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文科班历史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必修二)
必修2历史知识点
必修2历史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演化和早期文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发展出农业和定居生活。
-古代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黄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兴起。
-宗教文化:多神教、一神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出现。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夏、商、周的建立与灭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在夏朝灭亡后建立,周朝在商朝灭亡后建立。
-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建立。
-儒家文化的兴起: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扮演重要角色。
3.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出现,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包括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秦朝的思想压制:焚书坑儒事件是秦朝对异议者进行打压的重要事件。
-兵马俑的发现: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珍贵遗址。
4.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古代的贸易网络,通过陆地和海上连接东西方。
-西域文化的传播:佛教和印度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科技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世界。
-大航海时代:欧洲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与亚洲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5.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导致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和开放政策,迅速发展经济。
这些历史知识点只是必修2历史的一部分,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思考历史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以促进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2)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篇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1.1 夏王朝的政治制度 - 夏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夏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制、宗法制 1.2 商王朝的政治制度 - 商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权力和贵族集团 1.3 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 - 周王朝的建立和结束 - 西周和东周的政治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官 - 周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等级制度、分封制度2.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2.1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绩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秦始皇的权力集中、行政区划的改革2.2 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 - 刘邦和汉高祖刘邦的政绩 - 西汉和东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权力、郡县制度 2.3 秦汉时代的社会制度 - 农业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儒家学说、礼乐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第二章世界古代史篇1. 四大文明古国和古希腊文明1.1 埃及文明 - 埃及:尼罗河文明的发源地 - 内典、外典和显灵信仰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古巴比伦:第一位国王汉谟拉比 - 宝冠、泡立塔和木板书写 1.3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文明:吠陀时代的四个阶级制度 - 婆罗门教和吠陀教典 1.4 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 希腊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 罗马共和国:三级法官制度和元老院的特点2. 基督教和欧洲封建社会2.1 基督教的起源和特点 - 耶稣和基督教的创立 - 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罗马帝国的两个时期 - 基督教教义和天主教会的组织 2.2 欧洲封建社会 - 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 封建领主和农奴的权力和义务 - 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三、第三章中国古代史的重大事件篇1. 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1.1 战国的形成 -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 诸侯国争霸和战国的形成 1.2 诸子百家和思想的兴盛 -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学派的兴起 - 孟子、墨子、老子的主要思想 1.3 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 铁器、货币和交通的发展 - 文化繁荣和齐国的礼仪音乐 1.4 秦灭六国和统一中国 - 秦朝的建立和结束 -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其后续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和中国的对外侵略2.1 近代中国的中外交通:鸦片战争和条约勒迫 -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2.2 近代中国的对外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结果 - 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2.3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影响四、第四章世界近代史篇1. 平等互利和民族自决的倡导1.1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宪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巴黎和会的召开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和影响1.2 《国际联盟宪章》 - 国际联盟的设立和目标 - 《国际联盟宪章》的内容和遗产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2.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场 - 盟军胜利和法西斯集权制度的瓦解 2.2 联合国的设立和冷战的爆发 - 联合国的设立和宗旨 - 冷战的爆发和两个阵营的形成 2.3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产生和核武器的威胁 - 原子弹和氢弹的发明 - 核武器的威胁和遏制政策的制定以上提纲是历史必修二的复习内容及重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准备考试。
历史必修二 复习 背诵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一第一节1、农业的地位2、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进及评价3、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4、土地兼并的根源、影响及解决尝试5、小农经济确立的条件、特点、评价6、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的发展7、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8、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第二节1、我国古代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出现的时间、特点、地位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评价3、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代表成就4、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的特点第三节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2、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3、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第四节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时间、表现、评价2、海禁的原因、评价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特点、发展缓慢原因专题二第一节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影响3、洋务运动的背景、指导思想及评价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间5、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影响第二节1、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特点、影响2、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原因3、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的原因第三节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作用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3、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双重性专题三第一节1、一五计划的时间、内容、特点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3、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及方式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方式5、对三改的评价6、十年探索的历程(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