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与富士竞争
柯达与富士之战
LOGO 第二章 总结 结局不同的原因
— 14 —
② 船大难掉头
传统业务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 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 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
①巨无霸式自信的文化
很多人将柯达的破产归结为战略选择的失 误,然而在战略选择的背后,柯达巨无霸式的 自信是贻误战机的重要原因。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 4—
1934年创立; 70年代崛起; 80年代稳步进入世界市场,84年拿下洛杉矶奥运会赞 助权攻入美国市场; 新世纪不断收购子公司; 2002年,富士产品数字化已经达到了60% 2011年市值依旧高达126亿美元。
1880年创立;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 90%; 1964年,傻瓜相机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 高记录; 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Steven J.Sasson开发出了 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2002年,柯达产品数字化比例只有25%,而竞争对手富士已经达到 了60%; 2012年1月19日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LOGO 第一章 历史 1.5 转型之路
— 12 —
1.5 转型之路
柯达vs富士
全线出击Vs夯实深耕 • 柯达全面转型开始,但是实际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富 士继续巩固原有渠道,并把中国作为主要市场。
• 柯达压缩成本、缩减业务,迎来短暂春天;富士推进
断臂求存Vs融知创新
新的结构性重组,并且调整了自己的研发模式,此时, 传统的感光材料方面在富士集团中的销售额比例则由
胶片双雄的冰火两重天
柯达与富士,黄色与绿色,胶片时代的一对老冤家,曾经主宰全球影像市场,伴随着数代人的成长。
进入数码时代后,两家传统霸主同样遭受过冲击,但眼下的命运却截然相反,一家欢喜一家愁。
对于成立130年的影像巨头柯达来说,辉煌的历史终于走到尽头。
柯达股价在过去一年累积下跌了88%,目前仅为0.55美元,市值不到1.5亿美元。
同一个月,富士胶片在拉斯维加斯召开的消费电子展发布了重量级单电相机X Pro 1,并正考虑投资陷入财务丑闻的传统光学公司奥林巴斯,借此扩大光学业务。
目前富士市值将近120亿美元,全年营收接近500亿美元。
为何柯达和富士走出了两条完全相反的轨迹,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命运?胶片带给柯达辉煌的历史、无限的荣光、巨额的利润,导致他们迟迟不愿走出这个安乐窝,对数码影像反应迟钝以至于被市场所抛弃。
如果柯达不那么沉迷于胶片带来的巨大利润,而利用自己的领先技术,大力开发数码相机业务,或许如今的市场仍然是柯达独大的局面。
而在胶片时代始终被柯达压着一头的富士,他们在数字化道路上则要坚决得多。
虽然直到1997年才推出首台民用数码相机,但自从1999年研发出Super CCD技术后,富士就一直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数码业务。
2002年,柯达产品数字化比例只有25%,而富士已经达到了60%。
与柯达一样,富士的胶片业务也受到了数码影响的明显冲击。
但富士并未留恋昔日的荣光,而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转型。
2004年开始,富士大规模收缩胶片业务,进行全球大规模裁员。
胶片不再是富士的核心业务,为了拓展数码相机市场,他们大力研发Super CCD技术,将相机制造从日本仙台转移到中国苏州,以降低成本。
富士的CCD具有独到的技术优势,而且也是日本乃至全球少数几家完整掌握数码相机技术的厂商之一。
命运迥异传说列宁曾经嘲笑资本家会卖给你吊死他的绳子。
这个传说或许并不真实,但却包含了一丝真理。
资本家经常会投资一些破坏他们自身业务的技术。
柯达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柯达VS富士:影像行业里的争锋者
在影像行业里,如果把柯达看作是称霸天下的屠龙宝刀,当今能称得上倚天剑的,恐怕非富士莫属。
创办于1880年柯达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感光材料生产商,至今占据着世界传统影像业的霸主地位,占世界市场的一半左右。
而富士则是二战后成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影响力,占据世界第二位。
双方的产品线均包括民用影像产品、专业影像产品、磁记录产品、医用产品四大系列,相互替代性极强,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们生死冤家的命运。
两家公司的竞争一直都非常激烈。
“宝刀屠龙,号令天下;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在全球市场上,从传统影像业(化学感光业)的黄与绿之战,到数码影像业的蓝与银(柯达与富士数码店的标志色分别是蓝色与银色)之战,柯达、富士这对神兵利器的交锋已经持续了数十个春秋,双方相生相克,势均力敌。
所谓冤家路窄,进入中国市场后,柯达与富士的争锋也没有一刻停止过。
柯达最先来到中国,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中国胶卷头把座椅的却一直是“绿”富士。
富士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高达70%,无疑是中国影像市场的领导者,而柯达鲜艳的黄色旗帜,这时候还只能列在第二方阵,与日本的柯尼卡和德国的爱克发并肩。
90年代后期,柯达把握机会,一举超越富士,成为了中国市场新的王者。
但在另一个新兴领域——数码影像市场上,与富士舍我其谁的气势相比,屈居下风的柯达至今仍在奋起直追。
98协议:柯达咸鱼翻身1998年以前,中国感光市场是富士的天下,而柯达与柯尼卡、爱克发等外资品牌一样,不得不长期屈居富士的阴影之下。
心高气傲的美国人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一直在寻找翻身的机会。
一个天赐良机终于降临到柯达头上。
1998年,中国政府面对负债和亏损累计近百亿元、一触即溃的中国感光业,已经没有了退路,时间再拖下去,整个感光业性命堪忧。
