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合集下载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1四君子汤: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2四物汤: 熟地(养血滋阴、补肾填精)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功用:补血、活血、调经主治:营血虚滞证3白虎汤:石膏(甘寒生津止渴,清泻气分实热,清热除烦)知母人参炙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4小清龙汤:桂枝、麻黄(发汗散寒,解外寒而宣肺气)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五味子制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5逍遥散: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茯苓白术丹皮栀子甘草煨姜薄荷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主治:肝郁血虚脾弱6黄连解毒汤:黄连(清泻上焦之心火,中焦之火热)黄芩黄柏大黄栀子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7痛泻药方:炒白术(健脾燥湿)炒白芍陈皮防风茯苓薏苡仁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肝旺脾虚之痛泻证8六味地黄丸: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菊花功用:滋阴补肾主治:肾阴虚证9清气化痰丸:法半夏陈皮茯苓黄芩瓜蒌甘草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主治:热痰证10五苓散:泽泻(甘淡性寒、利水渗湿)猪苓白术茯苓桂枝茵陈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内停11四逆汤:制附子(破阴逐寒,回阳救逆,通达十二脉) 人参干姜炙甘草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少阳病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12小建中汤:饴糖(温补中焦缓急止痛)黄芪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生姜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13藿香正气散: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14八正散:翟麦(清热利水通淋,)木通(清心降火,下利湿热)车前子萹蓄滑石栀子甘草生大黄生地白茅根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15川芎茶调散:川芎荆棘白芷羌活炙甘草细辛防风薄荷菊花蝉蜕蔓荆子功用:祛风清热,活血养血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16补阳还五汤:黄芪(补益元气,血行瘀消,治其本虚)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姜半夏天竺黄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17归脾汤:黄芪(补脾益气,)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远志木香酸枣仁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通血证18完带汤:白术(燥湿)山药(涩精)健脾补气苍术芍药甘草人参柴胡陈皮荆棘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主治:脾虚肝郁19 一贯煎:生地(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芍药炙甘草功用: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20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泻火除湿)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黄连连翘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21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杏仁炙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22理中丸: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炙甘草功用:温中祛寒,健脾补气主治:脾胃虚寒症,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23甘麦大枣汤:小麦(养肝补心,除烦安神)甘草大枣功用: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24当归补血汤:黄芪(大补脾肺气,益气固表)当归功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发热证25旋覆代赭汤:旋复花(下气消痰,降气止噫)代赭石制半夏大枣炙甘草生姜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26四神丸:补骨脂(暖啤止泻)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胃虚寒之五更泄泻27牡蛎散: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黄芪麻黄根小麦功用:益气固表敛汗止汗主治:自汗盗汗证。

方剂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中国实验方剂学

中国实验方剂学
• 针灸康复:中药复方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损伤康复
实验方剂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中药复方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 疫苗接种:中药复方减轻疫苗接种反应,提高免疫效果
• 抗衰老:中药复方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实验方剂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实验方剂学的研究现状
• 方剂成分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实验方剂学在未来中医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方剂学在未来中医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理论指导:实验方剂学为中医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技术支持:实验方剂学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 成果转化:实验方剂学推动中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实验方剂学在未来中医药研究中的策略
• 政策支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实验方剂学研究
实验方剂学在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设置
• 课程体系:实验方剂学作为中医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学内容:实验方剂学涵盖中医药理论、实验技术、临床应用等内容
• 教学方法:实验方剂学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方剂学在中医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实施
• 教材建设:编写实验方剂学教材,保证教学质量
• 中西药联合治疗:中药复方与西药联合应用
• 中西医融合治疗: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 中西医互补治疗:中医优势与西医优势相互补充
实验方剂学的中西医结合技术
• 影像诊断技术:西医影像诊断技术
• 实验室检测技术:西医实验室检测技术
• 针灸治疗技术:中医针灸治疗技术
04
实验方剂学在中药研发与
创新中的应用
实验方剂学的结果分析
• 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
• 结果解释与总结:解释实验结果,总结研究经验