调整)7、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原因、影响8、文革的两次整顿9、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二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意义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时间、内容、影响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原则、中心环节和影响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第三节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专题四:略专题五:第一节1、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条件、表现2、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商业革命的表现5、价格革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第二节1、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原因2、对早期殖民扩张的评价3、西班牙、葡萄牙扩张方向及衰落原因4、荷兰成为殖民霸主的时间、条件、扩张的特点5、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的条件、过程6、三次英荷战争的原因、时间、性质、结果7、早期殖民扩张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第三节1、工业革命最早爆发在英国的条件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表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6、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及表现7、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四节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基本史实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4、垄断组织产生的条件、实质及评价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条件、表现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专题六第一节1、2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对经济危机的认识第二节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2、以工代赈、修建公共工程的影响3、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第三节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2、里根政府应对滞涨的政策及影响3、新经济的特点及评价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实质6、福利国家建立的原因、实施阶段及评价专题七第一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及评价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时间、内容及评价第二节1、苏联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时间、特点及评价2、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时间、目的及评价3、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特点、主要表现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第三节1、苏联改革的基本史实2、苏联解体的原因3、对社会主义事业艰巨性的认识专题八第一节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评价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评价第二节1、欧盟建立的时间、影响2、主要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的时间、特点第三节1、世贸组织建立的时间、意义2、经济全球化的评价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很多,且历史作为一门主靠记忆的学科,有哪些必背的知识点呢?下面店铺给你分享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欢迎阅读。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必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史基础知识
- 三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 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等级制度、军事制度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的关系
- 甲骨文的形成与意义
第二单元:帝国的兴衰
- 秦朝的建立和亡灭: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状况- 汉朝的重要性: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状况
- 美好的东汉时期:社会矛盾、政治压力、经济萧条-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经济发展
第三单元:隋唐的政治经济文化
- 隋朝的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
- 唐朝的文化治理: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经济发展
- 古代著名诗人与诗词:杜甫、李白等
- 艺术与文化发展:唐代壁画、唐三彩等
第四单元:宋元的政治经济文化
- 宋代的繁荣时期: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艺术
- 元朝的形成: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变革
- 科举制的兴起和作用: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的影响
- 祖籍民族的渊源:聚居地、文化俗、民居特点
第五单元: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 明朝的建立和发展:中央政权的巩固、地方政权的削弱、文艺复兴
- 清朝的兴起和发展:中央政权的稳定,固有制度的继承与变革
- 祖籍民族的演变:汉字文化的特点,少数民族俗的影响
- 明清经济的发展:纺织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等。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知识点.doc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作用:巩固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常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斯大林逝世后,政治上,大量冤假错案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抬头;各加盟共和国由于斯大林时期的体制造成的民族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各阶层对个人迷信造成的压抑气氛日益不满;经济上,部门管理造成的专业狭窄、分散,协作不灵的问题更加突出;人民生活改善很慢的状况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过分偏重发展重工业造成的国民经济畸型结构,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十分紧缺。
因此,改革斯大林时期的体制是势所必然,符合苏联人民的心愿。
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是从1954年开始的,历经十年。
从总体上说,鲁赫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二是以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原则改组党和政府机构。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
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忽视农业的发展,甚至掩饰农业方面的严重问题。
苏联曾宣布1952年的谷物产量达到13,000万吨。
马林科夫在党的上宣称: 农业问题永远彻底解决了。
实际上,这一年只生产了9000多万吨粮食,1953年又降为8250万吨。
苏联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一、先秦商业产生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四、宋元商业繁荣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⑤海外贸易发达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高超的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中国古代史历史第二轮知识背诵版2011
★历史第二轮复习必修部分基础知识背诵版2011.12★资料说明:本资料根据课标和讲课笔记整理,主要目标是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熟悉,并对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有总体认识。
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方法与具体目标:1构建知识结构2理解重点内容3记忆基本历史事实4熟悉历史语言表达5利用关键词记忆法、串联记忆法、特殊意义记忆法等。
★Ⅰ中国古代史(夏约公元前2070---1840)教材知识总结构: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政治: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总结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特征(秦--清1840年前)●政治:经历了漫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实行重农抑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文化:文化呈现出多元统一的特征,思想、文艺、科技成果突出。
由于时代环境不同,文化成就也有差异,但后期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不利于文化的发展*★1归纳夏商周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经济:实行井田制,奴隶集体耕种,青铜铸造业发达,出现妇功,商人出现●政治:神权与王权结合,宗法色彩浓厚,等级森严。
●文化:出现甲骨文,周易,青铜文明,天干地支纪年法*★2归纳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经济:铁犁牛耕出现(春秋)和推广(战国),修建水利工程,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土地逐渐私有化,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要求进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为增强以争霸或兼并的实力,要求改革。
●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法家思想较为受国君重视。