当时中央政府的态度是,如果要合资就对全行业合资。
但富士似乎无意接下这么大的烂摊子,甚至当中国政府要人访问日本提出要会见富士方面有关人员时也遭到了拒绝。
数码相机柯达与富士的“中国战争”
当时政 府 有 关 方 面 首 先 向富 士 提 出 了 合 作意 向 ,但 富 士 却 表 示 没 有 兴 趣 。于 是 ,柯 达 便
成 了 当然 之 选 ,于 是 , 有 了所 谓 的 “ 8 才 9 协
议 ” 当年 参 与 该 协 议 的 一 位 中 国 官 员说 : 。 “ 士 没 想 过 来 中 国 合 作 建 厂 ,但 柯 达 却 是 富
收获的时候 。
外 厂 商 所 占据 , 本 的市 场 格 局 是 :美 国 的 基 柯 达 和 日本 的 富 士 为 第 一 阵 营 ;第 二 阵 营 的 品 牌 有 索 尼 、奥 林 巴斯 、卡西 欧 、理 光 ; 而 在 中 国市 场 上还 处 于 市 场 开 拓 时期 的 国产 品 牌 ,只 能 归 入 第 三 阵 营 。事 实 上 ,尽 管 与
主 动 找 上 门 来 的 。 ” 综 观 在 华 取 得 成 功 的 跨 国 公 司 , 胜 的 制
2 0 年 之 前 , 士 在 中国 的 日子 却 一 直 不 太 01 富
好过。
关 键 无 不 是 采 取 与 本 土产 业 捆 绑 、 中 国政 与 府 建 立 共 同 利 益 基 础 的战 略 , 过 这 种 策略 通 能 够 迅 速 在 中 国市 场 占据 主 动 , 而 推 动 其 从 全 球 战 略 布 局 。 许 日本 企 业 更注 重 投 入 和 也 产 出的 正 比 ,喜 欢 采取 “ 平 快 ”式 的 竞争 短 策 略 , 而 导 致 当时 的 富 士 没 有 对 本 土 产业 从 做 出实 质性 承诺 , 绝 了政 府 的 橄 榄 枝 , 拒 把 合 资 的 机 会 拱 手让 给 了 柯 达 。 一 招 棋错 , “ 满 盘 皆输 ” 从 “8协议 ” 开始 ,富 士 从 以 前 。 9
柯达PK富士
4、销售渠道 在销售渠道策略上,柯达在多数产品上都采用 垂直型营销系统,其中较突出的特点是采用较 短的销售渠道:中国设厂——区域分销——零 售商。
5、促销手段 柯达在中国市场采取的促销手段主要有广告 、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与宣传。而由于胶卷 属于消费品,因此柯达公司把大部分的资金 用于广告。
富士相机
富士的发展历程
富士胶卷于1934年创立,其前身是大日本塑料 的“胶卷试验所”。1919年开始研究制造胶卷的 技术,1922年开始研究感光乳剂,1925年在积累 照相工业的经营诀窍的同时,成立了“胶卷试验 化所”,正式开始研究制造胶卷。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胶卷市场,是富士的天 下。富士牢牢占据着中国60%以上的胶片市场份 额,绿富士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
品牌战略 富士公司从质量战略、不断提高知名度、培 育品牌忠诚、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等方面来 进行品牌战略。
两者的综合评述
柯达与富士,无论从品牌还是产品质量,甚至是整体实力 上来说,我们并不能说谁优谁劣。但同在中国市场,富士却 无法赶上柯达的辉煌。 在企业营销中,柯达更好的有效利用了政治权利,对于 富士来说,柯达是一家擅长政府公关的美国公司,在“98协 议”中,柯达被授权为2001年底之前唯一可以在中国独资或 合资生产胶卷的外国企业,与柯达相比富士缺乏了一种与媒 体互动性的双向沟通。这种双向的沟通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利 益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结合东芝笔 记本事件、三菱帕杰罗事件等,日方企业对待危机的处理方 法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保护自身的短期利益为目标,能推 就推,责任能避让就避让,使人丝毫看不出解决问题、对消 费者负责的诚意。成败在于细节,这样会为你博取主动,柯 达与富士充分印证了此点。
富士胶卷新时期核心竞争力
柯达与富士案例(个人小结)
柯达与富士案例(个人小结)第一篇:柯达与富士案例(个人小结)个人小结从柯达与富士的竞争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在竞争中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受很多方面的影响,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之前所学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同样一个是领导者,一个是挑战者,最后百事可乐算是逆袭成功,在如今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从案例中所属背景看,柯达算是领导者,而富士算是挑战者。
柯达与富士作为世界感光业的两家领头公司,它们的竞争已经渗透各个方面。
在技术创新、产品性能上:两家公司固然从来没有松懈过,但近年来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分销、促销上的激烈竞争。
采取有效的销售策略,会使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柯达在日本采取的销售手段是成功的,唯一的一次失误是在1984年奥运会上,没有争取到奥运会指定彩色胶卷的专用权,被富士趁虚而入了。
但随后几年,柯达通过一系列促销活动,利用当地销售渠道等手段,最终挽回局面。
案例中是这样写到。
但在近几年,柯达已经慢慢走向破产之路。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柯达由于最初成功的太容易,从而忽略了危机,在上世纪,它是胶片市场的霸主,但是在成功的光环下,它没有充分重视数码时代的到来,即便是后来每年投入巨大的数码相机研发费用,但终因效率太低,固执的战略而将市场拱手想让于佳能和尼康。
另外就是缺乏创新,长期都依赖于相对落后的传统胶卷部门,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错失良机。
我觉得柯达的例子对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企业有很大的启发:任何企业如果只满足于之前取得的成就,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不懂得创新的的话,必将走向没落。
那么该怎么做就是企业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了。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重新树立企业的品牌内涵,放弃传统产业中心,向新的技术产业转移,打造个性化服务。
