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影响堆肥过程的七大因素
影响堆肥过程的七大因素一、碳氮比。
在微生物分解所需的各种元素中,碳和氮是最重要的。
碳氮比与堆肥温度有关,原料碳氮比高,碳素多,氮素养料相对缺乏,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就受到限制,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就慢,发酵过程就长。
如果碳氮比例高,容易导致成品堆肥的碳氮比过高,这种堆肥施入土壤后,将夺取土壤中的氮素,使土壤陷入“氮饥饿”状态,影响作物生长。
但是碳氮比过低,特别是低于20:1,可供消耗的碳素少,氮素养料相对过剩,则原料中的氮将变成氨态氮而挥发,导致大量的氮素损失而降低肥效。
为了使参与有机物分解的微生物营养处于平衡状态,堆肥碳氮比应满足微生物所需的最佳值25~35:1,粪便的碳氮比含量较低,应通过补加含碳量高的物料(如秸秆)来调节碳氮比。
以含水率75% 的鸡粪为例,按重量比,添加秸秆的比例大约为鸡粪:秸秆=5:1。
二、含水率。
堆肥原料的最佳含水率通常是在50%~60%左右。
当含水率太低(<30%)时将影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太高也会降低堆肥速度,导致厌氧菌分解并产生臭气以及营养物质的沥出。
不同养殖工艺畜禽粪便的含水率相差很大,通常采用干清粪工艺粪便的含水率为75%~80%。
堆肥物料的含水率还与设备的通风能力及堆肥物料的结构强度密切相关,若含水率超过60%,水分就会挤走空气,堆肥物料便呈致密状态,堆肥就会朝厌氧方向发展,此时应加强通风。
反之,堆肥物料中的含水率低于20%,微生物将停止活动。
三、温度。
对堆肥而言,温度是堆肥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温度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一般认为高温菌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高于中温菌。
堆肥初期,堆体温度一般与环境温度相一致,经过中温菌1~2天的作用,堆肥温度便能达到高温菌的理想温度50~65℃,在这样的高温下,一般堆肥只要5~6天即可达到无害化要求。
过低的温度将大大延长堆肥达到腐熟的时间,而过高的堆温(≥70℃)将对堆肥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四、通风供氧。
通风供氧是堆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循环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介质,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们与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之间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微型动物等。
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具有丰富的功能,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等。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参与土壤中碳循环过程。
土壤中碳循环主要包括有机碳的输入、分解和输出三个过程。
有机碳的输入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有机物,它们通过植物的死亡和腐烂、根系分泌、植物间作用等方式进入土壤中。
土壤中的微生物在这些有机物的分解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等化合物,并将一部分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
有机碳的输出则是指二氧化碳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表面向大气排放的过程。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循环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土壤微生物群落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将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或释放为CO2等气体。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其数量对分解速率和分解产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影响。
例如,具有酸解能力的微生物可以分解较难降解的有机物,而多酚类化合物分解菌则可以在降解木材、纤维素等多酚类化合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释放出CO2等一系列升温气体,这些气体会通过土壤或植物的表面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地球气候。
据估计,土壤微生物释放的CO2占全球CO2排放量的5%-20%。
最后,通过形成土壤结构,微生物群落也可以影响碳在土壤中的储存。
土壤中的有机碳储存量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土壤结构形成中,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化和保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可以形成一系列生态系统,从而促进有机质的分类和稳定化,从而使有机碳在土壤中更加稳定和长期保存。
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与调控
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与调控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一、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1. 有机质分解: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在土壤中释放出碳氧化物。
这个过程被称为有机质矿化,是土壤中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2. 养分循环: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碳的一部分转化为微生物自身所需的能量和氮、磷、钾等养分。
这些养分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参与了土壤碳循环,并可供植物吸收利用。
3. 呼吸作用: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碳氧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土壤和大气中。
这是土壤中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
4. 抑制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微生物在土壤中形成胶体结构,抑制有机碳的淋失。
同时,微生物与土壤胶体颗粒结合,稳定有机碳,避免其流失。
二、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调控机制1. 群落结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功能的发挥。
不同菌群在有机质分解以及养分循环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
2. 环境因子影响:环境因子如土壤水分、温度等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群落结构。
适宜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条件能够促进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增加土壤碳的储存和循环。
3. 共生关系: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通过植物根系提供的有机碳和养分,微生物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分解有机质和促进土壤碳循环的功能。
4. 外源物质输入:合理施加有机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措施,可以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从而促进土壤碳循环。
综上所述,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调控机制。
