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论文-毕加索

合集下载

毕加索名画欣赏感悟

毕加索名画欣赏感悟

毕加索名画欣赏感悟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艺术的革新。

他的画作不仅仅是画笔在画布上的创作,更是他对世界的观察和表达。

《亚娜吉拉斯》是毕加索的一幅名画,描绘了他当时的情感和思考。

这幅画作于1937年,是他在西班牙内战爆发时期创作的。

通过这幅画,我感受到了毕加索对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洞察力。

这幅画的主题是毕加索的情人和艺术家朋友亚娜吉拉斯(Dora Maar)。

画中,亚娜吉拉斯的脸部被扭曲和变形,表现出她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她的眼睛突出,眼泪从她的脸颊上流下来,暗示着她的悲伤和痛苦。

这幅画作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传达了毕加索对战争和人类痛苦的强烈感受。

通过观赏这幅画作,我对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他的作品经常使用几何形状和失真的形象,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规则,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主义的批判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他通过变形和夸张的手法,将情感投射到画布上,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他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力量和独特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艺术风格,毕加索的作品还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的画作经常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战争的痛苦。

他通过艺术的手法,呼吁人们思考和反思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他对社会的一种回应和探索。

观赏毕加索的作品,我不仅仅是欣赏他的艺术才华,更是从中感受到了他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和关爱。

他的作品唤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力量和影响。

毕加索的名画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悟,让我对艺术和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他的作品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让我意识到艺术是一种强大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通过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它不仅仅是美的表达,更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美术欣赏结课论文格尔尼卡

美术欣赏结课论文格尔尼卡

黑白灰的别样色彩,绝望中孕育着希望——《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格尔尼卡》的作者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他是立体派绘画的旗手,是欧洲现代美术的大师。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受西班牙政府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画中表现的是德国法西斯空军为试验炸弹的威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恐怖、死亡和呐喊。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

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色彩。

它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

第一次见到《格尔尼卡》这幅画是在初中的美术课本上,我想几乎所有人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反应就是——杂乱、破碎、堆砌,从内心深处涌起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仿佛患有胃病的人在劳动之后又吞下整碗的半熟的凉米饭。

尽管当时还不能理解那满纸的怪诞、稀奇的形状所蕴含的内容,但是《格尔尼卡》这幅画却因此留在了记忆中。

《格尔尼卡》这幅画反映了毕加索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向往和平的精神,画中出现的母与子、牛与马、脸与四肢,均扭曲着、嗥号着、割离着,这一切均混在似版画笔触般的线条,极富表现力的几何构图间,烘托出战争的感觉,而非直接表现某战役的场面,这就是毕加索与以往描绘战争的大师的不同之处。

之前看到这幅画的难受感,可能只是出于本能的对战争的反感,而了解到这幅画的历史背景后真的觉得很愤怒,对这幅画有了些了解虽然可能并没有多深刻。

画面中所表现的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可以让人想起战争,想起南京大屠杀,想起奥斯维辛,甚至恍惚间能听到男人们的愤怒的低吼,女人和孩子的尖叫……其实想想,为什么《格尔尼卡》为什么能名扬世界,为什么能被后世所崇拜?它的整个画面采用象征性的手法,以支离破碎的形象,黑白灰的悲壮效果,以及动荡不安的构图,传达着画家要传达给全世界人的信息,对法西斯残暴手段的愤恨,和对镇上居民的同情。

研究报告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研究报告毕加索及其作品赏析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一位图画教师的儿子,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分,在巴塞罗那艺术学校中颇有神童之风。

19岁时他来到巴黎,在那里他通常画一些以乞丐、流浪者、江湖艺术和马戏艺人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为表现主义者所喜爱。

但是他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开始研究原始艺术。

毕加索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高更(Pual Gauguin,1848-1903)的作品中学到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

但这跟较早的艺术家使用的简化视觉印象的方法有些不同(较早的艺术家是把自然的形状简化为平面图案,这种平面图案给人以平面感,缺乏立体感)。

“有没有办法既能避免这种平面性,又能使简单物体的图画不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感?”正是这个问题引导着毕加索返回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的作品。

塞尚曾在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中劝告他:“要以球形、圆锥和圆柱的观点去观察自然。

”他的意思大概是:在组成图画时,应该永远不忘那些基本实体形状。

但是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却决定遵循这个劝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称按照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样子去表现它们。

