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一、教材分析“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是系统解剖学中关于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骨的物理特性,如硬度、韧性和弹性等。

对于学生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系统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仍感陌生。

学生需要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特点。

2.难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骨骼系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概念及特点。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准备骨的标本或模型。

2.制作PPT课件,包括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图片、图解等。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其功能。

4.布置教学场地,确保教具摆放合理,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与其功能的关系。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运动解剖学及试题

运动解剖学及试题

上肢的结构与运动
肩关节:
• 组成: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

结构特点:

属于球窝关节,关节头大,关节窝小,活动
范围大,稳固性差。

运动方式:

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环转;

屈、伸;水平屈、水平伸;
上肢的结构与运动
肘关节组成: 肱尺关节(滑车关节) 肱桡关节(球窝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车轴关节)
上肢的结构与运动
韧带:
内侧韧带:三角韧带 坚韧的三角形纤维索 外侧韧带:均较薄弱
前—距腓前韧带 中—跟腓韧带 后—距腓后韧带
运动: 背屈(伸) 跖屈(屈) 内翻 外翻
腓骨 距腓后韧带
跟骨
胫骨 距骨
跟骨
内侧韧带(三角韧带) 距骨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有7块跗骨和5块跖骨以及 连接它们的关节、韧带和肌腱构成。
滑膜层(内侧,薄而柔软)
关节面 (关节软骨)
关节囊
纤维层 滑膜层
关节腔 (内有滑液)
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的辅助结构
★ 关节内软骨 ★ 韧带
关节盘 半月板
★ 滑膜囊和滑膜襞
★ 关节唇
(2)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
囊内韧带 囊外韧带
(3)关节的分类
♣按骨的数目:单关节(2)和复关节(≥3) ♣按运动方式:单动关节和联动关节。 ♣按运动轴数目和关节面形态:
单轴关节:滑车关节,车轴关节。 双轴关节:椭圆关节,鞍状关节。 多轴关节:球窝关节,平面关节。
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 关节面面积大小差别; • 关节囊的厚度和松紧度; • 关节韧带的多少与强弱; • 关节周围骨骼肌的伸展性和弹性; • 关节周围骨结构; • 年龄、性别和体育运动。

骨学实验报告模板

骨学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名称骨学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的形态分类和生理特性。

3. 学习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4. 熟悉骨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三、实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四、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五、实验器材1. 骨标本2. 显微镜3. 测量工具(如刻度尺、量角器等)4. 染色剂5. 洗涤剂6. 记录本7. 针、线、剪刀等解剖工具六、实验步骤1. 观察骨的形态结构(1)观察骨的形状、大小、长短等特征。

(2)分析骨的内部结构,如骨髓、骨膜、骨皮质等。

2.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1)测量骨的密度、硬度、弹性等物理特性。

(2)分析骨的化学成分,如钙、磷、镁等元素的含量。

3. 骨的生理功能(1)观察骨的承重、保护、支持等功能。

(2)分析骨在运动、生长、修复等方面的作用。

4. 骨的病理变化(1)观察骨的病变形态,如骨折、骨肿瘤等。

(2)分析骨的病理变化原因和治疗方法。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的形态结构(1)骨的形状、大小、长短等特征。

(2)骨的内部结构,如骨髓、骨膜、骨皮质等。

2.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1)骨的密度、硬度、弹性等物理特性。

(2)骨的化学成分,如钙、磷、镁等元素的含量。

3. 骨的生理功能(1)骨的承重、保护、支持等功能。

(2)骨在运动、生长、修复等方面的作用。

4. 骨的病理变化(1)骨的病变形态,如骨折、骨肿瘤等。

(2)骨的病理变化原因和治疗方法。

八、实验结论1. 骨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具有承重、保护、支持等多种功能。

2.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决定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3. 了解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骨病具有重要意义。

九、实验讨论1. 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对骨病的影响。

3. 骨的病理变化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十、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时间、地点、器材、步骤、结果与分析、结论、讨论等部分。

