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封制与郡县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1、分封制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的制度。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极盛于西周,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故有诸侯国之称。

分封对象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分封的主要形式是“授土”、“授民”。

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且自置官署,任免官吏,征收赋税,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定期朝觐述职、进贡献礼、驰援拱卫王室的义务。

因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名义上仍归周天子所有,故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局面。

但由于其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绝对管理,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这是中国古代对家族内部成员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

其起源于西周时期,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大支系,嫡长子传宗继统,即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及庶族系兄弟受封为诸侯,接受天子封赏的土地和城邑,是为小宗。

大小宗体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它对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也有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的密切结合。

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崩溃,但宗法制仍然延续,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对维护社会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这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始建于秦朝,指的是封建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封建官僚机构管理并控制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

其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其中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上,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一定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郡县制和选官制度上,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拥有绝对有效的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1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1

自考 中国行政史 80%名词解释 必考 第一章 夏商西周 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分封制: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为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世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达到成熟和完善,它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相互支持、相互巩固,以达到保证国家统治的稳固长久。

周天子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刑王室直接管理外,将其他部分分封给王族成员、功臣姻亲和传统贵族,这些人也依此做法再分给卿大夫。

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西周王朝形成了等级结构的国家群。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王朝,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4、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是指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但外服诸侯与君主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5、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四岳议事会:是君主的辅助及咨询顾问 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继承制,即由家族占有王位缩小到直系占有王位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2郡县制与分封制(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2、郡县制与分封制错因归纳: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基础、官员产生方式、影响等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 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 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 项错误。

2.(2015·江苏单科·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故A 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 ,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 ,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故C、D项错误。

3.(2013·浙江文综· 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制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答D案】【解析】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一、考情分析分封制在考试中是高频考点,考察的角度非常多,从分封制的目的、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衰败的原因及表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等方面的都会有所考察,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全面进行掌握。

鉴于分封制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等,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重点掌握分封制的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巩卫周王室的统治。

(2)目的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①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的纽带)等。

②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和先代贵族(杞、宋、陈、许、楚)。

③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④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特点受封对象多样,但是以王族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

(6)分封制被破坏的原因和表现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表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一、考情分析分封制在考试中是高频考点,考察的角度非常多,从分封制的目的、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衰败的原因及表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等方面的都会有所考察,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全面进行掌握。

鉴于分封制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等,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重点掌握分封制的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巩卫周王室的统治。

(2)目的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①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的纽带)等。

②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和先代贵族(杞、宋、陈、许、楚)。

③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④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特点受封对象多样,但是以王族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

(6)分封制被破坏的原因和表现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表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历史作用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了加强,周朝势力范围扩大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时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适合从事的经济活动
便于农耕,河流可以灌溉,适合从事农业
海外贸易便利,适合从事商业活动
政治制度的选择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民主政治的摇篮
文明特征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8雅典民主机构
机构
产生的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成年男性全体公民参加
职责: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成员及职权: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呗选举权 程序: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最高权力机构
五百人议事会
抽签产生
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买斧子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民众法庭
抽签产生
职责;分理各种诉讼,终审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原则: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日常司法机关
9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时间
14—16世纪
17—18世纪
1比较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异同
分封制
宗法制
主要目的
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发展演变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发展演变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发展演变杨宽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发展是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结果,经历的时间是很长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

无论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发生过性质的变化。

弄清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发展演变,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整个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很有好处的。

下面想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西周分封制来源于商代的分封制,是商代分封制的进一步发展。

周武王在克商之后推行的分封制有其自身的特点。

周灭商之后,商贵族的势力仍然很大。

因为周原来只是商的一个小诸侯国。

从周原出土的甲骨文看出,周是由商的一个小诸侯国发展壮大起来的。

它联合了许多周围的诸侯和部族一起发动进攻,才灭掉了商。

由于商朝贵族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很残酷,矛盾很尖锐,武王在牧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打败了商。

