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仅有摘要)

合集下载

教学论文——精选推荐

教学论文——精选推荐

教学论⽂教学论⽂范⽂⼤全(精选10篇) ⽆论是⾝处学校还是步⼊社会,⼤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借助论⽂可以有效提⾼我们的写作⽔平。

你知道论⽂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教学论⽂范⽂⼤全,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教学论⽂篇1 摘要:课程改⾰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各个学科教学的发展,其中初中语⽂教育也得到了长⾜的发展。

其中课程导⼊⼀直是语⽂课堂教学的⼀个重点内容。

⼀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般,只有成功的开场才能对课程的深⼊开展有⾜够的保证作⽤。

通过短暂的课程导⼊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以提⾼学⽣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更好的促进学⽣的发展,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初中语⽂课堂教学如何进⾏课堂导⼊。

关键词:初中语⽂;教学;课堂导⼊ 课程导⼊是⼀种⽐较有效的教学⽅法。

通过课程开始之初的信息介绍引起学⽣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的注意⼒,帮助提⾼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此外通过课程导⼊使得课堂⽓氛更加轻松和谐以营造⼀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学⽣的理解能⼒和学习质量。

此外,有效的课程导⼊可以让学⽣对于所学内容有⼀个⼤致的了解,帮助学⽣更加轻松地调整到学习状态之中。

⼀、如何提⾼初中语⽂课堂导⼊的质量 和其他学科相⽐,语⽂学科具有独特性。

具体来说,语⽂是⼀门⼯具性的学科,因此内容⼗分庞杂,语⽂教材包涵有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

因此,教师想要提⾼课堂导⼊的质量就必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导⼊⽅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让课堂导⼊真正起到作⽤。

1.如何进⾏历史性⽐较强的教材内容的导⼊。

在初中语⽂的教材之中有⼀定程度的历史性⽐较强的内容,因此在针对历史性⽐较强的教材内容进⾏课堂导⼊的时候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选择最佳的课程导⼊⽅式。

⼀般在进⾏这类教材内容导⼊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向学⽣简单地介绍当时的环境背景,让学⽣对此有⼀个⼤概的认知。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感受和认识作文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感受和认识作文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感受和认识作文英文回答:When it comes to my feeling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and pedagogy, I have to say that it has been quite an enlightening experience for me. The course has provided me with a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s well as the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that underpin effective teaching. Through various readings, discussion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I have gain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design and deliver engaging and meaningful lessons.One aspect of the course that I particularly appreciate is the emphasis on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This approach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ly involving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fostering their autonomy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 have learned that effective teaching involves creating a suppor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feel comfortableexpressing their thoughts and ideas. This approach not only enhance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 but also promotes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as individuals.Moreover, the course has also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to cater to the diverse needs and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I have learned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technology, hands-on activities, and real-life examples into my lessons to make them more engaging and relevant. This has opened my eyes to the endless possibilities and creativity that can be infused into teaching.In addition, the course has also shed light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a teacher. It has emphasized the need to stay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and best practic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is has motivated me to actively seek out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and improvement, such as attending conferences, workshops, and webinars, as well as engagingin reflective practices to evaluate and refine my teachingstrategies.Overall, the course and pedagogy have not only expanded my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effective teaching but have also inspired me to become a more passionate and dedicated educator. I am excited to apply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I have gained in my future teaching endeavors and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ives of my students.中文回答:谈到我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感受和认识,我必须说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经历。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仅有摘要)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仅有摘要)

1. 肖川 . 课程与教学 [J]. 教育科学研究 ,2007,(11)【摘要】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两者既相互独立 , 又密不可分。

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规划学习进程问题。

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 , 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

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 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 , 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2. 王本陆 .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 [J]. 湖北教育 ( 教学版 ) , 2006,(11)【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基本目标问题、基本策略问题,等等,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认真反思这些问题的论争,对于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康有序地推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董小平 , 靳玉乐 . 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 [J]. 基础教育课程 , 2006,(05)【摘要】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影响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和实践的重要因素 , 过去的教育实践表明 : 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

因此 , 反思当前课程与教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 建立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4. 刘晓玲 , 龚克 . 课程与教学 : 理念及关系的演进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04)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从分离走向融合 , 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符合这种观念演进的逻辑。

