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简答题综合
桃花源记简答题解析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
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
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语文上册文言文重问简答
语文上册文言文重问简答《桃花源记》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桃花源记》中桃花林景色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9、《桃花源记》的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具体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桃花源开——再寻桃花源。
本文的顺序是:时间顺序10、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11、虚构世外桃源的目的是什么?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12、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14、从本文的主题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古义和今意分别是什么?世外桃源古义指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今义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完整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尽头) 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便要还家()皆叹惋()13.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1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参考答案: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同邀邀请惊讶,惊奇1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第三单元校本作业简答题答案
校本作业《桃花源记》简答题答案1.课文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答:这段的景物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迹,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根据作者对桃花源的描述,用你的话来说说,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答: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安宁、和平。
6.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既然是虚构的,为什么作者还要描绘这一世外桃源?答: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简答题答案3、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4、第一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小石潭的概貌。
5、第二段明写潭中鱼,暗写潭水,这里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
6、本篇游记的写景方法有哪些?移步换景,定点观察,侧面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7.作者游览过程中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联系作者的处境,谈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从作者发现小潭前的“心乐之”及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相对愉悦的,而从文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转至凄凉哀伤、忧愁悲怆。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作者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联想到自己遭受谪贬的不幸,引发内心的忧伤、悲凉和愤闷。
《核舟记》简答题参考答案三、文学常识和课文理解:《核舟记》简答题答案1、选自明末朝代魏学洢编辑的《虞初新志》。
2、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游,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开头就用“奇巧”总括,结尾再用“灵怪”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桃花源记》情境默写训练
《桃花源记》情境默写训练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2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桃源的宁静、百姓和平安逸的生活的句子是“,
3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说明桃源人与世隔绝,对社会状况一无所知。
4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5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文中用“,”写出了生活于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的快乐。
6 .《桃花源记》中,村民用“”来表明他们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在渔人停留数日,即将离开之际,村民对他的嘱托是“
7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用“”几字即描绘出了江南桃花繁盛的美景,辛弃疾《破阵子》中也用了“”几字即烘托出了大漠广阔的气势,有异曲同工之妙。
8 .《桃花源记》中说,渔夫初入桃花源时,村民就邀请他到家中,
反映乡下人的好客和淳朴;当渔夫离开时,村民嘱咐他“",说明
他们的与世无争。
答案:1.黄发垂量并怡然自乐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5.黄发垂量并怡然自乐6.自云先世避秦时不足为外人道也7.落英缤纷沙场秋点兵8.设酒杀鸡作食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桃花源记考点及答案
桃花源记考点及答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
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清代文学家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桃花源记》的选择题及答案。
1.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指:A. 一个安静、美丽的村庄B. 一个神秘的洞穴C. 一个湖泊D. 一个神话中的仙境答案:A. 一个安静、美丽的村庄2. 故事中主人公发现桃花源时的心情是:A. 惊讶和兴奋B. 害怕和紧张C. 开心和满意D. 困惑和疑惑答案:A. 惊讶和兴奋3. 故事中的桃花源村民过着的生活是:A. 富裕而奢侈B. 贫穷但宁静C. 充满欢乐和娱乐D. 艰苦而严谨答案:B. 贫穷但宁静4. 故事中的桃花源村民对“外界”有什么态度?A. 欢迎并帮助他们B. 躲避并不接触C. 敌视并驱逐D. 无所谓,不关心答案:B. 躲避并不接触5. 故事中的桃花源象征着:A. 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B. 隐居并追求宁静的愿望C. 一种独立自由的生活方式D. 人类世界的安详和和平答案:A. 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6. 故事中的“陶渊明”是:A. 一个桃花源村民B. 主人公自我取的名字C. 这篇文章的作者本人D. 故事中的游客答案:C. 这篇文章的作者本人7. 故事结尾,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A. 渴望桃花源式的生活B. 继续寻找新的桃花源C. 对现实社会的失望D. 人们应该珍惜自然环境答案:A. 渴望桃花源式的生活8. 故事中桃花源村民的特点是:A. 心地善良,乐观向上B. 聪明机智,善于交际C. 朴实纯真,守望相助D. 勤劳勇敢,刻苦耐劳答案:C. 朴实纯真,守望相助9.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怎样被发现的?A. 主人公迷路后意外发现B. 主人公听到村民谈论而来C. 主人公凭直觉找到的D. 主人公在梦中看到的答案:A. 主人公迷路后意外发现。
桃花源记练习题
【标题】桃花源记练习题【正文】一、简答题1. 《桃花源记》是谁的作品?该作品属于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2.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他的发现是否完全偶然?4. 故事中的主人公离开桃花源后,又回到了原来的村庄,向村民们描述了桃花源的情景,然而村民们并不相信他。
