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问题。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要大力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这不仅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而且也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以解读。
以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更充分的了解,并且取得广泛的共识。
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一)单纯追求GDP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经济增长。
它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或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GDP)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因此,经济增长仅仅强调的是数量增长。
这种单纯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1)单纯追求GDP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
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为了增长的增长则把增长或追求GDP当作目的,这就会忽视很多有利于文明身体健康的公共事业。
(2)单纯追求GDP导致为了增长而不择手段,由此引起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而且还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的激励,结果是污染环境,使资源不堪重负。
(3)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如果GDP 被当作唯一的目标或主要的目标,这会使地方政府形成GDP 导向的政绩观,如此,数量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目标,提高质量或者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其结果就是集中于制造环节这一产业链条的低端,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经济增长采取的是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增长方式最明显地表现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这种“三高一低”的特征。
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比重已大大超过经济增长总量在世界上的比重,而且增长的速度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进一步地提高。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
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
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
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
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以高速增长为特征,这一点不可否认。
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包括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还依靠出口创汇来带动经济增长,迅速成为全球工厂,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外贸订单。
这两个动力一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驱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的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投资导致了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加剧,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也使得中国经济受到了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
中国经济需要转变动力,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二、新动力的出现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新的动力开始崭露头角。
消费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他们对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驱动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的科技企业也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务业的崛起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服务业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文化、教育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些新的动力不仅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投资、出口驱动模式是否能够持续,新兴的消费、创新驱动模式是否能够有效转换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和新进展,探讨转换路径,挖掘新动力的潜在来源,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当前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看,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格局和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从理论意义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范式。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中国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息息相关,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可以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54元,比上年增长6.1%。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的新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工业为主导、以外部需求为拉动的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以农村为重点,通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带动城市工业的发展,外贸的发展则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外汇收入。
这一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但也暴露出资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了以“内需拉动、三个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以加强内需为主要策略,通过加大投资和消费的力度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以工业、建材和交通运输作为支柱产业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外需求的依赖,但也带来了过度投资和地方债务的问题。
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以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由“大而全”向“优而强”的转变。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
这一模式在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过剩等挑战。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强创新和创业创新,优化供给侧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来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
这一模式在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内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革和调整。
从依靠外需拉动到注重内需,从以数量增长为主到以质量效益为导向,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不断适应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升级、结构性问题等挑战,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
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怎样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年来,人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增长的这一转变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速”和“中高速”这两个概念。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年度GDP增速超过10%的增长速度定义为高速增长,而将年度GDP增速在6%至10%之间的增长速度定义为中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曾经以一种亮眼的速度发展,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增长。
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经济结构的矛盾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
那么,为什么需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呢?首先,高速增长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而中高速增长则更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其次,高速增长可能导致产业发展的失衡和不均衡,中高速增长则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经济向着更加现代化和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高速增长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过度竞争、劳动力过剩等,这些问题在中高速增长的路径下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为实现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的转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首先,要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要素驱动到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变。
其次,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再次,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产能过剩、破解瓶颈等,优化产业结构。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要解决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步实现。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时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内外部压力的增加,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转变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转换路径。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投资驱动: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
过度依赖投资增长已经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政府正在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投资的效率和质量。
2. 消费升级: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也逐渐升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高品质日常用品、健康食品、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政府鼓励加强消费者保护,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
3. 创新驱动:中国正在加大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和政策措施,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
推动“双创”(创新创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4. 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贸易体制改革,提倡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也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型经济区域建设,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换路径也日益清晰。
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强调要以创新为核心,加强各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并促进各个社会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投资驱动转向以消费、创新和对外开放为主要动力。
在转变路径上,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希望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我国在新市场和新环境的双重刺激下,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对于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世界的目光纷纷投注到中国经济市场。
中国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也开展了日趋激烈的讨论方式。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停留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效率低下等位特点,当然形成此特点的根源在于我国还是片面地追求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率。
纵观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惨痛后果,中国经济应改变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生产要素、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环境合理地结合,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缩短行业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进行了探讨,使探讨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意义。
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的过程,经济增长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总结果以及生产动态。
