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桥核的功能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摘要由于干细胞的多潜能性,使得干细胞是人类疾病治疗的前景可观的细胞来源。

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扩展,干细胞用于疾病的临床治疗也在不断地发展,再加上各国政府的支持,干细胞的研究有望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天地。

本文中结了近几年来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以及其临床应用的现状。

关键词干细胞研究进展临床应用1干细胞的研究进展1964 年Lewis Kleinsmith and Barry Pierce 第一次分离和培养了畸胎瘤组织块的干细胞,1981年英国的Evans和Kaufman用延缓着床的胚泡首次成功地分离了小鼠胚胎干细胞,从而在全球掀起了有关干细胞的研究热潮。

1997年2月英国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威尔穆特博士等成功克隆出“多利”绵羊,1998年11月,美国Thomson和Gearhart分别用胚胎干细胞和胚胎生殖细胞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间架起了桥梁,为研究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在体外培养人体细胞和组织,利用ES细胞治疗疾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后,干细胞的研究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Friedenstein证明来自BM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在体内具有成骨的作用,这种细胞被认为是MSC,到1990s确定了MSC可以从不同于BM的来源分离出来(Erices A, Conget P, Minguell JJ. Mesenchymal progenitor cells in 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Br J Haematol 2000;109(1):235–242)。

现在整个医学界进入了用脂肪组织分化来的MSC用于组织损伤的状态。

间充质干细胞是潜在的治疗人类疾病的丰富的来源,一些临床试验正在运用这一丰富的来源。

2006年Takahashi and Y amanaka第一次成功的用Oct3/4,Sox2,Kif4和c-Myc四个因子将鼠的纤维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即诱导多能干细胞。

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

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

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桥臂又称小脑中脚,是3对小脑脚中最大者,是连接大脑皮质和脑桥、小脑的中继站。

近年来,关于桥臂病变的病例报道及研究明显增加,本文主要对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及总结。

01、桥臂的解剖及血供特点1.1 桥臂的解剖特点桥臂位于桥脑被盖部外侧,由连接桥脑和小脑的纤维束组成。

纤维的排列分为横向和纵向,纵向由皮质脊髓束、皮质脑桥束、皮质延髓束组成,穿过桥脑中央腹部,桥脑核与纵向纤维形成桥脑小脑束,向后延伸并从桥脑后方横向穿过桥脑中线进入小脑,呈扇形至小脑半球和桥旁,同时桥脑核通过内囊和大脑脚接受大脑皮质的非交叉投射,调整躯体动作的协调、精准。

1.2 血供桥臂的血供主要由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小脑上动脉(SCA)供应,AICA和SCA的末端在此连接成网,形成供血分水岭区域。

由于该部位变异多,小脑后下动脉(PICA)也可参与分水岭供血,75%的AICA起源于基底动脉(BA),少数源于椎动脉(VA),也可见AICA和SCA共同起源于VA,极少数由BA发出的小血管代替,几乎没有侧支循环。

02、临床病因学2.1 脑血管病桥臂梗死约占脑梗死的0.12%,可能与其特殊的组织结构及血供相关。

梗死机制并不完全明确,单侧桥臂梗死多见,约占所有桥臂梗死的94.4%,且66.7%合并后循环其它部位梗死,孤立单侧桥臂梗死和双侧桥臂梗死相对少见。

孤立单侧桥臂梗死大多见于AICA梗死,占所有AICA梗死的的0.9%。

眩晕和小脑性共济失调是AICA梗死的突出特征,且常伴有听力受损,还可有外展神经、面神经麻痹、Hornor征等。

Katsuhiko等认为AICA的主要梗死机制是AICA或其分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近端血栓形成或心源性栓塞,当狭窄位于BA近端或VA远端时,大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当狭窄位于VA的近端时,动脉到动脉栓塞为主要机制。

