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_王春平

合集下载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高效降解胆固醇的乳酸菌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高效降解胆固醇的乳酸菌


维普资讯
食 品与发酵工 业
Fc n em nai d s e cdadF r e t o l ul s tn n n
V 2 N d.8 o3
12 方 .


- ' _ 譬胁

1 2 1 抗 性 标 记 的 筛选 ..
2 结 果 与讨 论
现 在 与 胆 固 醇 过 量 有 关 的 动 脉 粥 样 硬
嗜 热 链 球 菌 (S rpooc s ce te t cu hf c Ⅲo hls S C p i ) T( OX , a A 河 北 农 u K n, mp ), 业 大学 张柏 林惠 赠 , 源 于波兰 , 品发 酵性 来 食
பைடு நூலகம்
嗜酸乳 杆菌 ( “ hfl s c l h ls D iu “i o i ) l d p u ( ) , n, x Ka Amp) 中 目食 品发 酵 上业 ,
研究所 提供 , 品发 酵性 状优 良。 食
不 干扰 人体 正常代 谢 、 影 响食 品风味 、 不 经济
实用 的 减 少 胆 固 醇 吸收 的 食 品及 其 加 工 法, 已成 为 当前重 要 的 研 究 课 题 。 利 用可 降 解 胆固醇 的微 生物或 其 产生 的胆 固醇氧 化酶 ( C . . . ; O , 物 处 理 食 品 是 降 低 E 1 1 3 6 C X) 生 食 品 中胆 固醇 含量 的一 种 有效 方法 。最近 研 究证 明 C OX的氧 化产 物 胆 甾__ 3酮 还 具 4烯 有预防、 治疗 肝病和 抗肥 胖 的作用 … 。 乳 酸菌 已广泛 应用 于食 品工业 发酵 和制 备 微 生态制 剂。但 目前 常 用乳酸 苗降解 胆 固 醇的能 力还 很 低 。 因此 笔 者 课 题 组 拟 将 分 离 、 选 出 的高 效 降 解 胆 固 醇 的 芽 孢 杆 菌 筛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果酒酵母育种上的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果酒酵母育种上的应用
生Biblioteka 工 物程食品 研究与开发
第1第 期 20 9 0年9 3 月 卷
l 63 == I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 果酒酵母育种上的应用
陈娟 阚建全 杨蓉生 杜木英 , , , (. 1西南 民族 大学生命科学 与技术 学院 , 四川 成都 60 4 ; . 10 12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 院 , 重庆 4 0 1 ) 0 7 5
原 生质体 融合技 术 (r o l tui ) 称为 细胞 po p sfs n 又 t a o 融合技术 , 是指用 酶法 去除细胞 壁 , 制成 由原生质膜包 被 的原生质体 , 然后采用 物理 、 学或生物学方 法诱 导 化
了细胞融 合技术 的发展 ,使该技 术跃上 了新 的阶段 。
摘 要 : 原 生质 体 融 合技 术 的研 究 进展 进 行 概 括 , 述 该 技 术 的 重 要 环 节 , 对 论 包括 遗 传 标 记 选择 、 生 质 体 制 备 、 生 原 再
和融合 以及融合子的鉴定等。通过分析其在降酸、 增香 、 嗜杀活性和抗氧化性等优 良性状整合上 的研 究结果, 表明原
作 中 , 大地 推动了微生物研究的进程 。 极 2 原 生质体 融合技术
生质体 , 并提 出了原生质体 的概念 。E d dy和 E m r n m es o
又 以酶法相 继 制备 出 了酵母 菌 和丝状 真 菌细胞 的原
生质体 , 为微生物 的细胞融合开辟 了道路 。17 9 4年 , 加 拿大籍华人高 国楠发现 聚乙二醇( E 在 c 参与下 P G) a 能促进植 物细胞原 生质体融合 , 这一发 现极 大地促进
时首次发现了细胞融合现象 。16 年 , 本 的 O a a 90 日 k dt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摘要: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在发酵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microbialprotoplast fusion)技术具有重组频率高、受结合型或致育型限制小以及遗传物质传递完整等优点,是微生物育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组成,包括制备、再生、融合的影响因素以及融合子的筛选方法,重点评述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应用在微生物育种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育种基因组重组引言:微生物菌种是发酵工业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发酵过程的成败及某一发酵产品是否具有工业化价值。

自然界中的原始菌株大多不具有很高的工业化价值,因此需要对菌株进行选育和改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重要的菌种改良技术,是将亲株细胞分别去除细胞壁后进行融合,经基因组间的交换重组,获得融合子的过程。

与其他育种技术相比,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具有重组频率高、受结合型或致育型限制小以及遗传物质传递完整且不需要完全了解作用机制等优点,因而被国内外微生物育种学者广泛应用。

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成功将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首次应用于微生物中。

接下来的几十年,该技术的基本实验方法逐步完善,现已作为一项十分有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

本文就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于微生物育种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由第一作者在CNKI进行检索。

