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资治通鉴_中国第一部_管理经典_
读《资治通鉴》之管理智慧
读《资治通鉴》之管理智慧一、组织用人周郝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就人才招募问郭槐,郭槐讲“: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求购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
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你还买,何况活的呢。
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
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千匹千里马。
现在大王你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槐开始,比我贤良的人,就会不远万里前来的”。
于是燕昭王为郭槐翻建府第,尊为老师。
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
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现在许多企业为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也是求贤若渴。
但是没有找到招揽人才的方法。
比如:有的企业虽然也引进了一定人才,但是却不给于信任和重用,不能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甚至还在待遇上斤斤计较,许诺的事情不予兑现,有时还想办法克扣一点。
企业虽然从表面上是乎占了点小便宜,但是却向其他有意进入公司的人才关闭了大门。
因为其他人才不敢迈进企业的大门,也害怕上当受骗。
如果企业能够向燕昭王对待郭槐一样,那么何愁像乐毅,剧辛这样的人不来投呢?二、组织文化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看《隋炀帝集》,思想深奥,知识广博,觉得知道他应该是尧舜一类的人,而不是桀纣一类的人,然而为什么他做事往往相反呢?”魏征回答说:“他嘴上说着尧舜之言,做事却像桀纣一样,自己不反省,最终导致了失败。
”后来,有大臣上奏请唐太宗做《文集》,唐太宗说:“我发布的命令,有益于人民的,史书上自然会记载,足为不朽。
如果没有益处,做了《文集》又能怎样?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也避免不了亡国的下场。
如果不行德政,做文章又有什么意思!”评:唐太宗是个明白人,比我们的许多企业管理者强。
他知道光说是没有用的,人家看你这个人和这家企业,不是看你说的多好,而是看你做得多好。
我们许多企业的“文化手册”,是不是有一点点像《隋炀帝集》?三、领导职责一次,文侯请自己的谋士田子方喝酒,文侯忽然对旁边敲击编钟的乐师说:“钟声的音阶有问题,左边的偏高了”。
读《资治通鉴》之两个优秀的管理案例
读《资治通鉴》之两个优秀的管理案例案例一、商鞅变法你看,在公司日常管理中,发现一个员工业务能力很出众,为了更好地激励他,管理者首先想到的都是提拔他,让他来带团队。
但现实常常可能是,有些人就是不适合带团队,或者不愿意带团队。
遇到这些情况,公司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激励他们呢?硬是让他们带团队肯定不行,他们干得别扭,团队也出不了成绩。
但是不激励肯定也不行,他们的业绩好,不给更多的激励,不公平,也没法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激发其他员工的积极性。
商鞅变法的一项基础制度,“二十等爵制”,这项制度对于动员秦国全体国民的积极性,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什么是“二十等爵制”?爵位本身并不稀奇。
战国以前,周朝就有传统的五等爵,但那都是高级贵族才有的。
而商鞅的做法是,让爵位迅速地从五等变成二十等,然后再把爵位下放,让全国人民都有机会可以获得爵位。
具体怎么下放呢?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拿战功来换。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至少有这么两条:第一、激发了每个秦国人的荣誉感和奋斗的欲望。
你想,一个世世代代种地的普通农民,突然看到自己有机会获得曾经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这内心怎么能不发生变化呢?同时,爵位并非只是一个荣誉头衔,每一等级的爵位还对应着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这样面子里子都照顾到了,也就难怪战国那么多国家,就数秦国人最能打。
第二,这套制度还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普通的秦国士兵,哪怕他一辈子只能在基层,但仍然能让他有持续努力的动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就是爵位和官职的区别。
一个官职,总得去领导几个人,得带个小团队,但是一个组织,不可能让人人都有机会当领导啊。
但爵位其实就没这个限制,说到家,爵位的供给可以说是无限量的,谁都可以有,而且还能不断晋升。
一个优秀的基层士兵可能不适合当将军,或者没机会当将军,但只要他持续努力立战功,一直能打,爵位就能一级级提高,他仍然可以受到足够的尊重、获得足够的物质奖励。
也许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不就是现代公司里的职级体系吗?我们把职级和职位分开,让专家型人才走专业晋升路线,不跟管理混着来,工资照样可以涨,待遇仍然能提高,让他们不比带团队获得的收益少。
《资治通鉴》中的团队管理之道
《资治通鉴》中的团队管理之道《资治通鉴》这部大书,咱们平时听起来可能觉得挺高深,好像都是给大学问家看的。
但其实啊,里面藏着不少关于怎么带团队、管团队的智慧,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队管理之道。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说不定听完之后,你会觉得,哎,原来古人早就把这些事儿给琢磨透了。
你想啊,古代的皇帝、大臣们,他们手下得管多少人呢?一个国家,就像咱们现在的一个大公司,或者一个大团队。
怎么让这些人听话,怎么让他们好好干活,不出乱子,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资治通鉴》里头,就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咱们挑几个有意思的来说说。
比如说,有个叫韩信的家伙,大家都知道吧?他带兵打仗那是一绝。
韩信带兵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会根据每个人的长处来用人。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得去发现它,然后让它发光发热。
韩信就是这样,他手下的士兵,每个人都能在他的带领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的军队特别能打胜仗。
再比如,说到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大家都知道最后是刘邦赢了。
刘邦这个人啊,他没什么大本事,但他会用人。
他手下有张良、萧何、韩信这些牛人,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刘邦自己呢,就坐在那儿,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做个决定。
他就像个大家长,看着家里这些能干的孩子们,自己不用操心太多。
这就是刘邦的智慧,他知道怎么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还有啊,咱们得说说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那可是聪明绝顶。
