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学科关键能力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建设

学科关键能力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程建设

A 学习理解
A2 说明
A2-1 将历史概念和它指代的具体史事对应 A2-2 用证据说明历史观点、结论 A2-3 用文字或图示说明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
A3 概括
A3-1 从材料中提炼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A3-2 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本质特征 A3-3 将史事按一定标准归类
B1 B1-1 比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异同
整堂活动课共设计了 4 个环节: 1. 判别学习阶段,锁定活动主题 2. 瞄准素养本位,制订活动目标 3. 营造良性生态,引发深度学习 4. 创新成果展示,科学制定评价量规 其中,第 2 个环节主要制订:能够深入了解晚 清时期中国的交通状况;通过搜集并综合利用材料, 梳理晚清时期中国的风土人情;深刻认识到个人命 运与社会的关联性等教学目标。第 3 个环节要求学 生:(1)通读《粟奉之日记》并撰写读书笔记。 依托读书笔记及作者所述日记内容,按照“入京会 试”“闲暇游历”“地理民俗”“地理山川”“纪 行诗歌”五部分建立文献资料检索目录;(2)组建“气 候研究组”“交通线路组”“沿革地理组”“民俗 文学组”,综合应用组内成员共享建立的文献资料 检索目录,通过编制图表、撰写小论文、开展交流 会等活动,对晚清时期中国南北方的气候状况、晚 清时期中国南北方交通状况、晚清时期中国南北方 山川地理情形及晚清时期中国南北方民俗状况进行 研究。历史活动探究课作为一种综合性学习教学模 式,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主动探 究思考,在问题解决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可以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之 外培植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 虽然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注意体现“以学生为 本位”,能获得学生的较大关注。但课程资源的有 限性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课程“碎片化” 现象突出,无法支撑课程长久开展,也无法带给学 生持续集中的深刻学习体验。对此笔者进行了几点 反思:

融会贯通:知识、能力、素养、价值

融会贯通:知识、能力、素养、价值

融会贯通:知识、能力、素养、价值作者:王斌超林桂平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8期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以来,学界专家深刻指出:“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形成互动衔接关系是一种理想和愿景,需要二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1]2022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乙卷第41题(以下简称“中日引进技术题”),通过给学生提供有关二战后中日两国引进技术及中国发展科技的三段材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三个问题,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目标”[2],实现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和价值立意的融会贯通,笔者拟在剖析该题命制思路的基础上,谈谈今后复习备考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知识立意:回应热点问題的“学科化”高考评价体系“四层”中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都必须以必备知识为基础。

知识立意是高考命题的根基。

命题专家必然要选择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的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作为关注点和立意点。

高考历史命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应,采用的主要方式是“隐性”介入,即以重要时政热点问题、重大周年性历史事件、人类所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等为素材,让广大师生通过题目内涵的领悟,从而呈现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彰显高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

“中日引进技术题”第一问“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和第二问“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切入的热点问题是科技革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第三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切入的热点问题是科技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旨在将“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3]的理念有机渗透到高考命题。

“中日引进技术题”多角度契合科技革命、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等多个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实际上就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

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徐奉先(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100084)[关键词]高考历史,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现实意义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目标,其中关键能力是指学生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

①本文力图在高考评价体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清高考历史学科所考查的关键能力,并讨论其考查路径。

一、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出高考作为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既可以被看做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也可以被看做基础教育阶段的毕业考试,能够代表多方利益及其诉求。

考试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敦促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和运用具体科目的重要知识和思维方法,为尽快适应高等教育打好基础。

高考考查目标的确定既要依据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能力、学科素养及核心价值方面的具体要求,又要依据国家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明确各级各类高校各专业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

(一)关键能力的提出背景近年来对高考考查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内容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的掌握层面,较少关于能力目标的讨论。

厘清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和高考中必须考查的能力目标,已经成为当下考试内容改革中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近年的考试内容改革中,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框架,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其中“四层”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及“核心价值”,重点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全国卷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辨析与应对策略

全国卷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辨析与应对策略

全国卷历史客观题考查意图辨析与应对策略如今的高考历史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依据新课程标准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着眼于素养立意,趋向“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命题导向,不同层次地考查考生运用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从属于关键能力的信息加工能力是高考历史的“老客户”,也是历史教学绕不开的“古老”课题。