网址:/。

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2007/2012。

英文检索词为“protoplast fusion、research、progressions”;中文检索词为“原生质体融合、应用、研究进展”。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摘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有目的地选育理想的融合株,便于操作等优点,在遗传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章从原生质体融合的特点以及融合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遗传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就是将两个亲株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剥除,使其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膜包被着的球状原生质体。

然后将两个亲株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混合,由聚乙二醇助融,使它们相互凝集,通过细胞质融合接着发生两次基因组之间的接触、交换、遗传重组,在再生细胞中获得重组体。

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细胞,采用适宜的水解酶剥离细胞壁后,在融合剂作用下,两原生质体接触,融合成为异核体,经过繁殖复制进一步核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再经过染色体交换产生重组体,达到基因重组的目的,最后对重组体进行生产性能,生理生化和遗传特性分析。

一、原生质体融合的特点1.杂交频率较高由于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的障碍,而且在原生质体融合时加入融合促进剂PEG,所以微生物原生质体间的杂交频率都明显高于常规杂交方法。

2.受接合型或致育性的限制较小由于两亲株中任何一株都可能起受体或供体的作用,因此有利不同种属间微生物的杂交。

另外,出于原生质体融合是和致育性没有关系的细胞杂交,所以其受接合型或致育性的限制就比较小。

3.重组体种类较多由于原生质体融合后,两个亲株的整套基因组之间发生相互接触.有机会发生多次交换,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基因组合而得到多种类型的重组体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应用在微生物育种中,常根据不同需求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优点的微生物菌种。

1.标记菌株的筛选用于原生质体融合的亲本需要携带遗传标记,以便于重组体的检出。

常用营养缺陷型和抗性作为标记,也可以采用热致死,孢子颜色,菌落形态作为标记。

实际时究竟采用哪种遗传标记,要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与展望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与展望
际上就是在进行着原生质体的融合。原生质体
融合的优势十分明显 ,当进行融合时,细胞壁 被去除后 ,原生质体的膜就变得极易融合,没
有极性 ,整个细胞质和细胞核发生相互融合 ,
1原生质体融合的程序
主要包括 :a . 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 ;b . 对原生质体进行灭活 ;C o 对原生质体 的纯化 ;
建筑与预算
CON ST RU CTl oN A ND BUDGE T
D O I : 1 0 . 1 3 9 9 3 / j . c n k i . j z y y s . 2 0 1 7 . 1 0 . 0 0 8
2 0 1 7 年第 1 0 期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与展望
王佳蕊 ,魏
( 沈阳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辽宁 沈 阳)
摘 要 :细 胞融合 技术 ,其遗传信 息量大 ,且不 受亲缘关 系 的影 响 ,更 能将双 亲的优 良性状遗传 到 自 身 ,只需定 向筛选双亲遗传 性状的融合子 , 操作 十分简单 ,因此拥有 了广 阔的应用 前景。在工业 、医 药 、农 业等诸多领域 中获得 了开创性的进展 ,不断 扩大其应用的领域 。这项技术 既对基 因的定位 、遗 传 的互补 、核质关 系 、基 因的调 控 、细胞的棉 衣 、疾病 的发 生 、废水 的处理 、膜蛋 白动力学 等领域 中提供了强有 力的处理手段 ,又在免疫 学 、发育 生物学 、遗传 学特别是克 隆抗体 、微生 物菌种选育 、 基 因图谱的绘 制等诸多方 面 ,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 本 文综述 了原生 质体 的融合程 序 ,及原 生质融合
差异小 ,而且菌丝的活力高 , 形成原生质体便
变性 ,从而使酶活性受到影 响甚至是消失 ;而

原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原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原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作者:王瑶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2期[摘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将带有遗传标记的亲本进行细胞融合,获得了具有双亲本优良性状的融合子。

在微生物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改善菌种遗传特性,显著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在农业,医学,食品,畜牧业等领域有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微生物育种;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Q933 [文献标识码]A1 原生质体融合的概述原生质体融合是将去除了细胞壁的细胞在某种作用下诱导融合成为融合子,融合后的细胞具有遗传信息量大,重组频率高,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而且克服了种间生殖隔离。

在微生物育种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多采用PEG(聚乙二醇)和电刺激法来诱导细胞融合。

近些年来,激光诱导融合的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原生质体融合一般分为五步:亲本的选择;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诱导融合;融合子的筛选;遗传特性的分析与鉴定。

目前多使用酶解法来进行细胞壁的去除。

使用的酶主要为溶菌酶或蜗牛酶。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株较易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

温度、浓度、酶解时间、PH、缓冲液、培养基的成分及培养方式都会影响原生质体的制备。

在融合的时候,一定量的无机离子,如Ca2+和Mg2+都会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

目前,多利用营养缺陷型作为遗传标记,抗药性或灭活的原生质体等作为遗传标记来筛选融合子。

2 原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的应用2.1 改良了菌种的遗传特性原生质体融合将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进行遗传重组,从而获得了具有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型菌株。

如凝集性酿酒酵母能够将发酵液中的絮状物凝集沉淀下去,改善酒的风味的同时,也增加了酒的澄清度。

但是凝集性酵母一般发酵度较低。

陈海昌等采取凝集性好和发酵度好的两个亲本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融合子具有双亲本的优点。

