:<24小时15例,<7天75例,>7天10例。

本组30例是以新生儿黄疸入院,65例为24小时内因窒息、早产、呕吐等入院,而在住院期间发生黄疸,5例为因其他原因入院而测胆红素高于正常。

入院时体重<2.5kg 30例,>2.5kg 70例。

所有患儿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结合病因治疗予以保暖、吸氧、吸痰、纠酸、补充维生素k1,均早期母乳喂养,母乳不足给予配方奶喂养。

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8~12小时,及酶诱导剂(鲁米那5mg/kg·日),茵栀黄0.5~1ml/kg·日,分2次静滴,连用5~7天。

同时对血清tbil>300μmol/l以上的足月儿,>256.5μmol/l以上的早产儿同时使用人血白蛋白[1g/(kg·日)]。

溶血症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g/kg。

拟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48~72小时。

应用经皮测胆红素仪监测每日胆红素变化。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黄疸消退,血胆红素降至220μmol/l以下;②好转:黄疸逐渐消退,血胆红素趋于正常;③无效:黄疸不消退,血胆红素无下降。

结果研究结果发现,除胆红素脑病2例转院、2例放弃治疗外,母乳性黄疸予停母乳3天治疗,其余病例均采用光疗,并辅以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肝泰乐等)。

注意保暖,保证热量供应,纠正低氧、酸中毒、低血糖,抗感染等治疗。

平均住院时间6.72天,治愈76例,好转20例。

讨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早期出现的病理状态,其主要危害是引起黄疸,损害神经系统。

由于新生儿血-脑脊液屏障尚未发育成熟,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其病死率高,是小儿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危害极大。

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符宝铭;韦蓉【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现象[1].但由于围产、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50μmol/L后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其并发胆红素脑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2].【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4【总页数】2页(P132-133)【作者】符宝铭;韦蓉【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南宁530003;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南宁530003【正文语种】中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早期新生儿的暂时现象[1]。

但由于围产、感染、溶血等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黄疸也不少见。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50 μmol/L后称为高胆红素血症,其并发胆红素脑病可危及新生儿生命,或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致残[2]。

近年来,我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3],故如何根据我国具体情况,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死亡率、致残率是当务之急的重大课题。

现就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胆红素的来源及代谢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全身皮肤黏膜、巩膜出现黄染的征侯,主要为未结合胆红素所致。

胆红素是一种四呲咯色素,由血红素转化为胆绿素,再由胆绿素还原而成。

它的来源主要为衰老的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少部分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以及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与成人不同[4],特点是:(1)胆红素产生增加,(2)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低下,(3)肝细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4)肝细胞对胆红素排泄缺陷,(5)肠肝循环的特殊性(肠肝循环增加)。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在多种高危因素(早产、感染、溶血)的影响下,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故应该进行早期诊断和防治。

2 新生儿胆红素的测定方法监测新生儿胆红素的动态变化,是早期诊断和防治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临床新进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临床新进展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类型,患儿发病后需及时入院接受检查与治疗,防止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患儿生活质量及机体健康产生威胁。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该疾病治疗有了新的突破,更好的保障了患儿生存质量。

本文主要是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临床新进展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的疾病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New clinical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hyperbilirubinemiaJiang Chuan-yan.(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Three Gorg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000)Abstract: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s a common and multiple disease type in clinic. After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the children need to be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 in time to preven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equelae and threaten the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the childre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linical medicine, there is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which can better protect the quality oflife of childre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clinical progres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disease treatment.Key words: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Treatment; New progress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因红细胞破坏增多、肠肝循环增加、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不足产生的生理性黄疸疾病。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期间加强护理观察效果论文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期间加强护理观察效果论文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期间加强护理观察的效果【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期间加强护理观察工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新生儿黄疸患儿23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比组。

