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柯达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
132岁时轰然倒下 柯达帝国没落启示录
132岁时轰然倒下柯达帝国没落启示录(图)∙正文∙我来说两句(19人参与)2012年01月24日08:52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苍鹘∙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前天,柯达已正式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
曾经辉煌的柯达帝国,在自己132岁时轰然倒下!由于数码时代的转型失败,15年间,伊斯曼-柯达公司300亿美元的市值,迅即蒸发为1.75亿美元。
“串起每一刻,别让她溜走”的广告,曾经深入人心;但这一刻,柯达公司百多年的辉煌,却悄悄地“溜走”了。
1888年,乔治·伊斯曼使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摄影成为地球人喜欢的休闲方式,“柯达”也成为摄影的代名词。
此后120多年,柯达公司曾经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摄影产品市场份额,拥有14.5万员工……001现如今,几乎人人都有相机,摄影与照片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这在120多年前却难以想象。
是美国发明家乔治·伊斯曼在1888年发明了普通人都能操作的便携式相机。
他也成为了柯达公司的创始人002当时相机的内置胶卷,能拍摄100张照片,之后要送回工厂冲洗印制照片和换胶卷。
但当时这似乎是个优点,因此柯达1889年的广告语说:“你拍照,我善后。
”(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0031880年,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1888年,伊斯曼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最初的照片是圆形的。
这就是第一代摄影普及化后的照片004因为“K”是自己最喜欢的字母,而且“KODAK”听着像相机的快门声,所以伊斯曼将自己发明的相机称为“KODAK”。
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
图为1890年,伊斯曼在用柯达盒式相机拍照005柯达盒式相机100张底片拍完后,将相机寄回柯达工厂,花上10美元,柯达就会冲洗、印制和装帧好照片,连同再装入新胶卷的照相机寄回来。
图为19世纪末的柯达英国哈罗工厂,女工们在借助阳光的紫外线来显影0061900年,柯达公司开发出售价1美元的勃朗宁盒式相机,使相机变得更灵活方便。
柯达之死
柯达是色
彩标准的制定 者,具有鲜艳 饱和的色彩, 通过柯达专利 色彩放大技术 更能得到逼真 的色彩,尤其 适合拍摄自然 风光、野生植 物、食品、珠 宝以及其他色 彩鲜艳生动的 事物。
在此之前, 以20世纪90年 代柯达已经投 入巨大的R&D 此外,其摄影 图片的创新和 发展的世纪, 柯达巨大的深 度理解,记录 和处理图像了。 柯达的成像能 力的核心是它 的颜色管理能 力。在数字化 的颜色和数字 图像传输到纸, 柯达拥有一套 功能强大的互 补技术,遥感, 色彩管理和热 敏打印
柯达一向是以情动人的典范,消费者想到柯达,就会想到其 “串起每一刻、别 让它溜走”的温馨景象。但这种品牌形象过于复古,与数码相机科技、时尚、速变 的产品形象格格不入。 供应方面
主营产品的转型要求企业在赢利模式、内部运营、外部物流、销售渠道、客户 服务等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随之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是柯达在变革 面前失落了。
像数码相机这类创新性产品,营销战略则直接体现为要搭建好产品与市场的桥 梁,也就是要抓好创新型产品的市场化,让创新产品尽快成为现金流的来源。而柯 达公司并未从胶片业务抽离资金,为转型做好准备,开发新业务。 公共关系
柯达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裁员和降薪,而政府关系导向、为 员工创造价值又一向是柯达安身立命的法宝,以上因素限制了柯达变革的速度。 品牌形象
宏观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
SWOT分析-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
资产
产品
技术 管理技能 市场优势 忠实顾客
柯达的强
项是其品牌资 产和分配存在。
经过近一个世 纪摄影行业的 全球领导,柯 达拥有的品牌 知名度和全球 分销。 柯达可
柯达发展史
第一阶段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起初,柯达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
不久后,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
因此,伊斯曼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修建工厂。
1891年,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2年,由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Kodak)”,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无意间发现了X射线。
当年圣诞节前夕,伦琴用Kodak胶片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
次年,柯达公司进入X光商业摄影领域,推出了第一种专为拍摄X光而设计的相纸。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
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
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
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柯达相机大规模发展并带动胶卷销售取得了空前市场回报。
