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6、17章)【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章节题库(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第1
14.下列不属于欧洲“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的是( ) A.爱伦·凯 B.桑代克 C.沛西·能 D.利茨 【答案】B
15.新教育运动推行( )的教育目标
5 / 47
圣才电子书
A.儿童中心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活动中心
C.家庭中心
D.社会中心
【答案】A
C.帕克
D.蒙台梭利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注意区别这几个人物的不同的影响。帕克率先在马萨诸塞州昆
西市进行改革,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在揭露美国学
9. 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
3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1899 年德莫林创办罗歇斯学校 B.1921 年“新教育联谊会”的成立 C.1893 年巴德利建立贝达尔斯学校 D.1889 年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答案】D
2.( )创办了德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称为乡村寄宿学校,形成了“乡村之家运动”。 A.德莫林 B.雷迪 C.利茨 D.德可乐利 【答案】C
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 B.沛西·能 C.雷迪
1 / 47
圣才电子书
D.拉伊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D
4.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的教育家是( )。 A.蒙台梭利 B.梅伊曼 C.凯兴斯泰纳 D.沛西·能 【答案】C
5.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 B.帕克赫斯特 C.帕克 D.华虚朋 【答案】C
6.在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主张个别教学制度的理论是( )。 A.文纳特卡制 B.道尔顿制 C.葛雷制 D.昆西教学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
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2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凯洛夫D.马卡连柯【答案】C【解析】凯洛夫是20世纪40~50年代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所主编的《教育学》是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经典代表,构建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2.下列不属于赞科夫“发展教学论”的教学原则的一项是( )。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B.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C.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D.劳动实践起主导作用的原则【答案】D【解析】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五大原则分别是: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向前运动,不断用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创造条件。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⑤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下列教育家中,不属于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是( )。
A.马卡连柯B.克鲁普斯卡娅C.苏霍姆林斯基D.布拉梅尔德【答案】D【解析】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属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
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代表作是( )。
A.《教育诗篇》B.《教育学》C.《教学与发展》D.《给教师的建议》【答案】B【解析】《教育诗篇》是马卡连柯的代表作;《教育学》是凯洛夫的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是赞科夫的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
二、辨析题1.1964~1973年,苏联教育改革不再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提出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答:该观点正确,理由如下:(1)在1958~1964年的教育改革之后,面对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冲击,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和消除1958年以来过分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苏共第23次代表大会强调了提高劳动人民普通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出要把提高专家培养质量当作头等任务,要求改进学校教育工作。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中)【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20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日本从( )年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A.1907B.1880C.1879D.1872【答案】A【解析】1907年,日本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法令规定废除全部私立小学,一律改为公立小学。
确立了六年义务教育体制。
2.1917年,美国颁布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是( )。
A.《权力法案》B.《史密斯-休斯法案》C.《史密斯-列弗法案》D.《1785年土地法令》【答案】B【解析】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
3.日本教育改革中,使教育具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特征的是( )。
A.《学制令》B.《教育基本法》C.《教育敕语》D.《大学令》【答案】C【解析】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的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
它的颁布表明日本的教育开始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的民族意识培养结合起来,从此,日本教育的发展转向强调民族主义和加强国家对各类教育的控制。
4.《哈多报告》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 )。
A.13岁B.14岁C.15岁D.16岁【答案】C【解析】1933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后,于1933年发表了《关于幼儿学校及保育学校的报告》(简称《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5.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 )。
A.《哈多报告》B.《斯宾塞报告》C.《巴特勒教育法》D.《费舍法案》【答案】B【解析】《斯宾塞报告》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6.英国《1944年教育法》也称( )。
A.《费里法案》B.《巴特勒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答案】B【解析】二战期间,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 • • • • • • • • •
第一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二讲: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第三讲: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第四讲: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第五讲: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六讲: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第七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八讲: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九讲:17-19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 第十讲:卢梭的教育思想
每一讲各用2或4学时,另留出4学时机动及讨 论时间,共计48学时。
第一讲: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东方文明古国最早产生学校教育: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及应用
一、苏美尔和古巴比伦的教育 两河流域的教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 公元前4000年 苏美尔文字和 “泥 板书” 公元前3500年 两河流域马里城学 校遗址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学校。 (“泥板书舍”)
※ 希腊化时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小亚细亚、
两河流域、波斯和埃及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 教育事业的发展;
(2)新的文化教育中心(亚历山大利亚)的形
成,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
(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
的唯心主义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 行,为基督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古印度的教育分为前后两部分:
1、婆罗门教教育
“古儒学校”,学习《吠陀经》、语音学、 文法学、天文学等,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 2、佛教教育 寺院学校,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培养男女僧 侣,教学采用争辩和讨论方式。寺院不仅是教 育机构,还是学术机构。佛教的产生及教义。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答:(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①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
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
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②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④教育的需要起源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
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吴式颖版(教育学考研统考复习资料)
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
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
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是: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
