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肝性脑病的实验报告

肝性脑病的实验报告

肝性脑病的实验报告肝性脑病的实验报告引言:肝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由肝脏功能障碍引起。

它会导致大脑功能异常,表现为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和神经系统症状。

本实验旨在探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一组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接受了肝脏损伤的处理,而对照组则未受到任何处理。

我们通过行为测试、生物化学指标检测和神经病理学分析来评估肝性脑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

实验结果:在行为测试中,我们观察到实验组小鼠的认知能力明显下降。

他们在空间记忆测试中表现出迷失方向、迟钝反应和错误判断的行为。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在学习和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受损。

生物化学指标检测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肝功能明显受损。

他们的肝酶水平升高,肝脏解毒功能下降。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氨基酸代谢异常,血氨水平显著升高。

这些结果与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一致。

神经病理学分析揭示了实验组小鼠大脑中的异常变化。

我们观察到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神经元突触的结构破坏。

这些变化进一步证明了肝性脑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肝性脑病的发生与肝脏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肝脏损伤导致肝酶水平升高,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血液中氨基酸代谢异常和血氨水平升高。

高血氨水平对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结构造成损害,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

针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我们可以考虑通过改善肝脏功能来减轻病情。

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干预来降低血氨水平。

另外,调整饮食结构,限制氨基酸摄入也可能对改善肝性脑病有积极作用。

结论:肝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本实验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揭示了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病理变化。

进一步研究肝性脑病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在严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表现为性格智能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和昏迷等。

肝性脑病可由各型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TIPS手术、原发性肝癌等引起。

随着对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最近有学者将肝性脑病的病因基础修正为“严重的肝脏功能失调或障碍”,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的门体分流以及慢性肝病/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

一、肝性脑病的命名和分类第11届世界胃肠会议以前,HE的术语差异较大。

“门脉系统性肝性脑病”曾使用广泛,反映门系统分流在精神方面的发展变化。

然而,无固有肝病也可能存在分流。

分流所致精神异常与肝硬化代谢异常引起的精神表现难于区分。

“急性肝性脑病”指急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脑病,有人则认为肝硬化患者发生HE是可逆的,也可以是急性的。

“慢性肝性脑病”用以描述复发性HE和精神状态持续异常的患者。

1970年Zeegen发现部分肝硬化患者无临床精神状态及神经系统检查的异常,但能用精细的智力测验和(或)电生理检测发现患者存在智能障碍,从而提出亚临床肝性脑病(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SHE)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研究HE,需要规范研究方法,对HE的命名标准化,促使HE 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趋于规范。

第11届世界胃肠会议上世界胃肠病学会一个工作组公布了一个关于HE的共识(见表77-1)。

第11届世界胃肠会议后,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命名逐步取代了亚临床肝性脑病的命名,会议将mHE归属C型的亚型。

表77-1 第11届世界胃肠会议工作组推荐的HE命名HE类型HE命名HE亚型HE再分型A 与急性肝功能衰竭相关的脑病(Acute)B 与门脉系统旁路相关而无固有肝病的脑病(Bypass)C 与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或门脉分流相关的脑病(Cirrhosis)发作性HE 突发性HE自发性HE复发性HE持续性HE 轻度HE重度HE治疗依赖性HEmHE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关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探索。

肝性脑病-ppt课件

肝性脑病-ppt课件
信心。
05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究
针对氨代谢的药物
针对氧化应激的药物
开发新的药物,如精氨酸酶抑制剂, 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探索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以减 轻氧化应激对肝性脑病的影响。
针对炎症反应的药物
研究新的抗炎药物,以减轻肝性脑病 中的炎症反应。
基因治疗
基因沉默技术
利用基因沉默技术,如RNA干扰, 来抑制与肝性脑病相关的特定基 因的表达。
机体免疫力。
护理方法
病情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 态、行为表现及肝功能 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
化。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生活护理
保持患者生活规律,保 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
间,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饮 食计划,保证营养摄入 均衡,避免过度摄入蛋
肝性脑病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下 降,容易出现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可影响大脑的生理功能,导致神经传导障碍 和意识障碍。例如,酸中毒可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衰 竭;碱中毒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引发抽搐和惊厥。
免疫机制
肝性脑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感染和炎症。感染和炎症可引起机体产生炎症介质和细 胞因子,这些物质可对大脑造成损害,加重肝性脑病的症状。
饮食调整
给予低蛋白、高碳水化合 物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 量,以减少氨的产生。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血氨水平,保持水电 解质平衡,防止酸碱失衡。

