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七章外用制剂2

合集下载

药剂学 第七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药剂学 第七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1. 溶解度:易溶于水的药物可制成各种剂型(液体、固体); 难溶性药物不宜制成溶液剂、注射剂 2. 油/水分配系数(脂溶性):透过生物膜的转运和吸收;包 含两相溶剂系统的制剂处方设计及制备 3. 稳定性:稳定性较差的药物不宜制成溶液剂,可考虑制成 相对稳定的剂型(固体剂型、包衣)
二、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6.其他:成本、工艺简化等
剂型选择还要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及生产成本 。一 些抗菌药物在剂型选择时应考虑到尽量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延长药物临床应用周期
三、剂型与药物吸收 (一)固体制剂与药物吸收
固体剂型 崩解 分散 溶出 吸收(药物跨膜转运)
药物吸收的限制因素
1. 药物理化性质: 溶解度、分子量、油水分配系数、浓度
3.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制剂设计必须做到质量可控,是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 要保证。质量控制也是新药审批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控性:制剂质量的可预知性与重现性。
可预知性:按已建立的工艺技术制备的合格制剂,应完全 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重现性:质量的稳定性,即不同批次生产的制剂应达到质 量标准的要求,不应有大的变异。 一般制剂设计时应选择较成熟的剂型、给药途径与制备工 艺,以确保制剂质量符合标准的规定。
粘膜给药:通过眼、鼻腔、口腔、耳、直肠、阴道 等部位给药,要求剂型容量小、剂量小、刺激性小
(二)根据药物理化性质确定给药途径和剂型
• 药物理化性质是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
• 把握药物的理化性质 找出制剂研发的重点 选择适宜的剂型、辅料、制剂技术或工艺
• 充分考虑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尤其是溶解度、脂溶性和稳 定性。
2. 剂型因素:溶出速率包衣片<片剂< 胶囊剂< 散剂

中药药剂学-第七章浸出药剂重点

中药药剂学-第七章浸出药剂重点

第七章浸出药剂
浸出药剂
是指用适宜的溶剂和方法,浸提饮片中有效成分而制成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浸出药剂特点
1、体现方药多种浸出成分的综合疗效与特点
2、服用量较少,使用方便
3、部分浸出药剂可作为其他制剂的原料
合剂与口服液关系
指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口服液:单剂量灌装者
糖浆剂
指含有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中药糖浆剂中含蔗糖阴不低于45%
糖浆剂分类
1、单糖浆:85.0%(g/ml)或64.7%(g/g)
2、芳香糖浆
3、药用糖浆
煎膏剂
指饮片用水煎煮,煎煮液浓缩后,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
药海无涯学无止境专注药学领域
相对密度
浓缩:一般在1.21~1.25(80℃)
收膏:一般在1.40左右
用比重瓶法测定
炼糖的目的
去除杂质,杀灭微生物,减少水分,控制糖的适宜转化率以防止煎膏剂产生“返砂”现象
注意事项
煎膏中炼蜜和糖的加入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
药酒与酊剂区别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区别
药海无涯学无止境专注药学领域
药海无涯学无止境专注药学领域。

第七章 膏类基质

第七章 膏类基质

(二)乳剂型基质
与乳剂类似,由油相、水相及乳化剂三部分组成。 此类基质药物释放、穿透与吸收较快。 1.油相 多为半固体或固体,常用的有油脂性基 主要是水,可加保湿剂等。
(二)乳剂型基质
3.乳化剂 多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 常用:肥皂类、高级脂肪醇、脂肪醇硫 酸酯类、多元醇酯类、聚氧乙烯类。
一、概述
双相凝胶剂 由小分子无机药物胶体小粒子以网状结构存在于液体 中,具有触变性,静止时形成半固体而搅拌或振摇时 称为液体,也称混悬型凝胶剂。如氢氧化铝凝胶。 单相凝胶剂 局部应用由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凝胶剂为单相凝胶 剂,又分为水性凝胶剂和油性凝胶剂。
一、概述
二)凝胶基质的种类 1.水性凝胶剂基质
一般由与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聚 羧乙烯(卡波沫)和海藻酸钠、西黄芪胶、明胶、淀 粉等构成。 2.油性凝胶剂基质
常由液状石蜡与聚氧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 皂、锌皂构成。
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水性凝胶剂。
二)凝胶基质的种类
水溶性凝胶基质大多在水中不溶解而是溶胀成水 凝胶。
优点: 易涂展和洗除,无油腻感,能吸收组织渗出液, 不妨碍皮肤正常功能,黏度较小有利于药物释放。 缺点: 润滑作用差,易失水和霉变等缺点,需添加保湿 剂和防腐剂。