方剂

方剂
2
(1)君药
君药又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 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主药是 不可缺少的药物,一般用量较重。
(2)臣药
臣药又叫辅药,有两种含义:一是辅助君药 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 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
佐药有三个作用,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药、
临床运用:常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
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鼻炎、急性
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
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
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
病,凡属肝经实火湿热者均有良效。
23
常用中成药
1、清开灵胶囊(注射液) 2、龙胆泻肝片 3、金银花露 4、清经化痰丸 5、黄连上清丸 6、八正合剂 7、清胃胶囊
24
四、和 解 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 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 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 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 剂叫和解剂。属于治疗八法中 的“和”法。
25
逍遥散
组成:柴胡(君)、白芍、当归(臣)、 白 术、茯苓( 佐),炙甘草 (使)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胸闷嗳气, 头疼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舌淡红,脉弦细。
38
二陈汤
组成 — 制半夏 橘红 茯苓 炙甘草 ( 生姜、乌梅)

臣佐使
功用 — 燥湿化痰,理气调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隔胀满,恶心呕 吐, 或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滑。
临床运用:本方常用于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耳源性眩晕、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脑血管意外等属湿痰壅盛者。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一、解表剂1、辛温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又平喘。

桂枝汤桂枝汤治风寒虚,芍药甘草姜枣同,发汗解肌调营卫。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解表蠲饮止咳喘。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苍朮,细芷川芩生地草,外感寒湿里蕴热,发汗祛湿清里热。

香苏散香苏散用陈皮草,理气和中散风寒。

止嗽散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菀陈桔荆芥草,止咳化痰兼解表。

2、辛凉银翘散银翘散主风热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透表又解毒。

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清肺热,辛凉宣泄平咳喘。

桑菊饮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疏风宣肺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羌芷芍,膏芩桔草姜枣同,邪在二阳热势张,解肌清热双解方。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3、扶正败毒散人参败毒羌独活,芎枳柴前桔苓草,气虚外感风寒湿,益气解表散风湿。

参苏饮参苏饮中葛夏前,陈桔枳苓草木香,气虚外感内有痰,益气化痰兼理气。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草白薇,豆豉桔枣葱薄荷,滋阴解表又发汗。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治少阴。

二、泻下剂1、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大黄,枳实厚朴加芒硝,峻下热结治腑实。

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枳朴黄,轻下热结治腑实。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治燥实。

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用桃仁,冬瓜子内加芒硝,肠痈初起脓未成,泻热破瘀散结肿。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治结胸,芒硝甘遂大黄供,心坚硬满便难通,泻热逐水为峻剂。

2、温下温脾汤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温补脾阳攻冷积,冷积久痢自尔康。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痛莫当,温阳散寒泻积滞,功在温下妙非常。

3、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润肠泻热又行气,津伤便秘服之易。

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4、逐水十枣汤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芫花与甘遂,咳唾引痛心下痞,实水身肿效无差。

5、攻补兼施黄龙汤黄龙汤有大承气,参归草桔姜枣同,阳明腑实气血虚,补益气血兼清热。

方剂知识学习

方剂知识学习

2021/3/24
28
2021/3/24
29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30g 生牡蛎
30g 生龟版15g 生白芍15g 玄参15g 天
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镇肝熄风。
【主治】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证。头晕目眩,目胀耳鸣,
2021/3/24
50
2021/3/24
51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18g 神曲6g 半夏9g 茯苓9g 陈皮9g 连翘6g 莱菔子6g。
【用法】为细末,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3 次。或水煎服。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或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
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方解
2021/3/24
9
三、方剂与治法
方剂是理、法、方、药的组成部分,临 证时首先是辨证,然后才能确立治法,治法与 方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 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相应 的药物组成方剂,即“法随证立”,“方从法 出”。
2021/3/24
10
方剂的标准:
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能体现正确的治法。 符合组方原则。 用法、用量、剂型切合病情。 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的方剂。
2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 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恰当配伍而成的 药物组合,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 。
2021/3/24
3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Elementary Knowledge of TCM Formulas
2021/3/24
4

方剂学

方剂学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方剂比较1.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1)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2)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3)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2.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

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1)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2)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

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3)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

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1)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2)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3)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ppt课件
•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着。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2.吐法3.下法4.和法5、清法6.温法7.消法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着《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君、臣、佐、使的具体涵义及运用特点:一、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医学心悟》(程钟龄)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中药方剂学.pdf