药物治疗
降氨药物
使用降氨药物如谷氨酸钠、 谷氨酸钾、精氨酸等,以 降低血氨水平。
支链氨基酸

机能学实验--氨在肝性脑病发生中的作用

机能学实验--氨在肝性脑病发生中的作用
19
观察项目
氨在肝性脑病发生中的作用观察
组 出现大抽搐所需 出现大抽搐
血氨浓度
别 NH4Cl用量(ml) 所需时间(min) 第1次 第2 次 呼吸
肌张力
甲兔 乙兔
20
注意事项
原则上选择体重相差不超过250g的家兔进行对照 专人测定血氨 肝叶结扎线置于肝叶根部,避免勒破肝脏 复方NH4Cl切勿漏入腹腔 乙兔与甲兔同时推注复方NH4Cl或晚于甲兔?? 发生大抽搐时迅速放血
秤、扩散瓶2个
药品
1%利多卡因,1%肝素,2.5%复方氯化铵溶液, 0.5mol/L硫酸,纳氏试剂,饱和碳酸钾
12
实验方法
甲兔:结扎大部肝叶+注射复方NH4Cl
乙兔:不结扎肝叶 +注射复方NH4Cl
13
称重、分组----甲兔和乙兔重量相同/相近
固定----------四肢伸展仰卧位?
剪毛、麻醉(各2ml)----颈部、上腹部局部麻醉?
22
观察项目
呼吸运动、肌张力、抽搐。
氨在肝性脑病发生中的作用观察
组 出现大抽搐所需 出现大抽搐
血氨浓度
别 NH4Cl用量(ml) 所需时间(min) 第1次 第2次
甲兔
乙兔
23
氨对脑代谢功能的影响
1、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2、使脑内神经递质改变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24
参考结论:
乙兔
与甲兔出现大抽搐时注射的复
方NH4Cl量和时间相同时,从颈总 动脉再次放血1ml测血氨。
小结 第一次取血时间 第二次取血时间、弃掉肝素 停止注射复方NH4CL 注射器的使用
继续推注复方NH4Cl直至乙兔出 现大抽搐,记录所用复方NH4Cl总 量和时间。

肝性脑病实验报告

肝性脑病实验报告

肝性脑病实验报告肝性脑病是一种由肝脏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紊乱的病症。

它通常发生在患有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身上。

肝性脑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和神经肌肉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组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通过给小鼠注射二氯乙酸钠(DCA)来诱导肝性脑病。

DCA是一种常用的肝毒性物质,可以模拟肝脏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问题。

然后,我们观察小鼠在接受DCA注射后的行为和生理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DCA后的小鼠出现了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

在行为测试中,它们表现出记忆力减退和学习能力下降的迹象。

此外,它们还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行为。

这些症状与人类肝性脑病患者的症状相似,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所建立的肝性脑病模型的有效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我们对小鼠的脑组织进行了分析。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发现在肝性脑病小鼠的脑组织中存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

这些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物质的积累可能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在治疗方面,我们尝试了一种常用的药物——乙酰半胱氨酸(NAC)。

NAC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

我们给肝性脑病小鼠注射了NAC,并观察了它对病情的影响。

令人鼓舞的是,NAC治疗显著改善了肝性脑病小鼠的认知和行为功能。

在行为测试中,接受NAC治疗的小鼠表现出更好的记忆和学习能力。

此外,焦虑和抑郁的行为也有所减轻。

这表明NAC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来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

虽然我们的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但肝性脑病的治疗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揭示其详细的分子机制。

其次,我们的实验只是在小鼠模型中进行的,是否可以直接应用于人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的来说,我们的实验结果为肝性脑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通过建立小鼠模型,我们揭示了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并发现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肝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CT
• 肝性脑病概述 • 肝性脑病诊断方法 • 肝性脑病治疗方案制定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安排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01
肝性脑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肝性脑病(HE)是一种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提高治疗依从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腹部超声/CT
评估肝脏形态、大小及质地,了解有无肝硬化、肝癌等病变。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流程
诊断标准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即 可确诊。
鉴别诊断流程
首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精神神经异常,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其次 根据肝病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相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酒精中毒性脑病 、药物中毒性脑病等。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消化道出血预防措施
加强饮食管理
避免粗糙、坚硬食物,以减少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 风险。
预防性药物使用
对于高危患者,可预防性使用 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如非选 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
内镜治疗
对于已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的患者,可进行内镜下套扎、 硬化剂等治疗,以预防出血。
03
肝性脑病治疗方案制定
急性肝性脑病救治措施
01
02
03
04
紧急评估与干预
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确定意 识障碍程度,采取相应急救措 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 生命体征稳定等。
降低血氨水平
给予降氨药物,如谷氨酸钠、 精氨酸等,以减少氨对中枢神 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摘要: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在严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表现为性格智能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和昏迷等。