二)凝胶基质的种类
2.纤维素衍生物(软膏基质——水溶性基质) 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
二、常用凝胶基质的选用
1.机体适应性 2.药物实用性 3.使用适宜性 稠度、黏度、涂展性
第三节 硬膏基质
一、概述 一)硬膏基质的定义 硬膏剂系指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半固体 或固体的粘性基质中,摊涂于纸、布或兽皮等 裱背材料上,供贴敷于皮肤的外用制剂。 硬膏剂中半固体或固体的黏性基质称为

药物制剂技术-教案

药物制剂技术-教案

药物制剂技术-教案(新版)第一章:药物制剂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制剂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 熟悉药物制剂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药物制剂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固体剂、液体剂、气体剂、半固体剂等。

3. 药物制剂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物制剂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药物制剂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可以提问和回答有关药物制剂技术的问题,促进互动交流。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教学目标:1. 掌握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和原理。

2. 熟悉常见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和操作步骤。

3. 了解药物制剂制备中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药物制剂制备工艺的原理和分类,包括溶解、分散、乳化、压缩等。

2. 常见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滴眼剂等。

3. 药物制剂制备中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如原料选择、设备要求、质量控制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物制剂制备工艺的原理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常见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2. 实验操作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掌握药物制剂制备的技巧。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学生可以提问和回答有关药物制剂制备工艺的问题,促进互动交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操作技巧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药物制剂的质量评价教学目标:1. 理解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指标。

3. 熟悉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常用仪器和检测技术。

教学内容:1. 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意义,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2. 药物制剂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指标,如含量测定、纯度分析、效价评价等。

第七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0529ppt-PowerPo

第七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0529ppt-PowerPo
用法 如用温开水送服的内服药,则写“口服”; 如需用其它方法送服的应写明。 除特殊需要明确者 外,一般不写饭前或饭后服用。
用量 为常人有效剂量;儿童使用或以儿童使用为 主的中药制剂,应注明儿童剂量或不同年龄儿童剂 量 。毒剧药要注明极量。
不同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也不同,须逐一写明。
十一、注意
包括各种禁忌,如孕妇及其他疾患和体质方面的禁忌、 饮食的禁忌或注明该药为毒剧药等。
糖浆剂川贝枇把糖浆 本品为棕红色的粘稠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凉。
合剂(口服液)小建中合剂 本品为棕黄色的液体;气微香,味甜、 微辛。中药口服液一般均有颜色,且难以达到澄明,性状描述时应予 注意。
滴丸剂满山红油滴丸 本品为黄棕色的滴丸;有特异香气。
胶囊剂 龟龄集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气香异,味咸。
第七章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第一节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质量标准是新药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制
剂的质量标准共包括名称等十余项内容。质量标
准的书写具规范的格式,具体要求参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 (现行版)。其内容如下:
一、名称 六、检查
十一、注意
二、处方 七、浸出物测定 十二、规格
三、制法 八、含量测定
荧光鉴别
(三)色谱鉴别
在复方制剂中最常用的是薄层色谱鉴别。
1、中药制剂中有与《中国药典》收载品种的同 一 药味,一般尽可能采用与药材相同条件进行薄层色谱 鉴别,描述也应统一。有些处方由于某些药味干扰, 难以统一或虽无干扰,但在同一薄层板上可实现同时 检出几味药使操作简单,可采用其他条件。
2、薄层色谱鉴别中如利用上项鉴别剩余的供试品溶 液,可不再重复写其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可先 写对照品(或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方法,再写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X页)”试验之后,写 “吸取鉴别(X)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与上述对照 品(或对照药材)溶液各Xul”;而用上项鉴别的 滤液(溶液)或药渣,再进行处理后才制成供试 品溶液的,应首先描述其处理方法。