双歧杆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有利于肠道微生态平衡,但在有氧条件下极易死亡。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4829(2001)增刊-0120-04 收稿日期:2001-01-18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作者简介:谭 伟(1964-),男,四川武胜人,副研究员,专业从事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工作,已发表论文30余篇。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谭 伟,郑林用,彭卫红,肖在勤(四川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摘 要:本文报道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育种上的特点,国内研究动态、进展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原生质体融合菌株难以形成子实体的问题。

四川省农科院攻克了融合菌株难以形成子实体的世界性难题,选育出科间融合新品种“金凤2-1”在生产上应用,并产生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处于世界先进研究水平。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理论上将向融合子菌株形成子实体的遗传机制、基因调控机理纵深方向探讨;技术上将广泛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别融合子;育种将向目间、纲间等远缘融合方向迈进。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种;应用中图分类号:S33414 文献标识码:A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protoplast f usion techniquein mushroom breedingTAN Wei ,ZHEN G Lin 2yong ,PEN G Wei 2hong ,XIAO Zai 2qin(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 :Protoplast fusion technique in mushroom breeding had obvious feature ,compared with mutation breeding ,cross breeding and natural breeding.It could get new variety through overcoming the obstacle of sex factor and make distance hybrid into reality.In the past 20years ,the protoplast fusion between varieties ,species and genus were completed ,but there was only one report about the family fu 2sion in mushroom in Japan ,and no fruiting 2body was developed from the fusant.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ed in the worl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no fruiting body development from the fusant ,and got the first family fusion variety Jinfeng 221.The genetic mechanism ,fruiting body development and gene regulation will be the first work in the protoplast fusion research field in the following years.Modern bio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used in fusant distinguish.K ey w ords :mushroom ;protoplast fusion ;mushroom breeding ;application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与常规的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相比,具有显著特点:即它能有效地克服生物间性因子的障碍,实现远缘杂交,从而可获得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新类型。

探析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运用2200字

探析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运用2200字

探析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运用2200字文章以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研究对象,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一般步骤,能够对原生质体融合及分离动作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入手,结合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与微生物菌种选育的共性特征,对其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四方面应用问题(①.菌种遗传特性的改良;②.菌种发酵特性的优化;③.菌种质粒的有效转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合理运用于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作在进一步提高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毕业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菌种选育;微生物;运用从理论上来说,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指在人为方式作用下,引导遗传性状完全不同两个细胞主体当中的原生质体发生一定程度的融合行为,最终获取有着双亲遗传性质及遗传性状的一种稳定性重组子。

可以说,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成功研发将传统意义上微生物领域中有关与种界的诸多界限一一打破,远缘菌株在此种技术的作用之下同样能够实现可靠地基因重组。

与此同时,遗传物质的传递行为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作用之下显得更加系统与完整,遗传物质获取基因重组的机率较传统意义上的重组机率而言要高得多。

这也正是其能够应用于微生物菌种选育工作当中的最根本原因。

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概述1.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一般步骤分析。

首先,为达到原生质体有效融合的目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的第一步在于确保亲株原生质的体化过程顺利进行,进而更为有效的对原生质体进行制备作业。

换句话来说,原生质的体化作业是确保整个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有效开展的基础与根本;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一点――原生质体在经过融合性动作之后需要再生高质量的细胞壁,以此确保营养体细胞形成中的完整性,最终保证原生质体融合中的产重组子是高质量与高效率的。

这也就意味着:细胞原生质体再生率如何提升应当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当中需要解决的一大关键问题,这也正是原生质体融合过程顺利完成的核心;最后,原生质体的融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为其营造一个较为优越的融合环境,这包括了内部融合环境与外部融合环境两个方面,以此确保遗传物质的交换与重组行为能够始终在稳定且可靠的环境下运行。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摘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微生物遗传育种上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有目的地选择亲株以选育理想的融合株,便于操作等优点,在菌种选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原生质体融合的促融方法、原生质体融合子的筛选以及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及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关键词: 原生质体融合; 菌种选育; 生物技术; 应用发展前景与展望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roloplas} Iusion)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因重组技术。

通过两个遗传性状不同的亲株原生质体融合从而达到杂交目的。

1960年法国的B ars研究小组在培养两种不同动物细胞混合时发现了自发融合现象,同时口本的Dkada发现仙台病毒可诱发内艾氏腹水病细胞彼此融合,从而开始了细胞融合的探索。

1974年匈牙利的Fereczy采用离心力诱导的方法实现了白地霉(Creolrichum carol irlrmv)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原生质体的融合;随后人们相继用NaC1KCl和Ca(N03)2等作为诱变剂进行融合,但融合率比较低;1978年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讨论会提出了原生质体的融合问题,使这一技术迅速扩展到了育种领域;1979年匈牙利的Pesti首先提出了运用融合育种技术提高青霉素的产量的报告,从而开创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育种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从此,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广泛应用于霉菌、酵母菌、放线菌和细菌,并从株内、株间发展到种内、种间,打破种属间亲缘关系,实现属间、门间,甚至跨界融合。

