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首发:当“成长的烦恼”不再是孩子的专属

合集下载

家长教育焦虑与小学生学业情绪的关系: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

家长教育焦虑与小学生学业情绪的关系: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

学 习 生 活 中 扮 演 着 重 要 的 作 用。探 究 影 响 学 业 情 绪 相关因素的研究众多,王蕾 [11]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 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等积极因子与积极学业情绪呈 正 相 关,与 消 极 学 业 情 绪 呈 负 相 关。朱 晓 斌、邢 赛 春 [12] 研 究 表 明, 教 师 领 导 模 式 及 消 极 家 庭 教 养 方 式 会 导 致 学 生 展 现 出 消 极 的 学 业 情 绪。这 启 发 我 们 思 考,家 长 教 育 焦 虑 作 为 一 种 负 性 情 绪,将 对 学 生 学 业 情 绪 产 生 什 么 影 响 呢?但 该 方 面 的 研 究 尚 属 空 缺。 由 此 我 们 提 出 假 设 H1: 家 长 教 育 焦 虑 影 响 学 生 学 业 情 绪。
父母教育卷入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和参与 管 理 的 程 度, 其 目 的 在 于 帮 助 子 女 获 得 学 习 的 成 功。 科 恩(Cone)、 德 洛 伊(Delawyer) 和 沃 尔 夫 (Wolfe)[13] 认 为, 父 母 教 育 卷 入 具 有 广 泛 的 内 涵, 除 参 加 学 校 活 动 意 愿 外, 还 应 包 括 父 母 在 家 庭 中 扮演的角色及其情绪。在 Bronfenbrenner 的生态系 统 理 论 中,家 庭 是 与 青 少 年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微 观 系 统, 父 母 在 家 庭 中 扮 演 什 么 样 的 核 心 角 色 及 其 态 度、行 为 等 对 孩 子 的 积 极 发 展 有 重 大 的 影 响。

“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研究报告

“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研究报告

“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研究报告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高质量”可以从“减负”与“提质”两个维度来衡量,而这两个维度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的,已有研究已经证实减负对于提升学习效果、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相关措施从减少家庭作业,到规范考试行为,再到改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直到规范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可以说“减负”措施越来越细,规定也越来越严。然而关于“减负”的政策规定之所以层出不穷,原因在于历次“减负”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有人甚至调侃:“‘减负’,即为‘正(增)’”。而即便是在这种“越减负担越重”的情况下,家长们依然焦虑:我的小孩做的家庭作业量足吗?报的培训班够了吗?会不会练得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多以至于在竞争中不占优势

从政策发布单位以及政策内容的严格程度来看,“双减”政策都将“减负”问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称其为“史上最严减负令”也不为过。然而,家长们的焦虑程度似乎并未因此减轻,在某些方面反而有进一步加剧的倾向。家长们担忧:在作业量减少,小学一二年级甚至没有书面作业、没有纸笔考试的情况下,我的孩子能学好吗?当培训机构被大量取缔,“想给小孩报个班”都难的时候,我的孩子该如何应对高考?因而,“双减”政策的实施,在缓解家长们原有的焦虑的同时,也给家长们带来了新的焦虑点。可见,中小学生家长的焦虑问题,始终和学业负担,和“减负”的规定及其效果密切相关。家长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并由此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们的焦虑为什么会如此普遍而严重?为什么焦虑会和学生的学业负担密切相关?为什么无论“减负”的成败如何,家长们始终都是“成也焦虑败也焦虑”?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双减是我们国家近期出台的非常重要的政策,这个政策对每一个孩子和家庭均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面对双减政策,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双减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该如何来应对呢?

