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四)2008-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四)2008-12-09 162310.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从提出“新思维”开始、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的,“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右倾路线的思想基础。

一是“新思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涵域的界定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11月应美国出版商之约撰写并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关于国际关系的“新思维”。他说,“改革给我们的政治实践和社会思维提出了新的任务”,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和历次中央全会为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这种思维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新思维在对苏联历史和现状进行重新评价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原因、原则、政策和目标,阐明了对时代的看法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发展的结果。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成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产生的历史条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思维的提出曾引起极大的反响,西方报刊称这“标志着苏联历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由于新思维是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但是新思维有个发展变化过程,这又决定了它的历史作用的复杂性,特别是后来在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上新思维发生了原则性变化,它对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便走向了反面。

首先,在评价“新思维”之前必须对其涵域作个界定。虽然戈尔巴乔夫对“新思维”的阐述主要集中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但戈氏的“新思维”决不仅限于此。新思维的提出仅是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开始,在后来的整个执政期间戈氏又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制定和通过了许多政策、决议和纲领,这些都是新思维的继续、发展和体现。因此,在分析“新思维”与“改革”的关系、“新思维”与苏联解体和剧变的关系时,必须把体现新思维的所有文件,把新思维的提出和后来的发展,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分析。

其次,对“新思维”的内容和作用应一分为二,应该把对外新思维与对内的改革新思维区分开,而对改革新思维又应把前期和后期区分开。改革的新思维在前

期也存在着失误,但性质与后期完全不同,后期的改革新思维已属明显的原则性错误。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思维是否正确和起了什么历史作用,不仅取决于新思维的理论和政策内容,而且取决于这些理论和政策付诸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当实践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矛盾时对政策作何修改,以及最后的结局如何。

二是“新思维”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政治生涯,基本是从提出“新思维”开始,然后进行“改革”,最后到苏联解体终止。新思维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体现在改革的所有方面。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概括新思维的内容时说:“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思维所包含的范围有多广呢?它实际上包含了当代所有的主要问题。”它“对直至80年代中期形成的局势作了批判性分析,制定了以改革和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革新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思想为基础的方针。” 新思维一书出版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又进一步指出,“新思维不是玩弄新名词,而是理论上和政治上必须遵守的最高原则。” 戈氏的新思维是其改革的思想基础,戈氏的改革是其新思维的实践和体现。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有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3月至1988年上半年,改革从经济体制开始,并重点在经济领域进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内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一是提出“加速”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同时还提出了外交新思维。

第二阶段,1988年7月至1990年初,改革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位,作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中心内容是实行党政分开,使“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第三阶段,1990年初至1991年“8.19”事件,改革的方针和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全面加速右倾。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从“完善社会主义”转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在党的地位和作用上,放弃苏共对国家的领导权,实行多党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议会制和总统制;在经济体制上,赞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在国家结构上,走向主权国家的革新联盟;在社会发展总目标上,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关于党的地位、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和国家结构的总和,便构成了戈氏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第四阶段,1991年“8.19”事件至1991

年底,事变失败,苏共被强行解散,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终见结局:苏共亡党,苏联亡国。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以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而终结。

三是“新思维”的右倾性质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从改革新思维的发展变化过程可以看出,1988年6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新思维”的右倾性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分裂国家的思潮、组织、派别采取容忍和支持的错误立场,对它们的要求不断妥协和让步,在关系党、社会主义制度和联盟国家命运的根本问题上丧失原则性,没有在关键时刻采取挽救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果断措施。

一是苏共工作的重心发生方向性变化,经济改革从急于求成变为纸上谈兵,改革目标从完善社会主义转为向西方经济制度认同。戈氏改革目标转向对西方经济制度的认同,这种自我否定的严重后果是削弱联盟中央的凝聚力,削弱社会主义的凝聚力。

二是政治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搞“绝对民主化”和“没有限度的公开性”,为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和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是戈尔巴乔夫右倾路线的出发点。这便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提供了攻击苏共和社会主义的把柄,使改革误入歧途。

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不分是非标准的绝对民主化和没有限度的公开性,从而由改革的形式变成了反共反社会主义借助的工具。在苏共自贬历史和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引导下,掀起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浪潮,导致社会全面混乱和动荡。反共反社会主义思潮大肆泛滥,非正式组织迅速发展,民族分立分子活动猖狂,它们全盘否定斯大林,反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把改变苏联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大民主的形式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导致理论界的混乱和社会舆论的失控,马列主义理论受到极大冲击,社会主义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信仰危机成为现实,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丧失。

三是执行一条削弱苏共、否定苏共的路线。戈尔巴乔夫在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把造成“官僚专制制度”的根源归结为苏共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因此,把党政完全分开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发展和具有政党性质,允许具有政党性质的非正式组织存在与实行多党制,这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种条件下实行多党制实

际等于否定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四是在联盟与共和国的关系上,戈对煽动独立、分裂国家的活动也是采取容忍和妥协的错误态度,先后四次失去关键时机,没有采取挽救国家的果断措施。最终是其思想的右倾和政治的软弱已到了无可挽回的程度,使保住联盟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后时机丧失。

五是“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理论的实质是否定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麻痹对西方瓦解苏联社会制度、分裂联盟国家的战略与阴谋的警惕性,放弃国际上的阶级斗争,屈从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向西方社会制度认同。

戈氏“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理论的提出,意味着苏联将放弃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戈氏“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理论本是出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来的,结果却成了麻痹自己警惕性、束缚自己手脚的羁绊。

对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性质及其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布热津斯基早在苏联解体前就作了透彻的分析。他在当时发表的文章和1989年4月出版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中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已逐渐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苏联正在放弃的不仅是斯大林主义,还有列宁主义,两年内苏联将不再存在一个共产党组织,5~10年内苏联将不复存在。实践的发展完全被他所言中了,并且进展的速度比他预测的还要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