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2019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考试专用)

2019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人民版(考试专用)

专 题 一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 商朝的政治制度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二) 西周的分封制 1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 内容4 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扩大西周的疆域5 局 限:诸 侯 国 拥 有 较 大 的 独 立 性 诸 侯 权 力 过 大 容 易 发 展成地方割据势 力到 西 周 后 期 诸 侯 国 之 间 出 现 强 国 兼 并 弱 国的形势 周天子 的权威受到削弱( 三) 西周宗法制1 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 始皇帝 总揽全国政治 经济 军事大权2 中央官制:设 三 公 即 丞 相 帮 助 皇 帝 处 理 全 国 政 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负责监察百官 和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以下设 九卿负责具体事务3 郡 县 制:秦 始 皇 采 纳 李 斯 的 建 议 把郡 县 制 推 广 到 全 国 郡县的长官都由 皇 帝 任 免 郡 县 制 的 确 立 有 利 于 中 央 集 权 的 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 三) 历史影响 1 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 统王朝的基础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2 消 极:秦 朝 依 靠 皇 帝 的 专 制 权 威 加强 了对 人 民 的 压 榨 使人民的处境日 趋 恶 劣造 成 阶 级 矛 盾 迅 速激 化 秦 王 朝 统 治 迅速土崩瓦解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 族权与政权结合 家国一体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总体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形成背景 公元前 年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 二) 基本内容总体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三) 选官制度的演化续表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制度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 央 政 府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者之间的联系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 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 权来加以保护1 世官 制 先秦时期实行的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 的制度2 察举 制 由 官 吏 察 访 人 才 向 中 央 推 荐 最 后 由 中 央 予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 武 帝 时 期 诏 令 中 央 和 地 方 高 官 向 朝 廷 举 荐 人 才 做 官魏晋南北朝时期 察举制发展为 九品中正 制评价 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是以官举士 权 操于上 民意无从体现3 科举制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实施 从 隋 朝 创 立 科 举 制 开 始 其 成 为 主 要 选 官 制 度 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进步性 科举制破除了 世家大族 垄断官场的局面 保 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 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 的 形 成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体 现 了 社 会 公 平 与 公 正 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官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性 科举考 试 的 内 容 多 为 儒 家 经 典 压 抑 了 知 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1 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政治条件 地主 阶 级 维 护 本 阶 级 统 治 的 需 要 秦 灭 六 国 建立统一的王朝思想条件 战国 时 期 法 家 代 表 韩 非 子 提 出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权理论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基本矛盾长期存在 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 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二是中央 与 地 方 的 矛 盾 其 发 展 趋 势 是 中 央 权 力 不 断 加 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影响 积极方面 经济上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从事大规 模 的 经 济 活动 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 世界奠定了基础政 治 上 有 利 于 民 族 交 融 抵 御 外 来 侵 略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各地区 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方面经济上 封建社会后期 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妨碍社会 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政治上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 形成了长期的 人治 传 统 民主政治无从发展 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 形成暴政 派生 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思想上 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造成人民 的 愚 昧 与 落后 严重阻碍科技进步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主要特征是(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二) 清朝设军机处1 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 官员职权:主要官员 为 军 机 大 臣 由 皇 帝 挑 选 亲 信 的 满汉官员充任 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3 特点:机构简单 人员精干 保密性强 办事快捷4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但造成皇权高度 膨胀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的比较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图4主题一 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续表历史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 革 是 结论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史料应用 1 根据史料 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 方 面 的 变 与 不 事 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 之 利 者,民 乌 得 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 顾亭林诗文集》读史指导 变 并分析 变 与 不变 的成因 答案 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2019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精品教育.doc.doc

2019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案精品教育.doc.doc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总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定义: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或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2.分期:以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A、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汉唐宋元明---清朝(形成、发展、顶峰)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的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一)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二)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三)主要内容:1、分封的对象:周王的同姓亲族(核心)、功臣、先代贵族遗民(1)鲁国: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2)燕国:是周的同姓召公爽的封国;(3)卫国: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主要统治殷遗民;(4)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5)齐国:是姜尚的封国,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菑(今山东临淄);(6)宋国: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平息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微子启,让他统治殷遗民。

此外还有陈国为舜后人统治;枸国为夏王室后裔建立的封国;楚国为颛顼后人的封国2、诸侯的权利:爵位世袭;卿大夫的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义务: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提供力役等。

(四)作用影响:1、开拓疆土,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西周初年);2、西周后期诸侯势力逐渐壮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五)分封制的瓦解: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经济基础。

