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语义研究的教学意义

合集下载

语义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义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义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语义学逐渐受到了重视。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字和词语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语义学的基本概念、语义学在中小学汉语课上的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语义学应用等方面为大家阐述语义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义学的基本概念语义学是研究语言中词、句、篇章及其意义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词语和句子内部的意义关系以及语言符号和外部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语言的应用中,语义学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二、语义学在中小学汉语课上的应用在中小学汉语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词语的词义、义项和义理,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汉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创造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词语的义项,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含义及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使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语言符号与外部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懂得如何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语义学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语义学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例如,通过互联网搜索词语或句子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相关词汇,这些关联词汇都是基于语义学知识的。

此外,随着智能语音助手、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语义学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智能语音助手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意图,进行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和语音合成,帮助用户更快捷地获取和理解信息。

四、结语总之,语义学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句子和文章,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思维能力,而且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智能技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未来教学中,应该继续加强对语义学知识的传授和应用。

浅谈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对策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对策 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浅谈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对策从事高中语文教学10多年来,特别是连续任教高三毕业班这七年,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现在的高中学生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越来越薄弱,这就直接导致考纲中的很多考点无法有效落实,例如很多学生不能确定词性,分不清句子的语法成分,语病题判断的正确率更是低得可怜。

另外,对于文言文教学中实词的活用现象,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之类的特殊句式更是摸不着头脑,甚至在写作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语病现象。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现行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基本上都删除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知识,而教学上也都在淡化语法知识的教学。

因为语文考纲不要求,初中阶段几乎完全抛弃语法教学,高中也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讲解,而且主要是针对病句这个考点。

这种考纲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不得已学什么的思路,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普遍做法。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很难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

二是网络语言的误导。

网络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网络语言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

语言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千百年来在不断发展,我们不可能拒绝网络上的一些优秀的东西。

然而网很难想象在当今网其中的语言也是泥沙俱下。

络是一把双刃剑,络如此盛行的情况下,学生如何从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歌曲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和培养正确的语感。

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很多学生会把网络上的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直接运用到写作中。

另外,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一些方言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家多年来大力推广普通话,这点也要求学校在教学上切不可忽视必要的语法教学。

其实,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考纲不要求,学校就不教,学生就不学,从理论上来说,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大的误区。

建国后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包括语法、修辞和逻辑,由于语法教学内容艰深,1990年《语文学习》一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淡化语法”的讨论,随后考试大纲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论语词的特殊语境义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019年精选文档

论语词的特殊语境义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019年精选文档

论语词的特殊语境义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所表达的意义常常要受到语境的制约。

例如:①“你要是实在不肯,那就算了。

”刘雨生果断地说,……听到他这声“算了”,盛佳秀心里一动,脸上变了色。

(周立波《山乡巨变》)②“怎么可能呢?先生,我的客舱是在船的另一边。

……当然,假如我……睡不着觉,假如……假如我在甲板上,也许我会看见那个凶手进入我太太的客舱。

可事实上……哦,我求求你,事情就是这样。

”(克里斯蒂《泥罗河上的惨案》)③“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孙梨《荷花淀》)例①中,刘雨生向盛佳秀借猪,打算杀了分给社员。

因为盛佳秀同刘雨生相好,准备秋后结婚。

尽管“算了”只是仅仅指借猪不成而言的,但被人遗弃过的,有点旧意识的盛佳秀的感情受到了挫伤,引起了剧烈的情绪波动。

例②中是林内特的女佣人路易丝回答侦探波洛的话,言语中并没有说明看见了什么,经验丰富的波洛也未引起重视。

可是在场的赛蒙,却听出了弦外之音。

那几个“假如”实际上是在暗示赛蒙:我已经看到这事是你干.的。

例③中是几个妇女商量一同去看望她们当八路军的丈夫时的对话。

表面上,说话人不想去,实际上很想去,可谓心口不一。

但听话人的心情处境一致,当然就心领神会了。

上述例句,说明了三种语言现象:①“言者无心,听者有意”;②“言者有心,听者无意”;③“言者有心,听者亦有意”。

这些现象说明,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如果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感知有所不同,就可能引起双方对语言意义的不同理解;如果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感知趋于一致,隐晦的语言也可以理解。

由此可见,语境对于语义的传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因为:语言中的语义同言语中的语义由于语境的作用而产生不同性。