2、加强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确保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稳固市场。
3、分析传统需求市场和新技术的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找准市场,制定目标,做好市场定位。
柯达与富士的生死围剿
片企 业 ,也 不 是数 码 相 机 企业 ,应 该 把 它
“ 土 采 取 的 是 高 举 高 打 的 营 销 策 理 解 成一 家综 合信 息 技术 公司 。 宫 ”富 土人 如 略 , 受柯 达 压迫 多年 的一 个集 中爆 发 ,因 今 更 愿 意 别人 这 样 来评 价 自己 的公 司 。 是 为 富 土再 不 抓住 这 次数 码 影像 的机 会 ,那 对 于 双 方 多年 的恩 怨 ,大 家似 乎 都 不
柯 达 胶 片 的 围剿
作 为 传 统 影 像 业 的 “ 师 爷 ” 柯 低价 格 。 祖 ,
囵
维普资讯
0e I
— L 上 lj !j
j
富士数码反围剿
挽 回 ,富 土也 只好 “ 认命 ”了,潜 心研 究 自
的 战 略 调 整 计 划 。 但 这 样 的 调 整 似 乎 未
像 产 品 、磁 记 录产 品 、医 用产 品等 四大 系 列 上。
时 间 还 要追 溯 到 1 前 ,一 向在 中 0年
国 影像 市 场 占据 主 导 地位 且 志 得 意 满 的 富
士 面对 中国政 府 “ 救 ” 民族 感 光行 业 的 拯 请 求 竟然 “ 大摆架 子 ” ,予以 断然拒 绝。 此
有 了尚 方宝 剑 的柯达 顿 时 对 富 士展 开
2亿 美元 巨资 ,跨越 上 遇 传 统 影像 市 场 大 幅萎 缩 ,一对 冤家 双 双 了围 剿 ,柯 达投 入 1 个行 业 的 6 家 转 型 至 数码 领 域 再 次展 开 决斗 ,在 一 场 场 海 、福建 等 多个省份 收编 了 3
眼 看传 统 影像 事 业 的 大 溃败 已经 无 可 得 太 迟 。
柯达与富士
一、教学目标
• 1.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柯达与富 士的市场竞争者及行为做出准确判断。 • 2. 柯达的市场领导者战略是什么? • 3. 富士的市场挑战者战略是如何展开的。
二、案例摘要
• 柯达(Kodak)与富士(Fuji)是世界上最 大的两家胶片制造商,随着对市场地位的 争夺,两者展开了广泛而全面的竞争。特 别是随着数码摄影时代的来临,对传统胶 片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富士凭借数码 战车与柯达展开了新的竞争……
三、案例分析
• (一)柯达与富士的SWOT分析 • 1. 柯达的SWOT分析 Strength: 98协议、柯达彩扩店 Weakness: 数码与传统胶片业的冲击,导 致柯达战略的冲突 Opportunity: 与乐凯的合资 Threat: 数码上的落后
(一)柯达与富士的SWOT分析(续) • 2. 富士的SWOT分析 • Strength: 适合黄皮肤的特有胶片技术,数 码技术优势 • Weakness: 彩扩店数量少、品牌地位下降 • Opportunity: 中国数码市场急速膨胀 • Threat: 在中国市场的弱势地位
(三)富士的市场挑战者战略 • 1. 富士挑战战略 侧翼进攻:以数码相机突破口,回避传统 胶片业的弱势。
(三)富士的市场挑战者战略(续) • 2. 富士的策略 (1)数码相机 2001年4月,富士在苏州成立合资公 司生产数码相机,拿到在中国的内销权, 其中30-50%的相机内销中国市场。
(三)、富士的市场挑战者战略(续) (2)重建营销渠道,广开数码激光冲印店 推出“100万创业计划”; 投资5000万元,3年内开1000家富士 数码激光冲印店(FDI店) 。
(二)柯达的市场领导者战略(续) • 2. 柯达的渠道战略 (1)2000年初, “9万9当老板创业计 划”; (2)99元相机播种计划 ; (3)2001年底,“柯达照相馆计划”。
“柯达”“富士”之争
“柯达”“富士”之争美国柯达摄影器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摄影器材生产商,它们的照相机、胶卷、相纸等摄影产品均享誉世界。
这家由一位普通银行职业创立于19世纪80年代的公司,经过一百多年间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现在的年营额已超过200亿美元。
日本富士公司无论是历史和实力均不如柯达公司,迄今为止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但在日本企业家特有的顽强经营下,经过不懈地励精图治,目前年营业额为130亿美元,成为仅有次于柯达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摄影器材公司。
柯达的胶卷在1899年已畅销于日本市场,直到1946年,它在日本市场还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工业的逐步发展及日本富士摄影器材公司的兴起,到70年代,柯达的产品已几乎被富士逐出日本市场了,仅占日本15%的市场。
而富士则占有近80%的份额。
令柯达公司刻骨铭心的一次失败上发生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
当时奥运会开幕在即,而大会的指定胶卷尚未最后确定。
柯达公司的公关广告部门对最后的结果十分自信,认为依仗柯达的信誉,奥运会又在自己的家门口举行,指定胶卷将非柯达莫属。
因此,柯达公司对会场外各家厂商激烈的夺标战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花400万美元在奥运会上做广告不值得。
当美国奥委会主动派人来联系时,柯达公司的官员们讨价还价,盛气凌人,甚至要求组委会降低赞助费。
富士公司乘虚而主,出价700万美元,争到了奥运会指定彩色胶卷的专用权。
随后,富士公司倾尽全力展开了强大的奥运攻势。
奥运期间,美国各地富士的标志铺天盖地,各奥运服务中心里,日冲洗1300筒胶卷的设备每日不间断地运行,在大会期间,冲洗胶卷20万个。
富士公司公开表示,要让各国的运动员和观众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富士”标志。
富士公司在柯达公司的后院里成功地放起了一把火,一举进入了原来固若金汤的美国市场,给柯达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柯达公司的领导层在检讨了奥运失误之后,立即制定针对富士的销售战略,并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
柯达与富士之争
柯达与富士之争案例:胶卷市场上的竞争在中国影像市场上,柯达与富士为低价竞销奉行“短期贴资金,长期占市场”策略。