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追求它没有用处。

他们不想把一个转瞬飞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画布上。

把他们的主题画面组织得尽可能地有立体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构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我们拿一把小提琴来打比方,它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之眼里形象,跟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小提琴不同。

我们能够同时想起它的各个方面。

某些方面非常明显突出,以致我们觉得能够触摸它们;另一些方面我们会感到有些模糊。

然而这奇怪的混杂形象却是任何一张相片或任何一幅精细的绘画所能相比的,它更加接近于我们心中“真实的”小提琴。

“小提琴与葡萄”这幅静物画类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推理过程引导下创作的。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重返埃及人的原则①,亦即从最能表现物体独特形式的角度去画它。

毕加索美术论文

毕加索美术论文
巴勃罗· 毕加索(1881 年10月25日-1973年4 月8日)西班牙著名画 家、雕塑家。法国共产 党党员。和乔治· 布拉 克同为立体主义的创始 者。毕加索是20世纪现 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 万多件,包括油画、素 描、雕塑、拼贴、陶瓷 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 能在生前“名利双收” 的画家之一。
古典时期—欧嘉的肖像
超现实主义时期 —雕塑家
《雕塑家》是以毕加 索的情人玛丽· 泰瑞 莎的形象为蓝本设 计的。玛丽· 泰瑞莎 的形象被描绘成画 面左边的胸像,这 尊胸像形体巨大、 色彩鲜明,和雕塑 家身后台座上的白 色雕像有着截然不 同的魅力。
蜕变时期—读书
画面上是他年轻的情妇玛 丽· 泰蕾兹沃尔特。这件作 品的估价是1200-1800万 英镑,作品以900万英镑 起拍,第一次叫价就达到 了1000万英镑,然后以50 万英镑的价格递增。最后, 这件作品以2520万英镑 (约合人民币2.67亿元) 高价成交。这件作品的价 格排到了毕加索作品价格 记录的第十位。
立体主义时期—亚威农少女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 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 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 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 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 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 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 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 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 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 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 组合而成的。
童年时期—斗牛士
蓝色时期—蓝色自画像
在当时,蓝色 是毕加索的最 爱~不仅衣着, 甚至连思考事 物与观察外界 都是蓝色;毕 加索更认为蓝 色是“颜色中 的颜色”
玫瑰时期—拿烟斗的小男孩
这是毕加索24岁时画的 一幅画,画中年轻的巴 黎男孩被毕加索称为 “小路易”,他常到毕 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 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 了这幅《拿烟斗的男 孩》。画中的“小路易” 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 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 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 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 道。“小路易”头上戴 着个花环,专家们认为 这是画作将完成时,毕 加索临时决定加上去的, 不过看起来也挺和谐增 色。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空军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场景。

这幅作品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对暴力和压迫的强烈谴责。

毕加索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残酷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格尔尼卡》被认为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展示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同时也是毕加索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和对于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力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苦难和希望的丰碑。

2. 正文2.1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飞机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情景。

这次轰炸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谴责。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受伤的人们在惊恐和痛苦中呼喊和哭泣,房屋被炸毁,火焰熊熊燃烧,整幅画面充满了恐怖和悲伤的气氛。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三色作为主色调,强调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当时战争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于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格尔尼卡》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人类战争罪恶的最有力控诉之一。

2.2 毕加索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这场内战让他深受影响。

美术鉴赏--毕加索

美术鉴赏--毕加索

格 尔 尼 卡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1937 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 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 绘画史上的杰作——《格尔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马戏团演员》
《江湖艺人》 《花篮女人》
1900—1904年 蓝色时期
色 调: 粉色 生活状况: 经济好转,生活的稳定,收获爱情,
精神生活丰富。
绘画对象: 街头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性 人物形象: 魁梧 青春 画面感觉: 轻快 柔美 温暖 单纯
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
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
舞台剧《游行》的垂幕设计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色 调: 色彩丰富 生活状况: 生活安逸,稳定、幸福、
满足
描绘对象: 以家人亲人为主 画面感觉: 宁静,带有梦幻主义色
彩,有丰富的意境、优 美的构图,元素间对应 的完整。
8 比
拍 卖 行
拿烟斗的男孩 1.04亿(6.8亿)
9
2
0
0
6

5

3
日,





朵拉·马尔与猫
拍 卖
9521万(6亿) 行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 作品风格丰富多彩,变化多样,为了 更好的了解毕加索及其作品,史学上 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

