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四)2008-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资料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一)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农民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在人身上依附于封建主,耕种封建主的土地,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的经济, 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促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
1.最初的资本主义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简单商品生产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
2.工业中资产阶级产生的两种途径(1)手工业作坊主摆脱行会的束缚变成资本家(2)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成为工业资本家3.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是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首先,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同时,掠夺教会等其他方面的地产2.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第一,17——18世纪,大规模的殖民掠夺是英国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第二,罪恶的奴隶贸易是英国殖民掠夺的重要手段,也是英国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3、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资产阶级用侵略、征服、残杀、掠夺和奴役这些充满着血与火的文字,写下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第一页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重点
论述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与价值体系(一)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
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同志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理论又作了进一步概括和论述,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人党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深刻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1、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极其历史局限性?(1)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答:第一,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理论准备,提供了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1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永恒的社会形态,它注定要被理想社会所取代。
2他们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弊病的根源,“私有制财产是贫困的唯一根源。
”私有制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
”3他们指出,资本主义除了具有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等其他阶级社会共有的弊端外,还滋生出诸如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经济危机等新的毛病。
4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它自己所宣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乐土,而是新的压迫制度。
5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病态文化。
资本主义制度是将一些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些人的痛苦之上。
第二,在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计中提出的积极见解和天才预测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思想来源。
根据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论述,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1在经济方面,这个社会生产力发达、财产共有、人人劳动,承平归所有社会成员享用。
2在政治方面,这个时候实行高度的民主。
3在精神文化方面,理想生活奉行健康、文明的价值观。
“每个人有最大的可能将自己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最有益的发现与社会和大多数同胞”。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第一,没有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在这些社会主义思想家中,圣西、傅里叶、欧文具有若干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体上看他们还是陷在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中,没有彻底脱离出来,其他思想家连他们的水平都没有达到。
第二,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再如何实现理想社会的方式、方法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者都陷入严重的误区,他们指望通过说服、宣传、试验、示范等和平的途径,使理想社会得以建立。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的基本内容: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2.第一次飞跃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90年代。
3.完成飞跃的主要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1.第二次飞跃的理论突破:社会主义可以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
2.第二次飞跃的基本内容:变理论为现实,实践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3.完成飞跃的时间:20世纪初----1936年苏联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
4.完成飞跃的主要人物: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第三次飞跃的基本内容:各国通过改革,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飞跃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至今3.完成飞跃的主要人物:各国当时在任的主要领袖4.参与第三次飞跃的主要国家:南斯拉夫、匈牙利、苏联、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古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局限性(1)以落后的小生产为基础,主张的是贫穷社会主义,因为那时产品不丰富(2)都带有复古主义色彩(3)表现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4)表现为禁欲主义,禁绝生活享受(5)带有宗教迷信色彩,在西方带有基督教思想,中国带有佛教、道教思想(6)表现为逃避现实,想入非非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步性第一、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第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第三、它创造了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第四、它创造的政治规范被证明是颇具效果的社会管理方式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第五、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自由平等等成了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信念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第六、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
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涌现的社会问题1.对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剥夺2.灭绝种族的屠杀,战争和瘟疫3.贫富分化严重4.大量的失业大军5.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6.腐蚀性的腐朽文化7.破坏性的社会犯罪8.日益严重的恐怖袭击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早期的乌托邦阶段1.时间:十六、十七世纪2.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简介:*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人《乌托邦》*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德国人*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人《太阳城》(1)莫尔及《乌托邦》:(2)康帕内拉及《太阳城》3.《太阳城》与《乌托邦》的比较:(1)共同之处:第一、私有制已被彻底废除,生产资料公有,社会组织生产,共同劳动。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复习知识点】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个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曾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经济学与哲学是理论基石。
3.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4.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第三次,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 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成就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现在联系未来。
6.1)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思想;2)关于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的思想;3)关于劳动改造与劳动光荣的思想;4)关于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思想;5)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用新型分工代替旧式分工的思想;6)关于建立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的思想;7)关于大力发展科学,繁荣艺术,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8)关于消灭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的思想;9)关于缩短工时的思想;10)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设想;11)关于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思想;12)关于实现理想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的设想;13)关于建立一个精干的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思想;14)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15)关于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16)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与未来社会管理的思想;17)关于人口发展规划与人口平衡的思想;1)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奴隶与奴隶劳动;2)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还保留着殖民地;3)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歧视妇女,甚至主张实行公妻制;4)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中包含着某种宗教神秘主义因素;5)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公开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6)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中隐含着对社会生产劳动的偏见;7)相当一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身上;8)某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政治极端主义色彩;9)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里还保留着最高领导人的职务终身制;1)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个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1)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2)空想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7. 列宁对俄国当时能够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的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提纲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提纲
一、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理论基石?
