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苦难主题与仫佬族文学的悲剧意识]苦难意识仫佬族作家鬼子以其锋利、冷酷的笔触,揭开现实生活虚假繁荣后面的伤疤。
他从小小的细节入手,层层剥落表象,生活的本质便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禁悲叹“人生为何如此艰难”!鬼子关注处于社会底层黑暗隧道中的人们,更关注他们如何走出这黑暗,关注他们无望的挣扎。
其中,代表作“悲悯三部曲”更是深入人心的幽微之处,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拷打。
“三部曲”通过描写在物质与精神的失衡中、夹缝里,父母(主要是父亲)与儿女相悖相依的纠葛,展现了“被损害和被侮辱者”的绝望与宿命般的悲苦命运。
一苦难主题与仫佬族文学的悲剧意识鬼子的苦难主题和忧患意识不仅是对他平民化生存记忆的抒写和思考,而且与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记忆密切相关。
尽管鬼子不大愿意人们把他视做少数民族作家,而且他有一种强烈的融入主流文化并与其他用汉语写作的作家平等的意识,但这也许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他处境的尴尬和艰难。
也因此,在涉及文化身份时,我们不时能感到鬼子和其他一些广西作家对此的焦虑,例如他们会特别强调自己隶属于某个文学家族或某个文学团队,有意无意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
②但鬼子确实从他的小文化传统中汲取了灵气,仫佬族文化和生存的压力成了他文学表达的动力所在。
他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他平实而有力度的语言,甚至他作品的悲剧意识都与其民族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仫佬族,一个在广西境内仅有11万人的少数民族,却以长久旺盛的创作力、层出不穷的作家群(包括包玉堂、潘琦、鬼子、常剑钧等),享誉广西乃至中国文坛。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
仫佬族聚居偏远山区,长期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生存和文化的双重压力使其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倾诉渴望,于是他们选择了在歌声中、文字里真诚抒发。
这种倾诉无疑染上了一抹抹“被遗忘者”的幽怨色调,甚至也可以说罗城的山水、风土人情本身就蕴涵了幽幽的悲剧美。
就像作家东西去罗城看了那山那水后,所写游记就题名《悲剧美》,他说:“也许是一种巧合,抑或是山水的暗示,反正到后来,我从仫佬族文学作品,包括口头文学作品里,读到了强烈的悲剧意识,比如潘琦多次在文学会上引用的山歌:苦兮兮,苦兮兮,好比树蔸挨剥皮……这种悲剧意识是山地民族较为普遍的创作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试题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试题
1.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3. 列举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原则。
4.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5. 请简要解释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6. 举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中的应用。
7.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方法有哪些?
8. 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人群中的实施策略有哪些差异?
9. 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考虑的文化因素有哪些?
10. 怎样培养个人的心理健康素养?
11. 请阐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12. 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心理问题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作用
是什么?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怎样的专业人员支持?