如语言体系中的“人”是指“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是抽象的概念。

谈语义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

谈语义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 对 确 定 目标 的 依 据谈 了一 下 自己的 看 法 。
【 关键词 】整合 目标 ; 三维 目标 ; 深化 目标
目标 教 学 , 就是 把 教 学 目标 作 用 于教 与学 的 过程 。 师 生 共 同努 力 , 切 协 作 , 实 现 教 学 目标 而 进 行 “ 握 学 习 ” 密 为 掌 的 种教 学 机 制 。其 依 据 是 布卢 姆 的教 学 目标 分类 理 论 , 包 它 括 三个 领 域 —— 认 知 领 域 、 感 领 域 和 动 作 技 能 领 域 。本 文 情 谈论 的就是这一领域 的诸层 次在语 文教学 中的体 现。 在 当 今教育 迅速变革 ,课堂教 学的模式和理念 不断 新 的背景 下, 我校 实 施 了 “ 学案 式 ” 堂 教 学 新模 式 。 在 近 两 年 的教 学 课 实 践 中 , 越 来 越 深 地 感 到 确 定学 习 目标 的 重 要 性 。 因为 它 我 直 接 关 系 到 学 生 的 自主 性 学 习 的效 果 , 么 , 定 学 习 目标 那 确 的依据是什么呢?下面就结合 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谈一下 自己 的粗 浅 的认 识 。 1 .先 要 理 清 三 维之 间的 关 系 , 整 合 三维 目标 。认 知 领 冉 域 是 基 础 。它 又根 据 需 要达 到 的能 力 水 平 和学 生 的年 龄 心理 特 点 及 学 习 由低 到 高 、 由浅 人 深 的 规 律 , 知 识 要 点 分 成 识 把 记 、 解 、 用 、 析 综 合 、 价 等六 个 层 次 新 课 标 指 出 :课 理 应 分 评 “ 程 目标 根 据 知 识 和 能 力 , 程 和 方 法 ,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个 过 情 维 度 设计 。i 个 方 面相 互 渗 透 , 为 一 体 , 重 语 文 素养 的提 融 注 高 。 ” 就 要 求 我 们在 教 学 中 , 先 理 清 =_ 的关 系 了维 日 这 耍 维 标是教学 的不同角度 , 同时存于教学 -。它们 的天系 , { _ l 不是并 主 旨理解不 r, 以找把“ 所 感受 泪珠 巾蕴涵的真 、 、 , 善 关 懂得 列关 系, 也不是交叉关 系 , 而是一体 =维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 要爱和感恩这个t 界 ” 体会 文中蕴涵 的深厚感情 , f 和“ c 理解作 作为本课 的主要 学习 目标 , 既是 重 目标 中不 要 把 三 个 维 度 简 单 地 叠 加 , 以“ 识 与 能 力 ” 主 者 寄寓其 中的人 牛感 悟 ” 要 知 为 线 , 透情感 、 度 价值观 , 充分地体现 在过程和方法 中 。 渗 态 并 点 又是 难 点 这 样 ,在 让 学 生 对 本 课 有 了较 为 明 确 的 理 解 的 同 时 , 自 以高 一 课 文 《 同文 化 》 例 ,认 识 和理 解 北 京 胡 同 文 化 ” 胡 为 “ 这 要 求 , 竟 属 于哪 一 目标 维 度 ? 北 京 胡 同文 化 是 中华 文 化 己对 本 课 主 旨义 有 了更 深 的 理解 。这 就 证 明 了解 决 的 关键 就 究 的组 成 部 分 ,对 它 的 认 识 和理 解 属 于 情 感 态 度 和 价 值 观 范 是 以解决 学牛问题为 突破 口, 住主要矛盾 , 抓 其他 问题就能 畴 , 们 可 以把 它归 为 第 三 维 度 目标 ; 京 胡 同文 化 是 本 文 够 容 易解 决 了 。确 定 语 义 i维 目标 是 语文 教 学 设 计 的 第一 步 我 北 的 内容 , 它 的认 识 和 理 解 属 于 基 本 的 阅 读 能 力 要 求 , 们 对 我 也 是最 关 键 的一 步 。新 课 标 要 求 我 们 教师 要 正 确 认识 三维 目 一 的关 系 , 心 研 究 大 纲 、 究 教 材 、 究 学 精 研 研 也 可 以把 它 归 为第 一 维 度 。但 是 , 为 高 中语 文 教 学 , 巾学 标 之 问 “ 体 维 ” 作 高 生早 已基 本 掌 握 理 解 通 俗 文 章 内 容 的 能 力 。本 文 语 言 平 文 , 生 、 究 自己 , 住 每 篇 义章 的关 键 点 , 准 开 启 学 生 思 维 大 研 抓 找 精 使 学生 基 本 可 以通 过 自读 理 解 课 文 内容 。 于 是 ,“ 识 和 理 解 门 的 金 钥 匙 , 心 确 定 川 每 一 课 的三 维 目标 , 我 们 语 文 教 认 北 京 胡 同 文 化 ” 一 要 求 不 应 该被 列 为 第 一 维 目标 , 可 以 学 的课 堂 熠 熠 生光 。 这 它 4. 的 深 化 : 功 的 目标 教 学 不 仅 要 保 证 每 节 课绝 大 日标 成 被 列 为 第 二维 目标 。 = 2 .确 定 三 维 目标 , 要 与 《 文 课 程 标 『 及 《 纲 》 除 语 伟》 大 一 多数学 生都能基 本实 现预定 的教学 目标 ,而且 课后仍有补 致 外 , 要 与 高考 相 结 合 , 要 与 教 参 、 元 提 示 及 课后 练 习 缺 , 同与 深 化 的 任务 。 需 要 师 生 共 同 去完 成 。 缺 是对 个 还 更 单 巩 仍 补 相 结 合 。实 现 韩 立福 博 士 所 说 的 “ 考 日常 化 “ 考 课 堂化 ” 别 学 生 而 言 , 于 个 别 差 生 要 特 别 予 以关 怀 , 防 止 绝 大 多 高 高 。 对 要 仔 细 分 析 一 下 , 实 高 考 、 参 与单 元 提 示 及 课 后 练 习 的 最 其 教 数 学 生顺 利 达 标 的 喜悦 , 盖 住 个 别 差 生 的 达 标 缺 陷 。巩 固 掩 终 目标 是 一 致 的 。我 们绝 对 不能 忽 视 它 们 的指 导 作 用 。如 在 是 对 多 数 学 生 而 , 防 止 这 些 学 生 以 完 全 或 基 本 达 标 为 满 要 《 文 嚼 字 》 维 目标 的 确 定 中 , 合 以 上 四个 方 面把 “ 过 足 , 在完令或基 本达标的基础上 , 咬 三 结 通 要 向他们 提出巩 固 目标 与 品 味 佳 句 培 养 学 生 的 鉴 赏 能 力 ” 这 一 点 与 高 考 中 诗 歌 鉴 赏 进一步发展能力的要求 。深化则是对一部分学有余力 的学生 ( 的炼 字 密 切 相 关 )“ 炼 作 者 的 主要 观 点 ,把 握 本 文 主要 内 ,提 而言 , 是在完全达标 基础 : 的拓宽 和加深 。尤其 是综 合能力 容 ”与 单 元 要 求 一 致 )学 会 在 阅读 和 写作 中 咬 文 嚼 字 ” 为 ( “ 作 和创造才能 的培养 , 特别需要 南课 内到课外 的 自然延伸 。架 知 识 能 力 目标 。再 如 , 《 体 诗 六 首 》 习 目标 的确 定 中 , 在 近 学 我 起 课 内 、 课外 互 相 沟 通 的桥 梁 , 而 有 助 于 更 好 地 实 现 课 内 从 把“ 把握重点词语 , 分析 景物意象 , 体味作者 的思 想感 情 , 品 打基础 , 课外育人才的教育构想。

