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历史材料与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第3课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第3课

思考探究
观察分析左图并结合史实说 明,唐代中书长官和宋代的
参知政事其职责分别是什么?
这反映了中央官制变化的什么特点? 提示:(1)唐中书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掌决策. 宋参知政事是副丞相,分割行政权。 (2)政府通过多设机构多设官员来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 .汉代:推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 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 荐人才,__________
2.唐朝
节度使 (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__ ,在政
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 (2)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_
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兵权 收归中央,并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______ 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兵权 收归中央,并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________
考试做官,从而可以培养“全国人民对政治 之兴味”。同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儒
家经典,这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也
就有利于封建政府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 治上的统一,
即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分析,钱穆所说的制
度应为科举制。郡县制和行省制不符合题干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可
排除A、D两项。察举制虽是选官制度,但 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 【答案】 C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 的管理体 (1)措施:确立并完善了__________ 制,相权进一步削弱。 (2)意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和__________ 军权和财权。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关,其 5.元朝:设_________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

高一必修知识点历史第三课

高一必修知识点历史第三课

高一必修知识点历史第三课在高一的历史教学中,必修三的课程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深入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以及历史事件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必修三的历史知识点,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第一个历史知识点是五四运动。

这一事件发生在191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危机和民众疾苦之中,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无望。

五四运动以示威游行和罢课的形式表达了年轻一代的不满和愤慨。

这场运动不仅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也促使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转型。

运动中的年轻人纷纷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第二个历史知识点——中国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抵抗。

抗日战争以中国的民族英雄、人民领袖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共党组织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持久的斗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也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精神。

最终,中国人民在最艰难的时刻凝聚在一起,成功抵御了侵略者的入侵,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历史知识点是冷战。

冷战是二战之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显著特征之一,延续了数十年。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成为主要矛盾。

这场战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它深刻地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

冷战期间,世界被分割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而且曾一度岌岌可危地演变成热战。

冷战的结束意味着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也为各国带来了更多的合作和交流机会。

除了这三个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一个更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历史知识点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史前文明在史前文明这一课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从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到中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开始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制度,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文明,如中国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考古学和史前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生活状态。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兴起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世界几个重要文明的兴起,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首先了解了这些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再者,我们还学习了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了解到古代文明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影响,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中华古代文明这一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来展开。

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再到秦、汉、唐、宋等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在学习这些历史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各种制度和思想,如封建制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第四课: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首先,我们了解了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以及希腊的哲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成就。

接着,我们学习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和文学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对希腊和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衰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对世界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我们在这一课中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4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4张ppt)
A.有利于各项统一政策的推行 B.有利于郡县制在地方的实施
C.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有利于消弭区域间文化差异
解析 秦始皇的移民措施实施的同时,还把原来秦国的货币、度量衡等制度推广到 全国,而其移民的主要来源是秦国罪徒,可见其有利于各地的交流,所以出发点为 了维护秦朝的统一,保障各项统一政策能够顺利实行,故选A项;货币、度量衡和 将秦国罪徒移民,是为了实现全国在制度文化层面的统一,而不是统治地方的制度 实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关于促进交流的内容,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技术 问题,排除C项;区域间文化差异是由各地独特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导致的,上 述措施有可能会减少区域间的文化差异,但不会消弭,排除D项。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② ⑥
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 近攻,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战国策·秦策》
①③ ④
1、归纳秦灭六国使用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远交近攻 2、根据材料和所学说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易形成割据势力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 按地域划分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 国家的统一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有叛国而无叛郡,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 代可知也。
----------------- 柳宗元 《封建论》
历代秦王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商鞅变法后,国家强盛
识图知史 阅读下列图片,归纳秦如何巩固统一的?
政治上
二、秦统一措施
中央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