他带兵的时候,特别注重纪律。
他说过一句话:“赏罚严明,方能服众。
”就像咱们现在公司里,也得有规章制度,谁做得好就奖励谁,谁做得不好就得惩罚。
这样大家心里才服气,团队才能团结一致。
诸葛亮就是用这种方法,让蜀国的军队变得特别能打,连曹操都头疼。
说了这么多,其实啊,《资治通鉴》里的团队管理之道,说白了就是几个字: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团结一心。
这些道理啊,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你得了解你的团队成员,知道他们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然后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
领导必读的100部名著
领导必读的100部名著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领导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
阅读经典名著是培养领导思维和提升领导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介绍100部领导者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帮助领导者拓宽视野、增加见识、提高智慧,并从中汲取领导智慧和经验。
1.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作者为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本质和战争胜利的策略,并提供了有关领导和指挥军队的宝贵经验。
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由司马光撰写。
该书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为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3.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对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尤金·弗里德曼和罗伯特·劳伦斯等人合著的经济学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领导者理解和应对经济变化至关重要。
4. 管理学经典《管理学经典》是由彼得·德鲁克、亨利·米茨伯格、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尔等管理学大师合著的一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领导者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管理学的原理,提高组织的效能和竞争力。
5. 古典诗词选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
作为领导者,通过阅读古典诗词,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对美的敏感和对人性的理解。
6. 哲学原本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科,对领导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哲学原本》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著作,系统地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领导者思考和决策具有辅助作用。
7. 《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本著名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之一。
领导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了解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对于领导国家或组织具有积极意义。
202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审评中心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4月27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开幕,主题为()。
A.技能强国,创新有我B.一技在手,振兴中华C.工匠筑梦,精彩人生D.刻苦专研,甘为人梯【答案】:A2.国家统计局1月12日公布,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物价总体稳定在合理区间。
A.下降1.9%B.上涨0.9%C.上涨1.9%D.下降0.9%【答案】:B3.李悝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
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
A.《宋刑统》B.《刑法志》C.《唐律疏议》D.《法经》【答案】:D4.1979年1月1日,中国同()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美国B.英国C.法国1/ 15D.日本【答案】:A5.下列关于太阳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袭击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B.太阳风会促进大气中臭氧的产生,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C.由于太阳风的作用,彗星周围的灰尘和气体会形成彗尾D.太阳风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射出的超音速等离子气体流【答案】:B6.1975年,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从整顿()开始,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
A.教育科技B.农业C.工业D.铁路【答案】:D7.“闽”是哪个省份的简称?A.海南B.广西C.福建D.广东【答案】:C8.下列名句中,哪一项出自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D.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答案】:B9.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三农”问题的基本含义是()。
A.农产品问题、农民工问题、农村基层组织问题2/ 15B.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C.农村医疗、农村住房、农村教育D.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农业投入问题、农产品加工问题【答案】:B10.关于人类探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024辽宁行测真题(综合管理岗)
2024辽宁行测真题(综合管理岗)(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对外开放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基本国策,其以()为主体。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答案】:C2.支持价格又称最低价格或价格下限,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政府为了维持农产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B.对农产品生产者给予财政补贴C.实行农产品配给制D.收购过剩的农产品【答案】:D3.用以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事项的公文是()。