高中语文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语文课题开题报告高中语文课题开题报告1一、课题讨论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是和进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需依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惜学生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家都知道,将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有时比传授学问更重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进展课前,而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其语文学习的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力量培育上。

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供应了更为宽阔的舞台。

因此结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讨论”这一课题,个人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力量培育的讨论》这一小课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力量,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力量。

二、课题讨论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学问不是被动地承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阅历主动地建构的。

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展学问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学问。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行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觉、思索、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培根说的:“是一坚韧而强大的力气,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消灭一个人。

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讨论内容: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力量、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觉存在问题。

再依据班级实际状况制定出可行的培育规划。

2、思索语文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量,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根底。

3、讨论布置学生进展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展沟通、反应,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育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高中语文语法

高中语文语法

高中语文语法在汉语中,语法是指对语言结构和形式的系统性规律与规范的研究。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句法、语音、词汇、语义等等方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本文将从中学语文语法的概念、特点、教学方法和学习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学语文语法的概念与特点语法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形式、结构、规则和功能等方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是重要的一环。

学生通过学习语法可以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包括句子的构成、各种词类的用法和变化等。

中学语文语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系统性:语法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需要将各个层次的知识进行组织和归纳。

2、规范性:语法对语言表达方式具有规范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语言行为。

3、实践性:语法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运用,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4、描述性:语法是对语言现象进行描述的学科,旨在阐述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规则。

二、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方法语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讲解和传授知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相关的语法知识和理论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和规则。

2、演练法:教师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较多的实践操作,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语法规则和知识。

3、对比法:教师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4、联想法:教师将语法与具体的实际场景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方式和规则。

三、中学语文语法的学习技巧学习语法需要依靠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达到效果更佳的学习效果。

中学语文语法的学习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1、逐步分析:学生需要逐步分析语句的结构,将句子分解成独立的成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语法规则。

2、多练习:学生需要多进行语法练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法规则和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关注语言中词汇、句法和上下文如何构成和传达意义。

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语义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语义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为语义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方法。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复杂而抽象的,它牵涉到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涉及到大量的语言现象。

语义学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规范的步骤和方法,让我们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研究。

通过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我们能够从统一的视角分析和解释语义现象,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更为准确和可靠。

其次,语义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

语义学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学科,从逻辑学、哲学乃至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中吸取理论工具和概念。

语义学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理论框架,使得我们能够将不同学科中的理论相互融合和整合。

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并建立起一个精确和完整的语义学理论。

第三,语义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设计实证研究。

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汇、句法和语篇等等。

通过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制定实证研究计划,通过采集和分析实际的语言数据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和理论。

这种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研究具备科学性和可靠性,使我们研究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最后,语义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为语言应用提供指导。

语义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研究语言本身的意义,还包括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应用。

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应用语言。

例如,在语义学中研究句法结构对词汇意义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在语言应用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因此,语义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也是实际应用上的。