药物制剂技术 第七章 无菌液体制剂

药物制剂技术 第七章 无菌液体制剂
36
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氯化钠等渗当量:指与1g药物呈等渗效应 的氯化钠的量,一般用E表示
如硼酸的E值0.47,是指——? 低渗溶液调为等渗溶液,需加入等渗调节剂
的量: W=0.009×V-C ×V ×E
C:药物百分浓度 E: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 V:所配溶液的体积
37
例题
配制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50ml,问需 加氯化钠多少克使成等渗溶液?
称量、配制、过滤、灌封、灭菌、质量检 查、包装等 总流程由制水、安瓿前处理、配料及成品 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环境区域划分为控制 区与洁净区。
42
(一)安瓿的洗涤
1、安瓿的种类与式样
注射剂容器:有颈安瓿、粉末安瓿、 青霉素小瓶等 国标GB2637-1995规定水针剂使用 的安瓿一律为曲颈易折安瓿。 易折安瓿分为色环易折安瓿和点刻 痕易折安瓿。
27
四、注射剂常用的附加剂
为确保注射剂的安全、有效和稳定性,除主 药和溶剂外还可以加入其他物质,这些物 质即为附加剂
28
(一)增加主药的溶解度
增溶剂
包裹 定向穿插 吸附或氢键
助溶剂
原理
无机化合物 有机酸及其盐
酰胺化合物
注射剂的 增溶剂与 助熔剂的
选择
毒性、臭味、 刺激性
29
(二)防止主药氧化
1.加入抗氧剂、金属螯合剂等 注意:注射剂的给药方法和安全性
24
(二)热原的污染途径
① 注射用水---热原污染的主要来源 ② 原辅料---生物方法制备的药物和辅料 ③ 容器、设备、管道污染---彻底清洗 ④ 制备过程与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差 ⑤ 临床输液器具污染
25
(三)除去热原的方法-器具中热原

函-第七章液体制剂

函-第七章液体制剂

5、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 胶束增溶 —— 表面活性剂能够增溶,一般 认为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水中 形 成胶束的结 果。 2. 润湿剂 3. 乳化剂 4. 起泡剂和消泡剂 :起泡剂的 HLB 值比较 高;消泡剂的 HLB 值为 1 ~ 3 5. 去污剂: HLB 值多为 13 ~ 16 6. 消毒剂和杀菌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作消毒剂。
缺点:
5. 体积大,不易携带和运输 6. 水溶性液体制剂稳定性差、易发霉、仓装要求较为严格 7. 非水溶剂均有药理作用、成本高 、 易产生配伍变化等。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均相与非均相
液体类别
低分子溶 液剂
微粒大小 (nm)
1


以分子、离子状态分散,为澄明溶液,体系 稳定,用溶解法制备,也称 溶液剂
第三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极性相似相容——改变溶剂组成
增溶、助溶、制成盐类、改变部分化学结构等
一、改变溶剂或选用复合溶剂
分子量大、极性不大的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小,改用半极性或非极性溶剂可增大溶解度 二、增溶和助溶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团而使溶解度 增大的过程 助溶: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
第七章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 剂,液体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分散方法:溶解、胶溶、乳化、混悬
分散程度:离子、分子、胶粒、液滴和微粒状态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
优点:
1. 药物分散度大,接触面积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 ; 2. 给药途径广泛,可用于内服,也可用于外用,如皮肤粘 膜和腔道等; 3. 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 4. 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药剂学:第七章 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