1“双减”前教育面临的问题

“双减”之前,学生唯一的学习任务是取得好成绩,众多家长和孩子被卷裹到分数之中,在内卷、“鸡娃”中迷失了目标和方向。不仅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容易迷失掉自己,家长也表现出了迷茫和过度的焦虑等状态,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亲子关系变得很紧张,亲子之间的冲突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的冲突都集中在学习问题上。而学习之外的与孩子成长有关的其他更为重要的议题,比如健全人格的发展、身心健康等问题,都被完全忽视了。亲子关系也变得单一化、功利化,就是为了分数,由此使分数绑架了孩子,也绑架了家长。家长错把教育目标窄化为分数,忽视孩子健全的人格、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无法培养孩子成为完整的“人”。家长遭遇的这一系列心理健康危机和困境,又直接导致孩子出现一系列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和危机。过去几年中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生中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年级越高,抑郁焦虑的问题就越突出。同时,过度的压力下,孩子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视力、肥胖等身体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才能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全面发展。

2“双减”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当下,很多人可能有一个共识——在知识学习方面,学校和学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相对而言,在思想品德、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双减”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是“双减”对于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双减”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

焦虑养娃时代,“慢性子”才可贵

焦虑养娃时代,“慢性子”才可贵

焦虑养娃时代,

闺蜜两个月前刚刚晋升为妈妈。

我去看她,却发现她完全没有想象中初为人母的高兴劲儿,而是愁眉不展,一副心事满满的样子。

一见着我,她就仿佛看到智多星一般,连珠炮似地抛出一连串问题:“宝宝满月增重没满两斤,怎么办?”“宝宝一天拉粑粑六七次,怎么办?”“宝宝到现在抬头都还不行,怎么办?”

眼前的闺蜜,认真而又执着,为宝宝操碎了心。她的样子让我恍然看到了当初的我自己,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毫无头绪。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焦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亲子教育调查现状》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对于像我闺蜜那样的新手妈妈来说,焦虑感主要来自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仿佛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标尺。

宝宝身高体重的变化、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吃喝拉撒睡的规律……恨不得全照着教科书上讲的来,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与不同,都会无限放大,杞人忧天。

而等宝宝大了之后,焦虑感更会蔓延到教育培养的方方面面:宝宝三岁之前,纠结要不要上早教;等满三岁,开始为选择哪个幼儿园烦恼。

在这之后,幼升小、中考、高考……各种学区房、兴趣班、择校的话题摆上议程,家长们似乎毫无喘息的机会,马不停蹄,焦虑不断升级。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为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妈妈,我也时不时受到这种情绪的困扰。

就在上个月,我下定决心退掉了好几个育儿群。原因很简单——

—我焦虑了。在那些群里,优秀的家长有很多,聊天的论调往往是这样的:“宝宝的英语启蒙,从出生就开始,一步也不能错!”“三岁之前再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孩子将落后一生!”“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上了早教的孩子有多优秀!”

家庭教育之伤焦虑极端化教育PPT

家庭教育之伤焦虑极端化教育PPT

“一切以孩子之名”却鲜有倾听孩子心声
• 记者走近一些中小学生发现,孩子们接受采访时情感表达沉稳,对老师和家 长也表现出理解与认同。在心理学研究学者看来,这很正常,因为孩子的问 题基本出在家长身上,家长或许意识不到,实际他们的眼神、表情和语言都 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孩子往往会不由自主、无可奈 何地变成家长想要塑造的那个样子。一些孩子即便反抗,选择的表达方式要 么是在学校调皮捣蛋,要么沉默寡言不与父母交流,其目的就是引起父母重 视,希望他们更信任自己。这也是一到寒暑假,医院的心理科会确诊较多的 少儿多动症或抑郁症的原因。
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应用等等,所以他们更清楚没有名校毕业证,就意味着社会的好多门
是敲不开的。
换个角度看,这代父母的功利心、攀比心基本取代了初心,迷失在经济极速发展的
通道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霓认为,家长的各种教育焦虑,一方面源自
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充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与公众因竞争优质教
“一切以孩子之名”却鲜有倾听孩子心声
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部分高三学生家长围堵在江 苏省重点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门口,原因是该校 高考“考砸”了,要求校长下课。家长们的抗议理 由是:校长搞素质教育,不抓学习,轻视高考。一 些中学校长得知此事后坦言,对南京一中如何搞素 质教育他们没有研究,但对家长所谓“素质教育会 妨碍高考成绩”的观点不敢苟同。他们认为,没有 考试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更不是素质教育。真 正的素质教育理应有对高质量教学成绩的追求,包 括高考成绩。素质教育本身包含了应试,但不仅仅 是应试成绩,还有除此之外的更丰富的人文素养

