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学习和概念建构的认知支持
简述概念学习的过程,并举一个概念学习的例子。
简述概念学习的过程,并举一个概念学习的例子。
概念学习是有利于智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涉及到概念整合、识别、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有效的概念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者的心智中形成联系,并从单纯的记忆概念转变成分析、比较、联系和推断等更加抽象的概念。
概念学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认知,概念建构,概念发展,和应用。
首先是认知,也可以称之为概念发现,学习者在这一阶段要从现象中发现和抓住概念,并分析和综合信息,以便于有效地选择恰当的概念和方法。
其次是概念建构,即将发现的概念与有关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概念网络。
接着是概念发展,学习者在这一阶段要分析和比较概念,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情况动态地重新组织和改变概念网络。
最后是应用,学习者要根据学习的概念来解决问题,并利用抽象的、模糊的概念来构建新的解决方案。
一个典型的概念学习的例子是对自然现象的学习。
当学习者第一次观察大气中的云时,他可以从观察中发现概念,例如“云”,“白云”,“灰色云”,“高空云”等。
并分析这些概念,尝试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如“白云”与“高空云”,“灰色云”与“低空云”,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推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学习者可以根据掌握的概念,来预测天气现象,或者根据天气情况做出相应的准备。
总而言之,概念学习是实现学习者心智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进行认知、概念建构、概念发展和应用等
过程,以使其概念受到有效的认识和掌握,最终达到更加抽象的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和知识构建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教育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提出的。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和交流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理1. 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的。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等方式,将外界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1. 问题导向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和理解。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实证研究
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 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促进与传统教育观念的融合
努力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相融合,逐步改 变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创新技术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来促进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的应用,提高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实证研究不足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 相关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这使得该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 性受到质疑。
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学习,但目 前的技术手段尚不能满足其所有需求,这也限制了该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
完善理论体系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完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体系,加强对学习 过程中个体差异的研究,提高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学习是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 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原 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 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习是社会互动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社会 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 他人的交流、讨论和合作 来共同建构知识。
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建 构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应该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01
02
03
04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 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重要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强调学习者作为主动的、能动的参与者。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每一个个体的先拥概念引导他们的理解;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人类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本质:学习是基于个体原有知识而主动建构或者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不是知识传递的过程。
学习依赖于个体的意义建构,同时,建构意义的过程总是镶嵌在一个特定的、个体融于其中的社会场景中(情境中)。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环境,学生有机会在其中应用、质疑和改变自己原有的知识及其结构。
如果没有针对儿童的先拥知识和错误概念而设计学习环境,学习就很难通过聆听老师讲解或阅读课本进行深入学习,因为儿童只能依赖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新观念。
建构主义学习的情境观:情境理论强调认知与学习的交互性,个体、认知、意义是在互动中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建构的。
学习是知识建构和意义制定的过程
学习具有高度的情境性
学习具有社会性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
情境性、实践性、复杂性是学习科学主张的共同特性。
教学应该努力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