本文旨在探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肝性脑病;诱因;发病机制;诊断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在严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表现为性格智能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和昏迷等。

肝性脑病可由各型肝硬化、急性肝功能衰竭、TIPS、原发性肝癌等引起[1]。

对其发病机制阐述如下。

1诱因及发病机制1.1常见诱因1.1.1常见诱因1.1.1.1消化道出血:血液积聚在消化道可引起氨和氮源性物质的吸收增加。

出血能导致肾脏灌注降低引起肾功能损害。

而随后的输血能引起轻度溶血,导致血氨水平升高。

1.1.1.2肾功能衰竭:能引起尿素、氨和其他氮源性复合物的清除降低。

1.1.1.3感染:感染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增加组织的分解代谢,这两者均能增加血氨水平[2]。

1.1.1.4便秘:便秘能增加肠道氨的产生和吸收。

1.1.1.5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阿片制剂、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等均可加重肝性脑病。

1.1.1.6利尿治疗:大量利尿引起血钾水平降低和碱中毒可促进NH4+向NH3转化。

.1.1.1.7饮食蛋白质过量:增加氮源性物质和氨的产生。

1.2发病机制1.2.1氨中毒1.2.1.1高血氨与肝性脑病的关系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高氨血症和肝性脑病的关系,所形成的氨中毒学说理论认为肠道产生的氨是肝性脑病发生机制的关键。

氨是由肠道细菌分解氨基酸、尿素、儿茶酚胺和嘌呤产生的[3]。

正常情况下,氨在肝脏内通过转化为尿素和谷氨酰胺而解毒。

.2.1.2肝硬化患者肝脏对氨的解毒功能减弱,高水平的氨通过门体分流进入到体循环中。

此外,正常的骨骼肌也有助于氨的代谢,能将谷氨酸转化为谷氨酰胺。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

1、氨中毒学说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的临床特征之一(1)氨的形成和代谢: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肾脏和骨胳肌产主的氨。

在结肠部位以 NH3弥散人黏膜内而被吸收,游离的NH3有毒性,且能透过血脑屏障;NH4+呈盐类形式存在。

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游离氨NH3与NH4+的互相转化受肠腔pH值的影响。

当结肠中pH>6时,NH3大量弥散入血; pH<6时,则NH4+从血液中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

此外,肾脏以及骨骼肌活动时也能产氨。

机体清除血氨的途径有:①在肝脏内将有毒的氨合成为无毒的尿素;②体内脑、肾等组织利用和消耗氨;③肾小管排出氨;④血氨过高时少量氨自肺排出。

(2)血氨增高与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患者血氨增加的原因是血氨生成过多和代谢清除过少。

肝功能衰竭时,肝脏利用氨合成尿素的能力减退,而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的氨未经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增高。

氨的毒性作用:干扰脑细胞的三羧酸循环,使大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以致不能维持正常功能。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肝功能衰竭时,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在肝内清除发生障碍而进入脑组织,形成异常的酪胺和苯乙醇胺。

它们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使神经传导发生障碍而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

正常递质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被假性神经递质取代后,乙酰胆碱占优势,出现扑翼(击)样震颤。

3.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防线钻机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减少色氨酸脑中增多的色氨酸衍生更多的5—羟色胺,后者是中枢神经某些神经元的抑制性递质,有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可能与昏迷有关。

4.r-氨基丁酸 / 苯二氮卓复合体学说。

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实验报告

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实验报告

家兔肝性脑病发病的实验报告目的:对经不同处理的实验动物输入氯化铵,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要氯化铵用量及时间,以探讨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了解降低肠道PH及注射谷氨酸钠是针对氨中毒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综合症。

有关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学说,其中氨中毒学说受到重视。

正常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清除保持动态平衡,而氨在肝中合成尿素是维持此平衡的关键。

病理情况下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或慢性肝硬化等疾病使肠壁吸收肠道内生成的氨过多,或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均可导致血氨升高。