加强对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保护土壤碳库,促进气候变化适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张贵龙;赵建宁;宋晓龙;刘红梅;张瑞;姬艳艳;杨殿林【摘要】As an essential indicator of soil quality, soil organic carbon (SOC)and its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CPMI)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reasonablenes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cheme.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system on SOC, active organic carbon (AOC) and CPMI under a summer maize cropping system in North China.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five treatments : 1 ) no fertilizer (CK) ; 2) organic fertilizer only (OF) ;3 ) recommendation fertilizer (RF) ; 4) conven- tional fertilizer (CF) ; 5) chemical fertilizer only(NP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CK treatment, SOC and AOC contents increased by 11.68% and 21.71% respectively under OF treatment. SOC contents increased by 6.57% and7.58% respectively under RF and CF treatments, and AOC contents increased by 8.53% and 4.26%. However, SOC and AOC contents had no obvious enhancement under NPK treatment; OF and RF increased CPMI in comparison with CK by 31.79 and 13.01 respectively in soil, while CPMI had no evident change under NPK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AOC in soil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 of SOC, CPMI and corn grain yield. CPMI had signifie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orn grain yield, and will be a good index to assess influence of fertilization practice on soil quality. It wa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cal soil fertility,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combined application organic fertilizer andchemical fertilizer can both increase SOC contents and improve CPMI, favoring soil quality amelioration and soil fertility improvement.%在华北夏玉米生产体系中,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下(不施肥、单施有机肥、推荐施肥、习惯施肥和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影响
E髓e t 0 o —t r e tl a i n fe e r c i ns o r a c c r n o o o l c f l ng e m f r ii to on di r ntf a to f o g ni a bo f Br wn s i z
n r n c e c e t i r t ame t w r h ih s.t e l n —tr c e c e t ie e i s d ce s d t e s i p r c lt r a i u e a d h mi a f r l e r t n e e t e h g e t h o g e m h mi a f r l r r gme e r a e ol at u ae og n c l iz e l iz h i
文 献 标识 码 : A
长期 不 同施 肥 处 理对 棕 壤 不 同组 分 有 机碳 的影 响
曹宏 杰 , 汪景宽 2. 江 科 院 然 生 研 所哈 滨5 0. 农 大 土 与 境 院沈 1l) ( 龙 省 学 自 与 态 究 ,尔 1 ̄; 阳 业 学 地 环 学 ,阳1 1 1 黑 0 2 沈 o 6
Ke r s o g tr e t iai n r a i a b n r wn s i y wo d :l n - e m fr l t ;o g n c c r o ;B o o l iz o
作为 土壤 质量 的重 要指标 , 土壤有 机碳及 其组 分在 土壤许 多物理 、 学和生 物特性 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 。随着对 持续性农 化 业 和土壤 质量 的 日益重 视, 了解 不 同施 肥处理 对土 壤有 机碳 的 影 响就 显得 很重要 。农 田土 壤有 机碳 库变 化取 决 于土壤 有机 碳 的输入 和输 出的相对 关系 , 机物 质的分 解矿 化损失 和腐 即有 殖 化 、团聚 作用 累积 的动态 平衡 与土 壤物 质迁 移淀 积平 衡 的
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引言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能够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肥料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可能会对土壤和作物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了解肥料中的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一、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1. 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来源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矿石的加工和冶炼过程中的产物,包括锌矿、铜矿、铅矿等。
在这些矿石中,除了目标元素外,还会伴生有其他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矿石经过加工和冶炼之后,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水和废渣,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废水和废渣在处理过程中,有时会被用作肥料的原料,导致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升高。
肥料中含有的典型重金属元素包括铜、锌、镍、铅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肥料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情况,有助于合理使用肥料,避免重金属污染的发生。
二、施肥对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在施肥过程中会被添加到土壤中,进而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研究表明,长期施用富含重金属的肥料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逐渐累积,从而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离子交换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2.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吸附、转化和解毒作用。