八年级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八年级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

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

【材料器具】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2)取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4.执行计划(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

5.交流与评价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实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处理材料将处理材料对折弯曲敲击和弯曲处理材料结果分析及结论【讨论】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思考】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够做什么?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什么需要补钙?。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骨不仅坚硬且具一定弹性,抗压力约为15kg/mm2,并有同等的抗张力;这些物理特性是由它的化学成分所决定的;骨组织的细胞间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由骨细胞分泌产生,约占骨重的1/3,其中绝大部分95%是胶原纤维,其余是无定形基质,即中性或弱酸性的糖胺多糖组成的凝胶;无机质主要是钙盐,约占骨重的2/3,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结晶,是一种不溶性的中性盐,呈细针状,沿胶原纤维的长轴排列;将骨进行锻烧,去除其有机质,虽然仍
可保持原形和硬度,但脆而易碎;如将骨置于强酸中浸泡,脱除其无机质脱钙,该骨虽仍具原形,但柔软而有弹性,可以弯曲甚至打结,松开后仍可恢复原状; 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幼儿骨的有机质较多,柔韧性和弹性大,易变形,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断,常发生柳枝样骨折;老年人有机质渐减,胶原纤维老化,无机盐增多,因而骨质变脆,稍受暴力则易发生骨折;。

人体解剖学之骨学-医学笔记

人体解剖学之骨学-医学笔记
(2)面颅 面颅由15块面颅骨组成,成对的有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下鼻骨,不成对的有下颌骨、犁骨、舌骨。
二、颅的整体观
(1)顶面观 顶面光滑、前窄后宽。
(2)侧面观 颞骨颧突与颧骨颞突形成颧弓,上部有一浅窝为颞窝。
(3)前面观 前面可见框、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三、颅骨的连结
除舌骨和下颌骨外,各颅骨之间借缝和软骨直接相连。
上肢骨及其连接:
一、上肢骨
两侧对称,每侧32块,共64块。
(1)锁骨位于颈胸部交界处,横架于胸廓前上方。
(2)肩胛骨位于胸廓的后外上方,呈三角形,有两面、三角、三缘。
(3)肱骨位于臀部,分为一体两端。
(4)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为一体两端。
(5)尺骨位于前臂内侧部,分为一体两端。
(6)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1)骨的形态分类有4种: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2)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骨髓等构成,并有血管、淋巴和神经等结构分布。
1.骨质 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是骨的主要成分
2.骨膜 由致密的结绨组织构成,可分为内外两层。被覆于骨外表面的外层称骨外膜,较厚;衬与骨髓腔内面或骨松质腔隙内的内层称骨内膜,较薄。
(2)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
(3)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4)小腿骨之间的连接胫、腓骨上端形成微动的胫腓关节,两骨干之间由小腿骨间膜连接,下端借韧带连结。
(5)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趾骨间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
(6)足弓跗骨和趾骨及其连结在纵、横方向形成向上的弓形,称足弓。
(4)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
(5)尾骨 由3~4块尾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是人类退化的一块骨。

