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浅谈黄帝内针的三焦(三才)
浅谈黄帝内针的三焦(三才)谈到三焦,中医藏象学说六腑之一有个“三焦”,又称“孤腑”,还有经络学说里有个手少阳三焦经,都不是本文谈到的“三焦(三才)”,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不要弄混淆了。
不知道大家在看《黄帝内针》这本书时,是否注意到三焦后面加了(三才),即三焦(三才),师父在讲课时也是以上(天)、中(人)、下(地)来进行讲述的,师父为什么不直说三焦,而要以上(天)、中(人)、下(地)来讲呢?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是指天、地、人。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存在于宇宙间,是一个整体。
天我们改变不了,地我们也改变不了,人居于天地间,要让自己和天、地融为一体,摆正自己在天、地之间的位置,与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成为一体,和谐共存。
三才之道”出自《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三才之道也。
”《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思想。
这个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培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怀有虔诚的敬畏之心。
师父之所以这样来讲授三焦(三才),就是让我们建立天人合一的思维,建立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的思想中医学认为,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
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古人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将人体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从天地人,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观察生命运动的规律。
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中医学的三焦也是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
”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根据取类比象,也把人的身体分为上(天)、中(人)、下(地),与上焦、中焦、下焦相对应。
黄帝内针引用了天、人、地三才的理念,就是让我们建立这样一个人体与宇宙是一个整体的“三才”的空间思维。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
有些学者认为其在脏腑中,⼜与五脏没有直接的阴阳表⾥联系,故⼜称之为“孤府”。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个特有名称,对其所在部位和具体形态,在中医学术上颇多争议,直⾄现代,亦未取得统⼀认识。
这⾥仅就具有代表性的⼏种观点,简介⼀下。
⼀是有名⽆形说。
⼆是有名有形说。
现代⽐较⼀致的看法是,⾸先认为三焦为六腑之⼀,是有形质可见的。
考试⼤站收集因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建⽴在古代解剖学基础之上的,没有形质⽽只有其功能的说法是难以成⽴的。
关于三焦的具体部位与形态,⼀般认为包括上、中、下三部。
虽然中医对三焦的形态和部位有很多争议,但对其⽣理功能的认识却是⼀致的。
概括起来,有如下⼏⽅⾯。
1. 主持诸⽓,总司全⾝的⽓机和⽓化 所谓“诸⽓”,是指全⾝各种各样的⽓。
如脏腑经络之⽓、营卫之⽓等。
⽓机,泛指⽓的升降出⼊运动。
⽓化,是指精、⽓、⾎、津液之间的相互⽣化。
因三焦是⽓的升降出⼊运动的通路,也是⼈体各种物质相互化⽣的场所,所以能总司全⾝的⽓机和⽓化。
三焦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作⽤,主要是本⾝通⾏⼈的元⽓。
元⽓是通过三焦才得以布达全⾝的。
故《难经·三⼗⼋难》说三焦“有原⽓之别焉,主持诸⽓”。
《难经·六⼗六难》亦说:“三焦者,原⽓之别使也,主通⾏三⽓,经历五脏六腑。
”综上所述,三焦是⼈体之⽓升降出⼊的道路,⼈体之⽓,是通过三焦⽽布散于五脏六腑,充沛于周⾝的。
2. 为⽔液运⾏的道路 三焦具有疏通⽔道、运⾏⽔液的⽣理功能,是⽔液升降出⼊的通路。
⼈体的津液代谢,是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津液代谢才得以正常运⾏。
如果三焦⽓化功能失常,⽔道不畅,必然会引起津液代谢失常,出现尿少、痰饮、⽔肿等病理变化。
三焦的以上两个⽅⾯的⽣理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因为⽔液的运化要依赖于⽓的升降出⼊运动;⽽⼈体的⽓也只能依附于津液与⾎才得以正常运⾏。
⽓⾎津液的运⾏、代谢,⼜均以三焦作为通路的,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病机――三焦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病机――三焦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病机――三焦病机
三焦为六腑之一,包含上、中、下三部分。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般以为归纳
了浑身的气化机能,即上焦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脾胃的运化转输作用;下焦肝、肾、肠、膀胱的疏泄随和化作用。
三焦病机,即是三焦气化的失调或阻碍。
其病
理表现有双方面:一是表现为肺、脾、胃、肠、肝、膀胱等脏腑的气机不畅,功
能失调。
二是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津液代谢气化的阻碍,升清降浊功能的杂乱,进而致使水液贮留。
所谓气机不畅,是指因为外邪迷恋,或因痰、食等病邪阻滞,进而使肺、肝、胃、肠、膀胱等气机考,试大网站采集郁滞而不畅。
如肺气的宣肃渎职、肝气的疏泄失调、胃气的和降渎职、大小肠的传化失司、膀胱的气化失权等。
所谓津液代谢气化阻碍,则是指因为寒湿之邪内侵,或久病损及肺、脾、肾三脏,因此阳气衰弱,气化失态。
如肺的宣肃通调渎职,脾的运化转输无权,肾
的蒸腾气化无力,开合失司等。
上、中、下三焦气机不畅,起落进出之机关皆不
通利,致使水津气化阻碍,水因气阻,气因水滞,水液聚集泛溢于肌腠,则发为
水肿。
若以肺、性情化阻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上;若脾肾气化阻碍为主,
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下。
三焦病变之症状及其发活力理,与脏腑病机相关部分同样,不再重复。
基础中医学:三焦
关于三焦的具体形态和位置尚无 定论,争议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 种认识:
1、脏腑三焦,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 大腑:即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间隙互 相沟通所形成的通道