古代教育中一些合理的东西仍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
另外,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也看到历史影响的的重要。
第二,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原则。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圣才出品
第3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评苏格拉底问答法。
答:苏格拉底方法是指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1)优点: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为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硬性灌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的教学法所吸取。
(2)局限:苏格拉底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具体而言:第一,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第二,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
第三,苏格拉底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2.比较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见解。
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美德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1)关于美德的定义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定义。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却反为恶者。
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
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
苏格拉底所说的善,无疑是符合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谓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同起来。
②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定义。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8、19章)【圣才出品】
第18章杜威的教育思想18.1 复习笔记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为堪与《理想国》和《爱弥儿》相提并论的专著。
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理想的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把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作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
可见,“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杜威之所以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因为他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能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
杜威希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2.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7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 )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A.德莫林B.雷迪C.利茨D.德可乐利【答案】B【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沛西·能C.雷迪D.拉伊【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3.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B.帕克赫斯特C.帕克D.华虚朋【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4.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又称为“双校制”的是( )。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葛雷制D.昆西教学法【答案】C【解析】“双校制”,也称“葛雷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5.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代表作品是( )。
A.《儿童的世纪》B.《人的教育》C.《教育与美好生活》D.《儿童的发现》【答案】A【解析】爱伦·凯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是《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6.以下不属于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特点的一项是( )。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6.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1)新教育运动始末“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理解教育的起源问题和主要观点教育的起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的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由神创造的。
二,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是教育史第一个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开始,由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别,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三,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四,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总的来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与辩证法,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但关于教育起源的确切说法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一)东方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和学校教育;(二)与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教育内容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五)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六)实施个别教学,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七)知识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地位较高;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一、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
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
来源于庸俗进化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
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
“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4)文士学校——文书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
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
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
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史前教育第二节巴比伦的教育第三节古代埃及的教育第四节古代印度的教育第五节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河马时代的教育第二节古风时代的教育第三节古典时代的教育第四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第四节新型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第三节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第二编近代教育史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第二节新教教育第三节天主教教育第八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世界观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第三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四节论普及教育第五节论学前教育第六节论教学原则第七节论分科教学第八节论道德教育第九节教育和教学管理思想第九章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第一节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第二节17~18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第四节17~18世纪的俄国教育第五节17~18世纪的美国教育第十章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活动著作第二节论人的天性第三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第四节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第五节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第十一章佩斯泰洛奇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第二节论教育目的第三节论教育心理学化第四节论要素教育第五节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第六节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十二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第三节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第四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第五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第十三章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论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三节教育的分期与各时期的任务第四节幼儿园教育理论第五节论学校教育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第一节19世纪的德国教育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教育第三节19世纪的英国教育第四节19世纪的美国教育第五节19世纪的俄国教育第六节19世纪的日本教育第十五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第一节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第二节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论教育与社会生产第四节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第五节论人的全面发展第六节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十六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践第一节新教育第二节进步教育第三节实践教育学第四节凯心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理论第十七章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轮幼儿的发展第三节论教育的环境及自由纪律与工作第四节幼儿教育的内容第十八章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节时代与生平第二节什么是教育第三节教育的目的第四节课程与教材第五节思维与教学方法第六节道德教育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美德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一节英国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法国教育的发展第三节德国教育的发展第四节美国教育的发展第五节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917~1920)第二节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试验(1921~1930)第三节30年代的调整巩固与发展(1931~1941)。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版笔记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绪论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