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
制时代的政治形态考ຫໍສະໝຸດ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令出一 1.创立:嬴政开始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 一身。
(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汉代
发展
监察机构 的设置,如唐代设御史 汉代以后历朝都有_________
台、宋代设提点刑狱司、元代设御史台等
2.评价 (1)积极: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 (1) 实 施 : 汉 武 帝 曾 下 诏 策 试 贤 良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以
3.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 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 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是我国古 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 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 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 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 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 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朝政的情况, 但外戚干政之弊常因 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政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 后世批判。有些外戚干政亦会伴随后宫干政情况。明朝虽严令 限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清朝前期则是严 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
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 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 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 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2019最新人民版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内容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制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4.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5.知道郡制建立的史实。

6.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7.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8.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9.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0.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1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

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整体感知]政治制度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

较早进入文明社会,古代的政治制度也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本专题讲述我国先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1、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的国家制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2、秦统一后,建立起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从汉到元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体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

4、明清时期,随着内阁制和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知识清单]一、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统一前)1、先秦历史简介伴随着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距今大约五千年前,我国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含解析)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试要求:(1)秦的统一(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一、秦的统一——(b)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微点拨秦统一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统一之后,称为“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3.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大体沿袭秦代。

汉武帝时通过频繁换相、设立“中朝”等方式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新人教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重点推荐】

(新人教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古代史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重点推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阶段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盛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辉煌。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理学形成,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总之,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阶段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总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反叛性都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中国处于近代的前夜。

古代希腊、罗马史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精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精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第2讲 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 帝”制度。

特点⎩⎪⎨⎪⎧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 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错误!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 (1)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 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 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 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 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重要提示] 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二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预习导学】一、至高无上的皇权(确立皇帝制度)1.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年,秦王先后灭掉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皇帝制度的建立:秦王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以“”为自己的名号,自称“”。

为维护皇帝尊严,他的命令称“”或“”,所用的玉印称“”。

他总揽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皇帝所控制的为依据。

皇帝制度基本特征:一方面以显示了皇权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

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特征。

二、秦朝中央官制(中央制度):1、构成:秦朝建立了一套以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三个最高官职为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负责全国)2、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军政大事的决策程序一般先由、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裁决。

3、作用:既利于皇帝操纵,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件的。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朝的地方官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了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初分天下为郡。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叫;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或。

郡县长官都由直接任命。

2.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形成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奠定了中国,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维护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教材整合与合作探究】一、“六王毕,四海一”——完成统一1.条件(1)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2)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与需要;(3)人民渴望统一,顺应中国历史统一的必然趋势;(4)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和远交近攻的策略;2.过程(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2)北击匈奴,修长城和直道(3)开凿灵渠,南平岭南并置郡(4)开辟“五尺道”,统一“西南夷”3.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含解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案含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宗法制与分封制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目的: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九品中正制(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学案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一)[综合探究]一、从社会转型看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变化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执掌。

二、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中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1.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腐朽。

(2)政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高考复习专题 学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复习专题 学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2复习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掌握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2.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掌握自秦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基础知识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

从启开始,实行________制。

(2)、商朝:①、中央:设有________、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________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西周 ▲分封制的作用:▲宗法制含义:是用父系________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巩固____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内容:________继承制。

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家”和“国”的统一。

作用:保证了各级________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制度的演变秦朝:①、皇帝制度——秦王嬴政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而确立了皇帝制度,其核心是________。

②、三公九卿制——三公:(掌行政)、(掌奏章监察)、(掌军事),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汉朝:内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三省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隋唐:三省六部制(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负责执行政令,下设置 、 、 、 、 、 六部。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元朝:设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元末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1380年,明太祖裁撤________,废除丞相,由________负责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讲义: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Word版含答案

2019高考历史(高分突破)复习讲义: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Word版含答案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1唐朝三省六部制(b)1.《贞观政要》记载:“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

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这表明三省设立的目的是()A.相互监督,实现合理分工B.相互监督,巩固专制皇权C.相互监督,确保民主施政D.相互监督,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中“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三省的设立是为了实行相互监督,材料中并未涉及其分工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得出是为了相互监督,最终目的是为巩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维护的是封建专制,不是民主施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中央设置三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8年3月嘉兴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