增高的血氨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通过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等作用,引起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谷氨酸可与血中过多的氨结合而成为无毒的谷氨酰胺,由尿排出,进而降低血氨。

谷氨酸还可参与脑细胞的代谢,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肠道给予醋酸溶液可使肠道PH降低,减少氨的吸收。

【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1.9kg)2、实验仪器:1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体重秤、持针器、缝针、导管。

3、实验药品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醋酸,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实验分组:本组实验为实验组(结扎+抢救)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将氨基甲酸乙酯以5ml/kg 的体重剂量由兔耳缘静脉内缓慢注入,注意观察家兔的反应。

待麻醉后,将家兔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手术:对家兔的上腹部进行剪毛,摸到家兔的剑突,往下剪7~8cm,沿腹白线剪开肌肉。

暴露肝脏:左手将肝向下压,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再将肝叶向上翻,剥离肝胃韧带,用细线结扎肝右中央叶、左中央叶好左外侧叶的根部,使之血液阻断(保留尾叶和右外侧叶)。

沿胃幽门向下找到十二指肠,提出腹腔,沿插管周围作荷包缝合,用眼科剪在肠壁上剪一小口,将导管插入肠腔约5cm,收缩荷包结扎固定,将肠管回纳腹腔,检查腹内无出血,用止血钳夹住两侧肌肉以关闭腹腔,用纱布盖好腹腔。

兔肝性脑病实验报告

兔肝性脑病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通过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探讨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了解降低肠道pH及注射谷氨酸钠在治疗肝性脑病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家兔,体重2-2.5kg,共10只。

2. 实验器械:手术器械、麻醉机、十二指肠插管、灌胃针、生理盐水、氯化铵、谷氨酸钠等。

3. 实验方法:(1)将家兔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低pH组、谷氨酸钠组、联合治疗组。

(2)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和饮水,观察家兔生理指标。

(3)模型组:禁食禁水12小时后,通过十二指肠插管给予氯化铵溶液,使肠道pH降至5.0以下,复制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

(4)低pH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观察家兔生理指标。

(5)谷氨酸钠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谷氨酸钠溶液灌胃,观察家兔生理指标。

(6)联合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和谷氨酸钠溶液灌胃,观察家兔生理指标。

(7)观察指标:家兔的精神状态、行为变化、生理指标(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三、实验结果1. 对照组:家兔精神状态良好,行为正常,生理指标稳定。

2. 模型组:家兔出现精神萎靡、行为异常、反应迟钝等症状,生理指标明显异常。

3. 低pH组:家兔症状较模型组有所改善,但生理指标仍异常。

4. 谷氨酸钠组:家兔症状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生理指标有所恢复。

5. 联合治疗组:家兔症状和生理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

1.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 降低肠道pH和注射谷氨酸钠可以改善肝性脑病症状,具有治疗作用。

3. 联合治疗肝性脑病效果更佳。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复制家兔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成功模拟了肝性脑病的发生过程,为研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2. 氨是肝性脑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其升高可导致脑组织功能障碍。