总结起来,语义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为语义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系统的方法。

古文中的语义研究

古文中的语义研究

古文中的语义研究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文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在古文中,语义是关键要素之一,掌握古文的语义可以更好地解读和理解文本的意义。

本文将以《论语》为例,探讨古文中的语义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语义的概念和特点语义是指语言在表达意义时所使用的形式和结构。

在古文中,语义主要表现为词义和句义。

1. 词义:古文中的词义往往比较丰富,一个词语可以有多个意义。

例如,《论语》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可以理解为学习的动作,也可以理解为学问的内容。

在解读古文时,需要综合考虑上下文,推测词义的具体含义。

2. 句义:句义是由一组词语组成的句子所表达的意义。

古文中的句义往往比较含蓄和深奥,需要仔细揣摩才能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中的“北辰”可以理解为北极星,代表高尚的道德品质。

通过分析句义,可以深入理解古文的主题和思想。

二、古文语义的研究方法1. 上下文分析法:古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和语境,可以推测词义和句义的具体含义。

例如,《论语》第五章中的“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可以理解“坦荡荡”和“戚戚”的意义分别是大方和拘谨。

2. 文化背景考证法:古文中的语义往往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义。

例如,《论语》中关于仁、义、礼等道德伦理的探讨,需要结合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来理解。

3.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不同文本和不同时期的古文,可以发现语义的变化和演变。

例如,《论语》中的一些词语在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有出现,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本中的用法和语义,可以找到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探讨古文的语义特点。

三、古文语义研究的意义对古文中的语义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语感·语理·语境——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

语感·语理·语境——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
“ 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可以提供《感动中国》袁隆
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由语感到语理,
平的颁奖词:
在语文教学里应当是学生自己的概括,而不是教师的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
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规律,同时也是思维的
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
号:
JSZJ21097)的阶段性成果。
学语文 2023 年第 6 期
33
备课网页
感内容等存在关联的语言素材有选择地提供给学生, 理、认知;如果说语感主要是体现一种直觉感悟,那么
或指定相应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比如必
语理应属于理性分析。
修上册第二单元有《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
王宁认为:
和“语感分析”两方面,前者指的是“学生多听、多说、多 “湖月”
“关山月”
“梧桐月”

“霜月”。
读、多背、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后者主要是“分析语
这一作业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建立古诗常见意象
[4]26
言的运用”。
在“语感实践”方面,学生进入高中阶
的词语谱系,认识其构词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
段,可能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但在“多读、多背”方面
备课网页
语感·语理·语境*
——指向
“语言建构与运用”
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
□ 汪

摘 要:要高质量地落实教材中的学习(研习)任务,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娴熟的语言运用。指向“语言建
构与运用”的高中语文校本作业设计,既注重言语技能训练,又与其他素养的提升相融合;既注意对接单元学习(研
习)任务,也针对学生语言能力成长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意义建构探究

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意义建构探究

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意义建构探究摘要:建构主义教学观倡导以学生为本,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建构新意义。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征,语文阅课堂有效教学中的意义建构应该从建构课文情境,体验文本的新意义;建构合作环境,交流文本的新意义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阅读课堂有效教学;意义建构一、高中生阅读特征分析(一)高中生阅读“心理词条”丰富董蓓菲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阅读心理分为“阅读心理结构”、“阅读心理过程”、“语感的心理分析”三个方面。

作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心理词典”,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首先要在“心理词典”中找到并激活对应的“词条”。

然后在头脑中发现合适的图式,并用这些图式解释阅读材料。

这样,当学生接触到文字符号的刺激时,贮存在心理词典的相关词条信息就立刻激活,可以运用。

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较稳定,自律意识较强,自主合作交流的意识明显。

而且,高中生“心理词典”经过小学初中的编辑积累,里面收集的“词条”相对较丰富,具备建构新知识的基础。

(二)高中生阅读经验和能力丰富1.先前学习经验丰富,有条件建构新知识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缩小两个水平之间的差距,激发和形成儿童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能,创造出儿童全新的心理活动形式。

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与建构的知识之间有重大的联系,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否激发出来,靠先前学习经验的支撑。

高中生经过小学和初中将近九年的语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语文阅读、写作方面的经验,为建构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阅读能力较强,能主动建构新知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