A.指示性通知B.告知性通知C.批转性通知D.批示性通知【答案】:A4.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下列与“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是()A.秦始皇B.秦桧C.赵高1/ 13D.项羽【答案】:C5.关于《资治通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皇家参考资料B.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其成书规模仅次于《史记》C.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是北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D.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答案】:B6.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①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②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③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④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答案】:D7.A市的著名旅游景点提出了新的门票政策,凡A市户籍的每次门票40元,非A市户籍的每次门票80元,这属于()。
A.四级价格歧视B.三级价格歧视C.一级价格歧视D.二级价格歧视【答案】:B8.《清明上河图》反映我国哪朝生活?()A.南京B.明朝C.元代D.北宋【答案】:D2/ 139.下列不属于协调方式的是()。
山东药品监督管理局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4
山东药品监督管理局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4(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人社部等九部门1月25日发布通知,自即日起在全国开展2024年(),全力稳就业、保用工、促发展。
A.春风行动B.强学行动C.暖风行动D.助学行动【答案】:A2.福建连江将建设全国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千瓦时。
A.31亿B.33亿C.36亿D.32亿【答案】:B3.2024年3月,由侯增谦院士团队牵头国际研究小组建立的()分类命名方案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CNMNC)的正式批准。
A.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B.卤化物矿物C.碳锶铈矿超族D.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答案】:C4.国家医保局消息,2023年职工医保基本建立普通门诊统筹,覆盖超40万家医药机构,报销人次超()、报销金额超2000亿元。
1/ 16A.22亿B.20亿C.25亿D.24亿【答案】:C5.2024年1月1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A.天行一号02星B.天空一号02星C.天行一号01星D.天宇一号02星【答案】:A6.下面哪个不是卦的构成要素:()A.卦辞B.卦名C.卦形D.卦爻【答案】:B7.(),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
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文景之治D.成康之治【答案】:A8.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于11世纪末著的《梦溪笔谈》中,在记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指南的时候指出:“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个发现比欧洲人哥伦布的发现早了四百多年。
沈括发现的是()。
A.磁倾角B.磁偏角2/ 16C.磁感应强度D.磁场方向【答案】:B9.关于《资治通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其成书规模仅次于《史记》B.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皇家参考资料C.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是北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D.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答案】:A10.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河北省保定市《综合职业能力测验》事业招聘考试
河北省保定市《综合职业能力测验》事业招聘考试《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互补品战略是企业利用两种商品之间的互补关系,优化产品组合,达到一定目标的经营战略。
下列做法属于该战略的是()。
①某快餐店与饮料商合作,提供汉堡包与饮料搭配的套餐②为降低碳排放,某运输公司将动力燃料由汽油改为天然气③为促销增利,某企业降低其喷墨打印机价格,提高墨盒价格④玉米价格上涨,某饲料厂在生产中减少玉米用量,增加小麦用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参考答案】B2. 关于太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核聚变来释放能量B、目前已经进入衰老期C、所产生的能量主要靠辐射方式传播D、集中了太阳系中的绝大部分的质量【参考答案】B3.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A、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B、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C、实现充分就业D、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参考答案】A4. 股份制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参考答案】D5. 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
A.守法和执法的关系B.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参考答案】D6. 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
A.《翠堤春晓》B.《一曲难忘》C.《音乐之声》D.《雨中曲》【参考答案】B7. 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向农民筹集资金,负责管理、使用该资金的部门是()。
A.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B.乡政府C.先农经管理部门D.乡、镇财政部门【参考答案】A8. 下列物质均属于单糖的一项是()。