2、部位三焦,上、中、下焦的合称
上焦——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等。 中焦——横膈以下至脐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等。 下焦——脐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肠、小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特点
"渎",即水沟,为排水渠道之意。下焦主泌别 清浊,排泄二便,这个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肾、小肠、 大肠、膀胱的功能。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三焦各部的生理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上焦特点
上焦如雾指上焦有宣发精微与卫气,以雾露弥漫 的状态营养于肌肤、毛发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故上焦的功能,实际体现为心肺的气化输布作用,关 系到营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特点
中焦如沤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 如水谷的受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 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血液等。
肠等。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三焦的总体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难经》)
2、运行水液——水液运行以三焦为通道。三焦对水 液代谢的协调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 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 道利,故曰决渎之官—《类经•十二官》
通三焦就是通全身,讲三焦经一个穴位,通气机、行水液、助运化
通三焦就是通全身,讲三焦经一个穴位,通气机、行水液、助运化1、何为三焦?三焦经是从手无名指指走到面部侧面三焦是中医的名词,是西医所没有的。
人体“五脏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
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
2、三焦有何作用?(1)通行气机:人体的主电线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2)通行水道:人体的主水管“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
三焦能“通调水道”,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当于人体的主水管。
上焦的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的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的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3)运化吸收代谢食物“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
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营养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其中,上焦有输布精微营养之功;中焦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食物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3、一个穴位,通三焦、通全身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相当于无名指肌腱远端腕关节处靠近第五掌骨方向边缘凹陷处原穴是什么意思呢?原,就是根本,一条经络的原穴就是这条经络的气血的根本,就是脏腑元气汇聚的地方,它最善于调理本脏腑的功能或病变。
所以我们艾灸或拍打三焦经的原穴,就可以通行我们的气机、水液代谢、食物吸收代谢。
特别是每天晚上九点到十一点这段时间刺激阳池穴最好,是三焦经的循行时间特别是手脚在冬季易长冻疮、冷的人,一定要艾灸阳池。
顾名思义阳池,阳气汇聚的池子,它可以增加阳气,还能使阳气的运行更加顺畅,输布更为有力,可以有效到达四肢末端,从而对手脚起到很好的温煦作用。
三焦相连之个人见解
三焦相连之个人见解
三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成直接影响关系。
治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是一个整体,一个方面出现问题,一定会连带另外一方面也出现问题的。
治病一定要找出病根,再根据病根的情况,找到病根相连带出现的病情,从而全方面治疗,不然病就不能痊愈。
三焦是上、中、下的关系,它们是管道般连通的。
无论任何一焦出现问题,日久也会引起三焦都出现问题。
假如下焦湿热,不能下泄;热往上行,日久必然会导致中焦湿热,脾胃不运;最后发展到上焦燥热,出现头痛失眠等证;
实例:脾气虚不能运化。
属中焦之证,若不及时治理,水谷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而滞留于胃内,时间过久将在肠胃中腐蚀而不能成为水谷精气被吸收。
将视为糟粕流入下焦。
而水谷微精本来就是湿热之物,流入下焦将会湿阻下焦而不能排泄于体外,出现便秘,无尿等症。
日而久之热气蒸蒸日上将会反影响到时中焦,使中焦湿热,胃热消谷,使人吃不知饱,大量进食后更加重湿热的程度了,出现嗳气、、口干、作呕等症。
最后,中焦热气将会升至上焦,出现头痛、失眠、耳鸣等症。
假如这时只治疗中焦之症:补中益气,但是下焦的湿热末祛除,脾气运但是下焦仍湿阻,中焦畅顺,下焦热气还是会导致中焦再度湿热、继而影响上焦的。
所以要根治,一定要三焦齐治,补中益气,祛除中、下焦湿热才行。
开药以补中益气为主;除下焦湿热为辅;稍加除上焦燥热之药更佳。
辨证可从十二经脉位置、二便、舌头、脉搏、气色来辨认病情位置所在,从五行相生相克找出病根与相连疾病,再根据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气血)来治理。
治理期间要根据五行相生相克适当忌口。
三焦理论
1.三段三焦说: 上焦:胃上口上至舌下 中焦:胃上口至胃下口 下焦:胃下口下至二阴
此外,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谓: “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呼为三 焦。”
2.油膜三焦说: 3.腔子三焦说:
4.胃部三焦说:
清代季罗美撰《内经博义》,根
据三焦经气的循行,与胃经的循行如出一 辙,独倡三焦为胃部之说,谓:“阳明胃 之经络,……与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 特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之 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之所施,其气为 腐熟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实相 火所居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 上焦为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 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 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