柯达胶卷在美国5 美元/卷,在中国仅1.3美元/卷,(富士相同。
)使柯达负债14亿美元,但又准备裁员1.66万人,节省10亿美元维持在华低价。
接着快速扩张,投资12亿相继建了无锡、厦门、汕头等分厂生产胶卷、相纸和R光片。
乐凯的彩卷市占率为25%,彩色相纸占30%,,守护份额的主要措施是价格优势(14元/卷)在美国柯达在竞争中占主导地位,富士次之,双寡头垄断的局面使他们享受着丰厚的利润。
通常富士的价格总是略低于柯达,但在1999年春,富士突然猛降25 %,同时给与其分销商极其优惠的折扣,美国消费者纷纷转向富士,致使柯达市占率从72 %下降到60%, 富士从26 %升到37%。
1997年富士又发动更猛的攻势,同等的产品价降到柯达的50-70%,柯达的市占率又比去年降31%。
富士接着轻松收购沃尔玛下属的六家批发性大型冲洗店。
1997年柯达与富士的市占率为40%:35%而平分秋色。
柯达反击:富士在中国进入较早一度占48%,1998年柯达斥巨资拿到中国政府的优惠协议一三年内不许外资进入感光材料领域,为其垄断提供了保证,加上生产销售的本土化使其成本降低,同时也成功规避了海关税40%,大幅降价,提高了竞争力。
而富士仍要通过香港的公司转手向大陆销售,香港公司为避税而走私,遭到中国政府的严厉打击,使富士的销售渠道受挫。
柯达大力开展“快速真色彩”、“满意百分百”、“9万9轻松做老板”等促销活动,市占率从35.9%升到41%,成为大哥大,富士从37.9%降到27%。
20RR年柯达又排挤掉富士,成功参股乐凯,用股权换得了市场。
思考题:1分析中国胶卷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说明三巨头各自的营销战略。
十大经典贸易案例分析
一、柯达攻击富士
案由
故事发生在一个极端的背景条件下,乌拉圭回合。日本对彩色和黑白胶卷的进口关税承诺降到了零,即外国产品,如美国柯达进入日本市场已经不存在任何障碍。富士和柯达是世界上胶卷业的两个霸主,在日本市场上,柯达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击败对手。
在市场准入问题上,柯达很难挑剔日本。那么如何利用WTO规则寻找打败对手的突破点呢?柯达使用了GATT第23条1款。美国说日本并没有违背WTO的某一特别的义务条款,日本实现了其在历次回合中关于关税减让的承诺。但是,日本政府关于胶卷销售的措施,却使美国因日本在肯尼迪回合、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中所作的关税减让而应带来的好处正在丧失或减损,这一点违背了GATT第23条1款。
在准备中,韩国律师特意向日本咨询(日本曾有过类似的案件),什么样的人适合作为该案的专家。日本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日本说,既然此案涉及的是酒类,专家本身应是饮酒者,那么他就可以品尝出威士忌和烧酒的区别。另外,韩国认为,为了证明烧酒和威士忌等不是相同产品,可以从价格差价上入手。威士忌比烧酒要贵12倍。按照反垄断法的一般规则,存在如此巨大价格差距的两种产品是不构成竞争性和替代性的(进而不是相同产品)。
点评
这一贝壳案对于原产地认定的思路对于后来国际贸易中货物“原产地”的界定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普遍接受的“原产地”定义是:经一个以上国家加工制造的产品的原产地,是对该产品施加最后一个实质性改变(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名称、特征或用途的新产品)的国家,而原产地原则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关税的征收上。假设有甲、乙两国是WTO的成员国,丙国不是WTO成员。丙国生产的服装对乙国出口,再将其出口到甲国,对这一交易甲国打算征收15%的关税。假设甲国在WTO中的承诺关税是10%,是否可以控告甲国违背WTO的承诺或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服装产于丙国,而它不是WTO成员国,不受WTO规则的约束和保护。
竞争战略 柯达与富士之争
1
营销理论
市场领导者和市场挑战者的竞争战略 企业成长战略 市场定位 政府公关、危机公关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柯达简介
伊士曼柯达公司(以下简称:柯达)由发 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 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业务领域:摄影、医疗影像、商业影像、 元器件、显示器 公司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 柯达全球员工总数约为七万人,几乎向全世界 每一个国家销售种类众多的影像产品。
7
数码冲印 柯达富士锱铢必较
富士王牌武器--“魔术手” 柯达“数码冲印平民化 柯达广撒“英雄帖” 柯达异业结盟 富士针锋相对
8
牵手乐凯 欲以垄断狙击富士
2003年10月29日,柯达以约1亿美元 现 金,另加其他资产,收购乐凯胶片股份 有限公司(中国唯一一家生产胶片的国 内企业)20%的股份。有了与乐凯合作, 等于与政府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此时的富士早已超越柯达,顺利完成了数码化转 型,销售额几乎是柯达的两倍,成为一个以影像、 信息、文件处理三大业务为核心的多元化公司, 在医疗影像/生命科学、文件处理、印刷、高性能 材料(平板液晶显示材料、半导体电子材料、民用 及工业用油墨)和光学元器件等领域均处于主导地 位,而传统胶片业务只占总业务的6%。
11
转型动态
柯达公司 · 中国仍是新柯达版图上最重要的战 略市场 · 乐凯与柯达 分手矛盾加剧 · 柯达亿元“撤出”乐凯,对双方是 种“解脱” 富士公司 · 富士胶片掷3.5亿抢占中国印刷市 场 · 富士数码相机将全部“中国造” · 原材料大幅涨价 柯达富士胶卷最 高涨价2成
· 柯达黯然退出 乐凯股改最大障碍 消除
3
2010年管理咨询案例分析:柯达与富士的龙虎斗
在当今世界彩色胶片市场上,有美国柯达和日本富士两家公司在争雄。
富士公司自1984年取得“第23届奥运会专用胶卷”特权后,目前更以咄咄逼人的态势,硒b与柯达争夺世界上的每一1个顾客。
柯达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而在70年代,柯达曾垄断了彩色胶片市场的90%。
柯达何以落得今天的境地? 直到80年代中期,日本富士公司的产品大部分在国内市场销营,占日本市场销售量的80%。
柯达公司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打入了本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柯达很快发现,日本人对商品g遍存在重质不重价的倾向,于是制定了高价策略打响牌子,保护名誉,进而与富士竞争的战略。