观察组120例,对比组110例。

对比组采用蓝光治疗。

观察组在蓝光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加强护理观察工作。

对比两组患儿平均蓝光照射时间。

结果观察组120例,均痊愈,其蓝光平均照射时间为344小时。

对比组110例,均痊愈,其蓝光平均照射时间435小时。

对比结果,观察组蓝光平均照射时间短于对比组。

结论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期间加强护理观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44-01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的现象[1]。

其主要临床病理表现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

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造成患儿的死亡[2]。

目前,对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以蓝光治疗为主[1]。

蓝光治疗的时间,由数小时到数十小时不等。

在新生儿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期间加强护理观察,可以有效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

本文就讨论了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期间加强护理观察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新生儿黄疸患儿23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比组。

其中观察组120例,男婴67例,女婴53例;年龄10小时-31天,平均157天;早产12例,足月产108例。

对比组110例,男婴52例,女婴58例;1-31天,平均180天;早产9例,足月产101例。

p>005,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对比组采用蓝光治疗。

观察组在蓝光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加强护理观察工作。

对比两组患儿平均蓝光照射时间。

121 蓝光治疗蓝光治疗采取连续或间断照射。

其中,间断照射分为:蓝光照射6到12小时后间断2到4小时后继续照射;蓝光照射8到12小时后间断12到16小时后继续照射[3-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论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论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论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

它是由于新生儿肝脏未完全发育、胆汁分泌不成熟、红细胞分解加速等原因导致的黄疸现象。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核黄疸和脑损伤,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将就此介绍。

一、护理前准备在护理前,首先要排除有无明显的先天性疾病和遗传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G6PD缺乏等。

同时要了解孩子的母亲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或输血,这些都可能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此外,还需做好相关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型、血凝、血糖等检查,以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

二、护理常规1.加强观察需要观察孩子的黄疸程度和发展趋势,检查孩子的尿液是不是增多颜色是否变浅,粪便是不是增加了;还要观察孩子的哭声、表情和睡眠情况,以及有无发热、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如果发现孩子的黄疸程度持续上升,则需要及时就医。

2.保证充足营养保证新生儿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十分重要。

母乳是最好的营养来源,让宝宝充分吸吮母乳可以加快胆红素的排泄,缓解黄疸的症状。

如果母亲无法喂养,可以考虑使用配方奶。

3.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可以预防感染和炎症的发生。

每天给宝宝擦洗身体,注意肚脐的卫生,以及时更换尿布。

在夏季,可让宝宝多曝露于阳光下,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三、护理重点1.光照治疗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照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治疗期间,宝宝需要被裸露在特殊的蓝光下,每天照射12小时左右。

家长要保持注意,避免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免对宝宝有不良影响。

2.药物治疗如果光照治疗无法效果明显,医生可能会考虑给宝宝口服抗黄疸药物。

然而,治疗前应当了解抗黄疸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护理技巧1.保证足够睡眠新生儿是需要大量睡眠的,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同时,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避免子夜护理和过分打扰宝宝的休息。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91-01【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方法对28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类分析。

结果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及母乳性因素等。

分别占32.62%、26.95%及19.15%。

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及母乳性因素。

正确指导母乳喂养, 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是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由于胆红素的毒性,过高的胆红素可以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细胞的代谢功能,引起细胞功能紊乱[1],严重者可产生胆红素脑病,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对病理性黄疸进行病因分析,并合理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为了探讨其病因构成及发生规律,及早干预,本文回顾性分类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82例,对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82例由本院妇产科转入或由门诊收住院,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而诊断,其中男162例,女120例,其中孕期42周6例。

体重4000g12例。

出现黄疸时间:24小时内24例,7天14例;血清胆红素水平:<221μmol/l 42例,占14.89%;221~256μmol/l 60例,占21.28%;257~342μmol/l 145例,占51.42%;>342μmol/l35例,占12.41%。

1.2 诊断标准:①出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 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分析和治疗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分析和治疗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治疗和结果分析。

方法收集13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对其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和预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通过正确诊断、及时检查和分类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并有效预防后遗症。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类治疗前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表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均为病理性黄疸。