本实验结果表明,降低肠道pH和注射谷氨酸钠可以有效降低血氨水平,从而改善肝性脑病症状。

3. 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优于单一治疗,说明多种治疗方法的协同作用在肝性脑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分流量的手术,主要包括球囊阻断分流道和限流支架植入
术等;(7)肝移植~是根治症状性肝性脑病的方法。
4结论
近几十年来,对肝性脑病的研究有很多进展。轻微肝 性脑病现在得到广泛关注,临床医生对诊断肝硬化患者轻 微肝性脑病的意义有了更多认识。世界胃肠病会议对肝性 腑病临床表现的分类达到了共识,但是目前肝性脑病的发 病机制仍不够确切和完善,治疗策略仍有限,需加深对病理 生理学和临床表现的了解,完善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发展 更新、更安全、耐受性更好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l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满意解释肝脏异常、神
作者单位:322300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
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
下,菌株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进行,一方面可以验
证治疗方案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当治疗方案出现 偏差时可以及时纠正。检验科在得到耐药金葡菌
本资料数据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进入前6 位,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亚胺培南和庆大霉素,分 别为55%和43%,丁胺卡那霉素41%,其余药物
参考文献
1 Hazell AS.Butterworth RF.Hepatic encephalopathy:all update of patho- physiologic:mechanisms.Pro Sec Ex Med.1999,222:99~112. 2 Jones EA.Ammonia,the GABA
一般先进行经验治疗,而后在患者症状未见好转 时,进行菌株培养和药敏试验,这样所得的产B一 内酰胺酶或超广谱8一内酰胺酶耐药株比例相对 于卫生部抗生素耐药监控所得数据要高,对抗生 素敏感性普遍低。为了提高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 水平,在进行经验治疗时,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内增 多, 多层面地引起神经生化 的改变 , 影响相应神经递 质 系统 , 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 故认为HE 的发病机制是 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1 1 氨中毒 学说 1 世纪末, . 9 有学者在动物研究及HE 患者 I发现血氨含量升 高, f J 据此提 】 了氨 中毒学说 。 } j { 该学 说认为 , 在肝功能衰竭时 , 机体 内氨生成过多而肝脏对氨 的清除能力降低, 致使血 氨含量显著增高 , 高含量的血氨
I 91 5 .
【0 刘文彬 , 2】 李毅 , 蔡莘 , . 等 高龄 患者术后认 知功能障 碍的临床观察[】中国厂矿医学 ,0 8 2 () 14 J. 2 0 , 12 :9 -
l 5. 9
[2 周静 , 1】 周苏 明 . 老年人手术 后精神 障碍临床分析 [】 J.
[ 1李骥 , 2] 邱继忠 , 苏忱 . , d N量吗啡 伍用局 麻药行椎管 内麻醉对老年 患者术 后认 知功能影响的观察【】中 J. 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0 7 2 ()4 3 4 5 2 0 ,44 : l - l . ( 收稿 日期 :0 8 0 -1 ) 2 0 - 9 6
c g ii ed su cin i d l— g d p t n sJ. o n t y f n to n mi de a e ai t[】 v e
An sh soo y2 0 ,6 1 5 —3 7 e te i lg ,0 29 :3 1 1 5 .
[7 庄 心 良, 1】 曾因明 . 代麻 醉学( [ . 现 下) M】 北京 : 人民卫
s e t ern o z dc nrl dtil ] p ci a d mie o t l a[ . v o e r J BMJ 0 23 5 , 0 ,2 2 (3 5:2 8 77) 6. 1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 氨主要来 源于 消化道 、 肾脏 和 骨 骼 肌 . 中 消 化 道 日产 其
氨量约 4 , 占机体产氨 总量 的 9 。高浓度 的氨具有毒性 . g约 O 通常 8 的氨在肝 脏经 鸟氨酸循环 , 有毒的氨变成尿素随尿 O 使 液排 出; 在脑 、 肾中 , 氨与谷氨酸结合 , 成谷氨 酰胺 . 个过程 形 这
神经动作电位 . 可使神 经元 的 C 驱 出泵灭 活 . 神经元 去极 I 一 使 化。另外 。 中毒 可干扰 神经 细胞 的功 能及其 电活 动 , 氨 通过 干
扰 神 经 细 胞 膜 上 的 N - - a K ATP酶 的 活 性 , 响 Na K 影 、 在
类 型 A 型
二 、 氨基 丁 酸 学 说 / 二 氮 卓 ( 苯 GAB B ) 合体 学说 A/ Z 复 氨 基丁 酸 ( a G mma-mi uyi ai, a n b tr c GAB 是 一 种 o c d A) 抑制性突触传递 的主要介质 , 谷氨酸脱羧 酶作用 于谷氨酸盐 由
治 疗 依 赖 型 轻微 H E H E: 性 脑 病 , 肝 HE 类 型 的 简 洁 记 忆 法 : Ac t l e A( ue i r v
血 氨 仍 保 持 在 正 常 水 平 , 且 有 的肝 硬 化 患 者 血 氨 水 平 虽 明 显 并
持续性 H E
轻 型
重 型
增高 , 并不发生肝 性脑病 。此外 , 但 还有 的肝性 脑病 患 者其 昏 迷程度与血氨水平无平 行关系 , 当给昏迷病人 采取减 氨疗法后 血氨虽降至正常水 平 , 但病 人 的 昏迷 程度 并无 相应好 转等 等 。 说明氨 中毒学说 不是解 释肝性脑病发生的 唯一 机制 。