14. 列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渠道。
15. 请简要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原则和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生活中都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概论课程,意在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的定义、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处于正常并适应当前环境的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有效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并帮助人们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学会识别和处理负面情绪,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态度。
3.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这些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和解决办法,并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方法(1)压力管理:压力是现代人常常会面临的问题。
良好的压力管理对于确保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和冥想来减轻压力。
此外,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会管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有效的方法。
(2)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很多人对其缺乏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方法,如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采用积极的生活方式。
(3)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有效沟通、尊重他人和培养共情能力等。
5. 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贯穿整个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引言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正文内容:1. 心理健康的定义1.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的稳定、积极的心态、适应能力和自我认知等方面。
1.2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缺乏心理疾病,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应对压力、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1 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2 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2.3 促进个体积极心态的培养,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1 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包括心理疾病的认识、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3.2 心理调适技巧的培养,包括情绪管理、压力释放、冲突解决等方面。
3.3 心理健康问题的辨识与干预,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的辨识和相应的干预方法。
4.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4.1 学校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开展,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4.2 社区教育:通过社区活动、讲座和咨询服务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提供心理支持。
4.3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向公众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
5.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5.1 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5.2 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降低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负担。
5.3 增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提高整体社会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总结: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匡助个人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学习和工作效能、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匡助个体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培养积极的心理态度和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心理知识的普及: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和了解等。
(2)心理健康评估和筛查:通过心理测试和评估工具,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心理问题。
(3)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包括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解决问题的技巧等。
(4)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等服务,匡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1)学校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社区教育: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提升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3)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方便个体随时获取心理支持和信息。
(4)企事业单位:在企事业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效能。
4.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效果(1)评估指标: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测试、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工具、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等,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效果评估: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心理问题发生率等方面的影响。
(3)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PPT课件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完善设施建设
建设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设施,为学生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0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 发展
0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 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01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
心理教育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 理学基础课程等,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案例分析 等,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心理教育课程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向学 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 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
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 识,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的 心理健康发展。
0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方式
0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方式
集体心理健康教育
集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课程和团 体辅导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提升 。
集体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 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与支持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通过培训和心理辅导,增强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师 资保障。
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教案(通用9篇)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教案(通用9篇)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教案(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教案1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怎样处理矛盾,如何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孩子们,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的困惑,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静闭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让我们的心灵洒满阳光,拥抱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探讨研究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同学之间如何交往先来看情境表演:二、通过故事讲道理1、小故事《跳皮筋》(不嘲笑同学)小欣、小芳、小英和小红跳皮筋,怎么玩呢?小芳说:我不和小英一组,她那么胖,笨死了!"听到小芳说自己笨,小英顿时火了,他指着小芳的鼻子:"你才笨呢!你又胖又蠢,活像一个小母猪!"小英听到小芳骂她,伤心地跑到一边,哭了起来。
师:小芳她们为什么玩不到一块?小英又为什么会哭呢?谁来说说?(生充分说)生:小芳不合群,因为小芳嘲笑小英,她受不了师:面对这种情形,应该怎样解决呢?生:小芳不应该说别人的缺点,同学之间应该和和气气(生充分说) 师小结:这几个同学说得很对,同学之间就应该友好相处,不要嘲笑同学的缺点,要学会尊重别人,不侮辱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原则。
2、小故事《上课铃响了》(对待同学要宽容,犯错后要及时道歉)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进教室!王小燕和同学们从外面拥挤着走进教室,这时一位同学不小踩到她的脚后跟,王小燕大叫一声:"哎呀!踩我的脚干什么,你的眼睛长哪去了?"同时跺着双脚,大发脾气,用双手捂住眼睛哭泣,那个同学再三向她说对不起,其他同学都劝王小燕别哭了,王小燕不予理睬,继续发脾气,直到教师从外面走进来,王小燕才停止哭泣,回到座位上,还在生气。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引言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对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正文内容: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1.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匡助个体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1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匡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2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匡助个体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3 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心理问题的发生。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1 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如心理发展、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的知识。