美术鉴赏-论文-毕加索

美术鉴赏-论文-毕加索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爱好和平的画家作者:曹越班级:11小教文2 学号:11150904 毕加索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他的伟大之处在哪儿呢?并不是因为他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也不是因为他是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而是因为他是爱好和平的探求者。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

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

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毕加索作文600字精选【5篇】

毕加索作文600字精选【5篇】

毕加索作文600字精选【5篇】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

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

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毕加索作文,供大家参考。

毕加索作文1开创印象派画风的伟大艺术家毕加索。

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推崇,他所作的画是世界各地人们趋之若鹜的珍藏品。

可是谁又能想到。

这样一位无限风光的大画家,也曾经有过不堪回首的岁月。

毕加索初到巴黎,谁都不认识他。

在巴黎夹着一块画布为生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而画店的老板却大多数只是附庸风雅,在大堂中摆放当时的名家名作。

尚未成名的毕加索四处碰壁,贫困潦倒。

他身边只剩下了15个银币。

如果再不能卖出自己的画,那他只能离开巴黎回到老家。

在巴黎最后的日子里,毕加索孤注一掷,做出了他人生之中最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策划。

在这之后的一个月中,整个巴黎的画廊老板都快发疯了。

每天至少会有一两个人来画廊转悠,左看右看,却什么都不买。

可是临走之前,他们都这样问道:“请问,这里有毕加索的画吗?”“请问,这里有毕加索的画吗?”无数次的询问,使得毕加索的名字犹如明星般在画商的圈子里炸开了。

“谁是毕加索?有谁看过他的画?”人们按捺着激动的.心情,四处打探着。

直到一个月之后,毕加索带着他那些许久无法卖出的画出现了。

他的出现好比是一场旱灾之后的及时雨。

画商们很快将他的画一买而空——于是,这个被巴黎主流画界一直拒绝于门外的艺术家一举成名。

原来,毕加索用那15个银币雇佣了几个大学生,成功地将自己生涩的身份进行了掉转,从而使人们更早地欣赏到了他那天才般的艺术才能。

然而,另外一位伟大的画家梵·高,却苦苦地等待主流画界的接纳,而不得不在饥寒交迫的岁月中向自己开了枪。

他的作品,一直到他死后才慢慢地开始大放异彩。

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油画,也是他对纳粹德国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事件的响应和抗议。

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来鉴赏这幅作品,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毕加索的艺术创作。

第一个要素是形式。

《格尔尼卡》的画面整体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立体感。

画面采用了立体几何形状来表现人物和物体,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受。

毕加索运用了大胆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对比,使得人物和物体之间的关系更加突出。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被严重扭曲和变形,这种形式化的表达方式让观者感受到剧烈的痛苦和混乱。

第二个要素是内容。

《格尔尼卡》以格尔尼卡事件为主题,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画面中心是被直接炸中的市民和士兵的尸体,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怒和对人类悲剧的揭示。

画面上方的女人手持武器,象征着对反抗和正义的呼喊。

整幅画通过鲜明的图像和象征性的元素来反映了毕加索对战争的态度。

第三个要素是风格。

《格尔尼卡》展现出毕加索独特的风格,即立体主义和仔细分析的特点。

毕加索运用了扭曲的几何形状和破碎的线条来呈现人物和物体,使得画面充满了紧张和不稳定的感觉。

他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对比和纯平面的处理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这种风格突破了传统的形式和技巧的束缚,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个要素是艺术史背景和艺术家个人经历。

《格尔尼卡》创作于1937年,正值西班牙内战时期。

这个时期对毕加索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家乡马拉加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他自己也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场面。

这些经历使得他对战争和人类悲剧产生了深刻的感慨,也激发了他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动机。

通过运用美术鉴赏四要素原理来鉴赏《格尔尼卡》,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毕加索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这幅作品展现了他对战争的愤怒和对人类悲剧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和突破传统的艺术观念。

《格尔尼卡》通过其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为观者提供了深思和思考的空间。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反映西班牙内战悲惨场面的巨作,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政治力量和社会影响的艺术作品之一。

这幅画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发生的悲惨事件,包括无辜平民的惨死和城镇被毁的景象。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深刻表达了他对暴力和战争的强烈谴责,展示了艺术家对人性的深刻关注和社会责任感。