中国超89%的家长都在给孩子制造心理阴影! 中国式家长

中国超89%的家长都在给孩子制造心理阴影! 中国式家长

中国超89%的家长都在给孩子制造心理阴影!中国式家长

《当怒火伤害你的孩子》一书中曾提到:

家庭中累积的愤怒对孩子青春期的几乎每个重要时期都有影响。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父母的吼叫可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

很多研究表明,长期对孩子发脾气、吼叫,不仅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也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他们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道理听过很多遍,却依然控制不住想要吼叫的心。

年轻父母更容易吼孩子

曾有一份调查显示:全国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吼叫,年龄越低的家长越爱对孩子吼叫,30岁以下的家长中经常吼孩子的比例占到28%,比其他年龄段的家长都要频繁。

吼叫还和学历有很大关系,在经常吼叫孩子的家长中,高中以下学历的家长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7%,其次是高中和大专学历的家长,均为23%。

而在从来不会对孩子吼叫的家长中,博士学历的家长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4%;其次是硕士和本科学历的家长,分别是17%和11%。

看来一个人的学历与年纪,和脾气是成反比的。想想也是,30岁以下的父母自己都还是个宝宝,面对一言不合就哭闹的孩子,肯定是手足无措唯有怒吼了。而一个人的学历越高,相应的,阅历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也会更高。

但无论如何,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可不能让他们乖乖听话,时间长了,他们还会产生免疫力。

你的脾气越来越差,孩子也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这样的结果,你愿意接受吗?

不吼?没那么容易!

今年3月初,成都的一些家长发起了30天戒吼实验,要求家长们加入一个聊天群,并相互监督。加入之初每位家长需交30元激励金,按照规定,打卡满30天(戒吼30天)的家长可取回30元激励金。

“ 直升机父母”:铺不平的成长路

“ 直升机父母”:铺不平的成长路

“ 直升机父母”:铺不平的成长路

作者:邢淑芬

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33期

文|邢淑芬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童谣饰演的顾佳堪称“完美”的全职太太。剧中,顾佳为了给儿子拿到顶尖国际幼儿园的报名资格,贷款买下上海高档小区。当别人觉得这样不

值得时,她脱口而出:“我出月子的第一天,突然感觉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

妈妈。”顾佳这一角色是当今很多妈妈的缩影,这种爱是否可取呢?

“直升机父母”为何产生?

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术语“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形象地勾勒出像顾佳一样的父母们——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

备下落。“直升机父母”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过度干预、控制和保护的父母,他们喜欢替孩子

解决问题和做重大决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过度养育。

有人说,中国是“直升机父母”的超级大国。中国父母之所以易陷入“直升机式养育”的

教育陷阱,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我国父母的自我价值感很大一部分建立在孩子身上。我国文化是一种“面子”文化,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个人价值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上。我国文化还强调父母

对孩子的发展负责,认为孩子的优秀表现尤其是孩子优异的学业成绩,是孩子最佳发展的标志,而孩子发展好最能体现自己对孩子养育的成功。父母的面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感,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孩子的表现。因此导致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介入孩子的一切。

二是源于养育焦虑。现代社会,焦虑是一个与所有人皆有联系的话题,社会的集体焦虑渗

“双减”背景下缓解家长焦虑的对策初探——以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5+n”模式为例

“双减”背景下缓解家长焦虑的对策初探——以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5+n”模式为例