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简介原生质体融合就是用水解酶除去遗传物质转移的最大障碍---抢田胞壁,释放出只有原生质膜包被着的球状原生质体,然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遗传特性不同的两亲本原生质体融合,经染色体交换、重组而达到杂交的目的,经筛选获得集双亲优良性状于一体的稳定融合子。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酿酒酵母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其在酿酒酵母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所 用 的 酵 母 菌 只 能 产 生 体 积 分 数 为 @ EC85 E 的 乙 醇 ; 更高 , D (3, 的底物浓度和乙醇浓度对酵母菌生长和发酵会产生抑制作用。选 育耐高浓度酒精及底物的酵母,在超浓醪发酵生产高浓度酒精方 面具有良好的前景。这种工艺可以节省发酵和蒸馏过程中的能量 消耗, 提高设备利用率, 减少劳动强度和提高酒精产量。 (不耐高渗) 与蜂蜜酵母 (-;(/33"G; ) ( 能耐 !/,()++?FA将酿酒酵母 作为亲株进行原 生 质 体 融 合 获 得 融 合 子 在 79 H6 E 以上的葡萄糖) E葡萄糖培养基中产乙醇的速度为亲株的 7 倍和 F 倍。国内侯红漫 等 人 利 用 原 生 质 体 融 合 技 术 将 清 酒 酵 母 (-)..2)&%(4./G G)*/ 与 K 氏酿酒酵母 (-)..2)&%(4./G ./&/L"G")/ K) 融合也 获 得 了 I)J/ ) 耐较高酒精浓度的融合株 ?MA。
明了灭活的仙台病毒可诱发体内艾氏腹水癌细胞彼此融合,从而 开始了细胞融合的探索; 8=>> 年 , -"F".R*" 与 \/&/+.R4 Y5Z 首 次 实 现 酵 第三届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讨论 母菌的原生质体融合; 8=>A 年, 会上, 把原生质体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基因重组手段提出来, 引起全 世界的关注; 8=A6 年 , I"((/&()++ 等 报 道 了 用 电 场 诱 导 细 胞 融 合 新技术; 8=AA 年张闻迪又报道了激光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8=== 年, L+"/Q%U/RY7Z 等 人 用 电 场 诱 导 法 获 得 一 嗜 杀 性 酵 母 菌 株 , 5665 年 国 内孙君社等 Y<Z利用电场 诱 导 原 生 质 体 融 合 技 术 对 产 酒 率 高 的 菌 株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分析摘要:细胞融合技术具有着操作简便、技术水平高等诸多优势,在现实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从应用领域来看,此项技术在农业、工业或者医药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此外,从应用作用来看,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在遗传互补、基因定位等方面也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本文对此项技术应用中的不足与未来应用趋势展开了相应分析。

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应用问题;应用趋势从划分来看,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属于细胞融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项技术最早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基因重组技术发展而来。

此项技术融合优势较为显著。

在实际融合过程中,细胞壁会被去除,使得原生质体的膜具有着较好的融合性,进而为细胞壁与细胞核的高效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现实中,此项技术成为改造细胞强有力的技术。

一、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途径目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途径可以被划分为化学法、电融合、激光诱导融合等方式方法。

首先,化学法。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化学法被应用到大豆或大麦等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后,化学法被广泛应用到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中。

从应用成效来看,融合速度快、质量高、且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并在多数的微生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中得到了有效运用。

其次,电融合。

此项技术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细胞改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将电学与生物学融合应用,出现了高成效的原生质体融合效果。

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此项技术不仅在动植物细胞融合中得到了应用,也在多类微生物细胞改良中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最后,激光诱导融合。

此项技术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激光诱导融合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时代的不断发展,此项技术多被应用于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中。

从应用优势来看,此项技术具有着较小的毒性与损伤性。

然而,由于此项技术设备较为昂贵,且操作起来较为复杂,在现实中未得到较为广泛的引用。

同时,将激光微术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中,不仅融合效率较低,且不具备较高的选择性。

“原生质体的培养”一节研究性教学案例

“原生质体的培养”一节研究性教学案例

“原生质体的培养”一节研究性教学案例作者:王幼平,蒋金金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7期王幼平,蒋金金(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73-02【教材分析】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外有一层细胞壁,原生质体是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成为作物改良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在实现植物细胞融合之前必需获得再生能力强、活性高的原生质体,同时原生质体比较“脆弱”,培养条件和影响因素很多,因此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原生质体培养的方法和原理,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学情分析】本科二年级已学过《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细胞生长所需基本元素有所了解,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原生质体培养方法、条件、注意事项等,为下一节“原生质体融合”课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和培养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研究性教学和实践,加强学生对细胞工程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情感目标: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交流、讨论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培养学生解决细胞工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的兴趣。

【教学手段】教师讲授、分组讨论、模拟实验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原生质的制备以及培养条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什么是植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是指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将植物愈伤组织或其他易分散的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振荡培养分散成游离的悬浮细胞,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获得大量细胞群体的一种技术。