运动解剖学 第三章 运动系统--骨学总论

运动解剖学  第三章 运动系统--骨学总论

(三)骨的构造
骨是一种器官,活 体的骨由骨膜、骨 质、骨髓以及血管、 神经等构成。骨质 是骨的主要组成成 分。
1.骨膜
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
(1)骨外膜: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外 表面均有其覆盖,其又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许多 胶原纤维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含有成 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二者与骨的生长发育 和修复有关,同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 经,与骨的营养有关; (2)骨内膜: 骨髓腔的内面,也含有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造骨和破骨等 功能。
(2)短骨:为一般形似立方体且成群分布。短骨 短骨:
主要分布于手腕和足踝部,如腕骨和跗骨,具有使手 和足的运动灵活以及分散压力等作用。 扁骨: (3)扁骨:多呈板状, 面积较大,薄而坚固。 扁骨主要分布于颅和肩 胛骨等处,参与形成体 腔,具有保护脏器和为 肌肉提供较大的附着点 等作用。
(4)不规则骨: 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主要分布于躯干、颅 部和髋骨等处。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 叫做含气骨,如上颌骨、蝶骨等。
(四)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分别赋予骨以硬度和韧性,骨的物 理特性是由二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的。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骨重 量的1/3,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骨胶原纤维在骨 板中成层排列,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物约占骨重量的 2/3,主要是钙盐(磷酸钙、碳酸钙等),沉积在骨胶原纤维的 周围,它们使骨具有很高的硬度。 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结 合,使骨十分坚韧,硬而不脆,可承受很大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变化,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关系也随之变化。
骨组织对其力学环境的适应 性是相当强的。它能在质量、数量、结构分部以及 微结构完整性等方面皆以最佳状态来适应外界力学 环境的变化。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地理资料、政治资料、历史资料、艺术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art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鉴定骨的成分目的要求:知道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1)材料用具(请写出至少4种)(2)方法步骤①图1表示______,该步骤说明______.②图2表示______,该步骤说明______.(3)实验结论①骨由______组成.②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______两个方面.魔方格答案:(1)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的材料用具(请写出至少4种)大鱼的肋骨或小鱼的一段骨,镊子,酒精灯,试管,15%的盐酸,滴管,清水,火柴.(2)方法步骤①将鱼骨用火烧,有机物能燃烧,剩余物为无机物不易燃烧,骨会变成灰白色,变得脆硬,图1表示为骨的煅烧,该步骤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②骨中的无机物能溶于盐酸,所以将鱼的肋骨浸泡在15%的盐酸中,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是能被溶解出来,剩余物为有机物,会变柔软,图2表示为骨的脱钙,该步骤说明骨中含有有机物.(3)实验结论:①骨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②无机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使骨柔韧,因此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故答案为:(1)大鱼的肋骨或小鱼的一段骨,镊子,酒精灯,试管,15%的盐酸,滴管,清水,火柴.(2)①骨的煅烧;骨中含有无机物;②骨的脱钙;骨中含有有机物;(3)①无机物和有机物;②硬度和弹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案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案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设计活动目标知识目标: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解释骨的物理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启发学生把获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骨的成分的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特别关照老年人行走、坐车的安全,预防他们跌倒,培养学生的爱心。

材料器具鱼的肋骨及颅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解剖针、火柴、酒精灯、水等。

资料链接1、有机物:一般能燃烧的物质,但不能被稀盐酸溶解。

2、无机物:一般不能燃烧的物质。

3、有些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

实验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测试表明,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 的压力,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那么,骨中含有哪些物质呢?这些物质又有哪些特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颅骨,用镊子轻轻敲一下颅骨,你会感觉到骨坚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1)以前用燃烧法鉴定过种子主要营养成分是有机物和无机物(明确:一般有机物能燃烧),能不能尝试用燃烧法鉴定骨的成分?(2)介绍一种无机物:碳酸钙。

演示: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实验。

(明确:稀盐酸能溶解有些无机物)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会有怎样的结果?(3)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生:不作处理的鱼骨。

)5、设计实验步骤(学生设计,教师指导)(1)取鱼的肋骨共3块;(2)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3)用酒精灯烧另一块鱼骨直到灰白色,用镊子敲击,和另一块没处理过的鱼骨进行对比。

骨的基本成分

骨的基本成分

骨的基本成分一、骨的组织结构骨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复杂结构,包括骨质、骨髓、骨膜等。

骨质是骨的主要组织,由无数小颗粒状的骨小体构成,骨小体之间通过骨间质相连。

骨髓是骨骼内的一种柔软组织,包括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负责造血,而黄骨髓则主要负责脂肪储存。

骨膜是覆盖在骨质表面的薄膜,具有保护骨骼和参与骨的生长与修复的作用。

二、骨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骨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质和无机盐。