正如命题专家所云,组织和解读信息是现代考试的一个基本要求。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诸多考生还不能过信息加工能力的“关键坎口”,尤其是,对客观题体现命题意图的“隐性信息”分析理解水平难以适应高考素养(能力)考查的要求。

研究这一问题,对提升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新高考省区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与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摘其典型,析其要领,规范选项解读,举一反三,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之力。

一、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从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要求以及历史理解能力的角度看,我们有必要把试题信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显性信息指明确呈现信息范围和作答要求,考生能够通过试题材料的阅读提炼,可以大概了解、知道的信息。

隐性信息指情境材料没有明确表达,在显性信息中隐藏的主旨信息。

研究发现,命题常在情境(综合或复杂)的信息中“嵌入”某些表达考查意图的信息,既能体现素养立意,暗示思维方向,又提供了解题的基本路径。

隐性信息特点之一比较含蓄,需要考生深入题境悉心揣摩,方能理喻其中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

研究认为,诸多含有隐性信息的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是提高客观题难度和区分度的“杀手锏”。

二、揭开试题蕴含的命题意图真相(一)文字类例1.(2021年全国乙卷.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

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1.考查意图的辨析命题立意是时局变化对社会生活影响,通过历史现象考查历史原因。

融会贯通:高中历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索

融会贯通:高中历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探索

学科融合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20 年修订)》对课程关联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1]高考命题也强调以考查综合性试题为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要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关注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在多模块或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从而体现出高考试题的综合性。

”[2]因此采用跨学科教学是当前教学方式变革的路径之一。

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处理好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这给广大的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会,本人对此做一些初步探索。

一、以历史为主线,树立全学科育人理念学科融合教学顺应了教育发展趋势,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教学模式。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师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对跨学科融合教学予以重视。

理念先行,外化于行。

历史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应以历史为教学全局主线,站在全学科育人的角度,关注其他各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科融合的前沿知识,理清各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展学科融合教学。

二、寻找跨学科融合的联结点,推动情感升华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学科间不断地渗透和交叉,使课堂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经过学科间的优化组合,形成合力的教学过程。

研究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路径

研究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路径

研究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路径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科学新高考中的关键能力考查要求明确在这一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之后,再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出更加科学的教育引导方案,使每个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印象,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帮助学生能够在高考中获得良好的成绩。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高中是学生重要的学习阶段,更是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在高考中各项考核题目,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新高考背景为主要基础为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观点和内容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精心地把握不同的教育环节,促进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有丰富的收获,彰显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路径(一)知识能力方面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开展教学时,需要加强对新高考关键能力考查的有效解读,之后再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明确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此来引领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避免对学生的学习学习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历史学习主要是学生通过反复的记忆以及总结,系统性地完善在之前所掌握的各项内容,使各项知识能够在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为学生后续的高考提供重要的保障。

在知识能力方面,现高考关键能力考核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的概念,并且把握在历史脉络各个年代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引起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以不同的路径为主要的基础做好各项历史信息的有效整合,这样一来各个知识点会非常的清晰。

另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在考试中遇到没有见到的习题或者是考核点,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基础知识来进行信息的有效解读,之后在综合性地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论证以及推导,以此来提高学生当前的问题解决能力[1]。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知识能力教学要求为主要的保障为学生开展对应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

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

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

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高考历史科目的考查内容也备受关注。

历史学科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人与事,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于历史科目的考查路径研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考查,以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

二、基础知识考查高考历史科目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考查非常重要。

这包括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了解。

学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和结果。

而且,对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考查,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储备,确保学生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

三、史学思维训练除了基础知识考查外,高考历史科目还需要对学生的史学思维能力进行考查。

史学思维能力包括对史料的分析、解释和评价能力。

在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解释史料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历史事件与现实联系对于高考历史科目的关键能力考查,我们还需要注重历史事件与现实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并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这也可以通过论述题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高考历史科目的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至关重要。

除了基础知识考查外,对学生的史学思维能力和历史应用能力也需要进行全面考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历史学科的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结束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以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

希望高考历史科目的考查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六、考查方法的多样化除了考查内容的重要性之外,如何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

浅谈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应关注的四个关键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应关注的四个关键能力

