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公开课教案】
4、合作探究三:如何认识欧洲早期的殖民活动。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A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请回答1-4题:
1.西欧封建王室支持航海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显示国威B.寻求财富C.宗教征服D.发展经济
本课自我反思:
C.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与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反
D.与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反
5.17世纪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 )
A.海盗劫掠B.组建商业公司C.贩卖黑人D.发展种植园
6.17世纪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欧洲国家是()
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4、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是,这时期它迅速取代西萄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和称号。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是。其中最有名的贸易公司是,此公司垄断着。
二:英国的崛起:
1、早期的英国由于国力弱,无力与西萄抗争,只能对西班牙过往的船只进行,因此被称为。
2、17世纪英国实力增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为此与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起包括
14.(2003江苏)下列关于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殖民地主要分布在亚洲B.主要目的是开拓海外商品市场
C.实施《航海条例》D.实行残暴的种族奴役政策
15.“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教案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索。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现象的归纳、历史资料的分析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例,探讨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繁荣与特点。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文献、图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诸子百家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深化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一学派思想的短论文。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作业的形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语:。
高中历史课教案
高中历史课教案一、引言历史是一门探索人类过去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过程。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导入、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几个方面,探讨高中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二、导入在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富有历史意义的图片或带来一个相关的文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三、目标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例如,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四、内容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应该广泛涵盖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等多个时期。
例如,在古代历史中,可以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在近代历史中,可以包括工业革命、民族独立运动等;在现代历史中,可以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
五、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兴趣。
例如,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事件的重演和讨论。
六、教材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材。
教材应该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和案例,同时也要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七、资源利用高中历史课教学还可以有很多其他丰富的资源利用方式。
例如,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课堂上进行学生讲座,或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八、评价与反馈有效的评价和反馈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采用写作业、小测验、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九、跨学科整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与语文、地理、社会学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共同设计具有跨学科特色的课程。
十、培养学生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辨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高一历史教学方案5篇
高一历史教学方案5篇高一历史教学方案5篇历史教案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的思考和探究。
这些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和辅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参考和帮助。
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一历史教学方案,欢迎阅读!高一历史教学方案(篇1)一、指导思想以为指导思想,切实贯彻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意见》的通知精神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任务本学期偏文兴趣班按计划完成历史必修①后半部分的教学及历史必修②的教学。
在期中考试之前完成必修①的教学,期末考试前完成必修②的教学,偏理兴趣班完成必修②的教学。
三、具体教学举措1、把握课改方向,注意新、旧教材的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材不同于以往的通史体例,而是将历史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形式编写,割裂了历史之间的联系,同时重历史史实的叙述,缺乏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及对历史史实的评价。
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备课时力争做到深入钻研新、旧教材,对比新、旧教材的不同,力争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历史体系。
2、群策群力,构建有效课堂①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由备课组老师谈一谈对本周教法相关意见和看法,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握备课环节。
②在课堂教学上,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由学生思考或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③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教育。
④每节课后由备课组老师互相交换教学心得,力争让课堂精益求精。
3、精讲精练,夯实学生基础以《优化训练》节节练和单元训练卷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
节节练上的题目要求大家平时完成,每星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单元训练卷主要用于晚自习的练习或考试。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古代政权》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古代政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成就;2. 了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3. 了解中国历史上著名古代政权的兴衰原因。
教学重点1.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成就;2. 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3. 著名古代政权的兴衰原因。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古代政权联系起来;2. 如何理解和分析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分组讨论法;3. 视听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展示中华文明发展的时间轴;2. 分组讨论:你们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成就有哪些?研究1. 讲授: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成就;2. 视听资料:《中华之旅》;3. 分组讨论:如何评价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小结小结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第二课时导入1. 回顾中华文明的发展成就;2. 分组讨论:你们认为古代政权的特点有哪些?研究1. 讲授: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2. 视听资料:《帝国铁路》;3.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和分析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小结小结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