19世纪末,伊斯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
20世纪初,柯达的产品已打入南美洲和亚洲。
直至1908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雇员已经超过了五千人。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一个时代的终结!黄色巨人柯达简史回顾
一个时代的终结!黄色巨人柯达简史回顾据最新报道,全球影像和冲印行业的领导者柯达公司债务缠身、濒于破产,正在出售旗下数码专利以求解救。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昔日辉煌的影像王国真的要与胶卷一同消亡吗?让我们回顾一下柯达过往的历史和产品,或许从中吸取点教训。
用来捕捉上镜瞬间的一个品牌名称——柯达让昂贵和复杂的摄影爱好变得便捷化、大众化。
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作为美国工业上极具创新和令人钦佩的典范之一——柯达垄断了整个消费摄影市场。
它赢得了艾美奖和奥斯卡奖,还将相机送入太空,被广泛认为创造了数码相机。
祸不单行,该公司如今正面临破产,我们想回顾一下柯达的消费历史应该很有意思:曾经代表美国人梦想的一家公司,但它的未来就像一场恶梦。
“你按一下按钮……”高中辍学生、银行职员乔治·伊士曼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技术性突破就是干胶的发展。
在伊士曼的发明之前,摄影是一种奢侈、笨重、凌乱的爱好。
相机体积巨大,湿胶需要即时处理。
1888年9月,居住在纽约的伊士曼注册了一个自编的品牌名称“柯达”,并推出了第一台手持式盒状模型的品牌相机,并在销售中承诺“你只须按一下按钮,剩下的就交给我们来做。
”19世纪最后几年到刚刚进入20世纪,柯达胶卷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相机变得越来越小和容易使用,其品牌成为快照摄影新媒体的同义词。
柯达BROWNIE相机1900年柯达BROWNIE推出。
这款纸板相机售价1美元,胶片15美分一卷。
BROWNIE被认为是摄影的民主运动,它将这种媒体带到经济上人人都负担得起的地步。
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末柯达没有停止过生产BROWNIE,全球销量上百万台。
图像由Kevin Stanchfield提供伊士曼之死及其遗产1932年伊士曼自杀。
无药可医的退化性脊椎症让他对与轮椅绑在一起的情景感到相当痛苦。
他留下遗言:“至我的朋友:我的工作做完了,为什么还要等呢?”伊士曼指的不仅是他在柯达的工作,还有他的慈善事业。
柯达之死
连年亏损导致的现金流短缺,成为柯达经营与转型的瓶颈, 而且新的转型业务的效益没有显现出来。缺少对现实的一 种根本性改造,摧毁了柯达。
第十一章破产保护可以让柯达好地优化两大技术资产。其 一是数字捕获专利,第二个是打印与沉积技术,这些技术 在发展数字业务时给了柯达很大的竞争优势。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虽很早就掌握了 触摸屏技术,但是因不肯放弃传统市场 而忽视了搭建桥梁进行市场化,最终输 给了苹果公司。
原因 解析
早在90年代初,柯达已经发明了数码相机,但直到2003年 9月,柯达才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 的数字产品转移,再到了2009年6月,柯达公司最终宣布 其长达74年历史的柯达康彩卷于当年年底停产.从柯达意 识到胶卷业务的没落再到全面转向数码领域的决心体现, 柯达耗费了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的时间.
[1986年] 柯达输掉了与宝利来(Polaroid) 的专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时拍相机行业。
[1991年] 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
见证 历史
[2003年] 柯达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 转变: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 产品转移。
[2012年] 百年老店柯达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柯达之死
这家创立于1880年的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及 相关服务生产和供应商,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由 于跟不上步伐,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结局。
1月19日 尽管历经挣扎, 柯达还是走到了这一步—— 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法》 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1880年] 银行职员的乔治伊士曼开始 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量生产摄影干版, 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
1993年,安徽人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 VCD机“万燕”,但是开发者忽视了专 利、广告等所有搭建市场化的因素,导 致以自己倒下的代价替别人做了嫁衣, 成就了其他公司。
柯达案例
二、昨日的辉煌
第一步“傻瓜相机”诞生
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 照相机诞生了,柯达创始人乔治· 伊斯曼 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 名字:“柯达”。而在中国,人们亲切 地称它为“傻瓜相机”。柯达这种“傻 瓜式”的相机上市之初就销掉了750万架, 一举创下了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 这是柯达帝国发展的第一步。
分销渠道决策
SONY建立了专门负责网上销售和服 务部门,并准备加大其在公司业务中 所占的比重.索尼公司还在加紧进行宽 带因特网的研究开发工作.现在索尼已 经在网上直销其娱乐产品.