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具体可阐述如下。
首先,要素投入占据了较大的经济增长比例。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 平均在9%的增长率,但是经济效益指标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为低下。
以“十五”期间为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 1%,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对经济增长的工效率逐渐下降。
其次,投资与消费不成正比。
投资、出口增长率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尚恒。
我国国内投资率名列世界前茅,投资与GDP 的增长关系的投资弹性系数逐渐升高。
同时,出口也开始高速上升,但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大促进作用,消费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就变得愈加缓慢。
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于投资,导致生产率的低下,消耗大量能源,污染环境,消费停滞不前。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中文格式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增长动力逐渐显现出疲态,这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创新驱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一、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从传统的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变为以内需和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型增长模式。
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消费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将注重培育创新消费、绿色消费和智慧消费等新的消费模式,继续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动力。
三、创新驱动:迈向科技强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努力培育和推动一批新兴产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端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走向科技强国。
四、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及提倡生态优先,让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总结: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创新驱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中国经济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迈向科技强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英文格式篇——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growth drivers have gradually shown signs of fatigue, which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e growth driver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re undergoing important change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umption upgrade, innovation-drive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I.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Chinese economy i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traditional investment and export-oriented growth to a new growth model centered on domestic demand and innovation-driven. By accelera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focus mo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manufacturing, modern servic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II. Consumption upgrade: Cultivating new growth driversConsumption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with the rapid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which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s economy will focus on cultivating new consumption patterns such as innovative consumption, green consumption, and smart consumption, continuing to unleash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demand and providing more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growth.III. Innovation-driven: Moving towards a technology powerhouse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hina is increasing its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iving to cultivat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odel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end talents,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pel China towards becoming a technology powerhouse.IV.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 crucial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lso one of the key driving forces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 is intensifying its effort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advocating gr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ethods, as well as prioritiz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enab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mutually promote each other.Conclus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e growth drivers of China's economy ar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Through effort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umption upgrade, innovation-drive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ultivate new growth drivers, move towards a technology powerhouse,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rovides us with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underst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offer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ontinue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和来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动力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新的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于高额的投资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增长。
这种增长模式已经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过度依赖外部需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加大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投资驱动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城市化驱动转向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城市化进程,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扩张过快、资源分配不均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来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外贸驱动转向内需拉动。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贸出口,外贸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需要依靠内需来稳定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内需,比如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增加居民收入等。
内需拉动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扩大消费、促进投资和增加政府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
在实现新进展和转换路径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
创新驱动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推进产学研合作等。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等问题。
内需拉动需要加大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中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型。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一个当前备受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逐渐减弱,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和转换路径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我们来看研究新进展。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逐渐提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方面,中国投入巨大的研发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创新投入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型企业。
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
中国的高铁技术、支付宝、共享单车等创新成果不仅在国内领先,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这些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我们来看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换路径需要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从中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这些转变需要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进行。
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创新创业,扶持高科技企业。
政府还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力度,减少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的支持。
市场应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金和人才向新兴产业倾斜。
只有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经济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经济。
中国当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如果不加以解决,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排放,鼓励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要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应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要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作者: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7年第11期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我认为经济发展的阶段到这样一个时期,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里面具有深刻内涵。
结合对这个论断的理解,我想谈三点。
一、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就是指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这种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来转变。
二、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个发展路径?因为,一是我们国家这些年发展经验的一种总结;二是我们直面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现实选择;三是满足人民获得感的要求和需要;四是我们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
三、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应该采取怎样的思路和举措?我認为,第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二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自主创新的技术带动质量效益提高。
第三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四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未来的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是共同的,所以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好利用各种资源,既在国际上扮演大国角色,履行大国责任,同时也要给自身发展带来机遇。
国民经济增长方式