莫雷认为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具备十个因素,即:1.语言解码能力;2.组织连贯能力;3.语义情境推断能力;4.词义理解能力;5.模式辨别能力;6.筛选贮存能力;7.阅读概括能力;8.评价能力;9.语感能力;10.阅读迁移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 (1)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2)第二章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2)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3)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师 (4)第五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 (5)第六章中学的阅读教学 (6)第七章中学的作文教学 (9)第八章中学的口语交际训练 (11)第九章中学课外语文活动 (13)第十章中学语文课的复习与测试 (14)绪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定对象是中学语文的课程与教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法、试验法等研究中必须遵循一些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尊重联系的原则3注意发展的原则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1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二、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确定的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2中学阶段的教育目的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4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三、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1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编制中学语文课程的依据2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实施的依据3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依据四、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主要如下:1精神陶冶2文化教育3习惯养成4智力发展5知识积累6能力培养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其目标体系包括五个方面:1积累与整合2感受与鉴赏3思考与领悟4应用与拓展5发现与创新第二章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依据及构成一、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依据1课程理论依据2社会需求依据3学科规律依据4学生心理依据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二、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课程导引2课程性质3课程目标4课程内容5教学建议6相关附录三、中学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作用1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2中学语文课程管理及评价的基础第三节中学语文教材一、语文教材的意义1凭借功能2示范功能3教育功能4发展功能二、中学语文教科书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训练、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综合活动项目等(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构成:一般包含四个系统:1范文系统2知识系统3训练系统4助读系统(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1分编型2合编型国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有如下要求:1语文教材必须体现时代精神2语文教材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3语文教材必须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4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5语文材料必须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四、中学语文材料的使用(一)语文教材的使用理念1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去教”2从“学教材”到“用教材去学”(二)语文教科书的钻研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语文具有三种功能:使用功能、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浅谈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浅谈

五、提 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 觉 是刺 激 物 作 用 于 感 觉 器 官 , 过 神 经 经 系 统 的信 息 加 工 所 产 生 的 对 该 刺 激 物 个 别 属 性 的 反映 。 觉 是 直 接作 用 于感 觉 器 官 知 的 事 物 的 整 体 属性 在 头 脑 中 的反 映 , 人 们 是 对 感 觉 信 息 的组 织 和 解 释 过 程 。 语 文 研 究 性 学 习重 在 培 养 发 现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能 力 , 在 培 养 收 集 、 析 和 利 重 分 用 信 息 的 能 力 。 些 都 需 要 有敏 锐 的感 觉 和 这 知 觉 参 与 。因 此 , 文 研 究性 学 习能 使 教 师 语 提 高 对 事 物 的 感受 性 ;增 强 知 觉 的 对 象 性 、 整 体 性 、理 解 性 、恒 常 性 。具 有 高水 平 的感 知觉 是一个人取得卓著 成绩的前 提条件之 具 备敏 锐 的 感 知 觉 能 力 有 利 于教 师 的心 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 力。 记 忆 是 个 体对 其 经 验 的识 记 、 持 和 再 保 现( 回忆 和 再 认 ) 从 信 息 加 工 的观 点 来 看 , 。 记 忆 就 是 信 息 的输 入 、编 码 、储 存 和 提 取 。 记 忆 是 丰 富 知 识储 备 , 大 表 象 储备 的 有效 扩

定的 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自我注 意 是对 自己 的身 体 、 为 和 观 念 的 注 意 。语 行 文 研 究 性 学 习具 有 很 强 的 目的 性 , 完成 研 要 究 任 务 又 需 要 坚强 的意 志 克 服 不 少 困 难 ; 在 研 究 性 学 习 的过 程 中 , 要时 时 注 意 监 控 自 需 己 的 行 为 和 意识 。 言而 喻 , 展 语 文 研 究 不 歼 性 学 习能 够 较 好 地 培 养 教 师 的 有 意 注 意 和

语言理据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

语言理据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

YUWENJIANSHE[语言教学]一、关于语言理据研究“理据”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

(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就是说语言符号及语言现象背后都隐藏着深刻而坚实的动因,理据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动因。

理据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包括语言各级单位以及篇章、文字等各个层面。

比如造字理据,“瓜”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瓜的果实连在藤蔓上,这表明古人是依据象形的原则来造这个字的。

再比如句法理据,“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赢了”,这个句子所隐含的语言结构中的线性顺序反映了所指称的事物或事件的时间顺序,这说明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比如语词理据,“首级”指作战中砍下的人头,其中“首”指人头,秦法规定“斩一首,加爵一级”,据此形成“首级”一词及其意义。

此外还有音位理据、语义理据、形态理据,等等。

将语言理据研究的成果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给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据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的意义1.提高语言文字教学效能语言文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对语言文字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在语言文字教学方面存在重语法轻语义的不良倾向,即注重共时平面的语法结构分析,忽视历时过程中的语义结构演变。

这容易导致语言文字教学效能低下:学生理解时往往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运用时常常出错。

因此,可以尝试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理据研究成果。

比如在讲解构词法时,“认真”和“补丁”的结构方式从字面上看很难判断;如果适当地讲解一些造词理据知识,使学生掌握构词语素的具体意义及其与词义的联系,就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运用:“认真”是指“认得真、分辨得清楚”,是补充式;“补丁”是“补和丁(‘丁’是借字,本字是‘靪’)”,因此是并列式。

浅谈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浅谈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具有抽象性 和非操作性 。 了一般原则外 , 除 对 抨击语 文教学的时候 , 我们 的语 文教 师应该用 自己 的原则 , 的智慧来做 出 回应 , 而不是 因循守 旧的沿袭传统的 于指 导语 文教 师开发 语文 教学 内容具 有 直接指 导意 这 灌输式 , 当社会 注意人 的综合 素养 的时候 , 们语 义 的是 微观的具有 可操作性 的具体原 则 , 些具体原 我