药剂学:第七章  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

阳离子交换树脂: 钠型(稳定): RSO3- Na+ 氢型:RSO3- H+
阴离子交换树脂: 氢氧型:RN +(CH3)3OH氯型(稳定): RN +(CH3)3Cl-
当原水含盐高达3000mg/L时,不宜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纯化水.
第一节、制药用水的制备
(三)纯化水的处理技术
第一节、制药用水的制备
垂熔玻璃漏斗(芽胞>0.5μm)
第三节 灭菌与无菌操作
微孔滤膜滤器
出液口 内装微孔滤膜 进液口
第三节 灭菌与无菌操作
垂熔玻璃滤器
第三节 灭菌与无菌操作
二、物理灭菌法
c)射线灭菌法 辐射灭菌 不耐热 微波灭菌 不耐热 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和臭氧)表面/空气/蒸馏水
d)湿热灭菌法 流通蒸汽灭菌 消毒、不耐热制剂 煮沸灭菌 消毒 低温间歇式灭菌 对热敏感制剂 热压灭菌**
第三节 灭菌与无菌操作
二、物理灭菌法
热压灭菌法 耐高温高压
用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影响热压灭菌的因素:
➢ 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芽胞>繁殖体>衰老体
➢ 蒸气性质
饱和蒸气(湿、过) 除去空气
➢ 药品稳定性和灭菌时间
➢ 其他
pH环境、介质营养成分
二、物理灭菌法
热压灭菌法
首先开启进气阀对夹套进行加热,待夹套压力上升至 所需压力时,将待灭菌物品整齐排列于格车架上,推入 柜室,关紧柜门并旋紧。将加热蒸气通入柜内,当柜内 温度上升至规定温度,柜内压力应达到相应数值时(如 115.5C、67 kPa),开始记录灭菌时间。到达灭菌时 间后,先关闭蒸气进气阀,打开排气阀,待压力表指针 为零时,即可开启柜门,冷却后取出灭菌物品。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27号)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27号)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局令第27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7号《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于2000年12月5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一年三月十三日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参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基本原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常规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

第三条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应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第四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医疗机构制剂进行质量监督,并发布质量公告。

第五条本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制剂配制的全过程。

第二章机构与人员第六条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应在药剂部门设制剂室、药检室和质量管理组织。

机构与岗位人员的职责应明确,并配备具有相应素质及相应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七条医疗机构负责人对本《规范》的实施及制剂质量负责。

第八条制剂室和药检室的负责人应具有大专以上药学或相关专业学历,具有相应管理的实践经验,有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制剂室和药检室的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

第九条从事制剂配制操作及药检人员,应经专业技术培训,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凡有特殊要求的制剂配制操作和药检人员还应经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

第十条凡从事制剂配制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熟悉本规范,并应通过本规范的培训与考核。

第三章房屋与设施第十一条为保证制剂质量,制剂室要远离各种污染源。

周围的地面、路面、植被等不应对制剂配制过程造成污染。

第十二条制剂室应有防止污染、昆虫和其它动物进入的有效设施。

第十三条制剂室的房屋和面积必须与所配制的制剂剂型和规模相适应。

应设工作人员更衣室。

第十四条各工作间应按制剂工序和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合理布局。

第七章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分析 2

第七章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分析 2

偶合剂N-(1-萘基)-乙二胺遇 亚硝酸也能显色,干扰比色测定,
所以在重氮化后,应加氨基磺酸铵
将剩余的亚硝酸分解除去,再加偶 合试剂N-(1-萘基)-乙二胺。
四、HPLC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外标法定量
调节溶液 pH为 3.0±0.1,加入 离子对试剂庚烷磺酸钠
例 1. 能和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发生

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沉淀反应进行鉴别或非 水碱量法测定含量。
2.酚羟基特性:易氧化变色,可与FeCl3反应;
3.光学活性:多数药物结构中有手性碳原子,具有 旋光性。
4.UV
5.IR
一、与三氯化铁、甲醛-硫酸的反应
药物
肾上腺素
I2 在中性或酸性条件,红色,放置可变 为棕色多聚体
无色 Na S O 加酒石酸氢钾 2 2 3 重酒石酸去甲 I 微红色 2 + 肾上腺素 饱和液(pH=3.56) 淡紫色
二、光学纯度的检查 P226
检查对映体控制药品质量 如肾上腺素在盐酸液中,样品浓度20mg/ml,
比旋度为-50.0°~-53.5°
对映体分离采用色谱法和电泳法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硫酸沙丁胺醇-TLC
盐酸苯乙双胍-PC
盐酸氨溴索-HPLC
采用TLC法中的高低浓度对比法进行检查。
三、有关物质的检查
下列药物可采用的鉴别方法是 A. 硫酸铜反应 B.氧化反应 C. 还原反应 D. 水解后重氮化-偶合反应 E. 重氮化-偶合反应 1. 盐酸利多卡因 2. 肾上腺素 3. 盐酸普鲁卡因 4.对乙酰氨基酚
2.
Ch.P.(2010): 尽量避免使用醋 酸汞,通过选用 酸度较强溶剂方 法替代.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中药药剂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名解: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2.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3.药品:一般指将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4.新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用药途径算新药)4.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5.制剂:根据《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6.调剂:指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配制,注明用量用法的药剂调配操作。