[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有很多。

比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围产期疾病等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并发胆红素脑病,导致脑瘫。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各种治疗措施的使用是否及时,是否正确,均有可能使黄疸的控制不平衡,甚至使黄疸加重。

因此如何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显得十分重要。

为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收集内黄县人民医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共135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集13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例,其中男患儿72例,女患儿63例,早产儿4例,年龄在1~27d;所有患儿均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其中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患儿59例,胆红素生成过多患儿54例,胆汁排泄障碍患儿22例。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如下[2]: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天上升超过85 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 r722.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6-01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是因为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

2008年6月~2010年8月,我们用蓝光照射治疗196例黄疸新生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6例黄疸新生儿,男117例、女79例,出生时间1d~15d。

其中早产儿92例。

适应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12mg/dl;早期出现黄疸,进展快,产后即检查出有溶血病。

排除肝功能异常和直接胆红素增高的患儿。

1.2 蓝光照射治疗蓝光能加速非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无毒无色的水溶性双吡咯物质,经胆汁和尿很快排出。

蓝光照射是降黄的有力措施,能减少换血的次数,但不能代替换血,应定时复查胆红素照射方法可照6小时,停2小时,共5天,或连续照。

波长450~460nm的蓝光效果好,总亮度300~400w(2000w的强光可引起溶血)。

患儿赤裸,可用单面光照或双面光照。

应用黑纸或黑布保护眼睛及会阴。

1.3 护理方法1.3.1 治疗前与家属沟通蓝光治疗时患儿因暴露,脱离温暖舒适的襁褓,而造成不适,会哭闹,拒乳,呕吐。

并且因照射时间长,家长很难接受。

针对这种情况应提前与家长做好沟通,详细介绍光疗的必要性及照射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让家长有心理准备及治疗信心。

1.3.2 光疗前准备病室通风良好,保持室温22~26℃,湿度55~65%,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箱温调在30~32℃、32~36℃。

光照前给患儿洗澡,以减少皮肤感染,洗后不予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

给患儿戴上眼罩、会阴罩,不宜过紧。

14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病因论文

14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病因论文

14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病因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方法对 14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血清胆红素、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细菌培养等测定。

结果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第一位因素是感染,占52.7%,其次溶血因素占5%,围产因素占14.8%,不明原因占27.5%。

结论本地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其他因素也占相当比例,不容忽视。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96-01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尽管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处理不当可造成永久的后遗症——核黄疸,不同的地区,黄疸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故及早的找出病因,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非常重要。

为探讨本地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14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临床分析。

1 方法1.1 148例病例均来自本县及邻近郊县。

男性86例,女性62例,早产儿24例,足月产儿124例。

1.2 患儿入院后均做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清直、间接胆红素,血清蛋白,alt,ast,gtp检测。

疑为溶血者,患儿及其父母的血型鉴定及相关抗体试验。

患儿及母亲的乙肝检测,对严重感染患儿进行细菌培养。

1.3 诊断标准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

2 结果2.1 感染因素78例,占52.3%,其中包括上呼吸道感染24例,占同类的30.7%;肺炎8例,占10.2%;脐炎12例,占15.4%;上感+脐炎15例,占19.3%;尿路感染4例,占5.1%;尿布疹合并感染5例,占6.5%;腹泻6例,占7.7%;脓疱疮3例,占3.8%;婴儿肝炎综合征1例,占1.3%。

2.2 溶血因素8例,占5%,其中abo溶血7例,占此类的87.5%;rh(-)1例,占12.5%。

2.3 围产因素22例,占14.8%,其中早产14例,占此类的63.6%例;窒息3例,占13.6%;头皮血肿3例,占13.6%;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占9.2%。

新生儿黄疸观察和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观察和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摘要] 目的总结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经验。

方法通过对54名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观察,分析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