你认为这是为什么?5. 故事中的桃花源给人们什么启示?你对此有何感悟?二、阅读理解题请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内容回答如下问题:1.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何等美丽的地方?请描述一下你对桃花源的印象。
2. 故事中的桃花源到底是存在于现实中,还是仅仅是主人公的幻想?请列举几个理由进行论证。
3. 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么样发现桃花源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个发现?4. 《桃花源记》中出现的桃花源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正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发展有何启示?三、创作题请根据《桃花源记》的内核创作一个小故事,你可以选择延续故事的情节或以这个故事为背景进行创作,但要保持故事的连贯性。
小故事的主题可以是友情、团结、勇气等。
【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桃花源记》是唐代文人陶渊明的作品,属于唐代文学作品。
2.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胡渭的渔夫,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3. 故事中的主人公胡渭是迷路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虽然偶然性很大,但也可以说是因为他有勇气和好奇心才能够在茫茫山林中找到桃花源。
4. 故事中的主人公胡渭返回村庄后,向村民们详细描述了桃花源的情景,但由于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村民们对他的描述并不相信,认为他在编造故事。
5. 故事中的桃花源给人们的启示是现实社会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想境界,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追求真善美,或许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对我而言,桃花源更像是内心世界的一片净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阅读理解题1.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美丽如画的地方。
桃花源记问答题汇总
桃花源记问答题桃花源记问答题汇总1、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寄托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2、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3、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花源的人害怕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花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答: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5、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6、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7、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4)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8、桃花源是陶渊明描绘的理想社会,也放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请概括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答:①没有压迫,买有剥削,社会安定。
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的自由。
③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9、学了本文后,说说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你还知道那些成语是从课文中概括出来的。
答、世外桃源是一个美丽的,与世隔绝的地方,但是并不存在。
他寄托者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幻想。
桃花源记解答题
桃花源记解答题《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联想空间的作品之一。
作品以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间桃花源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繁杂的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对《桃花源记》的解答题。
2.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在哪里?其什么的地理环境?答:《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位于山谷之中,四周环绕着高山,连接着一个深不见底的溪流。
这个地方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僻静之地,周围草木繁茂,鸟语花香,水清鱼跃,四季如春,居民和蔼可亲,彼此和睦相处。
桃花源中没有社会的压力和纷扰,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完美世界。
3. 《桃花源记》中村民们的生活如何?答:《桃花源记》中的村民过着安逸、宁静的生活。
他们种植庄稼、养殖家禽,天天生活在自己的田园中。
他们家徒四壁,但却心无旁骛,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村民们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没有争斗和纷争之事。
他们没有外界喧嚣和烦忧,生活简单而快乐。
4. 《桃花源记》中的人们有何种友善的道德风貌?答:《桃花源记》中的人们具有友善的道德风貌。
他们乐于助人,彼此互助,生活中没有勾心斗角。
这种友善可以从文中描述的村民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中看到。
当开凿溪流的人来到桃花源时,村民们热情款待,并互相给予帮助。
这些友善的行为体现了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向往。
5. 《桃花源记》中的人们如何对待外界来的人?答:《桃花源记》中的人们对待外界来的人非常友好和热情。
当外界的人进入桃花源后,他们不仅提供食物和住处,还给予热情的接待和帮助。
人们展现了对陌生人友好的态度,没有对外界人的种种恐惧和猜疑,让人们感到亲切和温暖。
他们乐于与外界分享自己的生活,但也希望外界人能够尊重他们的宁静生活。
6. 《桃花源记》中的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外出?答:《桃花源记》中的人们不愿意外出主要是因为对外界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外界的社会现实充满了争斗和纷争,人们的生活常常受到社会压力和繁忙工作的困扰。
桃花源记 问答题
《桃花源记》l、原文填空:(1)第一段中描写渔人见到桃花的美丽景色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基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表现桃源中优美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时,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作者在对世外桃源的描写中,a、谈到了自然环境的美好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社会环境的平静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人们生活的恬适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5) 写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句子: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陆游有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桃花源记》中与之意境相同的是:豁然开朗。
(8) 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神态的是:怡然自乐。
(9) 写桃花源人见闻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 桃花源人对渔人的态度是:a、见渔人、乃大惊。
b、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对桃源外的生活态度是:皆叹惋。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呼应文中的一句话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2、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3、第二段的中心意思是: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4、第二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村景。