第三课时导入1. 回顾中华文明及封建王朝的研究;2. 分组讨论:你们认为著名古代政权的兴衰原因有哪些?研究1. 讲授:著名古代政权的兴衰原因;2. 视听资料:《大秦帝国》;3. 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和分析著名古代政权的兴衰原因?小结小结著名古代政权的兴衰原因。
课后作业1. 总结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成就;2. 总结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变;3. 总结著名古代政权的兴衰原因。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课《中国近代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掌握分析和评价中国近代史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教学内容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2. 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如封建制度的衰落、外国侵略、民族觉醒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影响。
4. 总结: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引导他们总结近代中国社会背景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进行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总结:对每个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第三课时: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1. 导入:通过引用一些中国近代史的名言名句,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中国近代史对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如国家独立、民主思想传播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中国近代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并准备小组展示。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思考。
5. 总结: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未来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近代中国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的图片和视频。
高一历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2.掌握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进行比较和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3.各大文明的比较分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4.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重点1.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的了解和理解。
2.各大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掌握。
3.对各大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难点1.对各大文明的比较研究。
2.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精简而重点的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讲解法:通过讲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讨论法: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4.案例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和普遍性。
2.知识传授(20分钟)教师讲解古代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重点介绍各大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内容。
3.比较和分析(25分钟)教师以小组或全班形式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就所学的各大文明进行比较和分析,着重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科技进步等方面进行对比。
4.历史思维能力培养(2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
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进行推理和评判。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要求。
七、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第12、13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公开课教案】
编写:高一历史组时间:2013年月日审核:王志刚刘锋Ⅰ、课前预习一、生活的变化:1、服饰:清朝时,中国的传统服饰是长袍马褂,近代后西装传入中国,出现了两种中西合璧的产物:。
2、结辫与断发:清朝男性留辫子,近代后开始有人剪辫子,1910年清政府允许剪辫,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结辫陋习革除。
3、不缠足:汉族女性明清时普遍缠足,清政府多次禁止无效,从维新运动开始,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这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标志。
4、报刊:①中国民众的“新闻”概念开始于时期。
②1872年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③开近代新闻画报之先河的是1884年创办的。
④晚清四大期刊小说是。
5、电影: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时间、名称),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
6、见面礼仪:清朝见面礼仪是,近代后变成,这体现了思想。
7、婚俗:8、葬俗: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铁路是,代表人物是。
2、水运: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是(时间、名称),它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3、航空:中国航空业起步于年。
4、邮政:1896年宣告成立。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5、通讯:中国自办电报开始于1877年的地区。
Ⅱ、本课教学环节【学情调查情境导入】导入:晚清时期与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的结婚服饰比较。
学习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学习重点:报刊,铁路,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学习难点: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D、经济的发展迅速B14、铁路在近代中国命运多舛的原因是A、守旧观念B、铁路不利于国计民生C、中国人害怕火车的汽笛声D、中国没有能力修筑B15、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是在A.1918年B.1920年C.1949年D.1909年B16、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民国时期中国的铁路、邮政等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B、民国成立后,中国航运受列强排挤的境况有了巨大改观C、中国近代水运、铁路、电报事业均开端于洋务运动时期,证明了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D、民国成立后,航空事业起步,其他近代事业有所发展,说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又一次近代化的机遇C19、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洋装已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壁的产物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D、它们都符合民国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的规定C20、维新派人土掀起女权运动的主要原因A、外国传教会的宣传B、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C、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民族危机的影响C2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主要是为了体现A、民主科学的精神B、同志之间的平等C、与旧时代的不同D、民主共和的精神C22、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的文明与思想,中国古老的社会生活开始发生着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名师考核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公开课教案(名师考核课)课题: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授课班级:高一4班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对经济的贡献。
(2)、提问:为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1956——1976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制定的正确决策和出现的重大失误。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总结历史、反思历史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课堂上,以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就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结论展开思考,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路和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1)、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3)、“十年文革”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文革”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难点: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自主归纳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问: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介绍专题三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高一历史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阶段和重要事件。
