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好的情境 ,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的主渠道
中图分类号 : 6 36 G 3.
“ 新 是一 个 民族 的灵 魂 , 一 个 国家 兴 旺发达 的不竭 创 是
对角相等 ” 的判别方法 。 学生对照教材, 自己的探索结果 对
欣喜不 已。
小结 : 学生作知识小结, 归纳 出平行 四边 形的6种判定 方法; 生工作方法总结 : 师 观察——猜想——推理——验
8 3
④
@
让 。
种方 法 误 差 最 大 , 如 何 造 成 的 。通 过 让 学 生用 同样 长 的 是
手动脑 , 参与到发现 、 探索 、 讨论、 研究的过程 中, 从而 自行
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 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 。总之 , 数学教
学本质上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数学活 动。 例如, 平行 四边形的判定” 在“ 教学 中, 我们作了如下教
学 尝试 :
发现问题: 教师先拿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 让学生找
于创 新 .
教学 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 引导性 、 发现性、 归纳性等
、
激发求知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的前提
的有机组合, 这要求教师根据 学生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
的学习心理特征出发 , 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将多种
让 ・ 皮亚杰说:所 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 。兴 “ ”
例如 , 在教有理数 的乘方时, 可用这样 的一个故事 引 入: 古时候 ,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 臣, 他发明了国
际象棋 , 献给 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 上了下棋 , 了对聪明的 为
“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问 题 ① 学 生 自然 会 想 到 勾 股 定 理 , 问 题② 利 用 勾 股 定 而 理则 无 法解 决 ,从 而产 生认 知 上 的冲 突—— 怎样 解决 这类 问题 呢? 学生探 求新 知 识 的欲望 便会 油然 而生 , 产生 学 习兴趣 .
2 利 用 学 生 在 生 活 中熟 知 的 、 见 的实 际 问 题 来 激 发 学 . 常
① 把 课 前 剪 好 的 △A C纸 片 , 下 B 剪
起 。 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观
探 索 、 流 , 得 知 识 , 成 技 能 , 展 思 维 , 会 学 习 , 使 交 获 形 发 学 促 学生 在教 师指 导 下 生 动 活泼 地 、 动 地 、 主 富有 个 性 地 学 习 . 现代 数 学 教 学 理 念 认 为 , 学 教 学 是 数 学 思 维 过 程 的教 数 学 , 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 结构的过程. 学 问题 是 数 学 的 心 脏 , 创 造 性 思 维 的 源 泉 . 教 学 中 。 是 在 我 们 应 有 意 识 地 创 设 发 现 问题 的情 境 , 是 发 展 思 维 的 关 键 一 这 环 , 是 培 养 学 生 创新 能力 的好 途 径 . 也
BC?
记 得 讲 勾 股 数 时 , 师 出 示 了 这 样 几 组 勾 股 数 , 同学 教 请 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 :
3, , 5, 2, 3; 2 2 9, 4 5; 1 1 7, 4, 5; 40, 41… …
开 始 学 生 们 只 注 意 到 :每 组 勾 股 数 的前 一 个 数 都 是 奇 数 , 两 个 数 是 一 奇 一 偶 , 后 陷 入 僵 局 . 师 启 发 道 : 奇 后 之 教 一 偶 之 间有 什 么联 系 ? 学 生 们 发 现 是 连 续 数 . 然 一 名 学 生 忽 发 现 后 两 数 之 和恰 是 一 个 完 全 平 方 数 , 一 顿 , 稍 即抬 头 , 切 急 地 说 : 这 两 个 数 的 和恰 是 一 个 完 全 平 方 数 , 个 完 全 平 方 数 “ 这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创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创新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创新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
通过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探索;教学策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进行论述。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1.学生方面: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恐惧心理。
2.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3.课程方面:课程内容较多,课时紧张,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探索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爱 因斯坦 曾说 过 :我没有什 么特别 “ 的才 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 究问题 罢了。” 可见问题 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之 问关系密切 ,要培 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 能
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
1精 心 设计 问题 。 养 学 生 问题 意 识 . 培
如 何 实 现家 庭 多机 共 享 上 网非 常 感兴
趣 ,他们根 据 自己家 中宽 带接人方式 的
特点 , 提出 了各种解 决方法 , 如通过硬件
Se 、 e 光影 魔术 师 ” 他们 学 习 比较各软 ,
件的特点 ,了解各 软件 分别适用于什么
样 的需 求 。
代理实现 、 通过软件代理实现等 。
知的某种常规方 法去解决 的问题 ,而须 经探究 与尝试方 能解 决 。这类 问题 具有 激励和挑战 的作用 , 使学 生乐 于完成 。例