施用富含重金属的肥料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微生物种群。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和行为,加剧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富集。
1. 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富集植物通过根系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吸收和富集。
施用不同类型生物质炭对红黄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施用不同类型生物质炭对红黄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顾钊;陈小磊;江建峰;杨海峻;李子川;张睿;袁梦婷;柴彦君【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24(52)1【摘要】于2018-2020年开展定位试验,在同一温度(350℃)下热裂解的玉米秸秆炭、水稻秸秆炭、猪粪炭分别以0、0.75%、2.25%的添加量施入种植油菜—玉米的新垦红黄壤农田中,研究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炭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碳氮分布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生物质炭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与对照(CK)相比,各施炭处理中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各粒径团聚体中全氮含量的提升最为显著,在>0.250、0.250~0.053、<0.053 mm粒径团聚体中分别显著提高106.49%、32.82%、78.57%(P<0.05)。
施用生物质炭显著提升了红黄壤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0.250 mm粒径团聚体中2.25%施用量的玉米秸秆炭(CSB2)、猪粪炭(PMB2)提升效果最好,分别提高308.40%、328.46%。
在>0.250 mm与0.250~0.053 mm粒径团聚体重组组分中,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于全氮含量提升效果最显著,其他施炭处理相比对照(CK)均显著提升了全氮含量但是不显著。
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对于>0.250、0.250~0.053 mm粒径团聚体重组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升最明显,<0.053 mm粒径团聚体中玉米秸秆炭2.25%施用量处理(CSB2)提升最高,猪粪炭2.25%施用量处理(PMB2)次之。
团聚体与重组碳氮比在>0.250、<0.053 mm 2个粒径团聚体中均是玉米秸秆炭2.25%施用量处理(CSB2)下最高,且>0.250、0.250~0.053 mm粒径中重组碳氮比显著高于原土。
浅谈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的影响
了土壤微生物数量 , 增 加了土壤微生物 活性 , 土壤可溶性碳 、
总 有机 碳和微生物生物量 碳也明显提高 , 且 随有机肥施用量 的提高 ,土壤 可溶性碳 、 总 有机 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也 随之增加 , 这 主要是输入农 田生态系统 中碳源数量不 同所致。 2 . 2 配施有机 肥和化肥对 土壤 碳的影响
国外相 关资料高 。这些说 明我 国土壤有机碳 库较为贫乏 , 且 多集 中在表层 , 且表层 土壤有 机碳库 也相当 贫乏。 我国土壤 有机碳主要分 布于华北 、西北 , 但 以单位 面积计 ,有机碳储
量 以东北最 为丰富 ,达 1 . 6 X 1 0 t / k n! i ,而以华北及西南
单 施化肥 的效果远 不及 有机肥 ,这 是 由于长期施 用化
肥, 尤 其是无机氮肥 , 虽然增 加了植物根茬 等残 留物 , 但由 于土壤 的 C / N比下 降, 加速 了土壤 中原有机碳的分解 , 导致
土壤 中积累的有机碳总量较 少I I 。不 同种类 的有机肥对土壤 有机碳的增加效果 不同 , 是因为有机物分解速率和施人量不 同, 使各处理 土壤 中的有机碳 不同。单施化肥虽可使各种形 态碳含量增加 , Ko s 值 降低 ,但变 化幅度较小 。土壤微 生物
文 的结果表 明 ,单 施化肥 处理 土壤有机 碳平均 较对照提高
9 . 7 8 %。因此 , 单施化肥可使 土壤碳含量有 所提 高。
施肥对 黑土活性有机 碳和碳库管 理指数的影响》一文
的结果表 明 , 施用 3 种 有机肥后 ,活性有机碳 的含量分别 比 C K上升 2 4 . 8 %、 6 3 . 6 %、1 3 5 . 1 ‰ 《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 有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土壤中的碳、氮、磷是土壤中的重要养分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指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研究土壤中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1. 碳、氮、磷在土壤中的含量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是土壤中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了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富集有机质的能力。
土壤中氮的含量对于调节作物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磷含量则是维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起着关键作用。
2. 碳氮磷的比例关系土壤中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例关系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参数。
碳氮磷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释放过程。
合理的碳氮磷比例关系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3. 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土壤中的碳氮磷含量及其比例关系受到土壤类型、植被类型、降水量、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这直接影响了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二、影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碳氮磷的储存和释放能力不同。
黑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而沙质土壤则有较低的有机碳含量。
2. 植被类型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中的养分元素有不同的富集能力。
在森林地和草地,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通常会比农田地的高。
3. 水分和温度土壤中的水分和温度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及养分的释放具有重要影响。
干旱和低温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氮素的储存能力通常会降低。
4. 人为活动人为活动对土壤中碳氮磷的含量和比例关系有直接影响。
农业生产和农田施肥会改变土壤中碳氮磷的平衡,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和养分循环。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钾肥力的影响
后, 随着农 业生 产水平 的提 高 , 作物 高产新 品种 的出
现 , 磷化肥 用量 的增 加 以及 有机 肥 用量 和 秸秆 利 氮
用 的减少 , 极大 消耗了 土壤 中的钾素 , 从而导致 钾 素 缺 乏成为许 多作 物进一 步提高产量 的限制 因子【 1 。
本文 利用沈 阳生 态 站长 期定 位试 验 , 究 了不 研 同施 肥制 度对 土壤磷素 和钾素 的肥 力变化及对 作 物
站位 于沈 阳市 以南 3 m处 , 5k 为下辽 河平原 , 平均 年
温 度 7 ~ 8【,≥ l ℃ 活 动 积 温 为 3 30C 一 ℃ c 二 O 0o
作物产 量 的影 响等 一 直是 学 者研 究 的 中心【0j如 l ,
何提 高土壤磷 和钾 的有效性 也一直是许 多学者 研究
1 2 田 间 试 验 .