(二)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
1.六腑之一的三焦: 源于《内经》,为五脏六腑之一,
有形质,其功能表现为六腑的共同功能 特征,“以通为用”传而不藏。 2.“元气之别使”的三焦:
见于《难经》所述,无形质,其 功能具有“主持诸气”,突出地表现在 对整个消化过程的作用。
3.人体上、中、下三处部位合称的三焦:
因此,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 人体气化之功能,为元气通行和水谷运 行的道路,并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密切关 系。简单来说,三焦有“温煦”、“腐 熟”、“决渎”三大生理功能。这三项 任务,由上、中、下焦分工职掌,以三 焦“气化”为契机提供的,并以肺、脾、 肾三脏协作完成。
(二)三焦的病理
由于三焦在生理上有着重要的作有, 又和人体内脏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 此三焦的病变,可概括分为自身的病变与相应 脏腑共同发生的病变。 1.三焦自身功能失调:
三焦字义: 三:阴阳生化和众多之义
《说文》有:“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 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 也。”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9-01 13:23:10查看( 47 ) / 评论( 1 ) / 评分( 5 / 0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名无形,也是多年来学术争论的焦点之一。
就部位而言,膈以上心、肺为上焦;膈与脐之间脾、胃为中焦;脐以下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历代医家多指胸、腹膜与大网膜者,也有说指淋巴系统回收水液者,莫衷一是。
实际上三焦并非独立的内脏,而是脏腑的分类定位和参与气化的的脏腑的综合功能。
三焦总司人体的气化,就是指整个新陈代谢全过程。
《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的心肺能宣发由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使之遍达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供给各组织器官以丰富的营养,就好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全身。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脏密切配合完成上焦敷布营养的功能。
二者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中焦脾胃的功能是腐熟沤渍食物,使其中的精微物质气化以化生营气,所以说中焦主化。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
脾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相互协调完成中焦腐熟水谷的功能。
下焦主要功能是泌别清浊,排出大小便。
水液经肾脏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并排出体外。
肝脏并不在脐下,却归下焦者,何也?原来肝主疏泄,物质的分解代谢和最终产物形成都是在肝内完成的。
如尿素是氨基酸的最终产物,就是在肝内由氨合成的。
(肝内合成糖原等为了储藏,该功能在中医上应属于脾。
)肝的疏泄与肾的封藏功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肾脏的滤过、分泌、重吸收过程的协调控制。
例如钠离子的重吸收还是排泄的多少,就是由肝、肾的疏泄和封藏来决定的。
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也是由肝肾的疏泄封藏来协调决定。
三焦概念辨析
三焦概念辨析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为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对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行水谷和运行水液。
其中,运行水谷是指三焦具有疏通诸腑、运行津液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通道。
通过三焦的运化作用,人体内的水液得以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运行水液是指三焦具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通过三焦的调节作用,人体内的水液得以正常输布和排泄,保持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中医理论中,三焦还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其中,上焦主宣发和升发阳气,主要功能是输布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至全身各处;中焦主运化水谷,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下焦主排泄糟粕和尿液等废物,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水分。
总之,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和调节作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对三焦功能的调节和治疗,可以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
中医三焦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中医三焦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三焦学说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然而,对于三焦学说的理论基础,却一直是中医界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要理解三焦学说的理论基础,首先需要明确三焦的概念。
三焦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实质性脏器,而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
三焦被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涵盖了人体的多个脏腑和生理功能。
从生理功能来看,三焦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