3.2 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培养个体的心理健康技能,如情绪调节、问题解决、决策能力等。
3.3 心理健康观念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应匡助个体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树立积极的心理态度和价值观。
3.4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应教会个体识别心理问题的迹象,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4.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和对象4.1 实施者: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由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人员来进行。
05615_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提高应考者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是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象做出客观正确的分析,并能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方法和技能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同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考核要求(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识记: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指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谐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沿革1、识记:(1)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①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比奈,率先给住院的精神病人解除了束缚其身体的锁链,并给他们提供清洁的房间、良好的食物和仁慈的护理。
②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直接做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版了一本自传体著作《自觉之心》(A Mind ThatFound Itself)。
1908年5月6日,比尔斯与13 位志同道合者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③我国心理卫生事业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
1936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吴南选先生率先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
1936年,由228位教育、心理、医生和社会学者倡议发起的中国卫生协会在南京宣告成立。
2、领会:(1)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1、识记: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①、智力发展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③、意志品质健全④、行为协调适度⑤、人际关系和谐⑥人格完整独立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考核要求(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1、识记:(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导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心理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和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具备解决心理问题和应对心理挑战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个人理解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并提供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策略。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1. 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增加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并提醒他们定期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
2. 提供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还旨在为人们提供有关心理问题的基本信息,例如焦虑、抑郁和应对压力的方法等。
3. 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行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个体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行为,例如积极的应对方式、积极的社交互动和积极的心理框架。
4. 促进正常化和减少心理健康歧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帮助人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减少对心理疾病的歧视和污名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提高自我认知水平,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2. 预防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人们可以提前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和预防方法,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 促进社会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提高工作效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管理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法1. 课堂教育:通过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加入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技巧。
2. 社区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研讨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第一章健康新概念——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它即表现在个体与环境互动时的适应行为上,也蕴含在相对稳定并处于动态发展和完善中的心理特质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现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的待遇开始的。
1792 年,法国精神科医生比奈尔(pinel)首先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
19 世纪以前,精神病人被认为是魔鬼附体,而受到监禁和虐待,处境凄惨。
一般认为,这是心理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起直接作出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1880 年3 月他根据自己亲身的感受和体会用生动的文笔写成《自觉之心》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呼吁对待精神病人也要像对待正常人一样。
此书出版后引起社会震动。
1908 年 5 月6 日比尔斯与13 位志同道合者一道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1909 年2 月在比尔斯等人积极努力下,在纽约成立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至此心理卫生工作逐步推广开来。
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0世纪---二战结束) 1930 年 5 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市开,53 个国家的3042 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选举产生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威廉华任会长,比尔斯任秘书长。
这一阶段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是:致力于精神病院的给养改革以及建立广泛的精神病社会保障体系,以使精神病患者受到社会公正处置,并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战后--20 世纪60 年代末) 1948 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心理健康与世界公民》的纲领性文件.在此次会议上还成立了新的国际心理卫生组织——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1949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部建立了心理卫生处.这些组织的建立与纲领的颁布与实施,编织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宣传,匡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内容、方法、对象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1 匡助人们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匡助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人们重视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维护心理健康。
1.2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匡助人们学会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减少心理健康障碍的发生率。
1.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减少犯罪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2.1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问题的表现、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2.2 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如情绪管理、压力调适、人际交往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3 心理健康态度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态度,包括乐观、自信、自尊等积极心态的培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3.1 学校教育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等形式,匡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2 社会宣传社会宣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向公众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3.3 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是针对特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4.1 学生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匡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