有机物质主要是胶原纤维,它使骨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够抵抗外部冲击和挤压。

无机盐主要是钙磷酸盐,其中以磷酸钙最为重要。

骨中的无机盐使骨质坚硬而稳定,能够支撑和保护身体,并参与酸碱平衡、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

三、骨的生长与修复骨的生长和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在儿童和青少年期,骨骼生长迅速,骨骼会不断长大和发育,直至成年后停止生长。

骨的生长主要是通过骨母细胞分化成骨细胞,然后产生新的骨质来实现的。

骨的修复是指骨折或损伤后的愈合过程,它分为两个阶段:骨折愈合和骨缺损修复。

骨折愈合主要通过骨痂形成、软骨愈合和骨再生等过程完成,而骨缺损修复则需要借助骨移植、生物材料等辅助手段。

总结起来,骨的基本成分包括有机物质和无机盐,有机物质主要是胶原纤维,无机盐主要是钙磷酸盐。

这些成分赋予骨骼坚硬、稳定的特性,并使其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

骨的生长和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骨的生长主要通过骨母细胞分化成骨细胞产生新的骨质来实现,而骨的修复则需要经历骨折愈合和骨缺损修复两个阶段。

骨的健康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好骨骼健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体骨学讲解

人体骨学讲解

(二)肋
包括:肋骨
肋软骨—终生不骨化
共12对 1-7对 8-10对 11-12对
真肋 假肋 浮肋
形态分部 :
前部为肋软骨, 后部为肋骨, 肋的后端有肋 头、肋颈和肋 结节,内面下 缘有肋沟,肋 间后动、静脉 和肋间神经通 过.
肋的连结 肋的后端连结:肋的后端连于胸椎。
肋的前端连结:肋的前端连结不尽相 同。 ①第一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柄。 ②第二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角。 ③第3~7肋借肋软骨与胸骨体相连。 ④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 软骨,形成肋弓。 ⑤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之中, 称浮肋。
运动系统概述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骨 借关节连接构成人体支架和基本形态。对人 体起着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器官和运动等作 用。在运动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 动枢纽,骨骼肌则是动力器官。
运动系统
第一章 骨 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总论 中轴骨骼 附肢骨骼
第一节 总 论
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 (二)掌握骨的分类、构造和功能。 (三)熟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四)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五)了解骨的表面特征。
不规则骨
扁骨 长骨
长骨long bone
呈管状,长分为骨一lo体ng两b端on。e 体又称骨干
,较呈内 膨管有 大状空 ,,腔称分容为为纳骺一骨。体髓骺两称的端表骨。面髓体有腔关。节两软端 骨又附称着骨,干形,成内关有节空面腔。容多纳分骨布于四肢 ,如股骨、肱骨。 骺髓软称骨骨:髓幼腔年。时两干端骺较端膨为大软,骨称为骺 软称骨为。骺成。年骺骺的软表骨面骨有化关为节骺软线。
熟悉: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 颅各骨的形态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 及其生后变化;肋的组成、形态结构。

17.骨与骨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

17.骨与骨骼肌的生物力学特性


复合载荷:人体髋关节的股骨颈断裂时,它是压、弯、剪
切力3种载荷的复合。又如,人体胫骨在步行状态时,在
胫骨上的载荷往往也是在变的,它也是几种载荷的复合。

骨受冲击载荷的特点:损伤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冲击载荷 具有的能量大小,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冲击载荷的作用时间。 发现头颅骨耐冲击能力要比长骨高40%左右,其原因一方
一、离体肌肉的生物力学基础

肌肉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性质决定了肌肉的机能,肌肉 机能的变化亦会对其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对肌肉组织 结构和生物学的研究是对肌肉生物力学特性的基础研究
之一,为反映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建立用于描述肌肉
力学特性的模型。
肌肉的组织结构