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主要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下将对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论述,并举例说明。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在发展初期通常采取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它主要通过增加投资和输出来促进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相对较低效,生产过程中存在浪费。
粗放型经济增长注重速度和规模,忽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举例: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s),中国采取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大规模投资、工业化推进和城市化发展等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消耗过快、环境破坏加剧,并带来社会不平衡的问题。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它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举例:近年来,中国已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以提高经济质量和环境友好性为目标。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和服务业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3.粗放型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1)资源利用效率: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使用上相对低效,存在浪费和过度消耗的问题;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加注重节约和保护环境。
(2)产业结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常以重工业和传统产业为主,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具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3)环境影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常常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三个新转变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
然而,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却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表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国际竞争力也难以提升。
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很大。
这种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来争取其中很低的附加值,换取巨大贸易顺差,以及大搞建设、重复投资的宏观政策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
有鉴于此,我国应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转变。
第一,从依赖出口到激活内需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5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5%,2007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第二位。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需求急剧减少,经济波动幅度加大。
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一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若把经济增长维系于外部市场,而不是发展国内民生将是一种战略性失误。
政府再次提出激活内需,是具有经济增长战略意义的。
因为在没有内需支撑的情况下,外部需求萎缩,经济下滑就不可避免。
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上涨推动企业投资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又反过来导致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仅仅在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上做文章,形势不可能有实质性改观。
如果不能把解决民生问题落实到激活内需的行动中,这一战略就会像十年前提出拉动内需一样陷于流产。
第二,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消费增长速度。
2001——2006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按累计法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高达21%。
找准产业定位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找准产业定位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经济也在不断变革和壮大。
在中国,产业经济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变革,对于找准产业定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为什么要找准产业定位,如何找准产业定位和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为什么要找准产业定位找准产业定位,是指在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层面,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资源和实力,综合分析市场和社会需求,界定自己的产业定位,明确定位自己的主要配套产业和发展方向。
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定位所处的市场和行业环境:做市场调研,分析所处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
2. 分析自身实力和资源:评估自身产品生产能力,了解自身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实力,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短板,确定发展方向和策略。
3. 确定主要配套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市场需求,选择相关的产业作为主要配套产业。
找准产业定位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提高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和竞争力。
企业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就能够特化自己的优势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二、如何找准产业定位为了找准优秀的产业定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创新:创新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创新,我们能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2. 整合资源:充分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产业协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产业规模效应。
3. 客户需求:客户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了解市场需求,研发符合民需求的产品,提高品牌掌握力。
4. 识别市场动态:识别市场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和技术变化,预判市场走向,提高追求发展趋势的能力。
三、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趋于转型,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实现产业升级对于转型增长方向的推进至关重要。
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拓宽发展路径,保持经济增长的稳步增长。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 转换发展动力:从自然资源型经济向技术与人力资本型经济发展转换。
谈谈经济转变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绿色之环,推动经济之轮。
——浅谈谈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我国子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势头一直很猛,但是如果对中国改革开放32年的快速发展作一个归纳总结,可以作以下描述:在政府的带领下,借鉴模仿吸收别国发展经验,并制定赶超战略、大干快上和“唯GDP论”,以及通过对经济的主导实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放松管制,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间互利合作,再加上人口红利和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追赶者,出现了短期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发展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环境恶化、后续发展困难的问题,以“十五”末期为例,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除资源能源的过量消耗外,粗放的发展方式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时时刻刻都处在转型之中,而在这个“后危机时代”面临着“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是明智的选择,转变经济发展形式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一、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发展三大产业。
1.农业市场化,推进城镇化。
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三农经济具有特殊的意义。
农业种植突出表现为“两高两低”特征:即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高,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2008年,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每人925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5%。
2009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元。
究其原因,是因为分析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水平低。
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把关键点放在集中人口、土地、产业等生产要素并通过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创新和动力转换
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创新和动力转换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趋势。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涉及到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模式创新和动力转换。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当前,我国经济在国际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一趋势可以从数据上得到印证,过去40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10,276美元。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二、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趋势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增长模式。
这种新的增长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优质稳定的增长优质稳定的增长是一种基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方式。
通过增加内需,同时减少对出口的依存,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增长之间的平衡。
2、绿色生态的增长发展绿色经济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过去几年,我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并将生态环境放在了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3、科技创新的增长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在研发领域方面的投入也在快速增长,同时,国家层面也采取了许多支持创新的政策。
三、动力转换的思考动力转换是推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了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等。
在现有的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进行动力转换,实现对现代科技的推广。
这种转换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推进动力转换的关键步骤。
通过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工人智力素质,让他们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的升级。
2、税收政策调整税收政策调整是加快动力转换的保障。
降低传统产业的税收,加大科技创新的税收支持。
可以通过这种政策调整,提高科技产业的投入,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越来越关注。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多种因素,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演进,新的动力和增长路径也在不断涌现。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新进展和转换路径。
一、政策支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政策支持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中国还在金融、科技、环保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比如减税降费、稳投资、扶持小微企业等。
这些政策支持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未来,中国政府还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二、技术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在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市场的饱和,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技术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正在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都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的科研投入持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
可以预见,技术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三、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助推中国经济增长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人口,这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技能培训的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还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创新创业。