此外,孤立的AICA支配区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延伸至AICA阻塞管腔,AICA合并其它部位梗死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低灌注。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大脑皮层
纹状体 D2 ACh D1
SNc (DA)
GPi-SNr复合体
丘脑VA/VL
GABA
GABA
Glu
Glu
外侧苍白球
丘脑底核
GABA
GABA
Glu
Glu
黑质DA神经元减少,直接通路活动减弱,间接通路活动增强——运动减少 PD、苍白球毁损术、STN高频刺激
添加标题
Obeso, J. A., et al. (2014).The Lancet
添加标题

基底节运动功能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调节随意运动的稳定性、协调性
01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维持和调节身体姿态、肌张力
02
锥体外系功能解剖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锥体外系
CONTENTS
指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运动相关的神经核和神经传导束
01
前庭-小脑系统
02
基底节系统
03
其他 皮层(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 丘脑 红核 网状结构 脚桥核PPN 中缝核RN 蓝斑LC ……
04
《锥体外系疾病》刘道宽 蒋雨平
05
尾状核 CN
丘脑VA/VL
GABA
GABA
Glu
Glu
皮质-皮质环路
大脑皮层
纹状体 D2 ACh D1
SNc (DA)
GPi-SNr复合体
丘脑VA/VL
GABA
GABA
Glu
Glu
外侧苍白球
丘脑底核
GABA
GABA
Glu
皮层-皮层通路 直接通路&间接通路

脚桥核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

脚桥核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

明显 而 紧 凑 的 大 神 经 元 , 范 围 很 其 小 , 在 PN 尾 端 的 背 外 侧 可 见 。 仅 P 于 小 脑 上 脚 和 中 央 被 盖 束 中 的 小 或 中 等 神 经 元 组 成 , 成 了 P N 的 主 形 P

w r lt d t e u c lp n ie n ce s whc ly d a sg i c t l n te mo e n e u ai na h n e r ae op d n u o e e o t u l u , i h pa e inf a e i h v me t g lt 8t ei - n in r o r o
桥 核 有 关 , 桥 核 作 为 基 底 节 和 脊 髓 的 中介 核 团起 着 重 要 的运 动 调 控 作 用 。 动 物 实 验 和 I 研 核 柱 从 脑 桥 与 中脑 交 接 平 面 , 至 红 脚 临床 上 究 显 示低 频 电刺 激 脚 桥 核 可 明 显 改善 帕 金 森 运 动不 能 症 状 。 文章 针 对 脚 桥核 的解 剖 、 生理 、 经 神
A sr c : a isns i ae( D) i apo r s e erd g nrt edsre , s ln o 山 e b t t P r no s s P , r e i l n uo ee ea v i d rr ut gf m ed . c u i ia s P N ) P N a k de s g svy i o e i r l sd s t , P d 。 P c是 一 群 e sp u
其 摘 要 : 金 森 病 是 一 种 以 中脑 黑 质 多 巴胺 能 神 经元 变 性 缺 失 为 主 要病 理 变 化 的渐 进 性 神 经 系 的 内侧 和 背 侧 , 下 方 为 臂 旁 核 。 帕

脚桥核-改善帕金森病轴性症状的潜在治疗靶点

脚桥核-改善帕金森病轴性症状的潜在治疗靶点

中 国 图书 资 料 分 类 号 R 7 4 2 . 5 文献标识码
晚期 帕金 森 病 ( P a r k i n s o n " s d i s e a s e , P D) 人 出 现 步 态 失 调
输入。P P N的胆碱 能纤维 主要投射 到丘 脑 , 大约 占 6 0 % 。它