结果 54例新生儿黄疸病患儿均找出原因,53例经及时治疗,黄疸消退,1例溶血性黄疸患儿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加强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观察和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发病的原因,及时治疗,可有效防止新生儿黄疸并发症的发生,使新生儿黄疸早日消退,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17-01医学上把未满月婴儿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它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于皮肤、粘膜及巩膜出现以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57μmol/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症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均称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分感染性黄疸和非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又分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及先天性疟疾等;非感染性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和遗传性黄疸1]。

现对我科2010年1—10月收治的5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新生儿黄疸病患儿54例,其中男婴28例,女婴26名。

患生理性黄疸29例、溶血性黄疸2例、感染性黄疸12例、阻塞性黄疸4例、母乳性黄疸7例。

针对黄疸发生的原因,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54例患儿中1例因溶血性黄疸出现核黄疸,经治疗无效死亡, 53例患儿经1-3周治疗均康复出院, 治疗有效率96.1%(见表1)。

表1 五组患儿病因比较x2=9.6, p<0.051.2 护理方法1.2.1 定时测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随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部位和颜色的变化,以观察黄疸病的严重程度,若黄疸从头面部和巩膜逐渐扩散到四肢,并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病逐渐加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若黄疸患儿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应警惕新生儿脑病的发生;观察患儿粪便和尿液颜色的变化,也可反映新生儿黄疸病的轻重,若尿液呈酱黄色,应考虑到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临床分析论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临床分析论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逐年上升趋势原因,指导基层单位在有限条件下积极开展科学的高胆血症治疗,尽快提到出生人口素质。

方法:把80例病理性黄疸按母子血型不合、早产儿、胎儿宫内感染、g6pd缺乏、窒息分为四类,按类别分别给予光疗+人血白蛋白;间隙光疗;光疗+抗感染+丙种球蛋白治疗;光疗+地塞米松,配予对症及支持疗法;供氧、营养支持、预防感染,改善循环基础上,积极开展蓝光治疗。

结果:病例全部治愈率98.75%。

结论:要注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病因鉴别诊断,提倡诊疗的个体化,及早开展干预治疗,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关键词】新生儿;胆红素;治疗【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96-0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常见新生儿疾病,原因较多,有同族免疫性、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感染、体内出血、红细胞增多、药物等等因素。

对新生儿危害较大,严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⑴,近年我院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呈上升趋势,经过严格鉴别诊断,针对性制定个体化系统的治疗方案,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现将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原因分析,回顾如下:1 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男56例,女24例,早产儿14例,占17.5%;窒息儿7例,占8.75%;母子血型不合儿10例,占12.5%,其中o-a型6例,o-b 型4例;羊膜早破至胎儿宫内感染患新生儿肺炎并新生儿黄疸者27例,占33.75%;g6pd缺乏者12例,占15%;难产窒息至头颅血肿10例,占12.5%。

出生24小时出现黄疸28例,其中足月儿血胆红素>102μmol∕l,早产儿5例,血胆红素>255μmol∕l。

24 ̄~48小时出现黄疸32例,血胆红素>256.5μmol∕l.早产儿9例,血胆红素>256.5μmol∕l。

新生儿黄疸-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新进展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 95年~99年,调查876例正常足月母乳喂养
Tbil 204±54.7mol/L (11.9±3.1mg/dl) 34.4%新生儿Tbil >205.2mol/L 14.3%新生儿Tbil >256 mol/L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并非绝对 如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时
Coombs’试验阴性 HCT或 网织红或
非免疫因素 严重同族免疫性溶血 感染(…)
Coombs’试验 弱阳性
轻,中度同族 免疫性溶血
Coombs’试验 阴性
Coombs’试验阴性
HCT 网织红 血涂片有溶血 改变
HCT或 网织红或
药物 红细胞酶缺陷 红细胞膜缺陷 血红蛋白病
感染 一般因素
2. 痉挛期(1~2d):痉挛,伸肌张力增高出现角弓 反张,80%患儿出现发热
3. 恢复期(1~2W):吸吮力和反应,呼吸好转, 痉挛减轻,肌张力从增高发展到肌张力减低
后遗症期(2m后):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 力障碍,智力发育落后
慢性胆红素脑病
继发于高胆之后的慢性胆红素脑病
1岁内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活跃,持续强迫 性性紧张性颈反射和矫正反射,运动发育落后
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足月儿: >205.2mol/L (12mg/dl) 早产儿: >256.5mol/L (15mg/dl)
生理性黄疸 病 理 性 黄 疸 高胆红素血症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代表性疾病
常见病因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代表性疾病
*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1. 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同族免疫性溶血) 2. 红细胞酶缺陷(G-6-PD缺陷症等) 3. 红细胞结构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4. 感染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作者:王东晓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是指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或每小时>0.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 umol/L(2mg/dl),凡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