139美眉 2024.2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浅谈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应关注的四个关键能力冯华波(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湖北 恩施 445000)摘 要:当前,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对于高中历史这门学科来说,深度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如何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呢?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四个关键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四个关键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只有掌握了这四个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这四个关键能力,以此提高他们的深度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四个关键能力;关注策略引言新课标让深度学习这一概念逐渐映入学科教师的眼帘。

同时,学校也越来越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深度学习,并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深度学习,高中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

历史作为一门涉及面较广、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

这就意味着学生面临着海量的知识。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获取、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关注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四个关键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基于此,本文将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角度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简要讨论与分析。

一、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四个关键能力的具体概念研究调查发现:历史深度学习的四个关键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历史资料时,准确理解文字信息、提炼关键内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能够有效地记住关键信息、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通过培养记忆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为深入分析和探讨历史问题奠定基础。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徐奉先(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100084)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收稿日期:2019-10-31修回日期:2019-11-11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新高考制度实施与动态调整研究”(AFA170006)徐奉先(1985—),女,教育部考试中心,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1]。

高考是连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一方面为国家选拔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引导中学教学,助力培养合格人才。

基于这一总体改革任务,高考必须深化内容改革,探索构建评价体系,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密切高考测评标准与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研究制定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命题标准,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

1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的基础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最系统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即“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目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高考评价体系为高考内容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先期平台。

从2016年起,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探索构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2],这是基于国家人才战略的选拔要求而构建的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操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在我们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对象。

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建设以及教师专业发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新高考、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内涵、方法与策略、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评价体系、教师发展、总结与展望、培养路径、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研究如何有效培养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将对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促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研究意义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通过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为未来高中历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促进历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深入研究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开放试题构建五育并举路径初探

历史开放试题构建五育并举路径初探
【例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 世纪中叶以前,宗教节庆无论对普通民众还 是上层社会,都是休闲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年 中各种节日加在一起有一百多天。在此期间,人们 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参加各种盛大的活动,如戏剧 表演、舞会、体育比赛等。体育休闲也是英国人的 重要休闲方式,而斗兽和足球则是其中最常见的项 目。18 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开始实行法定周末假日。 到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人逐渐适应了新的作息时间, 上班时间认真工作,休班时间才到酒馆、咖啡馆或 者工人俱乐部娱乐,在周末或年度假日时则外出旅 行。很多传统休闲项目已难以为继,1835—1849 年 英 国 政 府 先 后 宣 布 斗 牛、 斗 熊 和 斗 鸡 为 非 法。 在 1845 年和 1850 年,政府分别通过了“博物馆法案” 和“图书馆法案”,为地方议会征收少量的地方税 用于当地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建设。文化休闲、餐饮 娱乐、演艺观赏和旅游观光等多种休闲方式逐渐流 行开来。 ——摘编自马婕妤《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休闲 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人 18 世 纪中叶以来休闲生活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解释。(要 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 【参考答案】略 【例 2】以“英国人 18 世纪中叶以来休闲生活 的变化”为命题依托,材料呈现的关键信息有戏剧 表演、舞会、体育比赛、作息时间、“博物馆法案” 和“图书馆法案”等,属于较为复杂的命题情境, 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对德智体美劳内容的考查。试题 要求对“英国人 18 世纪中叶以来休闲生活的变化” 进行合理的解释,体现对时空信息、历史解释、唯
学业评价
历史开放试题构建五育并举路径初探 *
◎◎ 刘 剑 广东省湛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欧远强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第一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立德树人”统领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因此高考 必须承担育人功能,命题必须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 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近年来,在新课标核心素养 理念的引领下,开放性试题以其良好的情境设计和 灵活的考查思路,逐渐成为落实各学科素养考查的 重要手段。”[1] 故而通过命制合适的开放性试题, 引导学生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历史价值观, 不失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一个较 好切入点。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近年来,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历史科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在高考评价体系的改革中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使历史科考试内容更贴近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

首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和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形成对历史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

在考试内容上,可以增加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文化的综合考察,通过分析和理解历史事实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应加大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历史的研究需要学生具备全面的素养。

因此,在考试内容上,可以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够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再次,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应强调对学生独立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历史科作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设立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进行独立研究,或者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

在考试内容上,可以增加对学生研究和实践成果的考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要求学生进行历史现象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信息获取能力。