答案在复习资料第三页
二、如何认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社会主义设想和现实不一致的问题)
答案在复习资料第五页
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性?
答案在复习资料第六页
四、如何理解俄国从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新经济政策的实践)
答案在复习资料第七页
五、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列宁思想)
答案是老师上课补充内容,列宁的九条思想,
六、如何认识在斯大林时代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地位的转化?
答案在复习资料第十页
七、苏联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结论
答案在复习资料第十页
八、没有记下,欢迎大家补充
九、改革开放30年的十条经验。
答案:(此为网络搜索结果,和老师补充的内容大体一致)
1、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
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3、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4、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5、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卓有成效的经验
6、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经验
7、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得
到人民拥护、肯定的经验
8、统筹大局,自力更生,是改革开放的成熟经验
9、坚持“三个有利于”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经验
10、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经验
十、三次飞跃的认识(意义)
答案在复习资料的第十六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完整精确版
1、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答: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流派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成就,其主要的历史功绩表现为:第一,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们的学说中,也包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提出了一些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的思想资料。
第二,对资本主义社会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情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道德观念,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种种弊病,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和消费的失调,是周期性危机的根本原因。
第三,天才地预测了未来社会。
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了设想。
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第一,没有真正的揭示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客观要求。
第二,没有真正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第三,找不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力量。
他们的理论还是空想的,不成熟的理论。
2、《共产党宣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第一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宣言》用唯物史观考察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第二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
《宣言》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特性,认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具有前途的阶级。
第三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
《宣》论述了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
第四精辟地概括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
《宣》预言当阶级差别已经消灭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利将失去政治性质。
最后《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集中体现,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资料)共同关注的问题:1、社会主义是什么?2、现实社会主义从何而来?是不是历史的错误选择?3、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改革?(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存在许多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问题)4、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会从改革走向改向?5、苏东剧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党的现状如何?6、社会主义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社会主义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敢问路在何方?)导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一、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A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恩格斯《反杜林论》)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B.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含义: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999年版《辞海》)“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四版)“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专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最初是德国社会主义者格律恩1845年在阐述圣西门的学说时首先使用的。
1872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开始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
在马恩著作中,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经常是互用的。
就其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有三层涵义:一是指社会主义学说;二是指社会主义运动;三是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就其发展历程而言,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四次飞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思考:以何为标志?解答:1、从空想到科学(以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2、从理论到实践(以列宁1917年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为标志)3、从一国到多国(二战后13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4、从传统到现代(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反思改革,探索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主要特点1.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2.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等三个方面:性质:★阶级性★阶段性★特殊性条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一般目的:包括最近目的和最终目的3.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阶级性与开放性的统一思考:如何理解这四个统一?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目的:培养“四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意义:有利于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研究方法:1. 一般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是运用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第一专题一、社会主义的理解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消灭剥削制度;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
这既包括了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上。
它统一于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3、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解二、三大流派空想社会主义:罗伯特•欧文、托马斯·莫尔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代表一切阶级利益的超阶级的存在,实现社会主义不应该寄希望于革命,而应该企求国家的恩赐,所以他的要求是实行普选,国家扶持建立工人合作社,实行国有化等。
代表人物:拉萨尔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党国际及其所属社会党的理论旗帜。
