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治水》原文及翻译
蜀侯迎石牛文言文翻译
蜀侯迎石牛文言文翻译
《蜀侯迎石牛》是一则关于蜀侯传说的文言文故事。
故事大意是,古蜀国(今四川地区)的蜀侯得到了一头石牛,想要用这头石牛来治理水患。
然而,由于对石牛使用不当,导致洪水泛滥,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后来,一位名叫李冰的能工巧匠,通过巧妙地运用石牛,成功解决了水患问题。
以下是《蜀侯迎石牛》的部分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
蜀侯迎石牛,欲用以治水。
石牛至蜀,蜀侯率众迎之。
石牛入蜀,洪水泛滥,蜀侯惧,急遣人送石牛出蜀。
翻译:
古蜀国的蜀侯得到了一头石牛,想要用它来治理水患。
石牛被运到蜀地后,蜀侯带领百姓迎接它。
然而,石牛进入蜀地后,洪水泛滥成灾,蜀侯非常害怕,急忙派人将石牛送出蜀地。
原文:
有能工巧匠李冰者,闻蜀侯之忧,往见蜀侯,献策曰:“石牛者,非治水之物也,乃用于治水之地。
”蜀侯惑而不解,问曰:“何谓治水之地?”
翻译:
有个名叫李冰的能工巧匠,听说了蜀侯的忧虑,前往拜见蜀侯,献计道:“石牛并非治水之器,而是用于治水之地。
”蜀侯疑惑不解,问道:“什么是治水之地?”
原文:
李冰答曰:“石牛用于治水之地,乃控水之道也。
”蜀侯恍然大悟,遂遣李冰以石牛治水。
李冰受命,率众凿石牛,引水入石牛,水患遂息。
翻译:
李冰回答说:“石牛用于治水之地,其实是控制水流的方法。
”蜀侯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派遣李冰用石牛治水。
李冰接受使命,带领百姓凿石牛,将水引入石牛,水患得以平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李冰运用智慧和技巧,成功地解决了古蜀国的水患问题。
犹以白练为志的翻译
犹以白练为志的翻译原文: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
冰乃入水戮蛟。
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
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
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
”遂呼吼而入。
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
稍定,有二牛斗于上。
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
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
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弥弥而去。
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
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虽甚秋潦,亦不移适。
有石牛,在庙庭下。
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
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
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
唯西蜀无害。
翻译:李冰担任蜀地的郡守,有一头蛟每年肆虐,浮沉相望。
李冰于是下水沙蛟。
李冰化为牛的形状,江神(蛟)如龙腾跃,李冰无法胜出。
等到李冰出水,挑选百余名士兵中的勇士,手持强弓和大箭,约定说:“我之前化为牛,现在江神也变为牛了。
我用白色布巾绑在自己身上用来辨识,你们要杀那没有记号的”。
于是大吼后入水。
不久后雷电大风起,天地变为一色。
稍稍稳定后,有两只牛在上争斗。
李冰的布巾非常长且白,勇士们于是一起射箭,于是击毙了江神。
从此蜀地不在为水患而苦。
直到现在大浪冲击,想要冲击李冰的祠堂,都渐渐退去。
因此在春东设有斗牛的表演,不一定不是因此而来的。
祠堂南有数千户人家,在江边筑起低墙,即使非常萧瑟,也不迁移。
有石头牛,在庙堂大厅之下。
唐大和五年,有出现洪水。
李冰的神魄化为龙,再与龙斗于河口,仍然以白巾为标记,水于是冲刷而下。
河北面的绵、梓、潼都涨水,蔓延十几个郡县。
只有西蜀没有受灾。
初中文言文《治水必躬亲翻译》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在治水过程中,躬亲有 什么好处呢?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 是 必如是 举
---像 ---这样 ---必须像这样 ---办事成功
译:
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 事情。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如 好逸恶劳 计利 则
---如果 ---贪图安逸,害怕辛劳 ---考虑私利。计,盘算,考虑。 ---那么
对人物形象海瑞的认识: 海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清官,他为民请命, 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 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 想,清正廉洁。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在治水过程中,怎样才 能做到躬亲呢?
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还有哪些像 海瑞一样的人?