7.中成药:中药成药的简称,指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法定处方和制法大批量生产,具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药品。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1.剂型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合剂、糖浆剂、流浸膏剂、散剂等,包括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2)不经胃肠道给药:①注射给药②皮肤给药③粘膜给药④呼吸道给药2.剂型按分散系统分类(分散项和分散媒)(1)真溶液类:芳香水剂、溶液剂、露剂、甘油剂、部分注射剂等(2)胶体溶液类: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3)乳浊液类: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搽剂等(4)混悬液类:合剂、洗剂、混悬剂等(5)气体类:气雾剂(6)固体剂型:散剂、丸剂、片剂等3.剂型的选择原则:(1)根据防治疾病需要选择(2)根据药物性质选择(3)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便于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第二章中药调剂:指调剂人员根据医师处方,按照配方程序和原则,及时、准确地调配和发售药剂的一项操作技术。

医院院内制剂管理制度

医院院内制剂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院内制剂的管理,确保院内制剂的质量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院内制剂的生产、采购、储存、使用、销售及报废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医院院内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经批准而配制的固定处方制剂。

第四条医院院内制剂的管理遵循“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二章生产管理第五条医院设立院内制剂室,负责院内制剂的生产、检验和质量控制。

第六条院内制剂室应具备符合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的设施、设备和人员。

第七条院内制剂的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执行,确保产品质量。

第八条院内制剂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应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九条院内制剂的生产记录应完整、准确、真实,并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5年。

第三章采购管理第十条院内制剂的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供应商。

第十一条采购的院内制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第十二条采购的院内制剂应与生产单位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确保产品质量。

第四章储存管理第十三条院内制剂的储存应按照药品储存要求,分区域、分类存放。

第十四条院内制剂的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防潮、防虫、防鼠。

第十五条院内制剂的储存记录应完整、准确、真实,并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5年。

第五章使用管理第十六条医院使用院内制剂应遵循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原则。

第十七条医院使用院内制剂应严格执行医嘱,不得擅自更改处方。

第十八条医院使用院内制剂应定期进行疗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第十九条医院使用院内制剂应定期对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六章销售管理第二十条医院院内制剂的销售应遵循合法、合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十一条医院院内制剂的销售不得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

中医院内制剂管理制度

中医院内制剂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院内制剂的管理,确保制剂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内制剂的研制、生产、检验、储存、分发、使用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我院内制剂管理遵循“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规范操作、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二章制剂研制第四条制剂研制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符合国家有关药品研制标准和规定。

第五条制剂研制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明确制剂的适应症、规格、剂量、剂型等。

第六条制剂研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工艺验证、质量标准制定、稳定性考察等工作。

第七条制剂研制完成后,应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确保制剂的安全性。

第三章制剂生产第八条制剂生产应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

第九条制剂生产场所应具备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包括生产环境、设备、设施等。

第十条制剂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进行,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第十一条制剂生产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制剂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第四章制剂检验第十二条制剂检验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原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

第十三条检验室应配备符合要求的检验仪器和设备,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检验技能和专业知识。

第十四条制剂检验结果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

第五章制剂储存与分发第十五条制剂储存应按照药品储存规范,分类存放,确保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第十六条制剂储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处理。

第十七条制剂分发应按照处方要求,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药品准确无误。

第十八条分发后的制剂应做好记录,便于追溯。

第六章制剂使用第十九条医院内制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师处方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剂型、规格、剂量等。

