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公开课教学说课

合集下载

《高祖本纪》说课课件

《高祖本纪》说课课件
张晶晶
说课题纲: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核心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四)教法学法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高祖本纪》是苏教版《史记选读》“不虚美, 不隐恶”专题的第一篇文章。本文记录了刘邦的生 平,发迹前为人侠义、放荡的经历和个性,以及楚 汉战争中由弱变强、一统天下、建立汉朝的全过程, 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刻画了人物多方面的性格, 塑造了一个知人善任、虚怀若谷、雄才大略但又不 乏缺点的帝王形象。
3
审美鉴赏与创 造
通过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帮 助学生更全面 客观地了解刘 邦这一人物形 象。
4
文化传承和理 解
让学生体会 司马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 虚美,不隐 恶”的史家 精神,同时 认识到树立 远大志向对 成功的重要 意义。
三、重难点分析
1
重点文言字词积累。
2 分析刘邦形象
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四、教法学法分析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情况
已有知识:《史记》体例 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鸿门宴》 汉高祖刘邦的人物形象有了大致了解
不足之处: 文言基础薄弱, 文本分析能力相对较差
三、核心素养目标、重难点
1
语言构建与运 用
结合重点字 词和文言现 象,锻炼学 生疏通文本 的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 升
通过对刘邦形 象的分析,帮 助学生进一步 掌握分析人物 形象的方法, 提升学生阅读 传记类文本的 能力。
学生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学法 教法
教师
启发式教学 引导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
7
五、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高祖本纪说课稿

高祖本纪说课稿

高祖本纪说课稿1、《高祖本纪》说课稿说课:闫秀明一、教材说明:《高祖本纪》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课文。

选修教材应当“摒弃全程灌输的模式,以培育学生探究创新精神为导向,以为学生解惑释疑为己任”。

二、学情说明:1.《史记选修》在高二第二学期上,学生已经学完了全部五本必修教材,具备了肯定的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对于文言文学生学生还存在肯定心理上的畏惧与隔膜心理,在课文阅读上经常存在阅而不读,读而不知,背而不明的状况。

文言阅读课经常觉得枯燥又无奈,尤其是《史记选读》这样全为文言文的教材。

三、设计理念说明:选修内容总体设计理念:释疑导学,探究拓展,激活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兴趣。

4、教材处理1.本节教学重点是:对刘邦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不虚2、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及互见法难点缘由:能够全面地正确地看待历史人物突破途径:通过课文以及补充的材料,已知分析未知。

2.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特别关键的。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纳〔分组商量法、问题商量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古人主见:“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动课程改革的今日,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学问,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3、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留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学问迁移法、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归纳法、练习法〕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其作用是:直观展示目标,及学生要探讨的问题,起到肯定的示范作用。

五、本课教学设计为了完本钱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支配的:1.先展示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高祖本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

4.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史记》的背景和作用,解释《史记》编纂的目的和意义,为学生打下基础。

2. 展示《高祖本纪》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提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和结构(30分钟)1. 介绍《高祖本纪》的作者司马迁,解释他为什么写《史记》。

2. 分析《高祖本纪》的整体结构,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部分。

3. 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梗概,着重介绍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建汉朝的过程。

步骤三:分析《高祖本纪》的阅读方法和分析技巧(40分钟)1. 教授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整体理解方法,包括了解作者的背景、时代背景等。

2. 引导学生对于《高祖本纪》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细节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3.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步骤四:课堂活动(3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分析《高祖本纪》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并通过展示向全班分享结果。

2. 分别从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等角度评价《高祖本纪》的重要性。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总结《高祖本纪》教学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历史文献,拓展对于汉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成果。

2. 学生对于《高祖本纪》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历史文献阅读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案教学设计完整,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符合标题描述所需求。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结构和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2)能够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刘邦的历史地位,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三、教学难点:1. 《高祖本纪》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对刘邦历史评价的客观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作者及文本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提炼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剖析刘邦的治国理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提炼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和统治策略。

4. 案例分析:选取刘邦典型事例,如“鸿门宴”、“韩信拜将”等,深入剖析刘邦的治国理念。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资源1. 《史记》原著,供学生查阅相关内容。

2. 相关学术论文和评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高祖本纪》。

3. 历史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如《大汉天子》等,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如教学课件、讨论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交流平台。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背景,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史记·高祖本纪》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史记·高祖本纪》选段重点词汇和句式: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进行解读和分析。

历史背景:介绍刘邦(汉高祖)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人物评价:讨论刘邦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史记》中的描述。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史记·高祖本纪》选段的内容,把握刘邦的形象特点。

分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解读选段:对选段进行逐句解读,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人物形象:分析刘邦在选段中的形象特点,如他的政治智慧、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等。