2.理解古代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掌握历史分析和阐述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2.中国古代重要事件的介绍和讨论:–夏商西周的建立和衰落–春秋战国的政治思想和兵器发明–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汉朝的科举制度和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和佛教的传入–唐朝的盛世和科技发展–宋朝的文艺复兴和宋江起义–元朝的蒙古帝国和汉文化的融合–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清朝的闭关锁国和鸦片战争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形式,介绍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讨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3.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阐述,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一幅画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线,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知识讲解:依次介绍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立和衰落,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文化特点,帮助他们理解不同时期的差异。
4.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商朝末年的纣王暴政,让学生分析其对商朝的影响以及后续发展。
第二课时1.导入:通过一段视频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兵器发明,激发学生对这个时期的好奇心。
2.知识讲解: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和诸子百家的兴起,以及兵器发明如战车和铁器的出现。
3.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政治思想和各家学派的不同理念,以及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选择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比如孔子或孟子,让学生分析其对古代和现代的影响。
第三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秦朝的统一,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改革举措。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最早的祖先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掌握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3、认识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1、早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2、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0分钟)展示一张《人类演化图》,引发学生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好奇和思考。
提问: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二、知识讲授(25分钟)1.人类的最早祖先:震旦人、直立人、智人等。
介绍他们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2.早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演变过程: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社会。
讲解每个社会的特征和转变过程。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汇总。
四、知识扩展(20分钟)1.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黄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
讲解每个文明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介绍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五、学习方法指导(10分钟)讲解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提醒学生要善于思考和归纳,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六、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练习。
如:列举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过的内容,重点回顾早期人类社会的特征和演变过程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
八、课后拓展(自主学习,时间不限)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扩展自己在早期人类社会和古代文明方面的知识。
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早期人类生活方式的小论文,或者设计一个展板,展示自己对古代文明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公开课教案】必修一: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教案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2.认识伽利略利用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蕴含的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1.体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2.体会伽利略对速度、时间测量的处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3.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体验人类对客观规律探究的乐趣.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有了正确的认识,也掌握了相关实验技巧并已经探究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可以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伽利略的逻辑推理、实验验证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讨论、完成。
充分体现课程的自主性和开放性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伽利略对速度、时间测量的处理方法4教学过程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视频引入播放一段对周围人群的采访视频,使同学们认识到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通常将看到的现象直接总结为相应的规律,并回顾历史两种观点。
活动2【活动】学生讨论并推理,体验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学生运用“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
设大石头下落的速度为8,小石头下落的速度为4,捆在一起,大石头被小石头拖着会变慢,系统速度应小于8;但总重量比大石头还重,故系统速度应大于8,自相矛盾。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重物和轻物应该下落得一样快。
活动3【讲授】展示课件教师提出问题: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伽利略首先建立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猜想与假说:伽利略认为,自然界是简单和谐的。
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他设想,最简单的变速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
但是,速度的变化怎样才算均匀呢?他考虑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时间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时间,速度的变化相等,另一种是速度的变化对位移来说是均匀的,即经过相等的位移,速度的变化相等。
高一历史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材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珍视历史文化,热爱祖国;-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高一历史人教版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
1. 原始社会- 了解人类原始社会的特点、生活方式和文化成果;- 学习原始社会的产生和消亡原因;- 理解原始社会对后续社会的影响。
2. 奴隶社会- 了解奴隶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学习奴隶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分析奴隶社会对后续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封建社会-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历史进程;- 学习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 分析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原因。
4. 资本主义社会-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特点和政治制度;-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共同研究历史事件和问题,交流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从所学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知识网络和思维图谱。
3. 问题导入法:设计问题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电子教案、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 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 准备教学课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2. 课堂导入:- 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思考和探究欲望。