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一支分支,一种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伯恩斯坦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四、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特征是指社会的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人民当家作主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关系:本质和特征的关系是内在属性与现象、质的规定与外在表现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摆脱唯心主义和宗教等精神奴役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主题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分析了无产阶级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科学依据,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主题的中介。
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政治方面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其实现的条件和道路,如:论证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张组成共产主义政党,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阶级斗争,由工人阶级夺取、掌握政权等等。
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一主题的终结.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和科学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成为科学。
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没有落脚点和归宿,也不能成为改变现实世界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一、空想社会主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性的思想家的思想分别是怎么样?每个阶段的特点有哪些?1、16-17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感性描绘阶段)①莫尔的“乌托邦”第一,批判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弊端,认为私有制是造成一切社会弊端的根源;认为统治者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一是使用卑鄙的手段掠夺人民的财产;二是挑起掠夺性的战争。
主张消灭私有制,消除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
第二,第二,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制度设计,描绘了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特征。
(政治上,乌托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岛大会和议事会,公职人员普选产生,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实行终身制;经济上,消灭了私有制,一切财产都归全体居民所有,消费品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制度上,建立了平等、互助、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实现了男女平等,男女同享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工作权)。
第四,莫尔设计的乌托邦社会是一个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压迫,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社会;但是,该制度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也存在着奴隶劳动,并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希图用禁欲来实现平均的不足之处。
②闵采儿的“千载太平天国”其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猛烈抨击了教士、僧侣,也批判了诸侯、领主和城市贵族,并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尘世的人人平等,消灭尘世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第一:在天平天国中,没有私有财产,劳动产品共同分配;第二:政治上实行民主制度,最高权力由人民公社所有,人民通过选举参与国家大事,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
闵采儿的空想社会主义带有鲜明的实践色彩,主张直接通过革命斗争和实践来实现理想社会。
③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揭露了现存制度的腐朽性,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是一个实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在那里,私有制已被废除,全部生产和生活资料归大家共有,生产由社会来组织,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不过实行的是有严格监督的按需分配制度,任何人都不得获取超过他人的物品,所以,这是一种带平均主义色彩的配给制度;第二:仍是个政教合一的社会,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贤人”执政制度,行政人员由人民普选产生,并受人民监督和罢免;第三:对文教科学特别重视;第四:各有妻儿的家庭是私有制形成和延续的根源,所以他主张消灭家庭,生育实行社会化,为了优生,两性结合必须服从政府的调配,在这当中设有公妻制;坚信人类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该阶段的特点:16—17世纪,是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产生并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在英、德、意三国产生并在欧洲逐步流传的时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内容、意义及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一)研究对象:关于无产阶级为解放自己和解放世界进行斗争的历史条件、性质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历史条件:由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
性质:消灭一切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一般目的: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也就是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由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和差别的社会。
性质和一般目的是历史条件决定的,是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和冲突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性质:是一门无产阶级的政治科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宏观上研究社会主义如何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是研究社会主义各门学科的总论。
三)特点: 1.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范围非常广;2.是一门行动的学科,最富实践性;3.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四)内容: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可观规律。
2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新制度。
3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4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
5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援助。
6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7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8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共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达成共产主义。
五)意义:1.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解决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2.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3.可以扩大视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4.使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
六).正确认识当前社会:1.“一个中心”——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2.“三个着眼于”——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阶段,不能脱离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谈马列主义,不能孤立静止的研究马列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论述题: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及其成果是什么?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矛盾及解决办法认识的产物,是对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经历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
苏联经过约30年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式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弊端,必须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和各国国情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从纵向来看,迄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内容,今后还会增加新内容;从横向来看,包括解放思想论、改革开放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民主法治论、先进文化论、文明建设论、核心价值论、一国两制论、和平发展论、和谐社会论与和谐世界论等。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一: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揭示了自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两个阶级的对抗和斗争,就指出了变革资本主义所依靠的力量。