病理生理学 - 第十八章 肝性脑病

病理生理学 - 第十八章 肝性脑病

NH4+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尿素合成障 碍,因而血氨水平升高。增高的血 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从而 引起脑功能障碍。
血氨升高的原因* (1)氨清除不足:主要原因。 肝功能严重受损,鸟氨酸 循环障碍,尿素合成减少。 当存在门-体侧枝循环时, 来自肠道的氨绕过肝脏进入 体循环。
氨的产生过多
1、肝衰常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蛋白质 进入肠腔,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产氨。 2、肝硬化时肠道内食物消化吸收和排空 障碍,细菌丛生,氨生成增多。 3、肝硬化晚期可因合并肾功能障碍而发 生氮质血症,弥散入肠腔的尿素增多, 尿素分解产氨。 4、肝性脑病 前期,患者躁动不安,腺苷 酸分解产氨增多。
肝性脑病
Hepatic encephalopathy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 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生主要是脑组 织的代谢和功能障碍所致。
氨中毒学说*
Ammonia intoxication
氨中毒学说( Ammonia intoxication)*
H+ 氨:

NH3
OH-
酸透析 肠道中氨的吸收也影响 血氨水平
血管 肠 NH3 H+ NH4) 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使α酮 戊二酸减少, 消耗NADP、ATP。 (2) 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兴奋 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乙酰胆碱)减少, 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谷氨酰 胺)增多。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作用。

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实验报告

家兔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实验报告

家兔肝性脑病发病的实验报告目的:对经不同处理的实验动物输入氯化铵,观察出现相应症状所需要氯化铵用量及时间,以探讨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了解降低肠道PH及注射谷氨酸钠是针对氨中毒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一系列精神神经综合症。

有关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学说,其中氨中毒学说受到重视。

正常情况下,血氨的来源与清除保持动态平衡,而氨在肝中合成尿素是维持此平衡的关键。

病理情况下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或慢性肝硬化等疾病使肠壁吸收肠道内生成的氨过多,或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均可导致血氨升高。

增高的血氨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通过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等作用,引起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谷氨酸可与血中过多的氨结合而成为无毒的谷氨酰胺,由尿排出,进而降低血氨。

谷氨酸还可参与脑细胞的代谢,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肠道给予醋酸溶液可使肠道PH降低,减少氨的吸收。

【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家兔(1.9kg)2、实验仪器:10ml注射器、50ml注射器及针头,手术剪,镊子、止血钳、兔手术台、棉线若干、体重秤、持针器、缝针、导管。

3、实验药品和试剂:氨基甲酸乙酯,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醋酸,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实验分组:本组实验为实验组(结扎+抢救)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将氨基甲酸乙酯以5ml/kg 的体重剂量由兔耳缘静脉内缓慢注入,注意观察家兔的反应。

待麻醉后,将家兔仰卧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手术:对家兔的上腹部进行剪毛,摸到家兔的剑突,往下剪7~8cm,沿腹白线剪开肌肉。

暴露肝脏:左手将肝向下压,剪断肝与横膈之间的镰状韧带,再将肝叶向上翻,剥离肝胃韧带,用细线结扎肝右中央叶、左中央叶好左外侧叶的根部,使之血液阻断(保留尾叶和右外侧叶)。

沿胃幽门向下找到十二指肠,提出腹腔,沿插管周围作荷包缝合,用眼科剪在肠壁上剪一小口,将导管插入肠腔约5cm,收缩荷包结扎固定,将肠管回纳腹腔,检查腹内无出血,用止血钳夹住两侧肌肉以关闭腹腔,用纱布盖好腹腔。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脑组织无特异性形态学改变,仅可见到原浆型星型胶质细胞增生肥大、细胞水肿;脑组织水肿。

目前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严重的肝脏疾患造成肝功能衰竭而导致的代谢紊乱、代谢毒物蓄积,从而引起脑组织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1、氨中毒学说正常的血氨为59卩mol/L(100卩g/dL)NH3 NH4+,当PH值升高时,血中非离子氨增加,进而弥散入血,脑和脑脊液中的氨也随之升高。

因此碱中毒时弥散入脑的氨会增多。

认为氨是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

根据bibliography (文献):①患者常有血氨及脑脊液氨升高;②高蛋白饮食及铵盐可诱发肝性脑病,控制饮食或降低血氨后病情好转;③动物实验给予大剂量铵盐可诱发可逆性昏迷;(1) 血氨升高的原因♦氨的生成增多:1、肝硬化时门脉高压,胃肠道淤血,肠道未经消化的蛋白质成分增多2、严重肝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血中尿素大量堆积3、肝性脑病早期,躁动肌肉中腺苷分解增加♦氨的清除不足:1、氨的清除主要在肝内经合成尿素,再由肾排出体外2、生成1.0分子的尿素能清除2.0分子氨,消耗3.0分子的ATP3、鸟氨酸循环障碍,酶系统遭破坏,尿素合成减少♦门-体侧支循环的建立(2) 血氨升高对脑的毒性作用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2、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氨与脑内a -酮戊二酸结合,消耗a -酮戊二酸,使三羧酸循环中断,ATP生成减少。