高中历史讲座教案
高中历史讲座教案高中历史讲座教案:《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重要科技发明和文化成果,包括四大发明、古代医学、古代天文历法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价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
古代医学的发展:中医的历史地位和主要成就,包括针灸、草药、黄帝内经等。
古代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如浑天仪、二十四节气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世界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重点:四大发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古代医学和天文学的重要成就。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黑板列出课程大纲和重点难点。
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已掌握的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知识。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六、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导入本课内容,询问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了解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讲授新课(30分钟)(1)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讲解其发明过程、应用范围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介绍古代医学的发展,讲解中医的历史地位和主要成就,以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3)介绍古代天文历法,讲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以及其对现代天文学的影响。
巩固练习(1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高一历史上第二课教案
高一历史上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掌握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理解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明,增强国际视野;(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讲授(35分钟)。
(1)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10分钟)。
通过PPT或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5分钟)。
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对古代文明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包括文化传承、价值观影响等方面。
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3. 活动(30分钟)。
(1)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展示与交流(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交流。
通过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一历史公开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案
高一历史必修上册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第2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教案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开眼看世界难点:冲击--回应模式与睁眼看世界、多元史观与通商口岸的开放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圆明园图片、《十二生肖》、《盗墓笔记》相关剧照。
教师讲述: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
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总称圆明三园;占地面积约五千二百亩。
它本是明代一故园。
清朝从康熙至咸丰的六代帝王,历时一百五十多年,集中全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把它营建成为一座举世无匹的大型皇家宫苑。
然而,在第二次鸦片中,它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教师提问:这两部影视作品《十二生肖》《盗墓笔记》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兽首下落何方?教师补充:这些影视作品反映的是流失国外的圆明园文物“12生肖兽首”。
目前已经回归的有8件: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龙首;另外4件——蛇首、羊首、鸡首、狗首铜像至今下落不明。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第二课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卷土来,圆明三园情何堪1.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满以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他们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惊奇地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费其棉纺织品的价格只有0.57便士。
”“他们把英国棉纺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材料二:(咸丰)十一月乙卯朔,……英人在广东以查船构衅,放砲攻城。
绅团愤击之,歼数百人。
敕叶名琛相机办理。
……己卯,叶名琛奏防剿英夷获胜。
——《清史稿·文宗本纪》教师提问:以上材料说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根本原因:列强为继续扩大在华利益;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其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高中高一上学期历史教案
高中高一上学期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了解史前文明的形成和发展;3) 了解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4)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的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事件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理解;3) 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 史前文明的形成和发展;2) 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3)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史前文明的认识和理解;2) 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的把握;3) 学生对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
1. 史前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1) 史前时期的概念和特点;2)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主要特点;3) 史前文明的发展和影响。
2. 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
1) 早期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2) 古代文明的兴盛和衰落;3) 古代文明的影响和启示。
3.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1)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2)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分析历史。
2. 讨论教学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介绍史前文明的发展和影响,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史前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以及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3.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史前文明、古代文明和中世纪欧洲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4)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理念:《鸦片战争》一课包含两个要素: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本质上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我将重点分析鸦片战争,之后以类推的方法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
结合高一同学的认识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我将按照事情发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来分析鸦片战争。
在对背景分析中利用多媒体,打出史料,让学生对中英双方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利用线索图分析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过程略讲;结果和影响组织同学讨论,最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西欧逐步确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为争夺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疯狂扩张。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步入存亡危机之秋。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学情分析:关于鸦片战争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对这方面的史实有所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认识水平和情感水平都有所发展的基础上,要对本课知识深化内在知识体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探究事物的原因、影响,引导学生做理性思考,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2)认识战败对中国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分析问题能力。