上焦如雾,主心肺的宣发输布功能,将气血津液散布到全身,以濡养肌肤和脏腑;中焦如沤,主脾胃的消化腐熟功能,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下焦如渎,主肾与膀胱的排泄功能,将代谢后的糟粕排出体外。
这种对气血津液运行和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三焦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医的整体观念也是三焦学说的理论支撑。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三焦作为一个贯穿全身的功能系统,将五脏六腑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人体内部的协调统一。
例如,上焦心肺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影响到中焦脾胃的运化,进而影响下焦肾与膀胱的排泄。
反之,下焦的病变也可能向上影响到上焦和中焦。
阴阳五行学说在三焦学说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都与三焦的功能密切相关。
从阴阳角度看,上焦多为阳,下焦多为阴,中焦则为阴阳转化的枢纽。
在五行中,三焦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以及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都有助于解释三焦功能的正常与异常。
经络学说也是三焦学说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
三焦与经络系统相互沟通,通过经络的气血运行,实现三焦的生理功能。
例如,手少阳三焦经与三焦的关系密切,其气血的盛衰和运行通畅与否,直接影响三焦的功能。
再者,气化学说对理解三焦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的气化过程包括了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代谢,而三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实现了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输布,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此外,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总结,为三焦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依据。
“三焦”概念再认识和启示
“三焦”概念再认识和启示
“三焦”的概念,在大陆的医学教材和中医医生的概念中,它总是作为人的生理作用论述,鲜有把它从病因病理病机方向理解。
从中外中医学家的论述看,把“三焦”定义为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但对“三焦”功能定义为“水气运行通道”是符合临床病理发展的,非此,它们就会自相矛盾或不能完全解释。
台湾现代中医学家倪海厦,继承了清朝中医学家唐容川的认识,把“三焦”理解为遍布内脏、肌肉、骨骼的结缔组织。
直观的观察就是肌肉间遍布的油膜。
所以“三焦”的上焦,也包括脑间质,中下焦也包括淋巴系统、肺泡间质、胸膜、腹膜、骨膜、肌肉和关节韧带。
如果这样理解,许多疾病便有了系统解释的理论基础,也便有了可以循迹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中医“八法”就回归了它们的本义:治疗手段,而不是同时也当成了病因所在。
人体的病机,就是在精气、水精的产生和输送过程中产生的偏差积累,以及人身产生代偿不足的积累。
肿瘤是三焦、经络的不通畅发生局部水精积累后果;高血压、糖尿病是组织器官对人体水精不足的失代偿;杂病是精气不足、水津化生、输送、润泽的失代偿,亚健康状态是这种失代偿没有积累到足以产生严重病理结果的程度。
“三焦”概念的更新,可以解释“运输”环节产生的偏差积累。
使“三焦通利”,我们把它当成了一种治疗慢性病方法,我们也从前人的医案中找到了一组药物,同时打开了治疗肿瘤、高血压、肾炎的思路并找到了治疗方法。
荣道国医诊所。
三焦 原理
三焦原理
三焦原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三个主要焦点,分别是心火、脾气和肾水。
三焦原理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以解释和调节人体内的能量和平衡。
首先,心火指的是人体心脏的功能,它代表了情绪、精神和意识活动。
心火的旺盛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如果心火过旺,人会感到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如果心火不足,人会感到情绪低落、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通过调节心火的平衡,可以改善情绪和精神状态。
其次,脾气是指人体脾胃的功能,它代表了消化吸收和能量转化的能力。
脾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营养吸收和能量代谢。
如果脾气过虚,人会出现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消化不良等问题;如果脾气过旺,人体会出现消化过度、体重增加等问题。
通过调节脾气的平衡,可以改善消化和营养吸收的问题。
最后,肾水指的是人体肾脏的功能,它代表了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水液代谢。
肾水的平衡与否影响着人的健康和生命力。
如果肾水不足,人会感到疲劳、腰膝酸软、咳嗽、口干等症状;如果肾水过盛,会出现尿频、夜尿增多等问题。
通过调节肾水的平衡,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提高免疫力。
综上所述,三焦原理是中医学中用以解释和调节人体内能量平衡的理论。
通过调节心火、脾气和肾水的平衡,可以改善人体的情绪、消化和生理功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三焦经作用原理
三焦经作用原理三焦经是中医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讲述了人体内三焦的作用原理。
那么,什么是三焦经?三焦经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三焦经。
三焦经是指中医学中的三焦经络系统,它是连接全身各个部位的重要通道。
三焦经包括了手三焦经、足三焦经和胆经,它们贯穿了人体内外的各个部位。
三焦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它们起到了连接和调节全身各个部位的作用。
那么,三焦经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呢?三焦经通过运行气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目的。
它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运行气血:三焦经通过运行气血,使气血得以顺利流通。
气血的流通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它能够滋养身体各个部位,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