殷纣王兵败自焚,周武王很快取得了胜利。

但当时商王畿内所保留的贵族势力还很大,所以周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商的统治中心区,又派周王室贵族管叔、蔡叔、霍叔作为三监加以监视。

当时武王只占领了中原地区,山东一带仍为东夷所占有。

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摄政。

武庚勾结管叔、蔡叔发动武装叛乱,周公花了三年时间东征,才平定了这场叛乱。

东征之后,虽然消灭了部分殷贵族和东夷贵族的势力,但是殷贵族在原来商的王畿以内仍有一定势力。

周公鉴于三监非但不能有效地监督殷贵族,反而与之一起叛乱,所以平定叛乱之后,改变对殷贵族就地监督的政策,把部分殷贵族迁到了洛邑,其他殷贵族则由周天子分批分给姬姓诸侯,由诸侯分别带到自己的封地去。

如伯禽封到鲁国,就带去“殷民六族”。

周的分封制的特点是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分封给受封者。

土地和人民皆被封君世袭占有和统治,同时还带去一部分殷贵族。

这样做目的在于分散殷贵族,使之离开原来住的地方,使他们不容易造反,免得对周朝造成威胁。

同时把殷贵族分别带到新的封国去,可以为封君所利用,加强了周贵族的统治力量,从而加强对于封国的统治。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解析
分封制亦称封建制,以宗法制为基础,以统治阶级内部血缘亲硫为基本纽带。

分封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是周天子为维护统治而将宗族、功臣、名士或商朝遗民分封到各地的制度。

郡县制是继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先秦即已有设置部县的现象,但都县制成为全国性质的行政规划始于秦代。

分封制与郡县制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二者的矛盾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大问题,直到近代才基本消失。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紧密的联系。

二者在中国历史上既有斗争,又有结合,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

郡县制由分封制发展而来,是对分封制的发展、调适和补充。

早期中央王朝对辽阔的统治疆域不能有效控制,分封制便于封主对封地的管理,进而利于中央王朝的统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政治文明也在向前推进,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而封主对中央王朝多有离心倾向,故而设置郡县由中央王朝派遣官吏代行统治。

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分封制与郡县制彼此斗争,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彻底击败对方而成为唯一的政权组织形式。

两种制度往往此消彼长,交替推行。

如,秦行郡县,而汉前中期分封与郡县并行;元行行省制度(郡县制的变体),而明初又分封与郡县并置。

不过,就总体趋势而言,郡县制越来越受重视,而分封制越来越没落。

在长期的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中,两种制度的利弊得失得到较为清晰的比较。

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多选择郡县制而少选择分封制,或者以郡县制为主而以分封制为辅。

中央集权制度与郡县制的区别

中央集权制度与郡县制的区别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央集权制度与郡县制的区别篇一: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西周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传承制度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秦朝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官员职责范围理权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三省六部制2、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制制、三省六部制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丞相职权地位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政权作用地位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固篇二: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第一,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

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

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例如,必须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

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

中国郡县制

中国郡县制

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世卿世禄制被官僚制取代,地方组织出现县制和郡制。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直至汉朝,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与分封制不同,郡县制确立利于中央通过监察和考课加强对地方政权控制,从而结束了地方分权的格局,逐步演化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

随着各个时期外界环境的变迁,郡县制进行细微调整,历经了道县制、路县制、行省制,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郡县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2000多年的郡县制,对中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源于(论文网) 原文链接:/jingji/0R3M6252010.html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在中国的今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制,对全国资源的调度,特别是在处理全国范围内大事件上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如奥运、抗震,但在吹响城市化号角、逐步民主化的今天,郡县制也走入了困境。

1.监督体制失效,不利于城市和谐发展。

郡县制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县以上的各级政府都不直接执行法律,他们属于监督性政府。