资料二
相传夏朝建立以前,洪水灾害严重,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 兽每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 迹之道交于中国”。为了治水,尧让鲧治 水。 鲧采用以前共工的治水办法,“壅防百 川,堕高堙庳”。用人工把高的地方铲低, 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只堵不疏。他将从天 庭偷来的“息壤”作为治水的唯一方法, 哪里有水就往哪里堵,结果鲧治水九年毫 无成绩,失败了,被砍了头。
鯀 治 水
资料三
大 禹 治 水
李冰治水读后感
李冰治水读后感李冰治水读后感一在巴蜀大地众多江河中,有一条古老的流水,它就是发源于松潘高原岷山南麓的岷江。
这条江水穿过崇山峻岭,千回百转,从灌县城西进入成都平原后,河面骤然开阔,河床坡度锐减,流速渐缓。
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卵石和泥沙,逐年沉积,淤塞了河床。
古时,每逢汛期,山洪咆哮,如野马奔驰、猛虎出山,人畜房舍付之东流,生息于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
相传,在远古时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曾率领部落人民疏导过它。
到了春秋时代,蜀王杜宇对这个流域也曾开沟挖渠,排积引水,但都没有驯服它。
真正驯服江水、化害为利与人造福的功臣,要算秦代李冰了。
公元前277年,李冰官任蜀郡太守,受命于秦昭王的治水重任。
为了追究水患的由来,李冰翻山越岭,迈着艰难的步子去察看了滋江地势,掌握了岷江出高山峡谷后河面开阔,流速顿减的特点,发现了可资修渠的有利地形,并吸取了岷江两岸人民多年来与洪水斗争的经验,终于合理地选择了渠首的位置,因势利导巧妙地布置了都江堰的渠首工程。
李冰设计的古堰,主要由都江鱼咀、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井辅以韩家坝、百丈堤、马脚沱、人字堤等附属工程。
其布局是利用"鱼咀"分水,"飞沙堰"溢洪飞沙,“瓶口水宝到分并见"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排灌系统。
达到了“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效益。
分水堤形似鱼咀,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引成内、外二江。
西边的为正流,叫外江;东边的为人工引水渠道,叫内江。
内江流到"飞沙堰"的末端,原来被玉垒山斜出的一块砾岩阻住了水的去路,那么是怎样打开这条通道的呢?据传说治水群众在李冰的带领下,积木于岩石上,以火加热,浇水骤然冷却后,用简陋的的铁具凿向微微开裂的岩山,历尽了千辛万苦,才大功告成。
这一人工口道被称为"宝瓶口"。
被凿开的砾岩,孤立在江中的部分后人称之为"离堆"。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也
是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者是古代蜀国的一位水利专家——
李冰,他治水的故事至今流传甚广。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国的大地频繁遭受水患的侵袭,百姓
们生活在水淹中,无法安居乐业。
当时的蜀国国君下令寻找能够治
水的人才,结果李冰被推荐到了国君的面前。
李冰是一位精通水利
的专家,他深知水患对百姓的影响,因此毅然决定接受国君的委托,治理蜀国的水患问题。
李冰深入研究了蜀国的地理环境和水患的形成原因,最终确定
了在都江堰修建水利工程的方案。
他首先率领工匠们挖掘了一条名
为“引犁”的渠道,将岷江的水引入成灌溉用水。
接着,他又率领
工匠们在岷江上游的岷江支流——沱江上修建了一座拦河坝,形成
了一个巨大的水库,这就是今天的都江堰水库。
这样一来,水库的
蓄水可以保证干旱季节的用水需求,同时还可以防止岷江的洪水泛滥,解决了蜀国的水患问题。
都江堰的建成,不仅解决了蜀国的水患问题,也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水利工程遗产。
李冰治水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
水利工程史上的一段佳话。
李冰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
和智慧,就可以克服自然灾害,改善人民的生活。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水利工程的历史故事,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和勇气的传奇。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
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可以战胜困难,创造美好
的未来。
愿我们能够从李冰治水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
中的挑战,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父子的故事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李冰父子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
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
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范成大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该书又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
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
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
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