A、果糖葡萄糖B、蔗糖纤维素C、乳糖麦芽糖D、淀粉半乳糖【参考答案】A9. 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手续。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的故事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编年体通史,由唐代史学家司马光编撰而成。
它以"以纪世谱代"为宗旨,全面系统地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史学、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的编纂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历经19年方告完成,共294卷。
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以"以纪世谱代"为宗旨,力求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事件,不掺杂个人偏见和政治立场。
他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广泛搜集史书,力求做到"穷其变迁,通其要害",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参考。
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独特的史学理论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历史记载上做到了全面、系统,还在史学理论上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见解,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资治通鉴在文学上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其语言简练、明快,行文流畅,被誉为"史家之宗,文学之宝"。
资治通鉴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全面、客观的记录,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教训。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尽记载和深入分析,资治通鉴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启示,使后人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历史的重演,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对后世的史学、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教训的启示录,对后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资治通鉴的地位和价值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是不可替代的。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全文解读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全文解读1. 引言1.1 概述《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扼要地记录了从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被誉为中国历史文献中最富盛名的一部作品之一。
本文旨在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文解读,并对其特点、内容、影响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包括引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概述、对《资治通鉴》全文进行解读与分析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将系统性地介绍《资治通鉴》这一经典著作,并详细阐述其编纂方法、涵盖的时期和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关键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治通鉴》全文进行解读,探索其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们将介绍作者司马光以及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编纂《资治通鉴》的动机和目的。
其次,我们将探讨《资治通鉴》成书背景和意义,分析它对历史研究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概述《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并着重解读其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最后,我们将全文进行综合解读与分析,剖析其结构特点、不同时期与朝代历史的对比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政策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进一步认识《资治通鉴》这一经典文献的价值,并探索如何在今天学习与应用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经验,以提升对历史发展规律及人类社会演变过程的理解能力。
同时也希望为未来关于《资治通鉴》的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启示和展望。
2.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本篇将从三个方面对资治通鉴进行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成书背景和意义,以及历史价值和影响。
2.1 资治通鉴的作者和背景: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1019年-1086年)。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散文作家。
他在政治上坚守道德原则,积极参与政务,并提出了“心血国事读书法”的观点。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世致用之学,涉及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管理学的基石。
其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法家的“法、术、势”三宝等思想,成为后世管理学的核心思想。
汉唐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管理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管理思想著作,这些著作对于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管理学开始与西方管理学相互融合。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著作,如《天下郡国利病书》、《古今图书集成》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管理学思想的传入和影响,中国管理学逐渐开始与国际接轨。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思想体系,如曾国藩、毛泽东、邓小平、张瑞敏等人都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融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管理学体系。