《格尔尼卡》成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最具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作品之一,不仅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广泛共鸣和关注,也成为了后世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向世人呈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并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格尔尼卡》不仅是一幅具有政治意义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令人深思和震撼的作品,引领着人们思考和反思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伤害。

2. 正文2.1 题材背景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描绘西班牙内战中瓦伦西亚的一个小镇被纳粹轰炸时发生的惨剧的油画作品。

这幅作品的题材背景源自于1937年4月26日的格尔尼卡大屠杀,当时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支持法西斯的西班牙国民党的要求下,对该小镇进行了炸弹轰炸,导致数百名无辜平民丧生。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这场惨剧的愤怒和悲伤,同时批判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死亡。

他选择用抽象的方式来描绘这一事件,通过扭曲和变形的形式来突出作品的暴力和悲惨性,使观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视角,让观者反思战争带来的可怕后果,呼吁人们珍惜和平,拒绝战争的暴行。

《格尔尼卡》的题材背景深刻而震撼,使其成为毕加索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2 画面特点描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反映战争惨痛的伟大艺术作品。

在画面的构图中,毕加索运用了典型的立体主义手法,将画面分成了几个明显的区块,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几何形状和线条。

毕加索评鉴和赏析

毕加索评鉴和赏析

毕加索评鉴和赏析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横跨了绘画、雕塑、版画等多个艺术领域,对整个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充满了创新和革命性的精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毕加索的艺术进行评鉴和赏析,探讨他的作品对艺术史的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毕加索的绘画作品。

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蓝色时期到后来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的转变,每一个阶段都展现了他的独特天赋和创造力。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蓝色时期的作品以其深沉的色调和充满悲伤和孤独感的主题而闻名。

例如《阿维尼翁的少年》和《拿破仑的悲剧》等作品,都表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无尽哀伤。

而在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的作品则展现了他对形式和结构的独特理解,通过将物体分解、重组和重新构造,他创造出了一系列充满力量和动态感的作品,如《亚维农的少女》和《吉他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更在艺术表现上展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重新解读和创造性的想象。

在超现实主义时期,毕加索的作品则呈现出了更加离奇和超现实的特点,他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系列充满幻想和神秘感的作品,如《盛宴》和《吉他与水果碗》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在精神内涵上展现了他对人类心灵和梦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除了绘画作品,毕加索的雕塑作品也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

他的雕塑作品以其简洁的线条和丰富的表现力而著称,如《玩耍的孩子》和《头像》等作品,都展现了他对形态和结构的独特理解和表现。

这些作品不仅在雕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艺术创作上展现了他的多重天赋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毕加索的作品具有多重的艺术价值和意义,他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更在精神内涵上展现了他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后世的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了现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艺术赏析:深入理解毕加索的抽象主义艺术

艺术赏析:深入理解毕加索的抽象主义艺术

艺术赏析:深入理解毕加索的抽象主义艺术
引言
•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创新的抽象主义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毕加索的抽象主义艺术进行深入分析和赏析。

摘要
•抽象主义是一种以形式和色彩为主导,通过简化、变形和变色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运动。

•毕加索是抽象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技巧推动了这一艺术风格的发展。

抽象主义背景
•抽象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欧洲,并在逐渐演变过程中得到广泛认可。

•这一艺术运动反对传统逼真绘画,追求形式上的自由和想像力上的解放。

毕加索介绍
•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西班牙出生、法国成长、全球影响力巨大的画家、雕塑家、陶器制作者等多重身份。

•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的抽象主义作品
•毕加索在其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抽象主义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亚维辛人头像》、《格尔尼卡》等。

•他的作品通过独特的线条、形状和色彩组合,突破了传统艺术表现方式,展现出内心情感和思想。

影响与意义
•毕加索的抽象主义艺术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和启发。

•他对于形式与色彩的革新、对于意象解构与再构建等理念,令人们重新审视绘画和创作过程。

结论
•毕加索以其独特而前卫的抽象主义风格,在现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深入赏析毕加索的抽象主义作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特殊艺术流派。

美术鉴赏——毕加索

美术鉴赏——毕加索

毕加索自1900年起经常走访巴黎,到了1904年决定定居于此。

从宗教生活与文化品味向来自外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到资本主义横行的大都市,让毕加索眼界大开。

1901年,毕加索的好友卡萨吉玛斯(Carlos Casagemas)自杀了,这个忧伤的经验后来被描绘成《卡萨吉玛斯之死》。

孤独与异乡人的心境,使毕加索的绘画主题渐渐转向穷人。

他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贫困并非来自农村生活,而是某种“巴黎式的困顿”,混杂了城市边缘人与酗酒、堕落的形象。