4.2 职场人员职场人员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应该加强对职场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引言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还注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效果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1.1 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增强个体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人们了解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
1.2 预防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发展规律,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1.3 促进个体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学会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提高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2.1 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包括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问题的分类和症状、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
通过系统的知识传授,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内涵。
2.2 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会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
同时,也可以学会干预心理问题的方法,如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
2.3 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还注重培养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3.1 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2 咨询和辅导咨询和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1、心理健康:广义上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2、心理健康标准制订的依据:①统计常模;②社会规范;③生活适应;④临床诊断;⑤主观经验。
3、心理健康可以概括为: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
作为心理健康关键要素的关系协调可以具体细分为四种关系:①人—己关系(即自我意识是最为核心的要素);②人—人关系;③人—事关系;④人—物关系。
4、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①智力水平正常;②自我意识正确;③人际关系和谐;④生活平衡积极;⑤社会适应良好;⑥情绪乐观向上;⑦人格统一完整。
5、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更为明确地进行了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6、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意义:A、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功能: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第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第三,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识记)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识记)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依据(识记)●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
●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异常。
●生活适应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依据的。
●临床诊断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主观经验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2、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领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3、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应用)智力正常是基础,关系协调是关键,情绪状态是表现,人格完善是结果。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人格统一完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识记)2、心理健康教育与相邻概念的关系(领会)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第一篇基本原理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健康的基础。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1989)。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二、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马斯洛和密特曼的心理健康标准的10条标准影响深远:有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10方面的衡量:一般的适应能力;自我满足的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能力;创造性;自主性;完全成熟;对自己的有利态度;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美国杰霍塔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观点影响很大,从综合各家共同点的角度概括出健全价格的标准是:自我认知的态度;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整合的价格;自主性或独立性;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科恩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则是简洁的5条:效能、创造性、内心的平静、密切的关系、超脱。
三、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一)、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仁”“三纲”“五伦”2、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孔子“不知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讷于言而敏于行”3、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丈夫”“君子”“君子坦荡荡”孔子认为君子宜情绪稳定,态度庄重“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荀子主张对情与欲进行节与导,他提出的“治气、养心之术,就是调理性情、培养健康心理的方法。
(精品)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健康的涵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按好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涵义: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3、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统计常模(2)社会规范(3)生活适应(4)临床诊断(5)主观经验4、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5、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6、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水平正常(2)自我意识正确(3)人际关系和谐(4)生活平衡积极(5)社会适应良好(6)情绪乐观向上(7)人格统一完善(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识记: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増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教育性原则的涵义: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5、全体性原则的涵义: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引言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匡助人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1.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匡助个人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掌握调节情绪、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目的性、计划性强的教育活动,注重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为目标。
1.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1 预防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2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匡助个人认识自己的心理需求,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2.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1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匡助人们了解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和预防方法。
3.2 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问题解决等技能的培养。
3.3 心理健康态度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如乐观、自信、自尊等态度的培养。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4.1 课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如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心理健康技能的培养等。
4.2 辅导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辅导咨询的方式进行,匡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先驱:比奈。
