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学习辅导书-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圣才出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11、12章)【圣才出品】

第11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1.1 复习笔记一、为教育革新事业奉献的一生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
他一生克服重重困难,为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瑞士平民特别是乡村贫民的生活状况,进而推动社会的改良,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的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
在新庄开办了一所孤儿院(亦称贫儿之家),创办了斯坦茨孤儿院、布格多夫小学,其主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隐士的黄昏》、《天鹅之歌》和《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为要素教育。
二、论教育目的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的这个基本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丰富内涵:1.在他看来,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
2.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
3.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才是个性“完整的人”。
4.通过教育完美地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民的素质,授予人民谋生的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意识,就可以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
因此,教育具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改良之密切联系的双重作用。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观点,尽管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其中民主主义的和积极的教育思想,仍是十分可贵的。
三、论教育心理学化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将教育和教学工作置于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心理学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机制”,是建立新式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
根据裴斯泰洛齐的论述,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生来具有天赋的道德的、智慧的和身体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但有要求不断发展的内在倾向,还有驱动其发展的内心动力。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下)【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2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凯洛夫D.马卡连柯【答案】C【解析】凯洛夫是20世纪40~50年代苏联教育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所主编的《教育学》是苏联教育理论发展的经典代表,构建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2.下列不属于赞科夫“发展教学论”的教学原则的一项是( )。
A.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B.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C.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D.劳动实践起主导作用的原则【答案】D【解析】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的五大原则分别是: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向前运动,不断用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创造条件。
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⑤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下列教育家中,不属于无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的是( )。
A.马卡连柯B.克鲁普斯卡娅C.苏霍姆林斯基D.布拉梅尔德【答案】D【解析】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属于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
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代表作是( )。
A.《教育诗篇》B.《教育学》C.《教学与发展》D.《给教师的建议》【答案】B【解析】《教育诗篇》是马卡连柯的代表作;《教育学》是凯洛夫的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是赞科夫的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
二、辨析题1.1964~1973年,苏联教育改革不再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提出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答:该观点正确,理由如下:(1)在1958~1964年的教育改革之后,面对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冲击,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和消除1958年以来过分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苏共第23次代表大会强调了提高劳动人民普通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出要把提高专家培养质量当作头等任务,要求改进学校教育工作。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中)【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20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日本从( )年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A.1907B.1880C.1879D.1872【答案】A【解析】1907年,日本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法令规定废除全部私立小学,一律改为公立小学。
确立了六年义务教育体制。
2.1917年,美国颁布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是( )。
A.《权力法案》B.《史密斯-休斯法案》C.《史密斯-列弗法案》D.《1785年土地法令》【答案】B【解析】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
3.日本教育改革中,使教育具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特征的是( )。
A.《学制令》B.《教育基本法》C.《教育敕语》D.《大学令》【答案】C【解析】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
《教育敕语》的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
它的颁布表明日本的教育开始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的民族意识培养结合起来,从此,日本教育的发展转向强调民族主义和加强国家对各类教育的控制。
4.《哈多报告》规定的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 )。
A.13岁B.14岁C.15岁D.16岁【答案】C【解析】1933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后,于1933年发表了《关于幼儿学校及保育学校的报告》(简称《哈多报告》)。
《哈多报告》规定,义务教育的最高年龄为15岁。
5.在英国教育体系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一轨的文件是( )。
A.《哈多报告》B.《斯宾塞报告》C.《巴特勒教育法》D.《费舍法案》【答案】B【解析】《斯宾塞报告》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6.英国《1944年教育法》也称( )。
A.《费里法案》B.《巴特勒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答案】B【解析】二战期间,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中)【圣才出品】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第11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一、单项选择题1.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 )。
A.培养自然人B.归于自然C.培养公民D.发现儿童【答案】B【解析】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
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
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基于此,他提倡15岁之前的教育应该在远离城市的农村中进行。
2.卢梭自然教育的方法是( )。
A.积极教育B.消极教育C.顺境教育【答案】B【解析】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心两健、体脑并用、良心畅旺、能力强盛的新人。
而要达到此教育目的,就应该对儿童实施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人不干涉,不灌输,不压制,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这是与传统的教育相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被看作是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
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撰写了著名教育哲理小说( )。
A.《林哈德与葛笃德》B.《爱弥儿》C.《教育诗篇》D.《巨人三传》【答案】B【解析】《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著作,《教育诗篇》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作品,《巨人三传》是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的作品。
4.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 )。
A.公民B.顺民C.自由人【答案】D【解析】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他所提倡的是把个人从现存的国家的人为习俗中解放出来,并施行适合全人类的自然教育。
5.在卢梭划分的四个学龄阶段中,( )的重点在于智育和劳动教育。
A.婴儿期B.童年期C.前青春期D.青春期【答案】C【解析】卢梭基于自己对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论断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2岁之前):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保健为主;儿童期(2~12岁):继续进行体育的同时加强感官教育;少年期(12~15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施以道德及社会教育,以形成儿童良好的社会意识和德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考研重点笔记和课后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考研重点笔记和课后题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内容简介
本资料是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
试看部分内容
古代教育史
第1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教育的起源
表1-1 关于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及简要分析
考点二、史前教育概况
1史前各个时期的教育概况
表1-2 史前各个时期的教育概况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表1-3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配套题库(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和日本的教育改革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和日本的教育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英国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
A.教育和科学部B.教育部C.联邦教育部D.国家教育委员会【答案】A【解析】1964年,英国成立教育和科学部,作为中央一级的教育领导机关。
它取代了1944年的教育部。
教育和科学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教育标准,控制学校建筑的分配和质量,培训教师,资助一般学校、大学和少数专门教育机构等。
2.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统一教育制度,是在()方案中体现出来的。
A.《基本法》B.《汉堡协定》C.《魏玛宪法》D.《基础学校规程》【答案】B【解析】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汉堡协定》规定,所有儿童应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应是全日制学校的教育,从而保障了联邦德国教育的稳步发展。
3.1971年,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了()。
A.回旧教育B.生计教育C.终身教育D.自由教育【答案】B【解析】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
他提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它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
4.()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A.《1988年教育改革法》B.《巴特勒法案》C.《费舍法案》D.《巴尔福法案》【答案】A【解析】198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由教育大臣贝克负责制定的教育改革法案,即《1988年教育改革法》,从而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教育改革,因此该法案被看作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
5.1970~198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
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教育D.师范教育【答案】C【解析】1970~1980年代,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改革》),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23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圣才出品】