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李冰人物生平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治水的故事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蜀郡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与洪水与干旱做着斗争。
李冰在当地人民的呼吁声中,担当了治水的大任。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冰治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冰治水的故事秦昭王30年时,为了将刚刚吞并的蜀郡建造为重要基地,他认命李冰成为了蜀郡的太守。
李冰受此重任,怀揣着“要做一番事业”的决心来到蜀郡。
蜀郡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只是在秦朝时还没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一美誉是在李冰治水之后才出现的。
作为蜀郡的居民,首先要面对的是这里“非旱即涝”的现实。
这一状况下的居民生活非常艰难,他们非常需要能够带领他们治水的官员,所以李冰上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难题。
李冰治水之前,亲自对当地的地形进行了考察了解,他发现岷江发源于岷山,并且水流湍急,通过灌县地域进入平川地界。
因为错综复杂的地形,加上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江水在特定的时间非常容易泛滥。
不过,在西边闹洪灾的同时,东边却因缺水而常常发生旱灾。
全面了解了蜀郡的“水情”、“地势”等之后,李冰便开始着手治水。
他先制定了治水方案,然后广征民工,开始对当地的水域进行治理。
李冰治水的成功造福了当地居民,同时也在华夏的土地上留下了伟大杰作——都江堰。
都江堰包括:百丈堤、都江鱼嘴、内外金刚堤、飞沙堰、人字堤、宝瓶口等。
它成功使岷江汛猛的流水分流,既缓轻西边泛滥的洪水,又使东边的干旱问题得到解决。
从此,旱涝不再是困扰,四川也凭借都江堰工程,逐渐成为富庶之地。
李冰治水的故事,就在四川发芽,传颂千年,家喻户晓。
李冰本人因为他的丰功伟绩,成为四川人民的精神象征。
都江堰一直延存至今,造福着数以万计的华夏子孙。
李冰的功绩都江堰作为李冰的功绩中最著名的一个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更是因为它的功能强大以及给当时的秦国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从此蜀地不再是非涝即旱的状态,肥沃的土地造就了当时的鱼米之乡,也为后来秦国一统各诸侯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援。
都江堰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部分组成的。
李冰治水修筑都江堰
二、分水鱼嘴,外流内灌
都江鱼嘴,又名分水鱼 嘴,是人工筑起的一条纵向 的大堰,因为头部像鱼头, 所以称为“鱼嘴”。又因为 它的作用在于把上游流下来 的江水分为内、外两股(堤 左西面的为外江,是岷江的 主流;堤右东面的为内江, 是灌溉东面田地的总渠), 所以称为“分水鱼嘴”。
在修筑这条分水堤堰的时候,开 始采用向江心抛掷石块的办法,但由 于江流过急而始终没有成功。后改用 竹子编成的长10米、宽0.6米的特大竹 笼装满大块的卵石沉人江底,才终于 筑成了这条大堤堰。这条分水堤堰, 也就是《华阳国志·蜀志》与《水经 注·江水》所记载的“壅江作堋”的 “堋”。这个分水鱼嘴和灵渠上的铧 嘴、沱江官渠的平水梁很相似,它们 之间究竟是否存在承继或学习启迪的 关系,是许多专业学者们仍在继续深 入研究的。
六、深淘滩,低作堰
相传李冰还制作过石犀,埋在内江中,作 为每年治理时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当时李冰 所定的岁修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也就 是说每年淘挖江底淤积的泥沙要深,可以使江 水水量有适当的保证;飞沙堰的堤堰不能筑得 较高,以免影响内江江水的外溢与泄洪,可以 保证内江不发生洪灾。李冰所制定的这六字要 诀,后人极为重视。在内江东岸修筑的纪念李 冰父子的二王庙石壁上,就赫然刻着六字要诀 与解释这六字要诀的治水三字经。
在《华阳国志·蜀志》与《水经 注·江水》等文献典籍中,还记载着李 冰父子治理过管江、汶井江、洛水、绵 水,以及建索桥、穿盐井等事迹。这些 传说中难免有附会依托的成分,很难全 部相信。但这些传说的产生,也正是因 为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而享有了极高的 声誉,后人才会把蜀地的诸多水利工程 与善事都归到李冰父子的名下,这也反 映出了李冰父子在历史上的地位与盛名。
五、镇水神兽,预知旱涝
为了控制内江的水量,李冰还刻了3个石 人,设置在“玉女房下白沙邮”(在都江堰工 程区域中)。如果水位浅到石人的脚部,用于
[李冰治水文言文翻译]李冰治水
[李冰治水文言文翻译]李冰治水一:[李冰治水]余秋雨《都江堰》赏析《都江堰》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2022年4月出版的新版《文化苦旅》第四篇。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余秋雨《都江堰》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都江堰余秋雨原文:一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二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
《鲧禹治水[12]》李冰治水的故事
《鲧禹治水[12]》李冰治水的故事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的灌县附近,有一项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名叫都江堰(挡水的堤坝叫堰)。
它是战国时代秦国的李冰领导劳动人民修筑的,已经二千二百多年了,直到现在,它还灌溉着成都平原的几百万亩良田。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流域一带,时常发生水灾,威胁着当地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