市场定位
KODAK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角色模糊 由于被短期市场行 为所左右 且技 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 周期缩短,增大了其更新成本.致 使KODAK在战略转型 阶段并未找到 其正确的市场定位.
最终百年老店折戟数码时代
2012年1月19日,柯达申请破产保护
2012年4月20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 正式宣布破产,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和拍 卖!
遗憾:从此举办奥斯卡金像奖颁 奖礼不是柯达剧院而是杜比剧院
四、原因分析 产业技术更新,
失去核心竞争力
A
路径依赖
D
产品的功能价 值不能满足消 费者需求
柯达 衰落
市场定位
SONY的国际化定位.它不仅有最具国际 化的领导人——公司总裁出井伸之,也 拥有一大批最具国际化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使得索尼不仅在音视频产品的开发制 造方面领先于其他同类公司,在进军影 视音乐娱乐业上也获得了成功.
谢谢
C
B 竞争对手增多
转型成本高
A、产业技术更新,失去核心竞争力
在目前这个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年代 里,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因而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被变换的。 胶片是柯达立足于传统影像业的核心 竞争力,而现在的数字时代没有核心技 术的经营,就会随时处于危险的状态。 曾经的成就会在一瞬间消失。
柯达的成功与失败
原因:
1、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部门,而对于数字科技给予传 统影像部门的冲击,反应迟钝。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 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 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 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 2、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片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 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 门结构,决策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3、短视的战略联盟,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柯达经营战略中技术竞争 与合作的关系,被短期市场行为所左右,竞争者与合作者的战略定位 和战略角色模糊。技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周期缩短,进入 细分市场领域的增加,国际级竞争对手增加,在数字相机、可拍照手 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领域中遭遇如:富士、索尼、惠普、佳能、 爱普生等大公司的激烈竞争。
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国当地时间周五,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 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EK)可能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受此消息影响, 美国股市盘中柯达股票一度暴跌68%,创下该公司自1974年以来最大 的单日跌幅。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昔日影像 王国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的失宠,而不复存在。
谢谢
观看......
冲击
2003 亏本 亏本 亏本
2003年9月26日,柯达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放弃传统的 胶卷业务,新战略要点包括: 1.整顿传统业务管理以扩大现金收入; 2.加速发展公司已有数字图像产品和服务;
3.严格聚焦的收购行为填补已有业务的不足,并加速进入紧密关联的 图像市场;
4.在诸如电子显示和喷墨打印领域发掘长期增长机会。
柯达百年沉浮的启示 运营管理案例 百年柯达
柯达百年沉浮的启示(-)事件概述1975年发明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的伊士曼柯达公司,自2011年起就多次传出破产消息。
2011年,柯达股价跌幅超80%o2004年至今,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公司市值也从1997年2月的310亿美元降至2011年9月的21亿美元,十余年蒸发99%。
2012年1月3日,因平均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位于1美元以下,纽交所已向柯达发出退市警告。
2012年1月19日早间柯达提交了破产保护申请,此前该公司筹集新资金进行业务转型的努力宣告失败。
2013年5月,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提交退出破产保护的计划,如果计划获批,该公司无担保债权人可获得重组后公司总值22亿美元的股份。
当地时间2013年8月20日,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批准美国柯达公司脱离破产保护、重组为一家小型数码影像公司的计戈人柯达计划9月3日退出破产保护。