2. 调节阴阳平衡:三焦经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三焦经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相对平衡,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3. 连接各个部位:三焦经贯穿了人体的内外部位,连接着各个脏腑组织。
它能够将人体内外的各个部位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这样,人体各个部位的功能活动就可以协调进行。
4. 调节机体功能:三焦经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
它能够通过运行气血,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内分泌系统等,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三焦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它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连接各个部位、调节机体功能等,保持人体的健康。
它的作用原理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三焦经的作用原理,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保护人体健康。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对三焦经的作用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焦经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连接各个部位、调节机体功能等,保持人体的健康。
它的作用原理非常复杂,但又十分重要。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相信三焦经的作用原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对于保护和促进人体健康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来聊一聊“三焦”(下)
让我们来聊一聊“三焦”(下)三焦的近属关系如上所述,三焦这个大腔隙,和所有其他脏腑均有关联,但与人一样,关系总有亲疏远近之别,因此,我们就选择几个三焦的“近属”,聊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再多维度地认识一下三焦。
一、三焦与肾1.肾五行属水,卦象为☵。
两肾之间为命门,系人体原气生发之处,为坎中之阳;命门同时也为焦原,是三焦膜油发源之所,命门相火布于三焦。
因此肾与三焦相通,两者之间存在胚胎发育上的源头关系。
2.肾藏精,主生育。
而三焦的募穴“石门”,在脐下二寸,可说与子宫处于同一区域,《针灸大成》曰此穴妇人禁针禁灸,犯之绝子,由此可见三焦与肾在生育方面的紧密关联。
当然,现代社会如果找“靠谱”的中医针刺此穴则可以起到避孕的作用。
3.两肾之间命门所发人体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在十二经脉巡行的四肢部位留止的地方就是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神门),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京骨、丘墟、冲阳、阳池、腕骨、合谷),合为十二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且有双向调节作用。
《难经·六十六难》云:“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 因此,十二原穴,不但可以让我们见识到三焦的功能,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三焦和肾的关联关系。
4.《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肾开窍于耳,从三焦经巡行耳部路线,也可看出其与肾的关联性。
5.肾为水藏,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府,肾为三焦、膀胱之主。
三焦的概念及功能
三焦概念及功能2009-05-26 11:14三焦是中医特有概念,也是具有争议较多概念。
三焦,为六腑之一,及心包络(膻中)相表里,有名而无形。
从部位而言,分上焦、中焦、下焦。
上焦指胸膈以上部位,功能以“宗气”为代表;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功能以“中气”为代表;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功能以“原气”为代表。
焦有热之意,可理解为活力、力量。
名词释意:宗气: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脾胃所化营卫之气结合而成。
积于胸中,形成气海,上出喉咙,助肺发声;上贯心脉,助心行血;下注丹田,资养原气。
中气:泛指脾胃之气。
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之气,上输于肺,其中清部分形成营气,运行于脉内;浊部分形成卫气,运行于在脉外。
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
藏于丹田,籍三焦、经络为通路运行于全身。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得到元气温煦、推动及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生理功能,维持着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活动。
概括而言,三焦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通行诸气,正如《难经·三十八难》所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
”二是运行水液,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言:“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水液上下运行,全赖诸气升降运动,而诸气又依附于津液而得以升降运行。
因此,气运行道路,必然是津液升降通路,而津液升降通路,也必然是气运行通道。
在上一节水代谢中曾提到肺在水代谢中作用,即通过肺气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
可见,肺脏宣发及肃降功能健旺对三焦功能发挥起到关键作用,进而对气及津液正常运行起到保证作用。
因而,在日常中我们应重视对呼吸调节。
在“风咳”一节提到“妃面浮如盘,是气逆之象,亦是肺通调水道之职不利之象”。
现在就可深入理解到,妃面浮是由于肝升肺降之间平衡被打破后,肺气不降反逆(出现咳嗽),使三焦通调水道功能失职,而出现“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现象。
三焦---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三焦---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脏象概述1.三焦的含义“三焦”这一术语具有多种含义。
其一,在脏象学说中,属六腑,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又名外腑、孤腑。