“双减”背景下缓解家长焦虑的对策初

探——以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

“5+n”模式为例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地,极大扭转了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但学生减负的同时对其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进退两难成了不少家长们新的焦虑点。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和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家校沟通平台,拓宽家校合作渠道等手段,让家长鲜明地感受到学校教育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首要任务。

【关键词】双减家长焦虑策略

一、“双减”背景下家长的焦虑现状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8月,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对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积极反向。

根据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11043名家长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87.0%受访家长感到焦虑,“双减”政策实施之后,72.7%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1]

可见,民心所向的“双减”政策落地后,有效地缓解了“教育内卷”中家长的焦虑情绪。但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否随

之消失了?“双减”背景下,家长是否会出现新的焦虑?如果有的话,具体是什

最新2021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

最新2021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

家庭是人生最好最高的学府。如何提升家教质量,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万千家长热切关注的话题。

8月8日,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布《2021

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调查追踪,揭示出中国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0-18岁)时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低龄儿童智力过早开发、中国孩子素质能力缺失,以及不同城市衍生的“个性化”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痛点。

低龄儿童智力开发过早

就像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言,教育始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在教育大国中国,很多家长自然不会放弃娃娃期的家教熏陶。不过,即便在孩子低龄期,中国家长仍然十分关注孩子学习能力培养。《报告》显示,在婴幼儿(0-3岁)时期,近一半的家长开始担忧孩子的阅读能力,甚至高于对孩子性格问题和睡眠问题的关注。

《2021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出炉

图1:中国幼儿园儿童家庭教育焦点问题排行榜

幼儿园(4-6岁)阶段也同样如此。据《报告》统计,家长最关心的10项焦点问题中,与学习相关的问题就占了4项,比如孩子不愿意主动学习、读书习惯差等。全国各地层出不穷的早教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家长的希望与焦虑。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4-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少父母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阶段孩子智力发展抱过高期望,要求孩子学习过多内容,从而养成被动型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造成巨大伤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中小学生素质力缺失

手机对学生的影响论文(优秀范文整理)-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

手机对学生的影响论文(优秀范文整理)-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

手机对学生的影响论文(优秀范文整理)-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手机作为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时代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用性。在校园里到处看见中学生一边走路一边接打电话,可见手机已经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文中是手机对学生的影响论文6篇,供大家阅读。

手机对学生的影响论文第一篇:从手机控,谈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一些网络乱象对青年群体造成了负面影响。网络上那些以新、奇、特的方式包装起来的反动、黄色、低俗、、欺诈吸引着广大青年学子,使他们成为手机的奴隶。手机对青年学生的学业、道德养成、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冲击,一些人甚至因此走向歧途。为了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智能手机技术优势,克服不良使用行为习惯,笔者在观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从提出加强网络管理、建立手机使用自律契约、加强青少年手机使用立法、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良好师生和亲子关系以及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等措施。

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作为信息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其集通信、学习、工作、娱乐、摄影摄像、订餐、支付、交友、约车等功能于一身,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不可否认,随着智能手机在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也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等方向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关键词:手机控;青年学生;应对措施;

一、影响学生学业

腾讯教育麦可思公布了《2018年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该调查显示,超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也有近八成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如果以每节课45分钟来计算,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分钟,差不多占到三分之一。抬头望黑板,低头思手机在一些初高级中学中也大量存在,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

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01126094600)

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01126094600)

研究背景

孩子的成长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从孕期的胎教到婴幼儿的牙牙学语,从少儿的启蒙教育到青少年的升学与出国,每个阶段家长都或多或少感到焦虑。

中国经济及社会处在转型阶段,当知识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关乎孩子未来选择与出路的教育成为每个家庭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成为毎个父母最重要的事业之一。中国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焦虑?70后、80后、90后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有哪些差异?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都面临哪些不同的焦虑?本次调研从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家庭关系、家长成长四大维度进行调研设计,试图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家长教育的焦虑指数,剖析新一代家长的教育理念,帮助更多家长和社会大众了解教育焦虑,探索走出教育焦虑的出路和方法。