这些阴郁的主题及色彩,使得1901至1904年这段期间的作品被称为“蓝色时期”的创作。

《男子肖像》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除了色调较为统一之外,毕加索也开始强调线条的运用,包括五官的刻画已不再具有圆润的立体感,眉毛和眼睑则直接以曲线描绘,背景墙上悬挂的画作则更明显地大量运用线条勾勒。

追问可以在帮忙写一篇毕加索画的《曼陀罗和吉他》或《格尔尼卡》的赏析吗?回答格尔尼卡赏析《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表情扭曲的呼号者、锯齿般的灯光、濒死长嘶的战马……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出无尽的阴郁与恐怖,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历史名城格尔尼卡被纳粹德国空军夷为平地,愤怒的毕加索用半年时间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作为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

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1、马拉加的童年1881年10月25日夜11时15分,离马拉加市梅尔塞德广场不远的一家医院里,唐娜•玛丽亚•毕加索•洛佩兹生下一个既没有呼吸也不会蠕动的瘦弱男孩。

唐娜•玛丽亚的丈夫唐•何塞•路易斯•布拉斯克和其他亲朋看到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浑身青紫,便对他不再抱有生存的希望。

但是,何塞的弟弟萨尔瓦多——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并不灰心。

他俯下身子,吸足一口雪茄,对准婴儿的鼻孔吹了进去,雪茄的烟雾顿时创造了奇迹,孩子活了过来。

毕加索赏析及其参考文献

毕加索赏析及其参考文献

毕加索赏析及其参考文献
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涵盖了绘画、
雕塑、版画和陶瓷等多种艺术形式,他的创作跨越了不同的艺术风
格和时期。

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立体构成、色彩运用
和形式表现的独特见解。

毕加索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解读为对现实的重新构造和重新诠释。

他的立体主义作品突破了传统的透视和表现形式,将物体分解为几
何形状,呈现出多重视角和时间的叠加。

而他的抽象主义作品则将
形式简化为基本的几何图形和线条,表达出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诠释。

毕加索的作品也受到了文学、宗教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


常常通过作品表达对战争、宗教信仰和个人情感的思考,这使得他
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在对毕加索的赏析中,可以引用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来支持观
点和分析。

其中包括对毕加索生平和艺术风格的研究,以及对他作
品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包括《毕加索传》
(Pablo Picasso: A Biography)、《毕加索与立体主义》(Picasso and Cubism)、《毕加索的抽象艺术》(Picasso's Abstract Art)等。

除了以上提到的参考文献,还可以参考一些学术期刊和艺术评论,以及毕加索的自传和信件等原始资料。

这些文献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从而进行更深入的赏析和分析。

毕加索《镜前少女》小论文

毕加索《镜前少女》小论文

镜前的少女,镜前的你——毕加索《镜前少女》赏析外国语学院张辰铭91211407040120世纪是毕加索的时代,不错,这话并不夸张。

他身上披了太多的头衔与光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但是,我更愿意把他说成是一个纯正的西班牙汉子。

我爱西班牙,那是一个充满热血、充满激情的地方,它华丽刁钻的足球技术,它狂野不拘的斗牛传统,都赋予了西班牙人渴望自由的开放大气的野性美。

这一切都深刻地烙在了这位西班牙绘画大师的性格中,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发泄自由野性的途径,扭曲的形状也罢,奇怪的图案也好,甚至他对待女人的态度也是如此。

他毁灭人们习以为常的美,无情地把它们全部打碎,再重塑一个只属于他的癫狂世界!对于《镜前少女》这幅作品,众说纷纭,有资料说它与《梦》创作于同一年,是属于超现实主义时期;也有人说,它与《亚威农少女》有些许相似之处,应该是立体主义时期的画作。