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1)纤维素,占细胞壁干重的25%~50%不等;(2)半纤维素,平均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3%左右;(3)果胶质,一般占细胞壁的5%。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 不足之处:
– 原生质体融合后DNA交换和重组随机发生, 增加重组体 分离筛选的难度。
二、原生质体融合的步骤和方法
原 生 质 体 融 合 步 骤
1、亲本及遗传标记的选择
• 根据融合的目的选择适宜的直接亲本。现在一般认为亲本 应采用具有较大遗传差异的近亲菌株,重组后的新个体具 有更大的杂种优势。 • 作为原生质体融合的二亲本都应该有一定的遗传标记,便 于重组体的检出。常用的遗传标记有:带隐性性状的营养 缺陷、抗性标记、热致死、孢子颜色和菌落形态等作为标 记。 • 实际应用时究竟采用哪各遗传标记,可以根据试验目的确 定。
28-37 28-37
7.5-8.5
一类是盐溶液系 统,包括NaCl、 KCl、MgSO4、 CaCl2,浓度为0.3 ~ 1.0mol / L;
放线菌
glucuronidase 1%-2%
纤维素酶、 酵母裂解 酶、β-1,3 葡聚糖酶、 几丁质酶、 蜗牛酶 lywallzyme 1.5% snailase 10-30 时间较长
四、前景及展望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遗传操纵、分子生物学和基 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工具,也为遗传育种 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育种 工作的各个方面。 • 近年来,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离子束细胞融合、 非对称细胞融合以及基因重排分子育种等新方法 相继提出并应用于微生物育种,这是原生质体融 合技术的新发展。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原 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中占有的地位会越来越 重要。
放线菌
1000~6000
20
l ~ 60 min,
一般 30% ~ 50%
4000~6000 真菌 链霉菌:1000
大多数情 况下为l ~ l0 min 30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5):64267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3王春平1,2,韦 强1,鲍国连13,刘 燕1,邵泽香1,2,季权安1(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2.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 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遗传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生物学、免疫学、兽医学以及医药、食品、农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就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其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了综述,另外还对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和融合子的筛选方法进行了比较,为选择适宜有效的诱导融合方法和筛选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影响因素;融合方法;筛选方法中图分类号:Q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5038(2008)0520064204 原生质体融合也称细胞杂交、细胞融合或体细胞杂交,是指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在离体条件下用人工方法将不同种的细胞通过无性方式融合成一个核或多核的杂合细胞的过程[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1960年法国的Karski研究小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混合培养中发现了自发融合现象。

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 L 等[2]采用离心力诱导的方法,报道了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从而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微生物育种的一项新技术,并从微生物种内融合扩展到界间的融合。

路玲玲等[3]采用融合技术成功构建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至此,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工业菌株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4]。

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整个过程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5]。

1.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制备原生质体的最大障碍就是细胞壁,现在去除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酶法,使用的酶主要为蜗牛酶或溶菌酶,具体根据所用微生物的种类而定。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3
Logo 一、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1859年 年 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微生物细胞自发融合现象,在1859年Bary 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微生物细胞自发融合现象, 年 研究某些粘菌的生活史时 发现的这些菌有从单核细胞融合 某些粘菌的生活史时, 研究某些粘菌的生活史时,发现的这些菌有从单核细胞融合 产生多核合胞的情况 多核合胞的情况。 产生多核合胞的情况。
• 亲本原生质 体诱导融合
2

Company Logo
Logo
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步骤与方法
1、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微生物细胞一般是有细胞壁的,进行该项技术的第一 微生物细胞一般是有细胞壁的 进行该项技术的第一 步就是制备原生质体。 步就是制备原生质体。当前去除细胞壁的方法主要 有机械法、非酶法和酶法。采用前2种方法制备的原 有机械法、非酶法和酶法。采用前 种方法制备的原 生质体效果差,活性低 仅适用于某些特定菌株,因此 活性低,仅适用于某些特定菌株 因此, 生质体效果差 活性低 仅适用于某些特定菌株 因此 并未得到推广。在实际工作中,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是 并未得到推广。在实际工作中 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是 酶法。该法时间短,效果好 效果好。 酶法。该法时间短 效果好。使用的酶主要为蜗牛酶 或溶菌酶,具体根据所用微生物种类而定 具体根据所用微生物种类而定。 或溶菌酶 具体根据所用微生物种类而定。
林红雨等用 林红雨等用 酶解10min 酶解 后补加EDTA 后补加 的方法,改变 的方法 改变 酶解环境中 的离子强度 和渗透压,可 和渗透压 可 以提高原生 质体形成率。 质体形成率。

Company Logo
Logo
.2
原生质体的融合

真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整理]

真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整理]

真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整理]大型真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1 发展史由于原生质体技术的形成,去除了细胞壁的障碍,使得种内、种间甚至属间杂交成为可能。

原生质体融合起源于60年代,而真菌原生质体融合的第一篇报道是以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为材料,采用离心方法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其融合率低于10-6。