创 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 维 主 要 是 发 散 思 维 。所 谓 发
散思维是从 问题的多种可 能方 向扩 散出
唤起学 生求 知欲望 ;另一方 面更 应有 目
的地创设 激发学 生产 生新 问题 的情境 , 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 、 出问题 、 决问题 提 解 的能力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 维的 目
新奇 的想象力 ,以及综合 思考与解决 问 题 的能力 。例如在学 习提高 自身信息 素
养这一部 分 内容 的时候 ,我们采用开放
氛围 ,使 每一个 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创 新
活动 中去 , 在动眼 、 动手 、 动脑 、 口中主 动
动学 习 、 索 、 探 创新 , 学生 的创新 思维才
学 生培 养 自身 问 题 意识 与创 新 思 维 能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摘要:初中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在学生们的课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初中数学基础打的好,对其他理科性学科的学习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知识内容更加深入,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此,本文紧紧围绕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核心话题,探讨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以期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实现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质疑,只有对遇到的知识点和问题有质疑的态度,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
初中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相应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们质疑,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
数学就是一个探索、专研的学科,同样的题目会有不同的解法,学生学会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才能从容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向学生发问,让学生自己回答,多问学生问题,鼓励班级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好的解题方法及时分享给同学们。
学生拥有了质疑的态度,说明他们思考问题了,思考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解题方法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教师应当根据初中学生们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教案,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的质疑兴趣转化为学生创新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观察、推理、交流、验证,让学生从学习数学中感受到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己根据问题去探究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去调查、去思考、去实验、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进而将问题解决。
探究式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当前中学阶段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
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数学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的重要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passively told 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问题解决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学生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这也要求数学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情境教学通过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概念,分析基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对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出一套可行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基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效果,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促进数学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而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研究如何通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t 1 R △AB 中 , C 已知斜 边 和一 直 角 边 , 样 求 怎 另一 直角 边 ?
欲望 。例如 , 讲“ 角形 内角 和 定 理 ” , 师 可 以 在 三 时 教
[ 稿 日期 ] 2 0 -0 —2 收 06 4 0 [ 者 简 介 ] 孙 桂 芳 ( 96 ) 女 , 族 , 西 百 色 市 人 , 西 百 色 市 右 江 区 永 乐 中 学 中学 二 级 教 师 。 作 16 ̄ , 壮 广 广
6 6
维普资讯
孙桂芳/问题情境” “ 的设 计 与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这样 设 置 问题 :
() 1 把课 前剪 好 的△ AB C纸 片 , 下 A、 B和 剪 C拼在一 起 , 观察 它们 组成 什 么角 ? () 2 由此你 能猜 出什么结 论 ?