(-)迟暮之年的柯达伊斯曼•柯达公司与债主达成7.9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此协议可能帮助曾领导全球胶卷业的柯达摆脱破产保护,而柯达需以至少5亿美元的价格卖出Iloo项数码专利权作为贷款条件。
柯达是在曼哈顿的一家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称已从花旗集团(CitigroUP)获得9.5亿美元融资,公司的经营活动将继续维持下去。
柯达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此次业务重组旨在增强公司在海内外的流动性,将非战略性知识产权货币化,公正地解决遗留债务问题,并使公司能够着重经营最有价值的业务。
柯达公司周三(2012年1月18日)起诉三星电子,称后者包括GaIaXyTab在内的平板电脑产品侵犯该公司专利。
柯达当前正在为可能的破产申请做准备,这是该公司本月以来发起的一系列诉讼中的最新一起。
柯达1月初对苹果公司、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指控它们的手机、平板电脑产品上的图像传输功能侵犯了柯达的专利。
之后,柯达又对竞争对手富士胶片提起诉讼,指控后者的数码相机侵犯其图像记录和处理方面的专利。
追忆柯达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
追忆柯达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追忆柯达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第一章柯达公司的创立与发展1.1 创立背景柯达公司于1888年由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创立,最初定位于摄影器材及胶卷的生产与销售。
该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1.2 公司发展历程- 1888年:柯达公司成立,推出第一款便携式胶卷相机“柯达1号”。
- 1900年:推出了第一款可装卸胶卷的相机“柯达复星”。
- 1935年:推出了第一款35毫米胶卷相机。
- 1963年:推出第一款快速连拍相机“柯达X”。
- 1973年:柯达公司成为首家研发数字影像传感器的公司。
- 2004年:柯达公司宣布停止生产胶片相机。
- 2012年: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逐渐退出传统照相机市场。
第二章柯达相机的里程碑2.1 第一款柯达相机柯达1号是柯达公司于1888年推出的第一款便携式胶卷相机,它的推出标志着柯达公司的创立。
2.2 柯达相机的创新技术- 可装卸胶卷技术.1900年,柯达推出了第一款可装卸胶卷的相机“柯达复星”,使得相机使用更加便捷和经济。
- 35毫米胶卷相机.1935年,柯达推出了第一款35毫米胶卷相机,这种相机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成为主流。
- 快速连拍相机.1963年,柯达推出了第一款快速连拍相机“柯达X”,其高速连拍功能对于体育摄影、动态事件等有着重要意义。
- 数码影像传感器.1973年,柯达公司成为首家研发数字影像传感器的公司,为数码相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柯达相机的经典型号- 柯达哈苏 500系列.1966年,柯达与瑞典相机制造商哈苏合作推出了柯达哈苏 500系列,成为集专业摄影与精良工艺于一身的经典相机。
- 柯达Instamatic系列.1963年,柯达推出了Instamatic系列相机,以其简单易用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 柯达Pocket Instamatic系列.1972年,柯达推出了Pocket Instamatic系列相机,进一步提升了便携性。
黄色巨人——柯达的简明历史
柯达相机的出现,普及了摄影术。伊 斯曼把普通大众从“迷一样”的摄影 技术和暗房技术中解放出来,没有拍 照经验的人也能胜任这类相机的使用。 图为1888年,罗切斯特,一名男孩用 一台柯达盒式相机为两名坐在桥上的 男子拍照。
当柯达盒式相机内的100张底片拍完 后,用户将相机寄回伊士曼工厂,并 花费10美元,由工厂为用户冲洗、印 制照片并装帧,再把相机装入新胶卷 后连同照片寄给用户。图为19世纪末 的柯达英国哈罗工厂,女工们借助阳 光中的紫外线使冲印好的底片在相片 上显影。哈罗工厂后来发展成全球最 大、最先进的胶片生产基地。
1957年,柯达推出了第一款Brownie Starmatic相机,使相机更加易用。这 款相机首次加入了自动快门按钮,最 终共推出了7个型号。 在接下来 的5年时间内,柯达共售出了超过 1000万台Brownie Starmatic相机。不 过这一销售记录随后被Instamatic系 列相机打破。
萨森如此解释这部全球独一无二的设 备:“它需要用23秒的时间将数字化 的图像存储到卡带中。将卡带从相机 中取出,并放在专门的播放设备中, 就可以查看照片。专用的图片工具可 以从卡带中读取数据,通过内插算法 使100线变为400线,从而产生标准的 NTSC视频信号,并发送至电视机。”
由于成本过高,柯达研制的全球首台 数码相机并未被推向市场。直到1994 年,柯达才推出第一款数码相机产品, 即150万像素、基大规模发展并带动胶卷销售 取得了空前市场回报。19世纪末,伊 士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 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 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图 为1902年的柯达英国总部,位于伦敦 市区的Clerkenwell路。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 爱迪生借助乔 治· 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 影摄影机。图为1928年,乔治· 伊斯曼 (左)与托马斯· 爱迪生在电影摄影机前 合影。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 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起 初,柯达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 生产。不久后,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 国工厂的生产能力。因此,伊斯曼开始 在全球范围内修建工厂。