语 文教学 内容开发 的意义
1 文教学 内容开 发 的第 一个 意 义 , 于它 能 合 , . 语 在 教学就会僵 化 , 至会走入 死胡 同。大凡名 师的 甚 帮助 我 们语 文 教 师厘 清语 文 教学 实 践 中 的错 误 理 经典课堂 , 了形式 的新颖外 , 不在教学 内容上高 除 无

浙 江 省 玉环 县玉 城 中 学
刘 国梁

要 : 对 当下语 文教 学重教 学形 式 、 针 轻教 学 内容的除 旧纳新 的现 状 。义、 则、 原 方法三方 面论 述 了语 文教 学只有形 式、 内容 相得益 彰才能 更好 地健 康地推进 新课程 改革
的 深 入 开展 。
关键词 : 文教 学内容 语
开发
意义
原则 方法
新课 程改革轰轰烈 烈地进 行 了许 多年 ,取 得 了 文教学 内容 又是 教材 内容 的教 学化 ” 是在 “ , 教学过 丰硕 的成果 , 由于诸多原 因 , 在许 多误区 。尤 其 程 中创 造 的” 是 教学具 体形 态层 面 的概念 , 教 的 但 存 , 从
学 实践 , 重点 探讨语 文教 学 内容开发 的意义 、 原则 与 与之 相适 应 的新 的语 文教学 内容 。新课 改理念 提倡 方法, 以便 与大家分享 。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课标设计详解优选全文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课标设计详解优选全文

语言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语言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如何在必修和选修阶段合理布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语理”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梳理语言现象,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提高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017年版课标确定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贯串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

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相比,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更清晰的语言知识体系、组织形式与布局。

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将2017年版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提供的教学提示,转化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我们需要根据教学推进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拆分学习专题,设计合宜的教学过程。

其中,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细化是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的重中之重。

2017年版课标确定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基础地位:“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课标设计详解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王丹霞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朱俊阳2019.09编者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语言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语言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语言知识,如何在必修和选修阶段合理布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更清晰的语言知识体系、组织形式与布局。

相对于其他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处于基础地位,并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怎样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标关于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王丹霞、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朱俊阳两位老师对课标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提供的教学提示作了细化解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关惠文、北京市第四中学刘葵两位老师介绍了“语言擂台大比拼”案例的设计,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张悦老师介绍了“借助部首追溯本义”案例的设计。

“语感、语理、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感、语理、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感、语理、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霍卫华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36期摘要:语感和语理是语言中相伴相生的两个概念。

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和语理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处理语理和语感的几点意见,以期为高中的语文语理有效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语理语感高中语文教学语感和语理是语言中相伴相生的两个概念。

当前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教学,过分夸大强调其地位,而对语理教学长期忽视。

随着学生心智的发展,语感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语文教学复杂层面的东西,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对复杂文章的品、读和积累,大都从语感的角度出发,较少涉及到语理,使得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多依靠感知,而缺乏系统的理据性的思考和分析,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加强语理教学,对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将有重要的意义。

《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所想在思维层面进行处理,加强理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以此推进实践。

所谓语理,就是“厘清主要用语的意思,辩明关键论点的义理,由此着手去分析问题”,这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也是语言分析的方法。

语理不仅仅包括语法、逻辑、修辞,也包括句子语义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方式等。

在语文的学习中,它既是对一个个字词意思的分析、落实,也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情感的探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语理教学的主要有文言文学习和病句修改两部分,看似在平时的学习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只有当语义分析、话语组织有困难时才会用到,实则并非如此。

所谓语感,就是使用语言的感觉,是在长期的使用语言的实践中形成的,对使用话语进行交际做出快速反应而已,包括迅速理解别人的话语意义和快速做出从话语到行为的回应。

常用的语感教学手段有:读书背诵,博闻广记;仿写句子,熟练运用;交流心得、感悟辩难;朗读文章,熟悉语音;改变语序、词语,对比表达效果。

这样教学不讲语法、逻辑,甚至修辞也不讲,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是停留在浅显层次,而不能深入到其一般的、本质的内在层面。

提高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提高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提高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摘要】该研究旨在探讨提高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目前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分析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表达能力不足、文法错误较多等问题。

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以及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引入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内容来实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包括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等。

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实践则需要多加练习、提供范文参考等。

总结现有研究成果表明这些策略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学科、不同文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堂教学策略,学习兴趣,创新思维,文字表达能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激发,培养,实践,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高中阶段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高中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为薄弱,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部分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字创新思维的培养,缺乏提炼和归纳能力,使得他们的文字表达缺乏独特性和创意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语言文字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高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需要探讨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本研究旨在从以上问题出发,通过对目前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的分析,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提高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中阶段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时期,而且这种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学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在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一直关注着一个重要问题:对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如何评价?对半个世纪以来的语文基础教学的得失如何估量?这是关系到今后的课改教改能否顺利推进,如何少走弯路的问题。