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重要启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一行为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特点△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特点: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应用1、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
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
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
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
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3、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加涅(Gagne,Robert M,1916-),美国当代教育心Array理学家,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北安多弗。
1933年,加涅就读于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1937年获学士学位。
1939年和1940年先后获布朗大学理科硕士和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旋即在康涅狄格大学任教两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航空心理学家在部队从事空勤人员的运动和知觉功能测试工作,选拔学员,施行训练。
战后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教授。
1949年起,加涅担任美国两个空军实验技术主任达8年之久。
1958~1962年,加涅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开展关于知识获得、学习层次以及数学学习的一系列研究。
1962-1965年他任美国科研工作协会研究主任,研究人类行为、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程序的设计与评价。
1966年受聘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心理学教授,负责建立地区的教育实验室,管理教育方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且继续研究学校的学科教学。
1969年后一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授,完成了学习层次、学习结果的种类以及成人电视学习的研究。
加涅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以对学校学习和教学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
加涅提出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不一,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 8 个阶层:1.信号学习:指经由经典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反应。
2.“刺激-反应”联结学习:指经由操作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条件反应。
此类学习将是动作学习与语文学习的基础。
3.连锁化:指将数个“刺激-反应”联结成较为复杂行为的历程。
4.语文联结:指将多个单字联结成语句表达完整意义的历程。
5.多重辨别:指对相异的刺激能够辨别,对不同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6.概念学习:指对不同事物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予以分类处理,并给予各类别不同名称。
7.规则学习:指能够理解由数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如四边四角相等者为正方形)。
8.问题解决:指能灵活运用概念与原则解决问题的历程。
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课程评价与知识建构的整合
01 形成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学习进步
02 综合性评价: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评价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综合素质
0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方法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05
知识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
02
教育研究: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探讨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
03 反思实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知识建构能力
教师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支持学生知识建构
利用教材资源: 教师充分利用 教材资源,引 导学生学习新 知识、技能、
态度
01
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引导学生 利用网络资源, 拓宽学习视野, 丰富学习内容
•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解 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 问题: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机
• 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观点、想法、信息,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反思: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方法进行思考和评价,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项目式学习(PL)在知识建构中 的作用
• PL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学生通过实践、研究、讨论等活动实 现知识建构的教学方法
• 项目: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新知识、技能、态度
• 实践: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 践能力
• 研究:学生在项目中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 学研究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 奥苏伯尔
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奥苏伯尔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心理学原理和现象的学科。
认知观点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注个体如何通过感知、思考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认知观点的奥苏伯尔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奥苏伯尔的认知观点奥苏伯尔(Jean Piaget)是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逐渐构建起对世界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奥苏伯尔的理论中,认知发展的关键概念是适应和认知结构。