请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指出美的含义:a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b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c 人们生活:自由快乐.5、“豁然开朗”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今天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答:文中的意思是: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今天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经过学习思考或别人帮助,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6、第一段景物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根据题目要求来呈现《桃花源记》中的考试题及答案。
请注意,文章将按照考试题及答案的格式进行排版,以保证整洁美观。
以下是题目及答案的详细内容: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最好地概括了《桃花源记》的主题?A. 乐土遗境的憧憬与追寻B. 自然环境的荣景与繁华C. 社会现实的无奈与逃避D. 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答案:A. 乐土遗境的憧憬与追寻2. 《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理想社会的遥远存在,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何种态度?A. 进取与创新B. 反抗与抵抗C. 逃避与回归D. 妥协与忍让答案:C. 逃避与回归二、填空题1. 桃花源是一个被山水环绕、生活宁静而美好的地方,寓意着人们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与_____。
答案:宁静2. 故事中的人们在桃花源中种田、渔猎,过着自给自足的______生活。
答案:农耕三、简答题1. 请简要叙述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答案:桃花源位于山水之间,四周环绕着高山、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
它被自然障碍物所封闭,几乎与外界隔绝,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
这里风景如画,物产丰富,人们过着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
2. 《桃花源记》的主要人物与现实社会有何联系?答案:虽然桃花源中的人们与现实社会隔绝,但他们所追求的宁静、和谐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的幸福和理想社会有共通之处。
虽然《桃花源记》是一篇童话式的故事,但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共鸣。
四、问答题1.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方式,故事中想传达给我们怎样的信息?答案: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方式,故事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纯朴的生活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内心的宁静。
尽管桃花源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但它提醒着我们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远离纷扰和欲望的困扰。
2. 你对《桃花源记》的思考及评价是什么?答案:《桃花源记》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深意的文学作品。
它揭示了人们对理想境地的追求,以及逃避现实社会的渴望。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桃花源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丈意外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的故事。
这篇作品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等多方面的主题。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考试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
1. 主要人物介绍:- 方丈:主人公,意外发现桃花源的山谷。
- 桃花源人:山谷中的居民,与世隔绝,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2. 故事情节梳理:- 方丈跟随猎人穿越山林,意外发现一片蔚蓝的湖泊,进而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
- 方丈进入山谷后,发现山谷中的居民与外界完全隔绝,生活安逸自在。
- 山谷中的居民对方丈表示热情,方丈也对山谷中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赞赏有加。
- 方丈决定返回告知外界,但是山谷中的居民表示不希望和外界有任何联系。
- 方丈最终选择在山谷中定居,告别外界的纷扰。
3. 主要主题:- 人与自然:《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谷生活,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人与社会:山谷中居民与外界隔绝,过着简朴的生活,呈现了对社会的回避和拒绝。
- 人与心灵:方丈在山谷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表达了个体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
历年中考题:1. 选择题:下面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爱情悲剧B. 人与自然的和谐C. 革命斗争D. 动人的家庭故事2. 选择题:《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其中的居民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
这是在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还表达了哪一种情感?A. 对和谐生活的向往B. 对爱情的渴望C. 对物质财富的追求D. 对权力的追求3. 问答题:简述《桃花源记》中方丈的决定和原因。
答案:方丈最终选择在山谷中定居,告别外界的纷扰。
他对山谷中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赞赏有加,也被山谷中的居民的热情所打动。
山谷中的居民不希望和外界有任何联系,方丈也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决定留在山谷中,过简朴自由的生活。
桃花源记简答题综合
《桃花源记》1.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概括)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2.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4.文段(一)通过渔人所见,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和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陶渊明塑造桃花源的意义)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大意对即可)5.第一段中描写美丽的桃花林的意图是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6.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谁叹惋?为什么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黑暗动荡而叹惋,为桃源外的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8.解释下列成语。
世外桃源——隔绝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后用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明亮。
也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
后以“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贵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2021·肇庆)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07重庆市,15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恍如如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桃花源记》简答练习
