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井田制跟分封制

合集下载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制度,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土地制度之一,盛行于商、周时期。

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方块,周围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必须为公田耕种,收入归国家所有。

这种制度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2.屯田制:屯田制起源于西汉,是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而设立的。

国家将无主土地或收复的土地划为屯田,由军队或农民耕种,收成按比例分给国家和耕种者。

这种制度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

3.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即按人口分配土地。

男女老幼都能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规定了土地的买卖限制。

这种制度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4.不抑兼并:宋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不再限制土地买卖,允许土地自由流转。

这使得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农民失地流离。

这些历代土地制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特点。

周代土地制度

周代土地制度

周代土地制度及其影响
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在周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其特点是土地归国家所有,而人民只有使用权。

周代的土地制度分为两种:井田制和分封制。

井田制是指国家将土地划分为井字形的小块,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只能使用土地,而无法买卖或继承。

分封制是指国家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封地,分配给诸侯和贵族,诸侯和贵族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自治,但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

周代土地制度的实施,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地国有制度保证了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掌控,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形成了以贵族和诸侯为主的统治阶级和以农民为主的被统治阶级,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此外,周代土地制度也对当时的经济产生了影响。

由于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法买卖或继承,因此,他们缺乏对土地的投资和维护的动力,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社会经济难以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混知识清单一、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1)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2)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诸侯要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3)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4)兴衰过程:兴起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分封制(1)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周王作战。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3)意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4)两种制度均瓦解于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主要目的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地位,保证王权稳定核心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蕃屏周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权利与义务诸侯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但也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子可获土地、庶民、奴隶等,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双方关系周王是诸候们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历史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周朝势力扩大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共性(联系)(1)两者互为表里。

中国各个时期的经济

中国各个时期的经济
份额,具有左右中国资本市场的力量。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外汇结算,由外国银行 担任的达到90%,具有操纵中国外汇市场的力量。由于它的雄厚资力,上海金融 市场包括外汇、金银市场的控制权,实际上是操纵在外国银行的手中。
(二)、 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微弱 这一时期, 中国的本国资本主义经济虽已出现,但很薄弱,在 国民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
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及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社会原因 表现: (1)、 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铁制品、丝麻织品、漆器,而且北方的马匹、 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2)、 商业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都有买卖场所。 (3)、 商人活跃,不少大商入获利丰厚,富比王侯。 特征: (1)、 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统治者的奢侈 消费品。 (2)、商品流通地域更广,超出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 广大市场。 (3)、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 (4)、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新兴地主。 原因:(1)、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 为封建经济的一部分和心要补充;也必定得到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商 业发展。这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 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 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 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 建制度最终确立。
二、封建制度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 ;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 特点: 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三.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基本结构: 一.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二.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三.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弊端 一.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二.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 三.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1、分封制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的制度。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极盛于西周,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故有诸侯国之称。

分封对象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分封的主要形式是“授土”、“授民”。

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且自置官署,任免官吏,征收赋税,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定期朝觐述职、进贡献礼、驰援拱卫王室的义务。

因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名义上仍归周天子所有,故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局面。

但由于其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绝对管理,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这是中国古代对家族内部成员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

其起源于西周时期,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大支系,嫡长子传宗继统,即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及庶族系兄弟受封为诸侯,接受天子封赏的土地和城邑,是为小宗。

大小宗体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它对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也有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的密切结合。

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崩溃,但宗法制仍然延续,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对维护社会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这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始建于秦朝,指的是封建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封建官僚机构管理并控制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其中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上,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一定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郡县制和选官制度上,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拥有绝对有效的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西周实行的制度

西周实行的制度

西周实行的制度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制度建设和文化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等,这些制度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一、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让他们代为管理地方。

这些诸侯国在封地内享有相对的自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承担拱卫王室的义务。

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同时,分封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分封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诸侯国势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局面,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二、宗法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种制度。

西周时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君位,其余庶子则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余庶子则成为士。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宗法制的实施,维护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稳定,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诸侯的控制。

同时,宗法制也促进了家族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然而,宗法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过于强调家族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三、礼乐制礼乐制是西周时期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礼乐制的核心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加强统治。

按照礼乐制的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享受不同的礼仪和音乐待遇。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在祭祀、朝会、宴飨等场合都要演奏相应的音乐、表演相应的舞蹈,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

礼乐制的实施,加强了周天子对各级贵族的控制和管理,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同时,礼乐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然而,礼乐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过于繁琐、刻板,容易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自由。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一、西周的井田制1、性质: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在西周统治时期,为巩固政权,他们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井田制是周代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土地属奴隶制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周王。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和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和转让,还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赋税。

因为田与田之间有完整的灌溉系统和道路系统,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基本原则:土地归奴隶制国家所有,不准私人转让或交换。