从资治通鉴学管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从资治通鉴学管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管理学的核心是探索和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以实现个体或组织的目标。
然而,管理学并非始于现代社会,而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时期。
本文将探讨一本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著作——《资治通鉴》,并从中汲取管理学的智慧和启示。
《资治通鉴》是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战国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部巨著以其独特的史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堪称史学之宝,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然而,《资治通鉴》并不仅仅是一部史书,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智慧。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君主、将领、政治家、思想家们的管理之道和决策过程。
通过研读和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与现代管理学理论相吻合的经验和原则,以及一些与时俱进的管理智慧。
本文将首先介绍《资治通鉴》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探讨《资治通鉴》对管理学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资治通鉴》中的管理学智慧对现代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探讨《资治通鉴》对管理学的启示,并探索其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经典著作的分析,我们将发现古人的智慧对我们的管理决策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资治通鉴》,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管理实践提供新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整体内容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结构,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快速了解本文的主题、意义和目标。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分为2个小节。
首先,在2.1小节中,我们将介绍资治通鉴的背景和意义。
这一部分将主要从历史背景出发,介绍资治通鉴的起源和发展,并阐述其在历史研究和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摘要:一、《资治通鉴》简介1.作者背景2.书籍内容与特点二、管理智慧与《资治通鉴》的联系1.历史经验对管理者的启示2.《资治通鉴》中的管理哲学三、随堂测试与《资治通鉴》的学习1.随堂测试的目的2.如何通过随堂测试提高管理智慧四、总结1.从《资治通鉴》中汲取管理智慧的重要性2.将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管理的实践正文:《资治通鉴》是一部由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跨越1363年的历史。
这部书以其严谨的历史观、全面的事件记载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历史经验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的领导者,如商鞅、诸葛亮等,他们的事迹和管理智慧可以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借鉴。
同时,书中也记载了许多失败的领导者,如赵高、李斯等,他们的教训更能使管理者警惕。
其次,《资治通鉴》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
例如,书中强调“民本”思想,主张政治家要关注民生,这与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关于团队协作、决策、执行等方面的智慧,对于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随堂测试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随堂测试,学员可以检验自己对《资治通鉴》中历史事件、人物和管理哲学的理解程度,从而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管理素养。
总之,从《资治通鉴》中汲取管理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5分钟解析
资治通鉴5分钟解析1. 资治通鉴的简介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通史之一,是一本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进程的史书,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
资治通鉴的起点是春秋时期,终点是五代时期,共计294年。
整部书内容共计294卷,分别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五朝为止。
2. 资治通鉴的价值和意义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一部宏观的通史,具备系统性、全面性、连续性等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它贯穿着模范尺度的人文精神,以其精湛的史学功力,将历史事实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中得出了很多人文启示,启迪后人对于大道的深层理解。
3. 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和方法资治通鉴的编纂思想和方法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其主要展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将历史作为一种途径进行道德教化,强调记录历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引导人们追求大道,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二,强调史学要追求真实性和完整性,要对史实进行细致的考证,并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历史材料,以展现一个系统的历史图景。
其三,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分析,既强调个人奋斗的作用,又强调社会历史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后人对于历史趋势和规律的深入认识具有积极影响。
4. 资治通鉴的影响和贡献资治通鉴在面向现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经典中的典范,为历代史学家提供了长期的思想创新、实践传承的思路。