28、本文的线索和顺序是什么?按什么思路来写 的? 答:以渔人进出桃源行踪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 顺序组织材料(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9、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 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的文字。 答: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 会生活宁静。
1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我们怎么看待这种理想? 答:作者所处的东晋末年战乱不断、政治腐败, 民不聊生。因此他期待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 战乱,没有剥削、自由快乐、和平安定的社会。 作者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 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样的理想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是一种空 想。 14、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 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1)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2)反应广大人 民的愿望 (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对黑暗现 实社会的不满。
26、文中写“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你能从文中联想到哪些人身道理和启 示? 答: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 些艰难苦难。有时可能会感觉无路可走,似陷入 绝境,但只要坚持探寻,就可能绝处逢生,开辟 人生的新境地。 27、《桃花源记》故事离奇曲折,试举一例,说 明故事之“奇”。 答:桃林之奇:千百株桃林夹岸,其中竟无一棵 别的树, 结局之奇:世外桃源消失奇。明明“处 处志之”为什么去找时就迷路了,此村似乎不在 人间了。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 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 “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 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 存在。是作者寄寓理想的圣地,表达了作者无可 奈何的叹惋之情。 12、文章结尾用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骥出来作证 ,有何目的? 答: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 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 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一)《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缘溪行缘:________2.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____鲜美(今义):_____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之:_____________ 复:_____________穷(古义):_____________穷(今义):_____________4.初极狭,才通人初:_____________ 才:_______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 俨然(今义):_____________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 外人:_____________7.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8.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9.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二.简答题1、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3、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5、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6、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7、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
1.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2.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4.文段(一)通过渔人所见,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和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陶渊明塑造桃花源的意义)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大意对即可)5.第一段中描写美丽的桃花林的意图是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6.文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句子表现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谁叹惋?为什么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
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黑暗动荡而叹惋,为桃源外的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8.解释下列成语。
世外桃源——隔绝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后用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明亮。
也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
后以“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怡然自乐——怡然,和悦貌。
形容和悦而自得的样子。
亦作“怡然自得”、“怡然自娱”、“怡然自足”。
9.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10.层层设疑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陋室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再这里有和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拟人。
“上”和“入”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
写出了室外环境的幽雅,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2.“孔子云:何陋之有?”的作用?
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2分)
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句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类比。
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这是例证,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况,以古代贤士居住的草庐、亭子比陋室,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作用:与前文“斯是陋室,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1.第一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用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和世人“盛爱牡丹”(反面)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求名利的生活态度。
(意思相近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上文的那一句话?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世人甚爱牡丹”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6.第二段最后三句议论分别用了陈述、反问和感叹语气,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种不同的语气,把作者对喜爱三种花的不同的人的感情表露出来,使感情有起伏,把文章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