供试土壤 为潮棕 壤 ,90年试 验 开 始时 土壤 的 19
主要 农 化 性 状 为 : H 6 7 土 壤 有 机 质 含 量 2 . p ., 09
k , 氮 1 1 g k。试 验 设 l g全 .3 / g 2个处 理 , 中本 研 其 究 只涉及 8 处理 : 1 个 ( )不施 肥 ( K) ( )循 环 猪圈 C ;2
肥 ( , 施化肥 , M)不 每年 收获 产 品经 由喂饲一 堆腐 后
以猪 圈肥形式 返 回本 处理 ( 中 , 其 籽实 按 8 %计 , 0 大
豆秸秆 按 10k , 0 o计 玉米秸 秆按 5 %计 ) ( ) 肥 N 0 ;3 化 ( ) 氮肥用 量 10k/ m ( N , 5 gh 2 以尿素折 算 ) ( ) ;4 化肥 N +循环 猪 圈 肥 ( M) 氮 肥 用 量 同 ( ) 循 环 操 作 同 N , 3 , () ( )化 肥 N ( P , 肥 用 量 同 ( ) 磷 肥 用 量 2 ;5 P N )氮 3,
长期施肥对棕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Th fe t o h n e t f S BC n S e Ef c n t e Co t n s 0 M a d W oC n e n — e m u d r Lo g t r
t e l o e h n CK,b t t a f S i t lw r t a n y u h t o MB s h g e ,t e S C i i h r h MB n S e ne t o p li g hg e e e o g nc f r l e n C a d W OC o t n f a p yn i h r lv l r a i e t i r a d iz i o g n c f r l e r t e ih s. C mp r d t C n ra i e i z r a e h h g e t o a e o K. M1 P a d t i N1 K n M2 P i c e s d 8 3% N1 K n r a e 0 a d 4 .% r se t ey S C n 1 86 e p c i l . MB / v
Fe tl ato o Br wn So l r i z i n n o i i
XI a g,HAN Xioi ,YANG Jne g,Z E Fn ar ifn HAN Xime ,T u i ANG L a g in (.C l g fL n n ni n e t cec , h n ag A r utrlU i rt, hn ag 10 6 ,C i ; 1 ol e o a d ad E v o m na Sine S e yn gi l a n es y S e yn 1 1 hn e r l c u v i 1 a
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比较
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比较作者:高艳梅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1.学位论文王莹长期地膜覆盖条件下棕壤磷素变化的研究2007本文为了弄清地膜覆盖条件下不同形态有机磷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对作物的有效性,从而,丰富土壤磷素化学和磷素肥力学的内容,为提高土壤磷素肥力和合理施磷提供依据。
采用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的分级方法,研究了长期地膜覆盖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磷形态的影响(1987-2005),分析了土壤中全磷、有机磷、速效磷以及各形态有机磷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不同年份之间、不同耕作方式(裸地与覆膜)以及不同生长季节的比较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经过18年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全磷含量明显发生变化。
除对照处理外,其它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均高于试验前(1987年),施用有机肥处理全磷含量比试验前显著增加,其中土壤全磷含量增加值为:有机无机肥配施>单施有机肥>无机肥,且差异显著。
裸地与覆膜比较,M1N1P1处理增加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它处理变化不大。
(2)经过18年长期不同施肥,无论是对照、施有机肥还是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磷含量都较1987年有所增加,且差异显著。
从栽培措施方面看,覆膜后各处理有机磷含量与裸地的相比变化不大。
(3)经过18年长期不同施肥,除对照外无论施有机肥还是施化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都较1 987年显著增加。
从栽培措施方面看,覆膜后除对照外其它各处理速效磷含量比裸地要低。
(4)长期施肥盖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显著。
与对照相比,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等稳定性有机磷中其它各处理均有所升高,其中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显著;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均高于对照。
从1987年至2005年,土壤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逐年升高的趋势,另一种是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高稳定性有机磷基本上为逐年升高的趋势。
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与影响
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与影响微生物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本文将从微生物参与的碳循环过程、微生物对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方面展开论述。
一、微生物参与的碳循环过程1. 有机质分解与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这一过程被称为有机质分解。
同时,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残渣和分泌物逐渐堆积,形成腐殖质。
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增加有着重要的贡献。
2. 微生物呼吸与碳释放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碳氧化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出能量。
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土壤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一过程使土壤中的有机碳向大气中释放,并影响全球碳循环。
3. 凋落物分解与养分循环微生物对树叶、木质部等植物凋落物进行分解,将其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养分。
这一过程促进了养分的再循环,对土壤肥力的维持至关重要。
二、微生物对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的影响1. 甲烷的产生与排放甲烷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甲烷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甲烷生成过程。
湿地和水稻田等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环境中,微生物通过产生甲烷来利用有机物。
该过程会导致甲烷从土壤中释放到大气中。
2. 一氧化氮的产生与排放一氧化氮是另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及臭氧层破坏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在氧气较少的环境下,通过硝酸还原作用产生一氧化氮。
农田施肥、排水沟和农作物残余物等因素增加了土壤中一氧化氮的产生和排放。
3. 二氧化碳的吸收与排放微生物通过碳酸盐岩的溶解和无机碳的矿化过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然而,微生物也会通过有机质分解和呼吸作用将土壤中的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
微生物对土壤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之间的平衡影响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结论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和温室气体排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有机质的分解与腐殖质的形成,微生物参与了碳循环的关键过程。
黄土区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开题报告
黄土区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和意义:黄土区是我国西部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土壤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是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和生物量的主要表征指标,能够反映土壤生物活性状况及其质量状况。
MBC、MBN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性质、有机质的含量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具有重要影响,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黄土区内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导致了该区域土壤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致使土壤质量严重下降,因此研究黄土区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黄土区土地质量和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黄土区不同海拔高度、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MBC、MBN含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不同海拔高度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MBC、MBN含量及其变化规律;(2)分析黄土区土壤MBC、MBN含量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环境温度、降水量等因素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机理。
本研究旨在全面掌握黄土区土壤微生物量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为黄土区土地质量评价和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野外调查:在黄土区选取不同高程的5个样区,分别对草地、林地、农地和荒地中的土壤MBC、MBN含量进行采样和测定。