01 02 03 04 05

人口结构变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需求升级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敦育产业有待规范 --- •-------------------- •--------------------- • ------------------- ・ ------------------- • ------

长期独孩政策带动了精细养娃时代,焦虑逐现;而当国家二胎

养育枕由谁带娃、职场生存等压力一并呈现,教育焦虑由此加剧。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省市及城市区域。受限于户口、所持房产(学区房),及经济能力,只有少数家庭能接触到教育稀缺资源。

随若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

高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的

増加,中产家庭不满足于

低效粗放的教学方式,教

育需求呈现出信息化、个

性化和国际化等趋势。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标题:解读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家长教育

焦虑问题备受关注。2021年的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报告进行全面评估,并就家长教

育焦虑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调查结果分析

1. 教育焦虑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观点1)

教育焦虑指的是家长由于对子女教育的担忧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

状态,其特点包括焦虑感强烈、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

2. 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结果概述(重点观点2)

调查显示,我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小学生家

长的焦虑程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家长。

3. 教育焦虑的成因分析(重点观点3)

家长教育焦虑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教育压力过大等。孩子的成长阶段也会影响家长的焦虑程度。

二、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

1. 家长教育焦虑对子女的影响(重点观点4)

在家长教育焦虑下,家长往往会对子女的学业成绩过分关注,导致家

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家庭矛盾。另外,过高的教育压

力也会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

2. 家长教育焦虑对家庭的影响(重点观点5)

家长的教育焦虑还会对整个家庭带来负面影响,增加家庭矛盾与压力,甚至影响夫妻之间的关系。

三、缓解家长教育焦虑的途径与建议

1. 社会层面的解决途径(重点观点6)

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分配,减轻学校教育压力,提高教

育公平,以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2. 家庭层面的解决途径(重点观点7)

家长需理性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均衡关注学业成绩与身心健康,倡

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教育孩⼦⽅⾯最⼤的烦恼是什么

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母教育孩⼦出现很多的烦恼。那么教育孩⼦⽅⾯最⼤的烦恼是什么?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教育孩⼦的烦恼,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的烦恼

1.孩⼦作业磨蹭应付怎么办?

我的孩⼦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作业都是磨蹭应付,即使作业少也要磨到很晚睡,英语该背诵的单词课⽂也不让家长检查,什么事都是磨蹭到最后才做,我也没给她附加别的学习,真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

答:奉劝家长要转变⼼态,相信孩⼦肯定⾏,多⿎励肯定孩⼦

为什么写作业会磨蹭,为什么不愿意让家长检查英语需要背诵的单词和课⽂?家长有没有想过,这些⾏为的背后,隐藏了了孩⼦什么样的动机和需求?

孩⼦故意⽤作业磨蹭来刺激家长,反对家长对她学习的监督,因为在这种监督背后,是家长对孩⼦学习能⼒和⾃觉性的怀疑,对孩⼦的不信任,⽽步⼊青春期的孩⼦,渴望独⽴,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委以重任,所以当她的这些⼼理需求达不到满⾜时,她会消极怠⼯,因为家长的太多⼲涉和不信任,让她觉得学习不是需要⾃⼰负责、独⽴完成的事情,⽽是家长也要⼲预进来的事情,所以孩⼦很懈怠,⾯对作业很不积极。

所以奉劝家长要转变⼼态,相信孩⼦肯定⾏,多⿎励肯定孩⼦,让孩⼦对⾃⼰负责,对⾃⼰的学习负责。

2.孩⼦痴迷电⼦作品怎么办?