第23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究竟要改造什么?答: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宣称,当今是“改造的时代”,应该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来重新解释西方文明的价值观点,并对过去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以便通过学校教育来“改造”社会。
具体方面涉及到:(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改造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具有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富裕的经济、发展的教育、繁荣的科学和艺术。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改造主义教育家不同意实用主义教育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只重视“教育即生长”的个人目的,而强调教育应有一个清楚明白而又切合实际的社会目的,培养一种“社会一致”的精神。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改造主义教育认为行为科学是改造教育的重要基础。
(4)教学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应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统一于社会目标,并把社会问题作为中心,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家强调教师应该通过民主的讨论,劝说教育,说服学生去“改造”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使学生坚信改造主义哲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精神。
改造主义教育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虽然在教育理论上有一定影响,但是因为与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合,在美国教育实践中影响不大。
2.试评述新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背景。
答:在西方教育史上,通常把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看作传统教育派,而“新传统教育派”是指在反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进程中,先后出现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几个教育哲学派别。
(1)新传统教育派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①认为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传授人类的文化遗产。
针对于进步主义和改造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张学校应该传授传统的文化知识,应将以往的名著和经典的知识作为教授的课程,让学生接受以往知识的间接经验,作为文化保存和传承而遗留下来,反对各式新教育中只以直接经验为主,忽视传统知识传授的做法。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上)【圣才出品】

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第17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单项选择题1.( )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A.德莫林B.雷迪C.利茨D.德可乐利【答案】B【解析】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怀特海B.沛西·能C.雷迪D.拉伊【解析】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3.昆西教学法是由( )提出来的。
A.沃特B.帕克赫斯特C.帕克D.华虚朋【答案】C【解析】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4.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中,学校教学中采用二重制,将全校学生一分为二,又称为“双校制”的是( )。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葛雷制D.昆西教学法【答案】C【解析】“双校制”,也称“葛雷制”“二部制”或“分团学制”,以具有社会性质的作一部分则在体育场、图书馆、工厂、商店以及其他场所活动。
5.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的代表作品是( )。
A.《儿童的世纪》B.《人的教育》C.《教育与美好生活》D.《儿童的发现》【答案】A【解析】爱伦·凯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也是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主要代表作是《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6.以下不属于欧洲“新学校运动”办学特点的一项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近代教育史
第8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包括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以及在反宗教改革运动中由耶稣会创办的)三种类型。
这三种教育势力互相交织,关系错综复杂。
考点一、人文主义教育
1.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特征
(1)文艺复兴运动
表8-1 文艺复兴及其特点
(2)人文主义的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
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人文主义者世界观的特征:
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是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2.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以意大利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后期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比较宽泛。
(1)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表8-2 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2)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表8-3 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异同
(3)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①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政局发生变化,共和制为君主制所取代,人文主义教育家由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转而注重培养理想的君主和朝臣。
②法国的保守势力一直比较强大,极力压制新思想的发展,过分的压制带来了强烈的反抗,一种崭新的教育精神在保守的土地上勃然升起,拉伯雷、拉谟斯、蒙田成为新教育精神的象征。
③与前期人文主义教育相比,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世俗性更强,学科范围更加扩展,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近现代精神愈加强劲。
(4)后期人文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表8-4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2)人文主义教育的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涤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考点二、新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