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
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
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基本原则主要是: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6.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1)新教育运动始末“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这些乡村寄宿学校费用昂贵,主要以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规模一般很小,且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
但是它们开始引起世人对新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为国际交流开辟了道路。
2.新教育的代表人物(1)爱伦·凯爱伦·凯(1849~1926)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主要代表作《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爱伦·凯主张优生优育,呼吁保护母亲和儿童。
她提出,为提高后代的素质,首先应保障作为未来母亲的妇女的权益。
同时,妇女作为母亲应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儿女的责任,并为此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爱伦·凯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在家庭中存在的和谐诚挚的气氛、父母高尚的情操及其以身作则,对儿童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作为新教育的倡导者,爱伦·凯尖锐地批判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摧残,认为旧教育使儿童失去了个性。
为此,她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校。
在这种学校里,教师成为儿童的伴侣;班级制度、教科书、考试及体罚制度被废除,代之以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儿童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自我。
为了给理想的学校提供新式教师,爱伦·凯还主张建立新的师范学校。
(2)德可乐利德可乐利(1871~1932)是比利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医生,新教育的代表人物。
1901年在布鲁塞尔创办特殊儿童学校,研究低能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
1907年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称为“生活学校”(或称“隐修学校”)。
德可乐利把儿童的本能与兴趣视为教育的基础,同时他也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两者的融合。
他主张学校应循着两条路线进行改革: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
其基本设想是将班级分解为能力小组,施行主动的、个别化的、适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课程。
他的教学计划在教育史上以“德可乐利教学法”著称。
①教育环境的安排。
德可乐利认为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他把学校设在一个便于儿童和自然接触、便于充分自由地活动的环境之中。
②课程论思想。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他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两大类,以个人生活中的需要为中心,再与属于环境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单元,逐年学习。
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学习分为三段:观察、联想和表达。
观察练习在于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予以理解。
联想即对已充分理解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类和比较,并为概括打好基础。
表达的目的在于帮助巩固前两个阶段所习得的东西,并帮助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
(4)罗素罗素(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他强调“自由教育”、“爱的教育”和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
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与美好生活》(又译《教育论》)和《教育与社会秩序》。
①教育的作用。
罗素认为,战争的起因是学校培养了人们错误的信仰,主张改革教育以阻止或消灭战争。
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只有改变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错误的信仰。
②教育的四大趋势:a.教育制度民主化。
罗素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
b.教育内容实用化。
罗素主张把数学和自然科学摆在重要位置,认为它们不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极大的内在价值。
c.教育方法自由化。
罗素高度赞扬推崇自由原理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d.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
③教育目的。
罗素明确提出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种理想的品性:活力、勇气、敏感和理智,它们可以使人趋于完善。
④道德教育。
罗素认为儿童出生后,成人的首要事情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及早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成人要谨慎运用夸奖和责备,同时要防止空洞的说教,道德教育要具体和直接,起于自然形成的情境。
6岁以后的学校教育主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品性的发展。
3.对新教育运动的评价(1)意义①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
②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③在新教育运动中形成的思想和开展的实践,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2)局限性新教育家们思想的重点在于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活动与系统知识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与社会合作的矛盾等。
二、进步教育1.进步教育运动始末“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兴起(1883~1918年)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2)成型(1918~1929年)1919年3月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1920年“进步主义教育七项原则”制定,1924年又创办《进步主义教育》杂志,这些组织和宣传工作代表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成型。
这一时期,随着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参与,进步主义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到20年代末,进步教育协会几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代言人,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
(3)转折(1929~1943年)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进步教育运动的专业化倾向,使其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进步教育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的教育家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而以康茨为代表的教育家则强调“社会中心”的教育。
1929年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使其发生了重心的转变,从以往对教育的批判向妥协转变,从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转变,从以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自由发展转变为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
(4)衰落(1944~1957年)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衰落阶段。
这一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最后,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2.几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1)帕克的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主持和领导昆西学校实验时所采取的教育革新措施,也称“昆西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①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帕克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他的本性,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
②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③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他将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
④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