第三章:词汇和句式分析3.1 教学目标掌握选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词汇讲解:选取一些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讲解,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句式分析:分析选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解释其结构和意义。

第四章:历史背景介绍4.1 教学目标了解刘邦的历史背景,理解《史记·高祖本纪》的历史价值。

4.2 教学内容刘邦生平:介绍刘邦的生活背景、政治成就和历史地位。

《史记》背景: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写作背景,理解《史记·高祖本纪》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人物评价与思考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2 教学内容人物评价:讨论刘邦的人物形象,对他的政治成就和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思考题: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刘邦的人物形象对他的政治成就的影响,以及《史记·高祖本纪》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学目标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史记·高祖本纪》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

2. 刘邦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评价。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2. 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在《高祖本纪》中的运用。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和人物描写技巧,以及对刘邦形象的分析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高祖本纪》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以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史书关于刘邦的记载,比较不同作者的观点和叙事风格。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刘邦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加深对刘邦形象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祖本纪》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祖本纪》。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高祖本纪》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2)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认识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刘邦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地位和意义。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刘邦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成为汉高祖的历史原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联系历史背景。

(2)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高祖本纪》中的经典场景。

(2)各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高祖本纪(公开课最终)教学教材

高祖本纪(公开课最终)教学教材

重点掌握1-4段中的文言实词、文言 现象;
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并通过对比 阅读、互见法等初步分析刘邦的人 物形象,了解司马迁的“实录”精 神。
课后作业
1.整理1-4段中的文言实 词和文言现象; 2.熟读1-4段,并预习 5-8段。
(提示:感知人物形象,需要从 他的身世、身份、命运等着手)
文本研习 走近刘邦
2、文章2-4段,司马迁重点叙写 早年刘邦的哪些事情?
从刘邦的言和行中,你 看出刘邦是一个怎样性格的 人?
(提示:观其言,察其行,品其语,度其态)
对比阅读合作交流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 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本纪》)
( ǎo ) ( bēi 水边,堤岸)
(3)贳酒
(shì 赊欠)
(4)每酤留饮,酒雠数倍。(gū买 chóu售,卖
(5)折券弃责
出)
(6)喟然太息曰
(quàn 契据 )
(7)高祖常繇咸阳
(kuì 感慨)
(yáo 服役)
文本研习 初识刘邦
1、刘邦出生前发生了怎样离奇的 事情? 刘邦长得什么样? 早年的身份如何?
自私自利、凶狠残暴 2.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 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自私无赖、残酷寡情
总结形象

早年的刘邦,仁而爱人, 性情豁达,具有雄才大略,

抱负非凡。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形作动 与……交好)
公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名作动 安家)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使动 使……坐)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成就。

2. 简述《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史记》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对《史记》有所了解。

2. 教师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和意义。

3. 学生分享对《史记·高祖本纪》的初步认识和期待。

第二章:文本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文本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

2. 教师引导分析文本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形象。

【教学活动】1. 学生分段阅读《高祖本纪》。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人物特点。

3. 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第三章: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讨论《高祖本纪》中的争议性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刘邦的成功要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针对《高祖本纪》中的争议性问题进行讨论。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刘邦的成功要素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高祖本纪》。

【教学内容】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高祖本纪》相关的小品、漫画或其他形式的作品。

2.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解读和分享。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与《高祖本纪》相关作品。

2.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解读和分享。

3. 教师点评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高祖本纪》。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史记·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把握其历史形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回顾《史记·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2. 文学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如生动的人物描绘、精彩的叙事技巧等。

3. 批判性思维训练:讨论刘邦的历史形象,评价其功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关注《史记·高祖本纪》。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刘邦的历史形象,引导学生体会《史记》的文学特色。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刘邦的功过,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史记·高祖本纪》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刘邦和《史记》的相关研究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刘邦的历史形象。

4. 讨论话题:准备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刘邦的生平事迹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难点1. 《史记》的文学特色: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史记》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

《高祖本纪》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史记》中的《高祖本纪》。

本纪记载了汉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刘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默写《高祖本纪》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刘邦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2. 能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能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以及《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难点:《史记》的古文表述和文学技巧,以及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刘邦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刘邦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高祖本纪》的内容,包括刘邦的家世、起兵反秦、楚汉战争、建立汉朝等过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对《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解读。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邦及其时代的理解和看法。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高祖本纪》中的史料,对刘邦及其时代进行研究。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高祖本纪家世:刘邦的出生和家世背景起兵反秦:刘邦参与反秦起义的过程和贡献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的战争过程和结果建立汉朝: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和政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高祖本纪》的内容,绘制刘邦生平事迹的时间轴。