秦国虽然在穆公时代就已经号称霸主,但真正强大还是从孝 公时代商鞅变法开始的。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治 国的利器是爵禄和刑罚,而对儒家的《诗》《书》、礼乐等 深恶痛绝,讥之为“六虱”。清朝姚鼐评论他“教孝公燔《诗》 《书》,明法令”。这很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焚书,惜无佐 证,无从详考。联系秦国的历史,秦始皇焚书不过是守其传 统,“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而已。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 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
——摘编自卢向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
问题探究: (1)根据史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更相诛伐”的 原因。秦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史料二反映了郡县制怎样的特点?有何意义? 提示:(1)原因:王室衰落;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分封制崩溃。 措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推行郡县制。 (2)特点: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并对皇帝负责。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 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 类的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史称“焚书坑儒”。
——摘编自王红旗《一言兴邦——读史随想录》 材料二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 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二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 【史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 《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ú),一般为12串。 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 带。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冕 冠上的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视线,意为“视而不见”。穿的衣服称衮 服,有12种图案。腰间系有黄赤大佩,左侧戴有玉佩,“君子无故,玉 不去身”。配有长剑。
主张统一集权 广纳人才,善于用人,
善于纳谏
楚汉之争
项羽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主张分封割据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赏罚不明
材料: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探讨:秦因何而亡?
独断专行
私欲膨胀 赋役严苛 焚书坑儒 刑法严峻
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根本原因);(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 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历史纵横】秦始皇是一代暴君吗?
1、追源:“暴君”说之由来? 主要来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又大量借鉴了贾谊的 《过秦论》。
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
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 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②促进融合: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 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 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顺应潮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项羽本纪》 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从高中开始,历史成为了学生们必修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发展和变革,为我们理解现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在高一历史的第一课,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将研究古代文明。

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地中海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古代文明,例如埃及、希腊和罗马。

这些文明的兴起和崩溃将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研究它们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其次,我们将学习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例如,我们将研究中国的秦始皇和他的统一帝国,他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还将了解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西欧的封建制度。

这些事件和人物塑造了世界历史,并对我们的现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研究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还将学习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历史研究涉及到寻找和分析各种历史资料,如文献、考古发现和口头传统。

我们将学习如何评估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并学习如何将它们组织成有条理的叙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

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将了解历史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历史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和理解现实世界。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并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不仅如此,历史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习历史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和过程,从中发现规律和因果关系。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判断。

总之,高一历史的第一课将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点,并帮助我们建立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研究古代文明、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历史研究方法和技巧,我们将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世界,并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2.概括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表现。
中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会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 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 召开。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 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会 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措施:《论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 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12)——政党政治
概 念解析
北洋政府: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 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6)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袁世凯为清 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 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 军阀政府,实际上是指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由北洋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 较强的军阀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形成 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 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人民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人民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五四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运动的先锋-学生;
最能反映五 四运动的性 质的口号 (反帝反封 建)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运动中心-北京
第二阶段:6月5日后,
运动的主力-工人阶级;
运动的中心-上海
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易错提醒:五四运动只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并没有取得彻底胜 利,因为并没有收回山东的主权,提出的口号也没有完全实现, 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运动。 5、影响: ①五四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 基础。 ③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想一想:这三十年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处在哪一个革命历史阶段?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最后胜利 的?
内容
第一课时
考试内容 (1)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 (2)中国共产党成立 (3)国民革命
精讲点拨
第一课时 反“围剿”斗争:从1930年到1933年,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前四次“围剿”。
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因)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 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1)导火线:1919年初,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 (1)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7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7张ppt)
1913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 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宋教仁死后,袁世凯说:“国民党又少了一个讲道理的人。” 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 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和内阁,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课程导入
黄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五星旗
谈谈旗帜所属政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概念解析
民众
选举
就现代民主政治而言,共和是在自由、平等、民主 和法治等现代政治理念基础上的共和,在法治国家就表 现为宪政,所以也称之为“宪政共和”。
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 帝位
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 在唾骂中死去
1915年9月,梁启超发表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12月,李烈钧策动反袁
1915年12月25日,云南独立, 蔡锷组织讨袁的“护国军” (护国战争)
1916年1月27日,贵州独立
长而由自己代理。
——《中国近代史》李侃 李时岳等
材料二 从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宋教仁 等全力投入竞选,结果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
————《中国近代史》李侃 李时岳等
袁世凯说:“以暴动的手段夺取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 取政权,却厉害的多了。”
(2)二次革命
“宋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孙 中山意识到“非去袁不可”,袁世凯同 时准备武力镇压革命派,满足自己的 权力欲望。袁世凯通过“善后大借款” 准备发动反革命内战。国民党人被迫 应战,最终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 革命最后一站。“二次革命”失败,标 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