他们在日本发展了交易合资企业,专门以高出富士1/2的价格推销柯达胶片,又花了7000多万美元在日本组建了照片精加工试验室和开发研究所,推出胶片彩色结“构及包装更富有日本特色的最新产品,全面地调整销售服务和强化售后服务。
经过5年的努力和竞争,柯达终于进入日本市场,这也埋下了日后富士复仇的种子。
1984年洛杉矾奥运会前夕,柯达公司的营业部主任、广告部主任等高级职员曾十分自信地认为,依仗柯达的信誉,奥运会要选择指定胶卷,非它莫属。
因而面对体育场外各厂商的激烈夺标战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花400万美元在奥运会上做广告有点冤枉。
所以当奥委会派人来联系时,柯达公司的官员们讨价还价、盛气凌人,还要求组委会降低赞助费。
这样,一晃半年就过去了。
富士公司乘虚而入,出价700万美元,争取到了奥运会指定彩色胶片的专用权。
此后,富士公司倾尽全力展开了强大的奥运攻势,奥运会赛场周围富士的标志铺天盖地,胶卷的包装纸换上了印有“奥运专用”字样的新包装,各比赛场馆遍设服务中心,一天可冲洗13000胶卷的设备和人力已准备就绪,准备在奥运会期间冲洗胶卷20万个。
承办放大剪辑业务的网点到处可见,富士摄影展也连续举行。
富士公司的负责人公开表示,要让参加奥运会的各国运动员、观众能在奥运会上时时处处看到富士标志。
案例:柯达与富士之争
案例:柯达与富士之争多年来,美国和日本在经济领域里的竞争非常激烈。
正当日本的资本大规模侵入美国时,美国柯达胶卷公司却悄悄地打进了日本,争夺着实力雄厚的日本富士公司的市场。
远在1899年,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已开始垄断日本市场。
但在第二次大战后,为了使满目疮痍的日本能及早恢复经济和重振民族工业,柯达公司和许多外国企业一样被迫迁出日本。
嗣后40年中,富士胶卷公司取得很大进展,占据了日本70%的市场,并积极向海外开拓。
较小型的柯尼卡公司在日本也获得了市场的20%,而受到排挤的柯达公司和一些欧洲的同行仅占10%。
同时,富土公司还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处处显示出其咄咄逼人之势。
1985年,柯达公司总部开始意识到富土方兴未艾的猛烈攻势已威胁到自己生存,并决定予以反击。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胶卷市场。
柯达公司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入日本本土。
于是,柯达公司急忙赴东京开办分公司,并进行大规模投资,共达500万美元。
5年多来,柯达产品在日本的销量上升了6倍;1990年营业额竟达13亿美元。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因为它是在最强大的地头蛇富土及柯尼卡的排挤下取得的。
柯达腾飞的奥妙在于:1、销售方面。
柯达日本分公司的经理阿勃持.塞梅认为,美国人在人、地两生的日本很难打开销路,必须借助日本人的力量。
于是,它起先把销售业务包给大阪一家大商业公司,结果推销时工作顺利。
然后,它又干方百计地与该公司实行合资经营,这样,销售有了保证。
2、多方投资。
构达日本分公司向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企业进行投资,或合并、或吞并,充分利用日本的人力和财力,扩大自己的实力。
例如,它买下了启农工业公司20%的股票。
这家公司生产20毫米小型照相机,影片摄影镜头等。
但它知名度不高,柯达即贴上了它的商标出售,这对双方都有利,柯达从该公司获得了大量生产技术。
3、广泛地进行促销宣传。
正当富士和柯尼卡致力于海外扩张时,柯达公司花了相当于2倍它们两家的广告费,在日本各地大做广告。
柯达与富士
柯达与富士的竞争在世界胶卷市场上,柯达(Kodak)与富士(Fuji)竞争十分激烈。
富土起先对柯达的一举一动密切注意,最后一举争取到奥运会的赞助权,从而占尽先机。
国内最大的照相机及照相器材、设备的生产公司是柯达公司,胶卷的销售占该公司营销总额的65%。
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柯达一直在日本销售着它的胶卷,但柯达胶卷在日本的销售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低,其主要原因就是来自富士和樱花——占据日本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两家公司的竞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直到1975年,相对于柯达黑白胶卷,其彩色胶卷的销售量一直在提高。
然而柯达在1976年出口到日本的胶卷数量首次开始下降,黑白胶卷下降近16%,彩色胶卷销售数量下降了50%,彩色和黑白胶卷总共下降10%,而销售额以日元计竟有75%的下降率。
1977年1月,柯达公司决定改进胶卷在日本的销售方式。
沃特指示国际图片部的经理威里·罗伯逊,让他的营销部去评估一下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途,并且要求他在3个月内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来。
国际营销部立即开始行动,不久便将一份评估报告提交罗伯逊先生。
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营销计划应集中到销售彩色胶卷上,彩色胶卷比黑白胶卷更重要;而且他们还在报告中指出:柯达胶卷销售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现存的柯达彩色胶卷和它的竞争者之间的价格差距。
人们缺乏“柯达”商标的意识,一般只有在店员的推荐下,顾客才会购买柯达彩色胶卷。
找到一些更积极地推销柯达胶卷的商人,由此提高商标意识,从而最终提高人们对柯达胶卷的使用量。
这是报告中计划的营销目的。
他们对营销战略提出的建议是:降低价格以减少柯达与其他胶卷之间的价格差距,鼓励顾客使用柯达胶卷,使一些没有商标意识的人对柯达胶卷产生兴趣。
该公司觉得这些战略是有决定意义的,在对零售业绩的提高方面来说是重要的。
营销部基于对这些事实的认识,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第一,从1977年3月1日起,实施大规模降价措施。
柯达与富士的“战争”
期 以 来一 直 在 国 际 胶 卷 市 场上 称雄 在各 国 市 场上 的 占有率 始
。
天 的 时 间里 对纠 纷 作
7 月 1 4
详 细 说 明 了 日本 富 士 公 司 如 何 采取 不 正 当 竞争 手段
,
日
,
美国和 日
终 处 于 领 先地 位
,
而 日本 专 门生
日 本政 府
本 贸 易 谈 判 代 表 在 日 内瓦 经 过 两天 的初步磋 商 议
到 百分 之 十
。
来
,
这 两家竞 争 日趋 激 化
, ,
使 外 国胶 卷 厂家 很
,
但在 每年 2 8 亿
