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笛和榆钱》教材分析
柳笛和榆钱说课稿
《柳笛和榆钱》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竖岗镇百里池小学的语文老师王翠英。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柳笛和榆钱》。
(ppt1)一、说教材《柳笛和榆钱》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课文。
文章题目提纲挈领,抓住柳笛和榆钱,为我们展现了故乡科尔沁草原的春天,表现了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故乡科尔沁草原的柳树和榆树。
二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柳笛的制作方法、声音特点以及它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第四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榆钱的样子、甜美的味道和采摘它们的乐趣。
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二、说学情课文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应创设适当的情景,让同学们把童年有趣的生活和课文学习结合起来。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本组教材的训练意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ppt2)1、正确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4、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四、说重点、难点(ppt3)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柳笛和榆钱在春天里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难点: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六、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柳笛和榆钱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猜猜文章主要写什么呢?(生畅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学习,渗透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明确自学要求:(ppt4)(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柳笛和榆钱》作者⽤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的故乡,那⾥春天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
全⽂语⾔⽣动、形象,⾃始⾄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活的美好回忆,使⼈⾝临其境。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柳笛和榆钱》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柳笛和榆钱》原⽂ 我的故乡在科尔沁草原,那⾥的榆树和柳树并着肩长。
当柳树的长发披散开来,在春风⾥沐浴时,榆树常常把⾝⼦探出墙头,向我们招⼿。
春天,我们折下—枝⼩⼿指粗的柳枝,拿⼩⼑切割齐整,然后搓⼀搓,使绿⾊的树⽪略略熟软,猛⼀下抽出树枝,⼀管柳笛就温驯地呈现在⼿中,愿意怎么吹就怎么吹。
柳笛声⾳是由柳管的粗细决定的。
粗笛声⾳浑厚,“呜呜”的像⽜吼;细笛声⾳尖俏,“吱吱”的像雏鸡叫。
那时候,我们常常绿着⼿⼼和嘴唇,⼿拿⼗⼏只柳笛回家。
柳笛要现做现吹,放⼀夜,第⼆天就⽆法吹响了。
春天把⾃⼰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每个孩⼦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榆钱是榆树的奉献。
榆钱⾮常好吃。
清晨,露⽔还浸润着榆钱的时候,它们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串串晶莹的⽟荚。
折下⼀枝,吃在嘴⾥,那滋味真美妙!第⼀⽚如果⼊⼝欲化,第⼆⽚⼀定稍稍提醒你仔细咀嚼。
第三第四⽚呢,你能尝到露⽔与榆钱混合后的甜美,尝到科尔沁草原⼟地的芬芳。
⼿中的榆钱吃完了,你会把⽬光停留在更⾼更密的榆树枝上,然后想⽅设法爬上墙头,骑着树杈,在枝叶的遮蔽下吃个够。
【篇⼆】⼩学三年级语⽂《柳笛和榆钱》教案 教学准备: 学⽣准备:新鲜的柳条和榆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新课 板书课题:柳笛和榆钱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猜⽂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学⽣畅谈) 师:⽂章的作者,围绕着柳笛和榆钱都写些什么呢?让我们细细的读读课⽂,通过⾃⼰的边读边思考去寻找答案吧! ⼆、初读课⽂,⾃学⽣字。
1、明确⾃学要求。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表格式教案柳笛和榆钱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一)板书课题:柳笛和榆钱。
(二)教师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猜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三)进入新课:文章的作者围绕着柳笛和榆钱都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细细地读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边读边思考去寻找答案吧!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2•默读课文,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冋学交流。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自学效果。
1. 开火车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2. 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一)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可以讲一讲,也可以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三)自读课文,品词析句。
课件出示组内学习方法1. 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柳笛(榆钱)带给孩子们的乐趣?2. 细细品读这些词句。
3. 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补充。
4. 讨论怎样读好这一节?练读。
一、读课题,猜测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并标出不懂的地方,尝试自主解决。
汇报自学效果。
三、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自主品词析句,互相交流。
尝试学习从题目入手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通过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放手教学,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无论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柳笛和榆钱》教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柳笛和榆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笛和榆钱这两个物品的特征和用途。
2.理解孔融让梨的故事所表达的含义。
3.听懂故事并能进行简单的阅读。