之后,人们又利用一些化学试剂,如NaNO2,Ca(NO3)2,NaCl,KCl等进行融合,效果得到改进。

1976年安(Ann)等把用聚乙二醇(PEG)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引入到真菌原生质体的融-2量级。

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成功,推动了真菌合中来,使融合率达到10 原生质体融合的发展。

1979年匈牙利的佩斯蒂(Pesti)首先报道了融合育种提高青霉素产量,从而开创了原生质体融合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日本、英国、加拿大、中国等对双孢蘑菇、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再生、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从54种食用菌中分离到原生质体;已进行了种内10种、种间19种,属间5种、目间3种的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然而PEG等化学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对细胞损伤大,有残留毒性。

1979年森达(Senda),1980年齐默尔曼(Zimmermann)等人报道了电场诱导细胞融合的新技术,电融合技术操作简单、无化学毒性,对细胞损伤小,融合率高。

以后几年里,人们把这种新的融合手段从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研究中,导致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新突破。

1988年张闻迪等又报道了激光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1998年又有报道螯合剂对原生质体融合具有促进作用。

2 原生质体融合中亲本的选择标记原生质体融合前首先必须对亲本进行遗传标记,从而有利于挑选融合子。

在融合中,可采用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灭活原生质体、荧光染色、形态差异和自然生态标记等方法。

2(1 营养缺陷型标记营养缺陷型标记是一种传统有效而直接的方法。

园艺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园艺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1 引言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亦称细胞融合(cell fusion)、体细胞杂交(somatic hybridization)、超性杂交(Para sexual hybridization)或超性融合(Para sexual fusion ),是指不同种类的原生质体不经过有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融合创造杂种的过程[1]。

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细胞融合的诱导、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植株的再生和鉴定等环节。

原生质体融合涉及了双亲的细胞质,它不仅可以把细胞质基因转移到全新的核背景中,也可使叶绿体基因组或线粒体基因组间重新组合。

原生质体融合还可避免受精作用中的种的特异性配子识别反应,有可能打破远亲杂交中的有性不亲和界限。

原生质体技术还可用于种质资源的保存、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细胞器移植和外源DNA的导入等方面。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基因重组技术的一部分。

经过一定的理化条件处理,使外源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并得以表达,以期使得受体细胞在原有性状的基础上,获得所需的新的特殊性状[2]。

1953年we bull首先用肤聚糖水解酶,溶菌酶得到巨大芽胞杆菌的原生质体,1960年Cocking用酶法分离出番茄根原生质体后,Nagata等首次利用烟草叶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再生植株,1972年Carlson等以烟草获得了体细胞杂种[4] ,1974年高国楠发现聚乙二醇(PEG)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能促使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1975年Vardi等首次从木本植物Shamonti甜橙珠心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并从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通过胚状体再生出植株,1985年Fujimura等率先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获得了再生植株并从许多种内、种间、属间甚至亚科间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种植株。

随着多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成功培养和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细胞融合获得了巨大成功。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黄国文【摘要】植物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技术能够克服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实现遗传物质重组,创造和培养植物新品种,对多基因控制农艺性状的改良和植物基因互作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综述了原生质体融合方法、融合机理和融合方式等的研究进展,并且分析了其应用和发展前景。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12【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方法;融合方式;融合机制;应用【作者】黄国文【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和化学工程学院,湖南永州42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3原生质体是指去掉了细胞壁后细胞膜所包围的裸露细胞。

最早期利用机械法制备原生质体,将植物组织放在高渗糖溶液中浸泡一定时间,细胞发生轻微质壁分离,原生质体收缩成球形;然后用机械破碎组织,一些完整原生质体从伤口处释放出来[1],但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原生质体的数量较少,且受植物种类的限制。

1960年英国科学家Cocking第一次用酶法大量制备原生质体[2]。

这种方法是把材料放入能降解细胞壁的混合等渗酶液中保温一定时间来降解细胞壁,可以释放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目前,人们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培养进行了不少研究,而且对原生质体的融合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原生质体融合在品种改良、基因转化和基因相互作用等生物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两种异源(种、属间)原生质体,在外力(诱导剂或促融合剂)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原生质体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体细胞杂种。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杂种细胞可进一步发育成杂种植物体。

这个杂种后代有可能兼有两个亲代的一些优良性状。

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克服远缘杂交时有性生殖不亲和性障碍,扩大了遗传物质的重组范围,创造有性杂交方法无法获得的新型杂种植物。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以从一个品种向另外一个品种转移一些有用的基因,例如,疾病抗性基因、固氮基因、抗冻和抗干旱等基因。