维普资讯
第1 卷增刊 9
S p lme t u pe n
广 西 右 江 民 族 师 专 学 报
J OUR NAL OF YOUJANG TE I ACHE OL E OR NATI RS C L GE F ONAL TI S GUANGX I E I
开始学 生 只注意 到 : 每组勾 股 数 的前 一个 数都 是
奇数 , 后两个 数 是 一奇 一 偶 , 之后 陷入 僵 局 。笔 者 启
1 0 , 而对 “ 角形 内 角 和定 理 ” 一 个 感 性 认 识 , 8 。从 三 有 同时 通过 拼角 找 出定 理 的 证 明方 法 , 生 在动 脑 、 学 动 手 、 眼 、 口的 实践 中 , 养 了观 察 能 力 , 高 了学 动 动 培 提
兴 趣是 最 好 的 老师 , 生 有 了学 习兴 趣 , 学 他们 的
探究初中数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志 等 方 面 的 发 展 都 具 有 积 极 的 促进 作 用 。 例如 : 讲授 “ 有理数乘法 ” 时, 先 复 习小 学 学 过 的 正 有 理 数 的乘 法 : 3 + 3 + 3 + 3 = 3 x 4, 3 x 4 就是4 个3 相 加 ,接 着 提 出 问 题 : 3 × ( _ 4 ) 是 什 么意 思 呢 ?总 不 能 说 是 负4 个3 相 加 吧 ?如 何 理 解 呢 ? 产生疑问 , 教 师利 用 矛 盾 冲突 , 激 发 学 生 思考 , 逐步诱导 。 前 面 已学 过 可 用 正 负 数 表 示 两 个 相 反 意 义 的 量 ,在 学 有 理 数 加 法 时是 在 数 轴 上 进 行 的 。 如向东走7 米再 向 西 走4 米 , 两 次 一 共 向 东走 3 米。 1  ̄ 1 1 7 + ( 一 4 ) = 3 , 那么 。 有 理 数 的 乘 法 是 否 也 能 在 数 轴 上 进行 呢 ? 这 样 充 分 激 发 了学 生 的求 知 动 机 与 欲 望 , 接 下 来 的 过 程也 就水 到渠 成 了 。 四、 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 。 注 重 问 题 情 境 的 层 次 性 问 题 情 境 的创 设 要 由浅 入 深 , 由易 到难 , 层层递进 , 把 学 生 的 思 维逐 步 引 向深 入 。 创设 阶梯 式 问题 情 境 , 就 是 把 一 个 复 杂 问 题 分 解成 若 干 个 相 互 联 系 的 简 单 问题 或 步 骤 , 也就是说 , 教 师 应 当 依 次 提 出 一 些 适 合 学 生 已有 知 识 结 构 和 心 理 发 展 水 平 的 小 问 题 .引 导 学 生 发 挥 认 识 能 力 发 现 和探 求有 关 解 决 问 题 的 依 据 .在 解 决 所 提 出的 一 个 个 小 问题 的 过 程 中 一 步 步 地 克 服 困难 .直 至 找 到 解 决 问 题 的方 法 。 阶梯 式 问 题 情 境 的提 出. 既分 散 了 问题 难 度 , 使学生易学 、 乐学 , 又 消 除 了 学 生 的畏 学情绪 。 培养 了学 生 分 析 问题 、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五、 创 设 发散 式 问 题 情 境 。 使 学 生体 验 “ 殊途 同归” 的 美 妙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化策略(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化策略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化策略在当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面临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挑战。
情境化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情境化教学的内涵、实施策略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问题情境化教学的内涵问题情境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它将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可以以教室的空间布局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几何知识优化教室的空间利用率。
2.设计递进式问题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有挑战性、连贯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授函数知识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1)什么是函数?(2)函数有哪些性质?(3)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授概率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探讨各种概率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4.注重分层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
例如,在教授代数知识时,可以设置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的问题,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5.引导反思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解决几何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作者:吴军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3年第09期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设计各种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想象能力还不是特别成熟,运用情境教学可以生动地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学习紧密联系起来,给了他们生动、直接的联系角度与想象平台的,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众所周知,我们创设情境教学目的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相关情境.这也是课程标准对于情境教学的直接要求.只有从身边小事开始说起,从自身的切实感受开始谈起,情境创设才会产生具体的效应与一定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时,我创设: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了3球,在客场1∶3输了2球,那么2场比赛甲队净胜球累计是多少?如果甲队在主场以1∶4输了3球,在客场3∶1赢了2球,那么甲队在这两场比赛中的净胜球累计又是多少?由学生熟悉、喜爱的足球比赛引入,使学生乐于参与,气氛热烈.二、制作动画,创设生活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动画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诸多师生的一致肯定与好评.它的形象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方面,合理制作动画能够充分再现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学生会感到由衷的亲切,思维顿时会活跃起来,灵动起来.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巴金的文章《海上日出》有关日出的片段以及相应图片制作动画,然后问学生:从图片中你看到哪些图形?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从而揭示课题.当然,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上,在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方面,还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音符.有的教师在运用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多媒体动画课件在创设形象、直观的动画,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与求知欲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当深入探究,积极钻研,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优化数学课堂的层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三、通过实验,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以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从这点出发,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一直都坚持强化数学实验的情境创设.例如,笔者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没有首先去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定理的形成过程,而是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用剪刀剪出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后又组织学生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计算,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每一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惊奇之后,笔者再辅以适宜的课堂导语,就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的好奇心.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定理推论,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投入到学习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设置疑问、谜底,培养学生探求知识能力设疑、谜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中学生是处于好奇的年龄阶段,凡事都喜欢寻根问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些年龄特点,在新课时,创设一些疑问、谜底,设置各种不同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心理,激发学生迫切追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设疑、谜底的问题一开始不能太难,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我是这样设疑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能爬上去量吗?能把旗杆拆下来量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地量出旗杆的高度呢?学生兴趣顿生,议论纷纷,学习热情高涨,但说法不一.我分别对每种答案给予评价,并趁机导入新课.当然,在数学课堂上设置悬念的办法还有很多,它需要教师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还有把握课堂突发情境的能力与实力,在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之外,高效课堂的构建目的和结果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总之,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责任编辑黄桂坚)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江苏淮安市盐河中心学校(223008)吴军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设计各种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想象能力还不是特别成熟,运用情境教学可以生动地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学习紧密联系起来,给了他们生动、直接的联系角度与想象平台的,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众所周知,我们创设情境教学目的在于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相关情境.这也是课程标准对于情境教学的直接要求.只有从身边小事开始说起,从自身的切实感受开始谈起,情境创设才会产生具体的效应与一定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时,我创设: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了3球,在客场1∶3输了2球,那么2场比赛甲队净胜球累计是多少?