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三焦。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类经·脏象类》)其二,在辨证学中,为温病学辨证纲领。
见《温病条辨·卷二》:“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
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温邪一般先人上焦肺(可逆传入心包),然后传至中焦脾胃,若再不解,可深入下焦肝肾。
其三,在推拿学中,为推拿部名称,用于治疗心气冷痛等,其具体部位不一。
(1)位于总筋穴与天河穴之间。
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2)位于无名指中指腹面。
见《小儿推拿广义》。
(3)位于中指腹面。
见《幼科铁镜》(4)位于中指近端指骨腹面。
见《推拿仙术》。
本节所言之三焦,为六腑之三焦。
2.三焦脏象含义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机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一)六腑之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五腑相同,是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脏器,并有自身的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三焦的形态结构,据多年来的研究和考证,大多认为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
这些组织充填于腹腔脏腑之间,结构比较松散,能通透水液,可为胃肠中水液渗透到膀胱中去的通道,与六腑的中空有腔的形态结构特点相符。
《灵枢·经脉》所说“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循属三焦”;“心主手阴心包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说明三焦是位于腹中的实体性脏器。
话说三焦
话说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有运化水谷精微、通调全身水道、调整全身气化三大功能。
腑是指空腔器官,但三焦这一腑就是机体组织间的大空隙和机体组织微小结构间的小空隙所在,气血要灌注在这些间隙以营养机体,在人体的作用犹如空间在万物中的作用。
三焦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各自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1.何谓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有运化水谷精微、通调全身水道、调整全身气化三大功能。
2.简析气化气化指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的推动变化作用。
如把精化为气。
气有六大功能:推动、温煦、濡养(营气)、防御、固摄、气化。
气的运转机制出现障碍,叫“气机失调”,出现这种情况人就要生病;“百病生于气”3.三焦的位置《灵枢本输篇》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说它是体内起沟渠作用的腑,是一个单独的腑,六腑都结合在三焦上。
《金匮要略》第一篇解释腠理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腠理就是从皮肤到脏腑的纹理,三焦中的元气、真气在这里流通、聚会,是血气灌注的地方。
”机体组织的纹理,是组织微小结构之间的间隙。
气血要灌注在这些间隙以营养机体。
4.三焦的作用腑是指空腔器官,但三焦这一腑就是机体组织间的大空隙和机体组织微小结构间的小空隙所在,所以,这一腑是有空腔而无实体的。
这些空隙外通自然界,内至骨骼、脏腑,气血通过这些空隙营养机体,外邪也通过这些空隙侵犯人体。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
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三焦在人体的作用犹如空间在万物中的作用。
万物在空间中生存发展,获取阳光、雨露和空气,又把垃圾、废物排放到空间。
细胞也从三焦中获取营养,把废物排入三焦。
“三焦”中的水液,其中生理、病理产物都有,成分复杂。
若是其中水分太多,就形成水肿;气体太多,就形成气肿;废物太多,就结为痰湿淤血。
体外的空间是万物生存的外环境,体内的三焦是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的生理功能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叫三器。
它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位于胸腔、腹腔和下腹部。
三焦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下面将分别介绍。
1. 上焦:上焦位于心脏和肺脏之间,主要功能包括呼吸、吸收营养和润泽肌肤等。
其中,上焦主管呼吸,通过肺脏的气化作用,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维持机体的气机畅通。
上焦也参与胃肠道的吸收消化功能,通过脾脏和胃的作用,将食物消化吸收,并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此外,上焦还通过汗腺的泌汗功能,调节体内水分,保持肌肤润泽。
2. 中焦:中焦位于胃和脾脏之间,主要功能包括消化和吸收食物、运输水液和排泄废物等。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将进入胃中的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分解为六淫(酸、甘、苦、辛、咸、寒)和五味(酸、甜、苦、辣、咸),然后通过脾脏的作用,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同时,中焦还负责运输水液,通过胃和脾脏的作用,将体内的水液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维持机体内部环境平衡。
中焦还参与废物的排泄,通过大肠的作用,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3. 下焦:下焦位于小腹和盆腔之间,主要功能包括排泄废物、生殖和泌尿等。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通过膀胱和大肠的作用,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维持机体的清洁。
下焦还涉及生殖和泌尿功能,通过肾脏和生殖系统的作用,控制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维持生殖和泌尿系统的健康。
总之,上焦、中焦和下焦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位于胸腔、腹腔和下腹部,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上焦主要负责呼吸、吸收营养和润泽肌肤;中焦主要参与消化吸收食物、运输水液和排泄废物;下焦负责排泄废物、生殖和泌尿等功能。