同时,资治通鉴也是开启了中国史学传统的第一步,对于后人的文化领悟和人文思考,都具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总之,资治通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可替代,是人类文明宝库里的一块瑰宝。
资治通鉴历史解读
资治通鉴历史解读【资治通鉴历史解读】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最重要的一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好的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所撰写,共纪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的重要性、编写背景以及其对后世影响进行解读。
一、《资治通鉴》的重要性《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为全面的编年体通史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面纪录历史事件:《资治通鉴》涵盖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几乎概括了近千年的历史进程。
它以独特的编年体方式,将历史按时间顺序呈现,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史事参考。
2. 考证可靠性高: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秉持着严谨的态度,遵循了“尊史考实”的原则。
他广泛搜集史料,对史书进行详细校勘,力求呈现真实的历史面貌。
因此,《资治通鉴》的考证可靠性非常高,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3. 提供历史教训:《资治通鉴》不仅展示了历史事件的经过,更在书中点明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得失,阐述君主与政治家在治国理政中的得失之道,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资治通鉴》的编写背景《资治通鉴》的编写背景与司马光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名人,他历经政治风云,曾任宰相和大中书记,以清廉、正直著称。
他亲眼目睹了北宋政权的兴衰和虞允文庙之事,对于当时社会的弊端与危机有深刻的体悟。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警示后人,司马光开始着手撰写《资治通鉴》。
他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校勘、整理历史资料,并参阅了许多前代的史书。
他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排序,以编年体形式连贯展示,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
三、《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影响1. 对历史研究的影响:《资治通鉴》的问世将编年体通史的写作方式推向了巅峰。
它成为了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范本与参考,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治通鉴》的编年体结构影响了大量后来历史著作的编写方式,使得历史记载更加纪实、严谨。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资治通鉴简介,欢迎阅读!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拓展阅读:创作背景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
资治通鉴名词解释一、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由宋代司马光撰写,成书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至1064年)。
全书共294卷,以帝王时代为主线,纵贯自汉高祖刘邦到隋文帝杨坚的历史,涵盖了2200多年的时间。
二、资治通鉴的特点资治通鉴作为一部通史,有以下几个特点:1. 纪事本末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为主要特点,即记录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结果。
它详细叙述了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力求客观、准确地还原历史。
2. 借史以鉴今资治通鉴强调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
司马光希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揭示历史的规律和规范,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3. 排斥特殊立场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客观中立,排斥个人主观立场和政治倾向。
司马光在撰写时不谋私利,不迎合权贵,力图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
4. 以时间为序资治通鉴以时间为序,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叙述历史事件。
这种时间序列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前后关系,掌握历史的脉络。
三、资治通鉴中的名词解释1. 帝王时代帝王时代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时代,主要是指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晚清帝制覆灭为止的历史时期。
资治通鉴以帝王时代为主线,记录了辽、宋、金、元、明等历代帝王的治国策略、政治斗争、战争纷争等。
2. 纪事本末纪事本末是指记录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结果。
资治通鉴以纪事本末为主要特点,通过详细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3. 借史以鉴今借史以鉴今是指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代社会的治理和管理。
资治通鉴强调历史的规律和规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总结,揭示历史的智慧,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警示。
4. 客观中立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力求客观中立,排斥个人主观立场和政治倾向。
司马光在撰写时不谋私利,不迎合权贵,力图保持独立的学术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管理 2008・10
Life
通鉴开坛
《资治通鉴》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特别。
虽然它不在二十四史之列,却比它们更值得中国企业家捧读。
因为,它是中国史籍中唯一一部“管理案例库”,中国第一部“管理经典”。
不难发现,无论编修《春秋》的孔子,还是奋笔《史记》、《汉书》的司马迁、班固,骨子里都是“学者”,是看猪跑的。
只有司马光,一生宦海,官至宰相,是名副其实吃猪肉的“政治家”、管理者。