互 不 相让
以 致 双 双 走 上 世界 贸
美 元 的 日本市场 所 占 份 额 却不
美 而 日本 政府对 美 国
,
易 组 织 的 国 际 仲 裁机构
等 候仲
在 柯 达公 司 的 要求 下 国 贸 易代 表 坎 特 于 去 年
。 ,
产 照 相器材 的富士公 司 历史虽 短 胁 但 其产 品 富士胶 卷 以 其色 彩 尽 管如 此 在大 部分 市场 上
。 , , , ,
如 何设 立 贸 易壁 垒 限 制 柯 达 胶
未 能 达成协
,
卷进 入 日 本 市场 在 日本
.
矛头 主要 指 向
。
8 月 1 3
日
,
美 国决定 要 求 裁决 这样
决 定 对 富士 公 司 进 行调 如 情 况 属 实 将 予 以 贸 易制
6 月初
,
亿 美 元 的摄 影 用 品
。
美 国货
在 日本 所 占 的 市 场 份 额 约 达 百 分之 十 来 促销
柯达VS富士
比如推出高价值的专利新药,或者以低成本生产基 因药物,但这些都不是柯达所擅长的。
柯达这起与核心业务无关的多元化并购,事后被证
明是草率且不恰当的。到了1993年,柯达为了偿还 一笔债务将司泰林制药公司出售;2006年,柯达更 是一举清空了旗下医疗影像业务。在买卖之间,柯 达耗费的除了精力,还有转型所需的宝贵资金。
1.“以变应变”,增加在非影像业务领域的投资。 2.不再向传统胶卷业务进行任何重大的长期投资。 3.公司重组,将原来的胶片影像部门、医学影像部门、
商业影像部门重组为商业影像、商业冲印、医疗影像、 数字及胶片影像系统、显像及零部件五大数字科技部门。 4.向消费者推出系列型号的数字相机和喷墨打印机,与 富士、惠普、施乐、佳能和爱普生等在数字业务领域展 开正面较量。 5.通过跨行业联盟形成消费者足不出户全面解决方案, 即如下的产业链,包括:数字相机(柯达或非柯达品牌) -联邦快递派送-连锁冲印店输出;彩信(摄影)手机 -网络传输-连锁冲印店输出-联邦快递派送-客户。
邓凯达在总结柯达战略转型这段历史时曾表示,柯达犯
了瞻前顾后、掩耳盗铃的错误。“柯达希望在高端垄断 数码相机的技术,但却不积极推广这些技术,从而达到
延缓数码相机发展速度的目的。这样,柯达就有可能延
长银盐胶卷的生命周期,从而使自己继续在这一准垄断 行业里赚取丰厚的利润,这个做法显然是幼稚的。”
正如邓凯达所说,彼时的柯达仍被以往巨无霸式的自信
胶片敲响丧钟。富士制定三大策略迎战:一、从传 统胶片业务中尽量争取更多的利润;二、为向数码 影像业务转型做准备;三、开拓新业务。
向数码转型——“在民用上我们努力研究数码相机,
柯达案例分析答案
1.科学技术的发展怎样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柯达与富士的市场竞争?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使得柯达乃至整个中国范围的摄影相关产品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同于告别黑白胶卷的拖沓,随着如今我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迅速程度早已不能同日而语。
而当今人们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对数码产品的追捧都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更是为摄影行业向数码的转变、推广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一点从市场咨询机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对我国数码相机的调查数据可见一斑。
不论是纯粹地因为科技,还是想要以科技为工具展现时尚与流行,总之,传统相机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他们需要更新的技术和平台。
对柯达与富士市场竞争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明星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迫使企业的某种曾获得巨大成功的传统产品不得不退出市场。
如今,摄影技术向数码的转变对柯达造成的影响正是属于后者。
大举投资为柯达带来的市场份额并不能能够持续成为柯达的优势,正如当年对中国本土胶卷和相纸企业的收购、与乐凯结成联盟而领先富士的优势一样,都只能停留在胶卷时代。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柯达与富士的市场竞争已经从胶卷转向另一个领域。
而其向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发起的推广胶卷服务的宣传活动也只能是暂时的缓解。
柯达需要正面应对摄影技术向数码转变的现实。
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2.柯达应如何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面对摄影技术从胶卷向数码的最新转变,柯达的最后出路是转型。
在数码的加入市场,在打进市场前,必须做好市场调研,估量机会,做好完整详略的计划,一套完整的战略策略。
一下几点是我觉得可行的。
(1.)放弃传统的胶卷产业,重心向新兴的数码产业转移,这是应时代的要求。
(2.)增加在非影像业务领域的投资,实施多元化的战略。
(3.)向数字化转移,符合时代的潮流,应用新技术,要保证质量。
(4.)推出系列型号的数字相机和喷墨打印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达与富士市场竞争战略策划书.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不进步,经济不断繁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不断增加,指出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人们某些高层次的需求有了满足的可能性。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得不使柯达与富士转变各自的发展战略,改变从前的以生产为中心而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开展全方位竞争,改变生产经营的侧重点,抓住机遇。
03年可达才由传统影像向数码影像全面转型,此时以及纪念馆使数码相机成为主流家用产品的时代,错过了最佳转型时期。
而富士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进军数码影像领域,在许多技术方面和销售领域领先于柯达。
本文对柯达与富士的市场竞争策略进行了分析,更加深入的了解柯达与富士不同的营销策略带来的结果。