这就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借助少数天才人物和平社会主义的空想。
因此,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2)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经济论证。
工人以劳动形式向资本家提供的价值量,比工人以工资形式从资本家那里得到的价值量大的多,多出的部分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这就揭示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
这个原因应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去寻找,而不是从人们头脑中去寻找;不应从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从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不应当象空想社会主义学家那样从头脑中寻找,而应从社会实践中去寻找。
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也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也极力反对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但他们说明不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因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说明了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的历史必然性。
二:为什么党要联合民主党,国家要构建工农联盟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完全是中共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国的实际,独立自主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它是中共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一党专政的长期斗争过程中,对一党制的做法加以否定,总结民国初年仿效西方多党制失败的教训,借鉴而又不照搬苏俄的政权模式,根据中国政治的现状和特点,经过比较研究,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政治抉择。
这项独辟蹊径、有着长久生命力的政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参考资料
简答: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研究对象:(1)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科学。
(2)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全人类解放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总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基本问题:(1)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2)社会主义怎样取代资本主义(3)什么是社会主义(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1)科学社会主义是革命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学说(2)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说(3)科学社会主义是批判性和继承性相统一的学说。
(4)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三、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是怎样批判和揭露的(1)批判的矛头直指私有制(2)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
(3)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4)揭露和批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所造成的经济危机。
(5)严厉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
四、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理想(1)主张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主张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未来社会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度,都有按需分配的构想。
(3)主张消灭商品交换和实行计划生产。
(4)主张消灭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和阶级差别。
(5)提倡社会和谐,主张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
(6)还有一些诸如: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类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五、如何理解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局限性(1)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从唯心史观出发的。
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始终不能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2)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没有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宣扬天才论和个人英雄史观,将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少数人的身上。
他们看到的是社会表现出来的弊病,因此消除这些弊病成为思维着的理性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论述题一、苏东剧变的教训苏东剧变是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上的遭受的一次重创。
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对于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苏东剧变的原因:苏联解体多种因素“合力论”“内因主导论”。
东欧剧变是内部矛盾和外部诱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如下:从内部来讲:苏东国家采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体制,思想理论、体制制度长期处于僵化状态。
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外部来讲:西放资本主义国家以“和平演变”的方式促使苏东国家向他们靠拢,像资本主义靠拢。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苏东国家在苏联“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影响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否定党的性质,改变党的领导;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甚嚣尘上,思想上的混乱引起政治上的混乱,导致国家政权的更迭和国家性质的更变。
(二)经验教训1、总结历史经验不能否定历史。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历史的总结,就是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而苏联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不仅引起党内外的思想混乱,还导致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甚至丧失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坚持改革而不能迷失方向。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苏东国家在苏联“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影响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否定党的性质,改变党的领导;最终使苏东剧变。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重点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1)经济背景——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2)政治背景——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新阶段(无产阶级成熟和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文化背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社会科学——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史的过程(两个必然)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5)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6)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3.空想社会主义评价:历史局限:1)空想社会主义者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的物质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只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充满幼稚的幻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从道德情感出发认同社会主义进步性:1)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2)空想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1.