当然,这涉及到许多方面的讨论。

这里,我想就如何正确评价以往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知识教学的话题谈一点看法。

今后还要不要进行语言知识教育?完全取消行不行?如果不取消,还像过去那样教行不行?应当教什么?怎么教?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两种倾向同样有害:一种是盲目追求“创新”而简单地否定过去,另一种是害怕学习新的东西,对过去已经熟悉了的东西不愿放弃。

过去的语文教学有说教和灌输知识的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偏颇,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

但这两个概念带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难以把握,因此,不论在教材的编写中还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容易产生另一种偏颇,就是忽略语文课中科学理解的一面,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主观感受型的课程。

过去的语言知识教学确实有硬灌语言教条的倾向,用外语教学的方法来主宰母语教学。

但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语言运用能力,完全没有关于语言学的理性知识,全凭主观感悟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吗?这种只凭感悟不讲理解、用“人文性”来冲击“科学性”的倾向,比之说教与灌输语言科学教条,同样具有危险性,是有违于语文教学改革初衷的。

一、“想”是最根本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论如何改革,语文教材不论改换多少篇目,有一个根本的目的是不能取消的,那就是必须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传播信息的不可取代的媒质,而且对信息贮存加工有直接影响。

惯常的说法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包括施行的说、写和接受的听、读。

这里面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前提,就是想。

不会想,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提高?因此,我们把所说的语言运用能力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前提都是“想”:第一,理解与分辨能力:当我们听到或读到一段话语时,能不能准确理解这段话语的意思,能不能判断这段话语的真伪,能不能根据这段话语的价值决定如何处理它———包括是否和如何回应、是否或如何采用、是否存储和存储多久、是否与其他话语综合和对比……这些靠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就是语言能力来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中语文语义研究的教学意义摘要:语文的精确妥帖,是良好语文素养的标志。

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以语言教学为核心。

高中语文语义研究的教学意义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实精神,是检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关键词:语义研究问题意识求实精神不断推出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由于收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尤其是文言诗文),给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迫切需要相关的教学指导、参考资料。

如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新教材虽然对保留的原教材作了修订,但一些注解,尤其是文言文的注解还有不少值得探讨、补充;发现一些课文的语言表达、标点等值得商榷。

这些问题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则是一件非常费力、费时的事,一时也没人去做。

教师们在教学时,也没时间或没能力去探究这类问题,往往都忽悠过去,这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笔者才着手语文语义方面的研究。

语文语义研究绝非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它关系到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核心,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实精神,是检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之。

一、语文的精确妥帖,是良好语文素养的标志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了对原文的解读,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文本意义的情况下,就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大搞拓展、迁移之类的所谓人文教育。

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把握文意,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也是一切语文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不可想象,一个连文章的意思都没有准确把握的人,能有好的语文能力。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文中说:“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

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感情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

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

近年来我的习惯几乎已完全改过。

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

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

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

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这里所谓的“语文”,表面上是指语言文字,其实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结果。

以阅读为例,当我们面对某一文本时,是直奔内容呢,还是“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岔路口。

写者做到语文的精确妥帖,听读者感悟语文的精确妥帖,是良好语文素养的标志,它源自读写听说活动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即所谓的“语文意识”。

沿着语文意识,语文教学就走上了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正确轨道。

王尚文先生说得好:“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似乎指的是听、读,‘运用’似乎指的是说、写;我深不以为然。

我以为‘理解’首先是指理解文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是‘理解’的开端,由此才能深入文本。

……文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它为什么要这样运用,非细细咬嚼不可。

”(见《为“咬文嚼字”鼓与呼!》,载《语文学习》2005年10期)是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致使语文教学难以取得实效,但如果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

二、语文教学必须回归以语言教学为核心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如某大学校长在欢迎连战演讲时,读不出送给连战的黄尊宪《赠梁任父同年》条幅,某大学某教授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误读同一条幅,某大学校长在欢迎台湾新党领导人的欢迎会上误解《诗经·七月》等,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几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重视传统文化、不重视语文基础。

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回归以语言教学为核心。

新疆的蒋祖慰老师的观点便是其中的代表:“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见《语文建设》2007年7-8期)反思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尤其是所谓的公开课,执教者往往不屑于对文本作过多的关注,更不要说语句词义的探究和一些知识性错误的纠正。

而现在推出的各套高中语文新教材,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2000版)《神奇的激光》一文,语言粗疏,语病极多,2003年版教材即对其作了20处修改。

文中写道:“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

”这段文字语意重叠,不同的形状即是差异,文中“差异”两字当删除。

内容有误,“天狗”是指“日食”“月食”等,“刀星”指“彗星”,“蚩尤旗”“天开眼”一般指地震时的地光,“星陨如雨”是指流星雨,“妖星”“异星”等多指爆发的新星、超新星和彗星,这些都和极光无关。

在我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高山还是大海,是极少看到极光的。

可见,这段文字还存在严重的知识错误。

就是这样一篇有严重语言和知识缺陷的课文,笔者听过多节公开课,也看过不少语文报刊发表的教案,竟然没有一个教师指出过其中一处错误,也没有一个老师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就某一处提出过质疑。