中药方剂学.pdf

中药⽅剂学.pdf⾟温解表⿇黄汤、桂枝汤⿇黄、桂枝、⽢草、杏仁桂枝、芍药、⼤枣、⽣姜、⽢草重镇安神⽵叶、荆芥、⽜蒡⼦、淡⾖豉、薄荷、⽢草、桔梗、芦根安神剂⾟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解表剂⽞参、⼈参、丹参、天门冬、麦门冬、柏⼦仁、酸枣仁、地黄、当归天王补⼼丹滋养安神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芦根、⽢草、薄荷扶正解表⼈参败毒散⼈参、⽢草、茯苓、川穹、羌活、独活、柴胡、车前⼦、枳壳、桔梗、薄荷、⽣姜⼦主题安宫⽜黄丸凉开开窍剂苏合⾹丸温开寒下⼤承⽓汤⼤黄、芒硝、枳实、厚朴温下温脾汤附⼦、⼤黄、芒硝、当归、⼲姜、⼈参、⽢草⾹附⼦、川穹、苍术、栀⼦、神曲半夏、厚朴、紫苏、茯苓、⽣姜越鞠丸、半夏厚朴汤⾏⽓理⽓剂润下⿇⼦仁丸杏仁、芍药、⼤黄、枳实、厚朴泻下剂苏⼦、半夏、厚朴、车前草、紫苏叶、⽢草、⼤枣、⽣姜、⾁桂、当归苏⼦降⽓汤、定喘汤降⽓攻逐⽔饮⼗枣汤⼤枣、芫花、⽢遂、⼤戟当归、⽣地、桃仁、红花、枳壳、⽢草、⾚芍、柴胡、川穹、桔梗、⽜膝⾎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活⾎化瘀攻补兼施黄龙汤枳实、厚朴、⼤黄、⽢草、⼈参、当归、桔梗、⼤枣、芒硝、⼲姜⾚芍、川穹、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黄芪理⾎剂和解少阳⼩柴胡汤半夏、⼈参、⽢草、黄芩、⽣姜、⼤枣⼗灰散⽌⾎调和肝脾逍遥散当归、芍药、柴胡、茯苓、⽩术、⽢草、⼲姜、薄荷和解剂川穹、绿茶、荆芥、防风、细⾟、⽩芷、薄荷、⽢草、羌活川穹茶调散疏散外风调和肠胃半夏泻⼼汤半夏、黄芩、黄连、⼤枣、⼲姜、⽢草、⼈参治风剂羚⽺⾓、钩藤、菊花、桑叶、⽩芍、⽢草羚⾓钩藤汤平熄内风清⽓分热⽩虎汤⽯膏、知母、粳⽶、⽢草杏仁、紫苏叶、半夏、陈⽪、车前草、枳壳、桔梗、茯苓、⽢草、⼤枣、⼲姜杏苏散、清燥救肺汤清宣外燥升⿇、黄连、当归、⽣地、牡丹⽪、⽯膏桑叶、麦门冬、⽯膏、⼈参、阿胶、胡⿇、杏仁、批把叶、⽢草清脏腑热清胃散、龙胆泻肝汤治燥剂龙胆草、栀⼦、黄芩、⽊通、泽泻、车前⼦、柴胡、⽢草、当归、⽣地麦门冬、⼈参、⼤枣、⽢草、粳⽶、半夏麦门冬汤滋阴润燥犀⾓、地黄、⽞参、连翘、⽵叶⼼、、丹参、麦门冬清热剂清营凉⾎清营汤犀⾓地黄汤苍术、厚朴、陈⽪、⽢草、⼤枣、⼲姜犀⾓、地黄、芍药、牡丹⽪平胃散、藿⾹正⽓散燥湿和胃⼦主题中药⽅剂学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柏、栀⼦、黄芩茵陈蒿汤清热祛湿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母、牡丹⽪祛湿剂泽泻、猪苓、桂枝、⽩术、茯苓五苓散利⽔渗湿⾹薷散⾹薷、扁⾖、厚朴祛暑剂温化寒湿祛风胜湿温脏散寒理中丸⼲姜、⼈参、⽩术、⽢草半夏、橘红、⽩茯苓、⽢草、乌梅、⼲姜⼆陈汤燥湿化痰回阳救逆四逆汤附⼦、⽢草、⼲姜温⾥剂清热化痰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细⾟、通草、⽢草、⼤枣润燥化痰祛痰剂补⽓四君⼦汤、⽣脉散⼈参、⽩术、茯苓、⽢草麦门冬、五味⼦、⼈参、温化寒痰补⾎四物汤熟地、当归、芍药、川穹息风化痰补阴六味地黄丸地黄、⼭药、⼭萸⾁、泽泻、茯苓、牡丹⽪补益剂⼭楂、莱菔⼦、神曲、半夏、陈⽪、茯苓、连翘保和丸消⾷化滞补阳肾⽓丸⼲地、芍药、⼭萸⾁、桂枝、附⼦、泽泻、茯苓、牡丹⽪消⾷剂健脾消⾷⽓⾎双补⼋珍汤阴阳双补乌梅丸驱⾍剂固表⽌汗牡蛎散牡蛎、黄芪、⿇黄根、⼩麦敛肺⽌咳涌吐剂涩肠固脱四神丸补⾻脂、吴茱萸、⾁⾖蔻、五味⼦、⼤枣、⼲姜固涩剂治痈疡剂涩精⽌遗固崩⽌带。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