柯达发展史
第一阶段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1年末,伊士曼从罗切斯特储蓄银行辞职,投入全部精力经营自己的新公司,同时继续研究简化摄影术的方法。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起初,柯达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在罗切斯特生产。
不久后,国内外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工厂的生产能力。
因此,伊斯曼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修建工厂。
1891年,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料工厂。
1892年,由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Kodak)”,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无意间发现了X射线。
当年圣诞节前夕,伦琴用Kodak胶片拍摄的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
次年,柯达公司进入X光商业摄影领域,推出了第一种专为拍摄X光而设计的相纸。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
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
柯达相机改变了人们对照相机昂贵、庞大的固有印象。
摄影师携带相机变得灵活方便,准备拍摄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柯达相机大规模发展并带动胶卷销售取得了空前市场回报。
19世纪末,伊斯曼大举进军世界市场,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设立了销售机构,并很快在欧洲建立了销售网。
20世纪初,柯达的产品已打入南美洲和亚洲。
直至1908年,柯达公司的全球雇员已经超过了五千人。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柯达的发展历程
柯达的发展历程
柯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88年,当时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创办了柯达公司。
在成立初期,柯达主要
从事照相机胶卷和相纸的生产和销售。
在1900年代初期,柯达推出了一款易于操作的便携式照相机——柯达No.1摄影机,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摄影的乐趣。
不久后,柯达推出了一种基于胶片的照相机——柯达Brownie,这成为了摄影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柯达继续推出了新的照相机系列,包括自动对焦相机、单反相机和数码相机等。
在20世纪70年代,柯达成为了最重要的照相机制造商之一。
然而,在21世纪初,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传统胶片照
相机市场的衰退。
面对这一挑战,柯达逐渐放弃了传统照相机业务,转向数码相机和打印机的研发和制造。
然而,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的发展并不顺利,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因此,在2012年,柯达宣布破产重组,并逐渐退出
了消费者数码相机市场。
尽管柯达在数码相机领域遭遇挫折,但该公司仍然在商业打印和图像处理技术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他们提供各种打印和图像处理解决方案,包括高速打印机、商业印刷机、图像分析软件等。
时至今日,柯达已经成为一家以商业打印和图像处理为主的公司,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打印和图像处理解决方案。
他们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医疗保健、金融、教育等。
总结来说,柯达经历了从传统照相机制造商到数码相机制造商的转型过程,最终转型为一家商业打印和图像处理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虽然公司在途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柯达始终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不断通过创新来保持竞争力。
柯达公司大事记
年影像巨人的里程碑柯达公司大事记前言:“只要你一按,其余交我办”使用胶卷的柯达照相机在1888年问世,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为此亲自创造了这句广告语。
就这句话,成为了柯达在科技研发和客户服务安身立命的根本。
柯达,秉承弃繁从简的核心理念,将最先进的影像科技和色彩科学转化为慧及大众的创新产品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全面服务。
1878年乔治·伊士曼是首位证明感光干板便利性的人士之一。
干板避免了以往使用玻璃片必须涂布,然后立即曝光,并在湿润的状态下进行冲洗的麻烦。
感光干板1879年乔治·伊士曼发明一款乳剂涂布机,实现批量生产感光干板。
1884年乔治·伊士曼创办伊士曼干版和胶卷公司,成为柯达公司前身。