(2)实验室分析:使用恒温振荡法测定土壤MBC,用Kjeldahl法测定土壤MBN;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环境温度、降水量等离线数据,并分析各因素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4.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达到以下成果:(1)明确黄土区不同高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MBC、MBN含量及其变化规律;(2)深入分析黄土区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因素的关系;(3)为黄土区土地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黄土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长期定位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长期定位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李世朋;蔡祖聪;杨浩;汪景宽【摘要】采集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定位实验站(1987年设置)的土样,测定土壤pH、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BIOLOG碳源利用,结合地上部分生物量,系统分析了长期施肥与地膜覆盖对土壤肥力指标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度(AWCD)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速效磷和有效钾显著相关(p<0 01),表明施肥通过影响有机碳和速效磷、钾含量影响微生物功能.在覆膜栽培条件下,AWCD与土壤pH和土壤碳氮比显著相关(p<0.01),表明覆膜通过影响土壤pH和土壤碳氮比影响微生物功能.覆膜引起玉米生育期的变化,影响有效碳的投入,从而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功能.与相应的传统栽培相比,覆膜栽培后土壤pH的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一致影响.【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5【总页数】10页(P2489-2498)【关键词】施肥;地膜覆盖;土壤性质;微生物【作者】李世朋;蔡祖聪;杨浩;汪景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沈阳农业大学,沈阳,11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1作为中国推广最快、增产效果最大的农业工程项目之一,地膜覆盖栽培明显的保水增温效应促进了粮食增产,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据预测,在地膜覆盖率小于15%的县域,只要地膜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中国粮食总产量就能增加432.85万t[1],对中国粮食增产起重要作用。
但是,地膜覆盖栽培在增产增效的同时,也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地力消耗大为增加[2,3],并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活性[4],从而影响养分循环,因此,覆膜栽培条件下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李曲(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绵阳621000)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N、C、P 等)转化和循环的主要动力,它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等生化过程。
另外又是土壤养分的储备库和植物生长可利用养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土壤肥力水平的活性指标,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在不同的肥料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且浅析了其作用机理,为土壤肥力及如何选择肥料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施肥,多样性,群落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Soil Microbial DiversityLI Qu(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621000,China)Abstract Soil microorgan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oil ecosystem, is the main power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soil nutrients( N, C, P, etc. ) transformation and circulation, participates in the forming of its resolving, humus of participating in soil organic matter, etc. In addition,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usable nutrient of plant growing and the reserve storehouse of the soil nutrient, the active index of the soil fertility level.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il ecosystem. This text surveyed advances of bio- diversity of soil and its function from the definition of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function. Furthermore, it had probed into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little biological study of soil of molecular biology.Key words Soil microbe, Fertilization, Diversity, Community李阜棣(1996)在《土壤微生物学》阐述了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循环的动力,在土壤肥力形成和发展的许多方面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一、引言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在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肥料中的重金属含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重金属是指比较密度大于5克/厘米^3的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等。
这些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有着潜在的危害。
了解肥料中的重金属含量情况,以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肥料中重金属含量状况1. 肥料中重金属来源肥料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石、磷矿、燃煤和工业废渣等。
在生产过程中,这些原材料中的重金属成分会被转移到肥料中。
一些化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和催化剂也可能含有重金属元素。
肥料中的重金属含量是不可忽视的。
2. 肥料中重金属含量测定为了了解肥料中的重金属含量情况,需要进行相关的测定分析。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肥料中的重金属含量,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和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三、施肥对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1. 施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在施用化肥的过程中,化肥中的重金属元素会残留在土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富集。
尤其是一些长效肥料,其重金属残留时间更长,对土壤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这会导致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逐渐增加,对于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除了重金属富集外,施肥也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而重金属的富集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从而对土壤的肥力产生影响。
土壤中的植物和动物受到重金属的影响也会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2. 施肥对作物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作物中的重金属富集会直接影响作物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一些重金属元素对于人体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如长期摄入含镉的作物会导致肾脏疾病等。
长期施肥对黄棕壤固碳速率及有机碳组分影响
引用格式 :陈云峰 ,韩雪梅 ,胡诚 ,李双来 ,乔艳 ,刘东海. 长期施肥对黄棕壤 固碳速率及有 机碳 组分影响[ J 】 . 生态环境学
报, 2 0 1 3 , 2 2 ( 2 ) : 2 6 9 — 2 7 5 .
C HE N Y u n f e n g , H A N Xu e me i , H U C h e n g , L I S h u ng a l a i , Q I AO Ya n , L I U D o n g h a i . I mp a c t o f l o n g - t e r m d i f e r e n t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 o n
M处理6 2 7 、5 2 8 、5 9 5 k g ・ h m - 2 . a ~ , N P K 处理 1 4 1 、. 5 0 、8 0 k g - h m - 2 . a 。施肥提高 了土壤 总有机碳 、难 降解有机碳 、酸水解有 机 碳 和 微 生 物 生 物 量 碳 含 量 ,除 难 降 解 有机 碳2 0 1 1 年 M处 理 略 高 于MN P K 处 理 外 ,其 余 采 样 期 各 处 理 之 间排 序 为 MN P K > M= K > c K 。施 肥均降低 了难降解指数 ,其 中MN P K  ̄理难降解指数最 低 ,与C K 处理相 比 , 4 次取样平均低7 . 3 %。
2 2 ( 2 ) : 2 6 9 - 2 7 5 .