*★3归纳秦汉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政治:秦汉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关系奠基时期,秦汉开创的一系列制度,历代封建王朝沿袭●经济: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丝织业发展,杜诗发明水排,统一度量衡,出现了半两钱和五铢钱,海外贸易出现丝绸之路。
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的发展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等内容。
而历史必修二作为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部分,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基础。
作为历史必修二的学生,我们需要精通该学科的知识点,对每一个事件、人物和背景都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一、内容概括历史必修二的内容包括了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和秦汉两朝等历史时期,以及古代的文化、思想、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针对每个时期和主题,需要做好相应的概括和记忆。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其中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和政治组织的王朝;商代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特色是青铜文化;周代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源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变迁很大,出现了许多名人和事件。
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孔子、韩非子、荀子等著名人物,同时也发生了鸿门宴、赤壁之战等事件。
秦汉两朝则是最后两个朝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伟大的统一战争和大量的历史事件。
其中的兵马俑和万里长城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二、人物事件在历史必修二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些比较重要和常见。
我们需要对这些人物和事件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记忆。
夏朝出现了大禹、太康等著名人物;商朝则有商汤、武丁等;周朝则是周公、姬发等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有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事件包括了鸿门宴、巨鹿之战、赤壁之战等。
秦汉两朝的重要人物有秦始皇、汉武帝等;重要事件包括了陈胜吴广起义、兵马俑的发现等。
三、文化制度在历史必修二中还包括了很多古代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比如,古代社会有皇帝、官员、士族、农民等阶级;还有封建社会的特征、节、仁、名、智等儒家思想。
在文化方面,还有诗经、周礼、尚书等经典著作,其中《道德经》和《论语》等更是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1)耕作工具①原始社会: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种)②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
(石器锄耕)③商周时期: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
④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铁犁牛耕)⑤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
如,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⑥隋唐:曲辕犁。
(耕犁基本定型)(2)农业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引低处水灌溉高处)。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耒耜耦犁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高转筒车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修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制。
(氏族公社公有,集体耕种)(2)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3)封建社会: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地主土地所有制)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2)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商周以来政府设置工官,组织和管理手工业生产)特点:官府垄断生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等;政府财政支出;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较大评价:①利:推动了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②弊:服务范围小;技术推广难;劳动者长期受到束缚(匠籍制度);缺乏市场竞争;加大政府财政负担等。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背诵
必修二知识点背诵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ﻫ3、土地制度ﻫ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ﻫ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重农抑商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ﻫ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见笔记表格)▲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ﻫ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ﻫ▲古代商业(商品经济)ﻫ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ﻫ秦汉发展艰难开始重农抑商隋唐商业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飞钱问世;“扬一益二”;外贸港口广州ﻫ两宋空前繁荣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的盛行;《清明上河图》ﻫ元商业繁荣国际商业大都会: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明清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著名商帮:晋商、徽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实行海禁。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实行闭关锁国。
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ﻫ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ﻫ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ﻫ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ﻫ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ﻫ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ﻫ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ﻫ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ﻫ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ﻫ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ﻫ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ﻫ规律总结时间特点生产组织形式交通工具ﻫ第一次工业革命18c60d-19c手工工场工匠技术积累工厂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 19c70d科学理论与技术真正相结合垄断组织汽车、飞机▲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d)ﻫ▲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及原因见笔记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ﻫ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ﻫ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ﻫ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ﻫ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ﻫ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ﻫ⑤八字方针:1961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一、历史必修二简介历史必修二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必修课之一,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从秦朝到明朝的演变过程和相关知识点。
通过学习历史必修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了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影响。
本文将从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五个时期的知识点进行介绍。
二、秦朝1. 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通过政策制定和军事征服,统一了六国,并建立了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
2. 郡县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有县,实现了较为有效的地方管理体系。
3. 秦代法律制度秦朝实行法家思想,通过推行严格的法律制度,确立了以法为准,以法制约人的原则。
其中著名的法律是《秦律》。
三、汉朝1. 汉武帝的改革汉朝的显著特点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汉武帝通过改革推动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和统治力。
2. 科举制度汉朝建立起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士人的参政。
3. 丝绸之路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唐朝1.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实行皇帝统治制度,着重依靠宰相和才子来统治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代之一。