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发现及改进,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药物;光化学;高压氧;交换输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19-021 药物治疗1.1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腺苷蛋氨酸是目前治疗肝内胆汁郁积、保护肝脏、促进黄疸消退的药物之一。

外源性腺苷蛋氨酸可以补充急性肝损伤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体内缺少的内源性腺苷蛋氨酸,有效减少胆酸肠-肝循环,保护受损的肝细胞,改善肝脏微循环,使胆汁运输系统功能正常并提高对内外源毒性物质的解毒处理能力,防止肝内胆汁郁积,达到保肝利胆双效合一的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肝脏生化指标。

1.2 微生态制剂在常规治疗黄疸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能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及降低血清胆红素,从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其作用途径为: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而微生态制剂主要含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均是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建立正常菌群,从而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

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是金双歧。

1.3 肝酶诱导剂:有改善酶合成及提高酶活力,促进胆汁排泄双重作用。

常用笨巴比妥每日5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17例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17例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17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1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感染因素占首位,之后依次为母乳因素、溶血因素、围产因素、阻塞因素、不明原因等。

经临床及时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治愈209例,好转76例,无效18例,转院14例,总有效率为89.9%,无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后取决于明确新黄疸的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若并发胆红素脑病,则预后差,临床工作中应对新生儿黄疸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中图分类号】0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23-0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尤其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更应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减轻新生儿黄疸程度,减少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1]。

现对我院31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诊治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317例病例资料系我院住院治疗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2]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年龄2~32d,其中男183例,女134例,男女比例为1.37 : 1;足月儿265例,早产儿52例;剖宫产212例,自然分娩105例;出现黄疸日龄1w 87例,>2w 39例,>3w 11例,>3w 6例。

1.2病因: 感染因素98例(30.9%)占首位:包括肺炎、脐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败血症及其它感染等;母乳因素74例(23.3%),发病日龄>2 w;溶血因素51例(16.1%)、围产因素43例(13.5%):包括窒息、缺氧、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膜早破、早产等;阻塞因素35例(11.1%)、不明原因16例(5.1%)等。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研究报告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研究报告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研究报告【前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呈现黄色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其中男婴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婴。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是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在婴儿出生时,胆红素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身体内的胆红素会积累到一定浓度后导致黄疸。

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如溶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黄疸的诊断】1.体检:通过观察皮肤、黏膜是否呈现黄色来进行初步判断。

2.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抽取婴儿血液进行检测,一般婴儿出生48个小时后进行第一次检测,如需要再检查第二次或更多次。

3.听日光下检查:通过将婴儿放置在荧光灯下,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皮肤黄疸的程度来进行诊断。

【黄疸的治疗】1.光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荧光灯治疗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2.换血疗法:适用于胆红素浓度极高的严重黄疸患儿,通过血液置换来减少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

3.药物治疗:如利胆排黄颗粒、氯菲酮等药物,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注意事项】1.防止脱水:光疗时需保持婴儿充足的饮水量。

2.保持光疗的距离和时间:其距离和时间需按照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进行把控。

3.注意肌肉有无受损:光疗会对婴儿的皮肤和肌肉造成一定的影响,请医生严密观测。

【结语】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光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换血疗法等核心方法来治疗,需要注意医生的指导和观察。

同时,家长们也应该提高对新生儿黄疸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注重婴儿的饮食和保健。