5. 张大玲 .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之探讨 [J] 高等理科教育 , 2003,(S2) .【摘要】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是任何社会进步的基础。

而且,课程的重新评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持续不断的。

大多数人认为,学生大多数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技术变化,社会对他们希望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讨论课程和教学论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和有意义的方法去教学。

首先,课程的设计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设计必须有效才能有益于学生成长。

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和能力的准确估计上。

而这个准确估计至关重要。

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当前教育实践中必须涵盖的各个方面,如学科,道德认知,技术发展和全球视野。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需求的。

教学方法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同时,教学方法应该是适应多样化学生背景和实际情况下的教育要求。

教学方法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需要和能力以及学科的深入了解。

教学方法应该包含多个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就上的实践项目。

第三,有效的课堂氛围是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

课堂氛围由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构成。

课堂氛围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投入和学习成果。

教师需要营造一个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以便继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然后,技术应该是现代的,全面的课程设计的一部分。

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必须被视为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必须被广泛应用。

技术应该是支持学生从事活动型学习和传授相关强调的艺术和技能的实践工具和平台。

最后,课程和教学论应该是相互联系的。

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任何现代课程都需要被认为是构成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如何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必然会影响课程设计和教学论。

教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不断变化的。

综上所述,课程和教学论在现代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的个人需求。

技术,包括网络和移动设备,是适应当前教育变革的关键工具。

同时,个人的学习和成就是教育改革中心,必须放在首位。

教育需要是有意义和有效的,以符合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课程
2.从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了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大学生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对于解决毕业生的去处以及增加就业人数而言都是一个好的出路。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国家在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创业教育对于拓展就业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英国的创业课程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2005年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推出了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企业家与创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与自己的经验和外部的商业社会联系起来。英国的创业课程分为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中的创业教育。
3.日本高校率先采用“工业实验室”和“官产学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各种开创性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反思理论
杜威将反思当成获取指导、控制和疏导的最好方式。让我们得以坚定地回到了合成以及需要理论联系实践的目标上,并且要通过反思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创业课程中,老师给学生传授在以后生活的各种情形下都可能运用的思维模式和技能的组合,学生要在反思中保持其创业思维的个体性。
(4)问题解决和基于专业知识的创造力理论
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1.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实施情况
2.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课程体系
3.针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提供对策与建议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依据
1.1.1选题的背景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与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的学科,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探讨如何优化课程和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索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

1. 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是构建教育体系的基础,它关注的是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设计也逐渐与科技结合,涌现出许多创新的设计方法和工具。

例如,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设计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和自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

2. 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教学方法与策略是实施课程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教学组织、教学技巧和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因此,教师们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结果。

3. 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课程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促进教学的改进和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通过多样化评价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 跨学科课程与教学跨学科课程与教学是现代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课程组织和教学实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如何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课程、如何评价跨学科学习效果等方面。

5.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例如,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自适应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度学习。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工具等方面。

浅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浅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浅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摘要】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一直在教育界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课程和教学的概念理解出发详尽阐明二者的关系,从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论点中剖析每种论点的利弊。

课程与教学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不可分割,需要有机整合。

【关键词】课程教学关系整合一、课程的理解(一)课程的出现1.国内课程的出现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意是指功课及其进程,与当今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在这里,课程仅仅是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与规定,几乎未涉及教学方法上的要求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称之为“学程”。

2.西方课程的出现英语“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由拉丁语“currere”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这一词源导引出了对课程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currere”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重点是在“道”上,因而课程应重在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另一种认为,“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重点是在“跑”上。

(二)课程的概念1.广义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

2.狭义的概念狭义的课程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分五个层次,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从古德莱德的这一课程层次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理想的课程也好、正式的课程也好,正是我们传统认识范畴中的课程概念,而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尤其是经验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创生性课程”。

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了动态的角度。

(三)课程内涵的发展1.课程即教学科目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密,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但是这样难免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课程与教学论的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的论文

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思考江苏省常州高级技工学校陆艳【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思想也在变革与发展,学校教育也从注重课堂到注重课外。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和校外,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思考总结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学校教育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校教育已经开始从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重心转移,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