有一年,李冰被派到四川成都做官。
他到任以后,听说这里的水灾很厉害,就想着把岷江的水利修好。
他同他儿子二郎,还邀请了几位老乡,一起沿着岷江,由下游到上游,察看地形,了解水情。
花了不少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水灾发生的原因。
原来,岷江发源于四川省西北部的岷山。
每年春末夏初,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从四面八方流进岷江,岷江容不下,到了地势平坦的地方,江水就涨到岸上,把庄稼地都淹了,把村庄冲毁了。
李冰听了当地老百姓的意见,决定在灌县附近,在岷江刚进入平原的地方,开一段新河道,把岷江同沱江连起来;把岷江的水分成两股,一股沿原来的河道流走,另一股通过新河道流进沱江。
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实在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要在岷江和沱江之间,开一道新河道,这在当时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
首先,在灌县城外就有一座玉垒山当头挡住了。
李冰和大家商量,决定把山挖开。
当地的老乡们踊跃地参加了这项工程。
动工的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斧凿的声音,叮叮当当,好不热闹。
经过大家艰苦的劳动,终于把山挖开了一个大缺口。
后来人们把这个缺口叫做宝瓶口。
不久,岷江通往沱江的这一段新河道,也开好了。
但是,岷江的水,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过宝瓶口和新河道流入沱江。
原因是宝瓶口和新河道这一边的地势比较高,流到这边来的江水自然就少。
怎么办呢?李冰父子又来回地察看地形、水势,决定在灌县附近的岷江中,筑一道“分水堤”,逼着岷江的水多流入宝瓶口。
可是江水流得那么急,要在江心处筑一道分水堤,可不是一伯容易的事。
开头,他们用泥土和鹅卵石垒了一道分水堤,可是刚过几天,就被江水冲垮了。
李冰治水原文翻译
李冰治水原文翻译李冰到了四川之后,便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与地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冰治水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李冰治水原文】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
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泽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治水翻译】于是李冰让人堵住江水并修筑了分水堤,让分水堤穿过郫江,检江,并分出了支流,形成两股水流从郡下流过。
用这两股水流溉灌这几个郡,又开辟了许多稻田,于是蜀地肥沃的土地纵千里,当时号称为陆海。
干旱时就引水浸润田地,下雨时就堵塞住水闸,把水关住。
所以史书上记载说:“蜀地的天气是降水还是干旱都是由人决定的,那儿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那儿不存在荒年,天下的人称蜀地为天府之国。
”【李冰治水的故事】治理沫水李冰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水利专家。
他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关他的生卒年月、家世故里、生平事迹等详情,由于史料的缺乏,如今已大都无从知晓。
现在能见到的,只在《华阳国志·蜀志》与《水经注·江水》中略有记载。
根据记载可知李冰在秦昭王时(公元前256年-251年)被任命为蜀郡守。
据说他“能知天文地理”,极有学识与才能。
他到任以后所做的实事都与治水有关,如主持了沫水航道的治理等。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都大力发展经济,而兴修水利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
许多国家在当时都搞了一些很有名的工程,也涌现出了一批着名的水利专家,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李冰。
李冰上任后即治理了沫水(今青衣江),这是岷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蒙山,因为江中有一个大礁离碓(亦名离堆、涵崖等),加之江水流速漂疾,严重地影响了舟船的航行。
李冰主持将离碓凿除后,使得航道畅通无阻,极大地方便了沫水上的航行。
兴建都江堰设计、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对子孙后代的伟大科学贡献。
与沫水治理相比,都江堰工程显然要复杂得多而其地位与价值也高得多。
李冰父子的故事
李冰父子的故事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李冰父子的故事,供大家阅读!李冰父子的故事关于李冰治水的传说,东汉以后不断有所增附,唐代导江县(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
北宋开始流传所谓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
在民间传说中,神话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广记》有传,范成大指称冰擒神锁镇于伏龙观,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该书又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
”。
1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发掘出一尊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
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
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