孩⼦对电⼦产品太痴迷,⼿机游戏,上QQ聊天,⾃制⼒差,不喜欢学习,也不主动学习,周末作业不主动去做,没有时间观念,因此成绩与预期相差很远,该⼦信⼼不⾜,看不到希望,⾃⼰着急、焦躁,看到她的表现,做⽗母的就⽣⽓,具体怎么办才能让她爱学习,做个听话的孩⼦?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

一、我国家长教育焦虑现状

近年来,我国家长教育焦虑问题备受关注。根据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2021显示,超过70%的家长表示他们存在教育焦虑,这一数字较往年呈现上升趋势。

1. 家长的教育焦虑来源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升学压力大、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等因素,是导致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原因。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普遍存在的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使得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倍感压力,从而产生教育焦虑。

2. 家长教育焦虑的表现

家长教育焦虑表现为对孩子学业成绩、升学问题的过度关注,甚至演变为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导致焦虑症状的出现。这种焦虑状态不仅影响了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 教育焦虑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焦虑往往会传导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加,影响其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期望过高而丧

失自信,甚至出现学习和行为问题。

二、如何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1.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

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家庭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家庭

结构和教育观念都发生了转变,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教育焦虑问题。

2. 从社会教育问题的角度看

家长教育焦虑还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在竞争激

烈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

致了家长对孩子教育前途的担忧,从而产生了教育焦虑。

三、如何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1. 家庭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习,建立合理的家庭教育制度,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

实用类文本《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咸阳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

实用类文本《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咸阳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

陕西咸阳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之客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家长的焦虑已经扩大,“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学区房焦虑、作业焦虑、升学焦虑……“教育焦虑”始终排在社会热点话题前几位。

其中,家长主要是对以升学压力为主的学业表现产生教育焦虑,且随着孩子学段的上升,家长焦虑的程度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送进课外班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在本次调研中,67%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班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仅有9%的家长持否定意见。

(摘自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材料二:

近年来,部分省市颁布了有关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相关文件,例如有省份要求“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政策规定下,有家长认为如今考上高中的比例太低。有家长表示:“目前的升学政策不太好,孩子初中毕业只有十五岁左右,让他们去职校就觉得不太放心,最好让

他进入高中,三年时间让他再成长一点,慢慢进入社会。”政策与家长的理想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家长却无能为力。

教育资源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均衡的地区,家长也会担忧孩子不能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一名家长在访谈中提及:“最担忧的就是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在择校时,会担忧孩子被分到不好的学区。”更不必说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一名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家长表示:“有钱有关系的都去好学校了,像咱们这种没关系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没有选择的权利。”“教育资源平等,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学校都是好的老师,都是好的学校,那么家长也不用为孩子的升学感到焦虑,老师也不用忙着掐尖”,有一位家长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首发:当“成长的烦恼”不再是孩子的专属

在中国,孩子的教育始终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中华儿女善于传承,望子成龙的期待自然也就从未改变过。

从婴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到升学考试,再到高考或者出国留学,父母在教育上的焦虑范围已经完成了从呱呱落地到毕业走向社会的

一站式布局。

2018年9月16日,智课教育发布《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

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发起人高燕正在解读报告)

报告通过网络发起调查,共收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有效问卷

3205份,通过统计分析、对比验证以及参考外部研究文献的方法得

出最终结论。

报告围绕家长自我成长、家庭关系、教育资源、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引起的教育焦虑为话题,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教育行业现象,

研究中国家长焦虑现状,探寻整个教化系统中不同教育主体改革和

进化趋势。

综合能力培养受关注

九成家长认为软实力和分数同样重要

报告数据显示,90%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和分数同样重要。

虽然考试成绩在很多家庭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取代。

但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要想让孩子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只靠高分远远不够。

报告调研数据还显示,有将近65%孩子在2-5岁的家长,对软实力培养和成绩同样重要这一观点表示非常同意,6-12岁孩子的家长(57.64%)和0-1岁孩子的家长(56.09%)对此高度认可的占比则分列二三位。