适应是指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立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和思维方式。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理解和知识的内在组织方式。
奥苏伯尔认为,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通过适应性行为不断调整和修改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奥苏伯尔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对学生认知发展的指导和教育实践的思路。
奥苏伯尔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知识建构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构建起对世界的理解。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建构知识。
例如,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主动构建知识。
指导发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他们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知识的分阶段教学奥苏伯尔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迭代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四大学习理论-行为认知建构人本主义
教育心理学四大学习理论——行为vs认知vs建构vs人本一、考情分析教师招聘考试中,一般学习理论考试频率较高,属于内容较多、杂乱,而且有点难度的知识。
考查的形式以识记性和理解性的客观题为主。
因此我们在记忆中,不仅要通过梳理知识,把握细节,同时要能够借助例子理解知识,在做题中能够更加灵活、游刃有余。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分知识以表格、知识点的形式,让大家能够更全面了解,并通过这些点去搭建框架,加之一些题目练习,在今后做一些学习理论流派选择的时候能把握关键点,迅速、正确做出选择。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考点梳理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联结)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首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里我们需要把握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实质,以及人物、理论名称及有关理论的匹配。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强调的就是对学生外显行为的塑造和矫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其次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同样是需要从这三个方面把握。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认知主义强调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它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及学习者个人原有认知结构一起的影响,但更偏重于客观因素,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得。
因此教师是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甚至有可能是灌输者(机械学习),而学生就是知识的接收者(有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第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把握的重点,除客观题外,我们也需要注意主观题:论述、案例分析的把握。
建构主义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它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主生成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在教学中有诸多的应用,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在教师角色上,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着、支持者。
学会教学读书笔记
学会教学读书笔记【篇一:《学会教学》读书笔记(四)】《学会教学》读书笔记(四)厦门教科院伯海英第九章概念教学大多数有经验的教师会同意这个观点:向学生传递信息十分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更重要。
有经验的教师也懂得,在任何学科中,概念都是思维特别是高级思维的基石。
个体掌握了概念就能对物体和观念进行分类,并能推论出规则和原理。
概念学习的进程都开始得很早,并贯穿人的一生,人们会逐步形成越来越复杂的概念。
概念学习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概念是人们进行口头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基础。
概念教学模式首先用于教授关键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进行高级思维、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基础,这种教学不适用于向学生教授大量信息,但是在特定学科中,通过学习和运用关键概念,学生能够把特殊的学习内容迁移到更普遍的领域。
进行概念教学有多种途径,其中两种基本方法是——直接陈述法和概念获得法。
概念教学基本上由四个主要步骤构成:(1)呈现目标,创设情境;(2)引入例子和非例子;(3)检测概念掌握情况;(4)分析学生思考过程。
适于进行概念教学的学习环境是组织得当、以教师为核心的。
导入或结束概念教学都应该是有计划的。
在一个大的学习单元中,教师要善于判断哪些概念需要教、什么时候教。
教师还要选取建立在学生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之上的概念的最佳例子和最佳非例子。
在概念课中,更多时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想法作出回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发展推理能力的过程中提供帮助。
概念教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持概念与高级思维概念的学习远不止是简单地给物体归类,概念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将信息整合进综合的、复杂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前经验,这使得他们带着对物质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不同概念和不同图式来到课堂。
有时学生掌握的概念是正确的,更多的时候则是凭直觉获取的,是幼稚的,事实上是对现实的歪曲。
错误的概念很难用提供新信息的单一方式来改变。
教学过程要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已有的图式,并帮助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新的概念,重建新的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
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课程导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全面革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采用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学习是一种认知建构活动,学生的学习成果是由自己的认知体系构成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逐步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包括感知、策略、表达和归纳等环节。