公元前256年出生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2. 请学生分析《史记》的文学特色和历史价值,并结合《高祖本纪》进行具体阐述。

《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将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史记》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如夸张、对比、描写等,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历史素养,激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及历史背景。

2. 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3. 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高祖本纪》中的历史事实与典故的解读。

2. 分析《高祖本纪》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史记》及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高祖本纪》,了解文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高祖本纪》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 《高祖本纪》是谁写的?2. 刘邦是如何成为汉高祖的?3. 文中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3. 合作探讨1. 《高祖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 《高祖本纪》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4. 教师讲解讲解《高祖本纪》中的历史事实与典故,解析文本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阅读其他篇目,如《项羽本纪》、《吕后本纪》等,比较它们与《高祖本纪》的异同。

2. 探讨《史记》在历史学和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了解司马迁的史学观和文学成就。

七、课堂互动1. 设置课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高祖本纪》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提高思辨能力。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训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史记·高祖本纪》,使学生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基本写作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学习史记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刘邦的生平事迹,《史记·高祖本纪》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刘邦的性格特点,《史记·高祖本纪》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刘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刘邦的性格特点,总结《史记·高祖本纪》的写作手法。

4. 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学习。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梳理《史记·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史记·高祖本纪》,加深对刘邦生平事迹的理解。

3. 学习《史记》其他篇章,了解史记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刘邦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史记·高祖本纪》写作手法的掌握。

4. 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史记·高祖本纪》。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邦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写作手法。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史记·高祖本纪》的原文及译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

高祖本纪公开课教案(共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富于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泛读)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氾水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

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第二部分(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氾水称帝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

(二)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高祖本纪公开课课件

高祖本纪公开课课件
高祖本纪公开课课件
在这门公开课中,我们将探索汉代帝王刘邦的传奇故事,以及他所创造的历 史性成就。
早年生活和出身背景
贫苦的背景
刘邦的家庭是农民,他从小就帮助家庭务农, 过着贫苦的生活。
从军起义
刘邦于年轻时加入一支义军,后引领士兵反抗 秦朝,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经济失利
在尝试经商和经营酒业之后,刘邦一事无成, 生活不断陷入困境。
汉高祖建立汉朝的过程
1
赤壁之战
在击败曹魏军队后,刘备和孙权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
2
汉中之战
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刘邦进军西部,打败了张骞和项羽等强大反对势力。
3
单独称帝
经过三年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势力,刘邦最终在前208年单独称帝,建立汉朝。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
开创漢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并 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中央政府。
我们的目标是揭露不只是关于汉高祖和汉朝的历史,更是关于历史中杰出人物和 曲折情节的秘密。
2
洞察人性
我们要探索刘邦作为一个人的情感、动机和决策背后的故事。
3
信息丰富
我们将提供详细的背景信息、多种解释和分析、以及有趣、生动和全面的图片来 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课程安排和讲师简介
时间和日期
10月1日至5日 10月6日至10日 10月11日至15日 10月16日至20日 10月21日
促进社会富裕
汉高祖为人民设立了许多税收减免制度,优化了土地分配政策,并在经济上开拓了河套平原。
关于高祖本纪公开课的介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史实严谨
我们将探索可靠的历史资料,并按照时间顺序还 原刘邦的一生。

苏教版《史记《高祖本纪》说课稿

苏教版《史记《高祖本纪》说课稿

苏教版《史记《高祖本纪》说课稿一、引言本次说课稿将介绍苏教版《史记》中的《高祖本纪》一章的内容。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撰写于汉代。

《高祖本纪》是《史记》的第一篇,记述了汉朝高祖刘邦的生平事迹。

通过学习这一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了解汉朝的兴起和刘邦的贡献。

二、背景知识在开始阅读《高祖本纪》之前,需要对汉朝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刘邦则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在秦朝灭亡后,刘邦带领起义军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并称汉高祖。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刘邦从少年时期起义讨伐秦朝,到最终迎接丰收的成果。

三、教学内容1. 少年的刘邦在本节中,主要介绍刘邦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

刘邦出身贫寒,但有着勇猛的性格和聪明的头脑。

他经历了多次战斗,最终聚集了一支庞大的起义军。

2. 反秦起义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刘邦领导起义军反抗秦朝统治的历程。

辑录了刘邦的讨伐秦军的战役,描述了他们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战胜了秦朝的强大军队。

3. 战胜敌对势力本节主要讲述了刘邦在战胜秦朝后,如何与其他敌对势力作战。

他通过一系列智谋和战略,逐渐消灭了一些敌对势力,稳定了局势,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 创立汉朝在这一章节中,刘邦在胜利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了汉朝,并成为了第一任皇帝。