如果甲队在主场以1∶4输了3球,在客场3∶1赢了2球,那么甲队在这两场比赛中的净胜球累计又是多少?由学生熟悉、喜爱的足球比赛引入,使学生乐于参与,气氛热烈.二、制作动画,创设生活情境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动画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诸多师生的一致肯定与好评.它的形象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方面,合理制作动画能够充分再现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学生会感到由衷的亲切,思维顿时会活跃起来,灵动起来.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巴金的文章《海上日出》有关日出的片段以及相应图片制作动画,然后问学生:从图片中你看到哪些图形?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从而揭示课题.当然,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上,在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方面,还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音符.有的教师在运用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多媒体动画课件在创设形象、直观的动画,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与求知欲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当深入探究,积极钻研,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优化数学课堂的层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三、通过实验,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我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以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从这点出发,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一直都坚持强化数学实验的情境创设.例如,笔者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没有首先去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定理的形成过程,而是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用剪刀剪出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后又组织学生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计算,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每一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惊奇之后,笔者再辅以适宜的课堂导语,就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的好奇心.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定理推论,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投入到学习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设置疑问、谜底,培养学生探求知识能力设疑、谜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中学生是处于好奇的年龄阶段,凡事都喜欢寻根问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这些年龄特点,在新课时,创设一些疑问、谜底,设置各种不同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心理,激发学生迫切追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设疑、谜底的问题一开始不能太难,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我是这样设疑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能爬上去量吗?能把旗杆拆下来量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地量出旗杆的高度呢?学生兴趣顿生,议论纷纷,学习热情高涨,但说法不一.我分别对每种答案给予评价,并趁机导入新课.当然,在数学课堂上设置悬念的办法还有很多,它需要教师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还有把握课堂突发情境的能力与实力,在我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之外,高效课堂的构建目的和结果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总之,数学情境不但要从生活中来,而且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的问题情境,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责任编辑黄桂坚)。
《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学习心得《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一本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和运用问题情境的专题研究书籍。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问题情境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问题情境对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很难从抽象的符号和公式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而问题情境则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面积与周长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小明家的花坛是一个长方形,长是6米,宽是5米,小明计划用土和石块铺设。
如果用土铺一层10厘米厚,用石块铺一层5厘米厚,那么他需要多少土和石块?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同时,问题情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解决问题情境时,学生需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同时还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培养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问题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实际性,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关。
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意义。
其次,问题情境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最后,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认知负担。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实验活动、生活场景等多种方式来设计问题情境。
其中,故事情节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探索
(2) 中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的跨文 化研究
从1997到1999年与美国的德拉华大学
蔡金法教授进行了中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 学的对比研究。 发现:
● 中国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高于美国小 学生,特别是在计算、推理能力上较强; 但解题思维不活跃,囿于套公式、模仿范 例,直观猜测、动手能力弱于美国小学生。 ● 美国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明显高于中 国小学生,且思维活跃,直观猜测、合情 推理能力较强。
● 从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看:
数学教育既受数学文化的影响,也受社会 文化的制约。因此,数学“情境——问题” 教学,必须考虑人们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 必须从跨文化(或多文化)教育的角度来制 订数学教育策略。希望学生在继承与革新、 交流与交融中独立思考、自主发展。
(2)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看数学 “情境 ——问题”教学
(1)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
有问题就没有创造! (2)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总 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
(3)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总 是发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希望 “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 (4)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 学过程中,要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
教学案例 2 正方体中直线与平面的垂直
云南民中 执教: 唐敏
数学情境:正方
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有1 2个中点,共20个特殊点; 任取其中两点做一条直线, 任取不共线的三点作平面, 使此直线垂直于平面。尽 可能多的举出例子。全班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最 少者也画出4~5个图形, 并作了论证;几位画错的, 经讨论举反例,予以否定, 重新找出正确画法。
数学教师是学生能直接观 察到的数学形象。
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不是写在书 上的各种观念与规定,而是天天和学 生接触的教师。尽管,专家们花了大 量的精力,认真准备了课程标准和教 材,但是一到学校课堂,数学教师一个 人便决定了一切 。 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课 程改革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通过生活场景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通过设计游戏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参与度。
故事情节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视觉化和多媒体的数学问题情境则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善于运用各种创设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今后在教学中,应继续探索更多的创设方法,不断提升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实际生活, 游戏化, 故事情节, 视觉化, 多媒体, 重要性, 学习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1. 引言1.1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游戏化的情境、故事情节的情境、视觉化的情境以及多媒体的情境来设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他们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通过购物场景或建筑设计等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游戏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故事情节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沉浸在一个奇妙的故事世界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视觉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图片、图形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摘要: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及思维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新理念下的学习主要落实在数学课堂上,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关键词:数学思维创造性思维实验教师要更新备课与上课的理念、形式、内容,辅之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用合适的情绪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深化学生思维。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增加实验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通过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