其中,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获得数学基本事实和方法;策略是指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逐渐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表达是指学生用语言、符号等方式表达数学思想;归纳则是指学生通过整理学习成果,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数学知识建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和实践,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的理论支持小学数学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基于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建构活动。
Lucas 等人(2014)认为:学习者将单独的知识元素随着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复杂的纠缠网络,这种知识的构建过程被称作知识建构。
Piaget 提出,儿童从出生后开始,通过观察和实践不断发展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儿童从有限的、感性的经验中构建出不断发展的抽象概念和操作标准,发展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断探究新的数学知识,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
教育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
教育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教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教育应用,并探讨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挑战。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提出的,他认为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社会互动行为来实现的。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认知过程对环境的观察、思考和解释,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视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逐渐学会并内化规范、价值观和认知策略。
通过参与社会互动,个体能够获取有关社会规则和文化背景的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1. 观察学习:社会认知理论强调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个体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观察学习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间接观察或模型观察等方式进行。
2. 模仿学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模仿学习有助于个体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和沟通,并促进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发展。
3. 自我调节学习: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能够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认知过程。
自我调节学习有助于个体发展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认知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社会认知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榜样作用的学习环境、提供模型教学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互动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 创设榜样:教师可以充当学习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表现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该展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2. 模型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模型,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来引导学生。
模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其他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
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比较: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
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理论
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比较:认知主义学
习理论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关注学习
者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自我实现、自
• 情境创设: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习者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问题提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者的思考,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学习反馈: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予学习者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帮助学习者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
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 与其他学习理论相结合,发展出多元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0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基本原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核心观点
基本假设: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内部认知
过程的结果
核心观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
者的主动学习和意义建构
• 学习者通过感知、记忆、思考等认知
• 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
0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 优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如尊重学习者、关注学习过程、促进意义建构等