第二十条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报告。

第七章 各种类型中药制剂的分析 PPT课件

第七章 各种类型中药制剂的分析 PPT课件
性状 含糖量 相对密度 不溶物 装量 微生物限度
检查项目
• 二.半固体制剂定量分析的特点
• 糖浆剂中蔗糖的净化:溶剂萃取法 • 柱色谱法 • 煎膏剂先要稀释再用与糖浆剂相似的方法
分离、净化
第三节 固体中药制剂的分析
• 丸剂、片剂、散剂、冲剂、栓剂、滴丸剂等
• 一.丸剂的质量分析 •(一)丸剂的质量要求
酒剂和酊剂样品处理
• 常用的净化方法是将酒剂或酊剂加热蒸去乙醇,
然后再用适当的有机溶剂萃取。
第二节 半固体中药制剂的分析
• 浸膏、流浸膏、糖浆剂、煎膏剂
• 一.半固体制剂的质量的一般要求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
部分或全部溶剂,调整浓度至 规定标准而制成的制剂 1ml流浸膏 —— 1g 原药材 1g 浸膏 —— 2 ~ 5g 原药材
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 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 丸、水丸、水蜜丸、糊丸、浓缩丸、蜡丸、微 丸等
性状 水分、重量差异 装量差异 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
检查项目
• (二)丸剂质量分析的特点 • 样品处理主要步骤
1. 样品的预处理: 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可直接研细粉碎
• • • •
2)提取液蒸干后,用另一种溶剂定容 3)梯度萃取法 4)不同的酸碱处理 5)中性成分的提取
• (3)净化方法 • 1)沉淀法:醋酸铅、碱式醋酸铅、硫氰
酸铬铵等
• • 2)色谱法:氧化铝、聚酰胺、硅胶、大
孔树脂等
3. 丸剂的定性分析 如以药材细粉直接入药
(大多有植物组织与细胞,可做显微鉴别)
• (二)片剂质量分析的特点 • 辅料影响 • 标示量
含量均匀度 溶出度测定

第7章膏类基质

第7章膏类基质
口服,成人一次5~8ml,一日三次,餐前服用 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炽灼感(烧心),
三、凝胶剂的使用部位及方法
皮肤
阴道
其他腔道, 如食管、 咽喉气管、 尿道等。
主要外用
本品用于缓解局部疼痛,如肌肉痛、关节痛以及拉伤、扭伤和 运动损伤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也可用于骨关节炎的对症治疗。
本品外用,取适量涂于患部皮肤或关节表面皮肤,一日2~3次。
第三节 硬膏基质
概述
概念: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粘性基质中的外用制剂
分类: (1)以铅肥皂为基质:主要是以高级脂肪酸铅盐为基质,如铅 便膏、黑膏药、白膏药; (2)以橡胶混合物为基质:如橡胶硬膏(俗称胶布); (3)以树脂为基质,系以树脂(如松香)或树脂与植物油加热熔 合,再掺入药料混合而成,如松香膏等。
2003-09-12
药剂学
12
2、水溶性软明基膏胶通质用3处0g方(1:0%--30%),
甘油 25g (10%--30%),
药物 10g
• 甘油明胶

35g
(glycerogelatinum)
• 纤维素衍生物 MC,CMC-Na等
•高分子聚合物, •常用平均分子量300-6000,
•由液体过渡到蜡状固体。常 以不同分子量配合使用。
2003-09-12
药剂学
10
一、油脂性基质
• 3 、油脂类 麻油、棉籽油、花生油等。
2003-09-12
药剂学
11
2、水溶性基质特点
• 由天然或合成的水溶性高分子物质所组成。 • 常用: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PEG), • 能吸收组织渗出液,易洗除, • 不适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 • 需加保湿剂、防腐剂, • 有刺激性,对皮肤的润滑、软化作用较差。

院内制剂管理制度

院内制剂管理制度

院内制剂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基本原则为规范和加强院内制剂的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全院药品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院内制剂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目的和意义院内制剂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院内制剂的生产、采购、配送、贮存、使用和废弃的各个环节,确保院内制剂的质量安全,维护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四条责任主体院内制剂的管理由医院药品管理部门负责,各科室、药房、药库等相关部门和人员也应当配合做好此项工作。

第五条基本原则院内制剂管理应当遵循合法合规、科学规范、安全高效、透明公开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院内制剂管理的基本要求第六条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医院制剂管理工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第七条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范医院制剂生产、采购、配送、贮存、使用和废弃等各个环节,应当严格执行相应的标准操作规范,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规范要求。

第八条做好规范培训医院应当定期对从事院内制剂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确保院内制剂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第九条加强信息管理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院内制剂信息管理系统,做到信息共享、及时更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第十条做好质量监控医院应当加强对院内制剂的质量监控,定期开展质量抽查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院内制剂的质量安全。

第三章院内制剂生产管理第十一条生产人员的要求医院生产院内制剂的人员应当熟悉制剂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要求操作,确保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第十二条生产环境的要求医院生产院内制剂的场所应当符合相关卫生要求,保持整洁卫生,并有相应的通风设备和检测设备,确保生产环境的干净整洁。