井田制的瓦解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崩溃。

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

商、周两代的井田制因夏而来。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

夏朝、商朝时期实行的八家为井、同养公田之制,公有成分更多一些。

周代以后出现的九夫为井之制个人私有的成分已增多,可以看作私田已被耕作者占有。

二、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三、汉代的编户齐民四、隋唐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1、隋朝至唐朝前期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它使不少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一些土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行:隋和唐朝前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是租庸调役制和府兵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生产发展,巩固了租调制。

2、隋朝至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1)租调制度:隋朝沿袭北魏以来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租:缴纳谷物的田租;调:为缴纳帛或布的户税;以庸代役:以缴纳布帛代替力役)(2)租庸调制:内容:唐实行租庸调制度,庸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性质:是封建国家建立在封建均田制上的赋役制度。

隋朝在北朝租调力役制度基础上予以改革,创立了租庸调制。

唐承隋制,并予以完善。

影响:①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府兵制得以巩固。

什么是井田制,它是怎样瓦解的?

什么是井田制,它是怎样瓦解的?

什么是井田制,它是怎样瓦解的?井田制产生及由来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它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一个“井”字,因此叫做井田制。

“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

据推测最早实行井田制的是在夏朝,商、周两代沿袭夏朝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有最中间的公田和外围八家私田共同组成,在《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如《周礼·地官·小司徒》载:“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井田制是王室把土地分给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土地所有权还在王室手里,各级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这种分封的井田制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土地国有制基础上产生的,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及牛耕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当时受分封的诸侯开发出来,这样一来原本固定的井田制基础就受到了冲击和破坏,他们不再愿意去耕种公田,而且新开发的这些土地需要大量人去耕种,这样井田制就被破坏掉了。

另外由于土地私有化也导致井田制的瓦解,因为原本规定是井田制的范围内是王室所有的,在此之外的土地由诸侯开发出来这属于私田,特别是到了西周中期,这种为了新开发的私田而产生的斗争屡屡出现,公元前580年,晋大夫却至与周争鄇田,公元574年晋却锜夺夷阳五田,却犨与长鱼矫争田;公元前533年,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公元前528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等等。

到后期,各诸侯国在其国内也推行改革来废除落后的井田制,其中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解除统兵大将兵权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文官担任, 文官担任,死刑上报
6、新发展--元 、新发展--元 --
中央机构: 中央机构 (1)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 (2)枢密院 掌管军事 ) (3)御史台 掌管监察 ) 措施 (4)宣政院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西藏 ) 地方机构: 地方机构 (5)行省制度 影响后世 )
四、发展过程
1、初步形成--战国 、初步形成--战国 -- 2、正式建立--秦 、正式建立--秦 -- 3、空前加强--西汉 、空前加强--西汉 -- 4、完善--隋唐 、完善--隋唐 -- 5、强化--北宋 、强化--北宋 -- 6、新发展--元 、新发展--元 -- 7、顶峰--明清 、顶峰--明清 --
八.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朝: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 秦朝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明清:八股取士 明清 八股取士 清: 文字狱
九、如何评价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如何评价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用: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用: 前期-- --积极作用为主 ①前期--积极作用为主 后期-- --消极作用为主 ②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2)积极作用表现: (2)积极作用表现 积极作用表现: 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①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②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③有利于组织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建设活动 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消极作用表现: (3)消极作用表现: 消极作用表现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专制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 ②专制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阻碍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专制钳制思想,阻碍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 后期严重束缚商品经济发展, ④后期严重束缚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井田制知识点总结

井田制知识点总结

井田制知识点总结一、井田制的定义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核心是按照户籍分配土地。

在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而土地使用权则由国家按照户籍分配给个人或家庭。

井田制在分配土地时,以农民的家庭人口为依据,分为“井”和“田”两部分。

井是指家庭的基本生活资料,如房屋、牲畜、工具等;田是指实际耕种的土地。

井和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井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分得的田地面积。

二、井田制的起源井田制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时期。

当时,中国进入了一个地方国家相互争霸的时代,为了解决军队粮食供应和招募士兵的问题,井田制作为一种军事化的土地制度逐渐兴起。

春秋时期的井田制,主要采用了“国家所有、个体承包”的土地管理方式,农民在完成国家赋税后,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田地,并从中获取自己的生产收入。

这种制度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还为农民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井田制的演变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逐渐发展为规模化的土地制度,在其实施的《秦律》中有关于井田制的详细规定。

按照《秦律》的规定,全国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一定数量的井田,在这些井田里进行严格的耕种管理,以保证国家的粮食供应。

此外,秦始皇还规定了严苛的税收政策,对农民加重了负担,甚至发生了不少的农民起义。

因此,秦始皇虽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井田制对农民的剥削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随着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井田制逐渐得到了改良和完善。

汉朝对井田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户限田”的政策,即一户人家只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生存和生活,又能够保证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统一。

此外,汉朝还实行了“均田制”,即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调整,以缓解地主和富人对土地的垄断。

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四、井田制的特点井田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所有,个人承包:井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土地使用权则由农民家庭个人所享有,这种土地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公有制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是怎么回事?井田,就是象井字形的方块田,井田制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