不管怎样,它并不如上述其他两幅画作著名,但是我认为只有这样的“小家子”作品才会更加看出画家的心境。

先说说这幅画的图案,画作仍然以线条和拼接的扭曲的图案为主,整体色调偏暗。

背景采用了阿拉伯式的菱形中间带圆点的重复图案,这种偏东方的图案倒是让整幅画看起来有点东方印度的感觉。

而少女的脸庞、胸部、臀部以及镜子则采用了光滑的圆形,少女的手臂、头发是柔顺华润的线条组成。

画面以红、黄、紫为主,一半明媚:那是少女的青春;一半是忧伤:那是青春独有的伤痕。

粗黑的线条描绘一个少女倒是少见,可也增添了一点属于西班牙人的狂野。

主画面是一位金发少女,她的两只手分放在镜子的两边。

此时毕加索的画作中已经出现了对于光照在人脸上,人脸不同角度所呈现的不同颜色。

午后温和而又明媚的阳光从屋外射进来,少女的半边脸上好似染上了太阳的光晕,亮黄又带着一点微红。

由于光线很强的缘故镜中的她脸的颜色有些发暗,并且带着玫瑰红的颜色,还有那也许是精心画过的妆容,这样灿烂的阳光,这样美好的午后,少女的心情该是无比欢愉的吧。

毕加索--美术鉴赏论文

毕加索--美术鉴赏论文

毕加索和他的艺术关于加索,我了解的不多,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生活。

很多人崇拜毕加索,也有很多人批判毕加索。

我不懂毕加索的画,跟不懂他的人,让我去评价这样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似乎我还没有那样的资格。

但既然决定写写毕加索,总不能对他的作品和人生一无所知。

恶补了关于他的作品和事迹。

个人对于毕加索感悟还是挺多的。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毕加索一生的作品总计有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代表作有《亚维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和平鸽》。

所以从这么多的作品中我至少可以看出他还是位全能的画家,当然中国的山水画他应该不会。

他的一生是辉煌,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一40%的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首。

全世界前十的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毕加索的作品就占了4幅。

是什么成就的他一生的辉煌,看了他的传记,我似乎也只迷糊中东了一点点。

毕加索的辉煌和成就与他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很多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画法和风格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早期的毕加索家境不好,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找当家,所以他的画中充满了早熟的忧郁。

在上学的期间毕加索着努力的研究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从创作出《第一次圣餐式》这样的宗教题材作品。

毕加索14岁时随他的父母迁居的巴黎,见识到那里新的艺术与思想,真想跃跃欲试的时候,但事与愿违碰上了战争的失利,在战争中的绝望与兴奋,使毕加索孕育了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还好在浏览的时候遇见了十七岁的奥利维。

爱情的滋润才是他的蓝色忧郁有了好转,不然今天我们听到的可能就不是这样辉煌的毕加索,而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失望的毕加索。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又是另一种风格,着个时期的作品他注重于和谐的美感与细微的人性关注。

可以看出已经从原来的蓝色时期中走了出来。

没有了原先的颓废,取代的是对生活充满了兴趣,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关注,更对自己有了信心。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毕加索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毕加索

题目: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作者:杨方路指导老师:孔凡静摘要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与立体派艺术另一先驱人物勃拉克携手作画,共同为自然界的视觉形式寻求新的定义,他们从探究多面积的物质结构出发,打破传统的体积概念的坚实,根据科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

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

毕加索漫长的一生硕果累累,绘画风格多变,这无不源自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及忘我的辛勤劳动,对毕加索而言,创造与艺术与生命同义,并且指出,真正的看,是内在的感觉,要直接面对生活,以生活入画。

本文以研究毕加索及其绘画艺术为契机,探究一代宗师毕加索绘画艺术形成之根源,对其绘画语言要素及其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之秩序的和谐完善,并围绕其伟大创造力阐述其生命潜能的挖掘与艺术表达之关系。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学院派一、关于毕加索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然而,这个伟大的天才确实已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1)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怎么赏析毕加索的画

怎么赏析毕加索的画

怎么赏析毕加索的画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版画、陶瓷等多个领域。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技巧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先驱者。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毕加索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其中一些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要赏析毕加索的画作,首先要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蓝色时期到玫瑰时期,再到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阶段。

他的作品通常以几何图形和多重视角来表现形象,同时运用了大胆的色彩和线条。

毕加索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物、静物和风景的独特诠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在赏析毕加索的画作时,观众应该注意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毕加索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物和事物的重新诠释,他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构图来呈现出对现实的重新理解。

例如,他的《亚维农的少女》以几何图形和鲜艳的色彩来表现出对少女形象的重新演绎,同时也展现了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理解。

观众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来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此外,观众还应该关注毕加索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