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张国锦;薛林贵;张宝芹
【期刊名称】《中兽医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9(28)5
【总页数】3页(P74-76)
【关键词】原生质体技术;微生物细胞;育种技术;遗传育种;诱变处理;交替使用;细胞壁;验方
【作者】张国锦;薛林贵;张宝芹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TS261.4
【相关文献】
1.灭活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进展 [J], 孙剑秋;周东坡;平文祥;;;;
2.原生质体融合在微生物育种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J], 王瑶
3.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 [J], 王春平;韦强;鲍国连;刘燕;邵泽香;季权安
4.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J], 刘敏跃;李鹏;龙淼
5.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J], 马玉杰;李超越;薛胜平;赵萌;冯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5):64267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3王春平1,2,韦 强1,鲍国连13,刘 燕1,邵泽香1,2,季权安1(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2.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 要: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遗传学、动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生物学、免疫学、兽医学以及医药、食品、农业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文章就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其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了综述,另外还对原生质体融合方法和融合子的筛选方法进行了比较,为选择适宜有效的诱导融合方法和筛选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原生质体融合;影响因素;融合方法;筛选方法中图分类号:Q8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5038(2008)0520064204 原生质体融合也称细胞杂交、细胞融合或体细胞杂交,是指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在离体条件下用人工方法将不同种的细胞通过无性方式融合成一个核或多核的杂合细胞的过程[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1960年法国的Karski研究小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混合培养中发现了自发融合现象。

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 L 等[2]采用离心力诱导的方法,报道了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从而使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微生物育种的一项新技术,并从微生物种内融合扩展到界间的融合。

路玲玲等[3]采用融合技术成功构建耐高温高产酒精酵母,至此,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为工业菌株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4]。

1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整个过程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再生[5]。

1.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制备原生质体的最大障碍就是细胞壁,现在去除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酶法,使用的酶主要为蜗牛酶或溶菌酶,具体根据所用微生物的种类而定。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微生物有其较为适当的形成条件。

在菌龄选择上,多采用对数生长中后期的细菌,这主要是由于对数生长期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最低,细胞壁对酶的作用最敏感。

王燕[6]对双亲灭活米曲霉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的过程中,用纤维素酶、溶壁酶、蜗牛酶混合浓度比为5∶3∶1的酶液混合使用能提高去壁效果。

使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复合物或商品酶的混合液比单独使用一种酶的效果好,在一定范围内,酶作用的时间和酶作用的浓度都与原生质体的形成率成正相关,而与再生率成反相关。

另外,ED TA作为螯合剂,可以避免金属离子对酶的抑制作用而提高酶脱壁效果,从而提高原生质体的形成率。

据报道,对大肠埃希菌来说,用ED TA洗涤后,可以除去对酶解不利的金属离子[7]。

另一方面,在原生质体制备前,用适量的青霉素对菌体进行预处理,可以抑制肽聚糖合成过程中的转肽作用,有利于原生质体的形成。

根据酶反应动力学原理,酶解温度直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度,如放线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为28℃~37℃,真菌的最适酶解温度为30℃~35℃[8]。

在高渗Tris 溶液中添加15mL/L聚乙烯吡咯烷酮(PV P)等原生质体扩张剂,有利于溶液中细菌的分散,有助于制备原生质体,添加0.02mol/L镁离子,有利于原生质体的稳定。

关于原生质体的再生,吴孔兴等[9]报道在原生质体高渗再生培养基中加入0.3mol/L的蔗糖和0.2mol/L的丁二酸钠是合适的,王玉华等[10]报道在高渗再生培养基中加入0.5mol/L的蔗糖是适宜的,这可能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而定。

1.2 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974年,匈牙利的Ferenczy报道了离心力诱导法对白地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原生质体融合。

随后人们相继用NaCl、KCl和Ca(NO3)2等作为诱变剂进行融合,但融合频率都很低。

聚乙二醇在适量3收稿日期:2008202203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5C12021,2005E60014)作者简介:王春平(1982-),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研究。

3通讯作者Ca2+存在下能有效地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Ca2+主要是通过维持膜结构的完整性来实现原生质体的稳定性与活性。

原生质体膜外在蛋白上二价阳离子的存在使膜脂流动性减慢、稳定性增强,这种维持稳定性的效果大小与膜表面分子数量的多少呈正比例关系,PEG种类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不大。

此外,其融合率还受其他诸因素的影响。

影响原生质体融合的因素很多,特别是环境中的阳离子存在,融合时的p H也对原生质体融合有较明显的影响。

一般来讲Ca2+、Mg2+有助于融合。

如有0.01mol/L Ca2+存在时,可得到较高的融合率,但在缺乏钙离子时,若p H较低,融合频率也较高。

这是因为钙离子和带负电荷的PEG与细胞膜表面分子相互作用,使原生质体带电,彼此易于附着发生凝集所致[11]。

2 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2.1 PEG结合高Ca2+诱导法聚乙二醇(PEG)是一种多聚化合物,不同种类微生物对PEG分子质量的要求不尽相同。

放线菌适用分子质量常为1ku~1.5ku,也有使用0.4ku~6ku,真菌一般采用4ku~6ku,细菌用1.5ku~6ku。

亲本原生质体制备好后,即可进行融合。

关于促融机制,一般认为PEG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脱水剂,它以分子桥形式在相邻原生质体膜间起中介作用,进而改变质膜的流动性能,降低原生质膜表面势能,使膜中的相嵌蛋白质颗粒凝聚,形成一层易于融合的无蛋白质颗粒的磷脂双分子层区。