最后,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还需要加强考试与教学内容的衔接。

历史学科的教学应该是以考试为目标的,而考试内容也应该是基于教学目标的。

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注重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和能力的考核。

同时,教育机构和教师也应根据考试内容的改革,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之适应新的考试需求。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深刻含义经典诠释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深刻含义经典诠释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深刻含义经典诠释XXX于2019年11月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回答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等问题,解决了教育的根本问题。

该评价体系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

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强调高考必须服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高等学校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区分不同水平的考生。

因此,“导向教学”是高考的指挥棒,所有教学都要紧盯这一目标。

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

其中,“必备知识”考查学生长期研究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研究以及终身研究所必须掌握的。

而“关键能力”则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能力。

此外,“学科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最后,“核心价值”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在考试中,我们要把握两个字“思”、“广”:思,就是对每一道试题,要多想:考查知识是什么?解答思路有几个?同类试题见过没?答案组织顺畅吗?广,就是广泛涉猎学科相关内容:除了教材、各种优质试题,还有相关读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高考评价体系的深刻含义,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翼”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些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学生具备适应大学研究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试题情境,聚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特点分析及2021年备考启示

创新试题情境,聚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特点分析及2021年备考启示

{学科加油站}【曲牌的得名】 以佛、道两家宗教音乐命名,如《金字经》《五供养》《华严赞》《青天歌》《太清歌》《袄神急》和《金娥神曲》等。

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分析1.创新试题情境在落实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深化高考改革的背景下,2020年全国卷很重视试题情境的创新。

表现之一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材料来创设新情境。

有图片材料,如全国卷Ⅰ的第25题,全国卷Ⅱ的第25、42题,全国卷Ⅲ的第24、34题;有表格材料,如全国卷Ⅰ的第28、45题,全国卷Ⅱ的第30题,全国卷Ⅲ的第42题;有文字材料。

文字材料中,有的出自学者著作;有的直接采用原始史料,如全国卷Ⅰ的第30、47题,全国卷Ⅱ的第29题,全国卷Ⅲ的第46题;有的文字材料极具故事性与画面感,如全国卷Ⅰ的第24、26题,全国卷Ⅱ的第24、26、34题,全国卷Ⅲ的第25、26、27、29题。

表现之二是多维度地创设新情境。

新情境有多种类型,如学习情境(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生活情境(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社会情境(社会问题的历史角度考察)、学术情境(学术研究中的问题)等。

新颖的、多维度的情境,为考查考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

例如,全国卷Ⅰ第25题展示了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学术情境切入,考查考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全国卷Ⅲ第42题,呈现的材料是1995年对江浙农民的调查表,以社会情境切入,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2.考查必备知识创新试题情境,聚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特点分析及2021年备考启示●华中科技大学附中 胡运珉53{学科加油站}【曲牌的得名】 以西域女子的发式和用品命名,如《菩萨蛮》(本是西域妇女的发髻)和《苏幕遮》(原为西域妇女的帽子)等。

国秦汉经济、唐朝书画、科举制、宋朝经济、明清经济与政治、儒家思想、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经济、西学传播、抗日战争、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1949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外交、雅典民主政治、文艺复兴、西方代议制、工业革命、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作者:徐奉先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9年第03期关键词:高考历史,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10-07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目标,其中关键能力是指学生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

①本文力图在高考评价体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清高考历史学科所考查的关键能力,并讨论其考查路径。

一、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出高考作为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既可以被看做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也可以被看做基础教育阶段的毕业考试,能够代表多方利益及其诉求。

考试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敦促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熟练掌握和运用具体科目的重要知识和思维方法,为尽快适应高等教育打好基础。

高考考查目标的确定既要依据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能力、学科素养及核心价值方面的具体要求,又要依据国家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明确各级各类高校各专业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

(一)关键能力的提出背景近年来对高考考查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内容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的掌握层面,较少关于能力目标的讨论。

厘清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和高考中必须考查的能力目标,已经成为当下考试内容改革中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近年的考试内容改革中,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框架,明确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和“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其中“四层”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及“核心价值”,重点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此外,关键能力也是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③(二)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界定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对于某种能力或技能的习得,通常会经过知识获取、思维认知和实践操作三个阶段。