毕加索在绘画中常常运用大胆的色彩和线条,同时也善于运用光影和立体效果来表现形象。

他的作品常常呈现出对形式和空间的独特理解,观众可以通过对作品细节的观察来欣赏他的艺术技巧和创作手法。

在赏析毕加索的画作时,观众也可以从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来理解其意义。

毕加索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他通过艺术来表达对战争、贫困和不公正的关注。

观众可以通过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家对时代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赏析毕加索的画作需要观众对其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通过对作品细节的观察和对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思考,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艺术和人生的启发和感悟。

毕加索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人类生活和情感的诠释,通过赏析他的作品,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艺术欣赏:解读毕加索的抽象绘画

艺术欣赏:解读毕加索的抽象绘画

艺术欣赏:解读毕加索的抽象绘画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对毕加索的抽象绘画进行解读和分析。

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抽象艺术风格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毕加索的艺术背景、抽象绘画的定义与特点,以及他的作品对当代艺术产生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毕加索的抽象绘画。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毕加索的抽象绘画、解读毕加索的抽象绘画作品一、解读毕加索的抽象绘画作品二和结论。

其中,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概述文章内容,并介绍主要研究方法与目标。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毕加索的艺术背景,并阐明抽象绘画在他作品中扮演的角色。

接下来,通过详细解读两幅具有代表性的毕加索作品,我们将揭示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创作动机、绘画元素和符号,并对其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评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毕加索抽象绘画的主要思想和风格特点,并评价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毕加索的抽象绘画进行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毕加索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并认识到抽象绘画在艺术领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对毕加索作品的剖析和评论,我们也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代艺术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启示,进一步推动抽象绘画在艺术界的研究与应用。

最重要的是,本文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艺术欣赏与理解的兴趣,并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和掌握这门美好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2. 毕加索的抽象绘画2.1 毕加索的艺术背景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

他生于1881年,逝世于1973年,是西班牙出生的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和图书馆创作者。

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毕加索曾接受过传统的美术教育,并在巴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摆脱了传统观念,并探索了更自由、非传统以及表现内心情感与思想意义的艺术形式。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300字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300字

格尔尼卡美术鉴赏300字《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以其战争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幅作品描绘了西班牙南部小镇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遭到德国和意大利航空部队的无情轰炸后的壮观景象。

《格尔尼卡》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压迫感。

画面中,被炮火破坏的建筑和残垣断壁,以及沸腾的炮火、死亡和痛苦的人们用悲伤和扭曲的姿态塑造出了这幅作品的主题。

毕加索以黑白灰为基调,凸显了战争所带来的摧毁和绝望,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在作品中,毕加索运用了立体主义和装饰风格的元素,将多个视角合并在一起,形成了不规则而扭曲的画面。

他用几何化简化了人物和动物的形态,不再关注细节的真实性,而是通过形状和色彩来表达情感和内涵。

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使得《格尔尼卡》成为了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

《格尔尼卡》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谴责,更是对人类的残酷性和苦难的思考。

这幅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让观者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和痛苦,并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反思。

它引起了人们对于暴力冲突和战争的关注,不仅仅是对于西班牙内战的关注,更是对于世界上所有冲突的关注。

《格尔尼卡》告诉我们,战争只会带来痛苦和毁灭。

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力。

正如毕加索所说:“艺术不是用来装饰的,它是一把武器,用于抵抗战争和暴力”。

总之,《格尔尼卡》是一幅深具指导意义的艺术作品。

它通过艺术的力量向世人呼吁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无意义,并激励人们为和平而奋斗。

这幅作品永远定格了战争的可怕景象,提醒后人不忘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
作者班级学号
【摘要】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
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关键词】简介作品及风格艺术成就评价
【引言】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
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

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恐怕除了野兽主义之外,没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

他的创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炉。

一、毕加索简介
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剧作家、诗人,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抽象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

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二、毕加索的风格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

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

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

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三、毕加索的作品
1、《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2、《格尔尼卡》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

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

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

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

3、《阿维尼翁的少女》
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

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

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

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

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
引力。

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四。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五、对毕加索的评价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

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

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

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

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

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

毕加索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他身上首先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那双睁大了的眼睛的眼神。

美国著名女作家斯坦因在毕加索还年轻时就曾提到他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神,我们现在也可以从毕加索的画像中看到这个眼神。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

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

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

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他有一种“破坏精神”,他渴望解剖有形的世界,他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

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参考文献】《毕加索》:(西)毕加索,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2月1日出版
《毕加索的成败》:约翰·伯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网络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