这三个焦共同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进行,保持人体的健康。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首席医学网 2010年03月02日 16:31:53 Tuesday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颅脑解剖技术研修班∙肝病学科新进展研修班∙心律失常现代诊疗会议∙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老年疾病循证应用会议∙小儿心血管疾病会议∙第13届国际急诊学大会∙临床检验及设备展览会∙白内障人工晶状体会议∙全国疑难重症肝病大会∙四届长城国际男科论坛∙2010世界心脏病学大会∙泌尿外科学临床研修班∙股骨头坏死修复论坛作者:孟子邹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湖州 313000加入收藏夹【摘要】综合分析《黄帝内经》、《难经》等医著对三焦的论述,探讨三焦的基本原理。
剖析“三焦”二字的字形字义。
中焦蒸津液,泌糟粕,为烧烤中心;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蒸气散发营养全身场所;烧烤后剩余物经过下焦形成大小便并排出体外。
三焦与“烧烤”有关。
【关键词】三焦;三焦学说;字义考查;内经;难经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无论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讨和发展,还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都显得十分重要,但至今三焦概念不仅不明,而且在中医学术界中众说纷纭,还存在较大争议。
笔者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又研讨历代医家研究三焦的学术成果,结合工作实际,对三焦基本原理得出初步认识。
1 三焦的字义考查三焦的初步探讨应从“三”、“焦”二字字义研究开始。
“三”、“焦”二字早期见于距今已经已有二千多年的秦汉以前的医学经典中。
由于字义不断衍变,“三”、“焦”二字的本义与现在的汉字字义差异较大。
1.1 “焦”的字义考查从字形的结构分析,三焦的“焦”字字义与“烧烤”之义有些相似。
近代学者左民安认为:“‘焦’字是个会意字,上部是‘隹’,下部是‘火’,即用火烤鸟。
”[1]“隹”字,甲骨文的形象像鸟的样子,上部是头,嘴在左方,向右的两笔是翅膀,向下的两笔像爪子。
《说文解字》认为,“隹”是短尾巴鸟的意思。
金文就更像一只头朝左的短尾巴鸟,其下部是一只爪子。
小篆也有点鸟的样子,可是到了楷体,很难看出鸟的样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首席医学网 2010年03月02日 16:31:53 Tuesday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颅脑解剖技术研修班∙肝病学科新进展研修班∙心律失常现代诊疗会议∙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老年疾病循证应用会议∙小儿心血管疾病会议∙第13届国际急诊学大会∙临床检验及设备展览会∙白内障人工晶状体会议∙全国疑难重症肝病大会∙四届长城国际男科论坛∙2010世界心脏病学大会∙泌尿外科学临床研修班∙股骨头坏死修复论坛作者:孟子邹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湖州 313000加入收藏夹【摘要】综合分析《黄帝内经》、《难经》等医著对三焦的论述,探讨三焦的基本原理。
剖析“三焦”二字的字形字义。
中焦蒸津液,泌糟粕,为烧烤中心;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蒸气散发营养全身场所;烧烤后剩余物经过下焦形成大小便并排出体外。
三焦与“烧烤”有关。
【关键词】三焦;三焦学说;字义考查;内经;难经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无论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讨和发展,还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都显得十分重要,但至今三焦概念不仅不明,而且在中医学术界中众说纷纭,还存在较大争议。
笔者查阅多方面的资料,又研讨历代医家研究三焦的学术成果,结合工作实际,对三焦基本原理得出初步认识。
1 三焦的字义考查三焦的初步探讨应从“三”、“焦”二字字义研究开始。
“三”、“焦”二字早期见于距今已经已有二千多年的秦汉以前的医学经典中。
由于字义不断衍变,“三”、“焦”二字的本义与现在的汉字字义差异较大。
1.1 “焦”的字义考查从字形的结构分析,三焦的“焦”字字义与“烧烤”之义有些相似。
近代学者左民安认为:“‘焦’字是个会意字,上部是‘隹’,下部是‘火’,即用火烤鸟。
”[1]“隹”字,甲骨文的形象像鸟的样子,上部是头,嘴在左方,向右的两笔是翅膀,向下的两笔像爪子。
《说文解字》认为,“隹”是短尾巴鸟的意思。
金文就更像一只头朝左的短尾巴鸟,其下部是一只爪子。
小篆也有点鸟的样子,可是到了楷体,很难看出鸟的样子了。
在上古,“隹”与“鸟”实为同一个字。
“‘焦’的本义是指古人捕获鸟雀之后,用火烧烤,使之熟黄,食之香美,造字时用短尾鸟作为对象。
”[2]“焦”字指“烫焦”,即烤黄,并非烤焦,“焦饭”是指烧黄了的饭,而不是指烧成炭的饭,这与现代所说的“焦”的词义不尽相同。
1.2 “三”的字义考查“三”字在中国古代具有特别的意义,有深度的含义,强调事物应从三个层次来说明问题。
如《战国策·齐策》云:“狡免有三窟”。
又如,《周易》有乾、坤、震、坎、离、巽兑、艮八卦组成,而每个卦都是三个爻组成。
三个爻的卦与三个爻的卦重叠,又变成六个爻,变成新卦,继而形成八八六十四卦。
又如,《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络中,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等等。
因此,三焦之中的“三”,如同上面的情况有些相似,即把“焦”的程度分成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了说明“焦”特殊形式的三个流程。
2 《内经》对三焦的论述《内经》对三焦的形状、功能等方面说明比较具体,揭示了三焦的一些重要特征。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六气脏象论第九》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内经》认为三焦具有“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功能,即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有一定的关系。
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仓廪之本,营之居,名曰器”;三焦是人体内部疏通“沟渠”的官员,水液在体内的运输、转化和排出,需要依靠三焦才能完成。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认为饮食进入胃脘后,其营养成分需经过三焦中“两焦”后,分成营卫之道,输布全身。
指出的“两焦”,不同医家有不同的看法。
唐医家孙思邈认为“两焦”指上焦与中焦,即:“夫上焦如雾,其气起于胃上管。
”“中焦如沤,其气起于胃中管”。
明医家张介宾认为“两焦”指上焦与下焦,即“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二焦以溉五脏之至也。
”二位医家对“两焦”的具体指向有一定争议,但二位医家都认为“两焦”是三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内经》认为中焦的主要功能“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并能“化生血液。