按摩灌肠治疗60例早产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

按摩灌肠治疗60例早产儿黄疸临床观察论文

按摩灌肠治疗60例早产儿黄疸的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研究按摩灌肠对于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1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治疗组30例,按摩灌肠组60例和单纯灌肠组60例,后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按摩灌肠和单纯灌肠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按摩灌肠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光照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单纯灌肠组和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后患儿的tcb 比较中,按摩灌肠组tcb值明显低于单纯灌肠组和常规治疗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按摩灌肠治疗,有助于其黄疸尽早消退,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关键词] 早产儿;黄疸;按摩;灌肠[中图分类号] r256.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45-01由于早产儿在母体内尚未发育成熟,其消化系统的功能较足月儿差,很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由于血液中未结合的胆红素可能引起核黄疸,若不及时治疗,30%的患儿会发生死亡,剩余的患儿也会留下听力下降、智力落后等脑损伤后遗症[1]。

因此,对早产儿进行干预和治疗,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对150例早产儿黄疸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按摩灌肠对早产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样本与方法1.1 样本来源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出生的早产儿150例,其中男性106例,女性44例,胎龄从29周-36周不等,出生体重为1.1kg-3.2kg,所有患儿均排除肝门、结肠以及腹部等疾病,将1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30例,按摩灌肠组60例和单纯灌肠组60例,三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三组患儿均采用口服茵栀黄口服液,静脉滴注苦黄、苯巴比妥来治疗黄疸,同时采用xhz-90新生儿黄疸治疗仪进行光疗。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不给予按摩或者灌肠,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单纯灌肠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喂养1h后进行灌肠治疗,灌肠时患儿采取平躺,臀部抬高,将准备好的灌肠液(开塞露混合生理盐水)1ml缓慢注入肛门中,然后拔出肛管,用手捂紧肛门,使灌肠液在肠道内停留5分钟以上,然后放松肛门,轻揉腹部,使大便排出,保持灌肠每天一次,两周为一个疗程;按摩灌肠组患儿以单纯灌肠组治疗方法为基础,在灌肠液注入肛门的过程中,以石蜡油润滑小儿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按摩60次以上,同时将患儿双腿曲向腹部,以增加腹部压力,然后以肛管为引导,拔出肛门的同时将粪便引出,每天行1次按摩灌肠,两周为一个疗程。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出生后的前两周内,它是由肝脏无法处理体内溶血产物、胆红素的过多积聚在体内造成的。

这个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有一定危害,因此,在临床医学上,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问题。

一、病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未成熟的肝脏无法有效处理胆红素。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将会加重黄疸的症状:1. 胎盘损害胎盘的剥离或其他方面的损害都会导致胎儿血液中胆红素的升高。

生后的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不足以处理大量的胆红素,导致了黄疸的发生。

2. 肝脏发育不完全在出生之前,新生儿的肝脏只有一部分成熟,未来数日或数周的时间中才能够发育完全。

因为肝功能不足,新生儿难以快速处理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3. 人工喂养相比于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母乳中含有未知的蛋白质和化学物质,可以帮助促进胎儿排泄胆红素。

4. 合并疾病如新生儿的血型不符、肝炎等疾病,都会引起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症状。

二、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眼睛发黄,特别是在头部、颜面、双手和脚趾等易于检查的部位。

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变得轻微。

三、治疗1. 光疗光疗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专业的光源帮助新生儿肝脏处理体内的胆红素。

在光疗中,医生通常会将新生儿放在一个带有专业灯管的温暖室内,以确保光线均匀扫过其身体各个部位。

2. 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将新生儿体内的富含胆红素的血液替换成其他人或新生儿自己体内的血液,这样就能有效缓解黄疸的症状。

3.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可以使用抗胆红素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并加速胆红素的消除。

四、预防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如让新生儿经常暴露在日光下、尽早开始母乳喂养、避免过度人工喂养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低的疾病,一般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就可以得以治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
【摘要】新生儿黄疸是临床最常见的生理及病理现象,及时准确的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国内外医学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总结,从而不断促进新生儿黄疸的诊治。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