可以看出,孩子已经进入青少年阶段(12岁以上)的家长中,有相对较高比例的人对软实力的培养持一般态度。

这也说明孩子年龄越小,性格、文化和价值观的养成越关键,家长也会更加关注他们考试成绩以外的成长。

校园安全、手机上瘾等社会环境因素

引发中国家长重度焦虑

现如今,互联网在线教育技术日趋成熟,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在国内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然而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上的焦虑却有增无减。

数据显示,社会环境因素以71.31的分值成为国内家长教育焦虑指数最高的领域。其中,校园安全和手机上瘾问题成为众多焦虑因素中的焦点。

近些年,国内及海外校园安全问题频发,家长对孩子人身安全的担忧远超往日。

报告显示,将近70%的家长对校园安全问题感到焦虑。当然,孩子年龄越大,家长在这一问题上的相对焦虑指数较低。

其中孩子年龄在19岁以上的家长,有35%的人焦虑程度为“一般”,与46%孩子在2-5岁年龄段的家长非常关注校园安全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校园安全外,孩子手机上瘾是另一个引发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上升的焦点话题。

如今,国内青少年沉迷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玩个不停的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都对手机屏幕如痴如醉。

报告中83%的家长因担心孩子手机上瘾而感到焦虑,其中对此

“非常担心”的家长占比达到52%。

另一组数据表明,不同学历的家长对此问题的焦虑程度各不相同,家长学历越高,对孩子沉迷手机的担心程度也就越小。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中对孩子手机上瘾问题感到“非常焦虑”的比例(平均45%)比本科以下学历家长(平均62%)明显较低。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一现象,智课教育合伙人、家长成长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高燕指出,00后、10后的孩子们本来就是互联网时代原

住民,一出生就处于数码时代,因此想要完全阻止他们接触智能手

机是不可能的。

反而,手机或是其他更先进的电子设备,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

要渠道。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让孩子懂得手机并不是生活

的唯一,才能使手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正向作用。

摇摆不定的青春期

引起年轻一代家长的恐慌

孩子在12岁甚至于更早,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和变化会愈加明显。伴随而来的是对学校之外各种新鲜事物的向往,和对来自于老

师和父母的管制的抵触。

面对孩子们青春期的抵触和叛逆,57%的家长对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以及如何引导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感到焦虑。

报告中,近69%的80后家长对此问题感到焦虑,明显高于70后(52.5%)和90后(60%)。

虽然年轻一代的家长为此焦虑程度明显提升,但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和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反而更加敢于正视过去避而不谈的性教育问题。

报告指出,51%的家长对科学地给孩子进行性教育“比较”或“非常”有信心。其中90后家长的自信程度最高,与思想观念较为传统的70后家长(55%对性教育持中立或反对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七成家长接受课外培训

互联网在线教育成“新宠”

67%参与调查的家长认为课外培训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同时有45%的家长更偏爱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说明先进的互联网科技正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际教育低龄化趋势明显

超半数家长支持孩子留学

近些年,中国留学人数呈现大规模增长趋势,尤其是汇聚全球最多顶级院校,同时又强调通识教育的美国成为诸多国内家庭的首选。

根据教育部今年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留学人数突破60万,

其中前往美国32万人。报告显示,57%的家长支持孩子留学,47%的家长认为18-22岁是孩子出国的黄金阶段,其中90后家长为孩子留学还是参加高考更显焦虑。

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环境在培养孩子主动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中国的初中和高中在传统文化、数理教育方面也是世

界领先的水平。

让孩子在出国前拥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对于孩子在未来的

自我认知和规划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更多的家长认为如果一定

留学,最起码也要让孩子在国内完成初中或高中阶段的教育。

同时,在针对不同年龄段家长的调查中显示,78.4%的90后家长对孩子留学选校和选专业感到焦虑或迷茫,80后家长(64.4%)和

70后家长(47.3%)的焦虑程度则相对较低。

对此,智课留学产品管理中心总监、资深北美留学申请指导专家朱晛表示,不管留学与否,大学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让孩子在未来成

为更优秀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