土壤 固碳是指通过采用推荐 管理措施 提高土 壤有机和无机碳含量 , 将大气 中的 C O 2 固持在土壤 碳库 中。由于土壤形成碳酸盐 的速率较慢 ,目 前土 壤 固碳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土壤有机碳L l J 。农 田土壤 固碳是 《 京都议定书 》认可的固碳减排途径之一 , 拥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 在全球固碳减排中起着重要 作用【 2 . 4 1 。 农 田土壤固碳措施多种多样 , 这些管理措 施从增加有机碳 的输人量( 如草 田轮作、秸秆还 田、 灌溉 、 污灌 、 施肥等) 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矿化( 少、 免耕等) 两方面人手 , 使农业土壤碳库 出现稳定和增 长的趋势[ 5 】 。 施肥尤其是施用有机肥作为最常见的
不同C-N对好氧堆肥中CO2和CH4排放及腐殖化作用的影响
不同C-N对好氧堆肥中CO2和CH4排放及腐殖化作用的影响不同C/N对好氧堆肥中CO2和CH4排放及腐殖化作用的影响好氧堆肥是一种有效的有机废物处理和资源利用方式,在堆肥过程中,废物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产生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气体,并形成腐殖质,这对于土壤改良和农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好氧堆肥过程中的C/N(碳/氮)比例对CO2和CH4排放以及形成的腐殖质的种类和数量有着显著影响。
C/N比是指有机物中的碳与氮的相对比例。
在好氧堆肥过程中,废物中的碳是微生物降解过程中产生CO2和CH4的主要来源,而废物中的氮则是微生物生长和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因此,C/N比可以调节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菌群结构,从而影响排放气体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形成的腐殖质的特性。
过低的C/N比会导致堆肥过程中氮的过剩,使得微生物由于缺乏碳源而无法正常生长和活动。
这会抑制废物的降解速度,延长堆肥时间。
此外,过剩的氮会增加废物中氮的负荷,导致氨气的挥发和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减少堆肥产物中氮的含量。
过高的氨气浓度还可能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排放的CO2和CH4的产量。
过高的C/N比则会导致缺乏氮源而限制微生物的活动,降低废物的降解速度。
此外,缺乏氮源也会导致微生物代谢产生大量的CO2而减少CH4的产量,从而影响气体的排放比例。
此外,过高的C/N比还可能增加堆肥过程中的挥发损失,降低堆肥产物的腐殖质含量和质量。
适宜的C/N比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适量碳源和氮源,促进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
这将保证废物的有效降解和堆肥过程的正常进行。
在适宜的C/N比下,废物的降解速度较快,可以有效减少堆肥时间。
排放气体中能量丰富的CH4的产量相对较高,有利于能源的回收利用。
此外,适宜的C/N比还会形成高品质的腐殖质,丰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质地和肥力,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
综上所述,不同C/N比会直接影响好氧堆肥过程中CO2和CH4的排放以及腐殖质的形成。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土壤碳氮磷是影响土壤健康及作物产量的主要元素,因此,对土壤中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土壤科学工作者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首先,土壤碳氮磷除化学分析外,还需结合土壤特性及其生态功能,按照生态化学计量原理测量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一般而言,可以从同种土壤中碳平衡、氮平衡和磷平衡等三个方面分析土壤中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其次,施肥过量、空气污染、土壤质量的受损以及土壤机械整理等因素都会影响土壤中碳氮磷的平衡。
其中以施肥过量为主,引起土壤矿质养分(如无机氮、有机氮、有机碳等)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的生物功能,从而引起碳氮磷的变化。
此外,呼吸作用、微生物合成作用等还会影响碳氮磷形态的变化,微生物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变化后的碳氮磷可以被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体吸收。
综上所述,碳氮磷在土壤中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施肥过量、空气污染、土壤质量受损以及土壤机械整理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测量准确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为农田土壤的后期施肥及其他改良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年蒸发量 ( ’0" / ( -$7 &&, 年降雨量为 -"" &&, 无霜期为 (’- / (7’ 8, 平均早霜期出 干燥度为 "2 1 , 现在 1 月下旬, (" 月中旬后常有严霜。供试土壤为 潮棕壤, 肥力水平中等偏上, 试验地土壤主要理化性 质见表 ( 。