怎样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变单纯的”知识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样在教学中就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重要的提升。
一、搞好情景创设,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
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
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效果研究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效果研究【摘要】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
本文从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有效创设方法、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实证研究结果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深度和灵活性。
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数学问题情境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探究和发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和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效果研究、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实证研究、应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重要性、方法、影响、结果分析、实践、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往往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机械题目的训练,学生缺乏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有必要对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其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效果,并借助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今后更好地实践初中数学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及效果,探讨如何有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对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还旨在揭示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的影响,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数学教育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通过此研究,进一步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造福更多的学生和教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展开研究。
在文章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引出了对情境创设的关注。
在文章阐述了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介绍了实施方法及学生学习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操作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情境创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见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用、实施方法、学生学习、影响、案例分析、具体操作、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知识传授和机械记忆为主。
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缺乏探究和思考的机会,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
如何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现代社会,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动力等问题,而通过创设具体生活场景或实际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和积极性。
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推理,从而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数学素养。
研究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情境创设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深入探究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新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高效”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弱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
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
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现实的,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思考1. 引言1.1 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学习的基础上。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且,数学知识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也至关重要。
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优质的数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教学情境的定义与作用教学情境是指教学活动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组合。
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时间、空间、人员和教学资源。
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背景和场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营造具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情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一个有利于交流和合作的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分享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营造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境的构建和营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 正文2.1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教师通过设置特定的课堂环境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情境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情境的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会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
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教“统计初步”时,设计以下例子:孙老师为了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取一人参加比赛,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跳10次,成绩如下表:甲:5.75.85.65.85.65.55.96.05.75.4乙:5.95.55.75.85.75.65.85.65.75.7怎样比较两人的成绩高低,选谁参加比赛?孙老师经过科学的数据处理,选出了一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他是怎样计算的呢?学生此时思维活跃起来,对探求新的知识兴趣盎然,师生很顺利地完成此节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2.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1)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2)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3)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引。
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1.要教会学生学习 1.1 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
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1.2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
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
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2.1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
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
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2 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
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 3(1+x)解:去括号,得:3+3x 移项,得:3x-x<9-3 合并同类项,得:2x<6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
“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
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2.3 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
(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
以上
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