只有县级政府才直接服务民众,与民众直接发生关系。

中央政府的法律和政策都是通过县政府来具体实行的,如此大的权力必然需要完整的监督体制,虽然郡县制设计了一套监督体制,但在许多方面难以落实。

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控制体制容易致使相邻两级政府相互庇护,因为它们政绩考核也是自上而下的,上级政府不与民众发生关系是不能形成政绩,它的政绩是下级政府政绩的综合。

他们的关系本来应是监督和被监督,但现在成为利益共同体,上下级政府相互庇护,这必然滋生腐败,政府滥用权力,不利于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2.城市“掠夺”乡镇,“城乡统筹”走入困境。

中国现阶段“市”行政体系混合在一起,其下一级政府是县。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的局面下,中国新一轮“圈地运动”兴起,一些市政府将目光转移到用地宽松的农村,并赋予其“城乡统筹”的美名,而城乡统筹演化为城市掠夺乡村。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在我国,“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系列行为规则,有多种形式。

然而,“制度”与“政策”是有区别的,就像是“美酒”与“糖果”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家都知道,自从秦朝实施“郡县制”以来,社会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序进行。

如今已经有两千余年了。

那么,为什么在秦朝以前,只有西周和东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呢?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将这一形式固定下来,由此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

为什么会出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局面呢?“春秋无义战”是我们从古至今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一种评价。

秦朝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为何又打起了东方六国的主意呢?这里面还是有原因的。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生性多疑,猜忌心强,他认为他的继承人秦二世可能想要恢复残暴的统治,所以不断修改法令,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但是,秦二世虽然残暴,但仍具备称帝的资格,只是其地位还没有牢固罢了。

为了防止像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反秦等事件的发生,秦始皇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消除灾祸。

于是,秦始皇三十九年(前214年),他派大将王翦率兵攻打楚国。

那么秦朝统一了中原后,它最早实行的政策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分封制”,因为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

秦朝建立之初,仍处于草创阶段,全国各地的情况很不稳定,因此需要借助大批的有功之臣和强力武器,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因此,为了稳定全国的局势,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秦始皇废除了西周时期流传下来的井田制,并且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了郡县,让那些有功之臣、氏族贵胄、文人学士担任地方官员,由他们治理当地。

由此可见,分封制是秦朝建立的重要政策。

它从侧面使全国达到了空前的稳定,为秦朝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创造了条件。

随着统一战争的胜利,秦朝逐渐走向了富强,随着他的疆土越来越辽阔,最终形成了一个地跨亚洲大陆的强大帝国——秦帝国。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持与弘扬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

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较:(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3)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4)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

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

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例如,必须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

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

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

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

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

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

评价郡县制

评价郡县制

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评价来自梁亦锦 2012-02-22 09:04:28|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得失问题,是秦汉以后法家和儒家长期争论的一个大问题。

王夫之有一个观点: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译文:郡县制建立了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理,哪能够如此呢?郡县制,对天子并不利,所以国家的寿命是不长久的。

但是为全天下着想,那么它的危害远不如分封制的严重了。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的第一篇里,对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的革新措施作了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分封制改变为郡县制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因而是合理的。

虽然两千年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反复的斗争,但是历史是不会倒退回去的,因此他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材料: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译文:唉!秦出于永远统治天下的私心而废除诸侯,设立郡守,可是天却借助于他的私而实现了“大公”,事情的难以预测竟到了如此地步!王夫之进而指出,秦始皇改分封为郡县虽出于“私”,本意是为了他的子孙保皇位,但秦朝所确立起来的那县制却在历史上起了很大进步作用,这是不能否定的。

王夫之还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因而消除了在分封制下诸侯割据所造成的祸害,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论秦代的分封与郡县之争

论秦代的分封与郡县之争

史里史外F t l M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冯力夏辉辉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这种转变在战国时期即已经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将郡县制推向全国。

然而,这种巨大的制度转变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因素缠绕其中,其真正作为一项国策推行更是面临不小的阻力。