摄影成为大众艺术和娱乐方式1885年推出第一卷伊士曼胶卷,使摄影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和娱乐方式。
1888年推出第一部民用相机,掀起业界研发同类产品热潮。
爱迪生和乔治·伊士曼1889年推出第一卷民用胶卷,改变人类影像世界的发展。
这软胶卷的出现,让爱迪生日后在1891年发明的第一台电影摄像机。
1891年推出第一部可在日光环境下安裝胶卷的民用相机,使相机的应用更加方便。
1895年推出便携式柯达相机,使用卷装的胶卷,并能从附设的显示器读取曝光的底片编号。
医用X光片1896年发明专门的X光放射成像产品,奠定现代医疗影像的基础。
柯达 Folding Pocket1898年推出“Folding Pocket”柯达相机,被认为是现代使用卷装胶卷的相机鼻祖。
该相机使用2×3 ?英寸的底片,此后几十年间,成为业界的标准。
柯达 BROWNIE1900年推出第一部“BROWNIE”相机,售价仅1美元,使用仅售15美分的胶卷。
第一次使得摄影成为普通大众能够承受的爱好,成功地使摄影普及化。
1902年发明柯达冲印设备,简化冲洗胶卷的程序,能够在非暗房条件下冲洗照片。
1908年推出全球第一卷采用醋酸纤維素生产的商用胶卷。
柯达公司案例
• 采取撤退战略可使企业有机会利用新的价值空间来代替逐渐枯竭的收入来源,并获得更高的资本 回报。
启示
• 从昔日的全球胶卷王者和影像领域的领军者,柯达的现状着实令人惋惜。但归根结底,柯达的没 落都是其自己造成的。
• 所以说,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中,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及时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趋势,不及 时改变发展策略,势必是要被时代和市场所淘汰的。柯达的沦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 材”,希望其他企业引以为戒,不要成为下一个“柯达”。
同时,反观富士——千亿营收的巨头
• 市场迅速萎缩,导致当时全球第一的公司柯达破产,而同样靠摄影胶片起家的富士,不仅幸存下 来,而且还活成了千亿营收的巨头。
• 在1888年推出了第一台手持式盒状模型的品牌相机,预示着摄影的门槛开 始降低,不再是有钱人的玩意,让拍照更加随心所欲。
胶卷大王柯达
• 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百年间,柯达公司的业 务在欧洲扩张的非常厉害,还成为第一届希腊雅典现代奥林匹 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还在亚洲日本中国地区成立办事处,垄 断了整个摄影市场。
• 作为后来者,富士一直在自力更生开发技术。到了1976年,富士发明高感度彩色负片胶卷FⅡ400,在技术上超越了竞争对手柯达。
• 1997年,富士全球市场占有率增长至33%,仅次于柯达(44%)。2000年,富士在日本的市场份 额达到70%,营业收入斩获1.44万亿日元。
1997年,富士胶片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百年老字号——柯达公司
——自己打败了自己
作文素材 柯达之死—兼谈创新与生存
背景:1888年,乔治·伊斯曼使照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柯达”也几乎成为摄影的代名词。
此后的100年间,柯达公司曾占据过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拥有超过14.5万名员工。
然而数码时代的转型失败,使其市值在15年间从300亿美元蒸发至1.75亿,进入“破产倒计时”。
在中国,柯达“串起每一刻,别让她溜走”的广告语曾经深入人心。
现如今,曾经辉煌百年的柯达公司即将让这一刻“溜走”。
2012年1月19日,柯达公司在纽约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这家创立于1880年的世界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生产和供应商,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由于跟不上步伐,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结局。
柯达破产了,一个长达131年的柯达时代终结了,让人扼腕唏嘘。
我想,“柯达之死”给我们的启发至少有四:1.面对科技,没有谁能一直高高在上;2.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3.谁拒绝改革,谁就在为自己敲响丧钟;4.创新可能拖死,不创新,只有等死!柯达之死——兼谈创新与生存新年伊始,曾经在摄影、胶卷领域独步全球的柯达公司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即将申请破产保护传闻和评级下调等坏消息接踵而至,令这个胶片帝国摇摇欲坠。
柯达,一个世界级的工业巨人,一个持续百年辉煌的庞大企业,为什么会轰然倒塌?原因很简单,转身慢了。
柯达显然低估了数码对传统胶片的冲击,在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遗憾地死去。
柯达败落,像一个壮汉猝死,像一个勇士牺牲。
凶手是谁德国专家博西尔指出,柯达5/6的生命里一直是领先者,但在后面1/6的时间里,也就是数字影像大发展时期,却不求改变,“它并非自杀也非他杀,是被时代抛弃了”。
柯达之死,首先死于无妄之灾,那就是数码技术的神速发展。
柯达市值曾达到310亿美元,占据着全球75%以上的照相器材市场。
数码技术的发展如洪水猛兽,最聪明的天才亦无法预料——人们不再需要冲洗的相册,习惯在电脑上欣赏照片。
更可怕的是,智能手机飞速发展,拍照、发彩信、上传等技术与网络相得益彰。
柯达作文素材
柯达作文素材《从柯达看时代变迁》嘿,大家知道柯达不?不是那个乐哈哈的可达鸭哈,而是曾经在摄影界大名鼎鼎的柯达公司。
想当年,柯达那可是风光无限啊,胶卷相机几乎就是它的天下。
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个柯达相机,那可真是让人羡慕得不要不要的。