3、德育目标:(1)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分析,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2)通过对鸦片战争背景原因及战败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国战败的原因。
(2)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打出英雄人民纪念碑浮雕第一副图片和林则徐人物图像,提问:这两幅图片使我们想起了什么历史事件?(学生回答:鸦片战争)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160多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了解它发生的原因及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整体的世界》说课稿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唐海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看到画面上这些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出了今天我给大家说的题目是《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1)、专题地位:结题之作
本课处于第五专题第4课,与前面的3课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讲述世界市场由开始出现——得到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为本专题结题之作。
(2)、必修地位:联系密切;
对世界:英、法、德、美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必修1);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基(必修2);
对中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必修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必修2);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的百年世博梦导入,整合教材,通过一次旅程设计,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材料、图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开放、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
原因: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突破:情境教学,注重体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难点——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原因:比较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
突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主体参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优势:高一学生比较单纯、听话,有一定的好奇心。
②、学生劣势:基础薄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对抽象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生的特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
(2)教法分析:
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注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问题探究法:材料铺垫,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探究。
三、学法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
1、主动参与:设计了一个旅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感悟历史;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和材料;
3、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
四、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情境体验、升华提升、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3分钟)
★①措施:以百年世博梦导入;播放上海世博会片段;
★②设计意图:热点导入,激发兴趣;穿越时空,使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2、整体感知(4分钟)
★①措施:设计表格;
★②设计意图:本节课头绪繁琐,不利于学生掌握。
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将知识清晰地整合成三部分。
3、情境体验(25分钟)
情景:1904年,孙中山参观了美国举办的世博会。
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世博会。
角色:师担任导游,生扮演孙先生及随行人员,合作完成世博之旅。
道具:世博会宣传册(课本)
导游开篇词:1904年,美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次世博会,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当时科技、产业和文化上的最新成果。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化抽象为形象,设计了一次世博会旅程,贯穿始终。
情境(1):孙先生的随行人员(指定某组学生扮演)通过宣传册,了解了第一次工业
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
于是大家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互动讨论中,我们完整地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方法——进行能力迁移,落实基础。
情境(2):这次世博会规模庞大。
根据指示牌,要参观的主题展馆很多,时间有限,我
们决定先参观展示最新成果的展馆。
参观前,导游(我)给参观者们(孙先生和随行人员)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参观完后,能够说出看到的最新工业成果。
★设计意图:比较分析,提升难度,获得新知,强化重点。
情境(3):当游览到冶金馆时,孙先生立刻被眼前工人模拟开采石油的场景给吸引住了,
这是美孚石油公司在做宣传。
我简单给他们介绍了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孙中山和随行人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②、这种类型的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③、这种公司的实质是?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问题递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情境(4):来到生活馆入口处,我们被一张世界贸易图吸引了。
进入场馆,发现这里人
头攒动。
作为世博会的购物中心,这里既有世界各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用品出售,又有来自各个民族的商人和顾客。
世博会期间,每天来游览的参观者约10万人,或乘船、或坐马车、或搭货车,络绎不绝。
孙先生不禁感慨:“此会为新球(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一大会”。
在感慨之余,我们互动探讨了3个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情境(5):最后我们购票进入了中国馆。
美国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
复制品,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尊刻有中华圣母像的桌屏。
“中华圣母”身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
旁边的游客对这幅塑像展开了
讨论,最后还是孙先生的随行人员给他们做了解答。
情境(6):游览结束了。
但世博会就像面镜子,照出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差距,中
国的展品仍然是丝绸、旗袍、茶叶等,这些农耕时代的产品与工业时代的科技成果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这让我和孙先生一行心事重重,感慨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一场展示中国新成果的世博会。
我们还交流了各自的参观感受,达成以下共识。
共识①:应该辩证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共识②: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4、升华提升(5分钟)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富强。
并且中国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不再是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等昔日成就,而是大量展出了长征系列火箭等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太阳能,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步跨入了工业社会。
★设计意图:
学史明智。
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要独立、开放的进行现代化建设。
辩证思维。
学生对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进行多角度思考。
探究与辩难:你怎样看待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
5、课堂小结(2分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立意,想要努力渗透独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
但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1、本课内容非常庞杂,我努力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想做到深入浅出,但驾驭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2、本课内容抽象,所以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难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的努力方向是希望一节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能用历史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未来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