表 $" 试验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 $" )&*+ ,-./*0&1 &+2 0-34*0&1 ,56,357*3/ 68 73/7 /6*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基金、 目 ( *=^@,:-7:0,, ) 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海外留学基 金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Q8<N:V;HIa <8OM 8WM W9 收稿日期: 3##$:"3:31! ! 接受日期: 3##4:#$:33
><D8P 地区的黍:小麦、 捷克斯洛伐克土豆和春小麦、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和太湖地区水稻及油菜农业生态 系统对砂土、 砂壤土、 黑土和黄泥土微生物碳的影 响, 说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总体上可以反映较长时 间尺度土壤质量演变。 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 腐殖质 的形成、 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等过程。土壤微生物 量是土壤养分的储存库和植物生长养分的重要来源 3##3 ; -UOXX<9L (% 6.M , 3##0 ) 。微生物量 ( 徐阳春等, 受农业管理措施的影响较大, 是一个能灵敏的反映 土壤干扰 的 生 物 学 指 标 ( 俞 慎 等, "222 ; 任天志和 CPOLF, 3### ; =E89L d =E89L, 3##, ) 。微生物量碳在 土壤全碳中所占比例很小, 但它是土壤有机质中最 活跃的部分, 可反映土壤养分有效状况和生物活性, 在很大程度上能反应土壤微生物数量, 是评价微生
全碳 全氮 全磷 全钾 速效磷 速效钾 :; (9・%9 3() (9・%9 3()(9・%9 3()(9・%9 3() (&9・%9 3() (&9・%9 3() ("2 17 "2 -( "2 ’( (#2 (! 02 10 002 !" 72 -
!# !" 田间试验 涉及其中 本研究长期施肥试验从 (11" 年开始, 的 0 个处理: ( <= ) , 不施肥; !2 对照 "2 循环猪圈 肥 ( >) , 不施化肥, 每年 0"? 收获产品经由饲喂@堆 AB2 化肥 + C 腐后以猪圈肥形式返回; #2 化肥 +; 循环猪圈肥 ( >) , + 肥用量同 #, 循环操作同 "; $2 化肥 +、 D; D C 循环猪圈肥 ( >) , +、 D肥 %2 化肥 +、 用量同 B, 循环操作同"; D、 =; &2 化肥 +、 ’2 化肥 +、 D、 = C 循环猪圈肥 ( >) , +、 D、 = 肥用量同 &, 循环 D、 = 肥分别为是尿素、 重过磷酸钙和 操作同"。+、
’9>+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J 生态学杂志J 第 *+ 卷J 第 ’8 期J
生态学杂志 ^E<9ODO AFIP98N FR ‘WFNFLH! 3##4 , 67 ( "# ) : &! ! ! ! ! !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宇万太 ! 赵! 鑫! 姜子绍! 李欣宇! 马! 强! 周! 桦
!!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 )
宇万太等: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物活性的参数指标; 微生物量碳转化迅速, 能在检测 到土壤总量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是 更具 敏 感 性 的 土 壤 质 量 指 标 ( 樊 军 和 郝 明 德, !""# ) 。微生物 量 碳 对 不 同 土 壤 培 肥 措 施 非 常 敏 感, 不受无机氮的直接影响, 这是微生物量碳用作土 壤生物学评价指标的一大优势 ( 宋秋华等, !""# ) , 通常被用于估计土壤生物状况, 对评价土壤质量状 况至关重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潮棕壤微生 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及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状况, 对进 一步认识土壤生物学活性在潮棕壤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中的作用以及对潮棕壤质量的培育与维护具有 重要意义。 !"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 自然概况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位于沈阳市以南 #$ %& 处 ( ’()#!* +, (!!)!#* , ) , 地处下辽河平原, 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热 同季, 夏天炎热, 冬天寒冷, 年平均温度 - . / 0 . , 夏季平均气温 !’ . , 最高温度 #12 # . , 最低温度 3 ##2 ( . , "(" . 活动积温为 # #"" . / # ’"" . , 太阳总辐射量为 $ ’"12 1 / $ $112 0 %4・5& ・6
3! 3(
硫酸钾, 其中肥料用量: +, ($" %9・ E& 3 ! ; D, !$2 " %9 ・E& 3 ! ; =, 7"2 " %9 ・ E& 3 ! 。试验地的轮作方式为 大豆@玉米@玉米, 小区面积 (7! &! , 种植大豆时不施 氮肥。 !# 9" 样品采集 分别在玉米播种前 ( !""7 年 ’ 月 !7 日) 、 出苗 期 ( !""7 年 $ 月 !’ 日) 、 拔节期 ( !""7 年 7 月 !( 日) 、 抽雄期 ( !""7 年 - 月 (’ 日) 、 灌浆期 ( !""7 年 0 月 !$ 日) 、 完熟期 ( !""7 年 1 月 !! 日) 、 秋收后 ( !""7 年 (" 月 (# 日) 和封冻前 ( !""7 年 (( 月 ($ 日) 共取 0 次 土 壤 样 品。土 壤 采 样 深 度 为 " / !" 5&, # 次重复, 用 $ 点混合方法取样, 采集的土样立 即过 ! && 筛。 !