”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B.建立中朝C.设置刺史D.颁布“推恩令”2.(2019·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削弱王国势力B.恩泽贵族C.实现民族交融D.增加税收3.(2019·洛阳高一检测)“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4.《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5.(2019·马鞍山高一联考)宋人胡致堂说:“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

”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 A.奉行流程式分工B.实行职能式分工C.架空皇帝的决策权D.强化君主专制独裁6.(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一联考)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

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最高长官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B.削弱三省权限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D.加强皇权7.(2019·苏州高一检测)《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6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6张ppt)
导 入
大家思考一下,上述两大文件反映了近代到现代我 国的什么历程?它们对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又有何重 大影响,这些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 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权 建设实践的重要历史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在被革命军解放的地区,应有三年的军政时期。在此期间,军政府将 在县级政权中控制军政与民政。同时,它将与地方人民合作,以清除诸如缠足、 吸食鸦片以及官僚腐败等一些政治与社会恶瘤。
第二期为训政期,时间至多六年,在此期间将成立地方自治政府,由民众 选举地方议会与官员。但是军政府仍将保持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这个时期,一部 暂时性的宪法将会明确军政府的权利与义务。
图解历史
非党进步人士
中间人士
共产党员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 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 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 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 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和其他 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 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 抗战。
1、试行政党政治: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 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袁世凯独裁及复辟帝制(1915年): 失败后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明概念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 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 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 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前篇·自主梳理知识 课堂篇·研习重难要点 重效果·学业测试重速达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堂篇 ·
研习 重难要点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研习1 郡县制
[合作讨论]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 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 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 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比,其不同在于( C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课前篇·自主梳理知识 课堂篇·研习重难要点 重效果·学业测试重速达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周的“地方分权制”指的是分 封制,而秦代的“独制”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之下,郡守与 县令不是由地方推荐任职的,也不是世代镇守地方,故排除A、 B两项;郡县制之下,郡守与县令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的,故 选C项;县令由君主任命,而不是由郡守任命,故排除D项。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课前篇·自主梳理知识 课堂篇·研习重难要点 重效果·学业测试重速达标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思考1] 结合材料一,分析李斯和秦始皇决定推行郡县制的历 史依据。
[先试做] _历__史__依__据__:__春__秋__战__国__时__期__,__王__室__衰__微__,__诸__侯__争___ ___霸__混__战__不__休__。_________________
3.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化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达标1.下面两幅图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答案:A2. 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制”从决策、审议到执行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3.北宋“三司使”的职责是( )A.总管中央行政事务 B.负责转运地方赋税C.掌管国家监察事务 D.管理中央财政事务答案:D4.(2014·质检)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A.代 B.汉代C.唐代 D.元代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信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尚书令”可知既保留三公九卿制度,又设尚书令,故选B项。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5.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皇甫鎛奏请……祐封还诏书”可以看出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制衡与权力分散,故选B项。

答案:B6.有人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冗官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故C项正确。

A 项是现象,B、D两项是次要原因。

答案:C7.(原创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历史高一第三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第三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第三课知识点总结第三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

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思想家涌现出来,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等。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乐教化,重视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敬老尊贤,强调人伦和家庭。

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体系。

道家是儒家的主要对立面,其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种重要体系。

墨家则主张“兼爱”,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关爱,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法家的思想中,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统一的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农业和战争,强调法律的实效。

名家强调理性,主张逻辑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先驱。

兵家重视军事战略和战争技术,强调战争的规律和战略的重要性。

纵横家则主张机智和灵活,强调利用巧计和计谋,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这些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学派和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也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个人总结在学习了第三课的内容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