4.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孔融让梨故事的理解和梳理。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1.一套《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让学生准备笔和纸,以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思维导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柳笛和榆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这两个物品有什么了解。
2. 孔融让梨的故事(15分钟)让学生打开教材第五课,听老师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并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内容及含义。
3. 个人思维及思维导图(20分钟)老师让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在自己的思维导图上,思考孔融让梨的故事和柳笛、榆钱有什么联系。
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思维导图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等方式,来帮助理清思路。
4. 小组探讨(15分钟)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个人思维导图的内容,并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路。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清思路和将思考结果展示出来。
5. 思维拓展(20分钟)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实现“识大体、顾大局”?6. 总结归纳(5分钟)老师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注意巩固和复习。
五、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在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和思维拓展等环节中的表现和收获,同时着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六、拓展延伸活动1.学生可以寻找其他孔融故事,了解中国古代名人的故事。
2.学生进行提问或谈论,探讨如何做到“识大体、顾大局”。
3.学生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分享。
柳笛和榆钱教案
柳笛和榆钱教案教案标题:柳笛和榆钱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柳笛和榆钱这两种传统乐器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音乐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2. 柳笛和榆钱的实物或图片。
3. 柳笛和榆钱的演奏示范音频或视频。
4. 学生们的乐器(如果有的话)。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柳笛和榆钱的演奏示范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这两种传统乐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柳笛和榆钱的实物或图片,让他们猜测这两种乐器的特点和用途。
探究:1. 分组让学生自由探究柳笛和榆钱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技巧。
可以让学生使用互联网或参考相关书籍进行研究。
2.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分享给其他小组。
讲解:1. 通过PowerPoin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讲解柳笛和榆钱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技巧。
可以包括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或传统曲目的介绍。
2. 同时,向学生展示柳笛和榆钱的演奏示范视频,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实践:1. 分发柳笛和榆钱的简谱给学生,并教授基本的演奏技巧,如吹气、指法等。
2. 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演奏柳笛和榆钱,并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演奏经验。
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结合柳笛和榆钱的演奏技巧和特点进行合奏或独奏。
总结:1.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总结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提供相关资源和推荐书籍,让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传统音乐。
拓展:1. 邀请专业音乐人或乐团到学校进行现场演奏和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演奏成果。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乐器演奏录音或视频,评估他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汇报和学生的反馈,评估他们对柳笛和榆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儿童文学名篇,引领学生想象——小学二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教案设计
儿童文学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儿童文学中,名篇更是开启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钥匙。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柳笛和榆钱》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名篇,通过引领学生的想象,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就来谈一下《柳笛和榆钱》的教案设计,以期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这一名篇,激发孩子对于儿童文学的热爱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篇文章了解柳笛和榆钱之间的友情故事,了解柳笛对于提升自己音乐水平的努力和坚持,以及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在团队中学习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柳笛和榆钱》讲述的是一个音乐故事,关于两个小朋友之间的友情和音乐的故事。
文章介绍了柳笛和榆钱两个小朋友的音乐爱好,讲述了柳笛因为自己的笛子发不出好声音而苦恼,但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榆钱的帮助终于成功弹出了好听的音乐。
整篇文章非常温馨,体现了小朋友之间的友情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和讲述这个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发掘文章的更深意义。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和探究。
比如先由老师唱一段笛子的曲子,再通过这个曲子引导学生认识笛子,并根据《柳笛和榆钱》的内容向学生介绍笛子的基本知识。
在认识和了解了笛的基本知识后,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的笛子曲子,或让学生自己编写别的乐曲或歌曲,对学生进行音乐启蒙。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在教材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乐器学习。
四、教学评价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和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编写和演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音乐和文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其他领域的兴趣。