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咔嚓”一声,美好的瞬间就被定格在了柯达胶卷上。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拍照都特别兴奋,就盼着胶卷洗出来的那一刻,看看自己在照片里到底啥模样。
柯达就像是站在巅峰的王者,俯瞰着整个摄影江湖。
然而,谁能想到呢,这个曾经的巨头也有跌下神坛的一天。
为啥呢?还不是因为时代变了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横空出世,咔嚓咔嚓,不用胶卷就能拍照,还能马上看到效果,多方便啊!这可把柯达打得晕头转向,还没反应过来呢,手机拍照又普及了。
好家伙,现在人人手里都有个能拍照的玩意儿,随时随地都能拍,谁还稀罕那胶卷相机啊。
柯达这下可傻眼了,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突然发现自己苦练多年的武功过时了。
柯达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时代的脚步那是一刻不停啊。
不管你曾经多牛掰,要是跟不上潮流,那也只有被淘汰的份儿。
就像咱生活中一样,你要是总抱着老一套,不愿意学习新东西,那迟早也得被社会淘汰。
咱得向柯达学习点啥呢?不能光躺在过去的辉煌里睡大觉啊,得时刻保持警惕,盯着时代的变化。
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不能怕犯错,得勇敢地去尝试新事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但咱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不是。
这就是我从柯达身上得到的感触,虽然有点搞笑地说,但道理却是实实在在的。
时代在变,我们也得跟着变,不能被落下。
让我们像勇敢的探险家一样,去拥抱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吧!说不定,下一个站在巅峰的就是你呢!哈哈!。
关于柯达的作文素材
关于柯达的作文素材《关于柯达的作文素材》素材一《柯达的辉煌时代》柯达,曾经是摄影界的巨头。
在过去,柯达这个名字那可是响当当的。
想起小时候,家里有一台柯达的傻瓜相机。
那相机长得特别敦实,方方正正的,外面是那种有点磨砂质感的塑料壳,摸起来手感特别好。
每次家庭聚会,或者出去旅游的时候,这个柯达相机就成了焦点。
它的镜头就像一只好奇的大眼睛,每次按动快门的那一刻,伴随着那“咔嚓”一声,就像是它在欢快地叫着。
那时候柯达胶卷也是无处不在。
大街上的照相馆,小店里,甚至是一些小杂货铺,都能看到柯达胶卷摆在显眼的位置。
一卷胶卷三十六张,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宝藏盒。
每次把胶卷小心翼翼地装进相机里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要开启一场神秘的旅程。
柯达胶卷拍出的照片颜色特别鲜艳浓郁,那种色彩的感觉就像是把美好的记忆都染上了一层梦幻的色调。
每到冲洗照片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满心的期待,等着那一张张照片从暗房里新鲜出炉,好像捧着的不是照片,而是一段段凝固的幸福时光。
素材二《柯达的衰落之痛》然而,柯达就像一颗迅速陨落的流星。
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柯达没有及时地拥抱这个新变化。
我记得有一年,家里的柯达相机突然就被闲置了。
因为爸爸买了一个数码相机,这个数码相机小巧轻便,不用胶卷,可以直接把照片存在小小的存储卡里,还能在相机的小屏幕上马上看到照片的效果。
柯达呢,一直守着自己的胶卷业务,好像没有意识到周围的世界已经变了天。
那些原来卖柯达胶卷的小店,渐渐地胶卷也积了灰。
柯达还在努力地改进胶卷技术,生产更高级的胶卷,可是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在这了。
看着那些曾经人满为患的柯达冲洗照片的小店一家家关闭,就觉得特别心酸。
就好比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武林高手,还在练着自己拿手的功夫,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明了新式武器,自己毫无招架之力。
素材三《柯达的转型与希望》不过,柯达也在努力转型。
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柯达也在寻找新的曙光。
我看到过一则消息,柯达开始涉足一些新兴的科技领域,比如3D打印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别胶卷:柯达和富士截然不同的转型思路
柯达望见数码时代,富士则看到护肤品
几乎所有主流商业媒体都没有关注这个消息:美国堪萨斯州一家小型摄影公司,在2011年元旦前,冲洗完世界上最后一卷柯达克罗姆胶卷——这是过去75年间,全球最畅销的彩色胶卷。
不予关注,是因为对传统胶卷业的哀鸣已然泛滥。
从根本上,柯达认为在胶卷业的尽头,只存在通往数码时代这一条道路,果真如此吗?柯达昔日的劲敌,日本富士胶片集团却做出全然不同的选择。
就在柯达发布财报同期,这家曾以绿色胶卷广为人知的公司决定,在中国正式推出红色包装的“艾诗缇”品牌护肤品,在电视、网络等渠道全方位投放广告。
事实上,早在2006年,富士便开始进入日本护肤品市场。
彼时,柯达仍在承受2003年转型以来的亏损。
而且,和那些知名的日本护肤品牌不同,富士一开始便涉足网络销售,四年店铺数量达5千家,该业务销售额在2009财年同比增长2.5倍。
追忆柯达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
“傻瓜相机”诞生
1877年,照相机已被发明出来,但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庞杂,包括一个黑色的磊帐篷,一个水箱,一个装着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更复杂的是操作,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谁也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时,就忍不住想:照相机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伊斯曼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伊斯曼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名字的:“柯达”。