对于技校的学生来讲,实践能力远比知识体系更为重要,学校培养的是实践型的人才。

因此,技工学校中对于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技工学校中的一些理论课程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承担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公共文秘》的教学工作,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延伸课堂内容,我试着采用了其他的教学形式,采用活动教学,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全书一共分导论、公共文秘机构和人员、公共文秘日常职能、公文撰制、公文处理、党政公文写作、专项文书写作、档案与档案管理八个章节。

针对其中的第二个章,我出了一道课外实践作业:走访一家单位,结合文秘机构的组织形式,了解企业的文秘机构及其运转,并试着分析一下这种模式的优缺点。

一、课外实践作业设计1.设计目的本书公文及文书写作的内容占了四个章节,也是我授课的重点,主要在课堂上完成,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对于文秘的机构、人员、职能等基础知识,学生没有感性的了解,传统的讲授达到的效果有限,我便有了布置这个课外实践作业的想法,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可以走出写作的课堂,通过走访调查相关的机构,了解现实生活企事业单位中文秘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情况,加深对书本知识的了解,使课堂和社会连接起来。

2.作业要求及步骤(1)实践作业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3—5人为宜,自由组合。

课程与教学论苏

课程与教学论苏

课程与教学论苏引言课程与教学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机构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苏明浩教授是我国教育界的知名学者,他在课程与教学论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本文将从苏明浩教授的研究视角来探讨课程与教学的相关问题,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的基石。

苏明浩教授认为,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总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则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出发,苏明浩教授提出了“从课程到教学”的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应该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基础,教学活动应该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并通过教学评估来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这种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苏明浩教授总结了一些课程设计的原则,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

首先,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苏明浩教授主张将学生的学习需求置于首位,通过调研和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

其次,课程设计应该注重能力培养。

苏明浩教授认为,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竞争力。

再次,课程设计应该关注社会需求。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所以课程设计不能脱离社会背景。

苏明浩教授强调,课程设计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科前沿,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教学方法与评估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浅析《课程与教学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影响

浅析《课程与教学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影响

浅析《课程与教学论》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影响学习了《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有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使我获益匪浅。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在上个世纪,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了整合,而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被定义为变革。

在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这次改革不同与以往的改革,它是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下的改革。

因此它不仅本身就说明了变革的存在,而且在其改革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变革。

如果说,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强调的是一种“控制”的话,即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控制,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那么,新的课程与教学观则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观念的灌输;科学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在教学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启发,我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体验结合在一起,提出如下几点思考,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对课程实施的本质的学习有感我认为课程实施是将预期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只关于教师将课本应用到实践的过程,曾经我一直认为只是关于老师的一种活动,这种太过于局限了,通过学习才知道课程实施还涉及国家、地方、校区、学校和课堂各个层面。

并且还学习到一些新的观点,如:“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教学论论文六篇

教学论论文六篇

教学论论文六篇教学论论文范文1教学原则是进行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80年月以来,我国已出版的40多本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以及很多文章,对此都进行了肯定的理论探讨和阐述,提出了很多教学原则。

但比较、总结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发觉有些表述不同,但内容实质相同,如“学问、力量、智力兼顾原则”、“语文双基并重与开发智力相结合的原则”、“传授学问,开发智力,培育力量相结合原则”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在传授学问的过程中培育力量,开发智力。

而这一原则又与另一教学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是交叉关系。

“语言训练”应当包含在上一原则“语文双基训练”之内,“思维训练”也应包含在上一原则“开发智力”之中,因思维是智力中主要的因素。

所以这两条原则应归并为一个原则。

如此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则还有很多。

同时,很多教学原则不能反映语文教学的特别性,把语文教学的原则混同为一般教学原则,即也可以成为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

如“双基并重的原则”、“精讲多练的原则”、“传授学问,培育力量,开发智力的原则”等。

对语文教学原则的争论,到了90年月有人开头进行总结,将前述争论的各种观点用语文教学原则体系的特点,即必需能揭示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的最基本的规律,能反映语文教学特别性,有肯定的概括性的要求,进行检测衡量,认为最重要的有五条,即“教是为了指导同学学的原则”、“文道统一的原则”、“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原则”等。

但对此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并没有也不行能就此结束,还在连续深化。

二、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必需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假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明确,语文教学就漫无方向,左右摇摆,飘忽不定。