各类创新创业园区、科技孵化器等不断涌现,为人才提供了更多创新创业机会。
从量变到质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从量变到质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从量变到质变: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量变和质变并不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在中国经济的转型中,量变和质变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量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也为经济的量变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产能扩张,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数量的增长为经济转型积累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然而,单纯的数量增长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人口老龄化等新挑战,中国经济需要实现质的飞跃,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环保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过去的重工业和高污染产业为主转向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创新驱动。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实现量变向质变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
同时,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技术转移和运用效率。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创新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重工业和高污染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必须进行调整。
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战略,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
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这些努力有助于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向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必须调整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转型绿色化。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效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即CDP的增加,它是对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反映。
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
中国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既与底子薄、科技落后等基础国情有关,也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制度安排有关。
这种粗放式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国内市场需求、弱势产业、区域和行业差距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是要把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和社会结合统一起来,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
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中,两种增长途径往往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存,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个内在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演变反映出来,并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波特,20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作者:孟凡超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21期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但是经济效益低下;而且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对国民经济造成困扰,而且还出现了产业结构失衡,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危险。
所以,在跨世界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经济增长转换粗放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9. 9%,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备受世界瞩目,被世界各国称为“中国的奇迹”。
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产生了质疑,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日益激烈。
中国经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点,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有关。
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行业差距巨大等,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客观依据
1.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
社会生产力水平对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决定作用。
资本积累和资本对劳动比例的提高是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方式。
这一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在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组合方式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主要着眼于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密切联系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
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降低了平均利润率和劳动就业率。
依据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规律,马克思提出了工人贫困化的定律。
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获得较快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迅速,超过工业发展速度,西方工业化国家并没有进入到重工业化阶段,重工业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逐步向轻型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增长不再依靠资本积累,而是通过提高效率来推动经济增长。
2.增长方式的选择应立足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
世界各国在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方面都存在着不同,这也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较大差异。
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了以模型为基础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具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
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落后国家之间能够开展有序的国际贸易,正是对比较优势原则的体现。
所以,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选择经济发展方式时,就有需要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
国际环境予以考虑,也对本国的比较优势予以重视。
依据本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适合本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便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未来经济体制改革中对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1)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国有企业管理,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更新,推进国有经济发展;(2)中央政府及其直属机构负责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经营管理;(3)政府的改革活动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这些活动包括国有企业的管理、资金的筹措等,要遵循市场规则。
在经营国有企业的时候,政府参与了配置了社会资源,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获得了提高。
而对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要从工商、税收、市场进入、审计和行业进入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将市场经济对企业的约束体系进行规范。
2.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直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生产资金、能源材料、劳动力资源、交通运输能力和科技成果造成了严重浪费,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国际竞争力不足。
可见,粗放型经济是一种资源严重浪费、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经济。
在技术条件落后,管理方式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仅仅依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不是长久发展道路。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不能够让中国的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不能很好的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所以,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建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让市场充满活力,以便更好的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优胜劣汰,促进劳动者素质、企业素质、经济结构、产品和服务素质的优化。
将现有基础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将投入产出效益提高,大规模改造现有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原有企业物质技术基础和企业的经营机制,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部门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和教育结构,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有效提高。
还要着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通过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使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增加。
比如着力应用产业技术,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同重点建设项目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研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
另外,还要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改革流通领域,使流通效率提高等等。
3.从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
传统的物质经济中资金、设备和有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作用,其经济增长方式是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日益缺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而在知识经济中,对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智力和无形资产的投入,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知识、信息和智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知识经济同传统物质经济有着本质,不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不依托自然资源获得经济增长;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依托智力资源来拉动经济增长,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就是知识经济。
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进行转变,从物质性转向知识性。
知识经济的最大特征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对传统产业和世界经济面貌发生着迅速的改变,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重组,使社会不断向信息化防线发展,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物质型向知识性的转变,就必须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
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让工业化将物质基础和能量提供给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
对一般性的先进技术进行运用并不是中国现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要大力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
所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物质型转变到知识型就是十分必要了。
参考文献:
[1]李岚红.论我国基于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2)
[2]王一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
[3]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
[4]朱富强.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困境:市场、政府双重失灵及其相互强化效应[J].当代中国研究,2010,(3)
[5]林卫斌,陈彬.经济增长绿色指数的构建与分析:基于 DEA 方法[J].财经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