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李冰人物生平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而都江堰的建设者,正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师李冰。
李冰,是中国古代蜀郡(今四川省)人,他是一位勤奋好学、聪明睿智的人。
他深知水灾对人民的危害,因此一直梦想着能够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终于,他在蜀郡成为一名官员后,得以实现他的理想。
李冰深知蜀地的水患问题,尤其是都江堰附近的岷江和青衣江水患频发,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于是,他决心治理这片水患频发的土地。
他深入调查,细心观察,最终确定了治理水患的方案。
他决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来调节岷江和青衣江的水流,以解决水患问题。
李冰开始了艰苦的工程建设。
他率领着一支工程队伍,挥锹筑堤,砌石凿渠,修建了一座座堤坝和水渠。
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修建了都江堰这一宏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和巧妙的工程布局,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也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之冠”。
都江堰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还为蜀地带来了丰沛的灌溉水源,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肥沃的良田。
都江堰的建设,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蜀地的鱼米之乡,也为后来的蜀汉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冰治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水利工程的建设史,更是一段中国古代智慧和勤劳的象征。
李冰以其聪明睿智、不畏艰难的精神,创造了都江堰这一水利奇迹,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李冰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激励着无数的人们。
他的精神,也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勤劳智慧地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勤劳的象征。
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
它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治水必躬亲》阅读答案及译文
《治水必躬亲》阅读答案及译文《治水必躬亲》阅读答案及译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上下,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那么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①泥于掌故泥:拘泥②是以必得躬历山川躬:亲自③非相度不得其情相度:观察④亲劳胼胝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2、指出以下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泥于掌故古义: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②那么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那么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过嫌疑,防止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4、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5、文中“海忠介”即指海瑞,是明朝(朝代)曾经骂过皇帝的清官,与包公齐名,人称“海青天”,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家吴晗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
6、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答]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7、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8、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答]事实论证、比照论证。
9、除海瑞治水外,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答]①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②李冰:秦时蜀郡太守,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
③范仲淹:北宋家,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治理太湖时,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式。
李冰造堰文言文翻译
李冰,蜀郡成都人也。
冰少有奇才,善治水。
秦昭王时,为蜀守,闻岷江水患,遂决意治之。
乃召其子二郎,共议治水之策。
二郎曰:“父老相传,岷江之水,其源远且深,治之非一日之功也。
宜先筑堰,以分其流,然后疏导,俾水归其道。
”冰从其议,遂命工匠,兴工筑堰。
译文:李冰,蜀郡成都人氏。
李冰自幼聪颖,擅长治水之道。