第十三条生产设备的要求医院应当配备符合要求的制剂生产设备,确保设备完好,运转良好,定期进行检测维护,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十四条生产记录的要求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制剂生产记录,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采购、配方制定、生产过程、验收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完整的记录,以备查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骨架:亲水性聚合物材料(含有湿润剂) 药物释放速度:受聚合物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
影响
4. 胶粘剂分散型经皮给药系统
特点:剂型薄、生产方便,与皮肤接触
的表面都可输出药物。 胶粘剂:聚丙烯酸酯类、聚硅氧烷类和聚 异丁烯类压敏胶
1
药物
商品名
构成类型
背衬层 材料
皮肤水化
疾病状态(牛皮癣
其它
湿疹)
三、剂型与制剂的影响
剂型(凝胶剂>乳剂>骨架型贴片) 给药系统组成
介质、处方中成分、 高分子材料基质、 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的pH
1
第五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药剂学方法:透皮吸收促进剂、脂质体等
化学方法:药物结构改造,透皮前体药物
物理学方法 :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波
第七章
外用制剂(2) 经皮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也 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 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 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 统的控释给药剂型。
贮库或骨架材料
控释膜材料
胶粘层
保护膜
东莨菪碱
Transderm -Scop
膜控
铝塑复合膜
液体石蜡及聚异丁 烯骨架
微孔聚丙烯 膜
聚异丁烯 压敏胶
硝酸甘油
Transderm - Nitro
膜控
铝塑复合膜
药物的硅油混悬液
聚乙烯-醋酸 乙烯
氟碳聚酯薄 膜
硝酸甘油
Nitro-Dur Ⅰ
胶粘剂分散
铝箔-纸复合 膜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硝酸异 Frandol 山梨醇 Co. 可乐定 Catapres TTS 芬太尼 Duragesi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散 烯 胶粘剂分 聚酯 散 膜控 聚酯 含药压敏胶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微孔聚丙 烯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异丁烯 硅纸 压敏胶 硅酮压敏 胶
低浓度分配进入角蛋白,高 浓度影响角质层脂质流动性 并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分配; 增加角质层的水含量 渗入皮肤角质层,降低细胞 间脂质排列的有序性;脱去 细胞间脂质形成孔道;增加 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角质层 脂质的相转变温度
月桂氮艹 卓酮及其 月桂氮艹卓酮 类似物
氯林可霉素磷酸酯, 褐霉素钠,氟尿嘧 啶,丙缩羟强龙, 地塞米松,醋酸环 戊酮缩去炎松
肺部吸入制剂 23%
透皮给药系统优点:
1)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 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影响, 个体差异小 2)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3) 血药浓度恒定,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 降低毒副反应 4)使用方便,随时中断给药
透皮给药系统的局限性:
①仅适于少数药物,只有作用剧烈的药物才 是理想候选药物 ② 控释膜破裂或损坏,可能导致严重的后 果
二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膜控释型─ 复合膜型 充填封闭型 经皮给药系统─ 骨架扩散型─ 聚合物骨架型 胶粘剂骨架型
第三节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一、给药系统中药物的释放 1.骨架型 药物溶解于骨架中 药物微细的粒子分散于骨架中
2.膜控释型 均质膜
微孔膜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过程
三、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
脂肪酸及 其酯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 油酸,肉豆蔻 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 水杨酸,雌二醇, 酸异丙酯,丙 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引进 芬太尼,硝酸甘油, 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 二醇二壬酸酯, 肝素,吲哚美辛 癸二酸二乙酯 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分配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的 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 分配
吸收促进剂一览表
类 型 举 例 药 物 作用机制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癸 基甲基亚砜
氢化可的松,水杨 酸,溴乙啡啶,茶 碱,氟灭酸,丙炎 松等
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有 序排列; 脱去角质层脂质和脂蛋白
2-吡咯酮,5-甲 咖啡因,正辛醇, 基-2-吡咯酮,1, 吡咯酮类 苯甲酸倍他米松, 5-二甲基-2-吡咯 甲灭酸 酮
胺类
尿素,十二烷 基-N,N-二甲 氨基乙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 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 层脂质结构
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 咖啡因,正辛醇, 二甲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 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 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 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 到皮肤表面
经皮给药系统选用药物的最适条件 ────────────────────────── 物理化学性质 药理性质 ────────────────────────── 分子量<600 (<300) 剂量小 (<50 mg/d)