2. 唐朝的文化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诗人杜甫、李白等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3. 唐朝的开放政策唐朝以开放政策著称,与外国交流频繁,促进了科技、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宋朝1. 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以文人治国著称,注重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发展,政府重视士人的参政与才子的选拔。
2. 科技和思想的进步宋朝是中国科技和思想进步的时期之一,科技领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包括火药、活字印刷术等。
3. 南宋的发展和北方的侵袭宋朝在南京设立南宋,北方则遭受金朝、蒙古等外族的侵袭,最终导致南宋的灭亡。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背诵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背诵学科:历史必修课程:历史必修二一、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第十二章)1.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封建社会的矛盾特征和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在经济上内外交困的表现;-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先决条件。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生活的变革。
3.资本主义制度的动力:-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工场制和资本主义工厂制的变革;-工资劳动与雇佣劳动的对比;-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意识觉醒。
二、民族独立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探索(第十三章)1.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严重影响;-中国反抗不平等条约的探索。
2.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失败:-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和基本纲领;-反清起义和军事斗争;-“天朝田地制度”的试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3.戊戌变法及其局限:-戊戌变法的时间和内容;-戊戌变法中的措施;-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4.我国近代化思想的出现与发展:-开化运动的内容和主张;-我国近代教育的兴起;-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意义和影响。
5.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后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第十四章)1.影响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基本因素:-中国社会的看不见的革命力量;-中国社会结构的遗留问题和腐败现象;-中国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的历史特点。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革命的对象、动力和性质;-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革命的前途和方向。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第十五章)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的总目标和发展阶段;-革命的总动力,总依据和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背诵资料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背诵资料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骨器、极少的青铜器;生产力极为低下。
2、铁犁牛耕: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推广、汉代普及与改进、唐代趋于成熟(曲辕犁与筒车)从汉代到明清,农耕技术没有根本性变化。
3、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造。
兴修水利是农业精耕细作、也是政府重视的表现之一。
4、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和脆弱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具有落后性。
5、古代土地制度:井田制:商周时的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同时要交纳贡赋;奴隶和庶民在贵族的土地上耕作,遭受剥削与奴役。
春秋时瓦解,战国时被废除。
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三种形式,一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包括君主所有)占主导地位,依靠租佃等方式剥削农民;二是国家土地所有制,如隋唐的均田制;三是农民个体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阶级依靠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两极分化与社会矛盾。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纺织业(麻-丝-棉)(1)汉朝:①技术进步(素纱禅衣图片);②丝绸之路:汉代丝织品远销欧洲,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2)宋元时期,福建等地棉花种植和棉纺开始;(3)明朝时,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明朝中后期棉布成人们主要衣料。
2、冶金业(1)商周:青铜器铸造达到很高的水平(后母戊鼎与四羊方尊)。
(2)春秋:人工冶炼铁器;战国时技术改进,炼钢与淬火技术。
(3)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3、陶瓷业(1)唐代:①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②邢窑白瓷;越州青瓷(南青北白)③唐三彩(陶器)。
(2)宋代:五大瓷窑(定窑、钧窑、景德镇、龙泉窑、耀州窑、体现分布广)。
《历史必修2》每课“关键必背”
《历史必修2》——“关键必背”(高一年级)第一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铁犁牛耕自春秋战国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2、奴隶社会,土地归奴隶主阶级的最高统治者国王所有,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地主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处于支配地位。
第二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5、西汉发明了耧犁、唐代发明曲辕犁等农具,各地还发明了翻车、筒车等提水工具。
第三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6、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商、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
7、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和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8、,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长期领先世界。
第四课商业的发展9、春秋战国时期,民营商业迅速崛起,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10、唐代长安和洛阳是全国商业大都会,市与坊隔开;宋代坊市制度彻底打破,既有日市,也有夜市和早市,北宋时,交子出现。
11、明清商帮以徽商与晋商最为著名。
第五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2、明朝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曲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3、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防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六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4、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经济势力侵入,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5、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并推动其发展。
16、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起步,并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经济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文科班历史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1)基本含义: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A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C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民国初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C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等。
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抗战时期: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
原因:A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B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原因:A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B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理解三大改造(1)内容: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的失误。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A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束缚。
B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C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E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F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3、经济体制改革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