肌肉的组织结构和生物 学性质决定了肌肉的机 能,肌肉机能的变化亦 会对其结构产生影响。 因此,对肌肉组织结构 和生物学的研究是对肌 肉生物力学特性的基础 研究之一,为反映肌肉 的生物力学特性,建立 用于描述肌肉力学特性 的模型。
图3-3肌节长度与等长张力 关系(Gordon 1966)
并联弹性元(PEC)力——长度曲线 肌肉总张力——长度曲线 (A为平衡长度;B为净息长度)
2.肌肉力(F)—速(V)关系

1938年Hill的经典工作奠定 了肌肉力学基础,他按照热 力学定律建立了反映肌肉收 缩力-速度特性的方程:
( F a) (V b) ( F0 a) b

该曲线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
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
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 缩速度达到最大。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提示,要 获得收缩的较大速度,负荷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 大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必须缓慢。

骨学的实验报告

骨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的基本结构、形态及功能。

2. 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 学习骨的连接方式和骨的生理、病理变化。

二、实验内容1. 骨的基本结构观察实验材料:骨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实验步骤:(1)将骨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2)滴加染色液,染色3-5分钟。

(3)用显微镜观察骨切片,观察骨的基本结构。

实验结果: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位于骨的外表面,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的生长、修复和营养具有重要作用。

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构成骨的主体,具有很高的硬度和抗压性;骨松质则位于骨的内部,呈海绵状,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抗扭曲性。

骨髓位于骨的内部,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则主要储存脂肪。

2.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观察实验材料:骨切片、滴管、稀盐酸、蒸馏水、pH试纸等。

实验步骤:(1)将骨切片置于滴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浸泡10分钟。

(2)取出骨切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用pH试纸检测骨切片的pH值。

实验结果:骨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钙、磷、镁、钠、钾等无机盐,以及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有机物质。

骨的物理特性包括硬度和抗压性,骨的硬度和抗压性与其化学成分和结构密切相关。

3. 骨的连接方式观察实验材料:骨连接模型、解剖图谱等。

实验步骤:(1)观察骨连接模型,了解骨的连接方式。

(2)查阅解剖图谱,了解骨连接的解剖结构。

实验结果:骨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纤维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

纤维连接主要是指骨与骨之间的纤维组织连接,如韧带、肌腱等;软骨连接是指骨与骨之间的软骨组织连接,如关节软骨;骨性连接是指骨与骨之间的骨性连接,如脊椎骨之间的椎间盘。

4. 骨的生理、病理变化观察实验材料:骨病变标本、解剖图谱等。

实验步骤:(1)观察骨病变标本,了解骨的病理变化。

(2)查阅解剖图谱,了解骨的生理、病理变化。

实验结果:骨的生理变化包括骨的生长、修复和代谢等过程。

骨

四、骨的发生与生长
(一)骨的发生
1、膜内成骨
2、软骨内成骨 (二)骨的生长
1、骨的增粗
2、骨的加长
六、骨的功能
(一)支持功能
(二)运动功能
(三)保护功能
(四)造血功能 (五)储备钙和磷的功能
七、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 1、合理的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生长 2、体育运动能在垂直方向给骨以负 荷,对骨盐的增加有重要意义。 3、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使骨表面 的隆突更加显著,骨密质增厚, 骨径增粗,骨小梁配布更符合力 学规律。 4、可以提高骨抗折、抗弯、抗压和 抗扭曲的能力。
四、中轴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一)椎骨:棘突位于背部正中皮下,特别是隆椎,低头 时更明显。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平第3胸椎棘突。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 (二)肋骨:第2肋位于锁骨下方皮下。
(三)胸骨:全长位于胸正中部皮下,其中胸骨角两侧平 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四)颅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颅骨颧弓位于两眶下缘外后 方皮下;颞骨乳突位于外耳门后下方皮下; 枕外隆凸位于枕部正中皮下。低头时较明显, 下颌角位于外耳门前下方。
(1)腕骨
远侧列由外到内依次为: 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手骨掌侧面
(2)掌骨
位于腕骨和指骨之间, 由5块长骨组成。 由桡侧到尺侧依次为: 第1掌骨、 第2掌骨、 第3掌骨、 第4掌骨、 第5掌骨。
(3)指骨
为长骨,14节。 由桡侧到尺侧依次为: 拇指、食指、中指、环指、小指。
(三)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骨单位—在外环骨板与内环骨板之间有许多哈佛氏系统,即骨 单位。哈佛氏系统由若干呈同心圆式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及居中 的哈佛氏管组成。各哈佛氏系统之间有不太规则排列的间骨板 ,在哈佛氏系统内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构成骨的主要成分