4 74 ・
中华 神 经 外 科 疾 病 研 究 杂 志 ( C h i n J N e u r o s u r g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 R e s ) 2 0 1 6 ; 1 5 ( 5
文章编号 : 1 6 7 1— 2 8 9 7 ( 2 0 1 6 ) 1 5— 4 7 4— 0 4
v e n t r a l i s i n t e r me d i u s t h a l a m i ,V i m) D B S也 不 能 改 善 HG D。不
下P P N存 在神经元 变性 。随着疾 病的进展 , 患者 P P N内胆碱
能神经元 逐 渐 减少 , 类 似 于黑 质 多 巴胺 能 神经 元 的破 坏 进
脊索的纤维性质是谷氨酸能的 。此外它 和脑干 内其他 核 团及 以及小脑 内核 团也存在相互联系 。这些为 P P N参与感觉 和运 动信息 的处理及反馈环路奠定 了解剖基础 。
2 .P D状 态 下 P P N组 织 和 电生 理 活 动 发 生 改 变 : P D状 态
S T N) 和苍 白球 内侧部 ( g l o b u s p  ̄ l i d u s p a r s i n t e r n a , G P i ) 深部 脑刺激 ( d e e p b r a i n s t i m u l a t i o n ,D B S ) 对 P I G D治疗 效 果 不显 著, 能显著 改善 P D患者 静 止 性震 颤 的丘脑 内侧 部 ( n u c l e u s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Key words:tumor;antineoplastic drugs;clinical usage;research progress
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 酶抑制剂还有培美曲赛(alimta,pemetrexed disodium,LY231514),
的疾病,因此,各国政府、机构及制药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对肿瘤研 AG337和BWl843U89等。LY231514主要的作用靶点是胸苷酸合
肿瘤形成及增殖与信号转导蛋白的突变、信号蛋白与配体结 合异常及有关酶功能异常有关,通过特异性阻断或抑制细胞信号 转导通路的各个环节有可能产生抗肿瘤作用。目前干扰细胞信号 转导通路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 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易瑞沙(iressa)、蛋白激酶C (PKC)与法尼基转移酶(Ft鹪e)抑制剂等1171。iressa是第一个t114,细 胞肺癌的靶向药物,可使上皮因子失去刺激癌细胞增长、转移与抗 药性的恶性转化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其疗效与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基因突变有关,在非吸烟者、女性和腺癌患者中疗效较好“”。 作为非小细胞癌的二线治疗药物,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 咳嗽、疼痛等癌症症状,有效率约为20%,中位生存期6—8个月, 副作用较少,常见副作用为皮疹、腹泻、皮肤干痒、肝功能异常、恶 心,但程度多较轻,少见而严重的副作用是问质性肺炎。近年来临 床研究“”加】显示,加用iress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单用标准化疗 相比并没有提高有效率、延长疾病进展时间及总生存时间,说明 iressa与化疗联合无益。Ishida等他110,为iressa可以作为伴有脑转 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同类药物埃罗替尼(erlotinib, Tarceva,OSI一774)能够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m1。美国已

高频电刺激脚桥核对苍白球内侧部氨基酸类递质及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高频电刺激脚桥核对苍白球内侧部氨基酸类递质及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 关 键词 1 帕金森病 ; 疾病模 型, 动物 ; 羟 多 巴胺 ; 电刺激 ; 苍 白球 ; 谷氨 酸 ; 氨基 丁酸 ; 大 鼠, S p r a g u e - D a w l e v Hi gh —F r e q u e n c y S t i mu l a t i o n i n t h e P e d u n c u 1 0 p O n t j n e Nu c l e u s o n Ne u r o n a l Ac t i v i t y a n d Ne u r o t r a n s mi t t e r s i n t h e GI o b u s Pa l l i d u s l n t e r n u s o f Ra t s
高频 电刺激脚桥 核对苍 白球 内侧部 氨基酸类递质及 神经元放 电的影 响
刘敏 杰
【 摘 要】 目的
林宇涵


焦 金菊
通过观察高频电刺激帕金森 ( P D ) 模型大 鼠脚桥核 ( P P N ) 对苍 白球内侧部 ( G P i ) 氨基酸类递 质及
神经元放 电的影响 , 探讨 电刺激 P P N治疗 P D的机制 。方法 将 7 O 只s D雄性大 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3 0 只, P D模 型组
6 82
T i a n j i n Me d J , J u l 2 0 1 3 , Vo l 4 1 No 7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0 2 5 3 — 9 8 9 6 . 2 0 1 3 . 0 7 . 0 1 7
t h e b r a i n wi t h s t e r e o t a c t i c t e c h n i q u e .E l e c t r 0 p h y s i o l 0 g i c a l r e c o r d i n g s w e r e ma d e i n a n a e s t h e t i z e d r a t s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 f e c t s o f HF S - P P N o n t h e f i r i n g r a t e o f t h e GP i n e u r o n s . B r a i n mi c r o d i a l y s i s c o mb i n e d wi t h h i g h — p e r f o r ma n c e l i q u i d c h r o ma —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疗法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有效方法。