笔者拟通过深人挖掘分析秦代实现统一后统治阶层关于实施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以补 充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知识信息。

一、“请立诸子”事件引发的争论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是矛盾发生的起点,一切都要从这时开始算起。

新统一的王朝建立,自然免不了要在制度方面进行变更部署。

丞相王绾考虑到齐国、燕国和楚国等地与中央距离遥远,建议朝廷分封皇子镇戍,而这也正是西周统治者曾经采取的有效举措。

对于他的提议,秦始皇未置可否,而是让群臣百官来共同讨论。

身为廷尉的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皇子的做法,他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度存在致命缺陷,最终必然导致中央皇权瓦解,国家分崩离析。

李斯的观点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

实际上,如果只是两种制度的认知分歧倒也正常,但是群臣对分封制皆持支持态度显示问题并不简单。

李斯考虑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皇子分封的范畴,而是想在反对诸皇子的同时改变以往秦国对髙级军功集团裂土封疆的安置办法。

商 鞅变法后,秦国为了吸引人才匡扶国政、鼓励军功集团对外征战,采取了分封领地的做法。

据不 完全统计,战国时期的秦国封君已有20余人,且 有领地赐封,如秦昭王令泾阳君、华阳君、高陵君等出就封邑,再如秦王赢政让文信侯吕不韦就国。

这些封土与郡县不同,多是群臣凭借功劳获得的。

秦国尚未统一时,秦王必然要倚赖文武大臣对外征战、扩张领土,对有功人员论功行赏封地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全国统一的实现,继续使用这种封赏办法在群臣观念里是再正常不过的,而且也是他们非常渴望的,因为身为辅助始皇帝的重要成员,他们在实现天下一统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自明,当然所应得到的封赏只会超过以往封君。

正因如此,他们在分封与郡县两种制度之间所持一边倒的态度,不过是想借助皇子分封的时机向秦始皇委婉表达求封的意愿。

高中历史《废分封,设郡县》教案范例

高中历史《废分封,设郡县》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概念及其实施背景;(2)掌握废分封、设郡县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废分封、设郡县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概念及其实施背景;2. 废分封、设郡县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2. 废分封、设郡县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封制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有何异同?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概念、实施背景及其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分析废分封、设郡县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典型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种制度的实施情况。

2. 对比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比较分封制和郡制的区别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比较分封制和郡制的区别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确 立“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1)原因
御史台都察院评价评价虽说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选官制度世官制科举制实行时间选官标准局限性1概况先秦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1905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操于上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血统出身德行才能考试成绩积极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中央行政体制)
郡县制
(地方行政体制)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2年2 2年
汉代中央 官僚机构
皇 帝 外朝 侍 中 常 侍
中朝 尚 书 令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 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的重大创造 中书省 皇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决策 礼部 礼仪、科举 执行 兵部 军政 审议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政事堂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
二 府
机构 职能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分行 政权
长官枢密使,低 于宰相
参知政事 副 相

郡县制全面取代

郡县制全面取代

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又叫做封建制,意思为“封邦建国”。

夏商周时期,处于国家制度草创阶段,氏族血缘对政治的影响深刻,这个时代被称为贵族政治时代。

贵族政治的一个表现就是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世袭并拥有军队。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起,王室衰微,许多诸侯国开始摒弃分封制,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以加强中央集权。

而秦国则直接废除了分封制,更加彻底地实行了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并开始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然东方六国的士人的思想却还没有改变,他们认为分封制才是最好的制度。

秦朝灭亡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关东贵族又死灰复燃,他们恢复了分封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历史倒退。

直到汉武帝时期,郡县制才彻底战胜了分封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建立秦朝。

关于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来治理东方六国,朝廷内部发生了一场辩论。

丞相王绾主张效仿周朝,分封子弟。

他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

此方案得到了群臣的支持。

然廷尉李斯却不同意,他认为周朝分封最终出现了“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的现象,使得天下大乱。