苏联模式的特征:政治上:1)坚持一党专政2)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3)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4)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5)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经济上:1)过度集权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2)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3)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4)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5)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方针6)过分造成干群贫富差距的分配政策思想文化上:1)文化团体国家化2)领袖言论神圣化3)公共舆论一律化对外关系上:输出革命、大党主义、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封闭主义2.苏联模式的弊端:1)政治上过度集权,缺乏民主与法治2)经济上管得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3)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4)对外关系中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5)斯大林模式还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官僚特权集团3.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1)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促进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4.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1)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对苏联的影响2)内因——远因(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政治上的错误得不到纠正而积累的问题和矛盾,(集权、集中、专制、霸权)近因: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5.苏联模式的历史教训:1)社会主义优越性主要应体现在经济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2)社会主义在政治方向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比资本主义更广泛、更充分的民主上3)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解决好民族问题4)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新民主主义时期1)纠正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犯过的右的和“左”错误倾向2)确立新中国国体和政体的基本框架3)提出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原则4)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翻地反封建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1)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方式创建政治体制2)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一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3)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制度,而不照搬苏联的联邦制经验教训:(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复习总结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复习总结资料《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概述一、基础知识1.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学说,是一种社会运动,是一种国家制度。
2.1873年1月,恩格斯在《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一文中,最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1874-1875年初)也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3.1880年恩格斯出版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就不一定对社会主义均加上“科学”的界定,而只通称社会主义了。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问答题(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关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一般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任务,促使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原理和策略原理,是在完成自己伟大历史使命的漫长过程中制定和实施各个历史阶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根据和策略基础。
(二)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
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
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名词解释:1.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是指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狭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
2.革命形势:就是革命的客观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即阶级矛盾极端尖锐化所造成的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总汇合。
3.战略:是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所规定的革命某一阶段上,为了实现革命的总任务,应依靠谁、团结谁和打击谁的政治路线。
4.策略:是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具有局限性的指导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根据战略的要求和形势的变化所规定的行动路线,以及为实现这个行动路线而采取的斗争形式、组织形式和斗争口号。
5.无产阶级革命:又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伟大历史使命而进行的革命斗争,是指实现从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又称社会主义革命。
6.无产阶级:是指丧失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生活资料的雇佣劳动者阶级。
7.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资本家阶级。
8.物质文明:所谓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生态文明?)9.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道德、理想、情操的升华。
10.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为使命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主义实行国家领导。
11.民主集中制:简言之,就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民主制和集中的辩证的统一。
12.政治斗争: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的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12题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12题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第二次飞跃:1917年,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注意: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
在马克思指导下,第一国际期间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但二者都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2.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与局限(1)贡献: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2)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根源: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3.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的意义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11月应美国出版商之约撰写并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关于国际关系的“新思维”。他说,“改革给我们的政治实践和社会思维提出了新的任务”,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和历次中央全会为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这种思维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新思维在对苏联历史和现状进行重新评价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原因、原则、政策和目标,阐明了对时代的看法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首先,在评价“新思维”之前必须对其涵域作个界定。虽然戈尔巴乔夫对“新思维”的阐述主要集中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但戈氏的“新思维”决不仅限于此。新思维的提出仅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开始,在后来的整个执政期间戈氏又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制定和通过了许多政策、决议和纲领,这些都是新思维的继续、发展和体现。因此,在分析“新思维”与“改革”的关系、“新思维”与苏联解体和剧变的关系时,必须把体现新思维的所有文件,把新思维的提出和后来的发展,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分析。