# :" 测定方法 土壤 微 生 物 量 碳 ( &F5GHIF6J IFH&6KK 56GIHL , MN<) 采用氯仿熏蒸@=! O>’ 浸提法 ( 鲁如坤, (111 ) , 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提取时, 称取 ($ 9 的新鲜过 筛土样, 在真空干燥器中用氯仿蒸汽熏蒸 !’ E, 用反 复抽真空方法除去残存氯仿后, 再用 $" &J "2 $ &HJ ・P 3 ( 的 =! O>’ 溶液振荡 #" &FL 后立即过滤, 滤出 的浸提液在 3 ($ . 下保存待测定; 在熏蒸开始时, 另取等量土样不熏蒸, !’ E 后同上述方法进行。以 熏蒸土样与不熏蒸土样提取的有机碳的差值除以转 换系数 !( ( >5FH Q NGHH%RK, (11" ) 计算土壤 < "2 #0 ) 微生物量碳; 其它土壤主要理化指标采用常规方法 测定 ( 鲁如坤, (111 ) 。 !# ;"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 MF5GKHST HSSF5R 的 ,U5RJ 软件和 ODOO ((2 $ 版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9" 结果与分析 9# $"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主要受 环境条件、 植物生长、 施肥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施肥方式不同, 植物残体、 根系残留物和根系分泌物 在土壤中积累亦不同, 则土壤微生物碳源数量不同, 从而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表现出较 大差异。 由表 ! 可以看出, 在作物整个生长期 <= 处理 的微生物量碳最小, 为 ($!2 $# &9 ・ %9 3 ( , +D= C > 处理微生物量碳最大, 达 !7!2 1! &9・%9 3 ( 。方差分 析显示, 所有施肥处理与 <= 处理之间的土壤微生 物量碳差异均显著 ( " V "2 "$ ) 。在施用化肥基础上
摘! 要!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处理下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 变化。结果表明: 不施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 化肥均衡施用和施用循环肥均能显 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 ( ! % #& #’ ) , 以化肥 (、 )、 * + 循环猪圈肥处理效果最好; 各处 理的微生物量碳均呈现出春冬季较低, 夏秋季较高的趋势; 化肥均衡施用配合循环肥能显 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强度, 缩短周转时间 ( ! % #& #’ ) , 以化肥 (、 )、 * + 循环猪圈 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最短, " 年可周转 "& #, 次。 关键词! 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12# ( 3##4 ) "#/"’40/#’ !""#$%& ’" ()""#*#+% "#*%),)-.%)’+ &/&%#0 ’+ 0)$*’1)., 1)’0.&& $.*1’+ )+ .23)$ 1*’4+ &’),5 56 789:;8<,=>.? @<9,AB.(C =<:DE8F ,GB @<9:HI,J. K<89L,=>?6 >I8( "#$%&%’%( )* +,9 45&#($( :)’;#6. )* 01).,.&(/ 01).)23,45&#($( +16/(73 )* 81&(#1($,85(#36#2 ""##"$ ,45) 3##4 , 67 ( "# ) : "’40/"’41M )23 , 81&%*.$% :. NF9L:;OPQ ROP;<N<S8;<F9 OTUOP<QO9; V8D WF9XIW;OX F9 89 8YI<W ZPFV9 DF<N <9 ;EO NFVOP PO8WEOD FR G<8FEO [<\OP UN8<9 ;F D;IXH ;EO ORROW;D FR X<RROPO9; ROP;<N<S8;<F9 DHD;OQ F9 DF<N Q<WPFZ<8N Z<FQ8DD W8PZF9( J]^ ) M _EO PODIN;D DEFVOX ;E8; 9F ROP;<N<S8;<F9 PODIN;OX <9 ;EO NO8D; DF<N J]^ , VE<NO Z8N89WOX ROP;<N<S8;<F9 V<;E WEOQ<W8N ROP;<N<SOPD 89X 8UUNH<9L POWHWNOX Q89IPO <9WPO8DOX DF<N J]^ D<L9<R<W89;NH ,V<;E ;EO ZOD; ORROW;D VEO9 WEOQ<W8N (,) 89X * UNID POWHWNOX U<L Q89IPO VOPO 8UUN<OXM _EO DF<N J]^ WF9;O9; V8D E<LEOP <9 DIQQOP 89X 8I;IQ9 ,ZI; NFVOP <9 DUP<9L 89X V<9;OPM . WFQZ<9OX 8UUN<W8;<F9 FR WEOQ<W8N (,) 89X * UNID POWHWNOX U<L Q89IPO WFINX D<L9<R<: W89;NH <9WPO8DO ;EO ;IP9F\OP P8;O FR DF<N J]^ ;F "M #, ;<QOD UOP HO8PM 9#/ 4’*(&:ROP;<N<S8;<F9;DF<N Q<WPFZ<8N Z<FQ8DD W8PZF9 ;;IP9F\OP P8;OM :; 引; 言 施肥是导致土壤质量变化的主要人为因素。关 于施肥对农业土壤的物理、 化学及其环境效应已有 很多的研究 ( 史吉平和张夫道, 3##3 ; 曹志洪, 3##, ; 尉元明等, 3##, ) 。3# 世纪 2# 年代中期以来, 土壤 质量的微生物学特性作为对生态系统演变的灵敏响 应受 到 广 泛 关 注。 .989HO\8 等 ( "222 ) , CFH8N 等 , b<QOc 等 ( "222 ) , 李东坡等 ( 3##0 ) 和张平 ( "222 ) 究等 ( 3##0 ) 分别报道了不同施肥措施影响下俄罗 斯图瓦卢 和 沃 罗 涅 什 地 区 的 亚 麻 和 马 铃 薯、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