而在中国,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傻瓜相机”。
温馨家庭回忆
柯达建立品牌忠诚的另一着眼步在于建立清晰而有力的品牌识别。
柯达早期广告多表现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百且多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易于拍摄到的镜头。
上世纪30年代,人们常可以从电台上收听到“这就是柯达一刻”,在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中,这些广告语深深刻进了消费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世界胶卷之王
柯达公司在很早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随着照相机销量的增加,胶卷冲印服务肯定会有大量的需求。
于是在大家争相生产“立即自动”相机之时,柯达已将生产能力重点放在了胶卷的生产和冲印上。
果然,柯达的胶卷销量猛增,同时几科垄断了整个冲印市场。
“迷你型”相机上市后,柯达又以同样的方法降低价格,使“人人都买得起”,结果柯达的胶卷、照相机及相关器材的销量扶摇直上,尽管爱克发拼力使出密集式供应的老方法,富士、樱花不惜血本降价,但总敌不过柯达胶卷的销售量。
感光界的霸主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64年,立即自支相机上市,当年销售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纪录。
1966年,柯达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2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1/6。
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柯达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在80-90年代,柯达是菲林相机一哥,垄断整个摄影市场,1991年营业额高达194亿美元,
可惜随着科技的一日千里,相机市场走向数码化时代,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化,菲林相机在2000年后,已逐渐沦为古董。
后记:作为相机市场一哥,柯达当然洞悉到时代的转变,其实世界上第一款数码相机,正正是柯达发明,可惜它们未能好好掌握时势,以及过于贪恋过往的丰功伟业,没有狠下决心全面转型,结果在数码相机市场中,逐渐被其他对手赶过。
在2004年,柯达宣布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生产菲林相机,但慢人一步之下,公司已难在这个市场占上重要一席,惟有继续依靠传统菲林市场,为公司提供盈利。
同年,道琼斯工业指数正式将柯达除名,反映了柯达在市场上已再没有代表性。
直至2010年,柯达仍有生产数码相机,但与市场其他对手实在难以匹敌,柯达的名字在年青一辈的心目中,是落伍的代名词,只有一些仍然怀念昔日菲林相机时代的人,会记得它们曾经风光一时,而柯达去年的营业额已跌至新低的71.87亿美元,比高峰时下跌63%。
柯达在时代巨轮中被淘汰,或许大家会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是一代新人葬旧人,但若果当日柯达发明了第一部数码相机的时候,能够把握机会,决心转型,历史其实可以改写。
柯达,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给世界几乎所有人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然而,这家百年老店却走向破产保护。
曾经多年垄断全球照相器材特别是相机和胶卷市场的伊斯曼柯达公司沦落到今天的地步发人深省,也给世界包括中国所有企业以巨大警示。
警示之一
在世界创新步伐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哪个企业固步自封,拒绝创新,就将很快被市场淘汰出局。
IBM的不景气、惠普的日渐衰落,都是输在创新不够上。
民众感受最深、最为普通的电子消费品的手机市场演变就是有力例证。
我们知道摩托罗拉手机曾经多么的事可一世,甚至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诺基亚等横空出世,使其地位逐渐走向衰落,最终无奈被谷歌收购。
诺基亚手机曾经风靡世界多年,市场份额天下无敌,看似根本不可动摇。
便是,苹果为代表的智能3G触摸屏手机的出世,使得诺基亚很快开始走下坡路。
警示之二
只有创新还不够,必须把创新变为生产力,转化成公司效益,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走在世界潮头。
柯达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所打败,颇具讽刺意味。
警示之三
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柯达公司本应紧紧围绕自己优势的影像行业创新发展,但它却放弃优势,搞化学制品、药检设备、打印机行业等。
一再失误,以至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朝代,唯有“创新”是不变的真理。
这种创新,不但基于技术和管理层面,更基于商业模式、乃至消费体验层面。
而对于老牌企业而言,要么在固执和傲慢中死中,要么在持续创新中重新焕发生机。
虽然,世间没有绝对的基业常青,企业的生死存亡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同样,创新和变化虽不能完全确保企业永立潮头,但却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