其次,对“新思维”的内容和作用应一分为二,应该把对外新思维与对内的改革新思维区分开,而对改革新思维又应把前期和后期区分开。改革的新思维在前期也存在着失误,但性质与后期完全不同,后期的改革新思维已属明显的原则性错误。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思维是否正确和起了什么历史作用,不仅取决于新思维的理论和政策内容,而且取决于这些理论和政策付诸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当实践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矛盾时对政策作何修改,以及最后的结局如何。
第四阶段,1991年“8.19”事件至1991年底,事变失败,苏共被强行解散,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终见结局:苏共亡党,苏联亡国。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以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而终结。
三是“新思维”的右倾性质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从改革新思维的发展变化过程可以看出,1988年6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新思维”的右倾性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分裂国家的思潮、组织、派别采取容忍和支持的错误立场,对它们的要求不断妥协和让步,在关系党、社会主义制度和联盟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上丧失原则性,没有在关键时刻采取挽救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果断措施。
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不分是非标准的绝对民主化和没有限度的公开性,从而由改革的形式变成了反共反社会主义借助的工具。在苏共自贬历史和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引导下,掀起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浪潮,导致社会全面混乱和动荡。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大肆泛滥,非正式组织迅速发展,民族分立分子活动猖狂,它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反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把改变苏联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大民主的形式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导致理论界的混乱和社会舆论的失控,马列主义理论受到极大冲击,社会主义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信仰危机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丧失。
第二阶段,1988年7月至1990年初,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作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中心内容是实行党政分开,使“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第三阶段,1990年初至1991年“8.19”事件,改革的方针和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全面加速右倾。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从“完善社会主义”转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在党的地位和作用上,放弃苏共对国家的领导权,实行多党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在经济体制上,赞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国家结构上,走向主权国家的革新联盟;在社会发展总目标上,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关于党的地位、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和国家结构的总和,便构成了戈氏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有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3月至1988年上半年,改革从经济体制开始,并重点在经济领域进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内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一是提出“加速”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同时还提出了外交新思维。
戈氏“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理论的提出,意味着苏联将放弃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戈氏“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理论本是出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来的,结果却成了麻痹自己警惕性、束缚自己手脚的羁绊。
对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性质及其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布热津斯基早在苏联解体前就作了透彻的分析。他在当时发表的文章和1989年4月出版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中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已逐渐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苏联正在放弃的不仅是斯大林主义,还有列宁主义,两年内苏联将不再存在一个共产党组织,5~10年内苏联将不复存在。实践的发展完全被他所言中了,并且进展的速度比他预测的还要快。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四)2008-12-09 162310.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从提出“新思维”开始、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的,“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右倾路线的思想基础。
一是“新思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涵域的界定
一是苏共工作的重心发生方向性变化,经济改革从急于求成变为纸上谈兵,改革目标从完善社会主义转为向西方经济制度认同。戈氏改革目标转向对西方经济制度的认同,这种自我否定的严重后果是削弱联盟中央的凝聚力,削弱社会主义的凝聚力。
二是政治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搞“绝对民主化”和“没有限度的公开性”,为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是戈尔巴乔夫右倾路线的出发点。这便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了攻击苏共和社会主义的把柄,使改革误入歧途。
二是“新思维”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政治生涯,基本是从提出“新思维”开始,然后进行“改革”,最后到苏联解体终止。新思维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体现在改革的所有方面。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概括新思维的内容时说:“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思维所包含的范围有多广呢?它实际上包含了当代所有的主要问题。”它“对直至80年代中期形成的局势作了批判性分析,制定了以改革和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革新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思想为基础的方针。” 新思维一书出版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又进一步指出,“新思维不是玩弄新名词,而是理论上和政治上必须遵守的最高原则。” 戈氏的新思维是其改革的思想基础,戈氏的改革是其新思维的实践和体现。
三是执行一条削弱苏共、否定苏共的路线。戈尔巴乔夫在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把造成“官僚专制制度”的根源归结为苏共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因此,把党政完全分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发展和具有政党性质,允许具有政党性质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与实行多党制,这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种条件下实行多党制实际等于否定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四是在联盟与共和国的关系上,戈对煽动独立、分裂国家的活动也是采取容忍和妥协的错误态度,先后四次失去关键时机,没有采取挽救国家的果断措施。最终是其思想的右倾和政治的软弱已到了无可挽回的程度,使保住联盟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后时机丧失。
五是“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理论的实质是否定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麻痹对西方瓦解苏联社会制度、分裂联盟国家的战略与阴谋的警惕性,放弃国际上的阶级斗争,屈从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向西方社会制度认同。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发展的结果。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成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产生的历史条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思维的提出曾引起极大的反响,西方报刊称这“标志着苏联历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由于新思维是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但是新思维有个发展变化过程,这又决定了它的历史作用的复杂性,特别是后来在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上新思维发生了原则性变化,它对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便走向了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