直接作出贡献:比尔斯《自觉之心》,1908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心理健康标准界定: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 3.意志品质健全 4. 行为协调适度 5.人际关系和谐 6.人格完整独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在横向上是互相交叉重叠的;就纵向联系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育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的必要性:1.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2.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4.改变国内基础教育现状的需要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3.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 4.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向:1.普遍化2.重点化3.整合化4.现代化5本位化6专业化7本土化各年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从年龄层面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从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心态的把握与分析出发,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开发自我智能、掌握学习策略、改善学习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增强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志目标:1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2要引导学生去克服意志品质的消极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目标:1促进社会适应2完善个性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基础目标、基本目标、终极目标情感教育的内容:1培养积极的情感2调控消极情感性格教育内容:1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2帮助他们矫正不良性格特征耐挫能力:又称挫折的耐受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挫折容忍力等,是指个体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人际关系的六方面功能:1获得信息功能2自制之人功能3自我表现功能4人际斜协调功能5社会化的功能6身心保健功能自尊心:由概括化了的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是个体悦纳自己、尊重自己并渴望受到他人尊重的一种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
自信心:是对自我认同、肯定、接受、支持的一种态度,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自我菲薄:对自己能力、性格、体格、容貌等深感不足。
自我陶醉:过高的评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主体性原则: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展性原则: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已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对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活动性原则: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心理发展。
成功性原则: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尽量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
心理诊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确定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心理诊断特点:1心理诊断的相对性2心理诊断的全体性3心理诊断的全面性4心理诊断的系统系5心理诊断的多维性观察法的特点:优点:运用广泛、自然真实、简便易行;缺点:表面性、被动性、虚假性、限制性观察法的分类:1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2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3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4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5无结构观察和有结构观察会谈法:指心理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学生或其家长、教师、同学详细面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性质、状况等,然后做出评估的心理诊断方法。
结构式会谈的特点:由诊断者按所需资料的要求,以较为固定的方式或定向的标准程序,编织出会谈的提纲和问卷,并且主动发问,要求学生按题回答。
非结构式会谈特点:实现不预定问卷或定向的标准程序,诊断者可以同学生自由交谈,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说出他想要说的话。
问卷法的特点:优点:1简便易行、省时省力、调查面广、信息量大、且便于整理和进行统计处理,因而适合于进行区域性的或面上问题的现状调查和诊断2问卷法可以采用不记名的方法,调查者双方无需面对面的谈论有强烈刺激的问题,学生消除了心理上的顾虑和障碍,因而可得到客观真实的材料。
缺点:1问卷调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问卷题目的质量,若文娟题目设计不理想,则得不到有效的材料2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仅靠问卷法常常不能得到更为深入的信息资料,因而在对学生进行诊断时需佐以其他方法问卷法的分类:1开方式问卷法2封闭式问卷法心理测验: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为推论合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验特点:1心理测验的间接性2心理测验的相对性3心理测验的稳定性4心理测验的客观性心理测验的分类:1按测验功能分类(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教育测验)2按测验人数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3按测验材料分类(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4按测验目的分类(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认知改变法的形式:讲授、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启迪、位移、阅读榜样示范法的形式:典范、示范、模范心里训练法: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训练法的形式:练习、纪律、制度、委托、活动、训练心里修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而自觉地进行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控的过程。
环境陶冶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环境陶冶法的形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心理干预: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只想预期目标的变化。
个别干预: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干预团体干预:对团体进行的干预,或通过团体对其成员进行的干预。
特殊干预: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的心理干预。
一般干预:针对学生的一般需要而进行的干预。
直接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干预间接干预:通过教师或家长的媒介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干预前摄性干预:在问题发生之前,预想到可能发生问题时即展开心理干预,以预防问题产生;或者当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便及时提供心理干预,以避免问题的发展和恶化,以及尽早解决问题。
强化: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映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
强化物的含义:能增强某个反应在以后呈现频率的刺激。
强化干预: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指系统的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或减弱、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
代币制: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以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方法。
消退: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
模仿干预: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它一方面由干预者提供特定行为的榜样和进行行为的示范;另一方面由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活的榜样的示范行为,并进行模仿性操作。
原理:社会学习理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受对别人行为及其后果观察的影响。
替代性强化:指个体若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肯定,就会增强产生此种行为的倾向;反之,若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或否定,就会抑制或减弱发生此种行为的倾向。
模仿干预的类型:1真实性榜样2符号性榜样3内隐性榜样厌恶干预:又称惩罚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放松干预:有意识有系统的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并使呼吸减缓,目的在于获得身心活动强度的能力。
系统脱敏干预:指用强化一种行为,以达到抑制或减弱另一种与之不相容反映目的的干预方法。
原理:交互抑制或反条件作用。
满灌干预:又称暴露干预、冲击干预和快速脱敏干预,它是强制学生直接接触引起恐惧、焦虑的情境,坚持到恐怖、焦虑反应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敢于办法。
角色扮演:又称行为排演,指角色承担者按其特定地位和所处情境,遵循角色期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
原理:利用社会模仿、角色体验、团体互动、积极强化等效应,促使学生用积极的心理体验战胜消极的心理体验,并努力在实践中促使这种新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巩固与迁移。
理性情绪的ABC理论:个体的情绪障碍或不良行为并非由某一个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非理性信念三特征:1绝对化要求2过分概括化3糟糕至极支持性干预:又称精神支持性干预,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
狭义上说指不伴随其他心理干预,而仅仅以提供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干预方法。
方式:倾听、解释、鼓励、提示、暗示、调整家庭干预的理论假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在于学生本人,而在于家庭中的相互关系。
理论基础:系统理论、交往理论、角色理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环节:明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进行单元设计(确立单元名称、确立课程时间、确定单元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做好课前准备、确定活动程序)学科渗透: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策略:1科学的设定学科教学的目标2充分运用学科课程蕴含的资源3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4增强教师“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意识心理咨询: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给来访者以启发、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过程。
宣泄:指来访者将其郁积已久的不良情绪(烦恼、忧愁、愤懑等)与心理问题倾诉给咨询者的过程。
疏导:指咨询者采取措施解决来访者的心理困扰和障碍的过程。
贯注:是心理咨询中建立咨询关系的首要条件之一。
好的贯注表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全神贯注,而差的贯注则表现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心不在焉,因此,关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及其功能。
面质:指咨询者对来访者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通情:指通过沟通架设起情感的桥梁后,一个人便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含义:是根据心理健康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
当代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三阶段:一、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道主义精神疾病的预防(20世纪20年代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1948年在伦敦召开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发表了《心理健康和社会公民》,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1949年,WHO建立心里卫生处,这都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