在这方面,我们深有教训。

但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旧众说纷纭。

“工具性”是语文教学讨论人员的比较全都的观点,认为它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围绕这一属性和这一观点,经过多年争论,引申出了很多其他属性和其他观点。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5篇范文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5篇范文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5篇范文第一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四个步骤: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2.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对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的分析和结束之后所做的反思总结.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对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

教学设计:是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

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具有共同特性和个别特性。

它们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

科学运用教学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

5.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论文

我的“教”与“学”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依据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并根据实际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过程。

物理教学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指基于一定的物理学习规律、物理教学规律、物理学科特点等,应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功能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揭示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达到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使物理教学处于有效教学的系统过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阶段,我遵循物理教学设计的特点:1.课堂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只有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才一能保证设计对象的科学性,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从而保证教学设计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需要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分析、判断和操作。

3.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课堂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分析学习者的不同特征,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

根据教学设计的特点和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将具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步:1.明确教学目标2.分析教学任务3.确定教学起点4.选择教学策略5.选择教学方法与媒体6.设计教学过程7.进行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阶段,我会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

首先,要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标准,因课程标准与教材是“源”与“流”的关系,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所以充分吃透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及特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在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时,应分析教材的知识内容(包括准确精炼地写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图),分析教材所包含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等隐形因素;最后,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研究如何优化处理教材,抓住关键,多搭一些台阶,克服其中存在的教学难点,并明确教材中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以及选择适当的教法。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5篇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5篇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5篇第一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浅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一、为什么学?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要从自身的学习和将来的教学工作两方面来考虑。

从自身的学习来看,学习这样一门课程,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多年来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从将来的教学来看,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们在成长为一名专业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更加的充实。

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说,课程与教学是最基本的专业工作,也是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以后从事教师事业打下基础。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改革变化中,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编制的空间在扩大,课程正逐步发展成为小学教师的分内之事。

要胜任这些教师工作,就需要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才能获得成长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需要!二、对什么感兴趣?简单的浏览了教材,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凭借。

而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没有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课程设计的美好愿望就难以实现。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指导法……这些都是教材中提到的方法,了解了学习方法,重要的是要会运用。

我们在运用时也不是仅仅局限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实际,思考一些创新有用的方法。

例如,“从错误中学习”就是一种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错误非但不是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反而是一笔亟待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

首先是要宽容接纳的对待学生的错误,然后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教育价值,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这样的方法不仅不会让犯错误的同学有负担心理,而是能够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感受和认识作文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感受和认识作文

对课程与教学论的感受和认识作文英文回答:In my opinion, the study and teaching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theori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ducators. As a teacher, I have found that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teaching theories has greatly improved my ability to engage and motivate my students. For example, when I learned about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theory, I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allowing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This led me to incorporate more group work and hands-on activities into my lessons, which I found increased student engagement and understanding.Furthermore, studying different courses has broadened my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subjects. For instance, when I took a course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 gaine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students learn and the different factors that can impact their learning. This knowledge has helped me to tailor my teaching methods to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my students.Overall, I believe that the study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theories is crucial for educator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and better support their students' learning.中文回答:在我看来,学习和教授课程和教学理论对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f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小学英语阅读理解中错误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任课教师郑白玲年级2012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班次11班学号2011248姓名任瑶小学英语阅读理解中错误问题的观察与分析姓名:任瑶(11班课程与教学论 2011428)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阅读理解中的“错误”问题,也正是体现了阅读能力上的欠缺,因此对学生阅读理解中错误的观察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阅读阅读理解错误现今小学的英语课程日益摆在小学课程内容中的重要位置,随着英语低龄化的学习,小学英语已开始接近于初中英语,并且不仅再局限于单词的书写与教授阅读已成为小学英语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英语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

1那么什么是阅读,小学英语阅读理解中的错误问题又有哪些?原因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些错误的原因,又有哪些合理化的教学改进和提高的建议?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念的界定阅读,一般被定义为“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2。

在教育大辞典中这样说:阅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

3冯忠良在《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中这样定义:阅读,是指从书面语言符号中获取意义信息的活动4。

阅读理解则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

本文中的阅读理解,是指小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测试中阅读部分的理解和分析。

二阅读理解中的“错误”分析现如今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如何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说明情况。