熔点 <200℃ (<150 ℃ ) 溶解度:在液状石蜡 与水中都大于1 mg/ml pH:饱和水溶液在5~9间
生物半衰期短(<5 h) 首过效应大 对皮肤无刺激性、 不发生过敏反应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 TDR = Css×Vd×k = Css×CL 经皮给药系统的面积A应是 TDR×24 A=─────── < 60 cm2 透皮速率×24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1.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 背衬膜、药物贮库膜、控释膜、胶粘 层和保护膜
无针头溶液注射器
第六节 药物经皮扩散的研究方法
一、体外经皮扩散实验
1. 实验装置 实验室常用的装置有水平式扩散池、 立式扩散池和流通扩散池
2.皮肤的选择




人 常用动物(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 皮肤为大,小猪和猴的皮肤一般近似于人的皮肤 小鼠 > 豚鼠 > 羊 > 兔 > 马 > 猫 > 狗 > 猴 > 乳猪 > 人 > 黑猩猩 无毛小鼠、大鼠 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 好的一致性。
4.接受介质的选择
pH、渗透压
生理盐水、等渗磷酸盐缓冲液等
加防腐剂
二、体内经皮吸收研究 计算生物利用度 血药法 尿药法
第七节 经皮制剂的开发
一、药物选择与剂量设计
(一)选择药物的一般原则 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 道粘膜与肝脏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小和需 长期给药 使药物的血浓度平稳地保持在最佳治疗范围内 药物剂量小 病人可接受最大面积为60cm2 足够大的透皮速率
1981年
第一个经皮给药系统上市
东莨菪碱 (Alza发明,Ciba-Geigy上市)
11个药物: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
乐定、雌二醇(含或不含炔诺酮或左 炔诺孕酮)、睾酮、芬太尼、尼古丁 和利多卡因 40-50种正进行评价、试验
其他3% 透皮制剂10%
缓控释制剂 13% 口服控释制剂 51%
一、药物性质
1. 药物分子大小 Stokes-Einstein定律
D = ───── 6πηr
分子量的负效应
KBT
2. 熔点 (低熔点) 3.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4. 分子形式(分子型、离子型)
二、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阴囊>耳后>腋
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背衬膜:铝塑膜 药物贮库膜: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 加入液状石蜡作为增粘剂 控释膜:聚丙烯微孔膜 胶粘层:聚异丁烯压敏胶,• 入药物作为负荷剂 加 量 保护膜:复合膜,如硅化聚氯乙烯/• 丙烯• • 聚 /聚 对苯二甲酸乙酯等。
2.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


背衬膜、药物贮库、控释膜、胶粘层及保护膜 药物贮库:液体或软膏和凝胶 控释膜: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膜等均质 膜 压敏胶:聚硅氧烷压敏胶和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液体石蜡-微粉 硅胶-聚异丁烯
膜控
聚酯膜 羟乙纤维素乙 醇凝胶
表面活性 剂
醇类
乙醇,异丙醇, 水杨酸,雌二醇, 纳洛酮,左旋-18正十二醇,正 辛醇 甲基炔诺酮
多元醇类
丙二醇,丙三 醇
水杨酸,5-氟尿嘧 啶
萜烯类
桉树脑,d-苎 烯,橙花叔醇
普鲁卡因,吲哚美 辛5-氟尿嘧啶,肝 素
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屏障; 提高组织电导率,打开角质 层极性孔道;增加药物从基 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离子导入技术优势:
•适用被动不能透皮吸收的药物 •需要精确释放的药物 •需要脉冲给药或病人自我控制 的药物 •复杂的给药模式:渐高,渐低, 变化或是循环方式
GRF(1-44)三种给药途径的无毛豚鼠药时曲线 ●离子导入 ○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
疫苗的 Macroflux® Patch 给药和肌注给药比较
聚维酮/聚乙烯醇 甘油/水/乳糖/枸橼 酸钠
铝箔及纸复 物
硝酸甘油
NitroDurⅡ Deponit
胶粘剂分散
丙烯酸压敏胶
氟碳聚酯薄 膜 聚异丁烯 压敏胶 硅化铝箔
硝酸甘油
微贮库
铝塑复合膜
含药的聚异丁烯压 敏胶层骨架
硝酸甘 Nitrodisc 油
微贮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