每个学派和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都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人教历史必修一第3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天下之势,方病大 肿。一胫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之大几 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后虽有扁 鹊,不能为已。
——贾谊《治安策》
祸祸亦

大 。 ”
小 ; 不 削 , 反 迟 ,
反 。 削 之 , 其 反 亟 ,
今 削 之 亦 反 , 不 削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哪朝解决的最好?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做法后来被宋沿袭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宋朝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使 中 书
度盐户 门 支铁部 下
政参 事知
枢 (三衙)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元:中书省制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孝悌 廉正
门第
才学 知识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 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 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了生产实用 性知识
作业: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 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院(掌军权)、三 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利,使皇帝 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 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 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每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课,历史的研究方法。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历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的资料、历史的研究对象、历史的研究内容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课,人类社会的起源。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

我们了解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些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第三课,古代东方社会。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包括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等古代东方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四课,古希腊罗马文明。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城邦、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等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这些文明的兴衰和影响。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包括封建制度、教会的影响、十字军东征等中世纪欧洲的特点和事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第六课,文艺复兴。

本课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包括文艺复兴的起源、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欧文艺复兴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七课,大航海时代。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包括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新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建立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课笔记一、背景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本课将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规律。

二、内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初创时期。

夏朝建立了王位世袭制,确立了国王的绝对权力。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即国王直接统治王畿地区,而其他地区则由贵族统治。

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将领土划分为诸侯国,由诸侯和卿大夫进行统治。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等级分明、宗法色彩浓厚。

秦汉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时期。

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隋唐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时期。

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行政权力划分为三个部门,相互制约。

唐朝继承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科举制、文官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衰落时期。

宋朝实行两府三司制,即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三个部门相互制约。

元朝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明朝实行内阁制,内阁成为皇帝的辅政机构。

清朝实行军机处制,军机处成为皇帝的秘书机构。

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主专制、官僚腐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三、特点等级分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等级分明的特点,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

宗法色彩浓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家族观念和血缘关系在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中央政府对地方有一定的控制力,但地方也有一定的自治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材料与解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的郡县制度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96)初置部刺史①,掌奉诏条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更名牧,秩二千石。

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公元前1)复为牧。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更名太守。

郡尉,秦官,掌佐守③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④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啬夫职听讼,收赋税。

游徼循禁贼盗。

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⑤曰道。

凡县、道、国⑥、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解读】这条资料集中反映了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①汉承秦制,除西汉末短暂的几年外,西汉都是实行郡县两级制。

②郡守为郡的行政长官,都尉掌管地方武装。

③郡之下为县,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称为“道”,列侯所食的县称曰“国”。

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的封邑称曰“邑”。

县与“道”“国”(侯国)、“邑”为同级的行政区划单位。

④县、“道”“国”“邑”之下为乡。

乡、里为基层行政组织。

⑤西汉末曾一度改刺史为州牧。

设州刺史时,州为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州刺史的级别也较低(相当于县令)。

设州牧时,州既是监察区,也是行政区,州牧位崇权重。

⑥设州牧时,地方行政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

【注释】①部刺史:即州刺史。

②诏条:此处特指有关部刺史职责的六条诏令。

③守:此处指郡守。

④减万户:不满万户。

⑤蛮夷:此处指少数民族。

⑥国:此处特指侯国,与诸侯王的“国”不同。

诸侯国之“国”,时称王国,与郡同级。

2.西汉的郡县两级制尹湾六号汉墓一号木牍正面(顶端有《集簿①》两字。

行数为笔者所加):(第1行)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其廿四有堠②。

都官二③。

(第2行)乡百七十,□④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

(第3行)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邮卅四,人四百八。

如前⑤。

──《尹湾汉墓简牍》【解读】这是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前后的东海郡《集簿》的前3行,是研究汉代地方政权职能及其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珍贵资料。