♦谷氨酸形成过程中,消耗NADH,影响细胞呼吸链中氢的传递,导致ATP生成不足。

♦氨进一步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这是一种ATP依赖性的氨化作用,又消耗大量ATP。

♦氨能抑制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阻碍丙酮酸的氨化脱羧过程,使乙酰辅酸酶A生成不足,乙酰胆碱的合成减少♦氨与谷氨酸结合成谷氨酰胺,使谷氨酸减少,谷氨酰胺增多。

♦谷氨酸能经谷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丫-氨基丁酸。

2、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正常神经递质被假性神经递质所取代,使脑干网状结构中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肝性脑病。

肝性脊髓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肝性脊髓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肝性脊髓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李旭1,李坤2,王小宁21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消化内科摘要:慢性肝病患者通常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肝性脑病最常见,脊髓受累相对罕见,如肝性脊髓病,通常与广泛的门静脉系统分流有关,因此也称为分流性脊髓病,这种分流可能是手术引起的,也可能是自发的,或两者兼有。

肝性脊髓病的主要症状是对称性下肢无力,并逐渐向痉挛性瘫痪转变,很少累及上肢。

体征主要有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和反射亢进,通常无感觉或括约肌功能损害。

起病多隐匿,诊断标准以排除性诊断为主,在高度怀疑的临床背景下,需排除各种结构性和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

降血氨及其他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肝移植治疗对早期患者可完全逆转,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脾动脉栓塞、分流阻断术、分流限制术和粪便菌群移植等。

其中粪便菌群移植(FMT)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可行方法,但局限性于没有更多FMT试验,尚无法确定这一方法能否取得更确切的疗效。

关键词:肝性脊髓病;脊髓脱髓鞘;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肝移植;粪便菌群移植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10.024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10-0100-04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肝性脑病(HE),少见的有肝性脊髓病、肝硬化相关性帕金森病和渗透性脱髓鞘病。

肝性脊髓病最早由LEIGH等[1]于1949年报道。

1967年,READ等[2]报道了5例进行性痉挛性截瘫,起病时间从门静脉系统分流(PSS)手术后18个月到10年不等。

自此,逐渐有关于肝性脊髓病的个案报道。

肝性脊髓病好发于男性,约占87.7%,发病年龄23~68岁[3]。

其病因主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次之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先天性肝纤维化等。