试问这样的语文课能上出什么效益?三、高中语文语义研究的教学意义正确理解字义,能辨别语言的优劣,能使用精确高雅的祖国语言,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为此,关注课文的语义,探究语义,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也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做的。

概括地说,语义研究的教学意义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1.纠正错误由于高中语文课本选文内容的广泛性、繁杂性和教材的多变性,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教材编写任务紧,一些历年积累的古诗文方面的语义研究成果未能及时被教材采纳,国学功底深的专家的年老退休,部分编写人员的浮躁心理等因素,课本里还有些许错误的注释未能及时得以纠正,课文的语义解释和行文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笔者2003年出版的《高中语文语义探究》一书列举分析的课文字词句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疑误370多处,注释疑误600多条。

人教社之后出版的语文教材大量吸收笔者的研究成果,仅原第一册就被采用30来条。

2006年进入我省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读本)必修一至必修五的主要错误(以文言诗文为主)大致有以下13类,限于篇幅,每类各举一例:(1)注音错误汉字的不同读音对应于不同的意义,下例是不对应的。

“跂(qì):提起脚后跟。

”(必修一《劝学》,P35注15)“跂”即“踮”,指抬起脚后跟站着。

跂读“qì”,是垂足坐的意思。

作踮脚讲,当读“qǐ”(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望文生义有些字词初看并无深意,若想当然便会出错,下例便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强近,勉强接近。

”(必修五《陈情表》,P45注17)“强近”之“强”不当作“勉强”讲,而是“甚、很”之意,作程度副词。

“强近之亲”即“非常亲近的人”。

这还可从相关文献中得到旁证,如王僧孺《全梁文·与何炯书》:“外无奔走之友,内乏强近之亲。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二李商隐《祭徐氏姊文》:“始某兄弟,初遭家难,内无强近,外乏因依。

”此二例“强近”都是“非常亲近”之意。

(3)不符语境义汉字的多义性要求我们在界定词义时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下例即错在不合语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两句是互文,指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

窈窕,《月出》中有‘舒窈纠兮’的句子。

‘窈纠’同‘窈窕’。

”(必修一《赤壁赋》,P84注⑥)说“明月之诗”是指《诗经·月出》似成通论。

但《赤壁赋》的主旨与《月出》篇相去甚远,此“明月之诗”当是指曹操的《短歌行》。

因为曹操是作者在《前赤壁赋》中所极力赞颂和无限景仰的英雄人物。

所以当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神游故国的时候,自然马上就会想到曹操,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曹操那篇豪情满怀、壮心不已的雄浑诗篇《短歌行》。

因为《短歌行》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句,故可称“明月之诗”,又下文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的对答。

(4)不明后起义魏晋以来,汉字,尤其是词产生了许多新义,稍不注意,便会造成以今解古或错用古义的疏误。

例如“却坐促弦弦转急”(必修四《琵琶行》,P64),课本无注。

“转”,人教社2004年版第三册高中语文作“变”(P26)。

此处两“弦”字,前为名词“琴弦”,后为名词“弦声”即“琴声”。

“弦转急”即“琴声更急促”,此“转”在形容词“急”前,不是动词,故不能作“变”讲,而是程度副词“益”“更”“越”的意思。

王锳《诗词曲语词例释》《唐宋笔记语辞汇释》等均明确指出“转”为表程度加深的副词,相当于“愈”“更”,并无作“变”义项。

(5)不明训诂、修辞教材中因训诂、修辞方面的问题造成误释的例子较多,例如:“阁泪汪汪不敢垂:强忍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

阁泪,含泪,噙泪。

”(必修五《长亭送别》,P51注18)这是望文生训。

这里的“阁”通“各”,副词,“自”的意思。

(6)不明礼法例如,“刑不上大夫:刑罚不加于大夫。

语出《礼记·曲礼上》。

”(必修五《报任安书》,P72注⑦)“刑不上大夫”不能照字面意思理解作“对大夫犯了罪也不能处以刑罚”,这里的“刑”是指“肉刑”。

“刑不上大夫”语出《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刑人”即是指肢体受到摧残的人。

(7)不熟悉地理、历史例如:“过湘江,缘染溪”(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P86),课本无注,教参“过湘江”译作“渡过湘江”(P150)。

这里的“湘江”指“潇水”,因为湘江不流经永州城区,只有潇水穿永州城而过。

故郭锡良《古代汉语》特意注明:“潇水在永州市流入湘江,文中说‘过湘江’,实际是过潇水。

”(P55)柳宗元笔下的“湘”常常就是指“潇水”。

如,“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冉溪》),“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流”(《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渔翁》)等等,“湘”都指“潇水”,而与“湘江”无关。

(8)不明宗教、民俗例如:“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句叙述自己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得天地禀赋之正。

降,降生。

”(必修三《离骚》,P54注④)“降”如果作“降生”讲,当读“jiàng”,而这里的“降”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降生,而是“诞生”的意思,当读“hó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