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

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解析唐初门下省的封还敕书的权力只能对皇帝权力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故A项错误;尚书省在三省中负责执行,不具有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故B项错误;中书省具有决策职能,但皇帝才是最高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门下省通过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考点2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3.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解析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执政能力不断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之小船创作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疆拓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实施(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2)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备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政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秦朝“天下”格局的形成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核心论点:秦朝奠定了后世“天下”格局的基本框架,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漫画解史】秦朝巩固统一信息提取:秦始皇在版图上统一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措施强化国家统一,有利于增进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第2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人民版[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思维发散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重要提示] 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1.历代行政区划2.元代行省的设置(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元朝时大部分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主题一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1 唐朝三省六部制(b)1.《贞观政要》记载:“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

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

”这表明三省设立的目的是( )A.相互监督,实现合理分工B.相互监督,巩固专制皇权C.相互监督,确保民主施政D.相互监督,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中“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可知三省的设立是为了实行相互监督,材料中并未涉及其分工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得出是为了相互监督,最终目的是为巩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维护的是封建专制,不是民主施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中央设置三省,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不是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8年3月嘉兴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

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

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解析唐初门下省的封还敕书的权力只能对皇帝权力进行一定的制约,并不能达到权力制衡的程度,故A项错误;尚书省在三省中负责执行,不具有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故B项错误;中书省具有决策职能,但皇帝才是最高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门下省通过封还敕书,对中书省及皇帝的决策进行审核,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考点2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3.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解析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执政能力不断削弱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考点3 元代行省制度(b)4.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解析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采取的是“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的按照山川地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代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犬牙交错”的原则对经济发展并无任何作用,故C项错误;元代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会淡化和消弭文化认同,故D项错误。

答案 B5.(2018年3月浙江十校)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下列能佐证其观点的有( )①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②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③监督行省官员,实行省官互迁④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④“全国宗教事务均需呈报枢密院”错误,“呈报枢密院”的是重大的军政要务。

答案 A【概念区分】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

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

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考点4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6.(2018年3月浙江暨阳联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

读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根据数字填写各朝代地方行政区划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A.①州②道③府④厅 B.①道②路③厅④府C.①州②道③路④府D.①路②府③道④厅解析汉晋魏高层政区是州,唐朝的高层政区是道,宋朝的高层政区是路,元朝统县政区是路、府、州,依据题意,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7.(2018年3月台州模拟卷)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下列官职,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同平章事③卿大夫④司隶校尉A.①④②③ 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解析①最早出现在秦朝,②最早出现在唐朝,③最早出现在西周,④最早出现在汉朝,按其最早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④②,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考点5 (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8.(2018年3月温州适应卷)嘉祐元年(1056 年)八月,宰相刘沆因范师道(侍御史)、赵抃(殿中侍御史)“尝攻其短,阴上书出之”。

范师道、赵抃被罢台职以后,御史中丞张昪抗议说:“天子耳目之官,进退用舍必由陛下,奈何以宰相怒斥之?愿明曲直以正名分。

”宰相刘沆“亦力诋台官朋党”。

张昪怒不可遏,“益论辩不已,凡上十七章,沆知不胜,乃请以本官兼一学士守南京”。

十二月,刘沆罢相知应天府。

据此可知( )①宰相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基本被剥夺②御史中丞一定程度上监督宰相规范执政③御史中丞的设立是为了分散宰相权力④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材料中“以宰相怒斥之”表明宰相有处理行政事务的权力,故①错误;依据材料中“御史中丞张昪抗议”的信息可知,故②正确;御史中丞不仅仅是针对宰相监察,故③错误;御史中丞及属下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符合史实,故④正确。

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9.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

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央机构内部实行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君主,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监察是指对官员的监察,目的是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6 (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10.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

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

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项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材料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C项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 B11.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

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

这一变化有利于( )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从材料可知宋代与唐代相比考试内容上发生了变化,重经义、重策论有利于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故选A。

答案 A【名师点睛】通史思维审视科举制的中外影响(1)对中国: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④价值观上,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

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考点7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12.(2018年3月浙江十校模拟卷)帝尝召缙等曰:“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

”又以立春日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曰:“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也。

”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B.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C.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D.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解析根据所学,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殿阁大学士,并不参与决策,故A项错误;内阁是内侍机构,与尚书性质不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俾益不在尚书下也”,表明内阁常伴皇帝左右,参与处理国政,地位较为重要,故C项正确;内阁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是明代专制皇权强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考点8 清朝军机处(c)13.(2017年9月宁波十校模拟)《清会典》中有记载:“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对该机构的描述有误的是( )A.机构简单,人员精干B.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有官无吏,职有定员D.提高办事效率,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解析根据材料“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可知为军机处,机构简单,跪奏笔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处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大计的重要机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员额无定,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