在Ca2+存在下,引起细胞膜表面的电子分布的改变,从而使接触处的质膜形成局部融合,出现凹陷,构成原生质桥,成为细胞间通道并逐渐扩大,直到两个原生质体全部融合。

2.2 电融合原生质体电融合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细胞改良新技术。

陈合等[12]报道了电融合的方法,将白芝和赤芝两种大型真菌原生质体成功进行了融合,这一技术将电学与生物化学恰当结合,产生了缓和而高频率的原生质体融合效果。

其原理是在短时间强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膜发生可逆性电击穿,瞬时失去其高电阻和低通透性,然后在数分钟内恢复原状,当可逆电击穿发生在两个相邻细胞的接触区时,即可诱导它们的膜相互融合,从而导致细胞融合。

近年来,该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日渐增多。

2.3 激光诱导融合1987年始,激光诱导融合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被应用在动物细胞及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中。

激光融合是让细胞或原生质体先紧密贴在一起,再用高峰值功率密度激光对接触处进行照射,使质膜被击穿或产生微米级的微孔。

由于质膜上产生微孔是可逆过程,质膜在恢复过程中细胞连接小孔的表面曲率很高,处于高张力状态,细胞逐渐由哑铃形变为圆球状时,说明细胞已融合了。

该技术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的高度选择性,利用激光微束技术可诱导许多细胞中所需的两个相邻细胞融合。

但由于其所需设备昂贵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很难推广应用。

此后,虽有研究者试图以类似原理及较简便的步骤,在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中应用激光微束技术[13],但融合效率较低,且丧失了高度选择性的优点。

激光诱导融合技术仍处在发展初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融合技术随着微机电系统(M EMS)技术和微加工技术的发展,微电极阵列的设计加工制作也日趋成熟,加之微通道网络可以整合到生物芯片之上,这将使得微流控系统成为细胞融合的理想平台,利用微流控系统可以按照预定的要求大量融合异种细胞。

Strum2 berg A等[14]已经在微流控系统中实现了单个成对细胞的融合。

证明了利用微流控技术使细胞之间可以实现可控融合,利用基于芯片技术的微流控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细胞甚至单个细胞的操控,也可以同时输送、合并、分离和分选大量细胞,细胞融合在芯片上可以通过并行或快速排队的方式实现。

此外,由于在微通道内的腔体容积很小,所以会大幅减少细胞融合中所需的细胞数量,同时细胞融合率和杂合细胞的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2.5 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高通量细胞融合芯片利用微电极阵列在细胞融合芯片的微米范围内(10μm~40μm)产生的高强度高梯度辐射电场,使得细胞融合芯片中的细胞在此特殊辐射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介电质电泳力,精确处理和刺激预定的细胞目标,从而使目标细胞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向以预定的速度移动,从而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准确地大批量地得到目标细胞配型,集成微电极阵列的微流控系统,可以方便灵活地实现对细胞的操作、隔离和转移。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与化学诱导融合、电诱导融合等方法相互结合,比如在细胞融合缓冲液中加入少量的PEG可大大提高细胞的融合率[15]。

此外,二价阳离子(如Ca2+)以及蛋白酶对细胞的预处理,融合率也可大幅提高。

然而,截至目前各国与此相关的细胞融合实验工作只有几篇论文报道。

56王春平等: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进展3 原生质体融合所得融合子的筛选方法3.1 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筛选融合子这种方法的原则是将亲本菌株诱变处理后,产生对某些营养物质合成途径受阻的突变株,在分离培养基上只有融合子生长而不能让突变的双亲本原生质体形成菌落。

融合的双亲带有不同营养缺陷型标记,原生质体融合处理后的混合物直接分离到基本培养基上就可检出融合子。

其原理是因为缺陷型的双亲由于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它们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同一亲本原生质体融合也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只有不同亲本原生质体融合后,缺陷的营养物质得到互补才能恢复为野生型在基本培养基上萌发生长形成菌落。

高玉荣等[16]报道,通过发酵性能好的长城葡萄酒酵母单倍体L13(L ys-,赖氨酸缺陷型)的原生质体与灭活的降酸能力强的粟酒裂殖酵母1685(Ino-,肌醇缺陷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其试验方法就是依据这种原理来进行筛选的。

3.2 利用抗药性标记筛选融合子Bradshaw等1984年首先用这种方法检出了融合子。

微生物的抗药性是菌种的重要特性,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同种的微生物对某一种药物的抗性存在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即可对融合子进行选择。

分别选择耐药菌株各1株,其应符合1株对A药敏感、B药抗性;另1株对B药敏感、A药抗性的条件。

试验菌株选择好后进一步强化诱导,稳定其抗药性。

在含有A、B两种药物的高渗再生平板上就可以把所需要的融合子检出。

李晓霞等[17]利用两种兔源肠致病性菌原生质体融合的耐药性遗传标记选择,刘玲等[18]对康宁木霉和白腐真菌原生质体融合都是利用抗药性来筛选融合子的。

3.3 利用荧光染色法筛选融合子荧光染色法是在酶解制备原生质体时事先向酶解液中加入荧光色素(如DA PI,F T TC)标记,使双亲原生质体分别带上不同的荧光色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