以下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巴蜀小学高年级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情况中阅读理解失分率的统计:年级二三四五六应得分1623 2151 3210 3772 4932 失分312 494 775 1105 1450失分率(%)19.2223 24.2 29.3 29.4试卷整体失分率排名1 1 1 1 1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各个年级的学生在测试中,阅读理解部分的失分率在整个试卷中排名第一。

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研究

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研究

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研究在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前,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传统学科领域,而对于新兴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足。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实证研究证据。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足,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为了更好地展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我们采用数据可视化的方法,构建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

该图谱以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形式呈现,其中节点代表关键词,边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

通过知识图谱,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热点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

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中,存在许多重点问题需要和解决。

其中,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是两个核心问题。

在课程设计方面,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当前课程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教学评价方面,如何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教学评价面临的挑战。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获取更加全面、客观的研究结果。

通过文献研究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

结合案例分析,对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知和需求,为研究结论提供实证支持。

通过对新世纪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图谱研究,我们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学科领域,而对新兴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足。

研究方法也相对单一,需要加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实证研究证据的收集。

在未来的发展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应该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对新兴学科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课程与教学论 结业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  结业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2013级免费师范生课程与教学论结业课程论文专业:英语教学姓名:童艳琴学号:英语学差生的转化——谈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摘要: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及教材难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而合作学习对学生大量的正面影响使之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本文主要介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过程、所积累的经验及体会。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善学生两级分化现象。

关键词:转化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几年了,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日益明显,两极分化现象渐趋严重。

而且,这些学生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及教材难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

怎样做好差班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在这方面我一直在摸索,新课改的实施,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合作学习能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活动的频率和教学效率。

这一届接了初中两个班后,我就尝试着运用此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效,在此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由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的小组进行对比,它倡导的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它的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从学生接触英语课堂教学开始,我就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小组成员的选择,也是我首先对他们进行有意选择,然后逐步走向学生的自由组合。

但是说实话,要把一个班级的学生编成多个“四人小组”,并开展以小组成员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活动,实非一件易事,于是我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肖川 . 课程与教学 [J]. 教育科学研究 ,2007,(11)
【摘要】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两者既相互独立 , 又密不可分。

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以及如何规划学习进程问题。

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 , 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

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 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 , 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2. 王本陆 .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 [J]. 湖北教育 ( 教学版 ) , 2006,(11)
【摘要】
随着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理论问题,如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基本目标问题、基本策略问题,等等,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认真反思这些问题的论争,对于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健康有序地推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董小平 , 靳玉乐 . 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重建 [J]. 基础教育课程 , 2006,(05)
【摘要】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影响课程与教学理论建设和实践的重要因素 , 过去的教育实践表明 : 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

因此 , 反思当前课程与教学关系存在的问题 , 建立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关系 , 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4. 刘晓玲 , 龚克 . 课程与教学 : 理念及关系的演进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04) .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 , 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在一步步走向深入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从分离走向融合 , 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符合这种观念演进的逻辑。

5. 张大玲 . 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之探讨 [J] 高等理科教育 , 2003,(S2) .
【摘要】
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

目前 , 课程论与教学论正处于分化期 ,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 , 课程论必须要坚持理论科学的性质 , 确定专门的研究对象和严密的理论体系 , 探索独特而又多样综合的研究方法 .
6. 吴晓玲 . 试论我国二十多年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 2002,(08) .
【摘要】
二十多年来 , 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处于变革之中 , 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联系 , 大体说来可分为三个阶段 , 即混合阶段 , 相对独立阶段 , 整合阶段。

探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 是为了对新一轮整合阶段的改革进行一些前瞻性的反思。

7. 黄甫全 . 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 论) 与教学( 论) 的关系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 2000,(05) .
【摘要】
过去流行的是 , 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和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大教学论 , 而现在 , 崭新的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大课程论 , 已经应运而生。

基于对课程研究领域这一嬗变的感应 , 本文拟对大课程论的现实出发点 , 大课程论的主要内涵 , 大课程论的基本理念等问题 , 进行初步探讨 , 以引起大家对大课程论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8. 崔允漷 . 课程与教学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 1997,(01)
【摘要】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科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 , 什么是教学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 大课程小教学 , 小课程大教学 , 又是怎么回事 ? 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科学共同体重建教育理论之前必须作出回答的。

本文着重探讨课程与教学这两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