精品课件
23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精品课件
24
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精品课件
25
第二节 常用治法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精品课件
67
二、理论的形成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 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 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
精品课件
68
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李东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 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 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 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精品课件
10
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精品课件
11
关于背诵方歌:先诵后背
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 趣味记忆法
用的药物。
精品课件
71
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方剂学》方解

《方剂学》方解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课程标准

《方剂学》课程标准

《方剂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09 适用专业:中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学时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属于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方剂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方剂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综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以及临床各科知识,充分展现了辨证论治的丰富内容,对临床遣药组方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仅如此,方剂学还以其独特学科功能,在沟通多个学科联系和促进多学科发展中发挥桥梁作用。

学习方剂学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复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要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在全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关系。

要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方剂的药物组成、功用和主治是方剂的基本内容,要熟记药物组成,深刻理解功用,牢固堂握主治病证是本门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实践,随师从诊、研读医案等。

总之,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组方的能力,为顺利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组方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随着方剂学的发展,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等,已成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往 这种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 往忽视了方剂始见之先后
例:二陈汤为祖方,《局方》(宋) 二陈汤为祖方, 局方》 温胆汤为附方, 千金》 温胆汤为附方,《千金》(唐)
4,按治法(功用)分类 ,按治法(功用)
①始于"十剂" 始于"十剂" 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提出 "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药有宣, 十种" 十种" 后世有发展为 十二剂"——《本草衍义》 "十二剂"——《本草衍义》 " 二十四剂"——《医家全书》 二十四剂"——《医家全书》 赵佶《圣济经》 ②宋赵佶《圣济经》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张景岳"八阵" ③张景岳"八阵" 程钟龄《医学心悟》 ④明程钟龄《医学心悟》 "八法"