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

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
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

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

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2.1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
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

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

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

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

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2.3 溶血性黄疸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受到外在因素的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远远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黄疸出现。

一般新生儿出生24后,血液中的胆红素迅速升高,但是临床无其他症状,在2-3周后逐渐消退。

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因abo血型不和导致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2.4 感染性黄疸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新生儿肝脏功能受损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性感染多为宫内感染,而细菌性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临床出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后长期不退且患儿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性黄疸,宜及时就医。

2.5 阻塞性黄疸由于肝外胆管或者肝内胆管阻塞导致,一般成
年人多见,新生儿出现阻塞性黄疸大多是由于先天性胆道畸形所引起的,临床出现脂肪泻、皮肤黄、出血等症状,易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4]。

3 新生儿黄疸的预测
3.1 新生儿呼气末co水平美国儿科学会提出测量呼气末co水平可以确诊患儿是否得溶血性疾病,此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证实并实施,高胆红素血症使核黄疸明显升高,导致co的生成增多,从而预测新生儿黄疸的产生。

3.2 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血清胆红素是由体内衰老的红细胞破裂产生的,当肝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排出胆红素率下降,使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主要由肝脏产生,当肝脏功能障碍时,白蛋白产生减少,使得血清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上升,比值越高则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越大。

3.3 脐血胆红素水平脐血胆红素是在胎儿分娩时通过抽出脐血检测出,能够在新生儿黄疸未出现时预测黄疸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脐血不能预测黄疸的严重程度,临床若脐血胆红素与白蛋白的比值大于0.99,则应高度警惕黄疸的可能性[5]。

4 防治措施的进展
4.1 预防措施一般新生儿出现黄疸是由于孕妇受湿热侵及胎儿使得胎儿出生后出现黄疸,因此在孕妇在妊娠期间要时刻注意饮食,忌食生冷,禁食辛辣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若孕妇以前有孕育过胎黄的胎儿则在妊娠期间要注意预防。

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注意
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如心率、心音等,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及巩膜黄疸情况,一旦发现有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抗d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黄疸,取得不错的疗效。

4.2 光疗的开展光疗是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采用蓝色光谱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变为易溶的结合胆红素,易于从尿液排出,使得体内胆红素量下降,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

此法安全有效、方便且在临床取得不错的疗效。

但是也会出现副作用,患儿治疗期间会出现腹泻、皮疹、低钙血症等并发症,所以在光疗的治疗过程中要对患儿进行精心的护理与观察,从而极大提高治愈率。

但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时宜采用换血疗法[6]。

4.3 药物治疗进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常用药物有白蛋白、酶诱导剂、激素等,通过应用这些药物使新生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从体内排出。

临床常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主要有l-天门冬氨酸,安妥明、奥利司他、微生态制剂、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促进新生儿肠道的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临床还常采取基因治疗,应用基因调控减少胆红素的生成,预防新生儿黄疸。

此外换血疗法自问世后一直不断发展,常采取脐静脉单通道换血法、脐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等方法[7]。

5 结论与展望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临床上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综合措施的研究,极大地减少了新生儿黄
疸并发症的发生,预防高胆红素血症是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最关键环节,同时还必须发现其致病因素,消除病因,加强护理,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仍有争议,需要医护工作人员进一步积极研究出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新生儿黄疸。

参考文献
[1] 白希敏.新生儿黄疸[j].临床与医学,2010,2(31):402-403.
[2] 朱丽娥,张路.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j].中国社区医学,2008,10(6):8.
[3] 田秀娟,徐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205-206.
[4] 施国栋.新生儿黄疸研究新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10):120-121.
[5] 刘义,独立中.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9):685-687.
[6] 刘俐.我国新生儿黄疸诊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4):198-202.
[7] johnson l,bhutani vk,kap k,et al.clinical report from the pilot usa kernicterus registry(1992 to 2004)
[j].perinatol,2009,12(29):25-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