而在教学评价中,学生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学业上,更体现在他们的个性和人格上。
老师可以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得到了启发,并通过一些有意思而有挑战性的评价形式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柳笛和榆钱》 教案教学设计
《柳笛和榆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柳笛、榆钱”等词语;(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及寓意;(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传统文化的情感;(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习俗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感恩生活、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正确认读与理解;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3. 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2. 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3. 写作练习的指导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4. 写作指导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柳笛和榆钱》;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 写作练习纸张;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柳笛和榆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及寓意。
3.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沟通能力。
5. 朗读展示: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七、课堂练习1. 练习生字词:让学生抄写、默写生字词,巩固所学知识。
2. 造句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造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柳笛和榆钱”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柳笛和榆钱教案》
《柳笛和榆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柳笛和榆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柳笛和榆钱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柳笛和榆钱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柳笛和榆钱》全文。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
2.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柳笛和榆钱》,感受课文的意境。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学会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品悟课文(10分钟)1. 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柳笛和榆钱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五、小结(5分钟)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
《柳笛和榆钱》教案(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柳笛和榆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语文三年级下册《柳笛与榆钱》教学设计
语文三年级下册《柳笛与榆钱》教学设计第1篇:语文三年级下册《柳笛与榆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到10个生字,会写出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地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地兴趣,丰富知识。
学习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读书感悟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挂图、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1.引导自读2.组织小组内交流读后知道了什么?二、再读文章,熟练朗读。
1.组织小组学习2.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三、交流识字方法四、思考: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1.自由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主学习法)2.交流自己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
①组内朗读。
(小组读、分段读、同桌读)②指名读了解学生朗读情况③组内说一说④班内交流方法3.小结我的故乡有哪些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仔细读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说话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一、检查识字情况出示生字卡廊裂碗沾若脆扯润渡夕二、二、感悟理解1.词语:2.句子: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故乡美丽风光的句子。
三、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三部分的朗读)1.认读生字戏、易、剩、碗、飘、扇、浮、若、散、润、渡、夕、越、骄、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三年级柳笛和榆钱教学设计【内容简析】这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儿时在北方农村做柳笛、吹柳笛和尝榆钱的欢乐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无比幸福和快乐。
【设计理念】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榆、沐”等生字。
4.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无比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柳笛和榆钱教案》
《柳笛和榆钱》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柳笛和榆钱这两种植物。
2. 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引入柳笛和榆钱的概念。
2. 讲解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柳笛和榆钱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讲解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如:柳笛可以吹奏,榆钱可以食用等。
3.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认识柳笛和榆钱。
2. 学生对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章:柳笛的制作与演奏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制作柳笛。
2. 让学生学会用柳笛演奏简单的曲子。
教学内容:1. 讲解柳笛的制作方法。
2. 讲解柳笛的演奏技巧。
1. 教师示范柳笛的制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2. 教师讲解柳笛的演奏技巧,学生跟随练习。