二、内容环境分析柯达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他忽视外部的市场环境,不思改革,一心想要收购其他公司,盲目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事与愿违。
要想摆脱困境,首先应该对整个市场进行调查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着手。
微观环境方面,柯达曾经是该领域的龙头老大,具备完整成熟的理体系,其所占有的大量的市场份额为他提供了迎接数码时代的广阔平台,并且多年来的经营使他获得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这些是他的优势。
另一方面讲,柯达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滑,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品牌效应上已经落后于很多竞争对手,加之消费者的偏好更倾向于便捷的数码摄像产品,对于摄影的操作和质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柯达所经营的传统的胶卷摄像已经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宏观环境方面,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消费支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愿意购买更加先进和便利的产品,而不仅仅局限于价格低廉方面。
从科学技术环境上来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处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技术的淘汰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技术能力。
加之人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消费流行的作用下,人们对数码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
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除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外,数码产品取代胶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柯达必须实现从传统摄像到数码摄像的全面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
具体从确定市场营销观念、企业战略规划、营销管理三大方面着手。
富士SWOT分析S——①除感光材料外,富士胶卷还有磁性材料、“感压纸”、PS 版②富士胶卷开发新商品的能力强③富士胶卷生产效率高富士胶卷与柯达公司垄断企业的性质不同。
富士是强化攻击型的企业,特别是以新事业、附加值高的质量好的产品为核心,面对世界市场,向着“综合影像情报产业”稳步发展。
W——富士公司在中国供应渠道不稳定,在与柯达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其最大劣势在于,它兴建网络的经验远不如柯达。
拥有8300个“节点”的柯达网络拥有的价值远远大于竞争对手,其网络能够吸引到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都是对手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数码市场对胶卷业的冲击,导致胶卷市场的萎缩及富士胶卷定价高,受众群体定位高,也是其主要劣势。
O——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关税的下调,使得富士胶卷在中国市场的成本降低,这对富士在价格上的调整和对受众的细分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在胶卷的可靠性、质量的稳定性方面,富士胶卷已获得世界第一的评价,采取一个最优的性价比来进行销售无疑是富士胶卷打好翻身仗这一机会的关键所在。
T——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柯达与乐凯的合作,数码市场对胶卷市场的挤压都给富士胶卷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威胁,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其他一些国际胶卷品牌也必然在中国市场上大展拳脚。
富士胶卷必须采取主动的态度以变应变才能够把握优势,抓住机会,迎难而上。
柯达SWOT分析优势1、超过70%的消费者认为柯达胶卷使最佳品牌2、柯达影像服务网络“柯达快速彩色”。
在中国已接近有8000家,是中国最大的影像服务网络3、柯达经销网络拥有中国最优秀的经销商4、柯达通过98年的全行业并购忽然排他性协议所确定的优势,包括本土生产的优势,是富士短期内不能撼动的劣势1、竞争对手利用家底抢占市场份额2、数码产品的商业化不如富士3、柯达决策仙姑应时间没有富士快4、柯达传统消费影像的规模太大,不利于转型机会1、中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2、中国在数码影像业务上增长速度很快3、中国经济增长较为快速,对于生活水平由很大的需求,旅游人数增多,对于胶卷的需求量增长十分迅速。
威胁1、近年来受到经济衰退和市场转换的左右夹击,财务状况不佳2、数码技术的成长蚕食了传统的感光成像业务3、竞争对手众多4、柯达的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正受到富士强有力的挑战战略及行动方案富士的战略新时期核心战略的重塑:针对专业型客户加强技术支持,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增加技术含量,同时增强售后服务,打造良好声誉。
针对非专业型用户,通过多方渠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支出,调整价格,同时增加服务,尽量扩大受众群体。
②富士胶卷新时期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建议运用4CS的原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顾客:针对细分的客户群需求来提供产品,对两种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成本:利用一些技术方法和销售渠道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富士胶卷的成本,以此达到产品定价既低于顾客的心理价格,亦能够让企业有所盈利。