此疗法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至今已十余年.DBS疗法明显地改善了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DBS疗法的适应证和流程,以及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一、DBS团队通常国外PD患者的DBS转诊由神经内科医生或内科医生实施。

我国目前大部分接受DBS疗法的PD患者是直接去有DBS手术能力的医院就诊,而不是由神经内科医生推荐。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有内科、心理科及精神科医生加入。

DBS团队的作用是针对患者个体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如果进行手术)。

二、DBS疗法的适应证1.原发性PD。

2.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3.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

4.除外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三、患者选择DBS团队通常采用他们认为最佳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

大多数中心都以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反应性和MRI检查作为临床评估的必要标准。

鉴于我国现状,对有DBS疗法意向的患者首先应确定诊断,符合适应证者需进行系列评估。

病程也是决定是否手术的指标之一。

由于PD早期患者对于药物治疗反应良好,故不建议患者早期接受DBS疗法。

另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40%)、进行性核上性麻痹(20%)等在疾病早期,症状与PD相似,且对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反应也可良好,也是不建议过早接受DBS疗法。

1.诊断:(1)符合英国PD协会脑库(United KingdomParkinson's Disease Society brain bank原发性PD或中国原发性PD诊断标准;(2)遗传性PD或各种基因型PD,只要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也可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延迟 回忆功能是相关 联 的。两个 帕金森 病人 的研究 表 明 低频刺激 P P N能增 强警 觉性 , 而高 频刺 激会 诱导非 快 动 眼
睡 眠; 而突然停 止低频刺激会 导致 快动眼睡眠的发生 。
跃, 苍 白球释放 G A B A能递质上传至 P P N, 这导致投射到脑干 脊髓网状神经元 和脊 髓的 P P N内的谷氨酸 能神经元 活动 的
备阶段 , B频率波段 活动增 强与脑 电图活动相 关 , 并且在 脚
踝运动准备阶段 比手腕增强 的更 明显 。这些发现提示 左 旋多 巴引起 了同步 化 的 P P N和皮 质运 动 区的 活动 , 在感 觉
能细胞相关 的, 并 且是持续放 电 的, 而爆 发式细胞 模式是 谷
氨酸能相关 的, 放电主要 和破 裂频率 有关 , 是在破 裂 时才产
运动皮质 中提供 了运动前的兴奋性驱动 , 包括从辅助 运动 区 到P P N的兴奋性驱动 , 尤其 是下肢运 动 。P P N在运 动 的 执行过程 中能给予 同侧运动皮层 反馈 , 这和 P P N的躯体
运动传人活动相一致 J 。
生 的… 。由于楔形 核也投 射 到脑桥 的 网状髓 核 , 刺 激楔 形
波段与运动有 关 , 而 且受 到左旋 多 巴 的影 响。一项 研 究显 示, 存在 d和 B频率 的震荡 ; 0 【 频率波段主要在 P P N尾部起 作用 , B频率 波段 主要在 P P N喙部 起作 用L 2 7 j 。P P N中 仪频 率波段 的活动对应 的是 自主步态运动 ; 这种活动在步态僵硬 中减 弱, 在给予左旋 多 巴后会 增强 。另一项 研究让 帕金 森病人手 腕和脚踝 自主运动 , 研 究显 示在 P P N中有两 种离 散频率 的波段 , 0和 B波段 ; 这些震荡受 到运动 的影 响 , 而且 与接受左旋多 巴时感觉运动皮层 的脑 电图活动相关 。在