• 尊重学习者: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尊重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
• 关注学习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等
• 信息加工模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信息
注意选择信息,通过记忆存储信息,通
大班幼儿建构游戏支持策略
1、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组织大班建构游戏时,应明确学习目标,使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和掌握 核心知识。例如,在“我的城市”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讨 论城市中的各种建筑、交通工具等元素,帮助他们了解城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教师应当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资源,如各种材料、模型和图片等,激发幼儿 的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进行再创造,培养 他们的环保意识。
2、制定规则,培养责任意识。
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换同伴,我们就规定每个幼儿只能和一个同伴 合作;有的幼儿在游戏中经常发生矛盾,我们就规定每个幼儿要友好地和其他幼 儿相处等等。再次我们根据材料的使用制定相应的规则。如:用积木搭建时要求 幼儿轻拿轻放;用塑料瓶搭建时要求幼儿瓶子要倒着放等等。通过这些规则使幼 儿明白在游戏中要怎样做才能与同伴合作游戏,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和自觉遵守 规则的意识。
二、大班建构游戏中幼儿数学学习的教师支持策略
4、示范数学技能:教师可以在游戏中亲自示范数学技能,如基本的计数、比 较大小、空间意识等。这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印象,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实际操作 的机会。
二、大班建构游戏中幼儿数学学习的教师支持策略
5、鼓励探索和错误: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尝试,即使 他们可能会犯错误。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通过错误,幼儿可以学习和理解新的 概念。
3、有效指导,增强合作意识。
再次教师在指导中多用鼓励的语言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如:“你帮老师搬 的小椅子真有创意!”“你和小伙伴合作得真好!”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幼儿 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合作的方法从而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4、及时评价,提高游戏水平。
幼儿园师资培训《浅梳理幼儿园五大领域及游戏核心经验》
幼儿园师资培训《浅梳理幼儿园五大领域及游戏核心经验》一、什么是核心经验?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儿童掌握和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
对于儿童的学习领域而言,核心经验就是儿童在这一年龄发展阶段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概念和能力。
二、核心经验有哪些特点?第一,基础性。
核心经验强调的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或经验。
第二,系统性。
核心经验强调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关联和支持它们代表早期儿童教学和学习的组织结构之关键的概念和技能。
第三,适宜性。
经验是建立在幼儿非正式或日常的经验基础之上,是适合儿童发展并能促进儿童对基本概念的科学理解及逻辑思维的发展。
第四,前瞻性。
核心经验具有极大的预测性,能够为儿童日后的学习和逻辑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三、五大领域的核心经验分别有什么?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
(1)健康领域核心经验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证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2)语言领域核心经验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理解日常用语;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3)社会领域核心经验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4)科学领域核心经验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研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5)艺术领域核心经验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四、各类游戏的核心经验?角色游戏的核心经验:角色扮演是指幼儿假装是他人,或以他人自居;(单一动作的象征——多重角色的象征(互补性)——社会关系系统的象征)想象的转换是指用材料、动作或言语来代表某种物品、动作或情境;(依赖形象相似的物体——对材料、动作等加以改造和想象——用语言补充细节而不依赖实物)社会互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就游戏的情节、角色、动作等有直接的互动和交流;(平行——联合——合作)语言沟通是指幼儿运用语言对有关游戏的主题、情节、角色扮演等进行交流;(同伴间的交谈——角色间的语言增多——伙伴间的语言和角色间的语言中自如转换)持续性是指幼儿游戏的持续时间长短。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学科价值与教学建议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学科价值与教学建议1. 引言1.1 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学科价值与教学建议学练赛评一体化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将学习、练习和评价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和指导。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习效果。
学练赛评一体化在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学习成绩。
学练赛评一体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练赛评一体化还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注重学练赛评一体化的实施,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创新评价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支持和鼓励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探讨学练赛评一体化的理论依据1. 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学练赛评一体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这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的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多元评价理念相契合。