构成骨的主要成分

构成骨的主要成分
骨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两部分。

有机物质占骨组织总重量的1/3左右,包括胶原和非胶原蛋白以及其他有机
分子。

无机物质占骨组织总重量的2/3左右,主要是磷酸钙和
碳酸钙。

磷酸钙是骨组织最主要的无机物质,约占骨质干重的70%~80%,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羟基磷灰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化学式为
Ca10(PO4)6(OH)2,具有高硬度、高密度和高稳定性的特点。

羟基磷灰石在骨组织中形成的晶体结构紧密有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为骨细胞提供生物相容性的沉积基质,使骨细胞在其表面附着和生长。

同时,羟基磷灰石还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反应性,能够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工骨和牙科种植物等医用材料的开发和制备中。

除磷酸钙外,骨组织中还含有少量的钙质、钠、镁、铁、锌、铜等元素和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D、钙离子、蛋白质等,这些成分都对骨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

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

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组

方法 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 能燃烧,燃烧后变灰白 用硬物敲击 骨硬脆易碎 骨含有脆硬的无机物

用稀盐酸浸泡鱼骨 冒出气泡,骨变软 对折弯曲 骨柔韧可弯曲打结 骨含有柔韧的有机物 敲击和弯曲 骨坚硬有弹性 不做处理
实验
结果 方法
鉴别 结果
分析及结论
实验研究表明,骨质中有有机物、无机物和水分。无机物
2.一块骨重6克,为了骨是幼年人骨、成年人骨 还
是老年人骨,将骨放在火上煅烧变成灰白色后, 老年人 不能再燃烧,称其重为4.2克,则它是﹙ ﹚ 骨。
主要是钙盐,因而骨质坚硬。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 骨具有韧性。 想一想: •为什么儿童和少年期的骨容易变形? •老年期的骨容易骨折?
骨的成分与特性的关系
骨的成分含量 时期 儿童 少年 时期 成年时 期 老年时 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物理 特性
弹性大,硬 度小,不易 骨折易变形
大于1 /3 1/3 小于1 /3
实验课: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
(北师大版)
作课教师:长垣县魏庄镇一中
魏静
[实 验]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1、提出问题:
骨中含有哪些成分?
2、作出假设: 骨的成分主要是无机物和有机物
探究导航: 有机物可以燃烧,无机物可 以溶解在稀盐酸中。
[ 活 动]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3、设计实验:
4、完成实验:
小于2 /3

2/3 坚硬又有弹

大于2 /3
弹性小,硬 度大,易骨 折
青少年 为什么 要注意正确的 坐、 立、行的姿势?
青少年骨中的有机物含量大于1/3,因而弹性 大,硬度小,更容易变形,不良的坐、立、行姿 势能引起骨骼的畸形发育,青少年常见的就是脊 柱侧弯和驼背。

骨质中的成分

骨质中的成分

骨质中的成分
骨质是骨骼中非常重要的部位,它存在于人类和动物体内,是构成骨骼的基础结构单位。

它具有高强度、易塑性并可演变成各种不同结构和形式的特性,是骨骼运动和机能保护的基础。

而骨质的成分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主要由几种元素组成:维生素D、磷、钙、胶原质、骨桥蛋白等。