在秦昭王时期,担任蜀郡郡守,听闻岷江流域水患频发,于是下定决心治理水患。
便召集自己的儿子二郎,共同商议治水之策。
二郎说:“据父老相传,岷江之源深远,治理非朝夕之功。
我们应当先筑堰,以分流河水,然后再疏导,使河水回归正道。
”李冰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命令工匠,开始兴工筑堰。
原文:堰成,水势大减,民得安堵。
冰复命凿山开道,导水入蜀,以灌溉田畴。
于是,蜀地农业大兴,百姓安居乐业。
译文:堰坝建成后,水势大减,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李冰又命令开凿山路,引水入蜀,用以灌溉农田。
自此,蜀地农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幸福安康。
原文:冰治水有年,功绩显著。
秦昭王闻之,赐封李冰为蜀侯,赐姓嬴,赐地千顷。
冰乃修治都江堰,疏导岷江,使水患得以根治。
自是之后,蜀地百姓无复水患之苦。
译文:李冰治理水患多年,功绩显著。
秦昭王听闻此事,封李冰为蜀侯,赐姓嬴,赐地千顷。
李冰于是修缮都江堰,疏导岷江,使水患得以彻底根治。
自那以后,蜀地百姓再无水患之苦。
原文:冰晚年,辞官归隐,潜心研究水利之术。
所著《水经注》,记载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衰,为后世水利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冰虽隐居,然其治水之道,流传千古,永为后人所敬仰。
李冰晚年辞去官职,归隐山林,专心研究水利技术。
他所著的《水经注》记录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衰,为后世水利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李冰虽然隐居,但他的治水之道流传至今,永为后人所敬仰。
总之,李冰造堰之事,堪称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他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为蜀地百姓带来了福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遗产。
其精神品质,堪为后世楷模。
李冰文言文翻译对照
李冰,蜀人也。
世为辇官,自秦至汉,历六世,子孙相承,衣冠文物,世不绝绪。
冰生于汉景帝五年,年十二,随父游历四方,观天下山水,尝与父论治水之策。
冰少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善天文、地理之学。
年二十有五,举进士,对策高第,授蜀郡守。
译文(现代文):李冰,蜀地人士。
他的家族世代担任辇官,从秦朝到汉朝,历经六代,子孙继承家业,服饰、文物不断传承,世世不息。
李冰生于汉景帝五年,十二岁时,便跟随父亲四处游历,观赏天下山水,曾经与父亲讨论治理水患的策略。
李冰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擅长天文、地理之学。
二十五岁时,他参加进士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蜀郡太守的职位。
原文(文言文):蜀地多山川,水患频仍,民不聊生。
冰至蜀,察地形,审水势,知其利弊,遂定治水大计。
乃开导水道,疏浚河渠,筑堤防患,使水势得以疏导,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又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使蜀地农业生产大增,国库充实,百姓丰衣足食。
译文(现代文):蜀地多山川,水患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李冰到蜀地后,考察地形,分析水势,了解其利弊,于是制定了治理水患的大计。
他开通水道,疏通河渠,修筑堤坝以防患,使水势得到疏导,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他还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使得蜀地的农业生产大幅增加,国库充实,百姓生活富足。
原文(文言文):冰治蜀,恩威并施,政绩显著。
然其生平,以治水为最著。
蜀人感其德,立庙祀之,至今祭祀不绝。
其治水之法,后人为之立传,流传千古。
译文(现代文):李冰治理蜀地,恩威并用,政绩斐然。
然而,他的一生,最显著的事迹莫过于治理水患。
蜀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为他建立庙宇祭祀,至今祭祀活动从未中断。
他治理水患的方法,后来被人们记载下来,流传千古。
原文(文言文):冰子二,长曰李尚,次曰李洪。
尚承父业,亦为蜀郡守,政绩亦佳。
洪则历仕三朝,官至太仆卿,亦以治水有功。
译文(现代文):李冰有两个儿子,长子李尚,次子李洪。
李尚继承父亲的事业,也担任了蜀郡太守,政绩同样出色。
《李冰治水》原文及翻译
《李冰治水》原文及翻译
《李冰治水》原文及翻译
原文
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
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翻译
周之后,秦孝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
李冰能懂天文地理,对汶山为天彭门。
至于洗,到县,看见两山相对如网,因此称为天彭阙。
仿佛看见神,于是从水上立在三所,祭祀用三牲,圭璧沉入澳。
汉朝兴起,屡次派使者祭的。
冰便截住江流,穿过郫江、检江,另外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船只。
岷山多梓柏大竹子,颓随水漂流,而使木材,工程节省丰饶。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地沃野千里,号称陆海。
早就把水浸润,雨就杜绝水门,所以记说:水旱从人,不知道饥饿,当时没有灾荒,所谓的天府之国天下。
关于水利的文言文
关于水利的文言文1. 急1、《治水必躬亲》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海瑞)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