2. 认知学习理论的支持:学练赛评一体化强调“学、练、赛、评”的有机结合,符合认知学习理论中的“知识建构”、“意义建构”和“情感建构”等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信息技术支持:学练赛评一体化倡导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评价,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及时监控和反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评价建议。
4. 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练赛评一体化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科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实现课程目标与评价标准的有效对接,推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加涅的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罗伯特・加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加涅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重新恢复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舞台上一位极有影响的主角,他原是经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的心理学家。
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他吸收入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学习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持也有技术操作支持的学习理论。
他的关于学习的观点被公认为“行为主义——折衷主义”的心理学理论。
一、加涅对于学习概念的认识广义的学习学习—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或结果。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的获得经验,从而使其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加涅认为:学习的本质即是个体可持久保持的容易观察的行为变化。
二、加涅的学习层级论加涅将智慧技能分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层级。
1.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即区分物体差异的能力;2.较高一级的智慧技能是概念,即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有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3.再高一级的是规则,当规则支配人的行为时,便是人按规则办事,这是技能的本质;4.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它是由许多简单规则构成的。
加涅认为,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前提,简单规则的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前提,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前提。
三、加涅的学习过程论加涅——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执行控制和期望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
执行控制是已有的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起调节作用;预期是动机系统对学习的影响,起定向作用,它们可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四、加涅的学习条件论加涅认为,学习的条件有内部的和外部的。
内部的学习条件包括学习者固有的内部状态(包括先天的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发展形成的,如工作记忆容量、IQ和人格特质),和已习得的性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
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
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
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
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
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
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
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
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
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
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
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學習和概念建構的認知支持魏金財「概念體系」是一種關係的表徵結構,它的稱呼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使用者上,有不同的稱呼:框架(frame )、架構(framework)、語義網絡(semantic network)、概念(concept)、圖像(images)、表格(grid)、本文(text)、脈絡(context)、基模(schema)、組塊(chunk)、鷹架(scaffolding)、表徵組織(representation organizer)等,這些稱呼雖名有所別,但從更高的抽象層次來看其實都具有接近相同的所指(reference),正如Case(1978)所說:「人類的全部知識,無論是事實性的或程序性的,它們都可以假定是用稱為「基模」這種實體儲存於心理系統中的,正如同計算機模擬研究者所假定的知識單位一樣。
」換言之,它們彼此具有同構性(isomorphic)。
更簡略的說:人類大腦普遍是以組織的方式,去組織認識結果,並以組織的方式儲存認識的結果,每個人只是在組織程度、結構層次、結構形式和結構大小上有所差異而已。
至於個體建構之「概念體系」的有效性則是建立在學習和理解的深淺程度上,而其指標則是洞察和遷移的靈敏程度,但關鍵則是組織結構是否可在特定情境中被激活。
這其中,核心概念做為整個概念體系的再組織和再淬煉上扮演著重要的功能。
圖1 概念體系的學習與理解核心概念是一個大觀點、主要觀點或重要觀點,具有普遍性、廣泛性、永恆性和抽象性,能聚合概念並依此可整合主題或事例使其聚焦。
通過概念聚合的聚焦探討,可使學習者在探討新知識形成過程的模式及規律時達到思維的整合,也可幫助學習者達到深層的理解層次,亦能有效協助學習者建立出組織良好的知識結構(Bransford et al., 1999; Erickson, 2000; Wiggins & McTighe, 1998)。
又兒童早期接觸重要概念性的觀點具有潛在的好處,不僅可培養學習者的思維技巧或思維策略,亦可使其對學科產生整體的理解,且對學習遷移也有促進作用(Bransford et al., 1999)。
因此,建構以「核心概念」為基礎的概念學習課程,是進行概念學習認知支持環境設計時對於結構分析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思考點。
概念學習的認知支持類型學習者進行概念學習時的認知支持包括了:父母、師長、同儕、媒體、科技、社會環境和文化情境。
例如Hannafin、Land和Oliver(1999)就認為鷹架的支持包括了工具、教師、專家和同儕。
Brown等(1989)則提出情境、專業者是一個很好的鷹架支持。
從生活就是一種概念學習的角度來看,學習者的親身體驗和主動過程可說是佔了重要角色,這時相關環境的認知支持大概都由學習者的需求來決定。
換言之,學習者是自由、隨機、主動尋求概念的理解,從環境中尋找支持的對象和工具。