原始社会晚期,农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那时候,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公有,公社成员平均地从公社分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耕种,过了一年或几年又重新分配一次,以适应人口的变动和保证土地的公有性质。

这就需要把大面积的土她划成一个个的等分。

当时,大致一人能耕种一百亩,就是一个方块,也叫作“一田”。

田与田之间,开沟修路,既是水利,便于行走,也是田界。

这些方块的界划,远远看去,取其中一部分,正象汉字的“井”字形状,所以就叫作“井田”。

后世有各种记载和解说,不很一致。

主要的有:一种说法是,九个百亩为一井;一种说法是十个百亩为一井。

九百亩为一井的也有不同的制度,一说是四个井合为一邑,四个邑合为一丘……用四进位一直往上推;另一说是九个井合为一成,九个成合为一同……用九进位一直往上推。

这种不一致并不能说互相矛盾,可能恰好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

为便于计算,井田按面积数量从小到大,分成各个单位等级,组成一个系统。

譬如:一百亩为一夫之田,九夫即九个百亩,为一井,面积约一里见方,给九夫耕种;九个井合为一成,面积约十里见方,分给九十夫耕种……以此类推,一直到九干夫,九万夫耕种的面积。

各级单位面积分别起名,叫井、通、成、同、终,或叫井、邑、丘、甸、县、都等等,与此相适应,田间沟渠也分别起名,叫畎、遂、沟、洫、浍;川等,田间道路也分别起名叫径、畛、涂、道、路等等;按照这些等级,耕作者的社会组织也相应地有一套名称。

而不同的计算法又有不同的名称。

这种整齐划一,显然是有人为的成分,但所反映的却是基本事实。

不过,所有地区都是这么一套刻板的东西,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战国时候,孟子提出的一种井田制,就是只有象井字形的九个方块,四周八块八家耕种,中心一块是八家共耕的公田。

这要作为一种田制,到处推行,显然更不可能,这主要是他为了推行“仁政”,综合前代存在过的井田制度,又给予加工而成的理想图案。

分封制和井田制

分封制和井田制

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是周王姬姓封国。

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极致灭亡。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1]。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1]。

两者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1]。

兴亡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

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1、宗法制度: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由它构成了等级阶梯,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商代已有嫡长继承的雏形,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2、分封制度:古代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

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并没有直接的权力。

3、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陈。

4、井田制度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

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因此二者共同强调的当然是血缘关系了,没有血缘关系也就不会对其分封。

(一)。

前提。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二)。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

(三)。

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

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四)。

主要封国:主要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宋(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年)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

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

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

为了充分发挥地力,并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

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

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

另一种是“九夫为井”,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

刁钻的历史制度知识

刁钻的历史制度知识

刁钻的历史制度知识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

井田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

私田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主。

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的诸侯国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实行按亩收税,促使耕地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开展,最终在各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典型事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限制了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使手工业无法独立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井田制概念

井田制概念

井田制概念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

它指的是将土地分为若干个井田,每个井田都由农民共同耕种和管理。

井田制的核心概念是平均地权,即所有农民在土地的使用、收益和负担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根据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许多等份的田地,每一份都有一个农民家庭负责种植和管理。

农民家庭在耕种田地时,有权决定作物种植、农作物轮作、耕作方式等,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劳动和税收义务。

同时,井田制还规定了农田的耕作时间和规模,以保证农田的充分利用和保持土壤肥力。

井田制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土地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避免土地过度集中或浪费。

通过平均地权的原则,可以减少农民之间的土地不平等,提高农田的产出和农民的收入。

同时,井田制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避免土地的过度分割和农民之间的纷争。

井田制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实施,最著名的是北魏时期的井田制,该制度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政治权力的转移,井田制逐渐衰落,被封建土地制度所取代。

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史)素材 旧人教版

高三历史:高考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史)素材 旧人教版

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国古代史专题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1.西周的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l〕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诸侯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那时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边疆、捍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周王作战。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鲁、齐、燕、卫、晋、宋等。

③意义:分封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X和掠夺的私欲。

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

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2〕消极后果:战争连年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3〕积极作用:一是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是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三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井田制跟分封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

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

商、周两代的井田制因夏而来。

井田制在长期实行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发展和变化。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

由于对夏、商、周3代的社会性质认识各异,各家对井田制所属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或以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或以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或以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或以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

但在承认井田组织内部具有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其存在是以土地一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这一点上则认识基本一致。

夏朝、商朝时期实行的八家为井、同养公田之制,公有成分更多一些。

周代以后出现的九夫为井之制个人私有的成分已增多,可以看作私田已被耕作者占有。

西周中期,贵族之间已有土地交易,土地的个人私有制至少在贵族之间已经出现。

由此,自上而下,进一步发展为实际耕作者的土地个人私有制。

概念解读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

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传说中圣王的後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

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後的氏族共主)。

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

秦始皇统一中国後,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後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後分封七个异姓王。

称帝後,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