3.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独立完成柳笛的制作。
2. 学生能用柳笛演奏简单的曲子。
第三章:榆钱的食用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榆钱的食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对食物的探索和尝试精神。
教学内容:1. 讲解榆钱的食用方法。
2. 进行榆钱食物的实践制作。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榆钱的食用方法,如:榆钱炒蛋、榆钱汤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榆钱食物的实践制作,教师指导。
3. 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榆钱食物,交流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了解并认识榆钱的食用方法。
2. 学生能尝试并欣赏榆钱食物。
第四章:柳笛和榆钱的文化意义1. 让学生了解柳笛和榆钱在文化中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1. 讲解柳笛和榆钱在文化中的意义。
2. 进行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柳笛和榆钱在文化中的意义,如:民间传说、诗词等。
2. 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如:编写关于柳笛和榆钱的诗词、故事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了解柳笛和榆钱在文化中的意义。
11.柳笛和榆钱(说课稿)
11.《柳笛和榆钱》说课稿一、文本细读、理清文脉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里的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
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故乡的柳树和榆树。
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披散着长发的柳树”和“把身子探出墙头的榆树”在春风中快乐生长的、可爱的样子。
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做柳笛、吹柳笛,在做和玩的过程中,孩子们是那样享受春天的快乐,而春之声也随着柳笛的做出被孩子们找到并吹响。
柳笛的歌声在每一个读者的耳边轻轻响起。
春天那欢乐的音符和着煦暖的春风,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飘荡。
第四自然段生动地描写出了榆钱可爱的样子、甜美的味道和采摘它们的乐趣。
一连串细致具体的描写,让读者的心不禁飞到了故乡那美丽的地方。
二、一课一得,确立目标新课改以前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是把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忽视了他的人文性,衡量我们以前的语文课堂常用的有九个字: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一节课下来充斥的就是一些字、词、句、段的训练,很死板的一些程式和套路,严重的缺失了作为语言文字应该让学生体会感悟的温度与情感。
02年以后,第一轮新课改开始在各地进行试点,由于人文性的过度压抑,曾经一度在课堂上刮起一股华而不实的形式之风浪潮,“乱花渐欲迷人眼”06年以后语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引起了全国小语界广泛的争论与思考,从此,开始逐步回归理性。
既关注人文性,又注重其工具性,现在的课堂崇尚三实“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老师这样介定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崇尚简,依标扣本学语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读思议练重实践。
应该能给我们以启发与感悟。
做一名语文老师很容易,也很难,行内人士常这样议论教学,数学一条线,无非是复习,例题,公式,定义,概念,理解了,顺着一个思路下来,就可以解出题来。
《柳笛和榆钱》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柳笛和榆钱》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三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描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阅读。
2. 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学生对于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PPT、柳笛和榆钱的实物或图片、教学卡片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感。
2.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发音。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学生查找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与同桌互相交流。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 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回顾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
二、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柳笛、观察榆钱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点评并鼓励。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
2. 学生写一篇关于柳笛和榆钱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 学生对柳笛和榆钱的特点和用途的掌握程度。
小学二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优选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优选教案设计三篇这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儿时在北方农村做柳笛、吹柳笛和尝榆钱的欢乐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无比幸福和快乐。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优选教案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二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优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的情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榆、沐、浴、呈、奉、混、弊”9个生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同学预先准备的基础上,让大家围绕“温馨家园的美丽童年”的话题交流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教师简单小结,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在北方农村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他的家乡是怎样的,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去分享他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我”的故乡有怎样的风光?“我”的童年有哪些趣事?2.课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三、默读课文,质疑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文章提出问题,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并交流学习的方法。
文章的事件和情感学生一般都能把握,但深入的体味还要教师巧妙的引导。