但當學習者進入學校後,學校課程是系統、強制和計畫性的環境,學習者有可能仍是主動建構概念,但建構的內容卻無法自由和隨機,他必須隨著課程的要求和計畫強迫自己去接受和理解概念。
因此,學校環境就必須精心設計出可足夠支持其概念學習的環境和認知工具。
然而在傳統課堂中,教師和媒體是學習者最大的支持者,但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因此,許多教學媒體常成為教學者講授的輔助工具,而不是支持學習者認知、理解的工具。
換言之,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學習活動,常忽略了媒體和學習者已有的心理和認知結構的相互作用。
同樣的,網路學習環境可以成為學習者最大的支持者,但學習者獨立於網路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時,亦面臨著許多學習情境中強調資訊科技形式,而忽略學習支持的窘境。
成人和同儕的支持雖然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但教師或成人對於學習者的支持仍是重要的。
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在積極上是促進學習者更有效的學習,這包括環境的布置、學習流程的設計、適當的學習內容和範圍;在消極上則是排除學習上不當的干擾因素(David Pratt, 2000)。
因此教師或專家的積極介入學習者的學習並不違背建構主義的精神,例如認知師徒制、認知伙伴、合作學習等,而專家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知識架構,亦是認知和建構主義者認為能提供學習者更有效的建構鷹架。
維果茨基(Vygoschy, 1962)的社會文化發展理論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學說,他強調社會環境是發展學習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他的理論中,學習者用語言和人際間互動然後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從而語言與人際互動可以成為認知工具。
從這個理論以及情境認知的師徒學習觀來看,成熟專業的成人在示範、引導上的協助,對學習者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
Spector和Davidson(2000)也提出學習者通常希望有良好的結構和較多的指導,學習者不會魔術般的變成科學探索者或調查者的看法。
他們同時也提到,許多在批評傳統的學習環境時,常常在整體上產生一種簡單化的觀念,即認為傳統教育意謂著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學習者是被動的接受知識。
但從學習是一個動態活動系統的觀點來看,傳統環境中師生間的交談、對某個主題的相互討論、非正式場合的聊天,這些互動的數量、多樣性、交互性以及得到很好支持的活動是十分豐富的。
又在成人支持作用上,Greeno (1978)認為後設認知策略的支持最為重要,但卻常被教學者所忽略。
認知和學習工具的支持概念學習中,學習者需要各種能用來收集資料、加工和建構訊息的工具,而資訊科技的技術,可以發揮如提供一系列可用來檢索、篩選、加工和設計訊息的工具等不同的功能。
許多研究小組查閱了有關科技和學習的文獻,得出的結論是只要適當的使用科技,科技在提高學生的學業和促進教師的學習都有巨大的潛力(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1997)。
新的科技不僅為學習環境創建出新的潛力和挖掘新的機會,同時也能擴展如書籍、黑板、收音機、電視機等古老技術的新可能。
科技雖產生了一些新工具也創造了一些學習的新機會,但科技並不保證學習的有效性,不恰當的使用科技會妨礙學習。
例如,學生在製作多媒體上浪費很多時間在選取文字、色彩,卻不是把時間花費在設計、撰寫、修改觀點上(Bransford et al., 1999)。
由於傳統學習環境對抽象概念的學習大多以口頭的解釋和說明為主,偶而輔以演示來教學,這樣的概念學習環境常常缺乏概念所屬的情境性,換言之,學習者是在抽離、獨立的情況下,以練習和強記的方式學習。
這種概念學習的現象就是造成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概念,不能移轉概念的原因,因此,學生只能在課堂的考試上獲得分數,而無法應用概念知識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基於這個原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簡稱SCLEs),力求表徵它所類比的真實世界活動系統的複雜性。
但是,這種複雜性對學習者技能上的要求,經常超出學習者進入問題或專案時已有的準備能力。
這時就需要對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和隨之出現的意義形成進行支撐。
為此,就必須識別出問題解決或完成任務(它是隱藏在問題表徵中的)過程中的那些活動所需的技能,待確認了這些技能以後,就可設置認知工具以支撐學習者完成這些任務。
而支持學習者的認知工具可能是分析觀點的組織工具、表徵心智模型的動態建模工具、用不同方法觀察現象的視覺工具、建立合作性知識庫的對話工具或者是計算工具(Jonassen,2000)。
SCLEs常常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來幫助學習者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思考,而Jonassen (1996) 更將電腦模擬視為「心智工具(Mind tools)」。
Jonassen 認為心智工具是一個運用電腦環境與軟體來激發學習者高層次思維與創造力,並可加強知識的保留與遷移作用及協助知識建構與認知學習的工具。
此外,電腦亦可以輔助知識的建構、電腦可輔助探索、電腦可輔助從做中學的學習、電腦可輔助共同學習、電腦是反思學習的伙伴,可增強及重組學習者的認知學習過程,所以也是一種認知工具(cognitive tool) (Jonassen, 2000; Jonassen & Reeves, 1996; Reeves, 1998)。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可以支撐學習者的思維和行動以深化其理解,這種環境的支撐為學習者提供了增強和拓展認知能力的機會,並通過眼前的任務來重組思維的過程(Pea,1985)。
由於科技工具可以在一個學習者的最近發展區(ZPD)中,提供模型、高級思維的機會和對後設認知的引導(Salomon, Globerson & Guterman, 1989),因此,科技可用來促進學習的理解。
相對的,如果沒有這些科技的支持,理解便不可能或難以進行。
這些科技使學習者能用具體的方法對其思維進行表徵,並使它們的推理過程可視化和得到驗證(Land & Hannafin, 2000)。
基於科技的發達,許多研究者就利用科技資訊開發了各種輔助學習工具。
其中電腦和多媒體的應用即是人們最多的選擇方式,但從一些研究可以發現,一些宣稱電腦可以有效協助學習者學習的工具,事實上大部分只是具有類似放大器的功能(節省計算時間或使製圖更容易),並沒有對學習者的知識重組或建立某種轉換的聯結產生功能(Dreyfus, 1994)。
因此Dreyfus特別強調,從教學理論的角度來看,有些東西比科技上的細節更為重要,例如某些EXCEL設計的圖像和表示法間的聯結可能缺少了一些關鍵性的功能,雖然是運用了電腦工具卻未能達到有效認知支持的效果。
基於這樣的理由,所以本研究認為學習環境的設計,需要一套學習理論架構為設計的基礎。
應用電腦做為認知工具的有利條件,是電腦提供一個可直接「施予動作」的環境,學習者可以針對螢幕上的對象(圖形、數值)施予動作,透過操作動作的功能,可即時從螢幕上觀察到施予動作前、後作用所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學習者覺察或意識到關係的存在,以及理解關係的本質有深刻的影響。
基於此,Dreyfus(1994)從教學理論的意義上說,把這個過程顛倒過來也許更加有效,也就是說讓學習者去探究什麼樣的作用會導致這些關係的特定變化。
這種作用可以是動態的、隨意重複的,學習者可以通過電腦的多次迴饋中得到結論。
對於這樣的觀點和做法,Tall(1994)也強調這樣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提供一種牢靠的視覺直覺依據,還可為理解後來發生的型式上的細微差異埋下伏筆。
換言之,學習者需要學會對概念在螢幕上表示法的細節進行深入的考察。
認知學習工具依其工具發展的目的來分,有「以一般應用為基礎的工具」和「以教學為基礎的工具」兩種。
以一般應用為基礎的工具如(EXCEL、WORD),雖具有認知支持的功能,但其遵循知識領域中的內在邏輯和結構而建立起來。
它運用的範圍甚廣而不僅限於教育方面,再加上這種注重知識內在邏輯性的次序和結構,未必符合一些概念學習時的認知心理次序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