便利:在胶卷的营销过程中,我们要更多考虑顾客的方便,而不是企业自己的。
要通过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让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便利。
沟通:沟通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
富士胶卷在营销沟通中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起消费者的兴趣,让消费者渴望购买。
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
柯达的战略1)质量战略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从发明第一架相机伊始,就一直把产品质量看作是“通向消费者满意的捷径”。
柯达的质量观可以一分为二:一是追求硬件技术的至善至美;二是让顾客方便、满意、“人人都会用”。
在硬件技术方面,柯达投人巨大的研发经费(1995年为9.35亿美元,是中国的300多倍)在不停顿地创新。
全世界感光材料业,只有柯达敢说,这一领域的所有先进技术都来自柯达。
在“人人都会用”方面,柯达更是不遗余力。
最早的相机,庞大得要用一匹马才驮得动,就别提“人人都会用”了。
是老伊斯曼弹精竭虑,于1886年研制出第一架手持式照相机,才使照相机进人家庭。
柯达的第一个广告,介绍了这种照相机,并承诺:“你压下按钮,其余由我负责!” 此后,柯达在“人人会用”,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上多有建树。
柯达非常重视客户对质量的要求,从拍摄的胶卷到柯达的相纸乃至在柯达快速彩色店的服务,都要使消费者满意,送上最好的照片,是柯达公司的承诺。
2)培育品牌忠诚柯达在开拓市场中,做得最好的是与顾客建立起忠诚关系。
这种关系是凭借百年优质产品和营销传播所塑造的品牌形象来维系的。
柯达品牌的核心信息可概括为两点:简单与家庭价值。
前者主要概括产品特点,如“人人都会用”;后者则主要靠营销沟通和视觉形象来建立。
20世纪初,柯达推出了两个象征性人物来强化它的品牌:其一是男孩市朗尼,其二是女孩柯达。
这两个人物象征着柯达品牌的两点核心信息,即:简单到孩子都会用;孩子联系起家庭。
柯达、富士不同竞争策略分析广告策略:双方平分秋色柯达:温馨一刻柯达从来不用强调自己色彩的饱和、颗粒的细腻这些指标,而是用生活中精彩、难忘的瞬间打动消费者,留驻“温馨”瞬间,给你永恒记忆是柯达胶卷持之以恒的主题,无论是“串起生活每一刻”和“就是这一刻”都是主题的集中反映。
在柯达的广告中,经常出现一些孩子、狗和朋友的镜头,洋溢着温馨的家庭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而温馨的家庭形象,这与柯达想要塑造的品牌形象不谋而合,对家有深厚情节的国人也就更乐于让柯达来表现“这一刻……”的家庭温馨。
柯达正是通过宣传这一幕幕难忘的时刻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
“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自然而然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可以这么说,“柯达:串起每一刻”曾让留影成为20世纪最美好的怀念。
富士:名人广告与柯达胶卷定位于家庭市场不同,富士胶卷十分注重青年市场的开拓,更努力地建立高利润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正是因为对青年市场的青睐,富士胶卷选用的代言人一直都是各地区最受欢迎的青春偶像人物。
在韩国,原来的富士胶卷广告片的主人公是韩国第一女明星金喜善,由于看中了2002年世界杯的影响力,富士胶卷找来韩国球星李东国出演新广告。
在中国,香港影视歌三栖明星郭富城凭借其青春、动感的形象,被富士选为2001年的品牌代言人。
富士公司投入逾千万港元的制作费。
在片中,郭富城的形象非常特别,神态和舞姿既像太空人,又像机器人,发型又酷似“猫王”,给人一种前卫、新潮、科技和智能化的感受,让人耳目一新。
该片春节期间在内地热播,曾引发了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使富士胶卷的销量直线上升。
到2002年国庆时,新版广告又在节前粉墨登场:百变动感的天王郭富城身边多了一位风情万种的“广告天后”藤原纪香,让本已强劲的传播力又增添了几分魔力。
强档明星组合、独特的4th color layer产品说辞和假日广告攻势,吸引了千百万善男信女们的热情追逐和趋从,同时也超跃了一般名人广告。
公关策略:柯达技高一筹柯达:大家风范柯达高超的公关战略与举措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98协议”无疑是柯达中国公关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但这样的例子绝非偶然,柯达CEO的中文命名、龙的传人@在柯达活动以及成功化解柯达相机危机,都是柯达公关战略的延续。
柯达相机危机的化解尤其能体现柯达的大家风范。
在危机还处在萌芽状态之时,柯达就敏锐地采取相应行动,使危机不至于放任发展,永远处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
2002年,柯达宣布召回DC5000 变焦数码相机,原因在于这款相机因为设计上的缺陷,可能导致产生漏电的危险,当时只要登陆柯达中国公司的网站,在首页都能看到这一消息。
柯达在处理这类危机时,手段比其它跨国公司或国内企业高明了很多。
在发觉问题之后,马上按照国际惯例宣布产品收回,面对新闻界的态度则是尽量坦诚,他们甚至将柯达的解释直接发给所有有联系的记者,实际上,许多记者当时还不知情。
但柯达知道,纸藏不住火,柯达的主动反倒让许多记者提不起追究的兴趣。
这样其质量事故的传播就会尽量减小。
同时,柯达的统一口径,掌握了传播的主动性,不会因为和媒介沟通的偏差导致令一层危机的产生。
结束语从柯达与富士的竞争中,可以看到市场营销策略的一些发展趋势。
柯达与富士作为世界感光业的两家领头公司,它们的竞争已渗透各个方面。
在技术创新、产品性能上:两家公司固然从来没有松懈过,但近年来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分销、促销上的激烈竞争,这也正体现了目前在营销学中的“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思想。
采取有效的分销策略,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要具有创新意识,要把握好市场的走向,了解消费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