他的政治才能和英明决策为汉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本节将详述他的治国方略和对内对外的政策。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高祖本纪》,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以及刘邦的重要地位;•理解刘邦从少年时期的成长,到最终建立汉朝的历程;•掌握一些古代历史术语和相关的汉朝政治制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掌握《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高祖本纪》对汉朝的影响。

教学难点:•难点1: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难点2: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高祖本纪》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刘邦的人格魅力,认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读学习《高祖本纪》一文,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分析其人格特点。

2.2 知识点梳理介绍《史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高祖本纪》中的经典语句。

3.2 教学难点分析刘邦的人格特点,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高祖本纪》,了解刘邦的生平事迹,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4.2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史记》相关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高祖本纪》。

4.3 课堂讲解分析《高祖本纪》的结构,讲解刘邦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刘邦的认识和看法。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邦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布置5.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本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6.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6.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刘邦的人物形象。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7.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7.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高祖本纪》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高祖本纪》的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勇敢、仁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高祖本纪》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

2.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高祖本纪》的背景、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高祖本纪》中的典型事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史记》和《高祖本纪》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案例分析:(1)分析《高祖本纪》中的典型事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高祖本纪》,理解文章内容。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

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富于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分组概括,同时点击重要字词和句式)(1)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2)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泛读)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钱万”,貌相奇贵得取吕氏。

5-17:见郦生,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赴鸿门谢罪,被封汉王,明烧绝栈道示无意东归,暗决策东进试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垓下打败项羽,泛水称帝。

18-20:雒阳南宫论成败,入都关中,未央宫举杯戏父,高祖还乡,崩于长乐宫。

3.请同学介绍刘邦,要求把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都介绍进去。

4.总结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4):刘邦姓氏、籍贯、家庭、出生以及做泗水亭长时候的事情。

第二部分(5-17):入关灭秦,打败项羽,泛水称帝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8-20):称帝之后。

(二)疏通本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

1.说说各个部分中哪些词语需要注意的。

(精读)(1)按组阅读,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

分组讨论回答。

(2)教师同时补充各组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字词以及句子。

(3)其他组的同学提出在预习中划出的不懂以及难懂的问题。

2.总结文言现象(分组课后完成)(1)通假字: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遂坐上座,无所诎沛中豪桀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诸吏人皆案堵如故非有所侵暴,无恐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兵罢戏下不如决策东乡(2)词类活用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坐之堂下:等于说“使之坐于堂下”,让他坐在堂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目:用眼色示意。

公始常欲奇此女欲约分王关中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诽谤者族沛公然其计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都彭城士卒皆歌思东归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深堑而守之为太上皇寿献酒致祝寿词。

(3)古今异义词股:大腿。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杨熊走之荥阳诸侯各就国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4)解释下列多义词。

固①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②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陂①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②陂九泽,度九山相①吕公者,好相人②相中山③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引①沛公引兵西②引入坐夺①遇刚武侯,夺其军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摄①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②摄行天子之政徇①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②……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张①又与秦军战於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②张饮三日略①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②南略邛、笮、昆明则①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②则学者至今则之益①益张疑兵旗帜②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伐①非有功伐②兴师东伐用①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②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③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解①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②项羽解而东归可①可四千余人②不可复用守①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②臣等以死守之信①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②卜人皆曰善,发书视之,信吉③言必信,行必果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筑①酒酣,高祖击筑②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③炀公筑茅阙门三、人物形象(一)学生讨论: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

“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

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

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三教九流”,兼收并蓄。

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汉四年“广武对话”,汉王数羽十罪,羽恼羞成怒,暗中用弩射中王胸,为了不让军中因主帅负重伤而军心动摇,他立刻弯下身子捂住自己的脚指头,大喊:“敌人射中了我的脚指!”鸿门宴上,差点遭暗算;兵败彭城,几乎被捕获;荥阳被围,不是纪信替代,定死羽手;广武伤胸,奄卧病创;平城之难,被匈奴困七日,九死一生┅┅可以说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

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

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

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二)总结形象1.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

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没有一味褒扬。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没有一味贬抑。

实录的精神。

四、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一)由补充材料看刘邦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

”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讨论课本48页第3题,可补充: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

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

家贫。

有姊,能鼓琴。

”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

”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

(《万石张叔列传》)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愿为假王便。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

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淮阴侯列传》)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

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

(《留侯世家》)④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

”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

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

”楚军皆呼万岁。

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

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信。

(《项羽本纪》)(二)明确这是《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互见法”。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

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

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

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三)讨论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方法。

1.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①“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

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

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

”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

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

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人物。

为太上皇祝寿3.用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