”《灵枢·营卫生会》云:“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
功能是将停居在胃中水谷,化成糟粕后,然而全部向下到达大肠,然而“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着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认为上焦的特征是:“宣五谷味”、“熏肤”、“若雾露之溉”,突出是一个“熏”字;中焦的特征是:“泌糟粕,蒸津液。
”突出是一个“蒸”字;下焦的特证是:“渗而俱下,济泌别汁。
”突出是一个“渗”字。
概括起来,具有“熏”、“蒸”、“渗”的功能。
3 《难经》对三焦的论述《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二乳间陷者也;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蚀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
”认为三焦是水谷的道路,是“气”开始和终结之处。
上焦者位置在心下膈,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位置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蚀水谷;下焦位置在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
《难经·三十八难》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
”认为三焦是原气之别的地方,它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属手少阳经。
概括《难经》关于三焦位置和功能方面的论述,可综述为:上焦位置在心下下膈;中焦位置在胃中脘,同胃的位置完全一样;下焦的位置在膀胱上口。
三焦有名而无形,具有输送原气、主持诸气的功能。
4 历代医家观点4.1 无形三焦说唐朝医家孙思邈认为三焦是“有名而无形”,《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云:“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
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
合而为一,有名而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
”4.2 有形三焦说宋朝医家陈言认为:三焦是有形可见的。
陈言撰的《三焦精府辨证》云:“古人谓左肾为精府,其府膀胱,右肾为命门。
三焦者,有脂如手大,正如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二脊,而上贯于脑,所以经云:‘丈夫藏精,女子系胞’。
以理推之,三焦当有形可见。
”陈言指“古人谓左肾为精府,其府膀胱,右肾为命门,三焦有脂如手大”,所指的古人是谁?其条文引自何处?并没有作详细说明。
4.3 腔子三焦说明朝医家张介宾认为,三焦的范围极其大,它包括脏腑外面的部分,又是躯体的部分,把各个脏器都包罗在内,具有一个空腔的大腑,所以三焦在脏器之中起到沟渠的作用,有孤府之名,亦有大府之名。
《难经》称三焦“有名而无形”。
张介宾撰写的《三焦胞络命门辨》中云: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名。
《难经》谓‘有名而无形’,诚一失也。
”4.4 网油三焦说清朝医家唐容川认为:“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连之油膜也。
”[3]。
清朝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引用了论述当代医家唐容川三焦的观点,认为三焦是“网油”。
网油指西医解剖学上的大网膜。
其中最主要理由有四个:一是三焦有横有纵,网油纹理最显著。
二是认为《黄帝内经·本藏篇》中把三焦与膀胱一样,可以辨别厚薄缓急直结,应为有形之物,膀胱是如脂膜状的质地,三焦与膀胱相关,所以也应该是脂膜状的质地,即是网油。
三是三焦的经络是手少阳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络属,相络属的脏腑其外形也应该相似,心包是脂膜,三焦亦应该是脂膜。
四是三焦之源是肾间动气,肾间动气之处即相火。
而网油与命门(右肾)相连,所以命门中之动气,是三焦之原。
综上所述,无形三焦说、有形三焦说、腔子三焦说、网油三焦说等不同观点,给后人学习三焦理论产生了各种误区,不知孰对孰错。
要知道三焦的本质,只有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焦原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5 笔者观点三焦属六腑之一,它应该具备六腑的功能“传化物而不藏”的特性,任何关于三焦说的基本观点不能与三焦具在“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相冲突,否则就违背了三焦是六腑的基本特性。
归纳综合以上观点,三焦的基本原理得到清晰:中焦是对五谷食物进行“泌糟粕、蒸津液”的过程,经过“蒸”后,五谷气味得到蒸发,形成如雾状蒸气,向两焦(上焦、中焦或下焦)发散,经过营卫之道,熏蒸皮肤,营养全身,润泽毛发。
它的发散程度好象雾露灌溉大地一样,又细又密。
经“蒸津液”和“泌糟粕”后,其糟粕又经过回肠到达大肠。
下焦又对这部分糟粕再分离,把其中水分慢慢渗入到膀胱,变成小便,余下的糟粕在大肠形成大便。
其中,中焦的关键作用是“泌糟粕、蒸津液”的过程。
所以,《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特别强调:“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灵枢·五味五十六》再次强调认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
关于“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的解释,笔者认为,三焦经过了“蒸津液”的过程,水液与水谷精液蒸发后形成雾露之状,布散全身,使全身得到濡养,说明三焦,它是担任疏通水液及水谷精液的“沟渠”的官员,水液在体内经过的过程是通过三焦完成的。
关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解释,笔者认为,三焦“泌糟粕、蒸津液”以及“蒸肤,充身,泽毛”等过程,需要“如雾”之状:中焦在“蒸”水谷精微时需要得到充分浸润,以便有利于吸收,需要“如沤”之状;下焦负责对排泄物的处理,所以排泄功能必须如沟渠排泄渠水一样,十分通畅,不使堵塞,需要“如渎”之状。
关于三焦“有名而无形”的解释,可能是中焦“蒸津液”以及上焦“蒸肤,充身,泽毛”等等全过程都无法看到,它的过程确实是无形的,而它的实际功能确实存在,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三焦确实存在“有名而无形”的特点,应与阴阳、经络等内容一样。
当然,《难经》指的三焦“有名而无形”的真实内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1]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498.[2]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15.[3]唐容川.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