其中,在知识获取阶段需要具备的能力一般包括阅读理解、信息获取与整理、符号理解、知识建构、外语、合作学习、分析评价、艺术审美等;思维认知阶段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跨学科思维、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批评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而实践操作阶段需要具备的能力则包括实验、科学探究、语言表达、数据处理、信息转换、组合应用、推理论证等。

在实际的高考命题和测量过程中,能力考查往往体现出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即一道试题可能考查多种能力,若干道试题也可能均考查同一种能力,一次考试应该覆盖到多种能力的考查。

因此在高考的能力考查目标中,应该对认知特点和考查特点进行整合,概括出本学科的关键能力。

按照这一方法,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可概括为三大类,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1.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考试中的信息,即试题中的文字、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是对信息的理解和阐释。

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过程,包括辨识历史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和解读历史信息,这一思维过程当中还涉及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真伪等,要求考生运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试题素材所提供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

2.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是指将历史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认识的技能和本领。

历史问题往往由不同要素和不同层次的多个方面构成,为了深刻认识问题本质,可以将各个要素、层次等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研究,搞清每个部分的性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借助分析能力,可以实现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从而把握历史问题的本质。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

3.历史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大任务。

历史学科的探究能力作为探索、研究历史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自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和信息、建立假说、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等。

高考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和独立提出历史观点。

二、关键能力的几种考查路径(一)创设真实情境學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习得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育有主体意识的思维与行动,即要求学习者置身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之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真实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实践。

因此,唯有将学习镶嵌于它所维系的情境之中,学习才会被赋予真正的意义。

但是,当学习的情境活动脱离生活实践的情境活动时,它所形成的并不是实践需要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解答学科知识性问题的能力,知识再生产过程纯粹成为一个学科知识运用的操练过程,考试便单纯成为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和解决知识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种“知识能力的情境活动”设计考试,只会引导整个教学按照学科学习的要求,使学生过于追求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培养解决知识性问题的能力,并不具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整天在学科知识问题情境中操练,大搞题海战术,将聪明才智都用到做题中去,或许能够具备很高的“解题能力”,但是缺乏应对现实生活实践问题的“做事能力”。

历史学习中的真实情境,一般包括社会生活实践情境和学术研究情境。

举例说明,社会生活实践情境如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历史问题,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历史问题,某种社会风俗来源的历史背景等;学术研究情境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对某一历史时期的分析研究等。

一般而言,真实情境往往具有复杂性,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历史学科考试中的真实情境是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只有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所必需的能力,才是关键能力。

考试中应当有一部分试题用于考查复杂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性题目,必须有考查社会生活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还应该有考查在社会生活实践情境或学术研究情境中创新地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开放性问题的题目。

以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为例,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5题设计的情境对于考生而言相对陌生和复杂,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表述如下: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

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该题材料简要描述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保卫局的成立与裁撤历史,摘编自学者著述,内容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治安体制和近代警察制度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通过学术研究情境的创设考查考生调动所学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以及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材料及已有知识解释历史问题,作答时不能仅仅从材料中提取一些论据再拴上已有知识就了事,而是应该像对待真实的历史研究一样,把从材料中提取的论据与自身知识整合穿插起来用以支撑自己的论点。

这种情景的创设,不仅考查考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养成水平,也意在引导考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陌生情景中的复杂问题。

(二)增加试题开放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扎实的素养和宽广的视野,以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素质教育要求落实在考试层面,就是要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减少“题海战术”和机械刷题的收益,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学以致用。

因此,考试中必须减少有固定答案或答案唯一的封闭型试题数量,增加可以让学生多维、多元、多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试题和设问形式。

增加试题的开放度,可通过提供多种素材、设计条件或结论开放、多角度思考、答案不唯一的试题,打破试题的封闭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思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解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具体到历史学科,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应当能够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思维解决问题,高考结合中学教学实际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强调发现问题、合理论证,要求考生在思考问题时表现出鲜明的主动性,形成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结论。

试题允许考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和增强探究意识。

与此相适应,开放型试题的评分一般采用等级评分制,根据不同的能力维度划分得分区间,并在评分标准中提供作答示例,以增强评分者信度。

2018年全国文科综合Ⅰ卷的第42题就是一道典型的开放型试题,题目表述如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