上引资料显示:①西汉实行郡国两级制。

郡国直接向中央政府汇报郡国的经济、财政情况,并不通过州刺史。

说明州在当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

②县、邑、侯国为同级行政单位。

③县、邑、侯国之下为乡、里。

④乡、里与亭、邮属于不同系统,没有上下级关系。

【注释】①集簿:即计簿,是地方郡国向中央汇报郡国经济、财政情况的重要文件。

②堠(hòu):指烽燧之类的军事设施。

③都官二:此处指该郡设有盐官与铁官两种官营矿业机构。

④□(方框):表示出土文书中缺一字。

⑤如前:与上一年度一样。

3.西汉初的诸侯王“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①,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解读】上述资料反映了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①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②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缩小;③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的机构进一步缩小,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

诸侯王国与郡已经没有多大差别,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注释】①盭(lì)绶:即紫绶。

盭:可以染绿的草,此处指紫色。

4.唐代的方镇及府兵法坏而方镇①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

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

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

……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兵志》【解读】这段资料叙述了唐代方镇的兴起经过。

资料显示:①最初节度使只管兵。

②随着府兵制的破坏,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专制一方,不仅管军事,也管地方的民政、财政,俨然成为各州县之上军政合一的一级权力机构。

③安史乱后,方镇越来越多。

④方镇的规模不固定,大者可以有十多州,小者则有三四州。

⑤因为具体的方镇置废不常,方镇的规模、权力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方镇虽然拥有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但它还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

【注释】①方镇,亦称藩镇,方镇的长官即节度使。

5.宋代的路、州(府、军、监)、县制置使不常置,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

……宣谕使掌宣谕德意,不预他事,归即结罢。

……宣抚使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一人,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

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都转运使转运使副使判官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

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提点刑狱公事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

凡役钱,产有厚薄则输有多寡。

及给吏禄,亦视其执役之重轻难易以为之等。

商有滞货,则官为敛之,复售于民,以平物价。

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

岁时劝课农桑,旌别孝悌。

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贰郡政①,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县令……掌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平决狱讼。

有德泽禁令,则宣布于治境。

凡户口、赋役、钱谷、振济、给纳之事皆掌之,以时造户版及催理二税。

有水旱则有灾伤之诉,以分数蠲免。

民以水旱流亡,则抚存安集之,无使失业。

有孝悌行义闻于乡闾者,具事实上于州,激劝以励风俗。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解读】资料显示:①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

制置使、宣谕使、宣抚使等不常置。

②路的各机构互相牵制。

安抚司掌一路军政、民政。

转运使掌一路财政,同时又有监察一路官吏之责。

提举刑狱公事主要管一路司法事务,同时也兼管监察一路官吏。

提举常平司则管常平、义仓等。

这四司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不仅是路这一级的行政权力一分为四,甚至连一些具体的权力都一分为几,如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

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等。

③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连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郡守的副手,但不是郡守的下属,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不为郡守所左右。

资料还表明: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仍实行郡县两级制。

路的各机构已经有了行政权,不单纯是监察区,但尚未形成为州县之上的又一级行政区划,尚处在由单纯的监察区向一级行政组织的过渡阶段。

路的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郡守与通判的互相牵制,目的都是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

【注释】①倅贰郡政:为郡守的副职。

6.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材料一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①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岭北等处行中书省……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

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属州十二,属县八十八。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九、府三,属府二,属州三十六,军一,属县八十一。

蛮夷种落,不在其数。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州二,属州五。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府一、州二,属州二十六,属县一百四十三。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一十八、州九,属州十三,属县七十八。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管番民总管一……征东等处行中书省,领府二、司一、劝课使五。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材料二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每省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

……丞相或置或不置,尤慎于择人,故往往缺焉。

──[明]宋濂《元史》卷九一《百官志》【解读】两条资料说明:①元代国土比汉唐更辽阔。

②太行山东、西与河北之地,谓之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统治。

③其他地区则设行中书省,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行省、路(州、府)、属州(属府)、属县四级制或省、州(路、府)、县三级制。

④行中书省类似于中央的中书省派出机构,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平章政事位高权重,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注释】①单称“州”“府”的,即直属于中书省或行中书省,亦即与路平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