激P P N的有效性 。这也就证 明了 P P N确实参与 了上 述疾 病 的病理生理过程 。另有研究表明 , P P N中胆碱能神经 元的缺 乏程度与帕金森 中帕金森 症状 的严重 程度 相关 , 并且 步
脑激活, 使得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症状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
同时 , 刺激 P P N也 能引起 非 运动性 效应 。低频 刺激 双
运动准备过程 中, 0频率波段与 同侧感 觉运动皮层 的脑 电图
活动相关 , 并且 在运 动执行 中先 于皮质 活动 。在 运动 准
( “ o  ̄c e l l s ” ) ; 还有一类是在运 动循 环 中以爆 发 的模 式放 电
( “ b u r s t e r s ” ) 。并且这种基础的“ o f a n d o n ” 细胞主要是胆碱
3 . 1 神经 病理 学证 据
痹” 、 多 系统萎缩 中都有 P P N中胆碱 能神 经元 的缺失 。 L i l i . N a z H ̄r a t i _ 2 等人对两 个进 行性人在 运动和非运 动症 状上 都有所 改善 ,
减弱 , 从而引起帕金森病 人出现 的肌 张力和运 动的异 常 。
在关于脑深部刺激苍 白球 , 丘脑 底核 , P P N来 治疗 帕金
森, 哪一个才是靶点 的问题上 , 很多人做 了相关 的研究 , 综合 这些研究 , 可以得出下面 的结论 : 苍 白球 和丘脑 底核 对于 治
侧P P N能引起双侧扣 带 回框部 , 前 背部 , 缘上回, 左 腹侧 纹 状体 , 右脑 岛和右侧优势额 回等 区域葡 萄糖利用 的增 加。尽
管产生 的效应对运 动功能 帮 助不大 , 但 是这 与执行 功能
态 障碍与 P P N的病变也 明显相关 。
3 . 2 P P N可能参与 帕金森病 的机制 P P N在帕金森 综合症 运动异 常中的机制尚不清楚。在帕金森病 中, 苍 白球过度活
核也能 引起 运动 。因此 , 对 于接 受运 动 区信号 刺激 的是在 P P N还是楔形核仍 旧还存在争议 j 。
3 临 床 相 关 性 应 用
3 . 5 深部脑刺 激 P P N的临床效果 以低 频 ( 2 5 H z ) 刺 激双 在 帕金森 病 、 进 行性 核上 性麻
侧 P P N或用 高频 刺激 丘脑 底核 或者联合 刺激这两个 靶点 的 临床研 究显示 , 单独 的刺 激 P P N能减 少跌倒 的发 生 和缓 解肢 体的僵 硬 , 但 同时刺激这两个靶点对症状 ( 包括姿 势 和步态) 的改善更明显 。
3l 6
Au  ̄s t 2 0 1 4, V d. 1 1 , No . 4
递质投射到延髓内侧 网状结构 巨细胞核 的 网状脊髓 神经元 ,
延髓 内侧 网状结构巨细胞核释放 G A B A能或者谷氨酸能等抑 制性递质到脊髓 运动神经元 。这些 发现和在快 动眼睡 眠 中行为障碍的病人病变位置 的分布是 一致 的, 并 且生动记 录 了快动眼睡眠下肌 肉松弛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抑制 J 。 2 . 3 运动区 去脑动物的电刺激研 究 , 证实了 P P N和楔形 核共 同组 成了中脑运动 区… 。在 去脑猫 的细胞外 电活动记 录研究中发现 , 在动 物运动过 程 中, P P N 中存 在三种 不 同的 放电模式… : 一类 细胞 在运 动过 程 中增 加 了基 础放 电频 率 ( “ O n — c e l l s ” ) ; 另一类细胞 是在 同一 时期 降低 基础放 电频 率
但 不幸在短时间内死 于其 他并发症 。经神经病 理学 尸检 分 析证实 , 电极位置 区域 与 P P N中胆碱 能神 经元 缺失 的 区域
对帕金森病患者 P P N和 P P N尾部未知区域 的单独或联合
刺激 , 可以引起该区域脑血流量的明显增加 , 并诱导了随后的大
是一致 的。从而提供 了组织 病理学证 据证 明立体定 向下 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