昂《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 创方剂学的综合分类方法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吴谦等《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吴仪洛《成方切用》 吴仪洛《成方切用》 费伯雄《医方论》 费伯雄《医方论》
《温病条辨》清,吴瑭 温病条辨》 阐述了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 阐述了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详析了 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 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创制了一类独具特色 的治疗温病的方剂. 的治疗温病的方剂.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程钟龄 《 医学心悟》 : " 论病之情, 则以寒热 医学心悟 》 论病之情 , 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 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 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温 热—清 虚—补 实—泻
九,近现代
①大量古代方书校刊出版 方剂工具书大量涌现——《中药方剂大辞典》 ②方剂工具书大量涌现——《中药方剂大辞典》 ③教材不断更新 ④实验方剂学雏形出现 ⑤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书名 五十二病方
成书年代 早于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
作者 -
载方 283
历史意义 现存最早的方书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
第一部儿科专著
5,《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 , 妇人大全良方》 陈自明
第一部妇科专著
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全面发展 ——方剂学全面发展
6.《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金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 药方论》 成无己
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和方药配伍关系 ——开了方论的先河 开了方论的先河
7. 张元素 张元素——开医学争鸣之先声 开医学争鸣之先声
2,按病证分类
首见于《五十二病方》 首见于《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外台秘要》 后有 《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普济方》 《太平圣惠方》《普济方》 张氏医通》 医方考》 《张氏医通》 《医方考》
3,按主方分类
为明代施沛《祖剂》首创. 为明代 施沛《祖剂》首创. 施沛 归纳病机, 归纳病机,治法共性类方研究有较好作用
《汤头歌诀》清,汪昂 汤头歌诀》 选录常用方剂300余首,编成七言歌诀 余首, 选录常用方剂 余首 编成七言歌诀200 余首, 余首,流传较广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医林改错》 《医学心悟》清,程钟龄 医学心悟》
明确提出"八法"概念, 明确提出"八法"概念,并对八类处方规律进行了具体地阐 述 并创制了"以法统方" 并创制了"以法统方"之先河
单一治法 八法 汗 吐 下 消 和法 复合治法) (复合治法)
"八法" 八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一,七方说 二,病证分类法 三,祖方(主方)分类法 祖方(主方)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 功用(治法) 五,综合分类法
1,七方说
《素至》:"大,小,缓,急,奇,偶,重"(中) 至 迄今为止,未见"七方"分类的方书,可见,它仅是 迄今为止,未见"七方"分类的方书,可见, 一种组方理论. 一种组方理论. 七方的实质上是以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势缓急, 七方的实质上是以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势缓急, 病邪的微甚,药性缓急, 病邪的微甚,药性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人体质的强弱为 方剂分类的依据的. 方剂分类的依据的.
例: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脉浮紧 辨证- 辨证-风寒表实证 治则-"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 治则- 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 ""寒者热之 治法- 治法-辛温解表法 发汗解表,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功用) 处方--麻黄汤 处方--麻黄汤 --
1,《太平圣惠方》北宋 收方 , 太平圣惠方》 收方16834首 首
是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方典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3.《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宋代医学之大成
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全面发展 ——方剂学全面发展 4,《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学 习 任 务
两个掌握
(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 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
两个能力
(分析方剂和运用方剂的能力) 分析方剂和运用方剂的能力)
方剂学课程特点
综合性强 与临床联系更为密切
学 习 方法
三重三多
重基础,重思考,重自学 重基础,重思考, 多测验,多讨论,多提问 多测验,多讨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①提倡制用新方. 提倡制用新方.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用不相能也.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用不相能也. " ②突破"麻桂"创制"九味羌活汤" 突破"麻桂"创制"九味羌活汤"
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全面发展 ——方剂学全面发展
8,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寒凉派 刘完素 张从正——攻下派 攻下派 张从正 李东垣——补土派 补土派 李东垣 朱震亨——滋阴派 滋阴派 朱震亨
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
绪 论
本 章 要 点 理解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明确方剂学性质 了解方剂学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何为方剂?
方:①药,医方,药方,处方 医方,药方, 《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 "医方者,所以除疾病,保性命之术也" 医方者,所以除疾病,保性命之术也" 矩也——规定 规定, ②矩也——规定,规则 剂:通"齐",调配,调和 调配, 方剂是简单的药物堆砌? 方剂是简单的药物堆砌?
四,隋唐时期 ——出现大型方书 ——出现大型方书
1.《千金方》 唐,孙思邈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 5300首 首
《千金翼方》 2000余首 千金翼方》 余首
2.《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王焘 6000余首 余首 "乞力伽丸" 乞力伽丸"
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全面发展 ——方剂学全面发展
朱橚
6173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的概述
1.概念: 1.概念: 概念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 有针对性地采取得治疗原则. 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得治疗原则. 2.特点: 2.特点: 特点
①多层次 ②多体系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思考题
先有方,还是先有法? 先有方,还是先有法?
5,综合分类法
首见于汪昂的《 医方集解》 既按治法分类, 首见于汪昂的 《 医方集解 》 , 既按治法分类 , 又 按病证,病因分类, 按病证,病因分类,并兼顾专科特点 分为补养, 发表, 涌吐, 攻里, 表里, 和解, 分为补养 , 发表 , 涌吐 , 攻里 , 表里 , 和解 , 理 理血, 祛风, 祛寒, 清暑, 利湿, 润燥, 泻火, 气 , 理血 , 祛风 , 祛寒 , 清暑 , 利湿 , 润燥 , 泻火 , 除痰, 消导, 收涩, 杀虫, 明目, 痈疡, 经产, 除痰 , 消导 , 收涩 , 杀虫 , 明目 , 痈疡 , 经产 , 救急 等22类. 类 成方切用》 成方便读》 《成方切用》 《成方便读》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
一,先 秦
1.起源: 药食同源" 1.起源:"药食同源" 起源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伊尹创制汤液" 伊尹二病方》 2.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 代表著作
现存医籍中, 现存医籍中,最古老的方书
唐A.D.682 唐A.D.752 王焘
保存了《深师》《 保存了《深师》《集 》《集 》《小品方 小品方》 验》《小品方》等 内容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载方
历史意义
医官院, 历史上第一部由 医官院, 太平圣惠 宋,公元 王怀隐 16834 国家组织编写的 方 992 等 方书 宋,1117 近 堪称宋代方书之 圣济总录 赵佶 20000 大成 年 历史上第一部由 太平惠民 宋,公元 788 国家编制的成药 1252年 和剂局方 1252年 药典 伤寒明理 论药方 金,公元 1156年 1156年 论 普济方 明,公元 1406年 1406年 成无己 20 开方论之先河 (第一次以君臣 佐使剖析组方原 理) 现存古医籍载方 最多的方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