管理是实践,而司马光恰恰比职业史家更能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审视历史,取弃精略,思考得失。
事实上,司马光编书的目的也不是写史,而是在茫茫史料中抓出扼要,让百忙中的皇帝迅速洞悉管理国家时的前人损益,深刻把握历史上君臣间“切摩治道”的精髓,通过前朝价值理念、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的演绎变化,领悟管理秩序是如何建立、运转及失灵的。
其实践针对性无出右耳。
因而,我们同样百忙中的企业管理者跟着司马光追踪历史,跟着历史感悟管理,诚不失为轻松而有效的中国式学习之道。
(杨 光)
漫画/
孙元
119
2008・10 中外管理 九龄童的管理智慧
我们认识北宋人司马光,大都是因为早年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说的是司马光9岁那年,一天,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
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靠墙的大水缸里,大家一下都慌了神。
司马光情急之中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使劲把水缸砸开了一个大窟窿。
水立刻泄了出来,那个落水的孩子也就得救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宋史·司马光传》里,后来它和“孔融让梨”的故事一起被收入幼童的启蒙读本。
人们希望代代相传从孩提时就能理解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知礼,这是中国人最崇尚的“君子魅力”。
即便今天历经沧桑再细细回味,幼年司马光也是很有管理天赋的。
第一,危急时刻遇事不慌,沉着应对;第二,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第三,动脑子,想主意,能实际解决问题。
显然,在他身上蕴藏着一个优秀管理者的潜质:一是懂得按规律办事;二是正直,有人情味,富于责任感;三是具有一种力挽狂澜的魄力。
后来的司马光,与管理就更有缘了。
他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饱读史书。
捧起一部《左氏春秋》便会忘了吃饭睡觉、寒暑秋冬。
19岁时就以很好的传统修养高中进士甲科,从此一
中国第一部“管理经典”
文/本刊记者 王 缨
他曾多次数落王安石“新法”后患无穷,对国家秩序的梳理会带来极大混乱。
神宗曾想缓和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正面交锋,将这位翰林学士调任军队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
这个位置很不错呀,可司马光说:皇上用人,是因为大臣能尽到辅佐之责。
如果我徒获“禄位之荣”,那不是“窃名器以私身”吗?要是能撤销那些瞎折腾的事情,我宁愿不要高位!但司马光没能说服宋神宗放弃变法,于是他辞职出走,带上一班专家人马退居洛阳,正所谓“由居庙堂之高,转处江湖之远”。
从此,司马光全心全意地编写《通鉴》,他们不舍昼夜,历经15年而大功告成。
可见司马光是想用另一种方式“救世”。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基本依据,的确是“祖宗之法不可变”。
但就此断定司马光代表不思进取的守旧势力,则不免武断肤浅。
司马光崇尚的是上古禹、汤、文、武之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传统文化中早期最优秀、最质朴的那部分。
同时,他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也做出了实际分析。
如变法中的“青苗法”,本意是让农民每年春耕而青黄不接时可以自行向政府借贷,利息只取2/10,以免农民遭受高利贷盘剥。
司马光几乎是朝廷重臣中第一个提醒王安石的人,告诫他:这种做法恰恰会给地方贪婪官吏一个“督
位才华横溢的文官步入官场。
在近50年的仕途中,他相伴了北宋四位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于内廷行走而具有了对国家管理事务丰富的阅历。
可以说他一辈子都在研究历史、现状和中国式的管理系统,最终成就了一部通论中国管理之道的鸿篇巨著——《资治通鉴》。
重估反对王安石
司马光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北宋中期。
这时最大的变化,就是前期太祖、太宗创下的繁荣局面正在步入下滑的轨道。
边疆民族纠纷不断,战争频仍,到了中原还得向契丹、西夏花钱换和平;而境内大地主田庄经济膨胀,官僚集团庞大臃肿和利益难以平衡。
内政冗员日增,政府负担日重,社会矛盾突出而尖锐。
到底该怎样治理国家,已经成为当时君臣朝野迫切关注而又很是头痛的问题。
此时在朝的司马光赶上了一件大事,就是王安石变法——北宋王朝最重大的一次政治改革。
它发生在宋神宗18岁即位之时,这位年轻气盛的天子力图任用王安石铲除时弊,让政局“洗面革新”,以达到富国强兵。
但结果很糟。
变法搞了18年,而统治集团内部固有的矛盾和争斗却愈演愈烈,最后完全成了党争棍棒。
引人注目的是,变法一开始,司马光就坚决反对。
生活Life
责之威”的机会,纯朴的老百姓是只知借贷便利,不知还贷之苦啊。
从后来各地的实施情况看,确有不少地方官吏借此层层盘剥,有的竟把利息加到了五六成、七八成,这比民间高利贷还令人可怕。
如果说王安石代表理想,逆水行舟,固然可敬;那么司马光则代表现实,在亢奋躁动的时代,更加可敬。
诚的,看一个国家的统治秩序是如何建立,并有效运转或失灵的。
他认为这才是“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之根本。
《资治通鉴》就是一位政治家对治国方略的梳理,是一部注重为政得失的“管理通史”。
这部巨著的编撰准备开始于宋英宗时期,英宗当时就命名为《历代君臣事迹》,待全书
看《资治通鉴》,
是看看一个国家的统治秩序是如何建立,并有效运转或失灵的。
如“促生产”永远不如“抓革命”激动
人心,但经历过“大跃进”的人,都明白理性中实事求是,进取中秩序井然,是多么重要,又多么难得。
司马光究竟要写什么
《资治通鉴》开卷选择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秦的“三家分晋”。
司马光认为,当时晋国下属的韩、赵、魏三家能干出“以下替上”的事情,这事儿还居然得到了周天子的许可。
结果怎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就是曾经被孔子视为统治楷模的周王朝国家秩序完全乱了。
司马光慨叹:败坏者非在下,就在管理上层,乃天子自坏!天子坏礼,诸侯征战,大夫擅政,朝纲礼教土崩瓦解,直至国家分裂。
从全书的宗旨看,司马光并不是要简单地写历史,不追求一般地“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政,垂鉴于后世”。
他给这部书的“定位”是要把历史上君臣之间“切摩治道”的东西抓出来,看先辈的价值理念、国家架构、政府工作流程是怎么演绎变化完成时已是宋神宗逝世的前一年。
或许与变法艰难有关,皇帝翻阅此书颇为感叹。
每当宫廷内研读经史的“御前讲坛”开筵,神宗都要让专人精读书中篇章,并特别因为本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名《资治通鉴》。
在《资治通鉴》这样一部“中国式”的管理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思维。
它既深奥,也通俗;既撮其精华,也充分显露症结。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毛泽东一生以《通鉴》相伴,穷读17遍。
如今,站在21世纪与全球化的时空坐标上重新翻阅《资治通鉴》,或能让我们更辨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宏观的社会变迁和微观的经营运筹究竟是踩着怎样的历史脚印走过来的。
历史昭示未来,而当下与未来,我们到底该借鉴什么,警惕什么?蓦然回首,堪为兴叹!
《中外管理》“《通鉴》开坛”,愿有志者蹉跎。
管理
责任编辑:化 石
通鉴开坛
中外管理2008・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