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2、《王景治河》原文: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
景陈其利害,应对敏给,帝善之。
又以尝修浚仪,功业有成,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钱帛衣物。
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
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明年夏,渠成。
帝亲自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
景由是知名。
译文: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势和便利条件。
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
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
李冰斗江神——精选推荐
李冰⽃江神
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
开成都两江,溉⽥万顷。
江神岁取童⼥⼆⼈为妇。
冰⾃以其⼥与神为婚,往⾄神祠,劝神酒,杯但淡⽔,冰厉声责之。
因忽不见。
良久,有⼆苍⽜⽃于岸旁。
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吾⽃⼤极,不当相助?南向腰中正⽩者,吾绶也。
”主簿乃刺杀北⾯者,江神遂死。
蜀⼈慕其⽓决,凡壮健者,因名冰⼉。
--节选《艺⽂类聚》
注释:
⼤极:⾮常疲困。
绶:丝带,系官印⽤。
决:果断勇敢。
译⽂:
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修筑都江堰,把成都地区的闽江分为两条河道,使万倾良⽥得到灌溉。
闽江中的⽔神,每年要取两名童⼥做妻⼦。
李冰到任后,把⾃⼰的⼥⼉许给河神为妻。
他前往神祠祷告,给江神劝酒,酒杯中只盛⽩⽔,并且⾼声指责江神。
忽然间,江神和李冰都消失了。
过了很久,⼈们看到两条青⽜在江岸边打⽃。
好⼀会⼉,李冰回来了,汗流浃背,对下属官吏说:“我⽃得太疲倦了,你们不应该给我帮忙吗?再打⽃时,头朝南的是我,腰中有⼀圈⽩⾊,那便是我系的丝带。
”两条⽜再打⽃时,主簿便⽤⼑刺杀了头朝北的那条⽜,江神便被消灭了。
蜀郡⼈都羡慕李冰的果断勇敢,把所有壮健的⼈都叫做冰⼉。
评论
李冰⽃江神,当然是传说,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伟⼤⼈物勇敢的⽃争精神。
我们常说“古代⼈民的智慧”,其实,古代⼈民不仅仅有智慧,更有勇⽓和仁爱。
仁、智、勇三者兼⽽有之,⽅为第⼀流的⼈格。
智勇见⼀堰,于今功业参天地;仁德泽千秋,从来圣贤是神明。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治水奇迹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治水奇迹简介:本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蜀国(后为秦国的一部分)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如何设计并修建了都江堰水利系统。
通过一个年轻学徒的视角,我们将看到这项伟大工程是如何从构想变为现实的,以及它如何改变了蜀地人民的生活。
这个故事将帮助孩子们理解古代科技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正文:在遥远的战国时期,蜀地常常遭受洪水和干旱的侵袭。
一位名叫小杨的少年,正跟随着蜀国太守李冰学习治水之术。
一天,李冰带着小杨站在岷江岸边,望着奔腾的江水,若有所思。
“小杨,你知道我们蜀地为什么常常闹水灾吗?”李冰问道。
小杨回答:“是因为岷江的水太凶猛了吗?”李冰点点头:“没错。
岷江发源于高山,水流湍急。
每到雨季,就会泛滥成灾。
但到了旱季,却又水量不足。
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小杨好奇地问:“太守大人有什么好办法吗?”李冰神秘地笑了笑:“我有个想法,但需要你的帮助。
来,我们去实地看看。
”李冰带着小杨沿着岷江逆流而上,来到了江水奔腾的岷山脚下。
“看,”李冰指着江水分叉的地方说,“如果我们在这里修建一道堤坝,把江水分成两股,一股入内江灌溉农田,一股入外江防止洪水,你觉得怎么样?”小杨惊叹道:“太好了!这样就能解决洪涝和干旱的问题了!”李冰欣慰地说:“没错。
这个工程我们就叫它'都江堰'吧。
”从那天起,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就开始了艰巨的修建工作。
小杨作为学徒,也参与其中。
首先,他们修建了一个叫“鱼嘴”的分水堤。
小杨看着工人们将巨大的石块堆砌在江中,惊叹不已。
“鱼嘴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小杨问道。
李冰解释:“这个形状可以让江水自然分流,而且还能抵御洪水的冲击。
”接着,他们修建了“飞沙堰”,用来进一步分流和沉沙。
小杨看到,飞沙堰不仅能控制水流,还能阻挡泥沙进入内江。
“太聪明了!”小杨赞叹道。
“宝瓶口为什么要修得这么窄呢?”小杨不解地问。
李冰笑着说:“这样可以控制进入内江的水量。
水少时,它能保证水流畅通;水多时,它又能起到限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冰治水》原文及翻译
原文
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
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翻译
周之后,秦孝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
李冰能懂天文地理,对汶山为天彭门。
至于洗,到县,看见两山相对如网,因此称为天彭阙。
仿佛看见神,于是从水上立在三所,祭祀用三牲,圭璧沉入澳。
汉朝兴起,屡次派使者祭的。
冰便截住江流,穿过郫江、检江,另外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船只。
岷山多梓柏大竹子,颓随水漂流,而使木材,工程节省丰饶。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地沃野千里,号称陆海。
早就把水浸润,雨就杜绝水门,所以记说:水旱从人,不知道饥饿,当时没有灾荒,所谓的天府之国天下。