他指出,天下一统后,应当推行郡县制,这样才能掌握天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李斯的观念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于是下令将原七国土地划分为了三十六郡,后来又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扩张到了40多个郡。

但是,东方六国的儒生一直没有放弃分封制的思想。

特别是齐鲁地区的儒生,深受周朝礼乐制度的影响,一直希望恢复周朝的一系列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群臣,此时儒生又重复了一句老话。

来自蒂奇的医生春于越向秦始皇建议实行分封制。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为此再次召开廷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河子大学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史学专题》课程论文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论分封制与郡县制
摘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李斯提出的郡县制,打开了中央集权的新局面。

自秦汉
以来,郡县制一直都占主导地位,而分封制也以与西周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存在。

那么郡县制与分封制又有什么不同呢,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优劣是什么,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于是本文将对这两种制度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关键字:分封制、郡县制、周天子、秦始皇、中央集权
正文:
分封制来源于周朝,它是周朝的立国之本,周朝的天子虽然拥有天下的土地和人民,但是,周天子不将它们都握在自己一个人手里,而是将其分赐同姓、异姓的贵族。

郡县制来源于秦朝,在秦统一六国以后,李斯带头坚决反对继续沿用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议采用郡县制来统治和巩固新政权。

于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在以后的几千年,郡县制都占有主导地位。

分封制、郡县制作为两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各有其利弊,它们之间有着强烈的对比,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下面我将把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历史影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分封制度在西周时期开始盛行,这种制度是周天子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

周天子将土地连同当地的居民分封给诸侯,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履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交纳贡赋、助王救灾和按期朝觐述职等义务。

周王朝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而且分封制度实行的是世袭制,因为诸侯一旦被封,都将世代相传。

郡县制在秦朝得到推广,在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了巩固新政权,采纳了李斯的意见,罢免了全国范围内的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皇上直接任免郡守和县令的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不得世袭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下来就会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实行的是任免制,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不能世袭。

二:在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之间有很强的从属性,周天子不直接管辖诸侯的领地,使诸侯有很强的自由性。

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例如,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拜,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天子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天子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

而郡县制则不同,所有人都是为皇帝打工的,所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都是皇帝的,当官的只能每个月领取俸禄,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对土地和人口失去了统治权。

秦朝推广实行的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
治的中心。

例如,国君直接统治的地区限于“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则分封给各诸侯,目的是保卫王畿的安全,保卫四疆之土。

诸侯的直接统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称为“都”城,其附近或边远地区则分封给卿大夫作采邑。

卿大夫以同样的原则继续分给士大夫。

如此,王畿、“都”城、采邑处于各级封地的中心地带,四周之地均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众星拱月”的统治网络,体现了“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居中传统观念。

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

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

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

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四、分封制体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利于西周的发展与进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国富民强。

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到了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以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局面,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形成了集权和统一的政制,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央的权利,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对较弱。

郡县制的实施,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但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法律条文细密,百姓动辄犯法,说句错话就是灭族之祸。

上层权贵们肆意榨取民脂民膏,奢侈腐化,道德沦丧,导致农民起义多发。

分封制有限制天子权力的效用,但导致分裂割据最后陷入诸侯的暴政。

秦朝确立起来的郡县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历史上起了很大进步作用,消除了在分封制下诸侯割据所造成的祸害,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也造成了统治者的独断专权。

总结:虽然自秦汉以来,郡县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分封制在周王朝时代也存在了四百多
年时间,说明在那个时代,分封制的存在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

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官僚阶层逐渐产生了郡县制的思想。

无论哪种制度,它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不能绝对地判断谁好谁坏,而应该立足于历史背景,作合理性的分析。

参考文献:
黄中业:西周分封制度是国家政体说[J];史学月刊;1985年02期
杨伟立:论汉初的分封制[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02期
岳庆平:秦代列侯无封邑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贺润坤:论秦王朝的法律思想[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周天:郡县制、官僚、君臣制约[N];检察日报;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