维生素D是骨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促进钙和磷的吸收和普及,从而参与骨质的生长和抗衰老。

它是一种维生素,缺乏它会导致钙和磷的吸收不足,从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并使骨骼易受外伤。

磷是另一个骨质成分,它和钙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坚硬的骨质结构。

磷氢化物(Pi)和淀粉(Pmc)也是骨质组成成分,它们对整体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是
硬骨机能的重要基础。

钙也是骨质组成成分之一,它是骨质中最重要的元素,与磷结合形成强大、坚硬的骨结构。

钙可以维持血液常态,保护脊柱和神经系统,从而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

最后,胶原质是骨质的组成成分之一,主要作用是使骨骼的结构更加紧密连续。

它在骨质中的分布是均匀的,可以形成一个弹性的层,给骨质结构提供强度和稳定性。

另外,骨桥蛋白也是骨质中重要的成分,它可以增强骨质的机能,促进骨质的吸收、形成和修复。

它也参与骨质的滋养,为骨质的维护提供必要的条件。

以上就是骨质中的主要成分,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在参与着分子水平的新陈代谢,从而保持骨质的健康,并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一、教学思路: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生物第三册第三章运动第一节《骨》的第二节。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学会鉴定骨的成分。

(2)能力目标
学会鉴定骨的成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3)德育目标
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教学重点
骨的成分,这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3.教学难点
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在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应强调注意事项以免发生意外。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

第二课时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这里主要说明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5.教学方法和手段
布鲁纳主张,发现并不仅仅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而是包括着所有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的知识的一切活动形式.这节
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6.教学设计依据
现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强调老师对知识的讲授,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现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从“带领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

7.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大,学习进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实验前的准备
关于骨的成分,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煅烧的骨可以选用块状薄片,脱钙骨可以选用细长的小骨(如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一定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

在学生做实验前,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2.背景知识
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
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
有些无机物在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3.具体过程分为三步
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教师取一根长骨,用力折,很难折段,敲打几下,不容敲碎。

再取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弯弯,看看弯曲程度。

(为使学生都看清楚,教师可以在实物投影仪下给大家演示。

)指出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

这为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供知识基础。

这时提示骨有那些成分构成的呢?再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探究这个课题。

二是探究过程:教师先按课文中的实验内容简述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看附录),再次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附表一、每组一份)。

由于骨的脱钙需要时间较长一些,所以在课前我提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教师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实验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将自己组填好的实验记录在实物投影仪上给大家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是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提出相应问题:①骨能燃烧说明含有什么物质?②骨燃烧后有剩余物说明含有
什么物质?③骨脱钙前后硬度和韧性有何变化?根据背景知识的提
示判断出有机物有何特性?无机物有何特性?最后得出结论“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硬度和弹性两方面。

指出骨的物理特性是由骨的成分决定的。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提高学生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附表二)。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明为什么儿童少年时期要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的道理。

为什么儿童少年不易发生骨折,而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

以次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整节课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知识,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能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注意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发挥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的主动性。

附表一
附表二
附录 (方法步骤) 1 骨的煅烧
用镊子夹住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

使骨变的灰白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
2 骨的脱钙
将大鱼的一根肋骨浸入试管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中,过15分左右,用镊子夹住肋骨,看它是否变的柔软了。

如果已经变的柔软了,即可取出,用清水取出盐酸。

试一试,能否将这根肋骨弯曲或打结?
三、评析
优化课堂教学,立足学生未来发展,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一节课时,主要采用了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实验探索,讨论分析、概括总结等环节,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进行多方位的培养。

1.突出学科特点,重视生物实验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学科,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丰富多样的生物现象,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思维分析等能力奠定基础。

2.教师的作用——引导、指导
本节课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思考和感悟中得出问题的结论。

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立足学生未来,贯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这节课设计中始终贯穿的教学思想。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设计小组探究实验,探索、模仿,从而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生物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