在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之后出现肝性脊髓病少见[4]。

医学专题肝衰竭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若干研究进展9674

医学专题肝衰竭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若干研究进展9674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四、从临床症状(zhèngzhuàng)观察看重型肝炎
三危症的中医学意义:
重型肝炎,无论在中医或西医,均被列入“急症”范畴。据对196例肝昏 迷病例观察,凡进入肝昏迷的患者,都不同程度出现过频繁呕吐、呃逆或便 意频仍等消化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wǎngwǎng)与其预后密切相关,故我 们称之为重型肝炎“三危症”。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 细胞外谷氨酸盐变化:通过脑微透析(microdialysis)可在 实验性FHF模型检测细胞外谷氨酸盐。其增高约为正常的2~3 倍。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外谷氨酸盐,为“谷胱甘肽-谷氨酸 盐”循环的成分,星形胶质细胞生成的谷胱甘肽被摄入前突触 神经元,继而通过谷胱甘肽合成(héchéng)转化为谷氨酸盐,包入 突触介质后释放到突触裂缝,在该处与特异性亲离子受体或亲 代谢受体,产生其激活效应。最后,谷氮酸盐通过一系列转运 因子,重新被星形胶质细胞摄入,完成循环周期。
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便意频仍 是一种直肠肛门刺激症状。表现为大便胶粘不爽或里急后重
感,但无腹痛、便下脓血等,有的则根本无便排出。便意频仍如厕,少则 7~8 次,多则日达20 余次,此象常被误为菌痢或肠炎。137 例便意频仍 者中,多数经2 次以上大便常规和培养,相关细菌余皆为阴性。此症多发 生在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则无一发生,这可能 与现代医学中的重型肝炎致门脉高压性肠病有关。中医则认为此为湿热 (shī rè)凝聚,瘀阻血络所致肝脾俱虚,气机逆乱的病机,往往伴小便短少 或不通,腹水日增等症状,可见湿热(shī rè)毒邪由中焦深入下焦,病邪日 深,正气日竭,便意频仍为危候之一。现代医学所称的中毒性鼓肠与之相 似。
有报道,临床上发生肝性脑病Ⅲ度或IV度者24h 内如动脉氨浓度大于 146.75μmol /L(250μg/dl) , 提示有脑水肿并易发生癫痫。低钠血症 可致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并加重氨所致脑水肿。细胞因子如TNFα及周围苯 二氮卓可致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可改变脑内神经胶 质细胞及其他细胞成分的交流,除FHF 外,据认为(rènwéi)肝硬化患者长期 存在轻度脑水肿,但此说仍有待证实。也有报道发现肝硬化患者有明显脑 水肿伴颅高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蕾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200032
刊名:
肝脏
英文刊名:CHINESE HEPATOLOGY
年,卷(期):2008,13(5)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19条)
1.Ferenci P;Lockwood A;Mullen K Hepatic encephalopathy-definition,nomenclature,diagnosis,and quantification:final report of the Working Party at the 11th World Congresses of Gastroenterology,Vienna 1998
2.Cordoba J;Blei AT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03
3.Hazell AS;Butterworth RF Hepatic encephalopathy:an update of pathophysiologic:mechanisms 1999
4.Jones EA Ammonia,the GABA neurotransmitter system,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02
5.Suarez I;Bodega G;Fernandez B Glutamine synthesis in brain:effect of ammonia 2002
6.Butterworth RF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 involving multiple neurotransmitter systems 2000
7.McAvoy NC;Hayes PC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06
8.Vasconez C;Elizalde JI;Llach J Helicobacter pylori,hyperammonemia and subclinical porto-systemic encephalopathy:effects of eradication 1999
9.Basile AS;Harrison PM;Hughes RD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benzodiazepine receptor ligand concentrations and severity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1993
10.Ahboucha S;Butterworth RF Pathophysiology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a new look at GABA from the molecular standpoint 2004(19)
11.Als-Nielson B;Kjaergard LL;Gluud C 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ntagonists for acute and chronic encephalopathy 2003
12.Roger F,Butterworth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brain edema in acute hepatic failure:Does glutamate play a role? 1997
13.Jayakumar R;Rao KV;Kalaiselvi P Combined effects of ammonia and managanese on astrocytes in culture 2004
14.Peter J;Perumal S Evaluation of the antiperoxidative effects melatonin in ammonium acetate-treated Wistar rats 2003
15.James JH 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2002
16.Butterworth RF Pathogenesis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new insights from neuroimaging and molecular studies 2003
17.Yurdaydin C;Li Y;Ha YH Brain and plasma levels of opioid peptides and altered in rats with thioacetamide-induced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ith opiod antagonists 1995
18.吴万春,张国政,汪佑霞,何池义肝性脑病患者血清褪黑素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5)
19.刘思纯,张敏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概述[期刊论文]-新医学 2008(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程明亮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4
2.胡振斌.陈月桥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1)
3.童雅洁.卢锴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4)
4.石虹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期刊论文]-肝脏2008,13(5)
5.王宇.朴云峰.许贤姬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2)
6.毛华.余丽娜低钠血症对肝硬化腹水患者预后的影响[期刊论文]-肝脏2009,14(3)
7.徐红.李(王争)水飞蓟素对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预防作用[期刊论文]-肝脏2007,12(6)
8.严家春.陈文笔.马勇.孙新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乙型肝炎肝组织表达的病理意义[期刊论文]-淮海医药2000,18(1)
9.范建高.蔡晓波成人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肝脏2004,9(3)
10.石虹.刘厚钰.SHI Hong.LIU Hou-yu肝性脑病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肝脏2006,11(1)
引证文献(9条)
1.赵亮肝性脑病96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3(50)
2.郭焦枝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56例诱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2(12)
3.张凤驰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56例诱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 2011(30)
4.荣琳过氧亚硝酸阴离子在肝性脑病中作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0
5.张文君预防肝性脑病的去氨微乳原位凝胶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6.王世乾112例肝性脑病患者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8)
7.郑巧女28例肝性脑病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体会[期刊论文]-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01)
8.黄敏肝性脑病的循证护理[期刊论文]-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09)
9.郗德凤牛磺酸对肝损伤大鼠氧化/硝基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学位论文]硕士 2011
引用本文格式:李蕾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肝脏 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