注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学习。
如文章中很多动词用得传神,要让学生学习体会,“探”“绿”“找”等,在语言环境中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四、朗读课文,以情会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再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故乡的热爱、童年的热爱、因文感情,因情见意,因意生情,使学生受到到美好情感的感染。
反复朗读或默读课文。
五、多元评价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积累词语,填写词语花篮,互相交流。
3.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说原因。
小学二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优选教案设计二【学习目标】1、会认“榆、沐、拧、略、呈、奉、混、蔽” 9个生字。
《柳笛和榆钱教案》
《柳笛和榆钱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柳笛和榆钱》的主题和内容。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课文《柳笛和榆钱》的阅读与理解。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介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提到柳笛和榆钱。
通过图片展示相关植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柳笛和榆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1.4.2 引导学生思考柳笛和榆钱与课文的关系。
1.4.3 阅读课文《柳笛和榆钱》,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4.4 分组讨论: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主要人物或情节,进行讨论并分享。
1.4.5 教师总结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
第二章:课文深入学习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柳笛和榆钱》的主题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课文《柳笛和榆钱》的深入阅读与分析。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手法。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柳笛和榆钱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4.2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4.3 分组讨论: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象征意义或文学手法,进行讨论并分享。
2.4.4 教师总结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解读。
第三章:课文拓展与思考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课文《柳笛和榆钱》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课文《柳笛和榆钱》的拓展思考和人生哲理。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反思法,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4 教学步骤:3.4.1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3.4.2 分组讨论: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主题或价值观,进行讨论并分享。
《柳笛和榆钱》教材分析
《柳笛和榆钱》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和吃榆钱的快乐,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无比热爱和眷恋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童年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由4个自然段组成,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北方农村给作者带来了童年欢乐的美丽的榆树和柳树。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
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榆树和柳树的秀美和情致。
作者把柳枝飘逸说成“长发披散开来”,柳树自由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说成“沐浴在春风里”;而榆树呢,则好像是顽皮、懂事的孩子,在和“我们”游戏,你看它正“把身子探出墙头”“向我们招手”呢。
从这些简洁、生动形象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无比真挚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至3自然段),写做柳笛、吹柳笛的童年趣事。
第2自然段,写做柳笛、吹柳笛。
做柳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乐趣。
作者把做柳笛的过程细致地描写出来:折下——切割——拧一拧——褪出,通过这几个熟练的动作,一管柳笛就做成了。
接下来就是吹柳笛了,那真是特别惬意的事情,“愿意怎么吹就怎么吹”,还可以吹出不同的音色“浑厚”的或“尖厉”的,随意发挥,自得其乐。
“我们”常常是“绿着手心和嘴唇”的一副可爱又淘气的模样,“拿十几只柳笛回家”满足又得意的神情。
第3自然段,写孩子们能找出藏起来的春天的歌。
柳笛过夜就蔫了,就无法吹响了。
春天是无处不在的,春天有优美动听的歌声,在树叶里深藏,但孩子们有巧妙的办法让人们听到美丽的歌声——做一管柳笛快乐地吹奏它,人们就能听到动人的春之歌了。
故乡的柳笛很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吃榆钱。
第4自然段,和第2—3自然段是并列关系,主要写摘榆钱和吃榆钱的快乐。
榆树是很无私的,它给乡村的孩子奉献了鲜美的榆钱,让孩子们多了一份童年的享受和欢乐。
榆钱晶莹、翠绿,鲜嫩可口,芬芳甜美,入口欲化,细细品来可以嗅到大地的气息,令人争陶醉。
孩子们在榆树枝杈上吃着榆钱嬉戏,那是特别让人留恋回味的童年趣事。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柳笛和榆钱》教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柳笛和榆钱》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春天的美好。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生字卡片3.教学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颗柳树和榆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柳树和榆树的知识。
二、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倾听。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柳笛和榆钱。
三、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a.讲解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柳笛的制作过程。
b.讲解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榆钱的生长特点。
c.讲解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春天的美好。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课文中获得的感悟。
四、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讲解字义和用法。
3.学生进行生字词的书写练习。
五、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用柳笛和榆钱为主题,创作一篇小作文。
2.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乡看到的春天的景象。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发现春天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柳笛和榆钱》,使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师:谁能告诉我在春天里,柳树和榆树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柳树长出了柳笛,榆树长出了榆钱。
小学二年级语文《柳笛和榆钱》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是《柳笛和榆钱》。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旨在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对《柳笛和榆钱》进行理解和分析。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活动和互动个人思考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由于“柳笛和榆钱”的故事是寓言故事,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哪些特点,以及故事通常有哪些寓意等方面。
例如《青蛙王子》、《小狮子和老猴子》等。
学生可以把所了解的单一知识要点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2.讲授教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故事,学生重点抽取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及显著的概念,理解故事的含义。
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换思想和心得,从而达到学生完整理解故事的目的。
3.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和合作伙伴进行合作讨论,整理学生知识和提出的问题。
每个小组的结果和经验内容,通过沟通交流,给大家进一步的理解故事,通过不同的观点方式了解故事要表达的主题。
每组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
4.巩固让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和角色,并自由发挥他们对故事创造力,将自己的情节材料添加到原故事内容中。
这也是学生可以更好体现他们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这种互动也会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重新理解和考虑一下,以加强对故事的整体理解和分类思维,从而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
三、评估方式评估方式有选择题和写作两种,选择题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故事的认识和理解,写作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故事,以更好地刻画故事中的人物和对潜在主题的思考。
四、课后延伸学生自己进一步思考故事,可以通过作业等方式来较详细地让学生了解故事潜在的内涵和主题,发现故事中对人类的启示,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身处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和生活环境。
五、总结本次对《柳笛和榆钱》的讲授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于阅读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互相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好对故事中的思考和理解,以及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笛和榆钱》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和吃榆钱的快乐,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无比热爱和眷恋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童年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由4个自然段组成,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在北方农村给作者带来了童年欢乐的美丽的榆树和柳树.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 文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榆树和柳树的秀美和情致. 作者把柳枝飘逸说成“长发披散开来”,柳树自由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说成“沐浴在春风里”;而榆树呢,则好像是顽皮、懂事的孩子,在和“我们”游戏,你看它正“把身子探出墙头”“向我们招手”呢. 从这些简洁、生动形象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无比真挚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至3自然段),写做柳笛、吹柳笛的童年趣事.
第2自然段,写做柳笛、吹柳笛. 做柳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乐趣. 作者把做柳笛的过程细致地描写出来:折下——切割——拧一拧——褪出,通过这几个熟练的动作,一管柳笛就做成了. 接下来就是吹柳笛了,那真是特别惬意的事情,“愿意怎么吹就怎么吹”,还可以吹出不同的音色“浑厚”的或“尖厉”的,随意发挥,自得其乐. “我们”常常是“绿着手心和嘴唇”的一副可爱又淘气的模样,“拿十几只柳笛回家”满足又得意的神情.
第3自然段,写孩子们能找出藏起来的春天的歌. 柳笛过夜就蔫了,就无法吹响了. 春天是无处不在的,春天有优美动听的歌声,在树叶里深藏,但孩子们有巧妙的办法让人们听到美丽的歌声——做一管柳笛快乐地吹奏它,人们就能听到动人的春之歌了. 故乡的柳笛很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吃榆钱.
第4自然段,和第2—3自然段是并列关系,主要写摘榆钱和吃榆钱的快乐. 榆树是很无私的,它给乡村的孩子奉献了鲜美的榆钱,让孩子们多了一份童年的享受和欢乐. 榆钱晶莹、翠绿,鲜嫩可口,芬芳甜美,入口欲化,细细品来可以嗅到大地的气息,令人争陶醉. 孩子们在榆树枝杈上吃着榆钱嬉戏,那是特别让人留恋回味的童年趣事.
总之,课文按总分的方式安排材料,条理清晰,思路明白. 作者在对做柳笛、吹柳
笛和吃榆钱童年趣事的描写中,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对故乡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图与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相对应:小伙伴在开心地吹柳笛;第二幅图与课文的第4自然段相对应:小伙伴在树权上摘榆钱,准备大饱口福. 课文中有一个对话框,提示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义、文义的方法. 一个“探”字,写出了榆树的神韵,它好像知道孩子们的心思,和他们游戏,伸出肢体,向他们打招呼,它似乎成了孩子们的好伙伴,颇有一番情趣,细细品来,更添几许滋味.
课后有一道练习题. 要求学生默读思考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做好阅读积累,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味,形成一定的认识后,再和同学们交流,在互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开阔视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际水平.
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 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上下文中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并通过创设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反复与生字见面,完成识字任务. 学习默读、理解文章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